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伟大的悲剧》解读与教学——与安杨华老师商榷(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7:5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也谈《伟大的悲剧》解读与教学——与安杨华老师商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也谈《伟大的悲剧》解读与教学——与安杨华老师商榷》。

第一篇:也谈《伟大的悲剧》解读与教学——与安杨华老师商榷

也谈《伟大的悲剧》解读与教学

—与安杨华老师商榷

李得安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1期安杨华老师的《努力揭示文本的“隐蔽意义”伟大的悲剧>研究述评》一文后,笔者卜分佩服他对有关《伟大的悲剧》的研究资料的广泛搜集和细致梳理,但对于其文中的部分观点不敢荀同。现不揣浅陋,从三个方面略陈己见,以就教于安老师和各位方家。

一、“鲁莽”含义误读

安老师在探讨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悲剧之成因时,援引了徐江老师的观点—“‘鲁莽’让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认为“由于他们的‘鲁莽’,他们没有避免原本可以避免的灾难,这也是令人深感悲哀的地方”。

难道斯科特等人探险南极的行动是“鲁莽”的吗? 《伟大的悲剧》节选于《夺取南极的斗争》,对于节选的文章如何读,安老师曾有过精辟的见解: 对节选的文章进行解读时,应该站在整部著作的全局的高度才能将阅读进行到底,否则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造成断章取义的误读。

在《夺取南极的斗争》一文中,茨威格这样评价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这是一次冒险的行动,但它又是一次像一桩买卖似的盘算得非常仔细的行动;这是一次大胆的行动,但又是一次最小心谨慎的行动—每一个细节都要算得十分准确,但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仍然防不胜防。

尽管计划制订得非常周密,甚至连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不幸的细节都考虑到了,但还是没有奏效。

由此可以看出,茨威格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不是“鲁莽”的行动,而是经过周密计划的,最后的失利乃是由于“意外”。显然,徐江老师和安老师忽略了这些内容,其看法属于“断章取义的误读”。

可是,茨威格在文中又使用了“鲁莽”一词,这又该作何解释昵?让我们来看一看原文: 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鲁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如前所述,将这里的“鲁莽”按照本义来理解,是和茨威格的观点相冲突的。因为文中对这次行动的评价是“盘算得非常仔细的行动”,“最小心谨慎的行动”,“计划制订得非常周密”。排除翻译的问题,就只有根据语境来推测“鲁莽”的含义了。结合语境来看,前文一再强调自然界的威力巨大,而斯科特一行依然前来,其行为的“鲁莽”应该理解为“不惧危险”,其意和大胆、勇敢比较接近,这样才合情理。

二、文本解读“偏枯” 安老师认为张欣、庄庆娟、李忠豪等老师对《伟大的悲剧》的“解读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上说了什么”,是不足取的,应该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解悟”。最后,安老师“抽象概括出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任何行为主体无论从事任何事,其成败与否,除受内在因素规定之外,还受到外部条件的规定”。诚如安老师所说,这的确是“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甚至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这几乎就是唯物辩证法中内外因作用原理的翻版。然而,这是不是“文本的深层内涵”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沿着安老师的思路走一遭,看看他是怎么得出这一结论的。

为了获得“文本的深层内涵”,安老师对《伟大的悲剧》一文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伟大的悲剧”这种表述合适吗?为什么这样表达?悲剧性表现在哪里?悲剧发生的原因何在?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安老师认为,这些问题之问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乍看之卜,似乎的确如此;仔细审视,却大谬不然。

前两问,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紧扣文本,探讨文本表达的精妙之处,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确能起到引导作用。后三问,也可以勉强视为有“内在逻辑联系”,但是,所提的问题却离文本越来越远:“悲剧性表现在哪里?”还在文本中有充分的体现;“悲剧发生的原因何在?”已经不是文本着力要表现的内容了;“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则游离于文本之外了。至于前两问和后三问之问,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逻辑联系。理由如卜: 首先,二者探讨的问题不在一个层面上。前者是写作层面的问题,后者是事理层面的问题。前者在探讨为什么这么写这个悲剧,后者在探讨从这个悲剧中应该获得哪些启发。

其次,二者探讨的对象不同。前者探讨的是《伟大的悲剧》这一文本,后者探讨的是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这一“事件”。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这一“事件”是客观存在着的,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茨威格所写的要伟大的悲剧》其实也是对这一“事件”的一种解读,他认为: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不是“鲁莽”的行动,而是经过周密计划的,最后的失利乃是由于“意外”。整个文本着力要表现的是斯科特一行精神的伟大。安老师对这一“事件”的解读取向和茨威格不同,他认为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行为是“鲁莽”的,应该从这一“事件”中汲取“生存智慧”,获得“一个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由此来看,安老师所提的问题之问是缺乏“连贯性”的,他的这一思路并不能保证其探讨所得的结论就是“文本的深层内涵”。安老师的解读失之偏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解读策略: 对文本存在世界“隐蔽意义”的解释,探究文本潜藏“可能性”,多是依赖于从文本的个别元素而推出对于整体意义的理性推断。安老师在文中批评张欣、庄庆娟、李忠豪等老师对《伟大的悲剧》的解读“是对文本展现的世界的部分对象的表层解释,而非对全部世界的整体的深层领悟”,充分表明了他对依据“部分对象”进行文本解读的不信任,而后却又相信依赖于文本中的“个别元素”而推出“整体意义”的合理性,显然是自相矛盾。对于文本解读的策略,钱钟书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话,而后识句之意,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只初枕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话(“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著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

由“字”而“句”以至于“篇”,再由“篇”而“句”以至于“字”,“小”“大”“末”“本”都要关注,且要“交互往复”、这似乎应视为文本解读之正途。

安老师在解读《伟大的悲剧》时,对文本的“小”“末”进行了充分关注,比如抓住了文中的“鲁莽”一词进行解读;而对文本中的“大”“本”则有所忽略,比如无视《伟大的悲剧》的写作取向,一味地去挖掘“文本的隐蔽意义”;更没有在“小”“大”“末”“本”之问“交互往复”,因此其解读结论也就难免流于“偏枯”了。

三、教学内容错位 安老师批评张欣、庄庆娟、李忠豪等老师对《伟大的悲剧》的解读,认为“没有形而上地总结‘怎样’从文本中汲取‘哪些’更有益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对于何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安老师在后文做了回答: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探寻悲剧成因的基础上,挖掘文本所蕴含的生存智慧。

对于何为“生存智慧”,安老师同样在后文做出了解释: 应该教育学生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智慧避免“可以避免的栖牲”,尤其要珍爱生命„„ 然而,这需要教吗? 这些,学生读一读文本就知道了,斯科特一行为南极探险所做的各种准备以及在返回过程中的为求生而做的各种努力,都明明白白地在文中写着昵。安老师在文中批评了“把浅显内容当做学生难以理解的深奥的东西来教”的做法,而自己却又不自觉地去“身体力行”这种做法,显然又一次自相矛盾了。

至于“形而上地总结”出的“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任何行为主体无论从事任何事,其成败与否,除受内在因素规定之外,还受到外部条件的规定”,前文已作出分析,这并不是“文本的深层内涵”,当然也不能作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了。那么,《伟大的悲剧》一文,用什么作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合适昵? 要回答这一个小问题,先要搞清一个大问题:语文教学教什么? 关于这一问题,土尚文先生秉持了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并做了精辟阐述:“语文教学,有它的独当之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才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作者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这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语文课程之所以要设置语文,就是要培养这个能力。” 照这个标准来看,安老师所提出的前两个问题—“‘伟大的悲剧’这种表述合适吗?为什么这样表达?”以及“对比手法运用的分析”等才真正属于“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而花了很

大气力来揭示的“文本的隐蔽意义”,无论其正确与否,都不属于“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因为这种将教学重心放在“文本的隐蔽意义”上的做法,已步入“泛语文课”的歧途。什么是“泛语文课”?顾名思义,是对语文课的泛化。面对教材中的文本,教师不是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展开教学,而是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内容。借用课标起草组专家的话说,就是:“集中于文本内容和精神的层面,却始终徘徊于文本语言之外。” 针对一个具体的文本,不同的老师选择的教学“点”可能不同,但只要是围绕“语言文字的运用”来组织教学,就没有跑出“语文”的一亩三分地去,否则,很可能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第二篇:也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也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山阳县色河中学 张健民 726412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高中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有力推进,尤其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得到充分利用。然而在语文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影响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但对于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正确把握使用原则,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认识误区,注意问题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应用日趋广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然而在语文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使用过程中却发现,很多老师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和误区,直接影响了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实效性。

一、教学手段与素质教育思想脱节,误用甚至滥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只是一味追求教育手段的先进,而忽略了教育思想的更新。现在不少的学校甚至在各种示范课和优质课的评比中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一个必备条件、评比标准,于是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技术的美丽外衣下,仍旧演绎着死灌硬教的教学传统,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了新课改形势下对传统教学方法换汤不换药的一种摆设,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其本质意义和应用实效性。

二、多媒体教学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 多媒体的应用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着、控制着,到现在的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着,不能不说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教学不应该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也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使用多媒体后,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 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另外,实施多媒体教学也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会不能割爱,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其实有时用得不当或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师生请安的交流。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淡化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变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所以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在看教师演戏。多媒体教学只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四:直观形象的视听演示使学生没有了联想和发挥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 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另外,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几乎完全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少了,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因此,我认为,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科的可创造性,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其它学科中的巨大功用。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它的缺憾确实是难以弥补的。

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这样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正因为此,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运用得也越来越普遍。但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所以,多媒体的应用要注意以下面几个方面。

一、注重适用性。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的结果,传统教学方法陈旧,效率低下。现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多媒体手段的最大特质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了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多媒体课件,这为我们的教师备课,教学大开方便之门,实现了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下载的资源未必真正适用教学实际,课堂上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原有的教学设想被打乱,甚至是手忙脚乱,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要结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以及课堂的需要有所选择的加以运用。

二、注意适量性

我们评价一节课,看的是教学实际效果,并非是看教学中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换句话说,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 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手段面前,就好象一个穷急了又被逼急的饿汉一样,不知如何办才好,一味地依赖这种电教手段,有时一节课学生基本上是看他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花俚呼哨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时一节课甚至就是一个课件的演示过程。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这种手段的本质意义了。多媒体做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代替一切,不能滥用,但有些教师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要么整节课全然不用,要么仅靠它来帮助板书而已,这都是不妥当的。

三、考虑适当性。

新型的多媒体手段虽好,既不能滥用,又不能不用,那么,何时用才是恰当的呢?一般认为,一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用。用动感极强的内容都体现出来的多媒体课件来取代单凭教师一讲到底的劳动效果要好得多,它能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之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能,也就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二是在弥补教师素质本身的不足用。素质再高的教师也不一定就能是一个全才,他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课上得生动,但普通话水平不一定让人恭维,而语文教学常常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范读课文,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调用绘声绘色有情有意的朗读。三是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学生思维空间处用。由于各种的原因,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课文所及的实景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它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多媒体手段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只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语文教学就会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2、倪文锦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

3、苏玉堂 《创新能力教程》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

第三篇:也谈接受捐赠固定资产递延税款的会计处理——兼与余志国同志商榷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也谈接受捐赠固定资产递延税款的会计处理——兼与余志国同志商榷

作者:余 浩

来源:《财会通讯》2003年第02期

第四篇:创新性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杨晋华

创新性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就是创新。我认为只有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性教学的环境。

1、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对老师有感情,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如:“谁来当一回小老师”;“试试看,你能行”;“三个小炉匠,赛过诸葛亮,咱们这么多‘小炉匠’一定能有好办法”;“你真行,请继续!”等等。这样,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气氛和谐,情在学中,学在情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样的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对此,教师必须加以保护和鼓励,并努力调动和培养。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出示若干个按红、黄、绿顺序排列的气球,对学生说:“我闭着眼睛,你说第几个,我就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经过玩游戏,学生兴趣高涨,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为探求新知创设了情境。

二、创新性教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应需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因此,要使数学中每一节知识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就必须开放数学的教学内容。只有开放数学的教学内容才能紧密联系实际,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我给学生几种常见的价格: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竖式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物品的实践活动情境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已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1、注重感知,为“再创”新知奠基。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掌握的就越牢固,越全面”。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没能正确的充分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更不可能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因此在小学数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对事物获得鲜明而又准确的印象,为“再创”新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1)充分的观察感知。

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容易理解和记忆。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必须正确地合作教具,合理地利用插图,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充分地感知,以逐步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

(2)有效的操作感知。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当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法则时,仅仅通过对教具、插图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形成表象,以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借助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和发展的目的。

2、强化表象,为“再创”新知搭桥。

人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化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个飞跃是由表象作为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表象从某种意义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小学生的思维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但如果只停留在感知阶段就会影响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清晰、完整的表象,还要强化表象,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感知的过程,回忆图示的观察过程、教具的演示过程、学具的操作过程等,以发挥其使知识逐渐内化、思维逐步减缩的效能,为“再创”新知识铺路搭桥。

3、引导说意,向概括新知过渡。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表述是思维的外化过程,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表象用语言来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理顺思路,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进而抽象概括。

4、抓住时机,抽象概括新知。

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什么时候出现,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出现过早,相当于教师送给学生的“空中楼阁”,学生摸不着,抓不住。出现过晚,形成大量具体材料罗列,不能如期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要根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积累了丰富感性认识之后,借助表象,利用思维的工具,自然而然揭示概念,顺理成章概括法则。

三、创新性教学的方法。

1、提供自已学习的形式。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做到七个让: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学具让学生操作,算理让学生讲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学习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题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有的可能有价值,有的可能很离奇,甚至可笑,但学生敢于提出,说明他们是积极参与思维的。当然,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参与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不同的。

2、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要使学生自信学习,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它的作用并不限于只让学习了解自已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该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答错了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论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凝聚师生情感的需要。

四、设计开放性的练习。

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一个数学问题,它的答案并不唯一而是多种解法,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已去发现关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1、条件的开放性。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设计这样一道练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种都变化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

2、问题的开放性。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主体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第二册在总复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鸡36只,鸭比鸡少18只,鸡比鹅少7只,你能提哪些问题?”

3、思路的开放性。

例如,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之后,我便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题:请你举出所有“0”都能去掉的小数;请你举出所有“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的小数;请你举出与2.03大小相等的小数。看到题目,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经过独立思考,每个学生都举了好多符合条件的小数。

通过开放性题目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发散了思维,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搞好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促进学校教育

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在各项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是炙手可热的话题。同时,在改革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经济状况不同、社会地位不一样、教育文化背景差距较大的各种类型的家庭。导致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一致,甚至差距较大,给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增加了难度。班主任是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只有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家长、指导家长、增强家长素质教育意识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成效,使学校和家庭一起共同唱好校内外“一台戏”。

结合本人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沟通学校与家庭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体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班主任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对负责任的家长重在正确引导。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因此一般能与班主任建立良好的关系,能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这类家长占主流。但他们往往由于过分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只重成才,不重成人,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读书,忽视思想教育,个性发展教育,两眼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把高考看作唯一通道,不注重孩子其他素质的全面提高。对针此类家长,班主任平时要注重多与家长沟通,多交流观点和看法,消除他们的疑虑,让他们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多和子女沟通,与孩子交朋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抗挫能力,适当让他们多娱乐,开阔视野。这样,就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信心倍增,为素质教育奠定好的思想基础。

对单亲家庭的家长重在加强沟通。随着社会变革加快,单亲家庭呈逐步增多的趋势。家庭破裂和生活负担,常常使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郁郁寡欢,忧心忡忡的心理,自卑、消沉、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常使他们感到心烦。长此以往,孩子与老师和家长之间就产生了对立情绪,有了冲突和磨擦。而恰恰是这些孩子最需要关心、爱护和理解。对此类情况,班主任需要主动上门家访,以真情感动家长,把握好时机,与家长、学生开展朋友式的谈话,疏通家长的心路,使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信心。这样,既可以摸清家长、孩子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了解了孩子家庭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又可以缩短老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心里距离,使他们体会到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在此基础上,与家长一起进行商讨,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化好学生的计划和方案。

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记周记活动,让他们以《我的爸爸、妈妈》为题写一篇周记。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将孩子们的心声如实地反馈给了家长们,在家长们的心里引起很大震撼。使家长们在惊诧中明白一个道理,知道自己是孩子们心目中最重要的偶象,深知自己品德修养的好坏和家庭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从而决心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改造家庭教育的环境,自觉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对溺爱子女的家长重在以理服人。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出现了一些瞬间富起来的家庭。由于缺少重教的家庭传统,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一窃不通,对子女要求不严,甚至溺爱、坦护、庇护孩子,使学生养成任性、无所谓、不服从的性格,难以适应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对此类家长,班主任要把握好时机,对学生所犯错误抓住真凭实据,让家长心服口服地配合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批评学生时,尽量平静自己的心情,也照顾家长的尊严,既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家长满意。

总之,班主任工作本身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用心去做。在新的形势下,班主任更要善于用技艺去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这一至关重要的关系,这样才能相机互协调,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增强教育的效果,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新时代的教师

几个春秋过去,我始终如一地站在三尺讲台上忘我地耕耘着,广泛地汲取着,无私地奉献着„„尽管大千世界的瞬息万变,尽管经济怒潮的奔涌冲击,也丝毫没有改变我质朴的性格,挚着地追求和人生的信念——在教书育人的海洋中做一滴纯净的水。我多年如一日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我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我作风正派,求真务实,表里如一;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争做一代良师,造就一代英才”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善于捕捉先进的教育信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因材施教。

教师的工作,像蜜蜂酿蜜,需要博学众长。师大毕业的我深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在教学之余我加强文化课的学习,进修了本课,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专业能力。如:每天坚持读好书,每天坚持练练字等,新的世纪,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才能在新课程改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往直前。”因而,我将增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意识,以我校“终生学习”的理念来严格要求自己,重新构建自己的素质结构,不被时代所抛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走近我们的身边,我把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攻方向。课堂上我敢于大胆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吸收新思想,采取新方法,从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入手,精心执教,尊重科学,因材施教,一丝不苟。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以“乐进求学,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并且还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俗话说,教育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离不开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系统地学习了《学与教的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和《现代教学技术》等书籍,让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几年来,我不为周围的环境所左右,也不为艰苦的工作所困惑,矢志不渝,悉心追求。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在做班主任的几年中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活动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创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如:寻找契机,举行鲜明的主题班队会、小小图书角、„„在日常工作中,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学与玩、课内和课外、个人与集体等关系。

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总是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放在首位。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上好课的同时,还时刻注意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以自己治学严谨、讲课认真、工作勤奋、待人诚恳、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和影响着我的学生。

现在,新课程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我感到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但我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在这块沃土上,不用扬鞭自奋蹄„„

在新课标下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本人就结合旧教材,谈谈在新课标下学生作业的设计。

一、设计多元化作业,让学生多感官得到体验。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想起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人文作业、多层次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以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例如,教学《节日的大街》一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节日大街的景象。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知识,并用各种形式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第二天,有的同学做好了知识卡片,有的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有的还剪出了西沙群岛美丽的剪纸„„做这样的作业,同学兴奋,老师高兴,有时连家长也会参与,一举多得呀!

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要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我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使得事半功倍。如用“参加”一词造句时,要求后进生只要造一句即可,中等生必须造出一句以上,而对于优生就要求必须把“参加”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造句。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设计自选式作业,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作业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升华到世界观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有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他们不单单只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这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的去完成任务。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他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而会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能否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制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一个较难的问答题或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生选择其一。这样很好的照顾了个别差异。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三八妇女节”期间,给学生安排一项作业——“给妈妈一个惊喜”,要求看谁做的真诚又有创意,然后再写下一小段日记,把自己的创意和妈妈的欣喜记下来。

我们把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放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乃至作业要求。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即使学生某天由于其它作业多、家中有事不能完成,我也不责怪,只要学生在交来的空白作业本上写明事由就行。我们也应相信学生是不会“长期欠债”的,同时这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发展。

四、设计趣味性作业,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如教学了《不合群的小蝌蚪》和《爸爸的咳嗽》这两课书后,我布置学生养几只不同类型的小蝌蚪,不时的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这一作业的设计不但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了许多自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以及爱护小动物的爱心。作业设计形式多样、不胜枚举,人人有观点、家家有看法。但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如何设计学生的作业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我们语文教师的路才刚刚开始。

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语文课堂生态环境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堂理应关注“人”的发展,理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理应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的飞翔;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意味着平等,平等参议,平等对话。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的释放。

一、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生活中的人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到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儿真好》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首先展示的是一个荒岛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这个荒岛的印象。然后又播放了一组动画;荒岛上一个孤独的小熊渴望得到朋友,于是在云的启发下不停地种草植树,终于把荒岛变成了一个绿岛。最后播放旁白:“这儿真好啊!”那么到底好在哪里呢?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开始了。师:谁来夸夸这个小岛?(一个小女孩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并不停地晃动,以吸引老师的注意。老师很快地发现了她。)

师:好的,你先来夸夸吧!生:老师,我想夸夸小熊。师:哦?你想夸夸小熊吗? 生:是的。

师:可是,老师想请你夸夸小岛啊!

生:可是,我想夸夸小熊。(小女孩还是坚持着)师:哦?那么你认为这个小岛不美吗? 生:美!

师:那你为什么不想夸夸小岛呢? 生:也想。

师:那好,你就夸夸小岛吧!

生:这个小岛原来是一个荒岛,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有花、有草、有树,还有许多小动物的绿岛了。真好啊!

师:你说得真是太好了。掌声鼓励,请坐!

(受到表扬的小女孩却翘着嘴巴,很不情愿地坐下去了。)师:谁再来夸夸小岛?

(又一个小女孩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师:哦!好的,请你来夸夸吧。生:老师,我想给你提个意见。师:哦?好的,你说吧!生:我也想夸夸小熊。师:哦?为什么呢?

生:因为小岛之所以这样美,全是小熊的功劳。(教师一时不知所措,课堂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空白。)师:哦,小熊该夸,小岛也该夸。你说是吗? 生:是的。师;好的,请坐。

(这个小女孩失望而委屈地坐了下去。)师:谁再来夸夸小岛。„„

就这个片段而言,教师就完全可以暂时放弃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放手让学生一吐为快。即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我们还可以在下一节课继续达成,而学生学习愿望的被伤害,甚至是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用一节课的时间是难以弥补的。况且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失去的还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更是一次进行思考、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绝好的机会。遗憾的可能是那两颗始终没有展现的童心和爱心,遗憾的是那两双因失望而略带委屈的眼神。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要让学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始终成为学生可以自由翱翔的欢乐天地。

二、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不正常的。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例如我在上《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时,课正上到精彩处,孩子们个个脸上溢满了兴奋的红晕,眼里闪烁着智慧的火光。所以当我提出不看书朗诵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中秋》时,他们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我兴奋地随手点了一个,一看,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小杰。“好,那就开始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小杰背得摇头晃脑,入情入境。我也被他感染了,陶醉在其中。

“转朱阁,低绮户„„低绮户„„”我忽然从他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回过神来。

他,可没了刚才的镇定自若、神气活现,正着急地抓耳挠腮呢!怎么了?想不起来了?我用询问的目光注视着他,他微微地吐了下舌头,表示了他的无奈。我又把目光转向了别的孩子,显然他们也很明白我的意思,刚才的朗诵劲一下松懈了下来,教室里写得沉寂了许多。

“有谁能帮助他吗?“我轻轻地问。可是教室里依然保持着刚才的安静。

怎么办呢?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刚才大家学习的热情那么高涨,作为奖励,我同意——”我故意拖长了调子,又压低了嗓门:“同意偷看一下。” 孩子们只犹豫了一下,马上就反应了过来,失落的热情一下又重回到了教室,他们快速地翻开书本,又快速地合上,快速并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手。再看他们:一双双眼睛里分明写满了让我邀请他们的期望啊!好不容易等小杰背完,还没等我喊他们的名字,他们竟一窝蜂地站了起来,七嘴八舌地背诵了起来。再一看,连最胆小的艳萍、最怕背书的玉林也一起参加了进来,脸上、嘴角边露出的满是得意啊!

想不到,一个急中生出的“偷看”主意,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以后,我又用了几次,孩子们依然表现得那么兴奋,对背诵的兴趣也愈加浓厚了。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不应该冷眼视之,也不应该置之不理,而是发现之后及时引导,保护好孩子们的尊严和感情。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在学生的心里产生的却是无形的动力。首先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他,没有了外界的压力,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没有了外界压力,心理上有了一种安全感后,学生的心灵就自由了。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大家知道,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启发性。人们的个性、经验等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可能有不同的见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阅读中的理解、感悟、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情感丰富、寓意深刻的散文,说的是冰心在颐和园边遇到一群春游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祖国春天蓬勃的生机的一件小事。在我的教学进程中出现了这样一段小插曲:

师:“‘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你们还能从文中哪里找到春天的影子? 冯伟杰:春天里万物都在长,书上第八小节说“花儿和儿童一样”,说明花儿长儿童也长,所以儿童也是春天的影子。

蒋莲:冯伟杰,虽然春天万物都在长,可是儿童不是物,虽然身体在长高长大,也不能说儿童是春天呀?

(冯伟杰一时语塞)

王波:我想,书上的“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花儿,其实也暗示了儿童。你想呀,园丁给花儿浇水施肥,花儿是园丁的春天;老师给我们浇水,我们就是老师的春天。蒋莲:我还是不明白,就算我们是老师的春天,游人又不都是做老师的,他们找什么样的春天呢?

冯伟杰:刚才王波的话启发了我,蒋莲,这里的“春天”应该不仅仅指春天自然界的风景。蒋莲:噢,照这样说,这里的“春天”还应该包含未来、希望的含义,也许把儿童看作是老师的春天,是祖国的春天,这才是冰心奶奶写这篇散文的真正用意呢!

师:瞧,你们争得多有意义,多有水平呀。我真幸福,每天都生活在你们当中,每天都生活在春天里!

多么有思想的一段话,一种预想不到的默契与感动!如果不是提供这样一种人人都参与的陈述——反驳——再陈述的宽松的慷慨陈辞、百家争鸣的空间,我何以有福消受这份智慧的撞击所带来的愉悦?!

还记得那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漫画吗:天真活泼的一群小朋友顶着各种形状的脑袋活蹦乱跳走进神圣的殿堂——学校,去接受教育。多年以后,他们神色凝重,顶着和老师一样整齐划一的圆圆的脑袋走出校门。多么尖锐的讽刺,一种无声的漫骂。不过今天,我们已逐渐欣喜地看到原有的课堂秩序正在被打破,许多的陈规陋习正在被改造,我们正在改革中艰难地前行。让我们围绕着个性发展的总灵魂去创设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把语文课堂做成一篇独具特色的散文吧!这也是我们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

使用课件,追求实惠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电子课本在视、听方面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单靠加深理解就解决得了,而是要通过反复地实践,才能练就应有的能力;学生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也并不是光靠看屏幕或做完电脑中的题目就能提高;文章内在的意境也要靠反复阅读、咀嚼才能品味出来„„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既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又要具备灵活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学习中陶冶性情、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就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学科的方式方法,而是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慎重选择、灵活运用。

一、恰当运用电子课本,加深感知,促进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大体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阶段。其中感知教材,即充分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形成生动、完整的表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促进理解、深化认识的必要前提,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感知材料越丰富,越明确,获得的概念才会越清晰、越深刻。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其它直观手段难以展示的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相应的情感。

以写字教学为例。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电脑书写过程中运笔的起、行、收,全过程看得很清楚,再加之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便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字义和字形,使写字教学更加形象化。这样形声结合,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弥补了感知不足,突破了重点难点,美化了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兴趣倍增,学习写字的情绪也高涨起来。正是因为电脑的使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

二、恰当运用电子课本,发展智能,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多媒体电子课本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使教育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它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具有智力功能负载。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的运用,将形象和语言分别作用于大脑,使大脑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使之交替兴奋、抑制、相辅相成。这有利于记忆的巩固,观察、思维、想象力的提高,特别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1.视听结合,实现语言思维的同步发展。

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信息技术,在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著成效。我常用的做法是:

边看边讲。比如二年级《识字4》出示画面:马儿在草原上奔驰。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理解“奔驰”,用“奔驰”说话;再出示画面:汽车在公路上奔驰。让学生边看图边用“奔驰”来说话。学生借助图画,把理解词语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了,并通过画面巧妙迁移,拓宽了词语的运用范围,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先看(听)后讲。比如《草原的早晨》,草原醒来是什么样子呢?先请孩子们看电视画面:先是宁静的草原,然后出现一片喧闹的景象。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变机械的纯内容识记为有思想,有情感和内心感受的丰富的情绪记忆,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

先讲后看(听)。比如《鸟岛》一课,先讲鸟岛的鸟多、窝多、鸟蛋多,再通过观看录像,就加深了对这种意境的理解。让孩子们沉浸到诗一般的画面中去,让画面的美景在他们的脑子里奔涌出诗一般的语句„„

2.提供凭借,培养独立思考的自主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总是在实际活动中实现的。除多用具体事例,多提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思考外,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帮助学生思维升华的有力凭借。电子课本把课文中美丽的小池塘呈现在眼前。面对美丽的小池塘,孩子们兴奋不已。整堂课,学生表现活跃,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课文理解非常到位;体味小池塘的美,读得到位;想象丰富,说得到位。课后他们还利用电脑作为写作工具,改写了《小池塘》。孩子写道: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在草地上吃草的绵羊。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红红的大火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香蕉。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萤火虫。

3.发展认识,教会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这是语文教学整体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教学中,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第二册练习7的“学用字词句”,先请孩子根据文字画写字,再将文字画画成风景画。如果按照书中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当然可以,但如果采用综合性学习效果是否会更好?我采取了这样的设计:比如“山”字,先出示一幅幅山的图片,让学生用最简单的线条画下来,与古文字进行对照,让他们享受“造字”的乐趣,再感受从古代的“山”字到现代的“山”字的变化,体会汉字的演变。这样融合了美术与语文的知识,唤起学生多种感观的活动,增强学习效果,也让学生在“欣赏”中学到知识。

三、恰当运用电子课本,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与电子课本具有的智力功能负载同步的是它的审美功能负载。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赢得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这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前提。

例如《雨点》一课的教学片断:

图片欣赏:

选择“图片欣赏”,自主欣赏相关的图片。

交流感受: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课文欣赏:

选择“课文欣赏”,欣赏课文描述的情景。选择“课文朗读”,自主学习朗读课文。交流朗读感受。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从课文中找出本课生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原来就认识的。进入“生字园”,自主学习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经验。拓展阅读:

进入“拓展阅读”,自主阅读与课文相关的短文。交流学习体会。

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基本的理念,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形象性、综合性、人文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语文课上电子课本的运用不应该是固定、刻板、单一的模式。我们要深入分析各种类型的课文、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特点,恰当地运用电子课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优势,真正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运用多媒体电子课本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 “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用来控制计算机实现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应该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

一、围绕教学目的、内容设计多媒体电子课本,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多媒体电子课本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电子课本的实用性。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一课时,学生对雾凇的形成过程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也就成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可以在电子课本中制作形成雾凇的缓慢而又接连不断地一组动画镜头,加上舒缓的音乐的渲染,很容易使人随着遐想漫步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整个演示过程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溶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稍加点拨,即可为学生突破难点。

2、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电子课本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形成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部分。然后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容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a.夏天,强烈的太阳光。b在松树林里c.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d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

3、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二、利用多媒体电子课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愉快地学习。

电子课本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海底世界》,作为内陆地区的小孩子,他们对于海洋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利用形、声、色俱备的现代信息技术—— 电子课本,能立即抓住孩子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的声音从“海面波涛澎湃”逐渐转入到“再往下500米深”的一片静谧;视频图像从“广阔的海面”再到“闪烁的‘小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的深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这样,电子课本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使文字、声音、动画等声情并茂的信息代替课本插图、投影图片等静止画面。学生观看着活动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孩子都溶入到了奇异的景色之中,仿佛真的驾御着潜水艇或穿着潜水衣来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当看到海底“五彩斑斓的鱼群”时,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昂然。

三、利用电子课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多媒体电子课本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如学习《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领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设计类似“电子公告板”的一个“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视频文件上的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

四、评价电子课本必须重视其内容的科学合理。

科学性无疑是衡量电子课本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符合科学性。电子课本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式力求准确无误,语言配音也要准确。但在科学性的评判上宣粗不宜细,要做具体分析。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性,就会束缚人的手脚,不利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发展。所以,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事实证明多媒体技术与小语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多媒体电子课本既是现代教育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学的完美和补充。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多媒体电子课本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课改试验以来,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教学细节受传统教学影响的痕迹还很深,需要在课改试验中加以注意。

预习只是准备

现象一:在一节语文课上,当一个学生把“纤细”的“纤”字读错音时,老师说:“你预习得不够充分,谁来帮助他?”然后,老师连续找了几名同学来读,直至找到标准答案为止。

有的教师在课改过程中惯用这种做法,貌似找其他人帮助,实则在批评那个学生,且冠以“预习不充分”之名。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读音,也未必就是“预习不充分”,也有可能是基础不扎实。况且,预习也只是初步学习,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什么叫预习充分?一是学生通过自学,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为课上进一步学习掌握打基础。二是学生通过预习,查找资料,分清段落大意,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以备课上学习讨论。不管怎样,预习只是学习的第一步,不能把检查预习当作课堂教学的全部。预习只能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做铺垫。预习是为了课堂上更好地理解知识,课堂教学才是学习、理解知识并加以升华的过程。

莫忽略主阵地

现象二: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问题本该在课内解决,有的教师却经常提出这样的要求:“回家后再读读”,“课下再练练”,“这个问题课下再讨论”,“谁有不同意见课下再讨论”,等等。

课下练习的作用不可否认。但课堂教学是做什么的呢?忽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教师不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不对知识进行理解内化,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不到落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把一些重要的学法指导放在了课下,而在课堂教学中却一带而过,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一方面,这些说法的实际意义就是老师对知识准备不足、拿不准或不会而简单打发了之。另一方面,对于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来说,这种要求也就成了“耳旁风”,根本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实际上,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根本。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的三个维度,做到课堂结构优化,提问精当,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克服随意性,课堂不能被教师冗长的讲解所占用。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参与机会将被侵占。二是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切忌放任自流,表面轰轰烈烈,没有实际效果。

运用肯定评价

现象三:在教学中,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全面,有教师往往是这样评价的:“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完整,谁补充?”

这种评价是一种否定性评价,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样的情况,可以换一种说法,运用肯定性评价:“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回答出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面?”这种鼓励性评价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多为学生着想

现象四:学生问题没回答上来,老师没好气地说:“你坐下!”;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不了解情况,就劈头盖脸地批评学生。

新课程中离儿童生活较远的内容越来越少,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师应该善于从教材中学习为师之道。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积累与运用八》阅读部分《苏珊的帽子》,讲的是苏珊患肿瘤化疗,使一头金发脱落,海伦老师提前让全班同学带上自己最美丽的帽子上学,使苏珊上学时没有感到难堪的故事。细细品味这个故事,海伦老师以爱心、细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润物细无声地呵护了一个曾经被病魔伤害的幼小心灵,避免其再次受到人为的伤害。这种人文关怀精神非常值得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借鉴。我们常说“洒向学生都是爱”,只有像海伦老师这样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才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创造性思维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诱发思维的积极性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比如我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自然点题后,先播放了“傍晚到黎明”的光盘片段,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动感强的画面,使学生仿佛来到了那美丽的原野,亲眼目睹了小露珠的形成过程,引出了《小露珠》第一小节的学习,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由此提出学习任务,在学生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了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心向,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紧接着要求学生读课文,并配以轻柔的音乐。看着静谧的画面,听着轻柔的音乐,很自然地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在揭示文章重点时,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学生的语言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结论作小结,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利用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重点是指数学教学中一节课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例如,在讲《小露珠》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跟小露珠打招呼的投影,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小动物们活泼可爱的形象,听到他们发自内心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就会脱口而出。而且,“小动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又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则到底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出想象。这里,可以通过播放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的生活是如何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 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电教手段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大大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赢得了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计算机储存与课文写法相类似的课外阅读教材,设计与本课训练重点相关的练习题。在较短的时间当堂完成学习测试,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教学《小露珠》一文为例,当学生通过多媒体感知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作者是按总分的顺序来描写的写作方法。为考察同学们对这一方法的掌握情况,将提前设置的一篇与《富饶的西沙群岛》描写方法相仿的阅读材料《美丽的台湾岛》出示给学生,并设计了相关的几道有多种答案的练习题供同学们讨论,最后独立完成,并附有正确答案查阅和智能评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三、运用求异性,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关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至关重要的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困难,又是学生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冲突,才能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即“必须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一旦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学自得。需要指出的是,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劳动,是教师心智水平的标志。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狼与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前面的陷井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井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得直拍巴掌,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从理智上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了宽广的思维空间,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了创造的种子,这就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独立自主的创新人才。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教师:杨晋华

阳煤集团沙台小学

第五篇:《TWI与新五型班组建设》-汇师杨华老师

培训对象

生产系统中高层管理、主管、班组长等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TWI部分 ◆TWI简介

◆TWI产生的前因后果 ◆第一模块

工作教导JI ◆员工的四个心愿 ◆何时对部属进行教导 ◆工作教导的错误方法 ◆培养部属的四大技巧 ◆工作教导的四大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 ◆训练预定表应考虑的事项 ◆工作分解的主要步骤和要点 ◆工作分解表的做法 ◆工作分解案例说明 ◆品管人员岗位技能一览表

◆练习:制作一个汽车驾驶工作分解表 ◆第二阶段:作业说明 ◆第三阶段:实际试做 ◆第四阶段:上线考核 ◆冗长工作教导法 ◆嘈杂环境教导法 ◆视频:何为JI及观感想 ◆互动:跟我学手操

◆第二模块

工作改善(JM)◆普通班组长与卓越班组长的区别 ◆发掘问题点的方法 ◆工具:《问题点检查表》 ◆工具:《不合理检查表》 ◆工作改善七步法与技巧

◆5W1H的使用技巧

◆解决问题的七个关键 ◆工作分解表制作方法

◆互动:工作改善问题选择表设计 ◆互动:工作简化分析表设计 ◆案例链接:焊接质量严重

◆生产现场七大浪费产生原因与改善对策 ◆七个案例学会IE七大手法 ◆改善提案表的设计 ◆视频:何为JM及观后感想 ◆改善范例:1.搬运改善 2.效率改善 ◆第三模块

工作关系(JR)◆职场在存在的11种劣习◆员工关系管理的四大原则 ◆如何管理班组里的刺头 ◆把职场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职场问题4大类型之一:预想到的 ◆职场问题4大类型之二:感觉到的 ◆职场问题4大类型之三:找上门来的 ◆职场问题4大类型之四:跳进去的 ◆职场问题的模型图 ◆把职场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领导艺术之一:及时指导 ◆领导艺术之二:及时表扬 ◆领导艺术之三:提前告知 ◆领导艺术之四:知人善任 ◆解决职场问题四阶段法 ◆案例链接:如何了解真相 ◆工具:《工作关系改善表》 ◆人性化管理不是“一团和气” ◆关心员工比关心工作更重要 ◆从人性出发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链接:李组长的困与惑 ◆视频:何为JR及观后感想 ◆第四模块

工作安全(JS)◆员工做到三懂三会; ◆三级教育缺一不可; ◆安全行为的十大禁令;

◆安全生产的三不伤害和三点控制; ◆安全防护的四有四必有; ◆十二种技术手段确保现现场安全; ◆现场管理的重点是十六种危险人; ◆安全生产的四种监督方式; ◆安全生产中的三违现象;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八大方法; ◆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 ◆《安全生产责任书》表格 ◆《生产安全自检表》范本 ◆《工作安全分析表》范本 ◆《隐患整改通知单》范本 ◆案例分析:我的手指 ◆视频:何为JR及观后感想 第二部分:新五型班组建设部分 ◆第一模块

学习型

◆学习型班组建设从转变管理模式开始

◆塑造员工职业化—“工场即道场,工作即修行” ◆修炼员工基本功—“八全管理模式” ◆开发员工领导力—“轮值管理” ◆培养员工执行力—“动态激励” ◆学习型班组建设的具体操作和实践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应用方法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日常化训练工具 ◆建立班组的学习的平台

◆把管理变成培训,用培训替化管理 ◆善听—在“听”中吸收 ◆善说—在“说”中转化 ◆善做—在“做”中实践 ◆善感—在“感”中提升 ◆学习型班组建设的十五种方法 ◆案例分享:建设学习型班组成功模式

◆案例分析:新进小李凭借手中的“问题手册”在比武大赛中荣获第一 ◆案例分析:总结会变“反思学习会” ◆实战演练:现场OJT教导方法 ◆第二模块

自主型 ◆自主型班组的实质-全员参与班组管理 ◆班组建设自主管理的四个核心特征 ◆班组自主管理的六化的经典方法 ◆自主管理型班组机制建设

◆人本激励机制——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制度公约化机制与操作方法——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承诺机制的运用方法——变外驱力为内驱力 ◆轮值管理机制的运用——人人都管事 ◆案例管理法的机制与运用——事事有人管,◆班组透明化系统建设与运用方法——人人都监督,人人都自觉 ◆十种日常班组活动的自主管理方法实务 ◆问题研讨:自主管理最常见的问题 ◆案例分析:某集团自主型班组建设成果展示 ◆第三模块 技能型

◆“OJT+OPL”的有效掌握和实施 ◆技能型班组建设的关键方法-TWI ◆人人有特长,人人有绝活 ◆通过胜任素质能力测评找差距 ◆创建基层员工的成长地图 ◆在行动中学习,在工作中提升技能 ◆技能型班组建设的十项方法 ◆案例分析:三星班组OPL制度的实施 ◆案例分析:某世界500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案例 ◆第四模块 管理型

◆管理型班组建设的主要内容 ◆卓越班组的组织结构模式 ◆“4M+1E”的有效掌握和实施 ◆问题研讨:如何避免班组制度的形式化 ◆问题研讨:如何与绩效不佳员工沟通 ◆案例分析:班组责任举证制度实施 ◆第五模块 效益型

◆效益型班组建设的主要内容 ◆班组效益提升途径和方法

◆向管理要效益——激活潜能,提升员工价值 ◆向成本要效益——规范成本预算和控制 ◆向现场要效益——做好5S,消除现场七大浪费 ◆向质量要效益——用熟 Q7杜绝质量损失 ◆向技术要效益——技术攻关增效益 ◆向节约要效益——人人节约积效益 ◆向活动要效益——开展“五小”活动 ◆案例分析:某企业班组成本核算制度 ◆第五模块 五型班组建设项目的推行步骤 ◆班组建设之班组文化的建设方法 ◆班组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步骤 ◆班组建设活动的四个推行步骤 ◆班组建设推行各阶层的职责和任务 ◆班组建设常见的阻力和解决方法 ◆班组建设文件制度体系的标准化 ◆案例分析:某集团班组建设全景演示 ◆案例分析:某集团班组建设制度文件 第三部分 课程总结与答疑,学以致用说明 ◆讲师回顾总结2天课程重点 ◆讲师指导学员课后如何学以致用 ◆填写《531行动表》

◆学员代表发表培训心得和学以致用计划

下载也谈《伟大的悲剧》解读与教学——与安杨华老师商榷(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也谈《伟大的悲剧》解读与教学——与安杨华老师商榷(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