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文《构建有趣、实效的数学 课堂》
教学论文:
构建有趣的、实效的数学课堂
自贡市育才小学 刘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数学的学习枯燥,乏味,兴趣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要素。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怎样构建有趣的、又实效的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引起学生数学兴趣的东西很多,但许多老师过于的依赖多媒体的使用、教具的新颖、物质的刺激等外在的因素。而这种外在的兴趣是暂时的、短暂的,过多的使用这些外在的刺激大大降低了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有趣又不缺少实效性,只有通过对数学本身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引发孩子对数学本身的兴趣,才能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一、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久而久之,使学生对数学缺少了兴趣,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垂线段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我是这样引入的,如图,小兰的家在公路边,为了出行更加方便,小兰的爸爸想修一条水泥路直通公路,怎样修才能使路程最短。请在图上画出来并说明理由。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垂线段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也学到了运用垂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让数学贴近生活,体现数学的魅力。
有的孩子数学考试成绩很好,但只是死记硬背,机械的重复操作,是一部学习数学的工具。不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
题,发动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数学的能力。
例如,组织孩子出外游玩,怎样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租车,准备多少食物和矿泉水,怎样买门票最合算,每个孩子应缴多少钱,„„。这些都与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关。
又如,怎样帮助农民伯伯算出堆在墙角的谷堆的重量,通过思考学生知道要求谷堆的重量,先要求出谷堆的体积,怎样求谷堆的体积呢?先要知道谷堆底面的半径,„„通过一番讨论,操作、研究。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加充满了兴趣。
在教学平均数时,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是一个难点。我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我让学生思考:一条河的平均深度是1米,一个小孩身高1.4米,他虽然不会游泳,但肯定不会在这条河里淹死。你说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1米”是一个平均数,但并不是说河里的每一个地方的深度都是1米,而是可能有比1米浅的地方,也有比1米深的地方。
在教学长方形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给磁带设计包装盒,如果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一种更省包装纸?若有8盒呢?
孩子们对于解决自己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永远都充满了好奇与兴趣。
三、成功的体验,也是数学的趣味所在。
只要爱好起来就可以。每次解决了一道数学难题,就会有一种激动的感觉,为自己解决了问题而高兴,这样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兴趣了,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枯燥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首先要认识 “1/2”,我出示一个月饼,分成两半,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半。有的画一个三角形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涂上颜色,等等。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孩子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有的孩子就提出可以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吗?我同意孩子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
理解了什么是1/
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孩子们来表示,这是那些画图的孩子才认识到分数的存在意义,终于接受了分数。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
四、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数学,数学不再枯燥。
让学生去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能增强对于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周长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用水彩笔沿着各种图形的边缘描一描,用手摸一摸数学书边沿,观看蚂蚁绕树叶的边沿爬一周,再总结周长的概念。
在测量周长时,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数学书的周长,硬币的周长,树桩的周长等等。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
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许多孩子都认为比起语文或其它学科,数学实用性不大,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为了让孩子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的巨大作用,我在教学数学编码时,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的学号编排,身份证的号码所表示的含义,为什么电话号码会各不相同,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编码。在教学百分数时,我结合生活中购买物品打折优惠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利率时我让孩子自己去存压岁钱,在教学对称,平移,旋转时我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制作花边,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数学学科的价值。
六、挖掘数学故事和典故,展示数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后我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公元7世纪,在古罗马城有一位聪明伶俐的公主叫珍妮,一次敌人攻占了古罗马城,其父母在激战中双亡,珍妮被迫带着残兵和几位大臣背井离乡,来到非洲的北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她们想在这里安定下来以图大业,但安定下来需要向当地的地主买一块土地。
于是珍妮公主和几位大臣带着一些金子去地主那里买地,地主看了看她们带来的金子,轻蔑地说:“你们带来的这些钱,只能换取一张牛皮围起来的土地”,说完后收起金子扬长而去。聪明伶俐的珍妮公主想了想,终于想出了对付地主的办法,她用刀子把牛皮割成很细很细的牛皮条,又把这些牛皮条一根一根地连结起来,于是得到一根很长的牛皮绳。用这根绳子可以围成一块面积很大的土地。这位公主究竟应该围城一个什么形状,才能使所围得土地面积最大? 通过研究学生知道了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有效的学习数学。
第二篇:聚焦数学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聚焦数学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有效教学将课堂中的分分秒秒都赋予生命的活力,智慧的灵性,通过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启发,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而聚焦课堂生成,关注学生,提高教学的实效,成为我们教师肩上的重任,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研究的问题。本学期“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思考,我由此感悟了以下几点:
一、发挥集体智慧,分析课堂低效的成因
反思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往往存在着课堂低效的情况。我们集备组的3位老师认真交流讨论,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动手能力关注不够
2、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花样,不看效果的形式主义现象还很普遍。如导入语完了以后,接下来便是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大屏幕,直观形象的演示,令学生拍手叫好,听课人也耳目一新,课堂热闹了,学生轻松了,而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却被花哨的课件喧宾夺主了。再如无效的小组合作,学生不是因为有争议、有困惑而讨论,而是为了表现合作而谈论,这样长期下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必然下降。
3、教学内容设计不当。课堂上,有的教师花大量时间讲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学生不会的内容却浅尝辄止。还有的教师抓住一两点试图挖深讲透,又把本来简单的内容教复杂了。
4、课堂落实不够。在课堂上比较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而学生有效的运用知识不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只有充分恰当的“练”,才会有“质”的保证。
5、滥用教学评价。我们倡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多元理解,但教师不能一味地鼓励学生漫无边际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分是非地肯定、赞扬学生的发言,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在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教学内容时,如果学生说错、解偏了,教师要明确判断并艺术地给以指点。评价不当的教学,不仅仅是低效,还可能出现负面效应。
二、科学设计课堂,找准教学落脚点
课前我们通过集备,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教材和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预设与生成。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用活教材,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充足时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最终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命力。如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我们设计了八个环节:
环节一 知识回顾 以旧知引入新知
环节二 新知探究一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角的对称性 环节三 知识运用一 运用知识,强调书写格式
环节四 新知探究二 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发现线段的对称性 环节五 知识运用二 运用知识,强调书写格式
环节六 问题解决 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环节七 拓展延伸 将本课的两个知识点综合使用 环节八 小结与作业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们充分预设了学生可能的回答情况,预设了教师的方法指导,预设了知识点生成的形式,预设了德育目标的渗透。注意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课堂教学更富有情境性、人文性和趣味性。通过这种集备,每一位老师对于本节课的设计都能够全面掌握,做到成竹在胸,这样在讲课时就能找准教学的落脚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为提高课堂的实效奠定基础。
三、关注学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
我们在上课时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发展,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有效提问和有效的评价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评价”学生的声音,使教学活动保持互动的交流状态。首先,作为教师要善于有效提问,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所设问题要有开放性,难度性,保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和回答,从而使学生处于“好奇”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有效的提问的形成以后,有效地“评价”是保证实现和学生处于互动并让师生处于“对话”的良好状态,从而真正实现师生“双主互动”的宽松学习氛围,学生因此“乐学”、“好学”。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如我在知识回顾中问:常见的几何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长方形、张方形、圆、等腰三角形„„ 我:圆的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1:直径
学生2:直径所在的直线 学生3:经过圆心的直线 我:哪种说法对呢? 大家通过讨论和比较肯定了学生2和学生3的说法,强调了“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为本节课研究角的对称轴做好了铺垫。
2、重视知识、方法形成和探究的过程 夸美纽斯说:“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得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厌烦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大家的这些思想揭示着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真谛。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特点,教学时应大胆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归纳和概括。如在学习了角的对称性之后,学生在探究线段的对称性时,可以考虑运用类比的方法,仿照角平分线的性质,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我们在教学时关注的不仅仅是结论本身,更要关注的是学生,关注运用的是何种方法,怎样得出结论。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过程”形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使我们更加细致的研究教学,提升自己。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进取,开放心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开辟富有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
第三篇:如何构建有趣的数学课堂
如何构建有趣的数学课堂
合浦县山口中心小学
郑常杰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让课堂成为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去唤起学生的乐学情趣,把教学的激情带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人人可以尽情表演、展示自己的舞台。惟有这样,学生才能满腔热情地参与数学课堂中。
【关键词】 构建 有趣 生活化 展现自我 数学课堂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听到“数学真没味道”,“数学课真繁”,“数学课真讨厌”„„诸如此类的埋怨声、诉苦声。是的,许多数学知识学起来是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但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多点调料、多点浪漫色彩,那结果可能就会出乎我们的意料。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呢?下面我就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共同拥有有趣的数学课堂。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饱满的热情,良好平和的心态和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生才能产生安全感、信赖感,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我在学生产生困惑或回答问题有困难的时候,耐心引导、细心启发,用“别急,慢慢来”等温柔体贴的话语安慰他,排除紧张尴尬的局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兴奋、沉思、惊讶等表情,做出相应的赞许、鼓励的微笑,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互信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民主、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因此,教师要始终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这就要求我们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学生有疑就问,让学生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例如:在上“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中,我不是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什么样的图形就是角,而是让学生先从主体图上去感知角的存在,在让学生自由讨论:你心目中的角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根据自己对角的初步认知用学具设计出一个角吗?你还能用纸折叠一个角吗?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学生不拘一格的动作表演,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参与了动手实践,接着在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做的角,紧接着让学生试着画角,再和全班小朋友一起归纳角的画法。整个一课堂,同学们都是在民主求真的情境中去获取知识的养分的。同时其间的小游戏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课堂的乐趣无穷,从而对数学的求知欲望也大大加强了。
实践证明,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对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培养创造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和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选择和贴近学生生活,极其平常的生活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的内容,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学生就乐此不疲,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著名数学家话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
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解放数学课堂,创造一个学生自我“表演”的舞台
解放数学课堂,创造一个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的教学突出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按照数学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竭力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表演,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采取鼓励手段,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
老师应在课堂上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每遇到问题,要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这样既保证了一解,又惊喜地呈现了多解,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的空间,以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 “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阶段,应该灵活应用延迟评价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展开联想,畅所欲言,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的目的。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中,都有渴望求知的火把,我们应想方设法去点燃它,让课堂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2、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学生啊,学生!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是一个有智慧、有追求、有创造的人。我们应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平等相处。这样做至少有如下三个优点:(1)学生讲教师听与教师举例学生听,在学生心理状态上完全不一样,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不是主宰、不是权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2)学生对教材理解更深刻,否则讲不出道理来;(3)学生要讲出道理,也要搜肠刮肚,灵活运用旧知识,永远比教师指出所用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这当然是较高水平的主体发现。
3、把表演的舞台还给学生
在我的数学课堂中,我总是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动脑、动手、动嘴巴。许许多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而来的。然后再留一定的时空让他们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展示成果的机会。他们这样轮流登场亮相,尽管开始做得很幼稚,说得很生涩,但经过几次的锻炼后,同学们的思想就日趋成熟了,最后达到了闪亮登场的最佳效果。这样教学舞台俨然不再是我的专利了,而成为了一个师生互动的舞台,学生也在参与“演”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同时也因汲取了知识的养分而健康茁壮地成长了。
总之,愉悦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身心健康也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方法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
教育教学论文
《如何构建有趣的数学课堂》
合浦县山口中心小学 郑常杰
第四篇:构建生活化课堂提高生物教学实效研究
构建生活化课堂提高生物教学实效研究
摘 要:文章对构建生活化课堂、提高生物教学实效进行研究,旨在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提供借鉴。要注重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注重开展生活化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注重组织生活化实践,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课堂;教学质量;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6-0064-01
生活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也是一个巨大的课堂,蕴藏着无数知识。如果将其与生物教学相结合,就会让课堂焕发无限光彩。长期以来,生物学科在学生眼里就是一门内容复杂、分值较少的学科,对其缺乏重视,并且兴趣低迷。要改变这种现状,生物教师就要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营造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生物源于生活,并揭示生活本质,两者联系密切,不可分割。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生长发育特点,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挖掘新知蕴藏的知识点。例如,在教学“质壁分离的复原实验”时,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准备。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在四天前就对紫色洋葱鳞片进行处理:将洋葱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剥离为片状,放置于阳光下直至变成紫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顺利进行探究,观察到结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除了洋葱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寻找替代品,并开展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比如各种草的叶柄、茎秆以及叶子等,都可做尝试性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想到用生活中常见的青菜叶子、花生等做实验,并有很多发现,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给课堂增添了活力。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在亲身操作中学到知识,还在生活化情境中收获了探究的乐趣。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认知,提升了学习效率,达到了预期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动向,及时提供帮助,以保障学生的实验顺利进行。
二、开展生活化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意识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生活学科,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尝试从生活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对其进行引导、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操作、体验,以此加深感悟,进一步认识生活与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充分发挥学科作用。这样,不仅能夯实学生理论基础,还能在运用中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使学生能力培养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熟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积极融入到课堂探究中。教师要借助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为什么苹果吃了几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色?为什么秧苗不能一次性过度施肥?为什么腌渍食品、糖渍食品不容易变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可以加强对生活的认知。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并针对正确答案进行二次交流。
借助生活化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解决学科问题,还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保持学习热情,在不断探索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升华课堂教学效果,落实能力发展目标。
三、组织生活化实践,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课外活动是高中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课外作业和课外活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教师可进行充分利用,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与学生实际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究科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进行活动设计,如设计制作小生态瓶,或设计不同的课题让学生研究,如探究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调查身边常见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盲)的发病率等。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实地探究,如“蔬菜大棚经常用什么颜色的塑料”“本地果园的生态系统结构”等。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选择实验题目,可以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有所收获即可。最后,教师要设计交流会,让学生交流探究收获,以此促进思维碰撞,达到共同分享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还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学科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源头活水”,不仅能给教师以丰富的启示,还能给学生提供探究平台。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良好情境、多彩活动以及实践探究中产生兴趣,进而促进能力培养,达到素养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青春.?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9).[2]牟丽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性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11).[3]温璧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例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6(03).
第五篇: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提高数学课堂实效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提高数学课堂实效
摘 要: 本文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对策,在此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针对性练习个性化教学 综合应用能力 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生每天有大部分时间处于课堂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因而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难点,有效克服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进而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教师的课后辅导,实现减负、提质的最终目标。如何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优化传统理念
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积极与学校管理层进行有效沟通,将新型教学活动运用到数学教学中,通过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学校管理层对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看法。另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访活动,改变学生家长的陈旧理念,获得家长对于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支持。同时,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带给学生动态的学习情境和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数学,拓展数学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和着眼点。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往往都是知识的灌输,讲究题海战术,数学课其实就是做题或者练习课,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淡薄,有的甚至厌恶数学,觉得初中数学课枯燥乏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新形势下,要想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数学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体验式或者合作探究式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老师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探究,自觉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学习。如果能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叠一叠,学生则能对定理与性质产生鲜明的印象,后续只需适当训练就能巩固新知,这样的效果才是真实而长久的。
3.针对性练习
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授课,这样通过不同层次的方式帮助成绩好的学生进步,同时督促后进生赶上来,从而达到共同进步。例如:在练习题的布置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类是基础练习,这样的练习能够帮助同学们打好基础,让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其自信心。第二类是巩固练习,教师可以对一些知识进行综合考察,锻炼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处理问题。第三类是提高练习,这类题目较少,但是难度较大,对于一些成绩突出的同学来说是不错的挑战。通过这样的练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进一步提高成绩。
4.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一味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知识,而不去考虑同学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老师的教学内容太浅显,认为自己可以自学,从而失去听课的动力和兴趣;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会觉得老师授课的内容晦涩难懂,听也听不懂,从而放弃听课。这两种情况都会打击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既考虑了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又考虑了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的差异。针对这些个体的特征,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5.培养综合运用及反思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教学机智,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总之,教师要对新课标进行深入解读,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改革,让课堂更生动、活泼,更能为同学们所接受。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每堂课进行系统精心的安排,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将所学知识完全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信在教师不断总结和进步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况达,余静.浅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4,02:201.[2]韩李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76+27.[3]薛健.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新课程(教师),2010,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