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组织织和运用教学法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01:0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行组织织和运用教学法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行组织织和运用教学法的研究》。

第一篇:进行组织织和运用教学法的研究

题目:进行组织教学和运用教学法的研究

作者姓名:张银锁

单位:内蒙古丰镇市马桥街小学

地址:内蒙古丰镇市西苑小区2栋5单元4楼

邮编:012100

【摘要:】

体育课都要进行组织教学和运用教学,但任何一种组织教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和场地器材。体育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的质量,除了认真掌握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教法以外,必须根据体育课的教学特点,做好严密的组织教学工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需要设计多种教学法,以便互相补充,提高其效果。本文从课堂教学工作出发,认真设计好严密的组织教学;改进组织教法,增加练习时间两方面进行研究的探讨,从学生、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关键词]:组织教学

运用教学

全面锻炼 编号:

研究类型:基础研究

学科分类:组织运用教学

题目:进行组织教学和运用教学法的研究

1、研究目的:

体育课的组织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安排时所采取的措施,体育课的组织是一项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体育课的组织水平,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是实现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反映出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的艺术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需要设计多种组织教法,以便互相补充,提高其效果。

2、研究方法:

2.1

组织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2.1.1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进行,周围环境对教学干扰较大,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一般都是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所造成的。

2.1.2 在组织教学上已有很好的设想,但由于课前组织教学准备工作没有做好,造成课堂秩序混乱,不仅影响教学,甚至会使教学无法进行,这在教学实践中不是没有过的。

2.1.3 教学程序不是固定的,它必须根据课的类型、内容、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否则教学秩序就会混乱。2.2 运用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2.2.1 在教学中,有时队伍的调动和队形的变换常很频繁。往往花费很多的时间,影响课的练习密度。

2.2.2 在教学中,学生练习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往往学生不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个别不听从教师的统一指挥。

2.2.3 传统的教学开始部分一般安排队列练习,其主要目的是集中学生注意力,这种单一的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形成不良的厌学习惯。

2.2.4 一节课往往准备多种器材,特别是小型多量的器材,课上收发换取很是繁琐。既占用时间,又影响课堂气氛。

2.2.5 一节课往往需要划许多标志线,用来标出学生做各种练习的位置或器材的安放地点,一般中小型的场地的学校,都没有条件为了改变练习内容而转移场地。因此,往往一块场地上要划许多白线,造成场地混乱,使用效果不好。

2.2.6 一般体育上的锻炼活动都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练习、内容、手段、要求都由教师规定,这是必要的。但也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

3、结果与分析

3.1

严密的组织教学是上好课的保证。

3.1.1 建立正常的课堂教学常规

课堂教学常规是严密组织教学,上好课的基本保证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某校一位体育教师的课堂常规:“三要四不练”。“三要”是:一要预备铃一响,按教师规定的地点集好队;二是认真学习做好动作;三要讲团结友爱。“四不练”是:不检查场地器材不练;不做好准备活动不练;没有人保护不练;不随便离开练习场地。这种课堂常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1.2 要做好课前各项组织教学准备工作

充分做好课前各项组织教学准备工作,是保证实施教学程序的基础。正如我们想建一座高楼,工程师要设计好图纸和施工方案一样。如四年级教“单手和双手向前推抛实心球”,课前教师没有把投掷区和投掷线的场地画好,要用的实心球又准备不够,上课时,学生就会因场地没有画好而不知怎样投掷,又因实心球准备不足,学生会争用实心球等。因此,一堂课的教学组织工作是否严密,很大程度上与课前是否按场地器材和教学顺序要求作好充分的准备有关。

要把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工作做得严密,有条不紊,除以上谈到的要建立正常的课堂常规,充分的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认真设计好课堂教学程序。

3.1.3 认真设计好课堂教学程序

体育教学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教学程序。体育课的教学程序,一般有教材教法的教学程序;组织 3 措施程序;场地器材使用的程序;以及各种不同课型结构的教学程序等。例如,教40-60米加速跑,教师采用了这样的组织教法程序:让学生先在跑道左(右)侧进行高抬腿跑的练习,这个练习一结束,教师在跑道上讲解示范,不必专门调动队伍,就可以组织加速跑的练习。然后,在跑道的两端组织奔跑游戏,课结束时,同样使用原来的场地进行整理活动。这样设计的教学程序合理省时,便于组织教学,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场地器材的使用同样也要设计好教学程序。

3.2 改进组织教法,增加练习时间 3.2.1场地、队形、器材的三固定

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场地、队形、器材三固定的做法。

场地固定,是指上课的场地要固定,不要经常移动。熟悉的场地环境能稳定学生的情绪。场地如何使用也要固定,比如:起跑的位置、跳长绳的位置、投掷的位置等等都尽可能的把它固定下来。只要告诉学生练习内容,学生就知道练习的位置。

队形固定,是指结合场地位置的固定,让学生知道练什么内容站什么队形。如:徒手操用什么队形,起跑接力赛跑、投掷沙包等等各用什么队形,都把它们固定下来,学生知道练习内容以后,练习位置、练习队形就不必细说了。一个口令学生就跑过去站好了。既可节省时间,又可使内容衔接紧凑,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新的练习。

器材安放固定,是在场地固定、队形固定的前提下,把器材安放位置也固定下来。数量多的器材,如:实心球、体操棒、短跳绳等等,都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上,排放整齐。收发换取都有一定的方法,形成常规。体积大的器材,如:跳箱、垫子等,场地小的可摆在旁边,安放位置上要划好标志,便于使用时指挥学生安放。

这个“三固定”,可以减少很多体育课上的非锻炼时间,增加课的练习密度。3.2.2 用“放”和“收”的练习形式

“放”是指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活动范围、练习内容、练习要求(数量和质量),让学生自己去练,老师巡迴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带有共性的问题,全体统一讲解,教师或同学补充示范。把老师的指挥位置移到学生中间去。

“收”是指放开学生自己去练之后,学生能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能不能再统一到老师的指挥之下。实践结果是可行的。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内容,练习又尚未尽兴,老师就不会失去控制,就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放”得出去也“收”得回来。比如:课上一人一个篮球,40个篮球在学 4 生手里,这就给学生以充分的练习机会,学生是欢迎的。老师再教给他们适当难度的练习内容,提出合理的要求,学生会全神贯注地尽力去做。学生没有淘气的时间,也不会产生淘气的动机,完全可以做到令行禁止。

3.2.3 课的组织要不拘一格

能不能把游戏放在课的开始呢?实践证明,只要方法简单,时间适当,运动负荷不大的小游戏,完全可以把学生课间所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消除掉,能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比如:“摸脚尖”、“踩人影”、“人抢虎”等等都是两人一组的小游戏,教师提示做法以后,可以自选场地,分散练习,时间可长可短,很快就会把学生吸引住。

3.2.4 用一种器材,设计出多种内容

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所以锻炼内容就不能单一。为了加大课的练习密度,减少非锻炼的时间能不能只用一种器材,就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呢?如:实心球,本是力量性器材,可做推抛练习,用来发展上肢和腰腹力量。但我设计出它的多种用途。两个人一个球相互递接,可做为准备活动的一般发展练习;把它等距离放在地上,就可做跨步跑、曲线跑等发展下肢力量增强跑的能力的练习;最后又可做一个传球接力或跨下传球等竞赛性的游戏。

再如短绳,可以在一节课内,安排短绳操、跳短绳;将绳等距离或平行排列,又可做“高频跑”、“窄道跑”;最后可做一对一的拔河比赛游戏等等。这样做,使一节课组织得很严谨,加大了课的密度。

3.2.5 一线多用,增强教学设计的艺术效果

“一线多用”就是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能划一条线的就不划两条线,划出的线要有多种用途。比如:划两条15米宽的平行线,学生分两组相对散开站立的线后,可做对面抛实心球,又可做往返跑的折回线。划一个同心圆,可做一节课唯一的标志线,几个内容都在同心圆上做。

这个“一线多用”对设计一节课的整体性虽增加了难度,但增强了艺术效果,形成了对繁琐的调队和场地频繁转移的一种自我限制,起到了增加学生练习时间的和效果。

3.2.6 培养学生独立的锻炼能力

各科教学都有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除了一般常提的人体活动能力之外,还应该注意到的是独立锻炼能力,这种独立锻炼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特别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本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懂得了一些体育基本知识,掌握了一般的锻炼手段,但从 5 来没有机会让他们运用这些去独立的锻炼。

我在一节六年级的体育课上进行了一次试验,主教材是耐久跑,老师先扼要地讲了一下本课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做10分钟的准备活动。然后做耐久跑,跑后自己做整理活动。

通过试验,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得认真正确,懂得在耐久跑之前活动一下各关节韧带和肌肉群,再慢跑几圈使内脏器官也活动起来,只是顺序和手段不一致。跑后的放松跑和放松走也不错。我及时地肯定了学生的正确做法,鼓励他们第一次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独立地进行锻炼。

要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平时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不但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且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既教“法”又教“理”。教“法”是让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教“理”是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运用这些方法。比如:准备活动,各个项目的针对性都很强:跑和跳主要应活动哪些部位,投掷主要应活动哪些部位,活动每一个部位有几种手段等等。在长期的授课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不断的积累,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得到更多的独立锻炼的机会,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4、结论与建议

增强学生体质主要在于多练,我们一方面努力研究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全面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主编 体育理论 [M] 东北师大出版 1989.3(2)王伯英,曲宗湖编,体育教学论 [ J ] 四川出片社 1987年

第二篇:运用愉快教学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日前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尚不充分,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学科充满兴趣,但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对许多概念知识感到很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探讨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其中运用愉快教学法,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想学是愉快教学的前提好范文版权所

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普及运用以及现代化的投影仪、音响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信息技术产生了神秘感,同时也充满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去点拨、激励学生,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求得快乐。学生初次同电脑打交道,可以先从使用某个应用软件开始。例如让他们在电脑上试着用汉语拼音编写一篇短文。只需要他们按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做,输入几个简单的命令,就可以尝到学习电脑的乐趣。这样做有利于消除学生对电脑的神秘感。像电视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一样,对于电脑我们也可以在不了解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情况下使用它,从而增强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实用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展示一幅优美的画面或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然后明确教学任务并告诉他们只要跟着学,就会达到同样的效果,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想学心理。在讲授程序设计时,将编程技巧和方法,融于趣味问题之中,如给学生出一句俗语作为编程题目:某人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问这个人在以后的某一天中是在“打鱼”还是在“晒网”。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很感兴趣,此题目也很有教育意义,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程序设计的奥妙,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状况趋于稳定。让学生的认知需求借助兴趣转化为某种动机,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会学是愉快教学法的核心

现代教育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生“玩”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问题和困难。这时,我再结合这些具体问题,给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他们知道短短五十年,计算机已经更新了四代,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但是,它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变,仍是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信息技术。它由“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输入、输出”五个部分组成没有变,它的“输入处理输出”的基本模式没有变。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学习的途径。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电脑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契而不舍的精神,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需要反复。只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掌握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操作方法后,才能举一反三,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教学,对于高层次水平的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实施横向拓宽、纵向深入的训练,着力培养能力,发挥特长。就拿程序设计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生付出艰苦的劳动,同时又充满着探索和追求的乐趣,学生在不断地向各种问题挑战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并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的能力。对于中层次的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之后,如有余力向高层次进发;对于接受能力慢、反应迟钝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达到基本要求。这样既给高层次的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又使得低层次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学生发展性学习是愉快教学法的目的好范文版权所有

由于我们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掀起和迅猛发展给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实际上信息技术应用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其应用的深度没有止境,其应用的广度也是无限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犹如下围棋,入门十分容易,深造却没有止境。这正是电脑的魅力所在。学生在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后,学习热情高涨时,给他们提出更富有难度的疑问,促使他们饶有兴趣地进行再探索。鼓励学生深入学习的目的在于激励他们在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学习意志品质的磨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精神。此外,老师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这只能让学生在课外去持续

发展性地学习了。

《运用愉快教学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第三篇:运用领会教学法进行篮球教学的实验研究(最终版)

广东省第九届中运会论文评比

作 者:陈文

单 位: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

论文题目:运用领会教学法进行篮球教学的实验研究

运用领会教学法进行篮球教学的实验研究

内容提要:针对学生单纯练习技术时态度消极,而进行教学比赛时情绪高涨的实际情况,运用教学实验的方法,对领会教学法在普通高中篮球教学中的作用、效果及可行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领会教学法适合普通高中的篮球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领会教学法;篮球教学;实验研究

领会教学法是由英国洛夫堡大学的两位教授首先在球类教学中倡导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最大区别是:在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的重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主张球类教学不从基本技术教起,而是把实战练习和战术意识学习置于首位,目的是让学生先建立起球类运动和比赛的概念,待学生有了相应的实战体验后,再根据学生的能力及需要的不同,对他们进行技术动作要领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方法经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与不断改进,已被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泛采用,为了探明该教学方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对领会教学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得到了显著性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实验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以(杏坛中学高一级篮球选修班为实验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人数各为100人。第二轮以(杏坛中学高二级篮球选修班为实验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人数各为100人)。2.研究方法(1)

教学实验法

实验设计

实验前依据达标和技评成绩,以相近对等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领会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实验中,运用的场地器材数均相同,授课时数均为26学时。

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技术评定测验(包括:原地单手胸前传球、行进间投篮、体前变向运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和达标测验(包括;4×4米变向往返跑、全场运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最后以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来评定教学效果。②

实验手段和内容(见表1)

(2)

问卷调查法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及练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映及学习积极性,发出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86份,回收率为96.5%。(3)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

阅读和参考了“领会教学法”的有关文献资料,将所测得的技术评定成绩和达标成绩进行了统计整理与对比分析。

表1 实验手段、内容

实验组

侧重技战术的运用能力,在实践中认识

对照组

侧重单项技术学习,强调动作的规范性,遵循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 指导思想 和体验各种技战术的用途和作用,发现

问题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改进,原则进行教学。增强目的性,提高积极性。介绍战术运用的时机与方法→比赛→教学过程 发

讲解示范→徒手模仿练习→分解练习→

现问题→纠正指导→验证练习→比赛。串联综合练习→教学比赛。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情况

教师统一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后,学生

按照教师的要求与练习形式进行单个技 教学组织 进行分组比赛和练习,出现问题后,组

织学生相互讨论、互相纠正,老师作总 术练习,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结性指导后,再让学生进行验证练习。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

实验进行13周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技术评定与达标测验,结果如表

2、表3所示:

表2 实验后技评成绩

组别与 检验 对照组 均值±S 实验组 均值±S T 1 2 1 2 1 2 轮次 原地单手 肩上投篮

行进间 投篮

体前变 向运球

原地单手 肩上投篮

58.4±4.46 45.6±3.11 46.7±4.32 55.8±5.12 57.2±4.40 45.2±5.31 41.7±6.10 57.3±4.05 61.1±3.48 49.3±3.20 49.7±3.11 59.3±3.30 60.4±3.17 48.9±4.23 44.6±4.89 60.8±2.33 T=2.289 T=2.891

T=3.976 T=2.670

T=2.703 T=1.817

T=2.756 T=3.250 P

P﹤0.05 P﹤0.01

P﹤0.01 P﹤0.05

P﹤0.05 P﹥0.05

P﹤0.01 P﹤0.01

表3 实验后达标成绩

组别与 检验 对照组 均值±S 实验组 均值±S T 轮次 4×4米交叉步 变向往返跑(秒)10.73±0.94 11.06±0.94 10.16±0.72 10.32±0.94 T=2.327 T=2.650 P﹤0.05 P﹤0.05

全场运球

往返一次,秒 13.70±1.47 15.28±1.91 13.04±0.85 14.01±1.15 T=2.490 T=2.702 P﹤0.05 P﹤0.05

原地单手肩上

投篮 10次/人

3.79±1.38 3.43±1.79 4.83±1.66 4.48±1.44 T=2.364 T=2.250 P﹤0.05 P﹤0.05 1 2 1 2 1 2 1 2 P

通过表

2、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体前变向运球第二组技评成绩外,实验组的其它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T检验得知,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采用“领会教学法”进行篮球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明显的作用。

2.分析

(1)

对篮球项目特点的分析

篮球是以集体协作、相互配合,在运动中完成各项技战术的运动项目,它以完美的配合得到满足,最终以胜负,获得体验和自信,它是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综合体现,而且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它的每项技术的完成,是在诸多因素同时存在的基础上实现其价值的,比如:在运动过程中应有对手的防守与对抗、同伴的掩护与配合、比赛的紧张与竞争、观众的欢呼与鼓励等因素,只有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完成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才能体现出篮球的真正内涵。采用“领会教学法”进行篮球教学,符合该项目的运动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课后的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实验组有90%的同学感到教学方法实用、有效果,而且课上注意力集中,练习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对照组有86%的同学反映教学形式单调死板,缺泛实效性,感觉没有实践机会,甚至有部分同学提出了喜欢篮球,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领会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2)

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 从表1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习和掌握单项技术为主要目的,它忽略了教学对象的自主性和教材内容独特性的两大因素,在教学中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按照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把每项技术从头到尾地学一遍,造成了时间上的多投入,效果上的低回报(因为有些同学可能已经掌握了部分技术,没有必要再花费时间去学习已会的技术),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领会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注意力从对教学的“控制”转向对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指导上,学生经过实践后,对各种技战术的作用与意义体会的更加深刻,并能从中发现问题,然后按需所取,因人而异地进行技战术学习,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了学习效果。

(3)

对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分析

从中学生的自身情况看,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对篮球的热爱,在身体素质和对篮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篮球概念的理解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随着生理机能的日趋完善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加深,其认识思维能力、辩别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些因素的存在为“领会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从教学培养目标上讲,不同学段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应有所侧重,中学阶段是学生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转折一站,主要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开发运动行为,培养运动能力,掌握篮球运动的方法为目标。“领会教学法”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入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通过实践与学习,加深了对篮球运动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理解和认识,克服了机械死板、简单模仿、技术与实战脱节的教学模式,顺应了篮球运动多变的特点。

三、结论

1.采用“领会教学法”进行篮球教学符合篮球运动开展的特点与规律,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通过教学实验得知:采用“领会教学法”进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有明显效果。

3.篮球运动项目与体操、游泳等其它技巧类项目有所不同,在技术的要求上没有严格的会与不会的区别,只有好与坏的区分。因此,普通高中篮球课教学可以不遵循从简到繁、由易到难、逐个技术进行分解学习的渐进原则。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廖玉光等:“领会教学法”的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1998,(3)。

3、张实践等:运动技术教学从哪里开始[J],中国学校体育,1998,(6)。

4、任宏权、刘亮:论教学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改新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5、薛岚: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发展方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

6、马志成: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J].比较教育研究,2004,(7).

第四篇:运用四步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运用四步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讲析,轻讨论;重应试,轻素质;重灌输,轻探究”,显然这一旧格局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改实践中,笔者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尝试采用“感知―――质疑―――品味―――迁移”四步教学法,效果颇佳。

一、感知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来说,要求学生扫除字词障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整体感知的方法一般是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读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有的特殊文章,可多种方法相结合。如《故乡》一文,可以精读其中精彩片断,而略读其它内容。

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我一般都根据不同体裁布置不同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如讲授《父母的心》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父母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让学生对课文有感性的认识。当然,在让学生感知时,教师应给予每一位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

二、质疑

质疑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关键一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哪儿来的探索?没有疑问哪来的创新?因此,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极为重要。

第一,鼓励学生有怀疑精神。教学中,告诉学生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无论是谁的话,谁的书,都可以产生怀疑,这是学生质疑的基础。

第二,引导学生对比事物,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找规律,发现问题。

第三,提倡学生应当有自己的感受,对问题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疑问提出来了,还需要解决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绝对不能搞教师包办,一定要营造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我将学生编成四人小组,一起讨论自学中的疑点、难点,若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可在全班展开讨论;仍不能解决的,则由教师点拨,主要是点拨启发,教给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

三、品味

品味赏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环节。要想让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欣赏美文,获得美的享受,在享受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告诉学生品味的具体内容。要求学生深入课文,分析字、词、句、章。然后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从细处着手去品味感悟。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我一般要求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包含的情感等方面着手,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深入课文,品味感悟文章精髓。

第二,创设情境。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品味、感悟,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在讲授《父母的心》一文时,我播放了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向学生讲述了歌曲背后的故事。在悲壮的歌声中,同学们开始思考父母的爱的真谛。如此的情境教学,更益于学生去品味、感悟文章的情感。

第三,尊重见解。在品味中,教师一定要敢让学生说,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多侧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生命的意义》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异议:保尔为何不早日休息,养好身体,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围绕这一问题,我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寻求答案,使学生对文本的分析有了深度,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而这样一种创新精神、探究精神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

四、迁移

在实际教学中,迁移训练相当必要。要让学生从文章的作者、体裁、题材、语言风格、艺术特色、中心意思等延伸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如讲授《背影》时,可作如下迁移:朱自清的生平、为人;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与《背影》的比较阅读;体现至爱亲情的诗句、文章、故事等。如此迁移训练,紧扣了课文,学生易于接受掌握。同时,迁移要少而精,要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切忌面面俱到,造成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局面。经常引导学生作有效的迁移的训练,将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让学生积累、整理知识,适应考试的基本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感知―――质疑―――品味―――迁移”四步阅读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第五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研究与运用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浅析

彭颖娇

教育与人文学院 10初等教育专业

摘 要: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结合应用实践,本文从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概说、教学过程的设置以及情境教学的实践意义进行了研究,望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实践意义

目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模式过于放羊式,许多教师只作为旁观者或点评者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情景,让学生自由的发挥,在课堂结束总结,教学便结束;教学形式过于多样化,注重形式的丰富多彩,而忽略内容,使课堂毫无练习性和知识性成为单纯的活动课,违背了教学目的和宗旨。此外,有时教学情景设置混乱,不切实际,没有根据学生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环境来进行教学,只是照本宣科的在课本内挖掘素材。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情境教学法既要创设得当的情景,又要让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和感悟,然后把所学的知识与情境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努力有很多。

一、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概说

在语文教学领域,一直进行的主要不是学生言语智慧培养的教学,而是思想教育。这种一元化的、同质的思想教育已经与我们的文化向现代化变迁不相适应,与年轻的文化分子生活现实相距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就将情感引进语文课堂, 把生硬的、机械的思想教育训练变成相对来说较为温情、有感染力的思想教育训练。我们可以引用被认为是情境教学代表人物于漪的一段话来印证。她说:“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 让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课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与作者喜怒哀乐发生共鸣, 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教师应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1] 在这里, 思想教育的目的、内容没有变化,只是思想教育的手段或者方法加进了情感因素。

著名的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李吉林首创的情境教学起始于1978年我国教学改革再度兴起之时,成长发展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始。

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

发展的目的。情境教学成为儿童主观需求,成为他们情感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2] 如何使教学法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渴求知识、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带有情绪色彩意向的活动。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有效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是“情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3]“情境教学法”就是依据这个道理把创设“情境”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从情境出发构造学科模型,提供学科想象,让学生心理处于惊、奇、疑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欲望,紧接着安排“自学设疑”的环节,让学生在求知欲支配下自学设疑,围绕疑点尝试探索,最终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使认识兴趣转化为认识动力,接着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最后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这样学生就学得较为主动。

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统一在情景中,并凭借学生进入情景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促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所谓“带入情境”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学语文就会感到“易”、“趣”、“活”。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二)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异彩纷呈的情感来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融入情境,诱发学生心中之情。

(三)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

创设情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同时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由情感的体验而进入理性的思考,掌握知识与方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四)想象作画,让学生享受意境美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绘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

教师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要有“境”,教师描述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

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一)情境的诱导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就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作自己的动力和需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经验之谈。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感受到兴奋和激动,是提高教学成果的捷径。“创设情境”是小学情境教学法的关键,要进入学习情境,必须进行情境诱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施教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情境教学法的重要内涵之一。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课上得有味,讲得有趣,让学生以饱满的兴趣在活泼的气氛、愉悦的心境里,在轻松的环境下去学习,去探索,品味到语文课的甘甜与芬芳。如要求背诵古典诗词,每次早读一首,日积月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兴趣,每堂课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一开始就紧紧吸引住学生。

实践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有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形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情感、讨论答辩等。这样的方法克服了学生厌倦消极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语文学习的天地,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求知的兴趣。2.求学的主动性。

“‘教’不是‘统治’,不能代替‘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语文教学应该把立足点‘从教出发’转移到‘从学出发’。”[4]教学过程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充满情感和个性各异的活生生的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法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常言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在导入新课时进行。此时或者确定学习重点,让学生有一个目标;或者介绍学习方法,使学生前进有路;或导入有术,令学生进入情境。情境教学法十分讲究和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根据不同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导语。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悬念式、诗词曲赋式、格言警句式、故事传说式、温故入新式、解题式、练习式、知识式等。

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无论是好奇、新鲜,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形成一种努力探求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们为求知而乐,为探求而兴奋、激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成为一种自我需要,使学习动机更为稳定和强化。

(二)情境的应用

具体选用哪种情境应用于课堂,则要根据课堂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情境教学法并不是盲目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它需要遵循如下原则[5]:

1.突出语文课文的特点,展现优美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手段展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播放一段段动听的音乐,使二者与课文内容自然有机地

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

2.在学生情感的接纳中,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替代不了的。”另外,学生从各个方面,尤其在情感方面接纳教师所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这种方式,才能产生参与课堂情景的强烈欲望和学习兴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6]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一切都是悄悄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领悟的。

3.激发情感,把表演引进课堂,开展愉快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性教学,是我们的母语,从我们呀呀学语开始,就和它打交道。但是,要真正地把它学好、学精,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参与其中,从而在愉快、和谐的友好氛围中开展学习。

4.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习作的语言活起来 人们常说:“童言无忌。”面对学生的一些“离经叛道”,只要是合理的,在情景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给予欣赏和包容,还要给予引领和点化: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时尚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创新的语言习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习作的语言真正地生动起来。

四、启示

现代教学法是沿着苦学—乐学—会学的道路发展的。教学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思想都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情境”认识的不断深化,创设情境必将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清自身的角色,认真的钻研教材,联系实际,根据教学环境,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真正地切入学生生活;其次虽然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有限,但是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也要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的作用,有效地营造一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的气氛,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诚如是,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舞台上,定能演出有声有色的话剧来。

参考文献: [1].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0(2)[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3].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30卷第3期 [4].于漪;《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中国教师网;2004年10月 [5].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下载进行组织织和运用教学法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行组织织和运用教学法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运用案例教学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对如何抓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明确要求.多年来,......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的研究

    目 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引言„„„„„„„„„......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范文

    美术课堂尝试教学法运用的研究 【摘要】尝试教学法“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概括出以“尝试”贯穿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作用很大。根据新课程标......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英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2 对《红字》中丁梅斯代尔......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谈谈如何运用乐高4C教学法进行(本站推荐)

    谈谈如何运用乐高4C教学法进行《泊船瓜洲》备课 谈谈如何运用乐高4C教学法进行《泊船瓜洲》备课 以学生为主体的乐高教学课堂中,“联系”的方法会帮助老师去构思、创新、设计......

    四步教学法 运用心得

    “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情况总结 高二语文组高玉龙 本学期,四步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地推广和运用。由于学习与运用时间还很短,再加上本人能力的原因,我对四步教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中的运用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新课改的推进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促使小学英语教学引入了教育游戏,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