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法家原则管理国有经济
用法家原则管理国有经济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时进行,避免了象今天这样政治改革滞后给经济改革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秦帝国经济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拥有庞大的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委托人具有明确的信托责任!
文/翟玉忠
去国有企业采访,给你的感觉就是从上至下的普遍官僚化,这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的干部队伍中,还体现为工人的懈怠。即使是那些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也都很快学会了混日子。按儒家按资排辈的原则,工资总是随着年龄的老去慢慢涨的,等到轮到自己涨工资还早着呢。当然,如果你学会和领导搞好“亲亲”关系,结果就可能大不相同。
国有经济缺乏竞争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我们对国有企业缺乏足够的政策保护,给了外资企业税收等方面太多的优惠政策,外资进来一家我们就有倒一大片的危险。不过国有企业的内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国有企业干部职工作为国有资产委托人缺乏明确的信托责任。
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商鞅变法实际上就是一场持续的国有化运动,从土地到军事工业都是这样。大批的行政官员和庞大的政府开支不仅没有使秦国经济失去竞争力,相反,它还创造了古代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秦朝管理国有经济的官员远远超过其它朝代,以“啬夫”这一低等级官员为例,秦律中有大啬夫、县啬夫、官啬夫、田啬夫、仓啬夫、库啬夫、亭啬夫、司空啬夫、厩啬夫、皂啬夫、苑啬夫、工室啬夫、漆园啬夫等十多种,而汉时只有乡一级的“乡啬夫”,负责“职听讼、收赋税”。秦朝吃官饭的人很多,除了数十万的军队,还有官府的奴隶、各类工匠、各种刑徒、皇室和各级大小官吏,甚至包括外宾客。
所有这一切都没有使秦帝国官僚化。在商鞅变法100年后,荀子应秦昭王之邀考察秦国,就连主张“礼制”反对“法制”的这位老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慕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有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闻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廷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
商鞅变法是如此成功,不仅使老秦人“家给人足”,甚至还引起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汉末的王充认为正是商鞅打下了大秦帝国的基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周天子送来了祭肉,以示褒励,各国诸侯也来祝贺,“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
那么秦帝国的国有经济为什么如此成功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时进行,避免了象今天这样政治改革滞后给经济改革带来的灾难性影响。秦国的政治精英将法家思想运用到了庞大的国有经济管理之中,彻底解决了国有资产产权缺位和国有资产的信托责任问题。无论是农民还是负责军工的官员,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生产,在国家的督责下,缘法而治,赏罚分明——以刑去刑,激赏兴功。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改变了井田制下僵硬的世卿世爵制度,改井田制为国家授田制,利用税收、政治等多种手段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对耕牛、铁制农具实施统一管理,对农民耕作进行科学指导,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秦帝国基本土地制度是以户为单位的国家授田制,就是国家根据不同的国家功勋授与农户不同等级的田宅,《史记·商君列传》说:“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秦国士兵在战斗中杀敌1名,就可获得1级爵位,并增加1顷田和9亩宅基地;如果农民努力耕织增产粟帛的,可以免除其徭役负担(“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农民也可以纳粟换爵。为了解决土地增加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国家规定每获得1级爵位,就可以向官府申请1名庶子。庶子平时每个月要为有爵者提供6天的无偿劳役;如果被授与田地的人死去,那么土地就要归国有,其子孙只能按降爵继承的办法得到其中的一部分。除了国家委托农民管理的“授田”外,秦国还有大型的国家农场,由隶民耕种。
秦国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十分严格。《仓律》就详细规定了每亩地种籽的使用量,如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田律》规定,庄稼生长后下了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县里负责农业的官吏应及时向朝廷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的土地面积,及已开垦而还没有耕种的土地顷数。如遇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及其他自然灾害也都要详细向朝廷书面报告。县令还要负责组织完成其它与农业相关的公共工程,比如说在禁苑周围修墙,以防牛马出来糟蹋庄稼等等。
耕牛和铁器是秦国农业强大的两在支柱,二者全部由国家委托官员负责管理。县里要对牛的数量严加登记。《厩苑律》要求:“将牧公马牛,马牛死者,亟谒死所县,县亟诊而入之”。有牛马死亡,牧场相关主管便应及时向所在县呈报,再由县加以核验后上缴。每年国家都要对牛的饲养情况评比4次(分别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成绩优秀的有奖赏,“赐田啬夫壶酒”(《厩苑律》),成绩低劣的要受处罚。甚至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上,养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牛大牝十,其六毋(无)子,赀啬夫、佐各一盾”(《秦律杂抄·牛马课》)。
对于当时十分珍贵的铁制家具,国家管理也十分严格。农户可以在官府那里借铁制农具,归还官府的铁农具,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而破旧不堪的,可以不用赔偿,但原物得收下,以备将来集中起来重新熔铸。“叚(假)铁器,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受弗责”(《苑律》)。
除了空前发达的农业,秦帝国工业发达程度甚至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力。在湖北鄂洲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秦剑,其造型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秦剑一模一样;战国时期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形式曾经五花八门,但是秦国相隔十几年的铍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其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样超越时代的工业是如何管理的呢?,那就是靠国家资产委托人明确的信托责任。通过对秦代兵器的研究我们发现,秦国军事工业实行的是四级管理制度,最上层是“相邦吕不韦”,这位秦国总理的名子出现在帝国兵器上最频繁,是军工管理的最高长官。下一层是各兵工厂的厂长,厂长下边是车间主任(叫丞),最后的信托人是制作兵器的工匠。通过在制成品上刻不同级别管理人员名子的方法(《吕氏春秋》称之为“物勒工名”),任何质量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关责任人。
《工律》规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书之”。《效律》规定:“公器不久刻者,官啬夫赀一盾”。可见“物勒工名”是法定义务,任何人不能违背,有违者要受到“一盾”的实物惩罚。
对于工厂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国家的规定也十分严格。比如每年对工厂下生产指标,不能达到生产计划的,厂长要受惩罚。《秦律杂抄》规定:“非岁功及无命书,敢为它器,工师及丞赀各二甲。”就是说不是官府工室本年度应生产的产品,又没有朝廷的特别命书,而擅敢制作其他器物,工师与丞各要罚二甲。为确保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朝廷每年都要对这些国营工厂进行考核评比。《秦律杂抄》规定:“县工新献,殿,赀啬夫一甲,具啬夫、丞、吏、曹长各一盾。城旦为工殿者,笞人百。”就是说如产品被评为下等,官吏受罚,工人笞刑。但成本核算并不亏损的,则不加责罚——“殿而不负费,勿赀”。
在战略物资方面,如盐铁和粮食秦帝国是国家专营的。《秦律杂抄》中记载秦负责采矿、冶铁的官府有“右府、左府,右采铁、左采铁”,其官吏有“啬夫、佐、曹长”等。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就曾提到其祖司马昌任过“秦主铁官”;《仓律》规定,谷物、刍、等入仓都要登记封印,统计后向朝廷内史上报,同时上报当地食取口粮人员的名籍,及一些其他费用开支。仓库进出都要称量核对,物资如有被盗、损失、误差,要处罚有关责任人。
高效的国营经济是秦帝国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西方,亚历山大那支伟大的军队只有5万,罗马军团最为强盛的时候也不过几十万人。而秦军征伐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时,秦帝国集结兵力达60万,其庞大的战略物资消耗,没有高效的国有经济支撑是难以想象的。
让历史为证,国有经济不象今天有些人鼓吹的那样,没有明确的产权,导致国有经济效率低下,所以要MBO。是我们结束谎言的时刻了!在一个后发国家中,只有集中起国家的全部资源,调动起每一个国民的积极性国家才能强大——今天我们要作的是重新找回中华民族的原精神——法家!
第二篇:用课文原句填空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急!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万里赴戎机,▲。(乐府《木兰诗》)(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乐府《木兰诗》)(4)鸟向檐上飞,▲。(吴均《山中杂诗》)(5)▲,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6)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7)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8)▲,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9)《木兰诗》中“▲,▲”两句
概述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
2、《童年》是前苏联作家▲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
部,作品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阿廖莎是一位▲的少年形象。(3
分)
阅读一段介绍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的文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①邓稼先是中国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了祖国的强盛,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
无闻地在人迹hǎn(▲)至的戈壁滩上奋斗了数十载.(▲)。②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 神。③他在中国
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
他的事迹。④“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⑤通过学习
《邓稼先》一文,使我们明白了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3、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4、本段文字在标点使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按要求答
题。(3分)(1)第④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改正(将修改后的句子抄
写下来)。(1分)▲
(2)请找出文段中的病句并改正。(2分)第▲句是病句,应修改为▲。
班级开展《黄河,母亲河》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小王和小张等组成合作小组选择了以
下几个专题。(7分)
5、小王搜集资料时发现有许多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俗语、谚语、成语等,请你按要求列举一些:(2分)(1)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有(列举1个):▲(2)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有(列
举1个):▲
6、小张搜集了许多描写、赞颂黄河的古诗词,在小组内
作了汇报:(3分)(1)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是(写出较完整的1句即可)▲
。(1分)(2)小张汇报结束后,忍不住发自肺腑的用自己的话来赞美黄河,歌颂黄河:“如果我是一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黄河奔腾不息的流水;如果
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颜色,来勾勒黄河别具一格的美景。”请你仿照他的句式......,再写一句。(2分)▲
7、你在搜集资料时,发现黄河已经发生断流、污染等严重的生态危机,在小组内交流时,小王提议大家拟一则简洁易记....,力求有创意.....的广告词,呼吁人
们保护母亲河。你拟的广告词是:▲(2分,有创意可加1分)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甲)金溪
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
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
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① 不听其所为?”冕因
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② 若不知。【注释】:①曷,通“何”。②恬:神色安然的样子
8、解释
下列加点词语。(4分)①未尝.识书具(▲)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邑人奇.之(▲)④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9、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A.借旁
近与之.B.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父怒挞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11、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从甲、乙
两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分)▲
(二)阅读《最后一课》片段,完成12-15题。(13分)
①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
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
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
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
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②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字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
兰西” “阿尔萨斯” “法兰西” “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
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
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
“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
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话唱歌吧!”„„③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
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
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④“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⑤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⑥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⑦“法兰西万岁!”⑧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
12、选文第③—⑧段中在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等描写方法,其作用是▲。(4分)
13、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
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其深刻含义?(3分)
▲
14、对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写出了小弗郎士
心里的恐惧,他害怕敌人伤害他喜欢的鸽子。B.写出了小弗郎士的愤慨,表现出他憎恨侵
略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C.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小弗郎士喜欢鸽子,希
望鸽子用法语唱歌。D.这句话通过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表现他是个淘气不爱学习的孩
子,上课精力不集中,爱走神看鸽子。
15、认真阅读第④段:“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
(3分)要求: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不少于30字。)阅读《假币》一文,回答16—21题。(15分)①人有时一犹豫就错过了良机,辰这
样想。此时老教授正在滔滔不绝地和新生们沟通感情,辰就没办法把两千元钱交上,而早上
乘乱交这笔钱再好没有,可那时辰就是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辰为此如坐针毡。②终
于熬到了下课,辰把钱递上,这时,辰脑子嗡的一声,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之灾的降
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装在上衣兜里。③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了呢?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深造,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该死的药贩
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他曾想到市场上买点东西零碎花出去,可小贩们不收这假钱,他
已没有更多的的钱了,逼急了才出此下策,但他又怕被识破。假币的事抖搂出来,他如何混
得下去?④辰决定主动坦白,就说不小心夹带了,求老教授容他宽限些日子借来补上,这样总比当众揭穿好。第二天,辰就恭候在老教授上班的必经路上,见到他说:“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的脸立刻板起来:“别提你那钱。”辰魂飞魄散,却听老教授说:“早
不交晚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啊呀,谢天谢地!辰一边赔
礼,一边回到教室,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⑤兴奋之后,辰又陷入了苦恼。
毕竟老教授损失了那么多钱,想到老教授总穿一件皱巴衣服的寒酸样,他心里就凉了,辰想,好好努力吧,有朝一日我加倍报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人。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
《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
等着,老师。⑥学习期满,辰直接成了市文联干部,又一年,他又成为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辰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辰从此再也不愁没钱。⑦辰依然
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他为老教授准备了一万元现金,专程
来京。⑧老教授高兴:“学生出了大名,不忘师恩,这就好。”坚持设家宴款待高徒。酒前,辰鼓足全部气力,向教授认错:“老师,我交给您那两千元学费中,混着三张该死的假币„„”
他的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3张假币,你还没忘哪?在,我留着呢,如今集什么的都有,我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说着,从一本影集内拿出那几张玩意儿。
“老师,那你说让贼偷了„„”辰目瞪口呆。“假话。兴你假币就不兴我假话?”老教授说。
辰急着问:“为什么?你当时完全可以揭穿。”老教授的脸色立刻无比严肃起来:“揭穿容易,但我更知道一个山里的孩子该多艰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区区300元钱扼
杀一个人才,吾不屑为之也。”⑨“老师,”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我不
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有删节)
16、本文主要写了两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情节10..个字以内....)。(2分)
①▲②▲
17、联系前后文,说说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考虑)(3分)
▲
18、文中第⑦段说:“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请你结合全文,分析辰觉得老教
授“可怜兮兮”的原因有哪些?(3分)▲
19、联系全文来看,第④段中老教授所说的话是假话,不过却可称作是美丽的谎言,请你说
说这假话之“美丽”表现在哪里?(2分)▲20、20、本文最后写辰还想跟老师学几年,你认为他想学些什么?(2分)▲
21、假如你是文中的辰或者老教授,在交出或者收到假币之后,你会采取什么别的方式妥善
处理这件事情呢?说说你的处理方式和理由。(3分)▲
三、写作(30分)作文题一:请以“我战胜了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作文题二: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对“美”的认识千差万别,人们对“美”的追求
也是千姿百态。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美”应该有自己的认识和追求,但愿有别样的美
丽使我们的生命闪亮出光彩!
请以“,使我美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要把题目补充完整)。
要求:(1)请从以上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2)思想健康,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3)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第三篇: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
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 道家 法家 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二,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上是以“道”为中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道家认为应该自发的遵从这种规律,根据自身对道这个观念的理解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道家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无为而治
人们往往会误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内涵,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作为观点。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是不做出有违自然规律的事,在最大程度上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2.戒除干涉的思想
道家认为,人与人有着差异性,所以很难有一种绝对的规范可以治理所有的人。因此治理过程中既不能施力过猛,又不能太过宽松,在对待任何事物时都应该顺应自然,顺应人情和天理,应戒除任何极端的举措。三,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与儒家思想相反,法家强调的是人性本恶,法家讲究以“刑”为中心,来规范人的行为。法家重视建立制度,通过奖罚来树立权威,达到被管理者服从管理者的目的。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利论的观点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人性自利,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向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就会发生种种损害他人的行为,法家认为要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就需要制定严格的法来制约。2.抱法处世则治
法家观点认为,应该用法度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韩非子把法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面,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例外,否则法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损害。所谓”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就是在强调这一点。四,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通过前面论述可以看出,在思想方面儒家和道家思想相对来说比较接近,都是站在人性本善的角度来实行管理。儒家讲究通过礼和教化来激发人心中的善,使其行为得到规范,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道家讲究无为而治,认为社会秩序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稳定,无需做过多的事来加固或改变这种稳定,所谓管理只是约束越过这种稳定的少数人,即无为而治。法家则与上述两类观点相反,认为人性本恶,人的行为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这种行为又会妨碍到别人的利益,所以应该用严厉的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从而避免损人利己的行为,达到社会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道家儒家法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王芳华 高松
《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05期 【2】《儒家法家道家管理思想浅析》 刘洪华
《企业导报》2010年08期
第四篇:用原来来造句
造句是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用原来来造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经过我的一番努力,我发现这道题原来并不难。
2.我不知道原来他是这样的人。
3.原来是一朵花啊,我一开始都没看出来呢!
4.原来这篇看似平常的的文章中的含义,就是给予我们人生的启示啊!
5.原来,她是个小气鬼。
6.他今天迟到了,一打听原来是因为堵车了。
7.我注意到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8.在我把事情搞明白之后才明白,原来事情这么简单。
9.她原来病得很重,现在正在康复。
10.原来这件坏事是你干的。
11.原来的空气真新鲜啊,现在都是雾霾。
12.为什么爸爸今天没有看他最喜欢的足球呢?哦,原来他要赶一份工作报告。
13.他原来是去学校了,怪不得我找不到他。
14.找了半天都不见影子,原来你在这。
15.原来是我错怪他了,并不是他不愿意与我说话,而是他没有听见。
16.我们班的第一名原来就是红红的,可这次叫萍萍得了。
17.这件校服原来就是小军的,现在却被小明拿走了。
18.教室里一个人都没有,原来都去上劳动课了。
19.妈妈不在家,原来去超市买菜了。
20.一天早晨,我出去晨跑,忽然听见一阵敲击声,原来是一位工人正在把钉子锤到墙上。
21.原来这里是有一幢房子的。
22.原来我以为这道题很难解,经过反复思考,觉得也不难呀!
23.老师窗前的豆油灯怎么深夜还亮着,原来她还在熬夜批改我们的作业。
24.回家以后,才知道原来村口的水泥路已经铺好了。
25.读了这本书之后他才发现,原来这个故事这么感人。
26.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诗人是多么伟大。
27.都春天了今天怎么这么冷呀,原来外面刮风下雨了,听说这是倒春寒。
28.大家怎么都不在,原来今天是周末,都出去玩了。
29.小红肚子很痛,妈妈陪她去医院检查,原来她只是吃坏肚子罢了。
30.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31.轻轻撩开昔日珍藏的记忆窗帘,原来一切都那么遥远,又那么亲近。
32.屋子里怎么静悄悄的?原来又只有我一个人,爸爸妈妈都出去了。
33.这个电影,原来最后面才是最精彩。
34.原来的河水是那么清澈,而现在变得那么的浑浊呢?
35.原来他不喜欢看这本书,倒是现在看了却喜欢上了。
36.原来今天骄阳似火,不过现在满是凉爽。
37.今天老师没来上课,原来老师生病了。
38.为什么蚂蚁要搬家呢?原来是天要下雨了。
39.在操场上我正在散步时,突然,被人拍了一下,原来是小明。
40.我这才知道爷爷为什么这么健康,原来是因为爷爷每天都坚持锻炼呀。
41.我终于知道小狗为什么不迷路了,原来奇妙之处在于它的鼻子。
42.经过反复思考,我才发现这道题原来这么简单。
第五篇:法家思想对现代法制建设的积极zuo用
法家思想对现代法制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法家思想及历代对其评价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学派,它形成于战国中期,先秦法家,一般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所谓前期法家,是指战国初期和中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候国内进行改革的法家,其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所谓后期法家是指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内进一步巩固政权,并争取实现统一的法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等战国初期的李悝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撰成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较集中地反映了一些根本的封建立法思想。战国中期的商鞅,对变法和任法重势和重术作了理论上的论证,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他是法家思想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同时,主张“势治”的慎到和主张“本治”的申不害都对法家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战国末期的韩非,继承和发展了李悝,商鞅等人的思想,形成了更完整的“法治”理论,成为先秦法家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的同学李斯也属先秦法家,又是先秦法家理论在秦的实践者,人们称他为法家事业的集大成者。
在漫长的中国思想史中,人们对先秦法家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并不一致,从汉代到近代以前,由于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先秦法家长期受到贬斥和批判,汉人司马淡在《论六家要旨》中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日:“严而少恩”。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率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谈到法家的缺点:“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到了宋代,苏轼说:“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然秦韩之治行于一时,而其害见之久运使韩非不幸获用于世,其害将有不可胜言者矣。“清代卢文召认为:“商韩之术,用之使秦强,不知正乃所以速其亡也。今当圣道大明之日,其说之谬,夫人而知之,固不待于禁绝,若非之辞辨锋锐,澜翻不穷,人以其故尤爱之。但是,近现代以来,为法家伸冤平反之事,此起彼落,不绝于耳。这种现象的背景是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中国急需找出变法自强之路。儒家传统在“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怀疑和否定”,而西方国家成功的法治和宪政则提醒国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我们“古已有之”的相类物,于是我们发现曾有过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严复说:“居今日而言救亡学,惟申韩庶几可用”。章太炎说:“商鞅之中于谗诽也两千年,而今世为尤甚。其说以为自汉以降,抑夺民权,使人君纵恣者,皆商鞅法家之说为之倡,鸣呼!是惑于淫说也甚矣。章太炎为商鞅等法家人物正名,肯定他们的历史功债,并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批判人治,像先秦法家那样“专以法律为治”,梁君超认为“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立法事业,为今日存国最急之事业,自今以往,实我国法第一大革新时代也,新文化运动后,不少学者采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去理解法家思想,认为法家思想反映的是当时与正在没落的封建贵族和奴隶主贵族阶级相对的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进步和革新的意义,台湾学者戴东雄则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要求出发,指出“法家之法治学说,对于法的平等与安定性,提倡甚力”中国继受近代殴陆法,并非毫无历史的背景和理论上的渊源“甚至”应功于法家之法律成文化的法律观,他还认为“尽管中国法家与西洋的法实证主义起源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但二者皆有共同理论基础和相同学说”。
但是,并非所有近现代的论者都对古代法家思想传统表示同情,肯定或者愿意放弃历代以来积累的否定评价。著名法学家梅仲协就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评论说:“我国二千余年来,政治之所以来纳正轨者,揆其原因,半误于儒家,半惑于韩非,”本不知法律为何物,而妄以法治为名而行其人治之实。著名思想家余英时也严历批评法家思想的“反智论”包括其思想专制,愚民政策和对于知识与学问的排斥。在《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一书中,法律史学者马作武说:“后世论者大都认为法家主张法治,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法治'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乃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物。法家所谓的法治尚末得法治真谛的皮毛。在另外一篇文章中,马作武补充说:“所谓法家的„法治‟充其量不过是整套构建君主个人集权专制的手段,是最大最典型,也是最极端的人治,其法治理论构成了中国传统专制理论的基石。”
以上算是对法家思想做一简单介绍,并罗列历代思想家对其评价,可谓见仁见智,总的来说持肯定态度的不多,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古代思想特别是法家思想是否有意义、有价值,这种传统文化资源是否值得重读。正如有些法学家提出的“本士资源论”那样,我们从法家提出的诸如“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朴素的法律观点中能不能发现,有利于当前法制建设的积极因素,或者说是正面价值加以阐发和吸取,从而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当今会社会服务,笔者认为是完全有必要。
二、法家思想中的积极方面
(一)法的客观性:二千多年前的法家思想家已认识到,法是用来规范和衡量人们的行为的客观,公证准则,并因此把法比作度量衡。《管子》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法律政今者,吏民规矩渑墨也,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之所悬命也,“法者,天下之程序也,万事之仪表也。《商君书》说:“法者,国之权衡也,先王悬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韩非更一步指出法不单是行为的标准,更是纠正不当行为的一种建设性力量。
(二)法的强制性:法家强调法和刑的结合。他们认识到使法有别于道备或“礼”等行为规范的重要特征,就是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其后盾的,违法的结果,会遭到国家刑罚的处罚。韩非子说:“法者,宪会著于管府,尚罚必于民心。赏存乎奸慎法,而罚加乎令者也。”《管子》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弗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新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韩非子》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三)法与财产权确定:法家常提到法律的“定分止争”动能,用当代的话来说,便是界定产权,平息纷争等。《管子》说:“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商君书》中有一典型例子:“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也。夫卖者满市,而盗不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皆如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法家关于国家和法律的起源的学说,指出国家和法律的出现乃是针对原始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中出现的问题,《商君书》详细论述,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生众而别险有务,则有乱,当此之时,民务胜而力征,多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证则莫得其性也。……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物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韩非子》在《五蠹》中把国家和法律的兴起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增长联系起来,说明人多物少是导致“乱”的原因,最早提出控制人口论。
(四)法与人民的利益:法家人虽然是“法术之士”但所提倡的法并非只是反映君主利益,在理想情况下,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管子》提出,立法应考虑民情好恶,以求“令顺民心”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正,《韩非子》进一步指出,圣人之治民,度其本不从其欲,其中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正如《商君书》中所指出法家追求的是“以刑去刑,刑去事成”法家思想的逐步实现韩非归纳了三个阶段,1、明主之国
2、至治之国
3、至安之世。
(五)法的平等适用:法家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主张,是与原有的别亲疏殊贵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礼治”秩序针锋相对的,《商君书》说:“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病况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虽然过于极端,但法家关于法律公平等的思想作为思想本身,仍有其超越其时代的政治斗争的意义和价值。
(六)法的权威性和拘束力:法家强调人民、官员、甚至国君都应该守法和依法办事。代表法家先驱人物的管仲说:“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甚至提出“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类似现在的制度第一,总经理第二)”梁启超评论道:“就此点论,可谓与近代所谓君主立宪政体者精神一致。”《商君书》也认为君主应受到法的制约,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故人君者,不可不慎也,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仪,此国之所以乱也,是故明主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商君书》又指出“夫释权衡而断国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推尧,而世不尽为尧,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吸分,中程者赏之,欲公者诛之。《韩非子》说像尧舜这样的圣王是罕有的,而“以法治国,都是中等中能的治者成功治国之道:“且夫舜付,千世而一出。”……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坚纣,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是千世乱而一乱也,抱法处势而待纣,千世治而一乱也,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韩非的另一段话更是令人不寒而栗:“今上下之接,无父子之译,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于父母之怀社,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故法之为道,前苦而后乐,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七)法应公布、清晰、易明:法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是法应成文化和公诸于世,务求家喻户晓,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春秋时郑国的子产把刑书铸在铜鼎上并把它公开展示的方法,在于向人民保证法律定将贯彻执行,其运作将有高度的可预见性,再不会被官员恣意运用。《商君书》说“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故圣人立,而天下无死刑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是法官,史之为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商鞅认为,当人民掌握法律知识后,不但人民会懂得守法,连官员也会受到制约,不敢对人民作出违法的行为,这确实是法家对法律的公开性的意义的难得卓见。《韩非子》对于法的公开性则有以下的经典论述:“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故法莫如显。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官不敢枉法,更不敢为私。”
(八)法的可遵守性:如上所述,法律的功能在于调控,导引人们的行为,但如果法律要求人们做的事是他们根本没有可能做到的,属于他们能力范围外的,那么这条法律便是注定要失败的。法家对此有一定的认识,《管子》指出立法时,须量民力,毋强不能令于人之所能为则令行,便于人所能为则事成,令于人所不能为,故其令废,使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事败。因此,统治者不能贪得无厌,求多者其得寡,禁多者其止寡,令多者其行寡,统治者应,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韩非子》也有类似见解:“明主立可为之赏,没可避之罚。”
(九)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法律既然是向人们传递关于行为规范的讯息的媒介,如果不同的法律条文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或是朝令夕改,人们便会无所适从,法律的目标便不能实现,法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故特别强调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韩非子》指出:“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治大国而所变法,则民苦之,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韩非又把法律比喻为镜子或者度量衡,故镜执法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法之谓也。他批评申不害在韩国制定新法时,没有废除原来的故法,造成故新相反,前后相悖的问题,证明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法家反对法律频频变更,但是不主张法可以不顾社会变化而一成不变,而是主张“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十)法不应溯及既往:如果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人们作出应作的行为和阻吓人们作出不应作出的行为,那么赋于法律溯及力便是值得质疑的,法家早期对此早有认识,《管子》说:“令未布而民或为之,而赏从之,则是上妄于之也”,“令未布而罪及之,则是上妄诛也”,后来的法家对此也有论述,在此不再举例。
(十一)法的操作的可预见性: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强调必须保证如有人作出了法律规定应予以奖赏的行为,他一定真的得到规定的奖赏,如有人作出了法律规定应予以惩罚的行为,他一定要得到规定的处罚,这样便能取信于民,法律指导人们行为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人们可以清楚地预见到他们或别人的行为的实际后果。《商君书》指出:“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罚,则奸无端。”《韩非子》曾讲过一个故事,旨在说明使人民相信犯法者必受惩罚是多么重要,“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见深涧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盲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
三、结论
除了第二部分谈到的法家思想中积极因素外,法家思想中,还存在愚民政策,压制议论,文化专政,极端君权,片面法律观等缺陷或不足,那以我们面对法家和其思想对时,我们该做出怎样的评价,然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还是不顾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对他们责备求全,法家思想自萌芽产生到发展并成为一个思想体系,历时数百年,至今已有二千多年,虽然有关的概念和原则是用二千多年前的古文表述出来的,但今天看来并不陌生,在今日世界,除了中国以外还有哪国的国民可以看到并看懂自己祖先在二千多年前写下的,在当代仍有价值和意义的关于法的观念的文字?为此,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是应该感到振奋和自豪。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在《法律的道法》一书中指出,法的事业是以规则来控制人们的行为,而如果法要达到这个目标,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以下八项要求:
1、法须是有普遍选用性的规则;
2、法须公布;
3、法不应有溯及力;
4、法须能为人明白;
5、法不应有内在矛盾;
6、法不应要求人们作其能力范围以外的事;
7、法不应朝令夕改;
8、法必须贯彻实施。这个由一位二十一世纪西方法学顶尖人物提出来的理论与我国二千多年前法家人物对于法的认识,有惊人地不谋而合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富勒提到的八点,都可以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法家学说中找到。
基于本文第二部的分析,我应该可以说,法家对于法的认识大致上是符合有些法学家所谓的形式上,浅度证法论观的。它对我们现代的法制建设应该是有着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指导作用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法系萌芽的关键时期,当时法家对于法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和多方面的思考,由此产生的对比性质,功能特点和逻辑的认识,是有普遍意义的,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的甚至是值得后人骄傲的,今天,当我们在中国建设现代法治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先人在中国的法治道路上曾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并能从中得精神上的鼓励,对于法家思想的缺陷和局限性,主要原自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值得凉解,总之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对法家思想甄别,吸收,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个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达到故会今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