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饮食文化之寿司
日本饮食文化 —— 寿司
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用醋调味过的冷饭(简称醋饭),再加上鱼肉,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
寿司在日本以外地区也十分流行,世界各地回转寿司式的寿司店也多不胜数。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寿司店,醋饭和生鱼的组合给了天才厨师最多的创意可能,超低的热量、无火的生食方式、有机的食材、新鲜的味道、漂 亮的造型,寿司满足了人们一切想象。以简单为美味,以自然为美味,日本料理逐渐在世界各地蔚然成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最早的寿司
关于寿司的名称、形状和味道等,正像外国人所知道的那样,爱吃的不爱吃另当别论,凡是到过日本的人或是对日本有兴趣的人,大概都会从书本上或从别人的谈话中对寿司有所了解:寿司就是把金枪鱼或是鲣鱼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后用手把它攥在米饭团的上面„„而事实上寿司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把它说清楚。
在公元200年即后汉年代,中国已开始流传“寿司”这种食物,在辞典中的解释为以盐、醋、米及鱼腓制而成的食品,宋朝年间,中国战乱频仍,寿司正好为逃难的充饥食品,而品种更多,由菜蔬类,鱼类,肉类,甚至贝壳类都有。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出外营商的日本商旅将寿司流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人,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直到公元1700年,即江户年间,寿司才于日本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成为一种普通美味的食品。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最早的寿司是用米饭生鱼和酱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现在的寿司则很多种,可以放一大堆东西,不过必须是一口可以吃掉的。日本寿司 寿司在公元九二七年完成的平安时代法典「延喜式」中,就己有记载。当时的寿司指的是一种保存鱼的方式。在鱼身上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产生酸味后,即可食用,其味甚佳。据说,这种方式是从中国传去日本的。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不久便发展成干脆用醋泡鱼肉的方式。现在,所谓寿司则是指凡是在拌过醋的饭内加进其他馅的食物。
寿司的类别
日本寿司分两大派别:
一、江户派,握寿司;
二、关西派,箱寿司(大阪的最有名)。
“握寿司”在整个料理领域里,应该可以算是非常独特的一门。最主流、也最讲究的,当属“握寿司”。由于不使用任何模具,全靠寿司师傅手工握制而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米的颗粒圆润,同时有效的保持米的醇香。不同的鱼材,刀法、厚薄、甚至调味、做法便有不同。相比之下,握寿司更让大家青睐。根据卷形状等特点还可分为:太卷,细卷,手卷,里卷,军舰卷。
“箱寿司”种类很多,而且在原料的选择上范围也很广。是用长型小木箱(押箱)辅助制作寿司。箱寿司则是先将饭放入押箱的最底层,再放上米饭,铺上各式配料,然后用力把箱的盖子压下去。把木盒寿司拍出来,作成的寿司会变成四方形,最后切开一块块,状若箱子,因而得名。
寿司的制作
寿司必须的材料是米饭。寿司常用米为寿司米和日本粳米,其特点是色泽白净,颗粒圆润,用它煮出的饭不仅弹性好,有嚼头,且具有较大的黏性。
包卷寿司的外皮所用的原料,以优质的海苔、紫菜、海带、蛋皮、豆腐皮、春卷皮、大白菜等为常见。
寿司的馅料丰富多彩,且最能体现寿司的特色。馅料所用的原料有海鱼、蟹肉、贝类、淡水鱼、煎蛋和时令鲜蔬,如香菇、黄瓜、生菜等等。
寿司和其他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非常鲜明。制作时,把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鲑鱼籽、鳕鱼鱼白、金枪鱼、三文鱼等海鲜切成片放在雪白香糯的饭团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酱,最后放到古色古香的瓷盘中„„如此的色彩组合,是真正的“秀色可餐”。正宗的寿司可以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除了浓口酱油和绿芥末以外,寿司还有更重要的佐味料——醋姜。吃寿司时佐一片醋姜,不仅有助于佐味,而且能使寿司变得更加清新味美。特别要注意的是,卷寿司卷时,紫菜要按直纹卷起,否则紫菜容易裂开,破坏外观。在最后切寿司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锋利的刀具。切制方法,要拉锯式的切,不能直接压下去那种一刀切寿司是容易散的。
寿司的品尝
吃寿司,讲究的是食用的完整,就是整块寿司要一口吃下,唯其如此,饭香与生鱼片的香味才能完全相融,将齿颊间填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那浓香的滋味无处可逃,在口中久久徘徊,一波三折。
想吃寿司,不一定非要去寿司店。可以让店里的人把订的寿司送到家中享用。这时,可以看到盛寿司的器具或寿司饭盒里有绿叶作装饰。有时在坐电车旅行时,其乐趣之一就是尝一尝各地的“车站便当”,其中有种各样的寿司便当。
普通日本人家庭外出郊游或者上班带饭时,也自制饭团子,饭团子是将白米饭捏成三角形,有的外面包一层烤紫菜,因这种饭团子吃时不用加热,所以是比较普及的食品。
日本料理非常讲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过多调料,以清淡为主。对菜肴的色面尤其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样非常精致的盛器来装食物,对食物的形状、排列、颜色搭配也都有很细腻的考虑。看着那一道道精细得有如风景画一般的日式料理,初到日本的游客往往不忍破坏那份美丽
寿司以简单为美味,以自然为美味,日本料理之所以逐渐在世界各地蔚然
成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原因在此。而这其中,寿司尤其是这种美食简约哲学的极致表现。然而,吃寿司的门道却并不简单。比起单单切片、沾酱油与山葵生食的生鱼片来,同样以活生鱼鲜为最主体表现的寿司,加上醋饭、山葵以及揉捏、卷切等工夫,依旧是简,却更多了耐人咀嚼的层次、丰富性与艺术性,魅力无敌。尤其深冬季节,所有鱼类为抵抗寒冬,周身积蓄起一层厚厚鱼脂,美味更是不同凡响。
回忆印象中所经历的好寿司,从外表上看,一致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微微闪烁着清朗的光泽。入口后,随着饭粒与美味在口里的缓缓四散,仿佛犹带生猛活力、新鲜甘美的生鱼,清新微酸、捏得结构松紧恰到好处的醋饭,以及画龙点睛 般巧妙扮演着提味提鲜功能的山葵、姜葱末等调味料,逐渐交织成清鲜、肥腴、软嫩、香滑、微酸、甜美、沁凉、辛辣„„种种看似对立冲突、却又彼此和谐共鸣的滋味口感,在舌齿间相互激荡交欢,奇妙感受难以言喻。
第二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日本现代文化与社会
姓名:王瑞锋学号:班级:院系:
110703119
110703
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是,伴随着几千年政治、历史、文化的发展,它又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饮食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大米是主要食物之一,但受到地理、文化、宗教、历史各方面的影响,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和改良,日本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虽然同为东方国家,吃饭时同样使用筷子,恐怕还是有很多人对日本的饮食文化不太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日本饮食的基本特征及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
从北海道到九州,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由不同人种构成。日本饮食受东北亚各国文化及饮食习惯的影响,经改良后逐步形成了现在日本料理的特征。另外,由于复杂的内陆地形和四面环海的岛国环境,使日本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造就了大批资源丰富的渔场,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四季变化鲜明,所有料理都非常重视对季节的感受,并且,因为全年气候温暖潮湿,所以日本人比较喜爱清淡的口味,从而形成了日本人比较注重食材本身风味,较少使用调味料的特点。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说法,日本人在用嘴品尝食物之前,要先用眼睛和鼻子鉴赏食物。因此,日本人对盛装食物的器皿也是非常讲究的,器皿的材质,不仅有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竹制品、玻璃制品等等,丰富多彩。盛装食物时不仅要根据不同的食物采用不同材质的盛装器皿,而且器皿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此外盛装方法、器皿与食物色彩的搭配也必须协调,还要考虑到与其他盛装器皿的协调性等,种种考虑都是为了将食物等级提升到一个综合艺术的境地。
日本料理,有关西菜和关东菜之分,关西料理是以京都和大阪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菜系。京都是古代日本的都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日本政治经济中心,是贵族文化的发祥地,并且因为远离海洋,京都料理主要以清淡的蔬菜类和鱼干为主,而靠近大海的大阪,鱼类和贝类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大阪各种海鲜料理非常发达。关东料理则是指以江户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菜系,江户是东京古时候的名称,1868年明治维新后,德川幕府被推翻,这一年,明治天皇将首都从京都迁往江户,改称东京。关东料理利用从东京湾及隅田川捕捞的鱼虾贝类为原料,其中寿司、盖浇饭、荞麦面条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现在,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及各地区交流的不断深入,一些地域性特征正在逐步消失,但从饮食特点还是可以看出关东和关西两地之间的差异,以面条为例,从经营面食业的招牌上看,东京的面馆一般都叫做荞麦面馆(原料多为荞麦面)、而大阪则叫做乌冬面馆(原料多为小麦面)。另外,在面条汤的制作上,关西料理一般强调食材本身的味道及颜色,口味偏清淡,量较大,而关东料理主要是通过浓酱油来增加汤的口味,量比较少。
乌冬面 荞麦面盖浇饭 :
在米饭上浇盖上各式各样料理制作而成的盖浇饭,可以说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饮食之一。其中有牛肉盖浇饭、鸡肉鸡蛋盖浇饭、天麸萝盖浇饭等等。牛肉盖浇饭是用牛肉、葱及洋葱配以酱油炖熟后,浇盖在米饭上而成,漫步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各式各样销售牛肉盖浇饭的连锁店,价廉物美,是日本上班族和学生最喜爱的食物之一。酱汤 :
酱汤是日本料理中最常吃到的食物,它可以增加人的食欲,用日本大酱制作的酱汤,通过向汤里添加不同材料可改变酱汤的口味。当你闻着酱汤散发出的诱人味道,从汤里感受着不同的季节特色,品尝着颜色与味道完美协调的酱汤时,真可以说是享受人间美味。寿司 :
寿司在公元七世纪叫做NARE寿司,原本是保藏鱼肉的一种方法。鱼肉用盐腌过,并包在米饭里,鱼肉发酵后,米饭会产生乳酸,使鱼肉受 到浸渍,以免它变腐坏,早期的时候,发酵的过程据说需要1-3年。对NARE寿司来说,人们只吃鱼肉,把米饭扔掉,在15世纪的时候,日本人首创了NAMA-NARI寿司,它和NARE寿司有两种不同的地方。它采用石头的重量把鱼片和米饭压在一起,使发酵的过程减低到一个月。人们不再把米饭扔掉,而把它配着鱼片一起吃。在17世纪中期,人们在寿司的米饭里加入醋,使寿司的制作过程得到革命性的发展。这种新的方法也叫做HAYA-SUSHI(蛋包寿司),这种寿司可以在半天内做出来,这是因为醋里的酸性加快了发酵的时间,而使制作寿司的时间减少,大概200年之后,有一位名叫屋洋平的寿司大厨用双手而不用石头来压寿司使这种制作寿司的艺术更上一层楼。用温暖的双手与其挤压,使发酵几乎马上完成。从此以后,江户前手握寿司旧被简称为家喻户晓的握寿司。目前做寿司的和200年前在屋洋平所用的方法仍然十分类似。日本是以“米”为主要食粮的民族。“寿司饭”更是日本国民饮食文化的一大骄傲。吃寿司的方法通常分成两口吃完.寿司专卖店的寿司比较大,这种情况下:男士们应用筷子挟些饭出来先吃.然后再将剩余部分一口吃下,女士们应先将寿司夹起放入手中,再慢慢吃下.蘸酱油时,若以饭团来蘸的话则容易零散掉落,一定要小心。
正宗的寿司可以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例如,吃手握寿司时,因馅料中有生鱼片、鲜虾等,就需要蘸浓口酱油并涂抹适量的绿芥末;而吃卷寿司时则最好不要蘸酱油,这样才能吃出它的原味。除了浓口酱油和绿芥末以外,寿司还有更重要的佐味料即醋姜。吃寿司时加一片醋姜,不仅有助于佐味,而且能使寿司变得更加清新味美。天麸萝 :
天麸萝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Tempora”,17世纪中叶,位于九州西北部的长崎将从西方传入的西洋料理的烹制方法经改良后用于日式料理的制作,并在国内推广开来。古时候各种食材还不十分丰富,市场上卖剩的鱼,扔掉可惜,商家就裹上面粉用油炸制后再次销售,这就是最初的天麸萝,到了江户时代,开始用从东京近海地区打捞上来的大量新鲜鱼虾(虾、小鳗鱼、乌贼)来制作天麸萝,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后来随着选材范围的进一步广泛、烹制技术的不断创新,现在天麸萝已经成为最受日本人民欢迎的料理之一。日本料理整体来说都是以清淡口味居多,但唯有天麸萝是用油炸制的口味比较浓重的一种料理。刺身(生鱼片)刺身原本是指从生鱼上切下鱼肉用醋蘸着吃的一种料理,在关西地区,也有把刺身叫做“造身”或“作身”的,后来把蘸着酱油吃的生海鲜料理统一叫做刺身了。刺身一般都被切成3cm大小的薄片,切得太大,就没办法一口放入嘴里,相反,如果切得太小,就品尝不到海鲜的味道了。在制作过程中,据说制作人员手的温度会快速降低海鲜类的鲜度,所以在制作刺身时,有一个技巧就是尽量用筷子而不是用手直接接触海鲜类。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来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文化当作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作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是生鲜海味。四面环海,由4000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风土酿就菜系。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来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第三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日本饮食文化中的用餐礼仪
10203702陈静杰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在日本,无论是遣唐使时期,还是禅宗传入日本时期,以及日明贸易时期和江户时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日本列岛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字:
饮食文化; 礼仪; 中日比较
绪 论
因为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中国璀璨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日本文化发根于中国,饮食文化或多或少也一定受到中国的影响。
日本料理在最近几年在国内也比较流行,寿司一类食品也随着超市走进千家万户。日本料理,独特风味的形成同其岛国的地理环境及东方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受此影响,我决定就日本饮食文化写一篇论文,也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去了解日本饮食方面的历史和发展,从而更好的了解日本。
1.日本饮食简介
1.1日本传统料理的种类
1.1.1本膳料理,15世纪町时代,由足利义满将军所定型化的料理是一种宫廷贵族料理;
1.1.2精进料理,起源于佛教以及禅宗的文化,属于素食料理;
1.1.3怀石料理,于16世纪安土、桃山时代,配合茶道所发展出来的料理;
1.1.4会席料理,于17世纪江户时代,武士之间聚会所发展出來的宴席料理;
1.1.5御节料理,为庆祝新年,于正月初一所食用的年节料理;
1.1.6乡土料理,普通民众所做的料理,相当于“家常便饭”。
1.2传统日本料理的主要菜色
米料理;酢饭;丼物;汁物;刺身;渍物;面类;烧烤物;煮物;锅料理;扬汁物;蒸物。
1.3茶道
虽然日本的茶道来自于中国,但是不得不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体地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它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茶道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茶室中展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东洋"。因此,我们才得以通过茶道来一窥日本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2.日本料理的用餐礼仪
2.1不可以碰撞杯子之方式来干杯。男性持酒杯的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轻按杯缘,其余手指自然向内侧弯曲。女性持酒杯的方法,右手拿住酒杯,左手以中指为中心,用指尖托住杯底。如果上司的酒快喝完了,女性职员或下属,应适时帮对方斟酒。无论是啤酒或清酒,斟酒时都由右手拿起酒瓶,左手托住瓶底。接受斟酒时,要以右手持杯,左手端着酒杯底部。滴酒不沾的人,在喝日本酒时,可将酒杯倒盖,这是一种礼节。两人对饮时,必须先帮别人斟酒,然后再由对方帮斟酒斟酒,不能自己斟酒。
2.2不可将菜放入饭碗中。拿筷子时,先用右手拿起,接着放在左手掌上,右手再换过来握正,然后放开左手。筷子取出后,筷袋应纵排于食物左侧或放置坐垫旁,筷子则横摆。用餐中途要将筷子放回筷枕,一样要横摆。用餐完毕,要将筷袋放入原来的纸套中,摆回筷枕。
2.3要注意可端起或不可端起食用的餐具。取碗盖的方法则为以左手扶碗,用右手打开。用餐时,盖面朝上放在膳盘外,用完将碗盖盖回原位。拿起碗后,也不能把嘴唇放在碗边,要用筷子把饭挟起放进嘴里。
2.4不能用筷子传递食物。出于卫生和礼仪的角度来讲,用餐者不可以用筷子给对方夹菜,这样是很不礼貌的,万一食物掉在桌上,会造成尴尬的局面,而且,这样的食物不能保证是干净的,弄不好可能造成疾病的传染。
3.中日用餐礼仪的比较
中国的用餐礼仪,由于我们自身广泛而多元的地域性,分成很多不同的菜系和礼仪,比如苏北吃饭,若长辈在场也不用把碗端着,但是在苏南地区,长辈同桌吃饭,晚辈必须把饭碗端好吃饭。但是中国用餐礼仪大致有这么几个相同点。开始用餐,要讲究文明礼貌,要注意自己的“吃相”。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3.1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吃吧”,你再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吃饭时,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
3.2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不可如风卷残云一般地猛吃一气,更不能干脆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顾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别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3.3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张开大嘴,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的,更不能在夹起饭菜时,伸长脖子,张开大嘴,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3.4用餐的动作要文雅一些。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子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将菜汤滴到桌子上。嘴角沾有饭粒,要用餐纸或餐巾轻轻抹去,不要用舌头去舔。咀嚼饭菜,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在吃饭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饭,并能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时,要道谢。这一点和日本的礼仪相悖。日本是禁止互相用筷子传菜的。
总结
通过一个小小的用餐礼仪,我们发现,虽然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学习了我们国家,但是他们真正的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甚至超越了我们自身的状态。由此想到现在的国民素质,是不是我们应该深刻的反思,我想,我在教育下一的时候,肯定要注意到这些。
参考文献:
[1]徐静波.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刘晓峰.日本的面孔[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4]贾蕙萱.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蔡澜.蔡澜谈日本:日本料理[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
[6]西日本新闻社.餐桌的对面[N].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7]冬明.日本美食[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年
第四篇:域外饮食文化拾零——日本的饮食文化
日本食物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之寿司,而近年来,日本食品已尽人皆知,世界闻名了。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生鱼及肉质鲜嫩之炸暇,更有部分游客已作好准备去日本一嗜各种各样之日本传统美食,享受日本美食已是阁下一生之中最难忘事之一。饮食习惯日本的冷面是放在竹制盘上,用筷子夹起一口的数量放在冷汤里进食。有些餐馆没有附上汤匙,日本人习惯拿起来喝汤。夜生活日本人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内的娱乐中心区,到处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总会。日本的酒类啤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那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威士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加水(Mizuwari)餐酒:在西餐厅内都有日本制及进口的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烧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饮酒的礼仪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馆,气氛随和且轻松,同行顾客都会互相为对方倒啤酒。如果一群人去喝酒的话,第一杯要等大家举杯说“干杯”后才能喝。
第五篇:寿司中的日本饮食与文化
[键入公司名称] 日本通俗文化
之寿司中的日本饮食与文化
admin 寿司中的日本饮食与文化
摘 要:每一块寿司都是艺术品。寿司种类繁多,在制作,口味,外形上更是变化无穷,追求自然, 创新变化不断。寿司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却充满日本人民的智慧与思考。
关键词:寿司;创新,变化;思考
本文将通过日本料理中最经典的寿司,来窥探日本文化中勇于创新变化,善于思考的一方面。从小小的寿司中反映出日本文化的很多优点,这都是值得我们国人学习和借鉴的。
1.寿司中的日本文化----创新与变化
寿司的种类很多,可谓变化无穷,按照制作的方法不同可分为手握寿司、卷寿司、军舰寿司、茶巾寿司、绞寿司、稻荷寿司、棒寿司、散寿司、手卷寿司、柿寿司、箱寿司、粽寿司、变形寿司、创意寿司、花式寿司、蛋糕寿司等。
而寿司中最经典的应该属于握寿司了。当四季变化更迭,日本人通过对大自然的领悟,顺应四季对寿司的食材进行了创新与变化,做出了适应四季的口感极佳新鲜的寿司------------四季寿司。比如春天有做嚼感极佳的水松贝寿司,有多汁味浓的文蛤寿司;夏天,有吃一口就能感受海水香气的鲍鱼寿司,还有肉很软,放入口中就像会融化开来似的海鳗寿司,秋天呢,就有鱼脂与酸味两者融合成一种绝妙的口味的鲐鱼寿司,冬天则是墨鱼寿司。而我们常见到的金枪鱼寿司,对虾寿司等等则是常年都有的。
墨鱼寿司把掺有葫芦干、生姜、紫菜、柚子皮的寿司饭塞进墨鱼腹中而做成的名叫「印笼诘」(INROZUME)的墨鱼寿司,其使用的是江户派传统的寿司做法。
对虾寿司
对虾的红白色以及优美的形态令食客赏心悦目。水煮后,对剖开,盖在米饭上,虾与米饭之间夹入虾肉泥(OBORO)
金枪鱼寿司
鱼身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佳味,瘦肉部分肉香诱人,而肥腴部分的浓郁口感则又是另一番滋味。
这样的变化,来源于日本人对自然的观察,我觉得这种“自然给什么,我就吃什么”的态度,正是日本饮食文化在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上的表现。
然而,这样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食材上,更体现在寿司的制作与味道上。看了很多场寿司比赛,我觉得一位好的寿司师傅是懂得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时创新的。就像天气热的时候,寿司可以用冰屐来盛放,这样不仅使它保持鲜美,更重要的是使它拥有凉爽的口感。而天气寒冷时,有的师傅则会将寿司加热后再放于屐中,在冷天吃到热寿司就犹如一股暖流,令人无比舒服。
为了让人的味蕾能够细细的体味到寿司的美味,通常一人份寿司的味道都是由淡到浓的,然而日本人似乎不满足于此,他们创新出来了更多口味独到,形状特别的寿司以及制作寿司的方法。比如★如果将冰梅酱涂在寿司上会令人胃口大开,而且很舒服;★天冷时,如果在寿司中用辣椒碎末来代替芥末,不仅开胃,还会令人觉得温暖;★球状的寿司有一种玲珑美,而如果将黄色的海胆球寿司,红色的吞拿鱼球寿司,橙色的鱼目鲷球寿司,这三种寿司球摆在同一个屐上,就会绚烂夺目,色彩艳丽,令人有种热情洋溢的感觉,还没吃就胃口大开了;★单独吃鲽鱼,鳒鱼这两种寿司也许不会有特别的感觉,可是如果将两种鱼放在一起,则会格外的鲜美甜润;★我觉得一个顶级的寿司,除了需要高超的手艺,最好的醋饭和食材之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酱汁。但是在没有酱汁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大胆的创新求变了,例如曾经有位师傅尝试,星鳗如果没有酱汁的话,可以用一些特殊的调料来替代---柚子和盐。海盐强化了星鳗的香味,柚子汁则提升了它的清甜,柚子和海盐是星鳗的友达,三个味道在一起天衣无缝,绝不会比用酱汁来的差。
作为寿司的爱好者之一,在我的眼中,寿司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可以观赏的艺术品,而每一位寿司师傅都是艺术大师,他们不仅在做食物,更是在表演一种艺术。师傅们用他们的技艺不断创新着寿司,同时也改变着日本的文化,我想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古老的历史与传统,但要敢于向日本文化这样,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才能真正地将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2.寿司的中日本文化-----善于思考
现在的寿司已经享誉全球了,然而寿司的历史并不不渊远。寿司其实是为了保存食品而产生的,那么日本人为了防止吃的食物腐烂,都想出了哪些办法呢? 最原始的寿司,是用米饭与盐来使鱼发酵,发酵天数则需要很长,吃的时候要把融化的米饭扔掉,只吃鱼。就是寿司的起源,这种寿司被称为熟成寿司。当时,寿司是可以存放的。在室町时代以后,武士阶级以及较富有的百姓也开始吃寿司了,为了不浪费米饭,能把米饭和鱼都能留下,就要缩短发酵期同时还要使寿司能够保存,做寿司时开始使用醋了。这样一来,寿司开始多彩多样了。例如姿寿司,棒寿司,稻荷寿司,箱寿司还有散寿司。在 1830年左右,江户(东京的前身)城里开始出现我们现在最常见的一种寿司「握寿司」。握寿司在所有的寿司中是最晚“出道”的,但是,它却在转眼间风靡全球,并成为如今享誉世界的日本餐食了。
由此可见日本人为了保存食物,为了保持食物生鲜填饱肚子,真是想尽了办法,这种善于思考的态度都是值得各个民族、国家得借鉴的。思考的力量是伟大的,日本人正是由于有着这种善于思考的能力,才能将寿司,电子设备,动漫这样一个个带有日本特色,作为日本标志性的产品推出国际,誉满全球。这是值得我们所有国家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