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比一比
【第一课时】
比多少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尝试,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经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过程,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三、教学难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各种图片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 情境。
三只小猪,自从齐心合力战胜了大灰狼以后呀,就一起住在又结实、又暖和的砖房子里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兔兄弟们跑来恳求猪兄弟:“猪哥哥,猪哥哥,我们也想住在砖房子里,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欺负我们了。可是,我们不会盖啊,你们能帮帮我们吗?”猪兄弟异口同声地说道:“没问题!包在我们身上了,我们保证让你们也住上又结实、又漂亮、又暖和的新房子里!走,咱们说干就干!”“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三只小猪说:“不用谢,不用谢,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咱们开始动工吧。”兔兄弟连蹦带跳的和三只小猪出了门,去盖它们的新房子了!它们搬砖的搬砖,扛木头的扛木头,干得可热闹了!连河里的小鱼都时不时地探出头来观望!
2. 问题。
(1)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2)同学们观察的真细致!刚才,有同学说看到桌子上摆着三个苹果和四根胡萝卜,他猜,那四根胡萝卜是小兔子自己吃的,三个苹果是给三只小猪吃的。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那你们觉得这些食物它们够吃吗?为什么?
(二)操作探究
1.认识“同样多”。
(1)摆一摆。
仔细看一看,图中有几只小兔?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
每只小兔搬几块砖?小兔和砖连起来,表示一只兔子搬一块砖。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想一想。
师:你发现了什么?一只小兔搬一块砖够吗?为什么?两个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把你的想法讲给大家听。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汇报:1只小兔搬1块砖,没有剩下的砖。
师:谁能想一个好办法,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的想法?
生:把小兔和砖一个对一个,用线连起来,不多也不少,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
师:你们说得真好,像这样,一只小兔子对着一块砖,一只小兔子对着一块砖……不多也不少,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
(3)说一说。
师:你能说一说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同样多吗?
生1:小兔的只数和砖的数量同样多。生2:小鱼的数量和树的棵树同样多。
生3:木头的数量和小凳的数量同样多。
……
2. 认识“多”和“少”。
(1)摆一摆。
图中有几只小猪?用学具摆一摆。
小猪扛几根木头?用学具摆一摆。
(2)想一想。
比一比、画一画,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一只小猪对着一根木头,一只小猪对着一根木头,……多了一根木头,所以,木头的数量比小猪的数量多。
师:还可怎样说?
生: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像这样,一只小猪对着一根木头,一只小猪对着一根木头,……多了一根木头,我们就可以说木头的数量比小猪的数量多,还可以说成小猪的数量比木头的数量少。
(3)说一说。
师:你还能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存在着“多”、“少”的关系吗?
生1:小兔的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苹果的个数比小兔的只数少。
生2:小兔的只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小兔的只数少。
生3:苹果的个数比胡萝卜的个数少,胡萝卜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
……
3. 玩一玩小组活动。
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小兔请小猪吃饭,小兔准备了一些苹果和萝卜?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萝卜够不够?
请你们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
各小组汇报。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做一个游戏,“比一比”(教师做个示范:我看到图中有3个萝卜,我看到图中有4个板凳,两个同学边摆边说,放在一块比较,萝卜的个数比板凳的个数少,板凳的个数比萝卜的个数多)你们像老师这样把图中的东西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看哪一组说得多,说得好。(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各小组汇报。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同样多”、“多”和“少”这三个好朋友,在生活中这样的数量关系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能说一说吗?
(四)巩固练习
1.动手操作:两个同学一组,每人摆一样学具,说一说它们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科书第11-12页第1、2、3、4题。
3.需要几只鞋?画出来。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回家以后,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卡片,玩一玩,摆一摆,比一比。再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比长短
比高矮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有高有矮;知道长和短、高和矮是比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观察、操作、实践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长”、“短”、“高”、“矮”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比较这些物品,探究比较的一般方法。通过相互探讨、交流,进一步体验比较的多种方法。
3.体会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乐趣,感悟长短、高矮的相对性。
二、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长短的方法,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小组交流,学会比较长短、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各种图片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教师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这是智慧爷爷给我们带来的礼物,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快打开看看吧!
四人一组,学生打开手中的信封。(信封中教师提供给每个活动小组的素材不尽相同)
2.引导观察。师:同学们,信封中都有什么呀?
生1:我们组的信封里有三只铅笔和两根毛线。
生2:我们组的信封里有四根毛线和两把尺子。
生3:我们组的信封里有两张纸条和三只铅笔。
……
3.探讨交流,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师:观察这些物品,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是有长的有短的。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认识长、短。
(1)提问: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的物品,哪个长?哪个短?
(2)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认识长短及其相对性。
2.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2)汇报交流成果。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借助你们手中的物品,说说是怎么比的?
生1:我们组比的是两把尺子,我们把尺子的一边对齐,平放在桌子上,就比出两把尺子的长短了。
生2:我们组比的是几根毛线,我们把这几根毛线的一头对齐、捏住,再把毛线拉直,就比出这几根毛线的长短了。
生3:我们组比的是三只铅笔,我们把这几支铅笔立在桌子上,就比出它们的长短了。
……
(3)小结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
思考: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比较长短的方法,无论你们是怎么比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谁发现了?
小结:我们不管比较什么物品,不论把它们竖着放在桌面上或手上,或者把它们平放在桌面上,在比较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这样比出的长短才能比较准确。
3.动手操作,巩固比长短的方法。
用刚才比长短的方法把刚才信封中其余的物品再比一比,说一说谁长?谁短?
(三)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
1.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情境:请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站在前面。
(2)提问:这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3)再让男孩跟老师比,谁高谁矮?
(4)思考:男生到底是高是矮?为什么?(通过学生介绍,认识高矮及其相对性。)
2.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
(1)情境:请两位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
(2)思考: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怎么办?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有那些不同的方法)
(4)全班交流。
师:哪个组愿意说说你们比较的结果,到底谁高谁矮?说说是怎们比的?
生1:我们两个人都站在同一个地方,背对背,谁的脑袋高出来谁就高,另一个人就矮。
生2:我们先让一个人靠墙站好,作出标记,再让另一个人也站在那个地方,同样作出标记,看看哪个标记高的那个人就高,另一个人就矮。
……
3.总结比较高矮的方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几种比较高矮的方法,无论你们是怎么比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站在同一个高度去比,而且都要站直,这样比出的高矮才比较准确。
4.练习:请值日生全体起立,按大小个排队,矮的在前,高的在后。
(四)巩固练习
1.游戏: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2.练习一第6题,先让学生说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3.练习一第5题,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4.练习一第8题,同桌同学把手放在墙上,看谁摸得高。摆纸盒或积木块,看谁摆得高。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还有什么想说的?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比一比2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比一比3
单元目标:
1、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单元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单元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3课时
比一比(长短 高矮)
教学内容:
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质疑。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1、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2、预习P6比一比。
教学后记:
1本节学生对大小的比较容易掌握,对于轻重的比较则比较难。最大和最小的定义也比较难区分。
那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各种笔、橡皮、直尺)
2、小结:把同属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我们就叫“分类”。
3、我们终于帮助小玲解决难题了,你们真是爱助人的好孩子。
4、试练:把圆形圈在一起。
一、练习设计:
1、第8页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
2、第9页第2题,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怎样放合适?
3、第9页第3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二、作业:
1、复习课本第8——第9页
2、试完成课本第9页第4题,可以怎样分?分成几类?
一、教学后记:1学生能很好区分每一种不同的东西.对于生活中比较少见的事物学生比较难掌握他们的分类.3 实践操作有些同学缺少条理性,不会将自己的东西分层放开.
第三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练习题
班级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在最短的后面画“√”,在最长的后面画“○”。
2、在最高的下面画“√”,在最矮的下面画“△”。
3、在苹果最多的树下面打“√”,在苹果最少的树下面打“×”。
()()()
三、比一比(对的在()里画“√”,错的画“×”。)
四、按要求画。
画出比●多1个的△ 画出和□一样多的○
● ● ● □ □ □ □ □ □
△
画出比●少1个的△ 画出比□少4个的○
● ● ● ● ● □ □ □ □ □ □ □
五、根据下图中的个数,你能填出几种不同的答案。
☆☆☆☆☆☆
△△△△△△△△△
□□□□□□□□
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少,_______比_______少,_______比_______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检练习题
(二)一、比比、涂涂
1.谁最高?在她旁边的()里画“√”。谁最矮,在她旁边的()里画“×”。
2.请给长的纸片涂上绿色。
3.把少的一行水果涂上适合它的颜色。
4.哪只兔子最先吃到胡萝卜?在它旁边的□里画“○”。
二、你会选吗?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画“√” 1.动物搬家。每个动物住一间,够吗?
2.买手套。
3.小猴吃蟠桃。
4.数珠子。
三、比比看(共36分)
1.跑得快的画“√”,跑得慢的画“×”。2.胖的画“√”,瘦的画“×”。
.绳子最长的画“√”,最短的画“×”。
4.高的画“√”,矮的画“×”。
5.在多的后面画√。
6.在少的后面画√。
7.在同样多的物体下面画√。
8.在矮的动物旁边画√。
四、画一画(共20分)
第四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比一比
〖教学目标〗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2.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数感。〖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有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广西柳州市文惠小学办学条件较好,每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较好。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有一定的相关生活经验。〖课堂实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组活动卡片。(一)森林游戏――比大小(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探索、体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创设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玩翻牌游戏,比一比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你们看,小老虎和小狐狸玩得正高兴呢!小动物邀请同学们来做他们的裁判员。(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森林游戏情境下,学生情绪高涨,表示很愿意做游戏的裁判员。)2.提出问题(1)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小老虎和小狐狸每人翻开了一张卡片(1084,982),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分别翻开的卡片,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两个数,再想一想它们俩谁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1:小老虎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因为982还没有满一千,而1084已经超过了。师:你说得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2:我也认为小老虎翻开的卡片上的数大,因为982只有三个数字,而1084有四个数字。师:你是说数字多的数一定比数字少的数大,对吗?那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生2:比如说,1350和350,1000和100,都是数字多的大。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如果不同意的话你能举出例子吗?生3:我不同意。(生3想了想,举了2个不成立的例子,被同学们否定了,最后同学们都同意了生2的观点。)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一条重要规律:数位多的数一定比数位少的数大。师:第一局比赛小老虎赢了,小狐狸输了,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吗?生1:小狐狸,别灰心,你还有机会呢!生2:小狐狸,我们为你加油!(2)两个四位数的比较第二局比赛开始:小老虎和小狐狸翻开的卡片分别为3756,4184。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生1:这两个数的数位一样多了。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可这一次两个数都是四位数,它们到底谁大呢?请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来汇报你们的结论。组1:4184大,因为4184是4千多了,而3756还不到4千。师:你们是直接比较了它们的千位上的数字对吗?一个是4,一个是3,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生3:看他们最前面那一个数字,谁的大谁就大。师:也就是说比较它们的最高位,谁的数大谁就大。那现在4比3大了,还要不要往下比较其他数位上的数呢?生1:要。师:那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百位上的两个数字,1比7要小了,那是不是说4184要比3756小了呢?(学生集体自发地在课堂上讨论起来。)生2:还是4184大,因为它的千位上的数已经比3756的大了,所以百位上的数小一点也不要紧了。师:那我们还用不用往下比呀?生:(齐答)不用了。(得出结论:数位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师:刚才小老虎和小狐狸各赢了一局,第三局是最关键的一局了。这一局谁赢了,谁就是今天的大赢家。(3)两个最高位相同四位数的比较多媒体演示第三次翻开的卡片为5102和5184。师:你们已经知道谁赢了吗?生:小狐狸赢了。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一次它们都是四位数,而且它们的最高位上的数字也相同。生1: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大。师:为什么这一次你只比较十位呢?而不比较其他的数位呢?生1:它们的千位和百位上的数都一样,所以不用比了。师:你说得真棒!其实你还是比较了千位和百位上的数,不比的话你怎么知道他们是一样的,对不对?谁再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生2:从千位比起,它们一样大;再比较它们的百位,还是一样大;就比较它们的十位,5102的十位上是0,5184的是8,所以5184比5102大。(得出结论: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师:小狐狸成为今天的大赢家!(二)小组游戏――摸卡片(活动目标学生小组合作练习,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师:小动物们玩得那么开心,你们想不想参加它们的游戏呀?生:(情绪高涨)想!1.师宣布游戏规则。(边宣布,边示范活动方法。)(1)四人小组为单位,拥有一叠卡片。(2)小组成员轮流摸卡片,每人每次摸出2张卡片,自己读一读并说一说哪一张卡片上的数大,小组成员给予评价,判断正确则轮到下一位同学,判断错误则再摸一次。2.组长汇报小组活动结果,并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3.老师评价小组合作,奖励合作卡。(三)排队(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刚才,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本班学生较喜欢接受有挑战性的问题。)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4.汇报讨论结论。生1:先找出99排在第一个,然后在387,809,345中拿出345排在第二个,387第三,809第四,最后再观察1752和4300,1752排在第五个,4300排在最后一个。师:她的方法真不错,她先把这些数分成了三类。谁听出来她是怎么分的?生2:她先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师:你们觉得这样的方法好不好?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四)最小三位数和最大三位数(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现有知识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刚才,我们比较了很多数的大小,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叠卡片,所有的三位数都在里面,你能猜得出里面会有几吗?生1:354。生2:522。生3:189。(先让学生初步感受三位数所涵盖的范围,感知三位数这一概念的意义。)师:里面有那么多的三位数,那你能找出最小的和最大的三位数吗?个别回答,集体思考还有没有更大或更小的。1.小组讨论最小和最大的四位数是几。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五)猜数游戏(活动目标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数感。)1.师:我写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请你猜一猜是多少。(课件演示:□□00)(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猜数问题,教师予以正确回答,引导学生进行猜数。)生1:1200。师:太小了。生2:5000。师:大了一点。2.四人小组进行游戏。由召集人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个数,挡住一部分,引导小组成员猜数。教师巡堂了解游戏情况,游戏结束时奖励合作优秀的小组合作卡。(六)说一说,评一评(活动目标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1.提出问题:请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2.你觉得这节课谁表现得最好,你最欣赏谁?请你评一评。〖教学反思〗这一堂课是我在校数学组里上的一节教研课,课后数学组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了点评,我也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对该课进行了重新认识。《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一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1.让课堂充满情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为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裁判员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并以承担这一角色遇到问题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地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裁判员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对于错误的说法,及时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取笑,更不能挖苦,因为这些学生对问题能动脑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教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案例点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课程改革所涉及的重要课题,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后几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五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学总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学总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学总结1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经历,我们收获到了很多经验,让教学总结为这一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那么如何把教学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学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完比一比后,我认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下面把我在本节课的一些做法写下来供大家讨论和指教。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根据这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极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一猜一枝铅笔和一枝钢笔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据长短,有的根据大小,有的根据材料的质地来猜,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来体验一下谁轻谁重,但是在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时,还是很难掂出他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最合适的方法: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橘子重。在三个比轻重时,由于限制学生用天平不能超过两次,促使学生通过等量代换进行简单的推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本课教学中,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呈现,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观察活动;并创设了一个学生自由猜测、实践、辨析的活动,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积极展开思维活动。
在猜盒子的活动中,学生在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的应用已知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重新组织,以达到一定目标。猜盒子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学总结2
今天上了比一比,课堂上还是比较完整的将这课的内容上完了,但仍发现有很多问题。
在比较绳子长短这一内容时,出示主题图问学生:“你们还能比较出两根绳子的长短?”学生回答说:“能,因为从上面看,绳子的上端是一样齐的,而小女孩在小男孩的下面,所以小女孩拿的红绳子长。”我当时是这样说的:“你们回答的很好,但这样比较方便吗?”有的学生就是不方便了,我就顺势引出要将两根绳子拉直,一端对齐进行长短的比较。之后让学生比较铅笔的长短和直尺的长短,他们都能很好的进行比较,并能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高矮的比较,学生们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特别是加了实际的演示之后学生就更清楚怎样比较高矮了。
轻重的比较,是个难点,在介绍天平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个和跷跷板的原理是一样的,他们才清楚了天平的用法。想想做做的第四题中的'第二个题目是难点中的难点,很难和学生说清楚,从“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是一样重的”到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的过程是重点,先让学生明白是“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比较轻重,在引导他们将两个胡萝卜难走,这样看天平的那一端沉下去,就是哪个重!但在我讲了几遍后,再让学生说,可还是有不会说,不明白的。真不知道怎么讲!
在课堂上能够合理地运用课上的资源,找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会很积极地跟着你的活动进行学习。比如,在比较高矮的时候,通过请两位学生来演示以及教师自己和学生身高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也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