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时间:2019-05-15 01:4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第一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钱剑铭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及其合成的自然科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含有十分丰富的哲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贯彻到相关的知识点,收到了较好的教书育人的效果。

一、化学中的运动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化学中的物质是物 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事例:如水的蒸发、氨水气味的扩散、蔗糖溶于水等等,使学生感知到构成物质的微料——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强调运动的绝对性。如讲到原子结构时,联系核外电子绕核运动;讲到晶体时,联系构成晶体的微粒在平衡位置附近不断地振动;讲到胶体时,联系胶料的无规则的运动——布朗运动。

化学反应,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类型之一。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如氢、氯光照下化合营企业、白磷在空气中自燃等等,使学生真正感知到物质的运动——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表面上看,化学变化是杂乱无章的,但实质上,化学变化象一切运动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分析、总结各类反应的规律,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性质,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盐类的水解,水解反应的本质就是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过程。因此,弱酸根离子和弱碱阳离子存在的盐溶液,一定会发生水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弱酸强碱盐水解后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水解后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得生动,掌握得牢固。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例如:在25℃时,往100克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投入一颗不规则的胆矾晶体,则晶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此时溶液中,溶解与结晶的速度达到相等,处于静止状态,但速度不等于零,即仍有溶解和结晶,仍处于运动。因此,该晶体的形状会改变,形状可以从不规则变成规则,但晶体的质量不会改变,溶解正处于“静止”状态。

《化学平衡》一节教材,与运动观点联系最密切。在教学实践中证明,要教好这一切内容,必须渗透运动的观点。化学平衡可以概括为三点:(1)动。V正=V

(2)定。平衡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逆≠0,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既动又静。含量保持不变,体系处于静止状态。(3)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随之破坏,发生移动。即化学平衡是一相对静止状态,是有条件的。

二、化学中的对立统一观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充满着矛盾,矛盾着 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在高中教材中,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方面,都蕴藏着这一规律的丰富素材。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作用达到平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阴、阳离子共处于同一晶体中,而整个晶体又不显电性。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就是物质失去电子,还原就是物质得到电子,两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没有电子的失去,也没有电子的得到。氧化剂本具有氧化性,但是一旦得到了电子,成为还原产物时,其还原产物则具有了还原性。

在溶液中,酸、碱性也是一对矛盾。当溶液中,[H+]>[OH-],溶液显酸性;当溶液中,[H+]=[OH-],溶液显中性;当溶液中,[H+]>[OH-],溶液显碱性。H+和OH-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相互对立、相互抑制,同时,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两者统一于离子积:Kw=[H+]×[OH-]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化学变化中,内因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内部矛盾,是由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特点决定的。外因就是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溶剂、催化剂等等。例如:铜片与稀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不发生反应。铜片与浓硫酸以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这说明浓硫酸具强氧化性,而稀硫酸不具有强氧化性。又如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很缓慢,当往过氧气化氢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则可以看到大量气体放出。过氧化氢结构不稳定,是它发生发解的内因,当加入二氧化锰时,在它的催化下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外因就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中,联系具体化学瓜,强调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对立统一规律,逐步学会运用这个法则,并分析和研究物质的变化和发展。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在化学教学中,既要重视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教学,又要强调反应的条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要适当的条件,才能实现。例如,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加热到140℃,主要产物是乙醚;当加热到170℃左百,主要产物是乙烯。因此,在实际中,要研究和控制条件使反应向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

三、化学中质量互变观

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变 化都要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质变规律在化学领域里表现得特别普遍和明显,而且形式多样。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四八七页》)。

如第三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数次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趋于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小,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Na、Mg、Al、Si、P、S、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物质在数量上没有变化莫测,构成物质的微粒在排列顺序、空间结构不同,也会引起质变。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碳原子空间排布方式不同,金刚石是空间网状结构,石墨却是片层结构,因此它们的性质也不同。又如甲醚和乙醇,分子式都是C2H6O,由于结构不同,甲醚为CH3-O-CH3,而乙醇为CH3CH2-OH:因此,两者性质如熔、沸点、水溶性、化学性质等各不相同。有时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其浓度、温度等相同,而反应物之间的相对用量不同,产物也可能不同。如氯化铝与氢氧气化钠溶液反应,氯化铝过量,生成氢氧气化铝沉淀;若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则生成偏铝酸钠溶液。

利用化学教学,在相关的知识点渗透辩证法三个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又可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能力,发展智力,同时寓思相教育于教学实践之中,促进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发表于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化学》1995年第2期)

第二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杨永胜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从中体会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育学原理也告诉我们: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必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学作为基础教学学科,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空间。“真正的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深刻地指出,数学是“辩证法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在数学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中就隐含着丰富的辩证因素,是辩证规律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揭示各种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所隐含的辩证因素,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展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所反映的辩证原理,无疑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在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着重在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概念开始于人们在生活和劳动的实践中对最简单的数与形的认识,整个数学也正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数学概念的发生以及数学原理的形成,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进而形成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正是因为数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数学才有着广泛的应用,才更有利于从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正确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数学的概念、法则、规律等大多是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在数学的概念、法则、规律等的教学中,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知识,应该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向学生展现这些知识的发生、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例如,结合实(复)数的概念、平面几何、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等这些对知识发生过程和应用的教学,突出实践---理论---实践等观点。

例如“复数”概念的教学,可采取如下方法: 1)先回顾,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的过程: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自然数;实践中反复出现某种东西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便产生了零;解决度量中量不尽的问题,产生了分数;讨论无公度线段的比,产生了无理数,从而在数概念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实数系统。

从自然数集到实数集几次数集扩充的规律:自然数(添进0)——正整数(添进正分数)——非负有理数(添进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添进无理数)——实数。

2)这个认识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每次扩充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实践的需要(必要性),都新增了规定性质的新元素;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规律,在新扩充的数集内仍成立;新扩充的数集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

3)依以上规律,为解决在实数集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求方程x2 =-1的解,而出现的新数(虚数)及其运算,需要扩充数集,在实数集上添进新数(虚数i)及其运算,就组成了新的数集——复数。这样可使学生对新概念的建立不感到突然,又可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复数概念形成以及数集扩充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二、培养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如函数、对应、映射、变换、数与形、方程与曲线、微分、积分等都反映着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如两集合中的元素通过映射建立的联系;函数中的常量与变量、变量与变量相互之间的联系;方程与曲线通过坐标系建立的联系等。

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动与静、曲与直、多与少、一般与特殊、具体与抽象、常量与变量、部分与整体、连续与离散、有限与无限等等,都反映了事物的对立和统一。如实数与虚数对立统一在复数之中;加与减、乘与除对立统一在运算法则之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对立统一在圆锥曲线之中,并且随着离心率e的取值大小(01,双曲线),可以互相转化。

以“常量与变量”这一对矛盾概念为例,它们不仅互相对立,又是彼此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首先,常量与变量互相依存,没有常量也无所谓变量,没有变量当然也无所谓常量。其次,常量与变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二次函数y=ax2+bx+c,这里a、b、c是常量,而x、y为变量,在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时,函数解析式就只与这三个常量有关;但在研究函数性质时,这三个常量就变成了变量,并且由它们的变化而引起性质的种种变化。另外,在数学中还经常通过变量来研究常量,或者用常量来描述变量,如二次曲线Ax2+Bxy+Cy2+Dx+Ey+F=0的性质、分类等就是通过常数A、B、C进行描述的。

代入法、换元法、递推法、数形结合方法、化归原则、极限思想、函数思想等许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都反映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哲学的角度看,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是辩证法在数学中的体现,是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概括。例如,化归原则与变换原则就是辩证法关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的基本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例如,数形结合方法实质上是矛盾分析法,反映了数与形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等思想,它是数学活动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策略。

例、x、y∈R,且满足(x-2)2 +y2 =3,求y/x的最大值。

分析: 由于y/x的几何意义是点P(x,y)与O(0,0)连线的斜率,而(x-2)2 +y2 =3又可看成平面上以点(2,0)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所以问题化为:在圆(x-2)2+y2 =3上求一点P,使得直线OP的斜率y/x最大。显然,切线OP的斜率最大,不难求出斜率为√3。

例、已知z为复数,且∣z∣=1,求∣z+1-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1)设z=a+bi,用代数方程求解较为困难;

2)z=cosθ+isinθ, ∣z+1-i∣=∣(1+cosθ)+i(sinθ-1)∣=„,可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z∣=1表示z是以O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周上的点,求∣z+1-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就是求圆周上的点到点(-1,1)的距离的最大和最小值,如图,显然∣z+1-i∣的最大值为∣AC∣=√2+1 ∣z+1-i∣的最小值为∣AB∣=√2-1

又如,有限和无限同样是数学中的一对矛盾,数学中的一些方法,如数学归纳法、求数列极限的方法等,就是辩证的通过“有限”解决“无限”的最好的例证。

例、求极限 lim(2 + 4 + 6 + „ + 2n)的值

n→∞ n2 n2 n2 n2 解: lim(2 + 4 + 6 + „ + 2n)

n→∞ n2 n2 n2 n2

= lim 2(1+2+3+„+n)(无限个变量的和)

n→∞ n2

= lim n2+n = lim(1+ 1)(转化为有限个变量的和)

n→∞ n2 n→∞ n = 1 整体与局部的互相转换在数学中也是运用比较多的,在数学解题中,有时可将问题较为复杂的局部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对局部形式、结构的处理,从而变换为较简单的新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已知函数y=ax+bx+cx-6,当x=2时,y=2,求当x=-2时y的值。

53解: 设f(x)=ax+bx+cx,显然f(x)是奇函数,f(-2)=-f(2),y=f(x)-6 ∵ x=2时,y=2,∴ f(2)=8,f(-2)=-f(2)=-8,∴ 当x=-2时,y= f(-2)-6=-14。

按常规先求a、b、c的值,再代入原式计算,则无法求解,若将局部ax+bx+cx看成一个整体,再利用奇函数性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动与静是事物状态表现的两个侧面,事物运动的静止状态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会向显著变动的方向转化。如果善于将动静有机结合,变动为静或变静为动,即通过探究变动的、一般的状态来分析确定的、特殊的情况,或反之,这种以动求静,或以静求动的处理方法,有时会收到奇妙的效果,能充分的展示事物的本质。

例、解方程 √x2+6x+10 + √x2-6x+10 =10 解: 把方程化为 √(x+3)2 + 1 + √(x-3)2 + 1 =10 将常数“1”暂时看成变量,即设 1=y2,这时方程变成

√(x+3)2 + y2 + √(x-3)2 + y2=10 由椭圆定义可知,这是一个以F1(-3,0)、F2(3,0)为焦点,以10为长轴的椭圆,其标准方程是

x2/25 + y2/16=1 把y2=1代入,得 x=±5/4√15 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渗透在数学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之中,处处皆是,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引导,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坚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这是数学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社会需要。

第三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安达市昌德镇中心校

刘坤

教师都是德育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化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化学教育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国家民族培养“四有”新人。德育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谈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黎明即起,午夜方眠“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严肃认真,勇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通过以上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需付出艰辛的劳动。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探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候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及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用好化学教材,对学生时行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烧瓷器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节,也是我国成为文明三国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在人类文明 的发展中,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影响最大。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报效祖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学校德育教育是使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点,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健康,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和安全成长的需要,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正常秩序和安宁的需要。化学教学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教师应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意外伤害等基本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通过重大社会事件渗透生命安全

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中,许多事例和所学知识有关,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显著的作用。

2007年,上海杨高南路浦三路口,一座正在维修施工的中石油油气加注站发生爆炸,造成2名加油站工人和2名路人死亡,另有40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据初步调查,这起事故缘于油站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在油罐残气没有涤荡清空的情况下启动电焊,由明火导燃悲剧。教师在讲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知识时,拓展到 “爆炸”、“爆炸事故后如何救援”、“如何防止爆炸”,以此书本知识联系此次事件的发生,让学生懂得安全。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还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作为情景,来渗透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教育。例如新装修的住房甲醛超标要把新房敞开几个月在住较安全;一些不法企业以苏丹红冒充食用添加剂辣椒红色素,销售给辣味制品生产企业,要学生知道其实颜色鲜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通过以上实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通过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化学实验渗透生命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自然学科,它在教学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媲比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较多安全问题,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开始放的锌粒量少,反应过程中你发现锌粒量少时,再打开反应器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例如在配置稀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因为浓硫酸的稀释过程要放出大量的热。如果颠

倒顺序,就会有硫酸溅出伤人,发生事故。在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会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发生危险。在实验中如果产生有CO,要对有毒的尾气增加处理装置,防止污染环境。总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操作,并意识到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

3、通过多媒体化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容量,扩大了信息时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多媒体化学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应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做到二者的有效结合、相得益彰,能够更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在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中,给学生清晰的实验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和反应原理的理解,虽然现象明显,但后排的学生看不到,只凭教师讲解,靠想象,费唇舌,难理解,可以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这样不仅能解决讲解带来的问题,还能增强教学直观性,效果明显,节约药品,减少污染。

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若操作不当会给学生带来伤害,而一般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以单向传授为主,来让学生注意正确的安全操作,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往往对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如浓H2SO4的稀释时水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如在加热时用不纯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这些都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动画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安全事故有增无减,触目惊心的矿难事件更是让国人头疼,曾几时,成百上千的矿工死与非命;曾几时,成百上千的国人看到油炸食品避而远之,地沟油让他们寒心;还有那一次次的假酒死亡事件。我国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中含有大量与矿产、食品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以多媒体效应、知识讲解并借助化学实验以及生活常识等渗透安全知识教育。

1、通过重大事件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

2008年,“三鹿牌奶粉”事件轰动全国,因为在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造成至少6名婴儿死亡和将近30万名婴儿生病,这是中国出现的最严重的食品污染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也离不开生活。联系到这个事件时,学生会问,不法分子为何要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这种化学物质呢?联系化学中“如何利用元素的质量计算物质的质量”这一知识点,展开教学活动。,因为奶粉的好坏是通过测奶粉中氮元素的含量的高低来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判断其是否达标的,而三聚氰胺这种物质中含有很高的氮元素。通过这个实例,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化学课堂知识,还让学生了解了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增强了食品安全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知识实验的讲解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

化学中承载着大量有关安全的信息,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性实验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

我们首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其实都在有意无意的讲解安全,例如我们要学生知道药品不要用手触,闻味要用手来扇,尝味更是要不得,剩余药品不放原瓶不丢弃,不可拿出实验室,放入指定的容器。浓酸浓碱强腐蚀,沾身立即用水洗,再用弱碱或弱酸,中和原理记心间。硫酸沾身先擦拭,二用水来三用碱。添加酒精先熄灯,三分之二为界限。点灯要用火柴点,灯灯对点要不得。熄灯直接盖灯帽。酒精加热用外焰,如若失火湿布灭。以上安全常识我们在教学时都在实时的灌输。在化学实验时,更是把安全渗透放在了首位,例如我们要学生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外壁要擦干,管夹夹在中上部,试管略微口向下,预热在先防破裂。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三分一,管口不对有人处,预防喷溅会伤人。在气体的收集方法时,要先查气密性,导管稍露排气快。排水集气完毕后,先移导管后移灯。

通过上述化学知识实验的讲解,不仅让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他们在态度情感与安全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发展。

3、通过生活常识与实践渗透安全教育。

生活常识其实可以避免大量的安全事故发生,比如国家法律法规早就明确规定,食品标签的内容必须真实。出厂的食品必须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码并加印(贴)食品市场准入标志(QS)。这就要我们教师告诉学生要进正规商店购物,查看生产日期、查包装,自我保护能力借助实践活动来渗透。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二课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在活动中渗透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化学物质,知道化学物质的两面性。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对于化学中的食品安全教育来说,这一理念非常重要。

三、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承载着大部分健康教育的内容,它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我们都知道,当下,在中国,食品安全无奇不有,大到坑害千万儿童的问题奶粉,小到地沟油、加豆腐,让国人惶惶不可终日,大家都知道,健康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健康更是摆在中国社会的最前沿,而承托下一代希望的学生健康发展更是教师、学校、乃至社会最为关心的事情。因此,化学教师教学中应努力贯彻“健康第一” 的教学理念,抓住一切教学时机,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的责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通过化学教学渗透生活健康。

当学生步入化学课堂时,他们发现日常饮食、清洁、药品等都跟化学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使对化学物质与健康生活关系的认识趋于完整和深入。例如:我们在讲解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时,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让他们查阅并参考食物营养表,研究这些食谱营养搭配是否合理,有什么问题和建议;教会学生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注意饮食卫生、提防食物中毒等。让学生知道,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过多摄入这些元素的不良后果。例如我们在讲解煤、石油、天然气的构造时,学生大多数家庭用煤炉取暖,我们让学生结合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条件不同,教会学生知道怎样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例如我们在讲解溶液时,菜市场有一些非法摊位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并出售,严重破坏食品结构,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2、通过化学教学渗透生产健康。

近年来,各地中毒等事件屡有发生,例如厄瓜多尔一个社区发生民众饮用非法劣酒中毒事件,造成21人死亡,103人因饮用这些非法制造的酒而中毒,正在接受治疗。而正是化学中讲到的甲醇这种有毒物质,是用于非法生产劣质便宜的酒。而化学工厂、烟花爆竹等也屡见不鲜。

例如:揭阳普宁市军埠镇村民燃放烟花,导致附近一栋楼房起火,造成13人死亡,受伤人员近60人。山东省阳谷县一家农药生产企业因起火发生爆炸,造成6人轻微伤,1人小腿骨折。企业职工和附近9个村的8000多位村民紧急撤离。

将化学教学与社会中常见的化学生产及安全防范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自我保护的原则,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化学物质与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通过化学教学渗透环境健康。

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化学教学中的化学与环境部分较为详细的讲解了环境污染的分类、来源、形成过程及危害以及防治污染的措施,废品回收利用的环保理念。

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步化学的发展史,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无不与化学相关,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及健康程度息息相关。种种现象表明,人类不应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应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经常伴有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生成物中又有不少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如果散发到环境中会对健康产生不可小觑的危害。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教会学生,特别是有毒实验药品的取用时,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防止取用过多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重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对实验过程中一些常用的产物回收,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在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试验中一定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要了解危险化学药品在存放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以及灭火器材、煤气、电闸等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等。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健康,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和安全成长的需要,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正常秩序和安宁的需要。化学教学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教师应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意外伤害等基本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努力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维护学生正当权益。这是关乎下一代成长的需要,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伟大复兴的需要,这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的需要。

第五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所需要的原料、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和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食物供给的。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乳类、糕点、糖果、罐头、饮料、豆制品、调味品等都属于食品。我国的食品不但品种繁多,而且食品加工和烹饪技术更是独树一帜,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创造和积累的成果。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国际民生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各个环节都要抓好;从政府到企业到消费者,人人都要明白,家家都要参与。近年来苏丹红和三聚氰胺、毒豆芽等事件的恶劣影响,使广大消费者至今仍心有余悸。因此,必须严厉打击破坏食品安全、危害人民健康的行为,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和法律法规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例如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蔬菜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另外由于人们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诸如食用河豚鱼、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虽然有些不安全因素并非是消费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我们拥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素养,那么我们就能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将食品风险降到最低。

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公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获取食品安全知识。而在日本和美国,食品安全教育早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都有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1]。因而在我国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特别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食品安全教育。而我们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会发现新课标内容标准中含有大量的食品安全教育素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是很有意义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 与新化学课程理念一致

现在教育界谈论最多的就是“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这一命题。今日世界各国的化学教育,尤其是基础化学教育都十分关注每个公民每天都接触到的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材料和资源等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2]。我国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也将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做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食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食品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2.2 化学课程含有大量食品安全教育素材

食品安全的隐患源主要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3]。物理性因素

主要是指动植物食品原料在收获或生产过程中混入一些杂质、杂物。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食源性致病菌、毒素等。如禾豆科植物中的氢氰酸、发芽马铃薯中的龙葵碱、畜产品中的肝脏毒素。化学因素主要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添加剂等。如植物的除草剂、杀虫剂,动物的生长过程中的生长调节剂(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等。英国学者Fisher对当代发达和较发达国家提出的一张饮食风险清单,包括了11项饮食风险,六大类问题(见表1)[4]。从表中可以看出,化学因素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吃饱、穿暖的最低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营养问题、健康问题。化学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近年来食品的生产、加工、保存方面等出现了一些引起人们惊慌的热点问题。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课题。

一、初中化学学科特点及渗透食品安全的意义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化学的教学和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把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启蒙性、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基础化学教育都十分关注每个公民每天都接触到的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材料和资源等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食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食品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径

1、借助重大事件来渗透

食品安全的隐患源主要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主要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添加剂等。“民以食为天”,人们一日三餐的安全问题无疑是头等大事,近来不断出现的例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西瓜膨大剂、饮料中“起云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对于饮食缺乏安全感,另外由于人们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诸如食用河豚鱼、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虽然有些不安全因素并非是消费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我们拥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素养,那么我们就能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将食品风险降到最低。

2、借助课堂利用课本知识来渗透

在初中化学中,教材从一开始就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农药化肥,提出绿色化学的概念,在化学肥料一节中又反复强调农药化肥带来农作物高产丰收的同时提出了对农牧渔产品和水的污染问题;因为环境污染是饮食风险的六大类问题之一,很多环境保护的知识也都隐含着食品安全知识,如 “绿色食品”往往与环境绿色化联系在一起。

在《化学与生活》一单元中,又分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两个小节,要求学生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类、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亚硝酸钠等)有损

人体健康,如铝、汞、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氯化钠与人体健康、油炸食物不宜多吃;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3、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如今中学化学教育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对于化学中的食品安全教育来说,这一理念也非常重要。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如在讲《生活中常见的盐》时,指出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可以从我们吃的蔬菜引入课题。蔬菜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由于土壤化学成份的缘故,使某些蔬菜如芹菜、韭菜、菠菜、卷心菜、莴苣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特别是在腌制不透或腐烂变质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更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中经肠道细菌还原为致毒的物质——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如香肠等的生产中使用可保持肉制品的亮红色泽,抑菌和增强风味。但摄入量有严格限制。因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使血细胞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氧功能,致使组织缺氧而中毒。另外,亚硝酸盐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也能转化为具有致癌作用亚硝酸胺。学生学完该知识后,就能将这些知识应用生活中。如在生活中不食色泽异常的肉制品,变质陈腐的蔬菜和腌制不透的咸菜,多吃新鲜的食品。

4、借助化学实验来渗透

在实验室,可以利用甲醛浸泡食物,可以利用硫酸铜浸泡棕叶,可以用二氧化硫熏制干辣椒,让学生亲眼目睹变化过程,加深印象,并能初步掌握识别方法。

5、借助实践活动来渗透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中选学、阅读资料等介绍的具有生活性常识性、高科技性的内容,同时,还应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并且能从化学的视角分析思考和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和处理有关生活及安全问题,逐步做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应用。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的一些启示

1、辩证看待食品添加剂 提到食品添加剂,有人就认为很可怕,其实,在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中,用量标准是最重要的,只要在规定范围之内,应该是安全的;另外一些植物催熟剂,如乙烯利早就应用于农作物生产上,西瓜膨大剂应用较多时西瓜自身会爆裂而不会伤及人体健康。使用大量催红素催熟的西瓜,口感肯定比不上自然成熟的西瓜,西瓜的维生素、微量元素也会遭到破坏。更为重要的是,剂量较大的催红素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食用大剂量催红素催红的西瓜,还可能引起肝肾以及脑部损害。

2、重点在渗透,关键在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这里只是粗浅的提出了一个理念,至于在具体操作中如何渗透,我们可以在课堂,在实验室,在考试题中,在闲谈中,也可以是一个辩论活动,还可以以漫画形式,短信形式均可,不在于形式的统一,而在于认识的深刻。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

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了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只有全社会的人都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我们的食品才会真正有安全感。

下载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对人们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这些现代科技福祉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2009级农推硕士班渔业专业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009级渔业 苏燕卿 摘要: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哲学有密切联系的学科。今天的生物学......

    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

    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化学教学中德育工作总结 杨智斌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

    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金沙县官田中学:杨世华 本人作为一线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从自身做起,让学生喜欢化学,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在未来的职业生......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在这个......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

    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设计

    关于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一、 问题的提示 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埋头钻研题海。而忽视自身心的健康成长于人格品德修养的修炼。我们 的老师也在不断探求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