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文档资料(最终版)
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
【】鉴于大家对自考考务考籍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供大家参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邹义东
一、课前系统(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二)、分析学生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第 1 页(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
第 2 页 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课堂系统(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
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新课导入展示课件录像视频:《三国演义》火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 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教 学
第 3 页 新 课提问: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自学课文第31页倒数第一段,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的模拟实验教 学 新
课提供实验器材、实验方案并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4、启发学生分析电脑课件中以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教 学 新
课
1、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3.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4.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
第 4 页 律。
5.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学生观察、领会、总结规律,并动手在电脑和草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直观教学,形成感性认识。通过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理解。
5、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教 学 新
课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边听,边做笔记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6、讨论开课时设下的悬念课 堂 讨
论展示上方谷图片并提问:究竟是谁帮助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的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讨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教
第 5 页 学 新
课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学生讨论并回答使学生知道: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学科。
8、课堂小结
小结总结: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思考、归纳、总结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9、应用探究:课堂巩固练习课 堂 练
习提出问题、引导、提示思考并回答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课后探究课 后 练
习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后探究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自主探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 6 页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根本原因)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热岛环流 课后探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中的巴山夜雨是怎样形成的?
第 7 页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
新:
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
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
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
见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原理较为简单,所以再学习基本内容后能够引导学生解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掌握程度较好。
第三篇: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 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
新课:
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
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应用2:山谷风
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
见课件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 A、B、C 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page]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 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程序个四方面来说一下。一.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二.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展示室内空调的安装位置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问为什么这样安装?(创设情境,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分组探究】
主题一:展示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过程
主题二: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让学生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热岛效应,加强对热力环流的应用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师补充归纳总结。【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上课语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要学会全方面调动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最好一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兼顾到所有学生的激情。我想,新课程强调的全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今后在这方面还应多研究,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此外,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