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时间:2019-05-15 01:0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曾国藩与洋务运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第一篇: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内容提要: 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起点,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倡者, 正是在他的支持和领导下, 洋务运动在军事工业中广泛开展。军事工业又推动了民国工业的发展, 由此在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关系, 它们日益否定着旧的生产力和旧的生产关系, 由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关键词: 曾国藩 洋务运动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他为挽救清王朝的厄运立下赫赫功绩, 所以《清史稿》称赞他说:“中兴以来, 一人而已。”《清史稿》也说:“中兴之功, 推为第一。”曾国藩是一个矛盾人物, 他既维护了传统但又超越了传统, 他保守旧物的同时却又冲撞了旧物。作为“中兴名臣”之首, 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自觉代表, 作为“自强新政”的首创者, 他又不自觉地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引入打开了大门。

一、洋务思想的产生

曾国藩处所的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已是清王朝内外交困的年代, 康熙、雍正、乾隆那封建盛世已一去不复返了。以“ 天 朝大国” 自居的清王朝, 自乾隆朝以后便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嘉庆帝用了9年的时间, 花费了几多国努, 才把川楚白莲教起义镇压了 下去。两次鸦片战争均告惨败, 堂堂的大清王朝只得赔款割地, 致使主权进一步丧失, 这是落后、腐败的封建王朝无力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列强 侵略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勃兴于南部中国的广西, 震惊了满清王朝的整个朝廷。此外, 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捻军, 纵横驰骋于中原大地, 致使清王朝为之晕头转向。西南边睡的苗民, 西北地区的回民与各地的天地会众也先后举起反清的大旗。大清王朝可谓处于“ 内忧外患”之中, 其封建专制政权面喻着全面崩溃的危险,而曾国藩正是处于这样的年代。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不得不改变祖宗之制, 起用汉人曾国藩为两江总督, 统筹江南全局。曾国藩面对现实, 不囿于理学的空谈, 十分重视经世致用, 以解决封建统治面临的种种困难。曾国藩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危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首次, 它不过是改朝换代的工具, 这种危机并不可怕,而另一种危机却比农民起义可怕得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 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 一旦扫地荡尽”, 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的, 它完全改变了封建统治秩序, 给封建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 改变了清朝历史上总督无汉人的状况,且因其拯救成功, 权倾一时。清王朝的部分军政大权由满人转到汉人手中, 由中央转到“封疆大吏”手中, 就为洋务运动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那些握有实权, 且思想开放的汉族官员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办洋务, 曾国藩便是其中为首者, 他成为洋务运动的发轫者。

洋务运动由曾国藩发其端, 是因他在解决内忧外患的过程中接受了西方的部分事务, 希望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枪炮船只来解决现实的危机, 这也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实用、实功”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惨败,使得颇有民族意识的曾国藩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悲痛和愤怒无法抑制。战争使他真正懂得了船坚炮利的威力,于是他加紧催请清政府采用西方先进武器武装军队。曾国藩希望中国能渐图自强, 抵御外侮。他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虽然他的思想很保守,“然见他人之长, 则勇取而不惑”,遂开清季提倡洋务之先声。

曾国藩主张买船购炮, 但他并不仅停留在买船买炮的手段, 他还主张:“购成之后, 访募覃思之士, 智巧之匠, 始而演习, 继而制造, 不过一二年, 火轮船必为中国官民通行之物, 可以剿发逆, 可以勤远略。”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到这时已逐渐形成了。“师夷”可以“剿发逆”, 可以“勤远略”, 解决清政府面临的实际困难。1860 年, 湘军攻陷安庆, 第二年曾国藩即在安庆创设内军械所, 制造新式船炮。正是以安庆军械所开始,“师夷智”从一种议论转化为一种社会现实, 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洋务运动。

二、曾国藩的洋务实践

曾国藩办洋务, 是从购买西洋新式武器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侵其对洋枪洋炮的威力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1861 年, 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 制造枪炮, 虽然它的规模相当的小, 但它是中国最早生产近代武器的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 成为当时清军的主要火器供应中心之一。它虽以手工制造为主, 但它标志着手工制造向机器工业过渡, 在军事器械制造方面出现了新的技术。1863 年,曾国藩在容闳建议建立一座机器母厂,使得曾国藩深受启发, 认识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必须首先发展机器制造业。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近代军工厂江南制造局成立了, 它也成为中国近代兵工业的母厂。在它的带动影响和人力物力的支持下, 军事工业在各地不断兴起。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广泛罗致懂科技通洋务的人,如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并予以破格使用, 他还组织了一批翻译人员筹建翻译馆、印书处, 翻译西方书籍,以介绍传播西方科学技术,遂使洋务运动在有人才、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起来。为中国的近代史进程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多数中国人来说, 他们了解西方, 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文明的精华, 是由此而得来的, 翻译馆为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真可谓功德无量。

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日,曾国藩与李鸿章两次联名上奏选派留学生出国,并为幼童留学拟定详细章程。虽然幼童赴美留学中途夭折, 但此后风气大开, 留洋的人日渐增多, 在中国社会各方面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留美幼童归国后, 经过艰难曲折的奋斗, 在各行各界展露头角成为国家的栋梁。如第一批留美幼童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詹天佑, 第一次不假外力, 设计并领导修成了京张铁路可以说留学为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造就了大批精英人物, 为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储备了人才。曾国藩在设立翻译馆, 派学生出洋这两件事上是功不可没的。

洋务运动的推行, 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保障, 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 直接关系到洋务运动的发展, 面对虎视耽耽的西方列强, 曾国藩既没有心浮气躁, 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理智地提倡和戎外交。1870年, 当突发性的外交事件----天津教案爆发以后,为了尽快平息事态, 曾国藩决定委曲求全, 失小保大。虽然天津教案的最后处理结果对中国来说是屈辱性的, 但是在曾国藩的主持交涉之下, 中国毕竟避免了一场战争的浩劫。

三、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运动, 是在古老的中国社会开始萌发新的经济、新的思想文化和新的社会力量这个历史转变时期产生和开展起来的,面对变局,曾国藩没有故步自封,我们姑且不论其思想是否朝着完全正确的方向发展,但这种积极求变的思想却值得我们去学习。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科技发展带动了社会思想变化,在面对这种变化时,惟有积极求变,不断发展,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作为洋务自强新政的首倡者, 他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在那充满复杂矛盾的关键历史时刻为洋务活动确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赢得了生存空间。应该说, 曾氏提出的指导洋务活动的“ 中体西用” 的思想, 在洋务运动的初期阶段, 是有非常明显的进步作用的, 它助长了国内学习西方思潮的抬头和近代工业的兴起,给闭塞的中国社会开了生面,从而引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热潮和新思想的大传播, 参考资料:

①赵尔巽撰:《清史稿·曾国藩传》卷450, 列传192, 中华 书局。

②印鸾章编:《清史稿》(下), 上海书店1985 年。③沈云龙主编:《曾文正公(国藩)全集》文集(二)卷3《讨 粤匪檄》,(台)文海出版社。

④宋德会《曾国藩与洋务运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10月第19 卷

⑤吉晓华《曾国藩—洋务运动的引路人》滁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岳麓书社 1985年版。

⑦徐泰来《论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95版

⑧曾永玲.郭嵩焘《曾国藩传》[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二篇:洋务运动

试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1-10-13 11:16:00 ]

作者:刘云

编辑:studa090420

摘 要: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历来是史学界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对于它的说法可谓是众说纷纭。本文采用一种比较新的观点,附以拙见,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力图从新的时空观上加以审视,最后得出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亦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的结论。笔者认为,洋务运动的弊端固然不容小视,但总的来说,它还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化 中国早期现代化

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而止步于19世纪末的清末“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虽然以前的历史学者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性,但是相比之下,却更注意它的缺点和不足,以致于把1895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完全破产的标志,贬低了它的历史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展开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时空观上,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进行重新阐释。以这种态度对“洋务运动”进行研究会得出一些新颖的结论。笔者认为其中之一就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亦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基本上是内涵相同、可以互相替换的历史概念,只不过前者顾及表述传统、突出其历史性,后者涵纳新学、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贯通。”[1]

“洋务运动”产生于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就决定了“洋务派”自身的两重性。传统史家认为洋务派代表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是封建性、保守性十分浓厚的历史人物。笔者在此不想对这一问题做过多的争论,只想提醒一下持这种观点的史家,他们是否注意到了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性特别浓厚的国家,像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开明地主可谓是凤毛麟角。试想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兴办洋务是何等的艰难。因此,我们不能对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期望过高。正如李时岳先生指出的:“简单的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洋务派活动于中国资本主义从无到有的时代,它的任务是实现‘有’,‘有’以后才能谈到发展,那是又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所以,严格的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呢?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事实俱在,毋庸讳言,至于完成得好还是不好,那是另外的问题。”[2]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不得不承认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3]更抱着“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4]这种镇国内、御外侮的主观意图,洋务派开始兴办军事工业。但是,也正是军事工业的兴办,吹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号角。综观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英国、美国等欧美强国已完成工业革命;“1805——1833年,默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实行改革”。[5]“与此同时,埃及开办了步、骑、炮各兵种的军事学校,聘用欧洲军事教官,按欧洲方式改组、训练军队,至19世纪30年代,埃及已经拥有了新式陆军20万,海军2万,军舰32艘”。[6]就是中国的东临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开始了军事工业的创办。“1855年,德川幕府先后决定在江户汤岛制造洋式枪炮,试造洋式军舰。”“在明治维新前,这样的活动也不同程度地在西南各强藩渐次进行。”[7]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西方列强“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8]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中国洋务军事工业的创办看成是东方近代化的缩影。“这些近代兵工厂以蒸汽机为动力,配备了全套机器设备,采用‘二班制’的大机器生产方式,是对传统手工军械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9]把军事工业的创办即国防近代化看作是中国近代化的弊端,就在于它的生产与以往的生产有质的区别,即由手工变成了机器。而在江南制造总局,“华匠学徒,按日点工给价”,“内地工匠,小工则人无定数,视公务之缓急为衡;价有差等,较技艺之优劣为准”,[10]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他们的近代军事工业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雇佣劳动关系,这也说明在军事工业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随着军事工业的运行,“非铁不成,非煤不济”成为洋务派官员的共识,由此引发了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高潮。

笔者认为,这一举动意义非同小可,它不仅引发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并且可以说民用工业中的一些官僚总办、帮会办本身就是资本家。这一时期的民用工业主要以官办、官商督办、官商合办、商办等形式出现,而以官督商办最为引人注目。“所谓‘官督商办’,就是以招商的方式,在政府监督下,利用商人资本创办民用工业。”[11]这些“官督商办”企业都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统计数字表明,在轮船招商局初创之时,如购买一股股票,即投资一百两,到1883年6月,经10届结账分红,股息所得,累计已达一百两。”[12]更有甚者,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于1882年10月24日正式开业,这样,通过直接投资或购买近代中资企业的股票,很多人转化为资本家。另一方面,“一部分封建官吏以李鸿章等人为靠山,直接参与‘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逐步转化为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另一种类型——中国早期官僚资本的人格化身。”[13]至此,历史期盼已久的中国资产阶级就这样诞生了。而在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一,他们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其二,在他们的经营管理下,这些企业都使用或参用机器和近代改良工具;其三,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一切改变了传统封建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商品经济规律初步使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起来。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第三篇:近代史论文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就日本“明治维新”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撞开了闭关自守的日本大门,让日本人领教了西方列强的厉害。自此,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局势动荡,而两国也因此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并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现状。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甚至让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国的“撮尔小国”——日本,以一场“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屈辱的深渊!其中的反差之大,发人深省。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政治

经济

军事

正文:

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中日两国在被列强以武力打开大门后,都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正如左宗棠所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剖析历史,就日本明治维新来分析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下:

1、从两次运动历史背景及目的比较,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同中国都是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又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主权,被西方列强视为不可救药的“劣等民族”!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当时的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所以,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借洋助剿”,正如曾国藩所说:“购外国船炮,访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是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国第一要务。”洋务派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入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而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然后,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历史背景及目的: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荷兰、中国和朝鲜商人可以在长崎进行通商(这一点同中国是相似的,中国闭关锁国之时只开放了广州,但不同的是只以为地大物博,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并不积极地了解西方,不屑于知晓西方世界的情形,而日本锁国后尚还积极了解西方世界,我认为这也是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时的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开始发展,由中下级武士发展而成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却政治地位低下,他们迫切的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手段便只有是武装抗争,由此便产生了“倒幕派”。

另外,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鸦片战争中国败给英国以及美国黑船事件对本国的冲击,深深地刺激了日本具有革新思想的人民。他们认为,中国已国体灰坠,不足为法;日本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脱亚入欧”,全盘西化。日本维新志士,即各诸侯手下的中下级武士,目睹西方的强大和幕府的无能,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爱国热情,“倒幕派”呼声越来越高。于是,1868年,他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新政府。天皇一无权,二无兵,属“虚位君主”,所以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实际上是“君主立宪制”。而且,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日本迅速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跨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此外,就国际环境来看,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洋务运动之时中国已经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从两次运动的领导力量的不同,来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1、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下级武士总是与较高职务无关,许多确有才华的下级武士极为不满。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物价上涨,幕府中的将军、高官和各藩国的大名,常常感到“国用不足”。于是,他们不时压低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这更使下级武士恼怒。不少下级武士生活于贫困之中,只得寻求别的生财之路。搞起了手工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变为小商品生产者。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而且,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接触了“兰学”。即西方启蒙学说。令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明治维新时期的风云人物有前三杰(高杉晋作、坂本龙马和吉田松阴),后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首任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等等。

2.2、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

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是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满清大臣,在封建社会中占有一席之位,封建的思想已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况且他们心中皇权至上,如果他们如明治维新一样对中国政治也进行改革维新,那就等同于自己推翻自己,将自己推下台,而这并不是他们心中所想,他们所想的是如何保护皇权,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便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的换汤不换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3、从两次运动具体改革的内容的比较,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3.1、政治制度

在明治维新之时,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次年,明治政府实行“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这样,日本在改革维新下达成了“废藩置县,四民平等”的目标,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他们还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然后又依次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召开议会,实行日本国会。这样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

较之日本明治维新来说,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不是质变。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自己的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也就是说中国的洋务运动中国家的政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

总的来说,国家政体是变法维新的根本,没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图强只是一个实现不了的美梦,而日本则全盘西化,实现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从而走上了振兴之路。

3.2、教育方面

教育方面,日本实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其中重点涉及到了教育改革和一系列社会改革。

教育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其实明治的变革,始于江户末期掀起的教育热潮,在京都等一些地方很早就开始传授西洋知识,明治期的伟人们都在藩校或私塾接受过教育,明治人充分利用江户时代的教育基盘,明治日本的强大之处,在于拥有大量受过教育的人才,虽然技术是从西洋引进的,人才则是利用了江户的遗产。

教育方面,日本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基本上达到了“乡中无不学之户,家中无不学之人”的目标。

在“明治维新”后,许多人出国留学,归国后大都在政府担任要职,开始改组明治政府,基本上形成了推行改革的思想,决定了日本今后发展的大方向。日本的教育在“明治维新”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而在西方影响下的日本教育制度,将日本推上了近代化发展的高速路。

在社会改革中,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着力对国民进行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的开展,使得国民也意识到了资本主义对强国的重要性,这也是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的一项重要原因。

反观当时的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越感,使得中国国民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社会体制的缺失,总以为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所以几千年来一直居于输出者地位的中国,实不易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以封建领导者为首的国人瞧不起外来文化,以之为小儿玩物。

而且,洋务运动中,还坚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即以中国文化为主,西方文化仅供参考。就是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在中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倒是日本,拿回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国人麻木至此,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体来说,从日本明治维新中教育方面与洋务运动的比较可看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人自以为无所不能,瞧不起外来文化,而并不是积极地学习并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教育的落后,国民素质低下,承担不了国家发展的重任,不了解外部世界,落后于日本成为了必然。

3.3、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着力进行了工业建设,我将其分为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两大方面。

3.3.1、军事工业方面

明治维新最重要的内容,无疑是目的坚定且数十年如一日的“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运动。尤其是军工产业的发展壮大。后期,日本对军事的预算也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先后建造并发展了东京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等。

其实洋务运动也建设了江南制造总局、马尾船政局等,建造了一大批军事器械,为中国军事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北洋水师在一段时间内配备精良,居于世界第四位。中军强大,但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府的腐败,导致了军事成果化为乌有,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大力引进技术、设备而不是资本和商品,或许是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朝后期洋务运动之间的最主要区别。

3.3.2、民用工业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清朝的洋务运动在兴办实业方面做法大相径庭。日本的近代工业起步时间和情形,与清朝大体相同(时间略早),但发展势头明显强劲。这与列强对日本的竞争和扶持,以及幕府时代各藩各自为阵、对内对外自由竞争的局面密切相关。而李鸿章等却严重抑制了国内竞争,从而不利于中国民用工业方面的发展。此外,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一项重要原因。

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环境下,洋务运动失败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在不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还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此外,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对企业管理的腐朽性最终导致了失败。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摆脱贫困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

2010.6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明治维新》

1988.4

求实出版社

[3] 《洋务运动史》

1996.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日本近代史》

1978.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抉择的理论与实践》(2008年4月第1版)

吉林大学出版社

[6]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2008.3

华文出版社

第四篇: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5课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3)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4)通过评价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2)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作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2)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3)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近代工业的创办;

2、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常规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由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故事等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近代化”的基本内容,再阐述近代化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后开始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一、)洋务派的出现

① 教师讲解:什么是洋务、洋务派等概念。

② 学生通过看教材,知道:洋务运动出现的时间、主要代表人物、洋务运动出现的背景(原因)。教师随后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让学生加深对洋务运动出现的背景的认识。

③ 指导学生阅读并分析教材,掌握洋务派的基本主张及目的。④ 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提问:洋务运动分哪几个阶段?有哪些口号?主要内容有哪些?有哪些代表性的工业?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①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自强”):学生说出基本信息第一阶段的时间及口号、军事工业的名称;展示相关图片,简介洋务派创办的典型军事工业的情况。

②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求富”):学生说出基本信息第二阶段的时间及口号、民用工业的名称;展示多媒体课件,简介洋务派创办的典型军事工业的情况;列表归纳。比较近代工业与手工工场的区别。

③ 新式海陆军的建立:结合图片,学生说出新式海陆军的建立情况。④ 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结合教材和图片,学生说出介绍西学及新式学堂的建立情况。教师可侧重介绍一下新式学堂中的京师同文馆和派人出国留学中的詹天佑。(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① 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引导学生从洋务派的阶级局限、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②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学生重点阅读本目内容;依据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进行分析,理解教材中的本目文字内容。(3)小结回顾:

结合本课知识要点简图,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小结。

提问1: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央代表、地方代表)?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可以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分别提出了什么目标?创办哪些著名企业?

提问4: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4)板书

第五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时间: 2.代表人物: 3.主要目的: 4.意义:

二、洋务运动 1.时间: 2.人物: 3.内容:

① 工业: ② 军事:

③ 文化教育:

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和教训:

(5)作业布置

完成高效课堂351第四课同步练习。

(6)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图片、文字掌握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一开始,我打开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了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了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一些趣味故事,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向学生介绍洋务派的出现、洋务运动的产生背景、原因,以及其主要目的。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主要知识点。学生们也更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纯粹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记得多了,但是终究不理解。

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洋务运动的军工企业的图片、军事革新、文化教育革新,让学生掌握本堂课的主要知识要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接着,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洋务运动过程中的洋务运动不同阶段的口号、主要军工企业、军事革新、文化教育革新等内容。

最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理解洋务运动的作用、评价,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总的说来,本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但是还是有些不足之处。学生专注多媒体,而忘记阅读课本内容,只是掌握了一知半解,没有深刻理解掌握主要内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这类问题,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五篇:第5课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天宝乡中心学校“先学后教 三疑三探”教学设计

学科:历史 教师姓名:罗震 授课班级:八二班 授课时间:

章节名称:第5课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计划课时:2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三疑三探” 【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技能目标:知道洋务运动兴起、总理衙门、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能概括分析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以及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先学后教,三疑三叹。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与“公车上书”有关的知识;通过讨论,增强自己的参与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2)通过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家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学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重点】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透彻地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失败原因是本课的又一难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世纪60年代,一向顽固守旧、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为什么提出学习洋人的“洋枪机械”,搞起了“洋务运动”? 1.设疑自探:

一、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受到西洋坚船利炮威力的刺激下兴起。(课本P31)

2、目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领导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的开明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与之对立的是反对学习西方技术的“顽固派”

(注意:洋务派和顽固派阶级本质相同,只是洋务派进行“器物”层面的变革,来达到维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目的,都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他们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

4、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曾国藩(湖南人,两江总督)、左宗棠(湖南人,闽浙总督)、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等。

5、旗号(口号、主张):“自强”、“求富”

6、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分2个阶段)

7、总理衙门——推动洋务运动的中枢机构 成立时间:1861年 主要负责人:奕? 全称:总理各国事物衙门

职权:外交、通商、海防等,后扩展到办厂、开矿、筑路等。

8、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在“自强”的旗号下兴办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兵工厂)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军工企业)

(2)后期:19世纪70年代后,提出“求富”,兴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民用企业)

(注:70年代民用企业的出现,主要是协助解决军需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民营企业经办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但民用工业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的)

9、性质

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的覆没,标志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10、评价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②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④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⑤但是,洋务运动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成效不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其失败表明:依靠封建官僚地主搞近代工业,既不能挽救腐朽的统治阶级,也不能解救中华民族的灾难。】

2.解疑合探:

二、维新变法运动

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P33)

(1)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给中华民族以极大的刺激,也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2)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3、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4、维新派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两人并称“康梁”)、谭嗣同(湖南人)等。

5、序幕(开端)——1895年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内容:康梁与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失败)

6、展开——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印行书刊(宣传变法,扩大影响)

7、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前后历时103天,又叫“百日维新”。(2)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解释含义)诏书,宣布变法

(3)主要内容(P34-35):

①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法,澄清吏治。②经济上,奖励实业,改革财政。③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④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设立学堂和译书局,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等。(。)(4)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P35)

这些变法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有利于革除社会弊端。(5)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6)失败的标志——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幽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康梁亡命海外;“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血染菜市口;除保留京师大学堂(是今北京大学的前身)外,新政措施尽废。

(7)谭嗣同悲壮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等。

8、失败的原因 讨论明确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使得维新派缺乏反封建的勇气和坚实的群众基础;采取改良的方法;康梁等人缺乏经验与方略,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后来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企图指望列强支持新政;等等。

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9、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P36 ①维新变法运动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②它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③反对旧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维新失败,又使一些人走上了革命道路。④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和平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在当时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富强,就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3.质疑再探:

 使学生了解洋务派企图不改变政治体制,就想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洋务运动注定要失败的根本原因,这种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但洋务派做了些事实,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意中带来了西方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部分地主、官僚、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这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同时也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可以这样比喻:刚学走路时迈出的第一步,虽步履蹒跚,但正是因为有了当年的第一步,才有了以后的健步如飞!

 戊戌变法虽失败,但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它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反对旧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维新失败,又使一些人走上了革命道路。4.应用拓展:

1、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道:“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A)A、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C、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科技人才

D、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C)A、重军事技术,忽视民用资本

B、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阅读材料

材料

一、奕?认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质器为先”。

材料

二、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地主阶级 洋务派 代表人物的主张,为此他们掀起了 洋务运动。

(2)为“觅制器之器”,他们主张的做法是什么?提出了什么口号?(做法: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口号:自强、求富)(3)结合材料,分析奕?、李鸿章思想的局限性。

提示:只单纯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主张改革封建制度。

1、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如下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项是(D)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2、谭嗣同被慈禧太后下令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甲说,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乙说,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丙说,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丁说,他是没地方可逃了

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与洋务派的主张的根本区别是(B)

A、改革教育制度 B、改革政治制度 C、向西方学习

D、鼓励开矿设厂

4、戊戌变法的主要功绩在于(C)

A、挽救民族危亡 B、追求民主科学 C、促进思想启蒙 D、否定君主专制

5、材料分析

材料

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

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

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回答:(1)以上言论是谁说的?(谭嗣同)

(2)与其一同被害的还有哪几个人?历史上,人们称他们为什么?(3)材料一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4)为什么“无力回天”?(维新派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推行变法,没有发动群众,当顽固派发动政变时,无力反抗。)

(5)“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死得其所”指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牺牲。他的死表明了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我们应学习他那种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6)1898年他参与了什么运动?这个运动有何内容和影响?这个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戊戌变法运动。内容和意义略。说明了资产阶级和平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在当时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富强,就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5.小结与评价: 6.板书设计: 7.思维导图: 8.作业设置: 9.教后反思:

下载曾国藩与洋务运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曾国藩与洋务运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摘要: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

    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就日本“明治维新” 分析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系别:土木工程系专业:工程管理班级:2010140601 姓名:刘亚楠学号:105140640035 指导老师:齐琳娜日期:2011年6月14日 就日本“明......

    浅谈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5篇)

    浅谈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十九世纪后叶时期的世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的浪潮,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等西欧及美洲资本......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无18 宋海昕 2011011153 引言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实力的强烈冲击,而本国积蓄已久的弊病也尖锐地凸显出来,......

    简析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个封建国家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 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 一个仍然是老大衰弱, 一个却从此走上中兴之途, 成为亚......

    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标准】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洋务运动教案

    课程标准】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

    洋务运动练习

    《洋务运动》练习一.选择题:(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1. 中国的洋务派产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D太平天国运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