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我的教育叙事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我的教育叙事
“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正在我校七年级全面展开,在教改实验推行过程中,我们曾经激情满怀、无限憧憬,也曾经彷徨犹豫、进退两难,在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和反思过程过程中,总有一些课堂让我们惊叹不已、也有一些课堂让我们反思良久……
刚开始试行“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时候,我在学校的组织下,赴横水一中和郭店中学等兄弟学校听课、和老师、学生交流之后,就简单的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老师设置好学生的学案,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讨论和展示,老师基本不用讲什么,只需要做评价、补充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我一直质疑着学生会不会有什么地方没弄懂,会不会学习的不够片面,我在课堂的补充和明确学生会不会听不清楚,或者上课学生能不讨论怎么办。但是,推行“高效课堂”教改模式是大势所趋,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带着种种担心与探索,本学期,我和同学科的老师们精心的设计导学案,提前把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督促他们做好预习,提前完成相关预习题目,课堂上充分的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预习题目在老师和学科长的督促下都还可以顺利完成,出现的错误也可以及时改正了。我的学生讨论不全面的担忧也是多余的。但问题是,遇到有点难度的题目,需要深入思考、讨论的题
目,每个小组就一两个同学在那自信满满的说着,其他同学要么拿笔记着,要么不动。展示讨论结果的时候,还是那个刚才自信满满的同学站起来流利而完整的回答着问题。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羚羊木雕》一课,我让学生讨论文中“我”的做法到底对不对,班上李若萌同学立即举手回答说,她觉得我的做法是对的,说文中父母之所以要我要回木雕完全是因为木雕太贵重,太重义轻利,而我看重朋友友情,重义轻利,好朋友之间送礼物不可以用物质来衡量,我正在为里若梦同学的回答而惊喜,班上刘嘉琦同学立即举手站起来回答说,她不赞成“我”把木雕给万芳,她说,这和羚羊贵不贵重没关系,关键是这个木雕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送给“我”的,包含着爸爸对“我”满满的爱和深深的期望,而我把这个木雕送给万芳,就是把爸爸的心意抛弃了,作为女儿,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后来又有三四个同学举手回答问题,都说的头头是道,思维清晰,思考问题全面,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相当好,我为遇到这样的学生而暗自庆幸着,有了一种“得天下良才而教育之”的欣喜,也为这样的“良才”太少而担忧着。
几周之后的月考,我本来认为应该考的非常好的这几名同学,成绩并不理想。我感到很奇怪,看他们上课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不应该是这样啊!带着这个疑问,我和这几位同学个别谈话,在学生中间了解,终于知道了上课回答问题积极又准确是因为他们拿着参考书在读,或者把参考书或者网络上的关于课文的解读在课前都抄到了课文上,所以上课丝毫不开动脑筋,只是核对看老师的提问他在书上写好答案没。
了解到这一情况,我失望至极:原以为聪明伶俐的学生原来都是这样来完成课堂的思考与讨论的!于是我严格要求学生,上课坚决不允许用参考书,坚决不允许照着参考书来读答案,必须独立思考,和小组同学认真讨论。
紧接着,学校进行“高效课堂”汇报课活动,我讲了《王几何》一课,在听课老师的关注下,我的学生们在这节课也特别卖力,思考讨论认真,举手积极,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我设计的导学案上有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划出文中老师的举动和对应的学生的表现。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文中的重要语句,并特别强调了只画重点语句,紧接着我在教室巡查的时候,我看到学生们都是拿起笔成段成段的画,站起来也是成段成段的读,并不是用几个词或几句话简明扼要地回答。这节课虽然也上完了,老师们的总体评价还好,但不能找出重点词句,并且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把《王几何》中师、生的活动明显的分开,也是本节课的不足。课后我和同学们聊天,发现他们不知道如何确定重点词句,也没有意识到要把师、生的活动明显的用符号分开。和刘嘉琦、李若萌等上课积极发言的学生聊天的时候,他们坦言,并不是想用参考书,而是突然由以前的老师讲变成现在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导读单的习题经常让他们“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只能依靠参考资料……我意识到了自己思考的不周全,上课经验的欠缺以及对“高效课堂”理念的片面理解。
在思索中,该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春》了,这一课,研究
讨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特征、描写顺序(角度)、写法和所用修辞手法是个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有了前面的教训,在学一课的一是,让学生小组讨论给课文划分结构之后,在导读单题目的基础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格,囊括了每幅图应该研究讨论的项目,并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春花图的特征,并将研究结果填到表格里边,给学生以醒目的提示和思考的角度。然后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适当予以引导和点拨,比如春风图应该研究的是观察角度而不是观察顺序等等,很快,各小组的同学们在范例的指引和老师的点拨之下,迅速的完成了讨论题目,并且在课堂展示环节,举手回答、补充的同学远远超过了以前,学生课堂讨论与回答问题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了。上完课后,学生们纷纷跑过来,告诉我,他们今天真正学到了分析文章的方法,以后遇到写景的文章也知道怎么分析了。刘嘉琦和李若萌偷偷跟我说,她们以后再也不用照着参考书读了。接着这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我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了《春》,又得出了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也感到作文不再无处下手了。那一次的作文训练,班上绝大部分同学的作文都完成的非常好。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学生们完成的阅读题,准确率比我预计的要高很多。我由衷的感叹,真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说老师一点都不讲,完全靠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高效课堂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地位,精心设计好导学案,严密的组织好课堂,恰当的引导学生,重中之重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地相信学生,使学生能在老师所教方法的指引之下去自主学习、大胆质疑、深入思考、热烈讨论,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以期达到甚至超越预定的学习目标。只有让每个学生进步了、成长了,我们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成功的。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我的“教育叙事”
单 位:城关中学 姓 名:郝 成 洁
第二篇:企业文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企业文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笔者从事企业文化工作多年,常常有人带着一脸的疑惑,问起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企业到底需不需要企业文化?当然这也包括一些专业的企业文化从业人员,由此笔者深刻地意识到当今企业文化红红火火、如火如荼的热潮背后,的确存在着意识不到的危机。
也许有人说我这是在危言耸听,或许是在庸人自扰。面对如今的企业文化建设热潮,笔者作为一名企业文化从业人员没有感觉到任何欣喜,而是从心底里由衷地感到悲哀。为什么说是悲哀呢!看看目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以及所发生的一切,细心的人就会发现企业文化变味了,的现在的企业文化已经不是真正“企业”的文化,而是企业的“文化”。尤其是一帮所谓的学者、专家把企业文化涂脂抹粉的费力打扮,今天来个企业文化溯根觅源热,明天又是企业文化谈玄说道热……结果是企业文化真的文化起来,变成了“阳春白雪”,变成了一帮文人骚客酒桌上的谈资,和一些企业家挂羊头卖狗肉的幌子。一时间,企业文化真正的受众面——企业员工却无法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从而失去了让我们认识到企业文化真正作用的目标。在这里,笔者强调一下:企业文化不应该一味搞“阳春白雪”的文化,更应该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下里巴人”的企业文化。如果本末倒置的话,我想我们的企业文化热潮恐怕只是浮眼烟云,不会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任何作用。
那么说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作用,以上这些人的疑问,在下认为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根本没有从思想深处去领会和理解企业文化。即使有时候谈起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他们也会说出这样的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通向21世纪国际市场高速公路的通行证。但是,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没有从企业文化的根上去了解企业文化。要想真正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功效,我想我们必须从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入手,科学、客观、公正地分析企业文化的作用。
结合笔者多年来研究企业文化的心得,同时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在下提出这样的论点“企业文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为什么我要提出这样的论点呢?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中国企业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属于短期的经济时代,那时,中国的企业只要生产出产品,一般不大愁利润。所以从那时起中国的经济保持了25年的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一个行业接着一个行业从暴利走向微利甚至走向全行业亏损,再走向企业之间的整合,从而出现相对垄断,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够逃出这个规律。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加入WTO后,整个的商业环境和终端市场都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变化,我们拆掉三堵墙:拆掉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墙,使过去只在国内市场的经营变为可以在国际市场经营;拆掉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墙以及中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墙,使企业竞争国际化、公开化;拆掉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墙,使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市场关系。而这一切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能否感知这些变化就是所有中国企业事实上都面临的问题。
那么,中国企业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取得竞争优势并不是很难,难的是长期保持这种优势。如果说短期的优势可以凭借点子、概念、创意获得的话,那么长期优势则必须依靠企业文化。回想当年春节晚会上,牛群和冯巩的相声《点子牛》的热潮,一时间,华夏大地的“点子”热,有的企业追腥逐臭,把企业的身家性命压在所谓的点子上,结果又有几个点子让企业基业长青!这只是一处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而已,中国企业获得基业长青的根本还是在于又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企业有谋生的本钱。同样,“鱼”好比企业的产品,而“渔”则是企业文化。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活动是以人为中心运转的。比如管理靠的是某个“铁腕”领导,企业创新依靠某个人的灵感。这就相当于把企业的前途系在少数人的身上,他们个人的一举一动,比如跳槽、去世。都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动荡。相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应该将个人的决策转化为企业文化,即团队意识、核心竞争力等。比如,建立塑造企业精神、提升企业理念、打造企业共同价值观……这一切就好象一个人赋予其远大的目标和深邃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走向成功。没有思想和目标的人,最终走向毁灭,同样而言,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是一个永远无法长大的企业。
在国外,很多日本、美国的企业中,它们的企业文化独具特色,而且创新层出不穷,并且其企业文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企业在国际市场尽领风骚,可以说这样的企业就是拥有现代化捕鱼设备的“渔”业巨头,市场中的鱼大多数被他们打捞过去。而我们的企业充其量也就是驾着一个破舢板,拉着一张小网,打捞人家剩下的小鱼小蟹,这不足以果腹。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中国企业的发展规律都是从市场参与者到竞争者的阶段。其实,所谓市场竞争者有三类人:一类是领导者,领先者,游戏规则制定者,也就是所谓行业巨头,比如美国微软、通用、日本东芝、夏普等企业,在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主宰者。一类是竞争者,另一类是参与者,中国多数企业充其量是市场的参与者,有一部分可以做到竞争者的行列。所以价格战是中国企业通常做法。一旦宏观紧缩就没有其他竞争手段。深刻地反省一下,中国企业有多少企业是在管理的深层和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战略上下工夫,有多少企业能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多数夭折在襁褓阶段,平均只有3岁,那么中国企业还拿什么谈成长和壮大。想想也真是可笑,我们的企业在吃完了自己盘子中的鱼以后,竟然忘记了捕鱼的方法,结果是活活的饿死。
而这些国际巨头,你却很难找到所谓的“核心”人物。相反,我们的很多企业,在某些人被“挖”走后,这个很快就陷入困境。这些企业的领导者真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对某个人要有这么强的依赖性。还回到“鱼”和“渔”的这个比喻中来。我们的企业是看到眼前肥美的鲜鱼,还是努力学会捕鱼方法,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诚然鱼自然很重要,可以解决一时之需,但是捕鱼技巧更重要,因为自己拥有再大的鱼、再多的鱼,也会有吃完的那一天。但是别人的捕鱼技巧会越来越好,必将在全球的市场中捕获更大、更多鲜美的鱼儿。
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企业要绝对摒弃多少年来中华民族根深已久的小农主义思想,而应该放宽我们的视野,从实际工作出发,扎扎实实、实事求是地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时下,有两种不良的走向,一是装神弄鬼的企业文化,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做成了没有血肉的“标本”,以最华丽的辞藻、最现代的意识、最昂贵的包装,整出一套“领导”文化或者“御用”文化,结果换来的只是企业文化虚假的外壳。我想这样的文化绝对不是我们企业文化工作者初衷,这样是在屠戮和糟践企业文化。二是扒皮吸髓的企业文化,一些人打着企业文化专家的幌子,对企业文化进行诊治,其实这样的江湖术士根本就不了解企业文化,实际上是在浪费企业的资产和人力之后,到头来,没有治病救人,反倒加速了企业病入膏肓进程,这样只是肥了个人,损了企业。
所以说,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明白企业建树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停留在眼前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鱼”,而是应该以长远的发展眼光,使企业文化发挥其自身功效,提升企业凝聚力、增强团队意识、塑造企业形象等诸多方面入手,教会企业掌握在全球市场中捕鱼的方法——“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也才有资格从哪些国际巨头的盘子里面分出一块蛋糕,否则的话,我们的企业只有的是那么留下的残羹剩饭,那样的话,这无疑就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悲哀。
同样而言,中国不应该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商和制造商,遍及全球的“MADE IN CHINA”不是我们所应该骄傲的,而是我们深刻反思和警醒的。中国的企业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中华民族同样也不能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
说道这里,我想起中国了一则古老“点石成金”的故事,一位神仙会点石成金之术,能够用手指将石头点成黄金。一次他下界想满足世间两个人的心愿,这两个人一个是乞丐,一个是富豪。他点出两块很大的石头分别给这两个人。乞丐非常满意的捧着金子就离开了,而哪个富豪却没有拿那块金子,神仙就问哪个富豪多少块金子可以满足他的心愿,哪个富豪回答到:“我想要你哪根点石成金的手指”。
虽然这则故事讽刺了哪个富豪的贪婪,但是这里我引用这则故事目的就是想说明,中国的企业对待企业文化建设不应该象乞丐那样,只满足眼前的金子,而是应该象哪个富豪一样,不要被眼前的金子所诱惑,只有得到了点石成金的手指,才能有更多黄金。
第三篇:企业文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企业文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笔者从事企业文化工作多年,常常有人带着一脸的疑惑,问起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企业到底需不需要企业文化?当然这也包括一些专业的企业文化从业人员,由此笔者深刻地意识到当今企业文化红红火火、如火如荼的热潮背后,的确存在着意识不到的危机。
也许有人说我这是在危言耸听,或许是在庸人自扰。面对如今的企业文化建设热潮,笔者作为一名企业文化从业人员没有感觉到任何欣喜,而是从心底里由衷地感到悲哀。为什么说是悲哀呢!看看目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以及所发生的一切,细心的人就会发现企业文化变味了,的现在的企业文化已经不是真正“企业”的文化,而是企业的“文化”。尤其是一帮所谓的学者、专家把企业文化涂脂抹粉的费力打扮,今天来个企业文化溯根觅源热,明天又是企业文化谈玄说道热……结果是企业文化真的文化起来,变成了“阳春白雪”,变成了一帮文人骚客酒桌上的谈资,和一些企业家挂羊头卖狗肉的幌子。一时间,企业文化真正的受众面——企业员工却无法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从而失去了让我们认识到企业文化真正作用的目标。在这里,笔者强调一下:企业文化不应该一味搞“阳春白雪”的文化,更应该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下里巴人”的企业文化。如果本末倒置的话,我想我们的企业文化热潮恐怕只是浮眼烟云,不会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任何作
用。
那么说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作用,以上这些人的疑问,在下认为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根本没有从思想深处去领会和理解企业文化。即使有时候谈起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他们也会说出这样的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通向21世纪国际市场高速公路的通行证。但是,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没有从企业文化的根上去了解企业文化。要想真正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功效,我想我们必须从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入手,科学、客观、公正地分析企业文化的作用。
结合笔者多年来研究企业文化的心得,同时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在下提出这样的论点“企业文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为什么我要提出这样的论点呢?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中国企业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属于短期的经济时代,那时,中国的企业只要生产出产品,一般不大愁利润。所以从那时起中国的经济保持了25年的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一个行业接着一个行业从暴利走向微利甚至走向全行业亏损,再走向企业之间的整合,从而出现相对垄断,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够逃出这个规律。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加入WTO后,整个的商业环境和
终端市场都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变化,我们拆掉三堵墙:拆掉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墙,使过去只在国内市场的经营变为可以在国际市场经营;拆掉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墙以及中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墙,使企业竞争国际化、公开化;拆掉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墙,使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市场关系。而这一切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能否感知这些变化就是所有中国企业事实上都面临的问题。
那么,中国企业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取得竞争优势并不是很难,难的是长期保持这种优势。如果说短期的优势可以凭借点子、概念、创意获得的话,那么长期优势则必须依靠企业文化。回想当年春节晚会上,牛群和冯巩的相声《点子牛》的热潮,一时间,华夏大地的“点子”热,有的企业追腥逐臭,把企业的身家性命压在所谓的点子上,结果又有几个点子让企业基业长青!这只是一处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而已,中国企业获得基业长青的根本还是在于又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企业有谋生的本钱。同样,“鱼”好比企业的产品,而“渔”则是企业文化。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活动是以人为中心运转的。比如管理靠的是某个“铁腕”领导,企业创新依靠某个人的灵感。这就相当于
把企业的前途系在少数人的身上,他们个人的一举一动,比如跳槽、去世。都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动荡。相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应该将个人的决策转化为企业文化,即团队意识、核心竞争力等。比如,建立塑造企业精神、提升企业理念、打造企业共同价值观……这一切就好象一个人赋予其远大的目标和深邃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走向成功。没有思想和目标的人,最终走向毁灭,同样而言,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是一个永远无法长大的企业。
在国外,很多日本、美国的企业中,它们的企业文化独具特色,而且创新层出不穷,并且其企业文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企业在国际市场尽领风骚,可以说这样的企业就是拥有现代化捕鱼设备的“渔”业巨头,市场中的鱼大多数被他们打捞过去。而我们的企业充其量也就是驾着一个破舢板,拉着一张小网,打捞人家剩下的小鱼小蟹,这不足以果腹。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中国企业的发展规律都是从市场参与者到竞争者的阶段。其实,所谓市场竞争者有三类人:一类是领导者,领先者,游戏规则制定者,也就是所谓行业巨头,比如美国微软、通用、日本东芝、夏普等企业,在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主宰者。一类是竞争者,另一类是参与者,中国多数企业充其量是市场的参与者,有一部分可以做到竞争者的行列。所以价格战是中国企业通常做法。一旦宏观紧缩就没有其他竞争手段。深刻地反省一下,中国企业有多少
企业是在管理的深层和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战略上下工夫,有多少企业能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多数夭折在襁褓阶段,平均只有3岁,那么中国企业还拿什么谈成长和壮大。想想也真是可笑,我们的企业在吃完了自己盘子中的鱼以后,竟然忘记了捕鱼的方法,结果是活活的饿死。
而这些国际巨头,你却很难找到所谓的“核心”人物。相反,我们的很多企业,在某些人被“挖”走后,这个很快就陷入困境。这些企业的领导者真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对某个人要有这么强的依赖性。还回到“鱼”和“渔”的这个比喻中来。我们的企业是看到眼前肥美的鲜鱼,还是努力学会捕鱼方法,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诚然鱼自然很重要,可以解决一时之需,但是捕鱼技巧更重要,因为自己拥有再大的鱼、再多的鱼,也会有吃完的那一天。但是别人的捕鱼技巧会越来越好,必将在全球的市场中捕获更大、更多鲜美的鱼儿。
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企业要绝对摒弃多少年来中华民族根深已久的小农主义思想,而应该放宽我们的视野,从实际工作出发,扎扎实实、实事求是地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时下,有两种不良的走向,一是装神弄鬼的企业文化,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做成了没有血肉的“标本”,以最华丽的辞藻、最现代的意识、最昂贵的包装,整出一套“领导”文化或者“御用”文化,结果换来的只是企业文化虚假的外壳。我想这样的文化绝对不是我们企业文化工作者初衷,这样是
在屠戮和糟践企业文化。二是扒皮吸髓的企业文化,一些人打着企业文化专家的幌子,对企业文化进行诊治,其实这样的江湖术士根本就不了解企业文化,实际上是在浪费企业的资产和人力之后,到头来,没有治病救人,反倒加速了企业病入膏肓进程,这样只是肥了个人,损了企业。
所以说,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明白企业建树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停留在眼前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鱼”,而是应该以长远的发展眼光,使企业文化发挥其自身功效,提升企业凝聚力、增强团队意识、塑造企业形象等诸多方面入手,教会企业掌握在全球市场中捕鱼的方法——“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也才有资格从哪些国际巨头的盘子里面分出一块蛋糕,否则的话,我们的企业只有的是那么留下的残羹剩饭,那样的话,这无疑就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悲哀。
同样而言,中国不应该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商和制造商,遍及全球的“MADE IN CHINA”不是我们所应该骄傲的,而是我们深刻反思和警醒的。中国的企业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中华民族同样也不能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
说道这里,我想起中国了一则古老“点石成金”的故事,一位神仙会点石成金之术,能够用手指将石头点成黄金。一次他下界想满足世
间两个人的心愿,这两个人一个是乞丐,一个是富豪。他点出两块很大的石头分别给这两个人。乞丐非常满意的捧着金子就离开了,而哪个富豪却没有拿那块金子,神仙就问哪个富豪多少块金子可以满足他的心愿,哪个富豪回答到:“我想要你哪根点石成金的手指”。
虽然这则故事讽刺了哪个富豪的贪婪,但是这里我引用这则故事目的就是想说明,中国的企业对待企业文化建设不应该象乞丐那样,只满足眼前的金子,而是应该象哪个富豪一样,不要被眼前的金子所诱惑,只有得到了点石成金的手指,才能有更多黄金。
第四篇:幼教心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关于自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的思考
弹指一挥间,时光已经飞逝了好几年,转眼之间,孩子都已经快 5 岁了,已经慢慢具备了独立的人格,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慢慢地成长,能够自己解决很多幼小时无法自己做的事,比如:吃饭、喝水、穿衣、系鞋带等等。作为人父,在感到欣喜的同时,偶尔也会有点失落的感觉,感觉孩子似乎没有先前婴儿期那么需要自己了,特别是在有的时候还抗拒爸爸热烈的拥抱,还有的时候与爸爸辩论孰是孰非的问题或是发生激烈的争吵。感慨:孩子真的慢慢长大了!想起了《小白兔与小灰兔》的故事:小灰兔把别人送的一车白菜吃完了还是只会问别人要菜吃;而小白兔向别人要种子,自己种白菜,却是有吃不完的菜。故事很简单,其间的道理却很是深刻,对于孩子而言,感悟的道理是:应该独立自主、自己劳动才能有所获;对于父母而言,受到的启发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人父母,舔犊之亲,人之常情,总想自己受苦受累,为孩子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而毫无怨言,却不知觉中,让孩子失去了很多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学习的机会,逐渐或许就会丧失难能可贵的独立自主精神。父母总有老去的时候,人生的道路主要还得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换位思考,为人父母的自己,想想自己的父母纵使拥有满腔的父爱、母爱,也还是不能够替已经长大成人、远在异乡的孩子遮风挡雨了。理解了这些道理,明白了自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某种程度上而言胜似黄金万两的家财!
孩子幼儿园教室门口张贴有很多名言警句,其中有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心得“能够让孩子自己想的,应该让孩子自己想;能够让孩子自己做的,应该让孩子自己做!”。这句话让人受益良多,一语中的让人学会如何当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受到伤害。
愿我的孩子与所有孩子一道,健康相伴,快乐成长,将来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到人。
第五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记特级教师秦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记特级教师秦辉
作者:赵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057 更新时间:2007-11-13
秦辉老师的个人简介:秦辉,男,1961年9月生,中共党员,任教学科烹饪(面点),从事中职面点专业教学工作26年,是桂林市教育系统首位拥有双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即:中学高级教师、中式面点高级技师),曾获广西技校系列先进教育工作者、桂林市教坛标兵、桂林市优秀教师、桂林市优秀青年教师、桂林市首届学科带头人。06年获自治区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现任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督导处主任,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推荐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烹饪工艺)骨干教师国家培训对象、广西职教“十大专业百位名师”培养对象。
品学兼优留校任教
现在职校教师的来源大约有三类:一是行业里的专家骨干被聘请而来,二是普通文化课老师转变而来,三是职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留校做老师。而秦老师就属于第三类。
1978年他高中毕业后在外打了半年工,还是想着要通过高考去读大专。于是补习了半年,可后来高考的成绩不上不下,大专是上不了了,怎么办呢?索性就去读技校吧,当时技校学制两年,免学费还包分配,也能给家里少点负担。就这样,还不知道白案、红案(行话,白案多指面点烹饪,红案多指肉菜烹饪)为何物的他就进入广西桂林商业技工学校学习糕点专业了。两年后毕业,学校刚好需要老师。一向品学兼优的秦辉,又是班长,自然成了首选,最终顺利留校做了教师。
“当时没多想,只是想找个工作,并没有很明确的从教目的。”秦辉老师笑笑说,“后来才逐渐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而且越来越离不开这行……”
“他们是受伤的小鸟,打湿了翅膀,飞不高,更需要关爱。”
秦老师说,职校生源与普高不同,他们或是因为家庭问题,或是因为行为习惯,或是对普高文化课程不感兴趣,使得他们在普通中学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才退而求其次来到了职校。不象普高学生,他们更多的是走高考、上大学、考研,甚至出国留学这条路,这是主流,社会重视这块,对他们认同度更高,职校学生无法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与他们竞争,这就是现实。职校的门槛不高,只需要有初中毕业证即可,由此造成了一种误解,职校的学生比别人低人一等,职校的学生都是被放弃的群体。
“很多人一来就问,我有初中毕业证,能进来了吧。听了都心酸。”秦辉老师说,“他们是受伤的鸟,打湿了翅膀,飞不高,更需要关爱。”
秦老师所教的学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目标明确,来职校想学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立足,在行业有所成就;二是随大流而来,或是家长送来,自己在学校就成天混日子,最后什么学不到离开学校。对于前者,秦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后者,秦老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沟通了解。他说,学生像弹簧,施加压力太大会反弹,要点到为止,并且要尊重他,不翻旧账,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
在教学上从严要求
“在一个学校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在普高,是学习好文化知识,为高考或者为将来的深造打基础。所以普通中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重理论,能力就比较弱了。而职校的培养目标明确,就是培养在社会或某个行业里专业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所以职校的教学更突出实践性,大部分都需要动手能力,老师得手把手去教、去做示范,还必须亲自指导学生操作,直到他们合格了为止。”秦老师说,“所以对他们的学习一定得从严要求。这就是以后谋生的技能,就靠它在社会上立足了。”
秦辉老师从事中职面点专业教学二十多年来,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坚实的理论知识,较高超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潜心教学研究,总结出了情境教学法、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教学法、练习与反馈相结合教学法、递进式教学法和三抓教学法等一套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彻底打破了“在黑板上制作点心,在口头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局面,从而使得面点专业的教学质量得以大面积的迅速提高。所教学生在参加由桂林市劳动局组织的“桂林市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中级中式面点师)鉴定中,每年均100%的获得中级(或初级)中式面点师技术职称证书,高于“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评估指标体系”中规定的A级标准(注:A级指标——参加职业技能和技术等级考核的学生95%以上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当地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所教的毕业生约1000多人,不少人现已成为广西烹饪行业的名师和烹饪学校骨干教师。
有很多次,他和朋友在酒店里吃着饭,酒店的总厨跑过来,很尊敬地对他说:“秦老师,你好啊。”或者“秦老师还记得我吗,你以前教过我的。”
“这种时候,我总是觉得既欣慰又尴尬。欣慰的是学生记得你,在不同的场合碰见能主动跟你打招呼,作为一个老师,最感动最骄傲的事莫过于此了;尴尬的是,这些学生都记得你,而你却无法叫出他的名字……” 秦辉老师说。
课堂掠影
▼ 实践操作课——制作佛手酥,秦老师在给学生讲操作要点。
▼ 叮嘱学生材料分配的注意事项
▼ 指出一个学生操作不当,亲自演示
▼ 给每个学生的“作品”打分
▼ 对本次实践操作课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