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中不可忽略汉字独有魅力舞动汉字发表稿

时间:2019-05-15 01:5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识字教学中不可忽略汉字独有魅力舞动汉字发表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识字教学中不可忽略汉字独有魅力舞动汉字发表稿》。

第一篇:识字教学中不可忽略汉字独有魅力舞动汉字发表稿

识字教学中不可忽略汉字独有魅力

【内容提要】

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现在的识字教学方式虽呈百花齐放之势,但也难免泥沙俱下,使识字教学过程出现低俗、粗糙,让中国汉字失去历史的光辉和尊严。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运用汉字形成规律和汉字独有特点,有魅力地进行识字教学,把中国汉字特有的演变美、文化美、意韵美、艺术美、玄机美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增加识字教学环节的吸引力和魅力,使学生在怦然心动中获得厚实的底蕴,开阔全新的视野,从而在学习中国汉字中聚养一种中国智慧。

【关键词】

识字教学

魅力

一、应当谨记:避免让识字教学落入“粗俗”之巢臼

在平时字词教学中,会听到有老师如此教学生记住“解”字:我有一角钱,买了一把刀,杀了一头牛。从表面看,这样的教学把字形已分析得清清楚楚、解剖得一目了然,但我觉得中国文字的一种美感和历史厚重感已荡然无存。更有甚者,如此执教“照”: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我认为如此教学不仅是只顾好记,不顾合理,重要的是它折损、减低了中国汉字的韵味与魅力,更不可取的是呈现给学生血腥与残忍。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记住每个生字而进行低俗、粗糙地识字教学,每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么写,自有出处。教学汉字,我们不能不负责任、不顾规律地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每一个文字本身就充满着文化底蕴。”让学生学习汉字,喜欢汉字,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以上的教学怎谈得上“熏陶”,这其实是一种伤害,伤害中国奇妙文字,伤害学生美好心灵。

二、用心挖掘:务必让识字教学彰显汉字独特魅力

周有光在《语文闲谈》中写道:“法语”是最悦耳的音乐,听了使人陶醉;“汉字”是最悦目的图画,看了让人流连忘返。那我们老师该进行怎样的魅力教学来把汉字的韵味呈现,可以让学生对汉字“流连忘返”?

1、追根溯源---汉字演变美可以让学生怦然心动

《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生只有喜欢汉字,才会使识字教学成为他们感兴趣的语言活动。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的文字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演变,文字系统可谓源远流长。我们在汉字的教学中应该反映出汉字的演进过程,揭示汉字系统的发展演进的主要规律和轨迹。

当一年级学生学完拼音,即将与汉字初次见面时,我不急于引见文本所要认的字,而是另辟蹊径,眉飞色舞地把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向他们描述一翻。

例1:‚你知道最古老的中国文字是什么吗?‛我从‚结绳记事‛、‚画图传意‛到‚仓颉造字‛,然后从所知最早的有系统的中国文字甲骨文开始,讲了刻在铜器上的金文、秦国的大篆、李斯建议下采用的小篆、隶书、楷书,还讲了为方便书写而演变出来的草书、行书。我用‚子‛字实例演示,向学生展示了‚子‛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之间不同的写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孩子被深深吸引了,他们脸上流露出的一种蠢蠢欲动,一种惊喜,一种兴奋.原来中国字这么有趣、奥妙!学生对即将开始的神秘而又奇妙的汉字学习之旅充满期待。

2、输琼灌浆 ——汉字文化美可以让学生根底深厚

汉字是“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见鸟兽蹄远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造的。”它体现了先民们审视大千世界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袒露出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每个汉字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故事。例2‚解‛的教学

(1)出示‚解‛的甲骨文和金文,问:像什么?

‚解‛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中‚解‛像人用手剖开牛角之形,后来这个‚解‛字变为从牛从角从刀,表示用刀来分解牛体之意,所以‚解‛本义是指剖开,分割肢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庄子》书中讲到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进行教学(2)如果学生接受力强,还可以结合故事、诗句讲解由引申义生成的词语:解酲、解语花,还有多音字:解元、苏三起解等。

你瞧,以上汉字的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字形,理解字义,避免机械操练。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学生站在文化的平台上了解到一个个字就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它孕育精神、融合智慧,它蕴藏丰富的内涵,从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先民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过程。

3、寻幽探微——汉字意韵美可以让学生思维壮阔

《课标》指出,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所以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为了一个字,我们应该尽量给学生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多元的阐释空间。

例3:‚初‛字的教学

为什么衣和刀在一起呢?书上说‚初,裁衣之始也。‛最初的衣服制作简单,是一张兽皮用刀裁剪后披在身上即可。古人将这种裁衣的情景用最简单的线条画出来,再加以符号化,就成了甲骨文的初。

对于这样的教学,学生收获与触动的绝对是浅浅的。后来在张晓风的一篇文章中获得了一种简明而又壮阔的答案:当年造这个字人煞费苦心也找不到一个字来表达起始、开始这一意思的字。有一天他看到了母亲,也许是妻子拿着一块兽皮,整整齐齐的一匹皮,她手握剪刀,屏气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刀。……犹豫了一小会儿,终于下定决心剪下去。造字的人心中灵光一闪:此刻的量体裁皮,不正象征我们人类与野兽开始‚划清界线‛,结束了赤身裸体的野蛮生活时代,从而步入文明时代……于是表示开始的‚初‛字就这么出生了。对于高段的学生,我们就不可能字字如此细致地教学,但我们可以告诉学生: ‚你可以不认识‘稷’,但你知道它是禾的一种,是广大田野中的青色;你可以不认识‘麋’,但你知道它是鹿族里的一脉,是浅溪旁的善良生物……‛——张晓风在《万物伙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长此以往,我想对于做我学生的孩子来说,用此方法教学不仅会让他们的汉字学习过程变得开阔、深邃、美丽而富于诗意,还会让他们的思维从此变得波澜壮阔。

4、描容摹姿——汉字艺术美可以让学生怡情养性

在《课标》中提出,要注意通过识字与写字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例5:我在教学生‚太‛字时,穿插给学生讲王羲之为王献之在“大”字上加点的典故;再如教学‚为‛时,出示的不同书法家的各种书体,告诉学生同一个‚为‛,在书法艺术中可写出几十种的笔法,使学生逐渐意识到汉字不是一笔一划叠加,它四四方方,看似简单,但‚写起来却是千姿百态。一个字犹如一幅画,有粗,有细,有直,有曲;……‛

在语文课上不可能把汉字书法的艺术堂奥完全传承,它需要有专门的书法课来让学生悟得书法道术,维持祖先艺术上的这一脉香火。但在语文课堂上,在汉字的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学会用心用意地培养渗透书法道术,至少能够使学生在汉字书写中残存有那么一 丝龙飞凤舞的气象,让学生多少懂得在汉字书写时的凝神敛气中能够获得一种宁静与哲理。

5、明义悟道——汉字玄机美可以让学生聚慧养智

‚王对皇说:当皇上有什么好处,你看,头发都白了; 巾对币说:戴上博士帽就身价百倍了; 臣对巨说:一样的面积,但我是三室两厅。‛

偶然的机会,从网上读到以上文字,张嘴一笑后,突然脑中电石火花。从文字的训诂学角度来看,以上言语必是持之无据。而细读之后,字里行间倒透出几分智慧。真可谓“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 正如余惕君先生那样用心感悟,用心参透,汉字里面是可参出一份玄机,悟出一种人生哲理。如他对“敏”字是这样解释的:一个“每”,一个“文”,每天看文章——一个人敏感、敏捷程度如何,取决于他的知识积累,而知识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多学习,“每”天看“文”章。

7、在教学‚和‛‚谐‛二字意义时,我就借用了2005年翁礼华先生在钱晚主办的‚人文大讲堂‛开讲的《拆解人生终极目标》中的对此二字的描述:什么是和谐?‚和‛字一边是‚禾‛,一边是‚口‛,意思就是人人都有口饭吃,‚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就是人人都有话语权。和谐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好说。

这种对汉字的创新解读,既见趣味,更见知慧。这样教学,不仅让汉字活起来,容易识记,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智慧的启迪。长此实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水平能到达一个更高的破空维度;对理解语文、对知识学习、对人生的感悟和参透也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篇末结语

识字教学的目的是认识汉字,学会语言。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可以追求与众不同、风格迥异。但教师要做到“是窗户的开启者,又像是大门的把守者”,在教学中绝不能不顾汉字本身的规律和特点,让中华汉字的本色暗然,汉字文化整体构架涣散。

参考书目:

1、黄德宽著 《汉字理论丛稿【M】》 商务印书馆 2006年

2、CCTV海外专题部 《语林趣话》(精华本)【M】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7年

3、王深根等编著 《新课程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年

4、余惕君 著 《字藏玄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第二篇: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特级教师黄亢美识字教学赏析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Z3期 作者:吴琳 这是一节情趣盎然的识字课。这些二年级的小学生与其说在学习识字,不如说他们在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的带领下,步入了一个神奇的汉字王国。这里,移步异景,妙趣横生,一个个惊喜的发现,令孩子们兴味倍增。此时,一个个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全然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使他们乐此不疲,并在浑然不觉中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着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兴趣,从问题开始

师:我们一起来识字,这是什么?(出示“一束鲜花”图片)

生:一束鲜花

师:对,这就是词语“一束鲜花”。把这个词语读两遍。

生:一束鲜花、一束鲜花

师:翘舌音“束”再读准确些。

生:一束鲜花(教师继续出示图片,认读“一顶帽子、一面镜子、一杯牛奶、一轮朝阳、一串珍珠、一副球拍”等词,特别强调读准后鼻音的“顶”、“镜”这两个字。)

师:中国的汉字多有特点呀!“鲜花”为什么用“一束”而不用“一条”?帽子为什么说“一顶”而不说“一个”?“朝阳”为什么说“一轮”而不说“一只”?“球拍”为什么说“一副”而不说“一条”?你看,我们中国汉语表达的方式真是丰富多样!

(教师又出示了若干写着数量词的卡片让学生认读:一只鸡、一羽信鸽、一峰骆驼、一张纸、一头牛、一匹马、一粒米……边读边向学生提示这些动物或物品所使用的不同量词。)

兴趣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大门的前提,是引起探究的第一步。黄老师在带领学生读了一组组使用不同量词的词语后,通过一个个“为什么”,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汉字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探究,领略汉字奇妙

师:这些问题回去自己思考,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黑板上面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

第一小组讨论:“一束鲜花”为什么叫“一束”?这个“束”字“木”里面一个“口”,这个“口”是表示嘴巴吗? 第二小组讨论:帽子为什么说“一顶”?一顶的“顶”是形声字,形旁和声旁各在哪里?

(让学生念读顺口溜:“形声字,真有趣,声旁帮助读字音,形旁帮助解字义”。)……

(教师分别向各学习小组分派了所要探究的其它数量词语,学生们分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指导。小组研究结束后,全班交流。)

◇一束花

师:(指引学生看图)一束鲜花的“束”为什么是“木”字中间加个“口”?为什么说“一束鲜花”?

(小组代表解说了“口”是根绳子,“束”是绳子把树枝捆扎起来的意思。)

师:(画一朵花),这是一束鲜花吗?

生:这是一朵鲜花。

师:(画一枝上开两朵花的形状)这是一束鲜花吗?

生:这是一枝鲜花。

(教师分别指示“一朵花”、“一枝花”和“一束花”的图画让学生辨读不同量词的词语)。

师:谁能用“一束鲜花”说一句话?

生1:我买一束鲜花送给妈妈。

师:很爱你妈妈,是个好孩子。还有谁说? 生2:今天是母亲节,我买了一束鲜花送给妈妈。

师:呦,都很爱你们的妈妈。我是个男老师,感到很遗憾,有谁买束鲜花送给爸爸的吗?(众笑)生3:……

教师通过“图示法”,用图画将“束”字的本义表示出来,使学生悟出“口”字是根绳子,“束”是用绳子把树枝捆扎起来的意思。这样的识字教学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因而形象、具体,使学生将汉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不但加深了对“束”字本义的理解,其探究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而教师通过简笔画勾勒出“一朵花”、“一枝花”,与“一束花”进行对比,一方面适度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对比中,对“束”字的理解和运用更加准确。◇一顶帽子

师:“帽子”为什么说“一顶”?

(教者结合第二组学生代表的解说引导学生分析形声字“顶”。“顶”的形旁是“页”,“页”的繁体字是“頁”,“頁”实际上是“首”的倒写。“頁”中有“目”,“目”在人的头部,所以“页”和页字旁的字与人的头部有关。帽子戴在头顶上,所以帽子的量词用“顶”。)

师:注意看“帽子”的“帽”,(老师书写“帽”的右上部分),这一部分有很多人写错。(边说边写)第一种写法是缺口框里两横悬空;第二种写法是缺口框里中间一横悬空,下面一横封死;第三种是缺口框里中间两横全封死。哪种写法正确?认为第一种正确的举一个手指,认为第二种正确的举两个手指,认为第三种正确的举三个手指。

(学生举手示意)

师:(教师板画“冒”的古文字进行解说)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中间两个短横像帽里的头发,下面“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封死的话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这样就戴不进去了。所以“帽”字右上的中间两短横左右两边不封,以此表示帽子戴在头顶上。和它相关的字还有“冕”,也是帽子的意思,所以上面的两短横也是左右两边不封的。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帽子戴在——

生:头顶上。

师:所以帽子就说——

生:一顶帽子。

识字教学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识字的能力。当学生学了“首”字,并懂得“首”作形旁时变写为“页”,那么,当学到“顶”时,学生就知道“顶”与人的头部有关,帽子戴在头上,自然用“顶”,久而久之,就会“无师自通”,形成一定的识字能力。黄老师在教学中,正是依据汉字本身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引导学生弄清楚了“帽子”为什么要说“一顶”。“帽”字,在书写时,人们常常把右上部分写成“曰”字,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虽注意到缺口框里两横悬空,却很少知道其中的道理,更谈不上讲给学生,因此学生只是机械记忆。黄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字理知识,以“冒”的古文字进行解说,生动形象,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并由此推理到“冕”字等与帽子有关的字。这样的教学,不仅传授了知识,渗透了文化,更培养了学生的情智,使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的奥秘充满了向往。

◇一面镜子,(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面”字中间的部件是“頁”少了下面的两点,“頁”是人的头部,那么,在它两边的“[ ]”写成“()”就像人的左右脸面了。)

师:我们理解了“面”原来就是指人的脸面。那么,“镜子”为什么说“一面”?镜子是拿来干什么的? 生:照脸面的。师:对啊,镜子是用来照脸面的。人的脸面又是比较平、薄的,镜子也一样,所以镜子说——

生:一面。

……

师:镜子的“镜”为什么是金字旁?

生:因为镜子是用金属做的。

师:这是什么金属呀?是金?是银?是铁?还是铜?

生:是铜。

师:是的。古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古人曾打磨铜片作镜子,所以“镜”字用“金”作偏旁。

齐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齐读“一面镜子”。

“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是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黄老师对“面”字的分析,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汉字无比美妙的构形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易于联想的线索,此时,学生眼中的“面”字,不再是由几个笔画构成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动感的“脸”。既然镜子是用来照“脸”的,亦平如“脸面”,故而称谓它的量词用“面”。由“一面镜子”,孩子们又懂得了古人曾磨铜为镜,知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样的教学,孩子们犹如在悠悠文化的长河中涵泳,聆听着一段段美丽的汉字故事,感受着祖先的无穷的智慧。

◇一杯牛奶

师:“牛奶”为什么说“杯”?“杯”字为什么用“木”作形旁?

(教师根据小组代表的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远古的杯子曾用木头制作,所以“杯”用木字旁。后出现陶瓷器具后,“杯”曾写成上“不”下“皿”,声旁“不”古音与“杯”的读音同,现仍具有双声关系。)

师:除了说“一杯牛奶”,还可以说“一杯”什么?

生1:一杯奶茶。

生2:一杯果汁。

生3:一杯饮料。

生4:一杯清茶。

生5:一杯红茶。

师:谁要喝红茶呀?

生5:妈妈要喝红茶。

师:能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生5:妈妈工作很辛苦,她下班回到家,我给她倒上一杯红茶。

师:爸爸也下班回来了——

生5:爸爸下班回来了,我给爸爸倒上一杯清茶。

师:你真细心,知道妈妈爱喝红茶,爸爸爱喝清茶,真是爸爸妈妈的乖孩子。

学了“杯”字,学生懂得了古人曾“以木为杯”。不仅如此,黄老师又从一个“杯”字,引导学生说出“一杯××”等词语,进而引导学生用“一杯××”说一句话,从而把识字与具体语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一轮朝阳

师:“朝阳”为什么说“一轮”?要理解这个说法首先要理解什么叫“朝阳”——

(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阳”的形义,把“阳”横倒就像旭日从两座山岭中升起的样子,由此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左耳旁的字与山岭高地有关,并旁延列举了“险、阵、陆、阻”等字,这些字都与山岭有关。)

师:“阳”是太阳,“朝”是什么意思?

生:早晨。

师:从“朝”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是早晨的意思吗?

生1:“朝”字有个“早”,所以是早晨的意思。

生2:“朝”字还有个“月”字,很“早”,月亮还没有完全落下去。(教师通过板画对“朝”字进行形义析解:)“朝”左边“日”的上下的“十”表示草。正是:“一轮红日升草间,一弯残月挂天边。”)

师:月亮快要落下去了,太阳很快就要从草丛中升起啦,这是什么时候?

生:清晨。

师:清晨的太阳就叫做——

生:朝阳。

师:朝阳又大又圆,圆得像什么?

生:圆得像车轮。

师:所以我们就称早上的太阳叫——

生:“一轮朝阳”。

一个“朝”字,黄老师却讲得有声有色,顺口溜“一轮红日升草间,一弯残月挂天边”不仅详解了“朝”的字义,还在孩子们面前勾勒了一幅“旭日东升”图,唤起了无尽的遐想。由朝阳又大又圆,黄老师又引导孩子们想象日圆如轮,如此得出“朝阳”要说“一轮”。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汉字象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黄老师在依据字理教汉字的同时,不断启发学生想象,既教知识,又培养能力,同时也使语文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串珍珠(小组代表说自己对“串”字形义的认识:“口”像珍珠,“丨”似穿珍珠的绳子。教师提示“串”可泛指穿起其它的东西。“珍珠”二字都有个“王”,“王”是“玉”字的省写,俗称斜玉旁,有斜玉旁的字跟玉有关。)

师:除了“一串珍珠”,还可组成什么词语呢?请你拿出纸笔,想组什么词就把它画出来。

(生画。几分钟后汇报。)

生:一串葡萄

生:一串鞭炮

生:一串羊肉串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黄老师由“一串珍珠”拓展开来,让学生用画画的形式“组词”,激起了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第一,这样的训练形式避免了因少数人发言,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表达机会的可能,使教学更加面向全体;第二,最好的理解是会运用,每个人不同的“组词”,正检验了这种运用能力。同时,孩子们相互的交流,又进一步拓展了他们对“串”字的理解。

◇一副球拍,师:“一副球拍”的“副”为什么用立刀旁的“副”?(教师从“券”字为什么是“刀字底”说起——古人借钱物把数据写在木简上,然后用刀从中间剖开,借债和放债的各持一半,还债时两半木简相合数目才完整显现,互相符合。因而,“债券”的“券”是“刀字底”,由此又把具有“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事物用立刀旁的“副”做量词。板书: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师:球拍为什么说“一副”?

生:因为要两人对打。

师:眼镜为什么说“一副”?

生:因为眼镜有两块镜片。

师:对联为什么说一副?

生:因为对联有上联和下联。师:“一幅油画”的“幅”为什么又用是巾字旁。(引导学生对“副、幅”进行辨析。)

(教师左右手分持“副”“幅”两字,念读下面一段话,要求学生根据该用“副”还是“幅”分别用举左手或右手的方式表示:

一位老爷爷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他对人和蔼可亲,见人总是一副笑脸。他喜爱美术,给我画了一幅油画。天气太冷了,我送给爷爷一副手套。

(当说到老爷爷见人总是“一副笑脸”时,有些学生犹豫不决,有些则选错。这时老师启发道:“人的脸可分为左脸和右脸,爷爷笑的时候会是左脸笑右脸不笑吗?”学生立刻领悟到人的脸分为左脸和右脸,左脸和右脸组合构成了人的一张脸,这实际上蕴含着“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意思,所以,很快又选择了“副”。)

由古人借钱物以木简相合为据,讲到立刀旁与“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事物有关,这种字理分析使孩子们耳目一新,也大大开启了学生智力的潜能。试想,当他们用心选择“一副笑脸”该用哪个“fù”时,宁静的教室里该有多少条思想的小溪在流淌,并腾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思维的训练和文化的浸染,更是堵水源、掘树根,从根本上医除了学生使用错别字的症结,是最本色的语文教育。

◆收获,不仅如此而已

(全班学生高声念读七个数量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体会最深的字)

生1:我原来不知道“一束鲜花”的“束”中的“口”是表示绳索,我还以为是“口”啃树“木”呢。生2: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珍珠”的偏旁“王”不是表示大王,而是表示“玉”,可以叫斜玉旁。……

师:(在天津快板的曲调节奏中言说)课已上完了,收获大不大?

生:伸出我的小手指,自己来评价。

(学生纷纷伸出十个手指评价自己的收获。最后,教师引导着学生在天津快板的曲调节奏中高声言说)课已上完了,收获真是大。

伸出我的大拇指,自己把自己夸!

“课已上完了,收获真是大。伸出我的大拇指,自己来把自己夸!”在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与笑声中,黄老师走下讲台。然而,从他们异常兴奋的神情和余兴未消地围着黄老师问这问那的情景,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的收获岂止是认识了几个汉字,知道了几个汉字的故事!黄老师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在教给学生几个汉字的同时,早已暗渡沉仓,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感染给了学生,将汉语言文字源远流长的文化浸润给了学生,将析形索义、因文记形的识字方法与能力传递给了学生。

这是真正充满了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三篇:汉字与识字教学

选择这个话题原因是暑假期间有个很火的节目,《汉字听写大会》有三十二只参赛队伍,获得冠亚军的是杭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白岩森调侃说:“原先以为自己的英语学得不好,汉语还不错,看了汉字听写大会,才知道自己的汉语也学得不怎么样。”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很多词,别说写了,听都没听过。真的很佩服这群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参赛队伍是银川代表队,白银种田中学——唯一的一所乡级中学,勤奋的孩子,朴实的校长。跟她们同台竞技的大多是省市重点中学,有的甚至是国家级重点中学,比如北京101中学。安徽的合肥五十五中学表现也不错,进入了半决赛。可以说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一股学习汉字热。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是当今世界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是中国人的文化的根基,中国人的自豪。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千年前的半坡文化,那些陶器上的刻画。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仓颉造字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这样的记载,源于八卦说,郭沫若先生认为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截至2012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毛公衷心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1965年,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瑰宝毛公鼎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换的展品。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鼎通体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并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楷体字是现在广泛应用的印刷体,小学语文的课文,生字都使用楷体字印刷,它最接近手写体,可以用作生字书写楷模。

从1952年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就是收集在群众中流行的简体字进行研究,到1955年文改会就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二年公务员批准了《汉字简化方案》。

规范的简化汉字公布以后,大大激发了劳动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汉字的热情。周恩来同志在1958年政协会议上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时说:“方案公布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特别对初学文字的儿童和成人的确做了一件很大的好事。”

随着祖国各项事业不断的发展,社会用字又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1981年,为适应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需要,中国发布了《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GB2312-80。

现在的信息社会汉字的规范更是一个社会管理者重要责任。比如枞阳的欧山镇

汉字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的总目标: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识字类课堂的关键问题

一、“想识、愿识”——让学生对识字感兴趣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要使识字教学得以有效的进行,学生的识字兴趣是关键。因此教室首先要解决好学生想识、愿识的问题。

我们可以一下几个方面着眼。

1、让识字教学拥有生活化的的真实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由此可见,倘若我们将识字教学寓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构建一个开放自主的课堂,那么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识字兴趣。

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真实生活的识字,即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识字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巧设“拟生活”的真实进行识字。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做到“拟生活”的真实。

2、激发无意注意,乐于识字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占据主要地位,无意记忆占据着优势。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考虑适当采用通过学生的无意注意来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是:在校园里可以关注让学生关注同学的名字,这是一个很好的识字契机。在生活中让学生用眼睛去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识字的数量与日俱增。如街头的标牌、广告,村头的墙报告示。家中的日用品的名称、商标,家用电器的使用说明书等等。

3、识字教学课堂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他们乐于游戏和活动,厌倦单一的重复的说教。

4、让教师的语言成为识字课上跳动的音符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锤炼教学语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尽量做到拥有新奇的导语,巧妙睿智的点拨语和情真实意的评价语。

二、获得“四会”——使识字落到实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因此识字教学教师让学生在每一个字学习中达到“四会”,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所谓汉字学习中的“四会”是指:会认即认清字形,会读即读准字音,会讲即讲解、分析字形结构及其意义,会用即会在阅读、说话、写话中使用。要使“四会”的能力落到实处,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还要做到几个结合,字形义相结合,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认字与写字相结合,识字与阅读相结合。

落实“四会”教学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深刻有效的第一次记忆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平常的认知,学生对于第一次进入记忆的事物总是有着深刻的印象。正所谓“先入为主”。倘若第一次记忆是正确的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倘若是错误的记忆,就会花很多的精力去纠正和弥补它。

2、多层次、有梯度地进行识字巩固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的常常是记得快但是回生也快,已混淆也是常有的现象,所以识字要经常进行复习巩固。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积累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分析字形,进行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常用方法外,要大力提倡学生自创识字方法。

4、坚持课内外结合

识字要提倡“两条腿走路”一是课内,一是课外。课内识字向课外延伸,课外识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几种有效的识字教学方式:

一、集中识字

1958年由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首创,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加入,文革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投入研究,形成“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集中识字直接承继蒙学识字教育的经验,旨在通过一、二年级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基本做法是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每册都分作几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先归类识字,再读若干篇课文,“识字-阅读”不断循环编排。在归类识字中,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识字方法。如,由基本字“青”,带出“清、蜻、情、晴、请、睛”;由基本字“方”带出“房、访、放”。这里的基本字,是指在字形相近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的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而带出的字,多为形声字。由于在一组字中形、音、义有一定联系,易学易记易掌握。此外,基本字带字还采用部首带字的形式。如“氵”带出“河、滴、洗、游”;“穴”带出“空、窗、穿”。基本字组字,如“禾-火-秋”“门-口-问”,会意字、反义词归类等也常采用。总之,集中识字主要依据汉字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形声字的规律,以字形为中心组织识字。由于带出的形声字具有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且大多成串地学习,因此便于掌握。由于字串中有一个共同部件(基本字),所以有利于识字过程的迁移。由于带出生字的基本字大多是熟字,在识字时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已经掌握的基本字为支点,因此能够化难为易。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大多都能在两年内识字2000个以上。为了使基本字带字顺利进行,在识字起始阶段先学一批构字率高的基本字,打好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识字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二、分散识字

1958年由江苏南京的斯霞老师实验成功的一种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主要特征的识字教学方法。它与集中识字以字形为核心不同,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后来被称之为“分散识字”“随课文识字”。分散识字先教学汉语拼音,采取看图识字等方式教学一些独体字,打好识字基础。而后采取“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随课文识字,两年学习课文近180篇,识字2000多个。在识字教学时,具体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依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读文边识字;2.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出来先学,其他的随课文讲读时再学;3.先学字词后读文;4.在理解课文以后再学生字词。这种识字方法从改革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入手,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识字的同时通过阅读发展儿童的语言。此外,注重激发识字兴趣,强调打好识字基础,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也是分散识字的主张和实施要点。

三、注音识字

1982年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一些专家的指导下,黑龙江省首创的识字教学方法。这种识字方法一改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力求加快识字的做法,旨在从发展语言入手,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使初入学儿童不至于因为完成繁重的识字任务,而中断了语言的发展。相反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及时的训练,与此同时学习汉字。具体地说,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帮助阅读的功能为前提,以寓识汉字于学汉语之中为原则,在儿童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使听说读写同时起步,相互促进,达到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和同步识字的目的。儿童入学,首先要学好汉语拼音,借助拼音阅读纯拼音课文继而阅读注音课文。儿童在读注音课文的过程中一目双行,既看上一行汉语拼音,又看下一行汉字,很自然地对汉字边读边识。这所谓是“无师自通”的不定量识字。同时,设写字课,有计划地识字写字,这所谓是“有师指导”的定量识字。实验表明,儿童读书多,识字多。到三年级末,人均认字3000个,会写其中的2400字。儿童说普通话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四、字族文识字

由四川省井研县鄢文俊等1960年开始探索、1980年成型并开始实验的一种识字方法。它在传统识字经验和集中识字等经验的启发下,认为在汉字中有一定数量具有派生能力的“母体字”,“母体字”可以衍生出几乎所有的常用字,称为“子体字”。经过筛选,精选出2500个常用字。把用母体字带出的一批批音形相近的合体字,组成一个个“字类”“家族”,称作“字族”。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确定母体字220个,字族389个。而后,以一个字族中的字为主,编写出课文,称作“字族文”。利用编就的一篇篇字族文来识字,是字族文识字的主要方式。字族文识字法包含四个逻辑层次:母体字是识字的逻辑起点,字族是识字的单元和方法的载体,字族文是读文识字的载体,字族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载体。字族文识字吸收了集中识字重视汉字构字规律的经验,分散识字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经验,注音识字重视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中识字的经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体现了“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特点,小学生在两年中识字可以达到2200个以上。

五、字理识字

是九十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提出的。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种识字方法,揭示和解析字理,以使学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是核心;启发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是基本和有效的方法。字理识字的大体程序是:读准字音,解析字理,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采用的基本方法有:图示法,如教“采”字,出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画。点拨法,如,教“牧”字,点出“"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而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联想法,如,教”沙“字,启发学生想像河水少会看到什么--水少而沙现。演示法,如教”灭“字,可进行火上加盖东西以灭火的演示。歌诀法,如,教”互“字,可引导学生用歌诀”上一下一,倒七正七,互相学习“来帮助记忆。猜谜法,如,教”画“字,老师可说出谜面”空山中间一方田",让学生猜。字理识字教学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教材。它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有利于儿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像力的培养。

第四篇: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汉字作为一种语素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系统,世界上使用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不仅是人们用以书面交流的工具和符号,更是人类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说文解字·叙》中的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汉字传承文化的功绩,也道出了汉字超时空的作用。的确,中华民族伟大的过去、屈辱的近代,辉煌的今天和未来,就是用它记录和承载的。因而,汉字本身既是字符,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语文课程标准(2011 修订版)》(以下简称《课标》)前言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渗透与传承,不仅能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认识汉字、掌握汉字的内驱力,且能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交融”。

一、察其史,感悟祖先智慧

汉字以象形为根基,进而发展为以形声为主的方块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造字智慧,亦体现出汉字构形与汉字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古老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主要载体,几乎每个汉字都能绘出一幅历史文化图。透过汉字,可以看到汉民族悠久的文化特征,了解某些事物的变迁,看到字本身蕴含着民族物质文化、民族社会制度文化、民族思想文化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很多汉字堪称民族、社会、制度、文化的活化石,反映出我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结构、风尚习俗等方面特点。

以“姓”字为例,其实,字本身就已指示出“姓”字最初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从女从生,生亦声。人有姓,而姓从母。“姬”、“姜”、“姚”等姓氏同为“姓”就是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而“郑”、“邹”、“郎”等姓氏字中,“阝”(即“邑”)是其先祖封地的名称,后为姓氏;“陈”、“陆”、“陶”等姓氏字中,“阝”(即“阜”)表示高地,是其先祖居住地势的真实写照。它们或反映出我国古代“分封建制”的社会组织特点,或反映出先民为避水患择高地而居的生存智慧。这样教学,学生在学习这些姓氏字或书写自己姓名的时候,就不再仅仅把它看作一个“代号”,而是看成一枚代代相传的徽章,一面生生不息、奋斗不已的旗帜,对它充满崇敬之情。

二、溯其源,加深阅读理解

汉字历史悠久,汉字的演变浸润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汉字的文化内涵并非一味展现在字面上。随着汉字的演变与简化,许多信息逐渐被遮蔽或丢失了,适当的溯源,说文解字,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汉字特有的灵性与价值,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体会中国文化深邃、广博,提高对汉字文化作用的认识。

譬如《天路》(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教材)一文中,“2006 年 7 月 1 日,横贯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对“横贯”一词,若只是简单地查字典或换词理解其意“这头接那头,接连不断”,便失却了汉字文化传承的良机。教师可板画“贯”字的古文字形,学生看甲骨文字形便可很直观地看出像是一根棍子穿过物体,金文似一根绳子穿起两个物件。同时,教师简洁地补充:绳子穿起的是“贝”,它在古时常作为交易的货币使用,也作为高档的装饰品。“贯”字本义就是穿贝(钱)的绳索。由“线穿钱贝”又引申作动词,如贯穿、贯通。由此,学生对“贯”已有了更加具体可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青藏铁路示意图,演示青藏铁路将青藏高原上一座座城镇“穿”在一起的样子。如此,学生不仅真正理解了“横贯”一词的意思,也不仅体会到青藏铁路的雄伟气势、铁路修筑者的艰辛、伟大,还领悟了汉字文化。

在《人生的开关》(上海二期课改五年级新教材)一文中,作者感慨道:“我吃了一惊:幸好当初没有听信大毛的蛊惑,不然的话,我此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蛊”是会意字,甲骨文作,小篆作,从蟲,从皿,三虫相叠,“三”在汉语中常虚指多,由字形可知:表示器皿中有许多虫子。先民已将“蛊术”这一害人术的主要产生过程形象地记录在文字中了——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方法,一是将蛇、蝎等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放进同一器皿,另一种说法是将同一种类的许多毒虫放入同一器皿中,使之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趁人不备将蛊或有关的蛊毒放在食物中加害于人的行为是恶毒的。人一旦中了蛊毒,解毒不及时,就有生命危险。

上海的卢雷老师在教学中就紧紧抓住了“蛊”字。他帮助学生理解“蛊”字的本义,又意味深长地说:“留下最毒的一个为‘蛊’!毒啊!惑的是你的心!”紧接着他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大毛如何“蛊惑”作者,并展开想象、口头表达:如果“听信蛊惑”会怎样?“我”此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什么样子?结合对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使学生感悟到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必须慎重把握,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嵌故事,体验文化深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文描写盘古倒下后,“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在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四极”或是被忽视不提,或是被解释为“四个方向”。查“极”的本义是指房屋的最高处,也叫“脊檩”。而“四极”则是古代神话故事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意为“四根擎天柱”。这与古人的认识有关——古时候,人们想象大地有四个角,各有一根柱子支撑着天穹。《淮南子·览冥篇》就写道:“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看,“断鳌足以立四极”——斩断鳌的四足来做擎天柱,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阅读教学中,在教师津津有味地绘声绘色讲述相关故事之后,学生们明白了“四极”的真正含义,再读文句,“四极”在他们的脑海中便不只是一个词,而是再造的生动画面。这样,学生不仅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且能更深刻地领略到神话传说的魅力。而这,正是汉字文化所传递的。

四、摹其形,感受汉字美感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课标》中就有关于此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要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更要求“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课标》明确要求每天的语文课安排 1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字。

古人造字通过“仰观俯察”,凭着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力求如画如塑地表现出来,因而汉字能“视而可识,察而见义”。如甲骨文“看”字恰似抬手举目张望的情景,“走”酷似大幅度摆动双臂前行,“飞”则使人如见鸟之双翼在不停扇动„„一个个汉字静中寓动、惟妙惟肖,印证着“汉字的形体效应是汉字独有的文化现象”。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察字形,能使学生从汉字的形象、美观,领略到汉字独具的审美感受和文化魅力。因为汉字与绘画同源,汉字的本身就具有高雅的形体之美,方块汉字结构给人以稳固实在之感,其对称美、平衡美、曲线美、错综美,更能引发无限的想象。指导学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浸染在汉字的文化中,让汉字文化走进学生心中。

以指导“虎”字书写为例。字形表现的就是一头威严的百兽之王,正雄踞高岗、仰首观望。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体会字的构形沉稳中尽展“君临天下”之势,尤其字的最后一笔是抽象化的虎尾,刚猛有力。书写时须大气舒展并注意笔画的气势,才能显出神韵。再比如“雁”字的楷书是会意兼形声字,从隹从亻从厂,“隹”是鸟,“亻”指大雁飞行时排成的“人”字形;“厂”(hǎn,岩崖)兼表声,表示雁在旅途中常夜宿岩崖下。为指导学生将字形写正确,教学“雁”字时,教师可以展示“隹”的金文字形“ ”,引导学生观察:字像一只突出了鸟头、尖喙和翅膀的鸟,“隹”就是鸟的象形,其四横就是鸟翅的翎毛,一笔也不能少。为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教师可以抓住字的关键笔画如“亻”的“竖”进行点拨,再通过形象的比拟,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写,这就将汉字书写的指导真正落到点子上了。

五、品其用,启迪写作灵性

六年级下册选编了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匆匆》,文章具体而形象地描述了日子来去的匆匆,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值得一读再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短短两句话使用了 9 个有“三点水”的汉字!从“三点水”的字,都与水流有关。教学中可让学生圈画出“溜、滴、流、涔涔、泪潸潸”,并择其一二深入品赏。譬如“滴”,从字形便可联想到水滴的形状和大小。尝试换用“淌”、“落”、“掉”等词读一读,比较之,再联系文句描绘的画面,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能使学生从中更进一步体会到时间悄然流逝,如水难收。

在阅读与赏析中,汉字蕴藏的文化信息得以发掘、体味,美得以强化、深化,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走向深刻,而“炼字”、“炼句”之优良文化传统也在学生心田扎根、萌芽、滋长。当学生读《望天门山》,能探出“回”之动态与壮美;读《泊船瓜洲》,能品出“绿”之妙、“还”之意;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能觉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出花之繁盛、娇艳„„学生的写作灵性得以启迪,能力亦得以发展。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以文化在学生心灵播撒光明的种子,才可能使之尚美、求真。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课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时空。教学中注重发掘汉字的文化底蕴,将之适切地融进教学之中,将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并引导学生永葆美好的赤子之心。

第五篇:在识字中感受汉字文化教学案例

在识字中感受汉字文化 ———《日月明》教学案例

安远县九龙小学 xxxx 邮编:x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深厚的爱国情结.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学习审美,受到爱国情感熏陶的过程.【案例背景】

《日月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识字课文。这篇识字韵文,它通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的形式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让人感受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巧妙的会意构字,能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本单元之前的《口耳目》象形识字课已为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日、月、火等会意字的组成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目标】

通过造字游戏,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认识“明、鲜、尘”等生字,发现、领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和汉字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图画、动作、语言描述等手段加强汉字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用造字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保持孩子识字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指导中悟出方法、悟出路子,然后丢开老师这根“拐杖”,自己独立识字.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明、鲜、尘"等字,掌握方法后,自己学习"林、森、从、众"等字.【教学过程】

(一)识字擂台,以旧带新

以识字擂台赛的形式认读组成本课生字的旧字:日、月、鱼、羊、火、木等,由老朋友认识新朋友.

比赛是最能激发学生好胜心与自尊心的形式之一,以比赛形式复习旧字,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为新字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把旧字称为老朋友,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二)形象识明,方法引路

1、谈“日”激情

老师通过谈话(古人根据太阳的形状,创造了“日”字,多么了不起啊!),板画“日”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再用充满激情语言(他们还会把几

个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造出新的字,而且一看到这个字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形象识明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识“明”字,让学生知道“明”字是由“日”和“月”两个汉字组成的,而它的意思就是“日”和“月”

意思的组合,初步感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汉字的奥妙,点燃起学生心中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火.(三)造字游戏,自主识字

1、我要的字,你来造

以造字游戏“我要的字,你来造”的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根据字义和字音,选择出组合成生字的两个单字.如“尘”字,首先老师提出要求:造一个灰尘的尘字,并板书音节,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了解尘就是小小的土,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字音和字义从旧字中选出“小”和“土”组合成“尘”字,知道尘就是这两个字意思的组合.[设计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我先把儿童熟识的语言作为材料,引出生字,再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尘"字的意思,通过造字的手段,让学生把音、形、义结合起来识字.

“休”字首先老师联系生活谈话理解人靠着树歇歇就是休;然后学生根据字音和字义从旧字中选出“人”和“木”组合成“休”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人”字发生了变化,老师通过谈话(人为了和树木挨得更近,相处得更和谐,便把自己伸出去的脚缩了回来,把捺变成了竖.)认识“亻”.最后归纳:有“亻”的字表示与人有关,比如学过的“你、他”.

[设计意图]:以充满人文色彩的语言认识“亻”,形象生动,记得牢,为以后学习带有“亻”的生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同样的形式,采用观察实物——铅笔,看灭火图,动作表演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认识生字“尖”、“灭”、“看”.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对于"鲜"字和"男"较难领会鱼羊为何为鲜,田力为何为男.所以我设计了“我造的字,你来猜”环节.

2、我造的字,你来猜

老师出示生字,让学生根据会意字的特点,说说这个字的意思.如“鲜”:老师出示鲜字,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猜,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了解鱼的味道很鲜美,羊肉的味道也很鲜美,放在一起味道就更鲜美了,从而知道“鲜”的意思.然后揭示字音,由形到义到音,识记此字.设计意图:通过猜的过程,倡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主识字,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学习汉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第四个环节,我设计为(四)趣味游戏,巩固生字

1、编字谜,猜字谜

先由老师编字谜,太阳和月亮手拉手(明),再让学生自己编字谜. 由编字谜,猜字谜的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用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2、开火车读韵文

“开火车”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这种游戏可以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巩固生字,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

根据会意字是把几个字或象形符号会合起来,共同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字的特点,我设计了

(五)看字猜义,拓展延伸

1、歪

老师出示歪字,并让学生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通过不正,理解字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识字方法.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会的"把两个字加起来,意思组合"的方法认识歪字,掌握"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2、作业

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字卡(林、森、从、众),小组内交流说说每个字的意思,找一找前面学过的汉字,如:妈、笔、坐、如、朋,学一学课文的样子,编一编韵文或字谜。

[设计意图]:作业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这几个字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设计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又把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下载识字教学中不可忽略汉字独有魅力舞动汉字发表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识字教学中不可忽略汉字独有魅力舞动汉字发表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原因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识了一定数量的字,才可以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识字教学不过......

    教学设计1:汉字的魅力

    小学信息技术 四年级上册 第1课 汉字的魅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2.了解汉字的基本常识,把握汉字的构字特征。 3.理解说明文的......

    汉字的艺术魅力教学设计

    汉字的艺术魅力教学设计 授课人:闫昊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和感受汉字的性质及其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2.能够从汉字字形中寻找灵感,进行有创意的汉字字形设计......

    魅力汉字(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魅力汉字》 林善面 学情分析: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在其各方面的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和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 大多数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薄弱,......

    汉字的构造与识字教学

    汉字的构造与识字写字 姜绍余 识字写字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占用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必须认识常用汉字30......

    浅谈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

    浅谈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一个汉字的背后常常是有一段历史文化。了解汉字知识在教师进行识字教学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感受语文方......

    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

    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识字,只有识字的基础打好了,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

    俗解汉字与识字教学

    俗解汉字与识字教学 【摘 要】俗解汉字是根据通行字形而对汉字形义关系作非文字学的随意解释的现象或做法,因不合古人造字原意,为汉字研究所不取。但识字教学中的俗解汉字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