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学素材“自然选择学说”教学中应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教学参考 2

时间:2019-05-15 01:1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教学素材“自然选择学说”教学中应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教学参考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教学素材“自然选择学说”教学中应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教学参考 2》。

第一篇:人教版教学素材“自然选择学说”教学中应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教学参考 2

“自然选择学说”教学中应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自然选择理论是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核心,它阐明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正确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这段内容是“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下面谈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选择”的函义

“选择”这个概念大体上是指去留的意思,即淘汰和保留之意。

达尔文在从事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工作时,是从研究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入手的。他研究了许多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品种,总结概括了科学发展的成果和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得出了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起源于野生物种的正确结论,而且起源于同一野生物种的饲养动物或栽培植物有多个品种,相互之间有显著的性状差异,还发现每个品种都具有可以满足人类一定需要的经济性状。为什么经过人工培养的品种会这么多种多样,并且有符合人类需要的经济特性呢?达尔文通过对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育种工作的了解,以及向对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有丰富经验的人们进行调查访问,发现人类有目的地选择是使人类成功创造有用的动植物品种的关键,他把通过人类不断地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由于不同条件、不同地区和人们的不同需要,人工选择的结果,使得动植物培育品种具有多样性和符合人类需要的经济性状。

例如,有若干品种的家鸡起源于野生的原鸡。起初,这种野生原鸡被人们捕捉以后,放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下饲养,因而发生了各种不同的变异,如有的鸡产卵多一些,有的鸡肥大一些。由于有人喜欢产卵多的鸡,他便选留了产卵多的鸡作种,进行交配繁殖后代,在这样的后代中,再选留产卵更多的鸡作种,同时淘汰那些产卵少的鸡,这样一代代选择下去。就培育出了诸如来航鸡之类的卵用鸡品种。根据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培育出象九斤黄之类的肉用鸡品种。

达尔文从人工选择进—步领悟到了自然界中各个物种的起源也有一个相似的选择过程。他把在自然界里,适合于环境条件(包括食物、生存空间、风土气候等)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但是,达尔文说过,他提出的“自然选择”这一名词并不确切,仅仅只是为了方便起见而采用的比用语,并非自然能有意识的去留。他认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条件,而不是神。达尔文指出:“我所谓的自然,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用及其产物。所谓定律,是指我们所能证实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选择”表现为这些自然条件对生物具有重大影响,凡适合于这些自然条件的生物得到生存,不适合这些自然条件的生物将被淘汰。

二、关于“生存斗争”的范围和形式

生物必修1

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之一。

各种生物都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但是,由于生物生活的空间,适应生活的环境、赖以生存的食物等生活条件都是有限的。因此,为了获得生存机会,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都存在着斗争。生存斗争的结果导致大量个体死亡,少量生存。

达尔文在这里是把“生存斗争”这个名词“当作广意的和比喻的意义来应用的,其意义包含着这一生物对另一生物的依存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也包含着个体生命的保持,以及它们能否成功地传流后代”。就是说,达尔文用“生存斗争”来概括生物在保存自己与传流后代中,与周围条件的各种复杂关系:既包括同种生物各个个体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矛盾、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这要求学生要充分认识生存斗争的广泛性和多种形式。

两只狼在饥饿时为争夺食物而进行的斗争,两只公鸡在繁殖时为获得母鸡而进行的相互搏斗,这是显而易见的生存斗争,它们属于种内斗争。达尔文认为,同种生物的个体生活在一起,由于生活条件很一致,因此竞争就很剧烈,即是说种内斗争最剧烈。

田里的稻苗与稗草为争夺水分、养料、阳光和空间等而进行着竞争;寄生物寄生在宿主体内或体表,从宿主体内获得营养,它们之间存在的寄生与被寄生的关系;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又以草食动物为食,它们之间存去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等等。这些生存斗争属于种间斗争。

同种生物的个体间存在的种内互助关系,异种生物间存在的“共生”、“共栖”等种间互助关系也是生物获得营养和防御敌害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也属于生存斗争的范畴。

同时,生物与无机环境(水、光、空气、温度、气候、土壤特性等)之间也存在着斗争。无机环境与生物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如严寒与干旱会引起大量生物个体的死亡。生活在寒带地区的动物皮毛发达,具有冬眠或迁徒等特性,以此来与严寒作斗争。生活在沙漠的植物,根系都很发达,吸水力强,茎有储水功能,叶退化,减少蒸腾,以此来与干旱作斗争。这些也是生存斗争的一个方面。

生存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得剧烈,有的表现得温和,不一定是以矛盾、斗争的形式出现,生物间相互依存、互助互利的现象也是生存斗争的表现形式。

三、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四个要点之间的关系

生物必修2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大量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大量繁殖少量存在”和“遗传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去的客观事实,而“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是达尔文根据前面的事实所作出的两个科学推论。

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是相互联系的,一定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孤立地理解。

首先,生物普遍具有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遗传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且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变异作为生物的一种属性,即生物体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使生物改变旧的遗传性,产生新的遗传性,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多样且具有生存价值的可供选择的材料。

第二,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对生存有利的变异的个体适应环境而得到保存和发展,具有对生存不利的变异个体由于不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的适应性就是这样形成的。同时,由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不同,所选择的变异类型也就不一样,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第三,自然选择是保留有利变异、淘汰有害变异的过程。也就是说,自然选择的结果必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留,一方面是淘汰,没有淘汰就谈不上保留,没有保留也谈不上淘汰,它们是一件事物内部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

第四,生物的过度繁殖将使生存斗争更加剧烈。同时,过度繁殖本身也是一种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般说,低等生物适应力弱、成活率低,因此繁殖率就高;但高等生物特别是高等动物适应力强、成活率高,繁殖率就相应较低。

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过程,过程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所以说,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是本身具有的变异性,外部原因是起选择作用的环境条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两者相互作用,促进生物向前进化发展。

四、关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

在达尔文之前,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学说认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来自定向变异,即生物是按照环境的要求来进行变异的,变异后的性状一定是适应环境的,没有不适应者,生物的需要决定进化的方向。因此,变异=适应。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则认为变异不等于适应,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变异不适应环境,自然选择就是保留适应环境的,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其结果是保留下来的个体一定是适应环境的。所以,变异十选择=适应。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

生物必修3

定向的。适应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作定向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怎样证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正确的?又怎样理解“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呢?下面我们用事实来说明。

农业生产上,普遍使用杀虫剂(如DDT等),开始效果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的剂量越来越大,最后失效了。原因是害虫对杀虫剂产主了抗药性,而且这种抗药性是能够遗传的,即形成了具有抗药力的品系。根据用进废退的观点:杀虫剂的使用促使害虫产生了变异,从而对杀虫剂有抵抗力,这种抵抗力是可以遗传的。根据自然选择的观点:害虫群体的各个个体间本身就存在着遗传差异,有的个体抗药力强,有的个体抗药力弱,在杀虫剂的作用下,前者死亡率低、生殖率高,后者死亡率高、生殖率低,经过几代繁殖后,整个群体中保留的个体大多数抗药力强。我们看下面的实验,就可以判断上述两种解释的正确与否。

把普通果蝇分成两组,第一组是把许多果蝇养在一起,让它们自由交配,同时用一定剂量的DDT来处理,随着果蝇群体一代代繁殖而逐代增加剂量,过了十多代以后,果蝇群体的抵抗力可以比原有果蝇品系增加了几百倍。这个实验仅证实了DDT可以增强果蝇的抗药性。第二组,不是把许多果蝇养在—起,而是每只瓶中放一雌一雄,繁育一个同父母的家系,如此繁育几十家系。再将每一个家系(即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都分成两半,分养于两只瓶。一只瓶用DDT处理,另一只瓶不接触DDT,如某一家系被DDT处理的那一瓶死亡率高,整个家系(两只瓶)全部淘汰不要;如果死亡率低,就把另一瓶的那一半留下作种,仍然放一雌一雄交配,分别繁育几十个家系。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如此一代代选择,十多代后同样选出了抗药力比原来品系增加几百倍的家系,而且抗药力增加的速度与第一组不相上下。

这个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性。因为第二组所选出的抗药力很强的那个品系,其各代都没有同DDT直接接触过,DDT只作为选择的依据。因此在果蝇抗药力形成过程中,DDT并不能引起抗药性的产生,只起选择作用。所以说,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积累变异的。适应=变异+选择。

五、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意义

首先,在思想方面:达尔文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在达尔文以前,人们对生物界的产生和发展处于无知阶段,达尔文进化论证实了生物的进化,并主张其进化的动力在自然界内部。由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才使生命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以说明,归结为自然的原因。因此,进化论所揭示的关于生物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便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前,在生物学领域内特创论占统治地位,达尔文的努力使人们从科学事实中认识到了特创论的虚伪本质。

生物必修4

第二,在学术内容方面:达尔文进化论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它在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进化论的提出,促进了生物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在进化论思想的引导下,生物学各门分支学科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分支学科的发展成果又反过来证实和丰富了进化论。

第三,在科学方法方面:科学上的伟大成就与科学方法上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达尔文在科学方法方面的成就不仅直接导致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同时也在生物学研究方法上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达尔文在研究中应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方法和归纳法。历史方法是指在研究事物本身的同时,研究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思维方法。正是由于这一方法与揭示生物界里的历史发展过程相吻合,它才能更有效地击中特创论的要害。历史方法对生物学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后来许多生物科学家所效法。

王锡安,生物学杂志,1989年第4期

生物必修5

第二篇:自然选择学说教学设计

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生物学家小的时候,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小男孩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小男孩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小男孩充满疑惑地问。妈妈说:“是上帝!”小男孩又问:“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小男孩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同学们能猜出这个生物学家是谁吗?

二、讲授新课

1、达尔文简介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1825~1827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1827~1831年在剑桥大学学神学。1831年12月27日,随“贝格尔号”皇家海军探险船,进行了为期5年的环球航行。

2、展示: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

“贝格尔号”首先沿着南美洲海岸线航行,在巴西和阿根廷,达尔文看到了许多千姿百态的动物。在南美洲西海岸中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发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例如:26种陆栖鸟类中有25种是特有的,海生鱼类有15种是新种,25种甲壳虫中只有2~3种在其他地区有分布,185种绿色开花植物中有100种是新种。达尔文还发现,群岛上的鬣蜥和南美洲大陆上的鬣晰在形态特征上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一起来观察这组图片(展示幻灯片鬣蜥的图片)通过观察图片,你觉得这两种鬣蜥长得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有哪些呢?(学生回答:主要是颜色和爪的大小不同。生活在南美洲大陆上的鬣蜥体色为绿色,爪比较小;而生活在群岛上的鬣蜥爪比较大。)达尔文还注意到,群岛上栖息着13种地雀,(展示地雀图片)通过观察图片,你觉得这13种地雀的喙形是否一样呢?(学生齐回答:不一样)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13种地雀来源于共同的祖先,但为什么它们的喙形会不一样?(学生回答:地雀是通过喙来啄食的,它们的喙形不同可能是因为它们的食物不同。)对,也就是说,每种地雀的喙形和大小都是和它所吃的食物相适应的。

除此之外,达尔文还发现不同岛屿上龟壳的形态不同.。有的呈圆拱形,有的呈马鞍形。(展示龟图片)

3、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先相同的生物,其后代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食物也不同。)达尔文进一步观察发现:存在差异的后代之间食物来源和生活环境不同。于是达尔文意识到群岛上动物与环境的协调一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环境的影响和大自然的选择。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不同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个体不同,生物的变化显示出大自然的选择作用。

4、那么达尔文是怎样来论证这一过程的?

达尔文在结束了长达5年的环球航行,回到英国后,他继续思索着环球航行和考察的见闻,并试图弄明白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物是怎样形成各种适应性变化的。达尔文注意到人们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从野生原种经过代代的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展示幻灯片金鱼、宠物狗等图片)像金鱼、宠物狗、不同品种的鸡、菊花、毛质优良的绵羊等。那么什么叫做人工选择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见解(学生回答:人工选择就是人们对动植物的培育总是选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品种)好,这位同学答得不错,但还不全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什么叫做人工选择(出示人工选择概念的幻灯片)(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那么达尔文从人工选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自然界中也一定存在着与人工选择相似的过程,即自然选择。)对,(展示幻灯片)也就是说人工选择能培育出不同的动植物品种,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应同样能够促进生物进化。

5、大自然是怎样对生物的变化进行选择的呢?

达尔文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受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为生存而斗争的观点的启发,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并于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那么,什么叫做自然选择呢?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学生回答:自然选择就是,自然环境对生存在里面的生物进行了选择,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就能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环境的就被淘汰掉。)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但还不全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概念:(出示幻灯片)(全班齐读)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就是自然选择。

在进化论研究的历史上,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原因曾经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出示长颈鹿幻灯片)通过观察图片你能否说出长颈鹿的颈为什么会变得这么长?(学生回答:因为长颈的个体容易吃到树上的树叶,获得充足的能量而存活,短颈的个体吃不到树叶而被饿死。)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对于长颈鹿长颈形成的原因,按照自然选择学说是这样解释的:(解说:古代长颈鹿的颈,有的长、有的短,颈的长短可遗传。长颈者可以吃到树叶,短颈者吃不到树叶。短颈者因为吃不到树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被淘汰。所以长颈鹿的颈才会这么长。也就是说长颈鹿的长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通过阅读课本的内容,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回答: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超过生存环境的承受力,致使后代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水和栖息环境等。在竞争生存空间或有限的自然资源时,某些微小变异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变化,这样的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继承了这种有利性状。这样,经过许多代以后,微小的有利变异在物种内积累起来,一个更加适应环境和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形成,这就是自然选择。)

那么现在我们简单地来概括一下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出示幻灯片: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那现在我们来观察几组图片,看看你是否能辨认出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哪个内容。(展示幻灯片)(全班一起回答)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下活动:模拟自然选择(展示幻灯片)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曾有4种“豆豆鸟”,它们长相近似,但喙的大小和形状不同。先前生存的3 各豆豆鸟喙形分别像晾衣夹子、镊子、解剖针。后来又出现了像汤匙一样的喙形。今天我们就让同学们来扮演这4种豆豆鸟。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活动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好,那么现在有哪些同学愿意来参与这个活动呢? 从这个活动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哪种喙形的豆豆鸟在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这个活动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出示幻灯片)请你填空。(学生回答: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要受到环境的选择,也就是说,选择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那么选择是否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展示幻灯片桦尺蛾图片)这分别是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和1950年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的种群特点。这两张图片中显示了桦尺蛾的种群特点是否一样?(学生回答:不一样,左边图片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了一只黑色蛾,仔细看还能发现有很多跟树皮颜色相似的浅色蛾。而右边图片能明显看到的是一只白色蛾,仔细地看同样能发现有很多跟树皮颜色相近的深色蛾。)这位同学观察得很入微,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改变,这里的桦尺蛾的种群特点会发生改变呢?(学生回答:因为桦尺蛾所栖息的树皮颜色发生了变化,树皮由原来的浅色变成了黑褐色。)回答得很好。18世纪的曼彻斯特地区山青水秀、绿树成阴。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桦尺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1850年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发现绝大多数桦尺蛾的颜色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类型。1950年,曼彻斯特已经变成一个工业城市。这里工厂林立,烟雾弥漫,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结果使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这时候,又有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使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深色桦尺蛾变成了常见类型。而浅色桦尺蛾却成了少数。从桦尺蛾的例子可以看到,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有浅,只有当体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时,才具有保护色的意义,不易被天敌发现。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环境选择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的选择造成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由此可见,是什么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呢?(学生回答: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展示幻灯片)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见上图),请分析,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无翅的昆虫特别多?(学生回答:因为有翅膀的昆虫容易被大风吹走。)对,由于有翅膀飞行,但翅膀不够强大的个体容易被海风吹到海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残翅或无翅的昆虫不能飞翔,不容易被海风吹到海里,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大,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这个海岛上的无翅昆虫就会变得特别多。

三、小结

1、自然选择的概念

2、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

3、自然选择的特点

四、作业

第三篇: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解决以下问题:

⑴ 在模块背景下,教学内容要以模块为整体,设计模块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活动围绕模块主题开展。倡导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⑵ 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探究符合新课程精神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积极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⑷ 改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寓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建议教师根据《标准》中教学实施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法,提高词汇、语法、阅读的教学效益。⑸ 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根据标准中的评价建议要求,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及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和评价主体互动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⑹ 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学要结合学生的需要,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以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奠定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英语语言基础。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不影响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替换、调整、补充或者取舍,以提高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第四篇: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效课堂模式进行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宣汉县第二中学

摘 要: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为此,我校在多方考察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开创性地提出了“361”高效课堂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上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得到充分尊重,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但是,有些老师由于认识上偏离主导思想,片面地夸大“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课堂过于活跃,甚至难以驾驭课堂,本文就这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教学改革

“361”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宣汉县二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效性”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的课堂教学“361”高效教学模式产生。所谓“361”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3:6:1的比例,划分为“12+28+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3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6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一年来,我校运用“361”模式进行地理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水平不断上升,但教学中也陈在很多问题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渗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三是要提高课堂讨论、辩论效果。

讨论与辩论都是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让学生之间交流,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展现自己,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经堂能用到的较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老师设计的讨论问题讨论不起来,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讨论辩论的效果呢?我认为:一是讨论或辩论的内容要明确恰当,是学生未知的,想知道的。但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思考分析能达到的。二是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是情境。要将材料给充足,时间给充分。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讨论、交流、整合意见与观点。三是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让他们分工协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放手不管,可以给予指导,提示。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的学习我用了讨论与辩论的方法,效果很好。四 强化地图和区域地理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师,应该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利用传统的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读图、析图、描图、绘图,逐渐地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努力培养学生查阅地图、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很多农村初中不重视地理,甚至没有开设地理课,基础薄弱,这样一来学生学习高中地理非常困难,并且高考与区域地理有关的题高达七、八十分,所以,在新教材时间紧的情况下一定要穿插区域地理的教学。

五、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看交通地图,乘公交车;看中国交通图和列车时刻表,安排旅游线路、乘车路线和出发时间;利用指南针或手表与太阳方位来确定东西南北方向;山区的学生可以根据山地的海拔、纬度,知道自家的山地适合种植的农植物和其它经济作物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并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等。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出现以下问题

1、在一些合作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机会不均等,仍然是部分优生独霸课堂。

2、个别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大,少数学困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不参与学习与讨论。

3、小组交流时,作为优秀生的组长的意见具有先声夺人之势,影响或左右了其他组员的正常思维。

4、学生的注意力过于注重轰轰烈烈的活动,忽视和淡化了对知识的学习(预习)和双基训练。

5、作业、检测有抄袭现象,交流时有按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

6、学生的自学能力、表现欲望、语言表达能力强了,但书写、答题等方面的规范性差了。

7、课堂有些失控,由过去的过于安静到今天的过于喧哗,以至于老师听不清学生到底在说些什么。

8、部分教师不作为或驾驭不了课堂,出现了不讲、不听、不评价、不纠正、不总结、不调控、不检测反馈的局面,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此,在构建快乐高效课堂,对课堂结构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革命的同时,千万不可随意削弱教学常规,决不能随意降低教学要求。相反,对于备课、作业、训练、测试、反馈等环节,要在快乐学习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将教学环节的落实进行到底,贯彻落实堂堂清的基本要求决不动摇。才能保证铁的教学质量,否则,建设高效课堂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体都动起来,在学习小组中做到互帮、互学、互问、互答、互考、互改,在群体互动和自主探究中体验学习进步与成长的快乐,在学习组织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以经常性的激励性评价刺激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就会由衷的喜欢课堂,热爱学校,使校园生活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人生经历。

第五篇:2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创新中学 李栋新 2008年10月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要以审美为核心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审美教育成为此次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音乐课程将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因此,《新课标》在音乐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审美素养”而不是传统音乐课程所追求的培养音乐专业人才那样去确定目标。因此,新音乐课程把学生学习音乐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出来,从而让音乐教育首先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然后才是用“音乐”去“教育”,这才是音乐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音乐教育在《新课标》中的价值升华本质表现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终身喜爱音乐,这种指导思想的变化,使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变化,足可以解决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问题,因为音乐课确立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价值取向。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教学设计是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一方面,教学设计让教育理论工作者知道实践者的重重阻力和视野的局限,以至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案;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也让教学实践人员提高理论水平,把握教学发展动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减少教学的自主目的性和随意性。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具有丰富的新的内涵。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是这个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材和教学内容,已经固定,教学时间与教学方法也是千篇一律,教学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因此,对教师来讲,教学设计并无多大可供发挥的空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从以学生为本这一改革的根本理念出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在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被给予了相对来讲比较大的活动空间。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经济体制的转型等等都在呼唤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解决教学中的种种矛盾,因此优化教学设计已迫在眉睫。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这一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相呼应的。

教师应在头脑中树立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观,即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非为教师的教服务的。当然,教学设计的好坏自然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这也是美国学者加涅所倡导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理念的体现。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应以便于教师的教学为总的出发点,也不应同十几本特定的课本和教学参考书,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动态的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二)、体现创新性的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学生学习的立动性主要表现在主动建构新知识体系,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不断对自身及他人的学习进行反思。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不要完全仅把教材作为中心,也不要拘泥于教学大纲,而要结合地方特色,对现有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教学内容进行没断丰富,以及富于创造性的重新建构,其重点是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差异要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和谐健康地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一起讨论与交流,有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的构建。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创造性地构建起一个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尝试学会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来获得知识。

二、突出以审美为核心的学科教学设计特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极大地提高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最重要的特点体现为突出课堂设计的音乐审美特性。

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设计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学科体系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功能和作用,将音乐教育视为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们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以音乐这种听觉艺术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伴奏美等等内容和形式的美感动人、教育人,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辅智、以美怡情,最终达到塑造全面发展、有创造个性的人的教育目标。音乐《新课标》的出台,更加促使音乐教师在原有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调整,树立正确的音乐课堂设计观念,努力适应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设计观念,努力适应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条件。经典音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精粹的代表,是美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多选择经典音乐作品。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音乐艺术的普及工作首先应遵循音乐艺术的审美规律,音乐是一种为审美主体提供感受与理解空间最广阔的艺术,因为音乐是非语义性、非造型性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先提条件,而听觉的审美体验本身就构成了音乐审美的目的之一。同时,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由于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联觉的规律,使得音乐的音响完全可能引起听觉之外的感受,从而在联觉的作用下,引发进一步广泛而丰富的联想。这种联觉机制的存在,决定了音乐艺术审美价值决不仅仅限于纯听觉的感受中,它完全能够以自己独特的途径,传达审美主体来自各方面的感受。所以对于音乐来说,没有什么比强调听觉的感受更为重要 3

了。但是很多音乐教师在工作学习中往往忽略了音乐艺术自身的这种审美规律,习惯于客观看待各类经典音乐作品,即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往往先要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曲式结构等等,之后边听音乐边力求在脑海中浮现与文字注解相对应的画面。这种相应的画面或文字就成为教师对作品的感受。他们还会用这样的方法为学生上音乐课:在听音乐之前为学生讲相关的背景知识、音乐知识,听音乐时要求学生“听懂”音乐:听到《命运》交响曲的主题动机,就一定要学生理解“这是命运在敲门”,全然不顾学生的听觉感受、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一旦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作品相关资料的解说不一样,即被判为“错误”、“不理解”音乐。实践证明,那种以“文字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偏爱客观看待理解音乐的做法是有悖于音乐规律的、是失败的、是不被学生所接受的,是感受和体验音乐美的误区。这个误区不仅限制了音乐教师的审美感受力的提高,更会制约下一代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突出听觉审美的音乐学科特点的课堂设计势在必行。

三、结论

在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上,还需要和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充实和完善本研究。在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音乐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促进音乐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发展,为音乐教学实践服务;进一步把音乐教学设计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进行“音乐教学内容处理模式”的研究;把音乐教学设计研究与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论研究联系起来,在大量音乐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提高音乐教学设计能力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可操作性更强的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提倡做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新课程理论背景下,为了使音乐教师更快把握提高音乐教学设计能力,可以结合国内外音乐教学改革理论进一步探讨面对新课程改革,音乐教师如何从事教科研活动,使音乐教学活动更有成效,使音乐教师的研究工作更有实践意义,使音乐教师成长为一名教育研究者。

下载人教版教学素材“自然选择学说”教学中应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教学参考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教学素材“自然选择学说”教学中应讲清楚的几个问题 教学参考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2(人教语文3B)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如: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目标,方法......

    对外汉语声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外汉语声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施家炜) 一、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齐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 音节开头的辅音,不能自成音节 辅音比声音范围大,除可以......

    写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范文

    写字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是基础,教师要重视做好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 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其中一项基本......

    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教师上课要有“范儿”青县树人学校刘振清平常上课经常听到和看到学生不爱上某某老师的课,上某某老师的课,学生不是趴着就是睡觉甚至说话或私底下玩。这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新老......

    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传

    谈谈在帮助学生“自主读英语单词” 的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做法 众所周知,学好一门语言,词汇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英语就更不用说了。对于小学生来说,词汇学习非常重要。首先,词汇......

    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中的问题 1.现在的独生子女脆弱、任性,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实施管理面临挑战。 2.教育教学中行政干预太多,今天学这儿明天学哪儿,而且强制推行,教师们无所适从。 3.从现在......

    词汇教学中问题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 杜绝单纯传授与讲解词汇知识的教学过程 小学英语教材的词汇设计,多是围绕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编辑的,话题主要包括学校,家庭,朋友,饮食,玩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