第一篇:《我的母亲》教学案
《我的母亲》BCA教学案
主备人:曾文爱 2012年3月
http://box.zhangmen.baidu.com/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胡适;熟读全文,掌握本文生字词;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并提炼出母亲的品质特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B案
一、使用说明
1、通读全文,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2、熟读全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
3、用笔标出不懂的地方,以备上课讲解时提问答疑。
二、自学园地
1、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侮辱()拧肉()麇先生()
3、文章分为三部分,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4、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主题。
C案
一、根据答案自检,巩固落实。
二、文本探讨: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了母亲的什么品性?
2、本文在塑造母亲形象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看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三、当堂检测
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请你制作一个贺卡,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要求:仿照下面划线句子写两句话,做到内容和谐,句式大致相同。
例句:妈妈,你是我疲惫中的一杯香茗,当我昏昏欲睡时,浓郁的馨香使我神清气爽。
仿句:
A案
1、熟读本文,深切体会胡适对母亲的怀念感恩之情。
2、拓展延伸
奔跑的母亲
黑马!又见黑马!
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整个赛场沸腾了。不可思议,在高手如云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冠军竟然是个训练仅一年的业余选手!
27岁的切默季尔,肯尼亚的一名农妇,因此一举成名。
切默季尔的全家都住在山区,她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除了种地一无所长。一年前,切默季尔还一筹莫展,为无法给四个孩子供给学费暗自伤心。丈夫抽着闷烟安慰她:“谁叫孩子生在咱穷人家,认命吧!”
如果孩子们不上学,只能继续穷人的命运!难道只能认命?她不甘心。
当地盛行长跑运动,名将辈出,若是取得好名次,会有不菲的奖金。她还是少女时,曾被教练相中,但因种种原因未果。此刻,她脑中灵光一闪:不如去练习马拉松!
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身体素质缺一不可。她已近27岁,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未受过专业基础训练,凭什么取胜?冷静之后,她也胆怯过,可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如果连做梦的勇气都没有,那永无改变的可能。
丈夫最后也同意了她大胆的“创意”。第二天凌晨,天还黑着,她就跑上崎岖的山路。只跑了几百米,她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一般。停下喘口气,她接着再跑。与其说是用腿在跑,不如说是用意志在跑。跑了几天,脚上磨出无数的血泡。她也想打退堂鼓,可回家一看到嚷着要读书的孩子,她又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不能退缩!她清醒地知道,这是惟一的一线希望!
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但她的营养远远跟不上。有一天,日上竿头,她仍然没有回家,丈夫担心出事,赶紧出门寻找,终于在山路上发现了昏倒在地的妻子。他把妻子背回家里,孩子们全部围了上来,大儿子哭着说:“妈妈,不要再跑了,我不上学了!”她握着儿子的小手,泪水像断线的珠子般涌出,一言不发。次日一早,她又独自一人,跑在了寂静的山路上。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训练,切默季尔第一次参加国内马拉松比赛,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开始崭露头角。
有位教练被她的执著深深感动,自愿给她指导,她的成绩更加突飞猛进。
终于,切默季尔迎来了内罗毕国际马拉松比赛。为了筹集路费,丈夫把家里仅有的几头牲口都卖了,这可是家里的全部财富……发令枪响后,切默季尔一马当先跑在队伍前列,这是异常危险的举动,时间一长可能会体力不支,甚至无法完成比赛。但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豁出去了。
或许上天也被切默季尔的真诚所感动。她一路跑来,有如神助,两小时39分零9秒之后,她第一个跃过终点线。那一刻,她忘了向观众致敬,趴在赛道上泪流满面,疯狂地亲吻着大地。
突然冒出的黑马,让解说员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忙活了好半天才找齐她的资料。
颁奖仪式上,有体育记者问她:“您是个业余选手,而且年龄处于绝对劣势,我们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您战胜众多职业高手,夺得冠军?”
“因为我非常渴望那7000英镑的冠军奖金!”此言一出,场下一片哗然。她的话太不合时宜,有悖于体育精神。切默季尔抹去泪水,哽咽着继续说:“有了这笔奖金,我的四个孩子就有钱上学了,我要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还要把大儿子送到寄宿学校去。”喧闹的运动场忽然寂静,人们这才明白,原来,孩子才是她奔跑的力量。瞬间,场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是人们对冠军最衷心的祝贺,也是对母亲最诚挚的祝福。
切莫季尔成了肯尼亚的偶像,有人说她是长跑天才,有人说这是贫困造就的冠军,还有人说无需理由,这就是一个奇迹。是的,又一个体育奇迹:不过缔造者并非职业运动员,而是,母亲!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听完母亲颁奖仪式上的答话,观众为什么开始“一片哗然”,而瞬间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3、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1、2两段应插在哪一段中,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篇:邹韬奋《我的母亲》教学案
邹韬奋《我的母亲》教学案
八语备课组
八年级_____班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成绩_______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3、真挚、深沉的母爱。
4、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预习内容:
注音:查()氏
蒙()眬
蒙()骗
蒙()古族
憧憧()蹑()手蹑脚
仔()
娓娓()动听
颊()
呜咽()()唏唏()嘘嘘()
女红()万籁()俱寂
歉疚()瞥()惺忪()()背()包袱
背()书
解释:娓娓动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娓娓:_________________ 循循善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循循:______________诱:________ 饮泣吞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辗转反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籁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蹑手蹑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饱眼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泪盈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世冤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2、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
奋全集》《韬奋文集》等。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
四个片段:
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小结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
2、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
3、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三、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四、探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五、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一、积累整合
1.判断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去世了。()2)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们可爱的性格,她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里,都葬送在没有意义的事务上。()3)突然,一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工的光线()3.下面是五楠写给自己好友的一则联络友情的短信,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请根据他的写作意图与风格,帮助他把短信写完 一家_________________,一年___________________一生,______________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_______________,年年_________________。新春快乐。
二、课外拓展
月光下的蛙鸣
十几年前的夏天,我枕戈待旦地准备参加这一年的高考。
在那样一个年代,高考直接决定着一个青年一生的命运。而我的情况更特殊,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带大。苦难中的母亲,眼巴巴地盼着我能高考得中。我也想,如果能在这一年如愿以偿,正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能减轻母亲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
但竞争是残酷的,同学们悬梁刺股、焚膏继晷地苦战,在学习成绩上你追我赶。高考一个月前的预考中,我意外地遭到惨败。我很清楚,巨大的精神压力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母 亲见我面容憔悴,很心疼。我家离校不远,她就跟老师说情,说寝室里吵闹,让我回家住宿,好早晚料理我的生活,给我增加营养。
那段时间里,她杀光了家中三十几只仔鸡,想尽一切办法,想让我恢复以前的体质。然而,母亲的一切努力收效甚微,我还是日复一日地消瘦下去。房间的后窗正对着屋后的一方池塘,时值燥热的六月夜晚,一池塘的青蛙,唧唧呱呱,呼朋引伴,发音格外响亮悠远。一池的蛙声就这样紧紧缠住我一双不幸的耳朵,此伏彼起地一次又一次将我惊醒。
母亲去了一趟学校。回来后,高兴地告诉我,即使考不上,班主任已答应让我复读一年。老师说,第二年,他保证我能考上。
渐渐地,蛙声不再吵闹了,每夜都有香甜的梦。但是,母亲却变了,日日坐在椅子上打盹。一天,隔壁的大妈偷偷地拉住我,跟我说,你母亲为了让你睡好觉,夜夜替你赶青蛙呢。我将信将疑。
但是,第二天夜里,月光下塘埂上,我真的看见了我的母亲。
母亲手拿一根长长的竹竿。她用竹竿轻轻地敲打池塘边的每一处草丛,做得认真又虔诚。她绕着池塘一圈圈小心地走着,一遍遍用竹竿仔细地敲打着每一处草丛。有时她停下来,站一会儿,轻轻地咳嗽几声,用手捶捶背。月光把她的白发漂得很白。“母亲!母亲!”我大声喊。母亲听不见。她全神贯注于手中的竹竿,生怕遗漏一处蛙声„„
一直到现在,我仍然坚信,有一种爱,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力量,帮助你去战胜一切困难。这一年高考,我以高分被大学录取了。很多年已经过去,蛙声也一点点远逝。可是,我又觉得它时时都在我的枕边,一声声,像不倦的提醒和教诲,给我许多的人生激励。
1.文章写了好几件母亲关爱我的事件,为什么却以“月光下的蛙鸣”为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写“蛙鸣”之前,写了“我预考失败”“母亲接我回家居住”“母亲杀光仔鸡”,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请找出一处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10段是本文的详写段落,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很多年过去了,蛙声也一点点远逝。可是,我又觉得它时时都在我的枕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3课
我的母亲
一、1、略
2、记叙议论描写
3、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喜气洋洋、财源广进
二、1、五件事。母亲元宵节背我“巡阅”;母亲在家带孩子等妹仔来;母亲给妹仔讲小说;我背书挨打,母亲陪着流泪,母亲熬夜为我做布鞋。母亲是一个善良、慈爱、勤劳能干、任劳任怨的人。
2、邹韬奋成长的家庭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3、略
三、1、因为文章是写母亲为我赶青蛙这件事的,这件事最能体现出母亲对我深切的关爱。
2、为下文母亲为我赶青蛙一事作辅垫。
3、“有一种爱,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力量,帮助你去战胜一切困难。在记叙文中使用适当的议论,更容易提示文章的主旨。本句议论是对母亲对我关爱的总结,也是本文的主旨。
4、我的高考经历,母亲对我的关爱。
5、细节描写;让母亲的形象更清晰,更高大,使母亲形象更感人。
6、由于母亲为“我”赶蛙的细节在“我”脑海里太深刻了,所以对那时的蛙声的记忆也非常深刻。想起蛙声,事实上是想起母亲的关爱。
第三篇:荷叶母亲 教学案
七年级上语文 《荷叶母亲》 教学案 序号 出题人 YZL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写作手法以及表达作用。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浓情,感受母爱的博大。
二、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等。
探究合作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前奏板—课前一讲《伊索寓言》
二、启动板:创境激趣,预学导学。
1、了解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 散文集《 》 诗集《 》、《 》创作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2、预习检测:给下列字词注音。
姊妹
花瑞 梗 菡萏 徘徊 斜 蔽荫 并蒂 三、核心板:自主探究,课堂助学
(一)、术语点评:
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所谓“术语”,在咱们的课堂上,就是语文的话语。比如说,这个结尾是全篇文章的高潮,“高潮”两个字就是术语。比如说老师常常给你们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都是语文的“术语”。举一个例子,在《荷叶母亲》这篇课文里面,二三
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这个“插叙”就是术语。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因为莲花,所以作者展开了联想,“八年之前”、“九年之前”就是“联想”,“联想”二字也是“术语”。
(二)、课文集美:
从课文的4、5、6、7段里面精.选.句子,而且要组合起来,放在8、9两段话的前面,形成一篇很短很短的美文,就是“课文集美”。就是把课文里面最好的句子集中起来,便于我们仿效,便于我们学习。
四、拓展板:展示汇报
妙点揣摩:
“妙点揣摩”的方法,就是,欣赏的的方法。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最后一句话,或者最后一段话上,也就是“母亲啊!”这一句话上,说一说它好在哪里?妙在何处?
五、升华板:实践创新
延伸仿写:
示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仿句:母亲啊!你是----------,我是--------,------------------------------------------------。作业:
1、积累词句
2、背诵这首诗
3、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
第四篇:《回忆我的母亲》精品教学案
6《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
◆ 学习目标
1.通过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行文思路。2.研读典型事例,全面概括母亲的形象。3.探寻写作方法,领会以小见大的手法。◆ 学习重点
研读典型事例,全面概括母亲的形象。◆ 学习难点
探寻写作方法,领会以小见大的手法。◆ 建议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遍,标段序、圈点、勾画重要词语、句子、段落。2.读准加点词的字音。佃农(diàn)祖籍(jí)仪陇(lǒng)溺死(nì)
劳碌(lù)私塾(shú).........................................衙门(yá)
横蛮(hâng 不辍(chuî)差役(chāi yì)妯娌(zhïuli)和睦(mù).............)...................................【导读提示】(展示PPT)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曾参加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后,任八路军总司令,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与他的母亲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概括内容
1.初读课文,请用我读出了一位
__的母亲,表现在 句式回答。
实施步骤
(1)独立概括。
(2)组内交流整理。
(3)展示交流,老师点拨。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请归纳概括?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点拨预设
(1)给出段落,降低难度,重在训练概括能力。
(2)请同学概括完以后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3、请问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明确:(1)交代写作缘由,(2)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怀念,(3)奠定全文母爱和思念的基调 实施步骤
(1)独立概括。
(2)组内交流整理。
(3)展示交流,老师点拨。点拨预设
如果学生答不到感情基调,就提示在文段开头,段落可能会有埋下伏笔或者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概说母亲形象
1.速读2—8段,找出文章中心句,概说母亲有那些平凡的品质。每段中心句见PPT 小结:母亲是一位 劳动能手,她聪明能干,宽厚仁慈,爱憎分明。
实施步骤:
(1)独立概括。
(2)组内交流整理。
(3)展示交流,老师点拨。
(4)小结:母亲具有哪些品质呢?
2、课文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 常生活中的许多琐 事,为什么选材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明确: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
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
3、表现了母亲作为劳动妇女方面的优秀品质,作为母亲,她对儿子的事业又是怎样理解支持的呢?
研读第9段
提问:(1)这段主要写什么?
(2)为何节衣缩食也要送子读书?
4、研讨第10—13段,思考归纳各段大意。第10段,理解并支持儿子革命。第11段,热恋故土,热爱劳动。
第12段,独立支持家庭生活,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第13段,到老不曾脱离劳动,热爱生产。
小结:综上所述,母亲还具有深明大义、一生热爱劳动和支持理解儿子革命的品质。
点拨预设
在同学概括的时候,要求同学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5、第三部分 :朗读最后两段,归纳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小结:请同学找一个词语来概括母亲——伟大
四、拓展研讨,写作点拨
6、学习了本文和《藤野先生》以后,你觉得该怎样描写我们身边的平凡人物? 明确:
1、从小事写起,以小见大,体现品质;
2、从多方面描写人物,展现性格;
3、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立体感人。
五、课堂小结,知识巩固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第五篇:《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一、了解朱德母亲的品质。她是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领会作者由热爱母亲推而广之热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崇高思想感情。
二、领会本文感情真挚、语言简明平实的特点;学习本文从小处着眼、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精心选材和巧妙布局。
三、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太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二、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朗读。要求画出课文“预习提示”中的字词及需要补充的字词。试说出文章叙事的顺序和线索。
2.听写下列字词并给加黑字注音。
佃农(diàn)
祖籍(jí)仪陇(lǒng)
溺死(nì)
劳碌(lù)私塾(shú)
衙门(yá)
横蛮(hângmán)
不辍劳作(chuî)饱尝(cháng)
妯娌(zhïulǐ)和睦(mù)差役(chāiyì)
3.提问:谁能说说本文叙事的顺序和线索?(能说出按时间顺序来写即可;线索说不出,留待后面讲析。)
三、研习新课
1.划分段落提示:本文是朱德同志回忆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录。文中所列举的事例都是过去的事。那么,在写回忆往事之前,应先交待写回忆录的原因。在回忆完往事之后,又应从对往事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写一写作者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归纳明确:
本文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指导研讨分析第一部分
1.结合“理解•分析”题一,研讨该段中的两句话写了哪几层意思。
归纳明确: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我爱我母亲”——定下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明确了全文叙事线索。
2.提问:值得“我”回忆的事很多,根据“预习提示”介绍,回忆录既可以全面系统地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只写人物事迹片段。本文写的“很多事”写的是片段,还是一生?
明确:写一生。
3.贯穿母亲一生的优秀品质是什么?
明确:勤劳。
4.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
5.“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文章中心并引起下文。
五、指导研讨分析第二部分(第2—15段)
1.给该部分划分层次。
注意:(1)本部分较长,划分层次不宜过多过细。(2)本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叙述的事多而详细,划分层次时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劳动妇女,因此她具有普通劳动人民所具有的许多优秀品质和性格特征;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好母亲,总是理解并支持儿子所从事的正义事业。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2—8段;第二层,第9—13段;第三层,第14、15段。
2.研讨分析第一层。
明确:
(1)先交待贫苦的家境(第2、3段)
(2)接下来五段共写了四个方面的事,分别表现母亲四个方面的美德。请先逐段画出它们的中心句。
第一方面的事(第4、5段),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好劳动——劳动能手,劳动好手。好,读hǎo,此处指技术高,好手。)
具体事例有:①每天天不亮就起床;②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③整日劳碌。通过这些事例表现母亲勤劳的美德。给儿子的影响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第二方面的事(第6段),中心句是:“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具体事例有:①有桐子榨油点灯;②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粗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吃起来很有滋味;③亲手纺线、用有铜钱厚的“家织布”给家人缝新衣服,衣服老大穿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表现母亲俭朴的美德。
第三方面的事(第7段),中心句是:“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1.提问:(1)上节课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选材尽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明确: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
提问:(2)通过对这些琐事的回忆,表现了母亲的美德?
明确: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等美德。
2.导入新课:以上所写,表现了母亲作为劳动妇女这方面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位好母亲,她对儿子的事业又是怎样理解和支持的呢?下面我们来研讨新课内容。
二、指导研讨分析第二层(第9—13段)
1.研讨第9段,讲清呼应的写法。
提问:(1)这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送子读书。
提问:(2)为何节衣缩食也要送子读书?
明确:支撑门户、被逼。
提问:(3)被谁逼的?
明确:乡间豪绅欺压;衙门差役横蛮。
提问:(4)请举例说明。
明确:如第8段,写庚子年的灾难和乙未年被迫退佃搬家。
这种前面文字与后面文字内容相联系、相照应的写法就是前呼后应。其好处是交待了因果关系,使文章严密。
请同学们结合“理解•分析”题三再试举两三例。
2.研讨第10—13段,思考归纳各段大意。(提示同学在概括大意时注意使用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归纳明确:
第9段,支撑门户,送子读书。
第10段,理解并支持儿子革命。
第11段,热恋故土,热爱劳动。
第12段,独立支持家庭生活,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第13段,到老不曾脱离劳动,热爱生产。
综上分析,母亲另一方面的美德是她深明大义,坚持劳动,理解儿子,支持革命。如果说母亲送子读书是为了支撑门户,这还比较狭隘的话,那么到后来他理解并支持儿子革命,这正是他的伟大所在。这样一位好母亲,怎不使儿子敬重,使儿子感激呢?
三、指导研讨分析第三层(第14、15段)
1.归纳层次大意。
明确: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与深刻影响。
2.提问: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归纳明确: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2)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3)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4)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四、分析研讨并背诵第三部分(第16、17段)
1.找出回忆结束,回到现实的句子。
明确:第16段的第一句。
2.提问:朱德同志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3.同学们诵读:“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4.提问:报母恩为什么应如此去做呢?
归纳明确:因为“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里,朱德同志把爱母亲的感情融合到了爱广大劳动人民之中,把报母恩的思想升华到报效中华,为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崇高境界上来。这就是作者在文章立意方面的高明之处。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博大胸怀与崇高思想。
第17段是生者为死者的祈祷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沉、挚爱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回忆录,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什么崇高品质?
明确:爱母亲,并把这种爱扩大到爱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思想品质。
2.想一想,朱德同志爱母亲,母亲勤劳一生中的那么多日常琐事,他记得那么真切、清晰。你爱你的父母吗?你认为爱自己的亲人与爱人民、爱祖国有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指导学生结合段意归纳主题思想。
4.要求学习本文文风纯朴、语言平实的优点和选材精当,以时间为序(纬)、以“勤劳一生”为线(经)进行布局谋篇的巧妙的组材方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第16、17段)。
2.完成“揣摩•运用”题六。
3.结合阅读张晓伟的《母亲的形象》一文,回答“揣摩•运用”题五(答案可参考课文分析部分)。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