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无我的《祝福》教学——有感于黄孟轲老师的文本解读(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1:2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可无我的《祝福》教学——有感于黄孟轲老师的文本解读(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可无我的《祝福》教学——有感于黄孟轲老师的文本解读(本站推荐)》。

第一篇:不可无我的《祝福》教学——有感于黄孟轲老师的文本解读(本站推荐)

周康平(浙江省永嘉中学,325100)最近,在宁波听特级教师黄孟轲上《祝福》一课,感受到其明显彰显了小说文本中我的作用。我以为,这种解读更加接近鲁迅写《祝福》的初衷。我在该课的基础上,试补充一些材料和分析,以期对《祝福》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祝福》一课的常规教学无非有这样几种方式: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来表达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对鲁迅作品语言的赏析;把欣赏的重点落在鲁迅小说中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上;把文章的主题定位在祥林嫂的命运就是人与人之间‘无意中但令人心寒的冷漠展示’&&解读不可谓不广,不可谓不深。但总结一下,却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主题探讨方面,大家的解读都是不约而同地围绕祥林嫂的形象剖析而展开的,都忽视了一个对文本解读很重要的一个人物,那就是我。我非常赞同黄孟轲老师的看法,小说中的我应该是解读这篇文本的钥匙,只有真正读懂了我在其中的作用,方是找到通向理解这篇文 周康平(浙江省永嘉中学,325100)最近,在宁波听特级教师黄孟轲上《祝福》一课,感受到其明显彰显了小说文本中我的作用。我以为,这种解读更加接近鲁迅写《祝福》的初衷。

第二篇:教学文本的解读不可“任性”

教学文本的解读不可“任性”

拜读了刊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0期)庄平悌老师的《“别里科夫是中国式小人”》一文,受益颇多:庄老师能够在课堂中凸显新课程“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理念,新课程呼唤的课堂生成扎扎实实地出现在了庄老师的教学中,笔者不得不为庄老师的教学智慧点赞。然而,庄老师的这堂课、这篇文章也触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甚感有与庄老师商榷之必要,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思考一:解析“套子”是在“炒冷饭”吗?

庄老师在文章中说:“别里科夫的种种‘套子’,学生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辅导书中寻找得到,因此,围绕着‘套子’而展开的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对学生来说,差不多是在炒冷饭,信息量几乎为零。”似乎有因为可以找得到相关资料,课堂上就可以不用教了的意思。这就牵涉到文本阅读该如何取舍教学内容的问题了。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的内容取舍首先要基于学情。而“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①庄老师仅凭“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辅导书中寻找得到”来判定学情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标准,显然是泛泛而论的、不科学的草率行为。在获得资料的途径日益丰富的电子网络时代,要用于教学的资料又有多少是找不到的?可以找得到,未必学生都去找了;都去找了,未必学生都认真去读了;都去读了,未必也都理解了。“可以寻找得到”就不用教了,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具体到这篇小说的学习,对于套在别里科夫身心上的“套子”的内涵,学生未必在“语文学习”取向上真正吃过这顿“饭”,课堂上我们要以适当的方法(查找资料的路径与方法,检测等)准确判定学生的掌握、理解状况,以此来制定合宜的教学内容,还是要教给学生以适当的学习途径来获得对“套子”的正确、深入的认识与掌握。也就是说,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深入认识“套子”未必就是在“炒冷饭”,而绕开解析“套子”的教学内容选择起码不是基于对学情的准确判断。

再者,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能绕开对“套子”的解析吗?

孙绍振先生说:“要真正深入到经典文本的深层,就是要尊重文本的主体,联系作者主体,也是瞄准文本主体。”②那么,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体是什么呢?从作者主体来看,“这篇作品创作于1898年,其时俄国正处在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作者……以敏锐的目光解剖了庸碌的生活层面,对于当时的俄国社会作出了精确的心理诊断,写出了这一充满辛辣嘲讽的名篇。”③文本主体也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套子决定了别里科夫一生令人可笑、可厌的命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的主体特征就是“装在套子里”:自己把自己的行为、思想意识装在套子里的同时,还企图也把别人装进套子里;显性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的“套子”,隐性的如职业、思想和论调的“套子”。“套子”就是这个文本的主体、精华,“阅读教学中合宜的教学内容要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所在。”④认识、分析套子的内涵、特征、作用是把握这部作品的关键。不以此为教学的首要,忽略这个特点,等于忽略这个人物的标志,任何的所谓“创新”只能是街谈巷议。

教材在这方面的处理是恰当的,对这篇小说的学习提示直指文本主体。人教版将《装在套子里的人》安排在必修5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中,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助读系统)中明确了“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与情节”,进而提示了把握主题的基本方法:“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从这个提示来看,编者的意图显然是要求学生从别里科夫的“套子”的解读中领会文章的主题,并进而掌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把握小说主题的阅读方法。如果绕开套子,将别里科夫解读成“典型的中国式小人”,只见主人公的“恶行”而不见其悲剧的命运以及他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表象下的强烈的社会批判的内在意蕴,就是忽略了作者的实际立意(文本的规定性或主体),就有可能割断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纽带,根本无法让读者与文本之间形成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个性化”的解读了。所以,教学这篇小说,如果不为主人公“解套”,可能真的是偏离了这个文本的教学价值了。

总之,作为教学的文本,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到学情、文本主体以及教学目标等的规限,是“任性”不得的。

思考二:别里科夫是怎样的“小人”?

当然,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极其重视学生的发现,因为他们的发现是最鲜活的、最直接的学情反馈。我们始终认为,学生的困惑乃至错误的问题提出或发现是有效教学的真正开始,正如王荣生所说:“文本的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只有这样,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从‘教’的基点――‘我就教这些、我就这样教’,转向‘学’的基点――‘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需要怎样学’”⑤学生有“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小人”这样的发现,我们自然也就要十分关注。

庄老师以这个发现为契机生成教学内容,这种教法无疑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课堂上把别里科夫解读成“中国式小人”,这还很值得商榷:别里科夫真的是“中国式小人”吗?

刚一看到“别里科夫是中国式小人”这个标题,笔者就心生狐疑:别里科夫明明是作者在“沙皇专制、白色恐怖笼罩社会”这样的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是典型的“沙俄式”,怎么就变成了“中国式”的了?再细读全文发现:师生的对话都是“发现”别里科夫的“小人”行径,并没有涉及“中国式”的小人特征的,无端冠以“中国式”,不是张冠李戴了吗?庄老师自己不也说:“看来,不仅咱们中国有小人,俄罗斯也有。”应该是人类世界到处都有,或言“世界式小人”更适宜。

我们知道,“小人”这个指称在古代中国一般是与“君子”对立出现的,在现代,多指人格卑微、道德低下之人(庄老师对小人的定义应该也是这一种),以蓄意祸害他人而谋取好处为特征。按着“中国式小人”的路径,庄老师带领着学生在课堂上总结出他的小人特性:“告密,诬陷,多疑,阿谀奉承,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混淆是非”等等,别里科夫真的是这样的“小人”吗?

别里科夫被读作“小人”大概源于他的两大恶行:一是辖制学校整整15年,二是告密。别里科夫不过是一个小教员,无权无势也不很无赖,何以辖制(“辖制”可不是“压制、统治、镇压”的同义语)别人15年呢?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沙皇的专制统治给每个人都套上了“套子”,将人的身体和灵魂牢牢地套住,将当时的人变得卑微而奴性化。别里科夫充其量是个深受沙皇专制统治之害又不自觉地扩散了恐怖病毒的小人物而已。至于“告密”,课堂上发现了“告密”罪状大概有好几条,最直接的就是他同柯瓦连科谈话结束时说的那段话:“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如果一定要把它算做“告密”,那恐怕是一种天底下最直露而愚蠢的“告密”吧。

至于“阿谀奉承,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混淆是非”等等,似乎只是在“中国式小人”之下的附会性误读而已,与别里科夫没有什么大干系。

其实,别里科夫的骨子里更是一个奴性十足、可怜可悲的小人物,是沙皇专制制度这一畸形社会的“畸形儿”。在那种人人自危的社会环境下,黑暗社会给几乎每个人都套上了“套子”,而别里科夫这个怯懦、驯顺而又多疑的人,比很多人更胆小怕事,终日惶惶,不仅主动自加“套子”躲避现实生活,而且还时时刻刻保护着这个“套子”,唯恐“闹出什么乱子”来。这个“套子”是那样的严密、厚实、牢固,以至“滚到楼下安然无恙”,爱情的甜蜜最终也还是无力冲破“套子”的厚壁障;……他这样做无非是想做安安分分、苟全性命的奴隶,而不是效命沙皇政府的鹰犬。更为可悲的是,即便他想做奴隶却最终还做不得,走进了坟墓这个永久性“套子”里。其命运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啊!

庄老师的课堂上不能引导学生读出别里科夫乃至社会的悲剧来,而仅仅保留了他“把别人装进套子里”的恶行,反而将大量明示着他的可悲可叹的不幸命运的内容腰斩了。这样的只停留于粗线条、浅层次的把握的解读,即使是有所“创新”,也只是牵强附会而已。如果我们能以学生的“觉得是典型的中国式小人”为契机,横向联系、逆向引导学生解读出文本中既似“小人”又非“小人”以及“成就”这种人的社会的特征,我想,也许确实能够给课堂教学带来柳暗花明的惊喜,使课堂教学别有洞天。

“阅读教学自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但文本作为阅读的物质对象,它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个性化理解,必须以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⑥我们不可视对文本的基本理解是“冷饭”,即便是,我们完全有必要炒得内蕴十足,让人回味无穷。倘若“任性”而为,偏离“文本的规定性”,即便炒得热热闹闹,最终的所得是很让人怀疑的。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

②孙绍振:《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在中国语文学会泉州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

③王洪,吴岳添主编:《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

④王荣生:《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⑤王荣生:《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2009年。

⑥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通联:福建尤溪第一中学]

第三篇:黄老师教学研讨课感想

诗意课堂

——黄老师教学研讨课听课感想

走进黄老师的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黑板上的“大 倾听”几个字,是啊,怎样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这次要好好跟黄老师学学了。

刚上课不久,我已经是马不停蹄地在做听课记录了,感觉黄老师的课处处都是亮点,不及时记下来就错过这么精彩的内容了。

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黄老师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一开始上课,黄老师便用她诗意的语言创设了语言情境:是他给人类带来了火种,让我们怀着感激一起喊出他的名字:普罗米修斯;是他受尽了折磨与苦难,让我们深情的喊出他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具体语言可能记不大准确了)。其后的教学中,黄老师还通过让学生配乐朗读、个人读、女生读、齐读,通过朗诵,将孩子带入情境,体会普罗米修斯的精神。总之,教师的语言艺术深深感染了学生,也使这堂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黄老师的引导让我感受颇深。一上课,黄老师就提出了问题“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多数讲的只是课文的一部分内容,这时候黄老师巧妙的引导道“其实把他们三个讲的串起来就是本课的内容”,这样,第三个孩子再站起来回答的时候,讲的就十分完整了。在其后学生的回答中,黄老师也很注意去倾听,捕捉到学生回答中跟教学重点有关的内容或是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去思考的点去强调,从而也给了其他同学指导,让他们明白了具体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去思考、去想象。这样的引导就很清楚、明确,却又

毫无痕迹。

第三,黄老师在每一个环节的过渡上也做得水过无痕。在引导学生感受没有火之前人们生活的不方便时,黄老师讲“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用一个词来讲,就是——”“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这个火非要盗呢?”“面对宙斯大发雷霆,你害怕了吗?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些什么?”“究竟会有怎样的惩罚在等着他呢?”通过这样简练的过渡语言,自然的导入了下一个环节。

整堂课上,同学们都在认真的倾听,仔细的思考。我似乎明白了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倾听。首先要灌输给学生倾听的思想,其次是用自己精心的教学设计、诗意的教学语言、巧妙的引导与过渡去吸引学生、抓住学生。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一年级上期语文教学总结(黄老师)

一年级,我的语文起步学习„„ ——一年级上期语文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六班的语文科教学工作。第一天走进教室,站在温馨的教室里,看着台下那46张像鲜花一样的笑脸,46双忽闪忽闪的眼睛,我就感觉孩子的稚嫩,孩子的好动。我就在想:这就是我今后将朝夕相处的孩子们,我该怎么样尽全力去教好他们呢?

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在“生本”和“新基”绘制的地图上探寻,曾有过找不到方向的迷茫,也有过云开雾散的欣喜„„。现将一期来摸索着走过来的点滴,小结如下:  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刚开学的两个星期里,我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不厌其烦地讲、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都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任课老师都喜欢到我们班上课。 注重学生的语文基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今年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用人教版语文教材,其中上册要求认识的汉字有400个,要求会写的有100个,这一安排,体现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多认识一些汉字,迅速扫除读写障碍,尽快进入阅读和习作。于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一年级语文课上主要从识字、阅读、写字三个方面进行。

识字教学:万丈高楼平地起

一年级的重点是识字教学,教材只是一个识字载体,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识字教学无处不在。我们一年级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教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个过程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在进入识字教学前,我们对所有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识字大调查。调查反映:一部分学生入学前认识很多汉字,知识面比较广,一部分 学生入学前不认识汉字,知识面比较窄。面对学生的间的明显差异,让我的识字教学课堂也有了挑战性。教学中,我巧妙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灵活安排小组,采取“强弱”互配,小组内互帮互学。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汉字学习过程结构和明白各过程学习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我指导学生掌握一个字的学习过程,启发学生总结识字经验,梳理出学习过程结构,明白每步学习要求。下面是我梳理出的学习汉字的过程:

1、找 在课文中找出本课生字圈出来,自己利用拼音读一读,记一记。

2、读 在小组内进行检测读,会读的教会不会读的。

3、记 在小组内分析字形,交流自己记字的好办法。

4、说 用生字说词语,说句子。

运用这种识字结构,学生基本在小组内已学习完生字,老师通过小组汇报学习进行检测,充分发挥小组学习优势完成识字教学任务。

除此,我还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在校内,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区,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看商标字、招牌字、广告字„„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就自觉地识记。经常给学生展示课外识字的机会、舞台,让学生不断地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坚持这样引导,学生不仅增识许多汉字(课外识的字甚至比课内识的还要多),而且在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等方面收效良多。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于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在运用中巩固识字,成了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的效果最好。教师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识的字编成句子、儿歌、短文,让学生阅读,鼓励学生组词、写句子,在读和用中巩固识字。平日里,带领学生“日有所诵”,每天坚持背一首儿歌。

阅读教学:熟读深思子自知

进入一年级,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读书。这个问题表现在:朗读时拖腔,唱数而不是读书,句子读得不连贯,语气没有抑扬顿挫之感,找不到人物的对话,不能从文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上种种读书现象,使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某些教学效果。课外之余我也常常思考这些问题,怎样才能 2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呢?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朗读不流畅原因一:没有牢固掌握课文中的生字,也就是识字量根本不够。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课文,每课的生字数量增多,难记,特别是这学期,识字任务更大,字行复杂,有些很难找到好的识记方法,没有识字经验,只能死记,所以处理这个问题,除了多给学生提供识字方法外,再就是让学生多读,我要求学生每天进行晨读,每一篇课文都要进行背诵。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文章感情,读起句子来不会断句,不会停顿,不会换语气,我想这和学生的理解有关,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化大力气教孩子有感情读书。比方说《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我就先讲述文中小朋友家在农村,无法到北京,然后讲升旗仪式的壮观,于是我进行情景换位思考,问学生想看吗?答案是肯定的,于是我趁机让他们读书要读出他们的渴望,于是,我的阅读效果果然就达到了!对于怎样读出美的语气,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在对话较多的课文使用,效果不错。阅读教学就是教孩子学会有感情读书,学生能够绘声绘色的读出课文,这也就达到教学要求了。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

“生本”理念提倡“大意义”识字,也就是要求建立“大阅读”观,让学生在阅读中扩大识字。基于这些理念,我们加强了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

1、每周上好一次阅读指导课。在阅读课上,我们一起读儿歌,老师给学生大声读故事。我们还鼓励学生仿做诗,学生兴趣很高。

2、对于午间乐的时间我们也充分利用,如周一读《日积月累》,周二为全校静读时间,我们利用这个时间给孩子们上绘本课,周四师生共读,或者是安排小组汇报读书内容(如背诵儿歌等)。

3、课处阅读每天保证二十分钟。针对学生情况,每天安排背诵一首儿童诗。

4、除此,我还向家长发出“亲子共读”的倡仪。已完成《小猪唏哩呼噜》的共读,正在进行的是《格林童话》的亲子共读。在一年级下学期,我会尝试学生建立“采蜜本”,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积累的习惯。翻开我们的《亲近母语》课本,我倍感欣慰,上面有孩子们仿写的诗,有孩子们的阅读感悟,还有家长亲子阅读的感受„„

写字教学: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一年级写字教学中,我认为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教师示范的内容包括坐姿、握笔、书写动作、笔画和结构等。最重要的是课堂示范,这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教师首先当众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然后让学生模仿书空笔顺,然后描红练习。对于有些难的生字要个别示范,在当众示范以后,有些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正确的书写要领,教师就得个别辅导,由于是面对面,学生对老师的示范,往往观察的比较清楚,能较快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之处。当然对于一些孩子还得手把手示范,这种方法是针对初步写字的小学生,通过手把手,教师直接牵动学生手指,使其能较快地形成正确的书写动作。尽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示范方法,但学生们在作业中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在原字的旁边给以示范或修改,并要及时地总结,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写话教学:道是无情却有情

写话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从开始学写字,我就鼓励学生用笔去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每天用拼音写一两句话,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把句子写通顺就好。写作教学主要是“写什么”“怎么写”“如何评论”的过程。因此只要孩子能够完整的写了,我就会奖励。我鼓励学生多写。勤于笔耕,不懈不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会”到“会”,从“要我写”到“我要写”。一开始写,一定要培养学生乐于写的兴趣,对一些好的加以表扬,读给同学听,我大多用表扬的方法来鼓励每位孩子,激励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我没有期望他们能写得多好,只是希望他们能喜欢写,不把写当作一种负担。因此,对不写的学生,我不加追究,只是对写的学生给予表扬。渐渐地,他们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都能坚持写话了。看着孩子们稚嫩单纯的文字,即使他们寥寥几笔,但我也能深深感受到孩子们点点情感弥漫其间。

总之,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基”的理念实施教学,坚持“生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投身教研活动之中,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简单的“生本”小组合作,最直接的体现是学生的变化。首先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了,对学习语文有了比较高的兴趣。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方式上,还体现在学生在课外学习上。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不仅学习了课内要求掌握的知识,还引进了许多课外资源,学习了许多课外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

一路走来,我也觉得很艰难,也有的很多困惑:因为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有时不太明显。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如一些学生只会说而不会写等,这都有待于进一步去提高。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注意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缩小学生间的差异。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语言条理性、完整性,也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

2008就要结束了,回首几个月的教学工作,总是几多感慨。孩子的心纯洁如白纸,笔墨挥毫间的作品好坏取决于教育。一年级是一个人的学习的起点,我们一年级的老师责任重大,我们既要让孩子喜欢学习,还要给孩子们一个欢乐的童年。但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无论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是对教案的设计,无论是对课堂的调控还是对学生的把握都需进一步理解领悟“新基”和“生本”的理念。因此,我其实正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班46个人,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娇艳的花朵,我应该甘于做一片绿叶,让花朵快乐的绽放。

第五篇:观黄老师的作文教学有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观黄凌江老师的作文教学有感

10.21日,县教研室刁主任一行到我校进行支教活动。这次教研活动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是黄凌江老师的写作教学更为我们这些正处在不知从何处进行写作教学的老师带来了曙光。也让我感触颇深。

总所周知,写作是农村小学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一说到写作,学生愁眉不展,老师也无计可施,一筹莫展。大多都以解读习作要求、读范文、学生写作、读学生范文、讲解评议、再仿写这些过程收场,这些过程繁复而又无新意。周而复始,慢慢的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对写作也兴味索然。

这次写作课与其说是黄老师带给我们学生的一堂别开生面的写作课,不如说是带给我们老师的一堂受益匪浅的理论课。黄老师抓住了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开始上课就出示了准备好的秋天的果实的图片,在孩子们“啧啧的”惊叹声中,垂涎欲滴的表情中黄老师开始了教学。以一个问题“你想吃吗”引入,促使学生想到“摘”苹果,以游戏的方式激励学生“摘”到最高的苹果,“选”最大、最红的苹果,鼓励下面的学生观察摘苹果孩子的动作按顺序连贯的说出来(选、伸、踮、摘)。最后,再让学生想象吃苹果的动作及苹果的味道。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多动、多思、多想、多说、多学,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也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写作是

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紧接着,出示秋天山野的景色图和落叶图;让学生看秋的颜色并说出来。再引导学生说出落叶的用处并用比赛“捡”落叶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他(她)们在做什么”的语句,让其他学生重复这些动作(选、薄、捡、吹),复述这个语句。在让学生感受到“捡”落叶的快乐后,黄老师出示了落叶做的图案,使学生感受到了秋的美、落叶的美。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感受到了生活就是写作,写作也来源于生活。最后,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说出描写秋天的词语、描写生活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并出示范文美读。就在这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写作,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授予学生们以“渔”,还是授予老师们以“渔”。无疑,黄老师已经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她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参与、感受,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应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切,留心周围的事物,并乐于口头和书面表达出来。真正的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同时,她展示给老师们的是一堂先进的写作教学理论课,让老师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写作教学。

2011-10-27

下载不可无我的《祝福》教学——有感于黄孟轲老师的文本解读(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可无我的《祝福》教学——有感于黄孟轲老师的文本解读(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