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亲家庭多儿童个性的影响[定稿]
单亲家庭对儿童个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
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历史传承,家庭的种族民族背景,家庭的宗教信仰,家庭的时代地域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综合素质及其教养态度、教育能力、教育方式等对儿童的心理行为的形成乃至人格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在社会组织中大量存在的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结构残缺或家庭教育功能发生障碍,从而成为诸多儿童个性心理不健全以至发生畸变的根源。探讨这类家庭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子女心理行为的形成特点及规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functions, family history, family of racial ethnic heritage, family background, religious belief, the era of family regional environment of family economic status, family relationships, par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arenting attitude, ability, education mode for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such as the shape of the formation and personality plays a decisive significance.And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single parent families, the family structure mutilation or family education function, thus become obstacles to many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unsound the root of that happen distortion.Explore this kind of family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process the formation of their psychological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is the mos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a project.关键字:
溺爱,放任不管,期望过高
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和挫折。针对这一情况,①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建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发表文章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从这一新世纪教育理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未来的教育不是单一的、封闭式的,而是多样的、开放式的。未来的社会不仅要求人要具备读写能力,而且要具有逻辑思维、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特别是要学会合作,具有所谓的“团队精神”。这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儿童的社会化教育。
究竟什么是儿童的社会化?美国心理学家墨森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 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这也就是在社会中生活、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儿童社会化问题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重视,儿童情感和社会化发展更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来抓。从儿童出生起最先接触的就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给予儿童最早的启蒙教育。家庭便成为儿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家庭因素也成为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的个性化影响因素
在以往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家庭教育方式有过不同解释: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把家庭关系概括为四种,即专制式的家庭关系,监护式的家庭关系,“和平共处”式的家庭关系与合作的家庭关系。③台湾《社区青少年教育》一书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时,将父母管教方式分为放任型、溺爱型、严格型、民主型、分歧型。④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特(D.Baumrind)按照不同的教育方式把父母分为权威的、专制的、不负责任的三种类型。⑤我国大陆学者有的把家庭教育方式归纳为溺爱骄纵型 家长专制型 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也有的表达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等等。以上这些分类是通过不同角度进行的,如从亲子关系的角度、从孩子与环境关系的角度、从父母对孩子情感的角度、从父母态度的角度。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方式分类,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最佳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有益的作用。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如溺爱、放任、打骂或期望过高都会使儿童产生叛逆心理,阻碍他们向期望的社会化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溺爱
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忙于事业,因而无暇顾及孩子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子女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子女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子女、迁就子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子女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因此父母在精神上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满足的情况下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的满足。在这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说一不二的个性,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这样不如社会生活中总是想着一味的索取而不思进取。因此,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
⑥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如果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话,他就会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而你在最后不得不拒绝给他某种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把你的拒绝看成是一种反叛......这样,当他踏入社会时就会觉得所有的人都在反抗他们。
(二)放任不管
单身家庭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子女监管不力。单亲家庭家庭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子女,他们往往把子女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甚至有的家长对子女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把子女遗弃。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任性与孤避冷漠,不喜欢与外人交谈,总把话留在心里不由人倾诉。又因为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子女和父母缺言语上的过多交流,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因而不能很好的适应神会生活。
(三)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中父母抚养孩子非常的艰辛,因而他们会把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追求而没有实现的梦想施加到孩子的身上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对子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护者把子女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子女缺乏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子女身上,与子女相依为命,老是把子女关在家里,以免受他人欺侮;他们按照自己给子女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子女进行培养。假期参加补习班或培训班,各种形式的辅导班,使子女感受不到童年的乐趣,也感受不到儿童因有的快乐。而父母对的期望过高可是子女往往尽了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是孩子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
(四)猜疑
单亲家庭中经常是一个人应付着家庭及生活中带了的总总重负因此难免会形成猜疑的性格。父母的长时间的猜疑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这样就会使得子女不相信他人,不愿与人沟通总认为别人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样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适应社会。
(五)嫉妒敌对
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促使其学会各种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起点。而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儿童的社会化必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次此,需要家庭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交往、自立的机会,使用正确有效的方式,以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影响并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相信儿童都会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交付的重要的任务。另外单亲家庭产生的形式也对孩子的个性产生影响。
二. 单亲家庭对儿童个性化的的影响
1.家庭的民族背景、父母的性格、父母的影响例如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如果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刻苦钻研,家庭充满了工作和学习的气氛,紧张而快乐,孩子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就会产生向往父母职业的心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这不仅有利于儿童一般的健康性格的形成,且有助于相应职业品格的形成。相反,如果家庭里酝酿出的氛围不是求和,而是怨声载道、世俗式谈话,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污染。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即使父母望子成龙,其效果也往往不佳;孩子甚至会因厌恶这样的家庭环境而厌恶读书,讨厌父母的职业,从而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不良的影响。
2.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单亲会更多地与孩子交流,更多地鼓励孩子,并赋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世界。当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会更多采用关爱、说理、赞扬和纪律等方式来教育孩子。相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更可能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态度,有更多的体罚现象。能力不济,在方法、精力等上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是好。特别是一些农村家庭和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者,多属这一类。
3.社会支持性。社区、邻里、朋友、亲戚的物质、情感支持会大大缓解单亲家庭的压力和儿童心理调适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祖父母的介入。反之,家庭与邻里以及社区关系的破裂容易导致少数儿童出现不良行为。
4.家庭教育的氛围。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会给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提供有利的促进作用。在韩国,人们周末爱举家到大自然里游山玩水。这时候经常可以见到家长们身背几个月大的孩子,手拉着一个三岁左右完全能走的孩子一起爬山的情景。世界杯期间,家长们会和孩子彻夜为红魔加油,争论球赛等等。我们看到,这于无形中构建了良好的家庭关系,因此,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极为重要,要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沟通与交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及时的发现,通过与子女间的沟通,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5.非抚养方的影响。如果离异父母能消除彼此的敌意,与没有监护权的父(母)保持接触,并与家族内的亲戚、儿童的老师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取得一定的社会支持,或者非抚养方经常给予儿童不同程度的精神与物质的关怀,就会使儿童的发展情况得到改善。
三.单亲家庭教育的矫正与对策
有关专家通过研究指出,生活在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幸福指数,要比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幸福的程度高出两倍多。面对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孩子出现的问题和犯罪率越来越高的现实,针对上述单亲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主要现象与误区,我们必须找出“药方”,加以疗治。
1.教给单亲家长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大量单亲家庭教育的误区来看,不少都是因为教育的思想、理念、方法的缺失。因此,可以动员这些家长参加诸如“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班”“家庭教育函授学校”的学习;参加相关的公益的与收费不高的讲座、报告会;订阅《家庭教育函授大学教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必读》《家庭教育指导报》等报刊;加入单亲家庭教育的相关沙龙、俱乐部、联谊会,等等。以此来学习、补充这方面的思想、知识、观念、做法与育人技巧,矫正、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弊端、困惑与难题。
2.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合力。以“离婚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为课题做过专门研究的北师大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小
学生和初中生,在父亲和母亲离异后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工作。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方案,有的放矢地保护和教育这些孩子,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学校、班级集体的温暖。⑦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先生说,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学校教育非常关键。
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加倍呵护和关爱他们,不要有任何歧视他们的言行。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爱心和上进心。当然,关心也要适度。单亲家庭的孩子非常敏感,过分的呵护和过分的冷淡都不提倡。
同时,社区、村民小组、亲朋好友等也要对这样的家庭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友好与温馨。让单亲家庭走出家庭缺损的阴影,重建融洽信任的两人世界,为孩子教育创造条件。? ?
3.恰当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就是说,不能够无原则、一味地迁就孩子的过失与要求,也不能够把孩子当作个人财产而任意处置,一定要宽严有度,奖罚分明。
4.补上性别缺失。家长要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5.离异了,责任依旧在。就是作为离异双方中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也应该常常去探望孩子。不仅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更要注意和孩子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交流。在看望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议论攻击另一方。因为这会使孩子从小就无法辨别是非,或偏听、忌恨父母中的一方。
6.教育孩子自立自强。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比如,经常在心里默念“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磨难是财富”这样的话,给自己形成一种自我语言暗示。在动作方面可以试试心情烦躁时把口张开,舌头卷起顺时针转10圈,再逆时针转10圈,这对缓解紧张情绪非常有效。
7.树立单亲家庭也幸福的信念。台北江翠中学有一位相当特别的男同学,他未满一岁时失去父亲,从小就在单亲家庭长大,毕业前夕,他自费出书,以感恩的心情,描述在单亲家庭长大的过程,献给妈妈两万多字的感动,母亲当场泪流满面。
⑧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由母亲培养出来的一位成功者。克林顿是个遗腹子,在他来到人间前3个月,他的父亲去世。正是母亲弗吉尼娅的始终如一的关爱和照料,温暖也激励着克林顿走向成功。自信满满的国语歌坛小天王周杰伦,没有人会想到他曾是一个自卑的单亲小孩。
8.单身家长做出样子来。在生活、学习、工作上要为孩子作出表率。
9.扩大活动面。就是让孩子多参与社会有益活动,从中感到社会的美好,人与人的和谐。
10.培育平等与民主思想意识。尊重孩子,搞好亲自关系,想朋友一样相互关心,彼此关爱,享受亲情。
⑨根据《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期刊》2002年发表的研究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很明显地会有人际关系上和心理调适上的各种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但不可否认地,很多单亲小孩长大后的表现十分杰出。因此,对单亲家庭的教育,我们要以“发现幸福的奥秘,人生有许多缺口,并不减损幸福,只要用爱填补,日子依然圆满”的心态去作好这项工作,坚信,“缺口愈大,容纳愈多的爱,扩展更多的幸福感,成功感”。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一千多万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他们,通过法律等途径来对他们加以保护。但愿所有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明天更加美好。
虽然,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依然行走在路上,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就在前头。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个小学生因做错了事,遭到同学的嘲笑。学生的父亲听说后,气冲冲地赶到学校:“打他!打坏了我出医药费!”说完掏出几张人民币重重地摔在课桌上。家长的素质尚且如次,孩子就可能就会形成某种心理上的暗示了。⑩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亲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儿童喜欢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当父母有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某种暗示。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一些影响。并使这种不好的行为在其心中滋生。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们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人生观等的形成。所以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离婚总有一个过程,其开端通常是争吵。这一过程中的种种不文明言行对孩子的心理品 质产生了不良影响。有的父母在离婚过程中,还会因为自己的烦恼而借机在子女身上发泄,这会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挫折。年龄小一些的子女会变得委琐自卑;大一点的子女,则可能在其它场合借机发泄,甚至发生反社会的行为或犯罪。同时,子女在父母的离婚过程中,被夹杂在父母的纠纷争夺之中,内心非常矛盾,一旦离开了他或她认为更为亲密的一方,便觉得无法克制,痛苦异常。这些都有害于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亲的一方缺失,都会对儿童造成影响。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父母的去世对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饿影响,由于父母都在时曾给予孩子双份的关爱,和言语的交流但是当一方不再的情况下使得孩子心理上无法接受这样的先是而是他们的心理上蒙受阴影。然而父母的离异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父母离异前的打闹使孩子的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受到创伤,离异后的父母,而孩子仍旧不能够走出心理的阴影之中。一段感情的结束,一个家庭的破裂,一场婚姻的解体,对婚姻双方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对儿童的影响更是难以预料的。有很多婚姻专家指出:父母离婚会造成儿童悲观、性情孤僻,一遇不顺心的事易钻“牛角尖”。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对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伤害仅次于死亡。”幼儿由于年幼随着年龄的伤害会慢慢忘却,更年长的由于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受到的伤害也会小些,而小学儿童正处于似懂非懂的年龄,他们对一些事情无法判断,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去看待问题,因而受到的伤害也就更深。
离异后的单亲家庭儿童通常在学校、在同伴中会产生自卑感并渐渐变的孤僻、内向、不和群甚至是自暴自弃,这与他们在生活中很少体验到双亲的爱,并时时感到缺乏安全感、自尊感极有关系。他们羡慕和渴望那些健全集体的儿童的生活,又不愿让周围的人知道家里的情况,害怕别人的同情后嘲笑。于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不去接触别人的世界。长此以往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适应社会都是不利的,他们往往缺少自信,羞于表现自己,也难以与人合作。
以上的教育方式正是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现在,学校教育中都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家庭中也要贯彻这种理念,凡事都想一想是否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有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发展。相对于以上存在的弊端,一些国外家庭的教育方式却能以积极的一面对儿童社会化产生良好影响。在日本,传统家庭教育重点在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上,系统功课的学习基本委托给了学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他们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家长重视挫折教育,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小孩子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并参加各种创新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在美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并成为强者,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不溺爱儿女,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性格形成及社会化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
参照文献:〔1〕卢梭(爱弥儿)报纸
〔2〕台湾 《社区青少年教育》
〔3〕 鲍姆令特 教育方式分类
〔4〕我国大陆学者 对教育方式的分类 〔5〕李.索克 儿童心理学家
第二篇: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
马鬃乡中心学校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工作
实施方案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话题,为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帮扶问题是当务之急。本学期,我校共有49名留守儿童,其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5人,占全校的留守儿童的10.2%,为了促进我校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同步进行,根据桐梓县教育局和马鬃乡中心学校办公室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桐梓县教育局和马鬃乡中心学校办公室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关心下一代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机构
成立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
长:令狐孝 副组长:刘文才
成员:娄方永、杨小芳、万昌敏、王显国、牟劲松、王维娟、项正平、杨绍明、令狐新强、吴光林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教师办公室,由刘文才同志负责日常工
作。
三、工作目标
通过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问题的摸排、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一是各班要仔细摸排,建立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分别于9月11日前上报马鬃乡中心学校,学校汇总上报教育局和相关部门。
二是要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并根据学校实际,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工作。
三是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教师包户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通过层层抓落实,内外联动,确保所辖范围内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照料、学习有人辅导、困难有人帮助。
(二)真情关爱,做到“四优先”。
一是学习上优先辅导。根据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实际情况,任课教师要明确帮扶的时间、内容。学校对任课教师的帮扶效果采取不定时抽查,定期检查和考核。
二是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在教师中开展敬业精神和师德师风培训,增强教师的同情心、关爱心。要求教师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对留守儿童做到“四多”: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拉一把,多处一会,精心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在教师值班的时候要求值班教师做到多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时刻把他们挂在心中。
三是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为了让这些孩子享受到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校在活动上优先安排,甚至特意安排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如各校组织开展以下活动:
1、观看励志片:《让生命充满爱》之一——爱祖国;《让生命充满爱》之二——爱老师;《让生命充满爱》之三——爱父母;《让生命充满爱》之四——爱自己。
2、每期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过一次集体生日,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四是安全上要优先监督,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三)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一是加强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学校尽可能专门向电信局申请安装一部电话爱心电话,免费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开通,遇到重大事情或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身上发生可喜变化,班主任老师及时和家长通气。通过亲情电话的开通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供了一个桥梁,方便了学校、班主任与家长的定期沟通。
二是加强与村组配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沟通。学校搞好干群工作,每年定期与村组进行沟通,建立鱼水般融洽关系,竭力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做一些实事。
三是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四)明确职责,形成制度(三个制度、一个机制)。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一般情况下没人监管,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为此,学校要结合实际,建立一系列制度。
一是学校领导、党员、教职工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帮扶责任人行使代理家长权力,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的困难进行及时解决,并定期(每月至少一次)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二是教师、优秀学生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结缘制度。(1)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表,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涉嫌
违法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优秀学生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三是建立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应急制度。应急预案三步走: ①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校遇到突发事件,班主任、学校将采取救助措施,及时处理。
②第一时间与外出家长联系。
③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汇报。
四是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直接影响学校对外的形象,学校把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列入学校的教育发展重要部分,并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具体体现。学校还将其列为对教师、班主任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签订管理责任状,纳入绩效考核。因工作不力造成失职,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关爱不够,被学校测评为不满意的,(学)评优选先、晋升晋级等一票否决;问题严重,情节恶劣并造成不良影响的,将给予严肃处理。同时,加大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校园广播、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进展情况,抓好典型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五)注重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励志教育活动,着重培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欢乐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五、工作要求
(一)学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义,领导亲自过问和参与其中,带领广大教职工从办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和高度出发,扎实抓好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工作。
(二)学校要结合本方案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或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做到制度健全,组织保障,工作到位,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三)广大教职工要积极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活动收到实效,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让学校所有单亲家庭留守学生都得
到温馨的关爱,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四)学校要不断总结经验,突出特色,大力宣传,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参加到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工作中。
(五)学校要做好该项工作的过程材料收整工作,并及时将工作开展情况报送马鬃乡中心学校办公室。
马鬃乡中心学校
二〇一五年九月一日
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工作
实 施 方 案
马鬃乡中心学校 2015年秋季学期
第三篇: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心理学改变生活》第12周读书笔记
且行且思(黑尔斯家庭成长读书会 会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孺自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为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现有亿个家庭,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万到60万的数量递增,而且中国的单亲家庭多由母亲与孩子组成,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由单亲母亲支撑的单亲家庭,构成中国单亲家庭的主体。有调查显示: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凸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部分弱势人群,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单亲学生家庭教育误区下的心态作简要分析
一、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来自于家长的弥补心态和于心不忍,这种教育现象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一多半,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有些孩子属于跟着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学生开口,没有不答应的。有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其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地形成,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学生将来犯罪的温床。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支持者、护送者。
受到这种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其他人围住自己转。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最常见的是离异夫妻一方对老人或对孩子所进行的。一些家长把婚姻破裂后对另一方的惩罚发泄到孩子身上,还有一些由于社会的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老人和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况且有的家长生性就粗暴,略有不顺或不满,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家长为刀俎,孩子为鱼肉的现象司空见惯。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心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来自哪方面的惩罚,都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自责性,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孩子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他们在家里遭到暴力和虐待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这种单亲家庭教育环境,不可避免也促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和抑郁。他们只能把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全部积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和性格将会不断地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最容易走极端。
三、放任自流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家庭在学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有些家长只要孩子愿意的事情,从来不使绊,只要不在大人跟前晃,想干啥就干啥。
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母)亲有更多的交往,而且需要倾心置腹地交心谈心。但是,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但是,由于父(母)亲整天工作繁忙,杂事多,加上有的家长因为一些原因心情不好,或父母不在家,奶奶爷爷无气力去管,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对他们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学生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了条件。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特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夸大它的负面影响,要看到它正常的一面,也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而让这些孩子正常健康地生活成长。为了让单亲家庭孩子能够正常健康地生活和成长,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以及教师、社会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要特别注意:
(1)避免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给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加不利,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要尊重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孩子虽然小,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这种需要更加的强烈。尊重是一种礼貌,也是素质的体现,是家长教育的一种回报,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尊重。一般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对孩子强制,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让我尊重孩子?有点理解上的偏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学习、模仿的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已经产生了影响。(3)避免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孩子缺少一部分爱,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4)应多种渠道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5)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6)鼓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打游戏机,泡网吧,看武侠小说,忘记自己的作业,甚至逃学。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可以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7)单亲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8)要辅助以法规校规。对独尊型、逆反型的学生,首先更应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9)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有关专家指出生活在完整家庭里学生幸福的程度,要比生活在单亲家庭学生幸福的程度高出两倍多。而且心理学、教育学也明确地告诫我们,学生心理异常与恶劣的环境有关,单亲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极坏的家庭环境。因此,为人父母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他(她)的前途着想,否则学生的成长将不堪设想。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一千多万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他们,通过法律等途径来对他们加以保护。但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明天更加美好,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字体:大 中 小】【2011-2-13】 【作者/来源 张莉】 【阅读: 次】 【关 闭】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合肥市红星路幼儿园
观察对象: 同同(中班插班生,4岁)观察方式: 追踪式观察
观察记录一:
中班开学第一天,班级里迎来了一批新同学,上午九点,我们正在做游戏,以减少新生入园时的焦虑情绪。同同妈妈拉着孩子风风火火走了进来:“老师,我们刚才报过名了,他叫杨泽同,人就交给你了。我还有事先走一步,再见。”我连忙问“孩子的被子呢,你把被子留下来,我等会帮你安排床位。”“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搞被子,你帮我借一床吧。”“孩子的杯子都是自己带来的,并且今天人都到齐了,真的没有空余的被子。”“那就让他中午坐着,别睡觉了。”“这不太好吧,孩子经过一上午的活动,中午不睡觉,陈敏 人会受不了的。”妈妈继而告诉我们,除了她本人,不能让其他任何人接孩子。我隐约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家庭有着许多的故事。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我开始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观察记录二:
中午,孩子们睡得很香,在巡视过程中,我给孩子们掖被角,把放在被子外面的小手盖好。走到同同身边时,闻到了一股尿骚味。掀开被子一看,同同尿裤子了,我把孩子翻了个身,垫了一片棉垫,他还在香甜地睡着。接着我给他妈妈打电话,让她给孩子送一套内衣。2小时后,妈妈来时,一把拖起同同,啪啪就是两耳光“我这条命迟早毁在你手里”我震惊!从教十余年,没有见过这么狠心的母亲。观察记录三:
艺术活动中,同同旁边的亮亮在他的纸上画了一道,他立刻站起身将桌上的所有画笔、画纸统统掀到了地上,又猛推亮亮,挥起拳头,小朋友们都在喊:“同同又打人了!”此时老师及时制止,而同同斜着眼睛,咬着嘴唇的看着大家,一句解释的话也没有。这样的情景已经很多次了,只要有人惹着他,他就只有一个反应“打!” 观察记录四:
幼儿早操表演当天,孩子们都穿上了红红的运动服,同同身穿的红外套很小,手一举起来就能看见小肚皮。我从其他班级借了一件运动衣,同同不吭声,但能看出来他很高兴,练习时也更有劲了。下楼准备表演时,同同四处张望,但没有发现妈妈。我对他说“妈妈今天上班,也许有事来不了。”他激动地大声说“不会的,她答应我来看的!”直到上场前一刻,我们也未能发现他妈妈的身影。音乐响起来了,孩子们都随音乐上了场,同同一下坐倒在地,嚎啕大哭,后经老师劝说,止住了哭声,但是坚持不上场。行为分析:
在以上两个月的追踪观察中,我选取了四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分析同同个性形成的因素。综观这四个行为记录,它是一个依次递进的关系,逐渐呈现出同同的单亲家庭教育的特征。
从以上行为记录中,我观察到的同同是单亲家庭中受影响严重的一个例子。他表现出的失落、内向、自卑、恐惧、逆反心、有攻击性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尤为突出。由于家庭的变故,使他经常处于不安、紧张、忧愁和烦闷的情绪之中,严重阻碍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案例中父母离婚后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尤为突出!家长烦闷、忧郁,把火气都撒在孩子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暴力环境之中,孩子没有发泄的渠道,他的不愉快没人发现,他的心里话没地方诉说,他的小性子没地方发,于是把一切的苦闷藏在心里,下意识会有不平衡的感觉,不对任何人讲,怕人笑、怕人欺,久而久之性格变的孤僻、不与人交流,用暴力的方式保护着自己。
在观察记录四中,证明了单亲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遗留下来的痕迹。儿童在6个月~3岁之间是依恋的形成阶段,而这一阶段恰巧是同同独自与母亲相处的阶段,家庭成员的单一,从而使母子之间形成了牢固的依恋关系,而母亲的言语,更是让同同将“父亲”的角色从生活中抹去,突出了母亲的重要性。母亲的缺席,让孩子感觉到了一种绝望,一种无助。转院的经历,更是让孩子无法在短时间里认同新老师,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反思:
1、家园沟通,做好教育
象同同这样的孩子想要一下子解决他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他是需要生活环境中的各个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强调的是环境的共同影响。家长就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同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在她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而,与其说要转变孩子,不如说先要转变家长。如果单亲家长本身素质很高,又有一颗谦卑愿意学习的心,还是能够教育好孩子的: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出身于单亲家庭。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和沟通后,我和同同的妈妈逐渐达成了共识,我不断提醒妈妈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他的需求、愿望和想法,作为我则更多关注他的点滴进步,他的特殊需要,给予更多的爱。适时的布置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给他充分的信任。
2、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少了一些的教育,容易犯一些错。不要大惊小怪,要善于引导。当孩子在犯错时我们要多想一想这是因为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再做出判断,给予正确的引导。在班级集体活动时,把孩子作为正常的幼儿进行要求,不搞特殊化,不强调孩子与他人的不同性。
3、多一些爱,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单亲家庭孩子往往最缺少的就是爱,给予适当的爱,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相信他会越来越好。家庭间的聚会,同事间的交流,都可以带着孩子去参加。如果有可能,和孩子的父亲一同郊游、去游乐场。告诉孩子“虽然我和爸爸不在一起生活了,但他始终是你的父亲,是生你爱你的人。遇到困难,他会帮助你,会支持你。”让孩子减少对另一方的敌意和对立,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让孩子感觉有爱始终包围他、感染他。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6、7岁以后,会模仿同性家长的行为而形成自己这个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如果母亲自己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孩子就很少有机会接触男性。如果是一个男孩子,他的行为就很容易有女性化倾向,优柔寡断、扭捏、狭隘、思虑过多等。这对孩子的一生是不利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一只受惊、受伤的小鸟,情感有时很脆弱,教师多方面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既要做他们的妈妈老师,又要做他们的老师妈妈。多给他们生活上的温暖照顾,多给他们精神上的坚强支持。也可以说应该成为他们生命的支柱。
最后,我祝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所有的孩子健康、聪明!
单亲家庭的孩子要这样教育 有的家长在闹离婚期间,觉得事事都不顺心,把孩子当出气筒,时常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有的唯恐离不了,大吵大闹,挖空心思宣传对方的不是;有的互相冷战,各自寻欢,根本不管孩子在哪里,在干什么;也有的家长为了离异后要孩子,想牢固地树立起和孩子的感情,就一方面拼命娇惯孩子,一方面在孩子面前编排并灌输对方的种种不是;有的在离异后带着孩子,坚决不许孩子亲近对方,以此来折磨对方;有的因为有孩子而影响其另结新欢,常常无缘无故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争气等等。即或没有上述“闹离婚”阶段的种种悲剧,只是一夜之间就从三人世界变成二人世界这一点来说,就已经超乎了某些孩子的承受力。家长朋友一定要懂得:孩子是无辜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你可以登录www.xiexiebang.com?sideline=4了解更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
为了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不要在孩子的心灵上雪上加霜,因此急切地呼吁:
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
家长不能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把育儿教子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心情好坏为转移;心情好时对孩子格外亲切和关心,心情不好时则不理不睬,甚者当出气筒、替罪羊。例如,刘某因经常打骂妻子,迫使妻子不得不与其离婚,7岁的儿子归刘某抚养。离婚后,刘某将一肚怨气都泄在儿子身上,经常无故打骂,在惊恐不安的环境之中生存的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便不愿回家而流浪于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最近河南省公安机关破获一个盗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这是最好的说明。
不要回避单亲事实
有的母亲任何时 候都不提起父亲,好象孩子从来没有过父亲一样。这种教育是很不明智的。有的母亲极力贬低父亲,努力让孩子相信父亲是坏人,所以家庭才被拆散。即使情况果真如此,这种教育方法也不好。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批判地对待母亲,不再尊重母亲,还会把由于没有父亲而产生的委屈转移到母亲身上,这样反而破坏了母子间的关系。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把父亲看成是一个普通人,客观评价他的优缺点。当然,对母(父)亲来说有相当的困难,这需要有很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中的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正确教育孩子的情感基础,使孩子承认父(母)亲的威信。
父母离异的孩子在与自己的伙伴或其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关父母婚姻的问题,如果单身父(母)及早向孩子作出他能理解的说明,让他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询问。而不致于陷入尴尬的境地。但对幼小的孩子,尽量不要让他们参与和离婚有关的成人谈话。
有的父(母)亲害怕孩子和母(父)亲见面后,会对自己冷淡,就千方百计不让孩子和母(父)亲见面,甚至恫吓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当孩子懂得了自己是父母竞争的对象时,他可能会反过来利用这一点。不要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着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不要把孩子看作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而且,企望用孩子来充实自己的全部生活,这也是单身家长最普遍的错误。孩子迟早要离开自己,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建立自己的家庭。总想把孩子挂在自己身边,实际上是破坏了孩子的生活。
不要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失去配偶的家长,由于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过高,这样势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让家长大失所望。
望子成龙“并没有错,但什么是”龙“则有待正确认识。据说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说:”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杜鲁门母亲的见解多么难得可贵。当一名普通的工人、农民,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也是龙的传人的本色。
第四篇:浅谈家庭暴力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浅谈家庭暴力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不良影响及其对策
钟慧娴
(教育科学学院08小学教育(语文方向),海南 五指山 572200)
摘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之中,特别是孩子。当今家庭暴力愈演愈烈,这对孩子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需要剖析家庭暴力,了解家庭暴力,遏制家庭暴力,认真分析其对孩子个性发展的不良影响,重视孩子成长的生活环境,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家庭环境,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保证孩子个性成长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儿童,家庭暴力,个性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特别是其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具体环境,从孩子出世到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之间的漫长岁月里,孩子都要在这个环境中逐步长大。家庭环境温馨、宽松、和谐,孩子就能自由健康地成长,反之,如果家庭氛围不融洽,时常争吵、打骂、爆发家庭战争,孩子就会长期处于惊恐不安之中,心理变得扭曲,童年变得暗淡。[1]
一、浅谈家庭暴力的内涵
首先我们应该理清什么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目前尚无统一界定的概念。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强暴行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对家庭暴力行为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它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有以下分类:按其形式可分为三类:(1)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如:殴打、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工具进行攻击等。(2)语言暴力„„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语言,从而引起他人痛苦。(3)性暴力。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家庭暴力愈加引起社会的关注,不仅仅是家庭暴力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对孩子个性的影响。[2]
二、家庭暴力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不良影响及其原因 家庭暴力对孩子们心理健康与个性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经常被家庭暴力所影响,心理难免会有些阴影,向父亲经常殴打母亲或自己,常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说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当他们经常受到家庭暴力或家庭某些因素的影响,在承受不了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会爆发出来,从而懂得了反抗,若果反抗成功后,他们就会知道,以后父母再这样,就用反
抗(父母打自己,就反过来打父母)的心理。“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有教育意义,孩子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言行。”他们看到了“家庭暴力”,就会学习。把自己受到的压力施加在他人身上,心理就会十分不平衡。孩子们也会有暴力的倾向了。家庭暴力会让家庭不和,闹分裂,给家人带来心灵的创伤。儿童因为遭到了家庭暴力,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信心。以前本来性格十分开朗,十分活泼,现在的他们可能变得沉默寡言,变得深沉,变得内向,跟以前的好朋友也很少来往了。因为家庭暴力,学习一落再落,跟老师同学们不再爱沟通了,他们心里的痛,很多人是不明白的。
卢梭指出:“对一个人的教育,在他一生下来就开始了。他虽然还不会说,不会听,但已经在学习了,经验先于教学。父母指引的航向,往往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孩子生命的航船驰向何方。”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生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量,评价一下自己的修养、言行是否已具备了做父母的资格。从儿童心理学方面可知,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较差,有些爸爸喜欢抽烟摸麻将,慢慢的他的孩子也会玩上,俗话说:“老子偷瓜,儿子杀人放火。”一样的道理,当爸爸妈妈在家里发生争执打起来时,一旁受惊的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对他们说的每句粗话,用的每个暴力动作都会很深刻,渐渐的当他和别人发生口角时,他会很容易发生冲动,甚至破口大骂,使用暴力动作等不良习惯。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儿童最初形成的人格特征,同家庭的初始教育关系极大。一个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更需要一个和谐的家。一个没有家庭暴力的家。家庭在一个孩子心中是平凡而又有很大影响力的。因为家庭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客观需要的因素。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都不具备那他(她)这一生就太惨了。但一个和谐的家才会给孩子身心带来极大的益处无论是性格还是人品。反之一个不和谐的家会使一个孩子一生变得毫无价值或许也会毁掉孩子的一生,让他(她)的一生失去光泽。什么伟大的理想、抱负与他(她)们只能是有缘无份了。他(她)们会带着叛逆的心态去面对一切的人和事物,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有事只愿一个人扛,最容易走上邪路。因为他(她)几乎没有辨别事非的能力。
教育家斯宾塞深刻地指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手段。”只有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孩子成为情商完善、心理健康的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出生以后有十几年的时间在家庭度过,父母的一言一行,整个家庭的气氛,育儿方式,父母的期盼,父母关系等,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在向孩子渗透,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在家庭中不仅学习知识,掌握生活、劳动的技能,也发展着智力、能力和兴趣,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他们在家庭中既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可能受到不良影响,[4][3]
这就要求家长重视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儿童早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的一些认识和行为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就难于再出现,孩子如果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与父母亲的时间太少,这对孩子健康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家庭应该重视并担负起孩子在“关键期”的学习和教育问题。
三、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发展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家庭暴力进行了分析,阐明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表明只有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才能成就完善的人格,提出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格完善是解决家庭暴力的重要途径。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后期的发展离不开早期影响,儿童早期所具有的某些品质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形成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我想有以下三点对策: [5]
(一)、要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在家庭建立后的最初几年中创造出一种真正的、感情交融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家人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互敬互爱,体贴入微,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家庭野外郊游活动等,儿童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就会感受到愉快和安全,就能接受他人和自己,就有可能将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不安通过正常的渠道得以宣泄。在儿童早期,若由于家庭暴力,使儿童在感情上疏远了父母,其结果会使其从根本上否定自我,感到焦虑、孤独和自卑。为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养育孩子,更要用自己的情感抚爱孩子。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接受充分爱的人,将来必是人格健全、能爱人、有独立感、责任心的自我实现型人物。家庭的不和谐常会把沉重感、压力感、失落感、抑郁感和情绪波动,通过各种途径“感染”子女,家庭暴力的影响更是恶劣。为此,家长要学会自我调整,消除心理紧张,改善自己的人格品质,以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家长自身的人格塑造和心理调整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学会对事待人宽容随和,不过于计较,不动辄产生情绪波动,善于面对现实而不急于求成和好高鹜远,善于从逆境或挫折中自我解脱,能幽默处世等等,都有益于将人的心态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在经受挫折时,个体需要设法适应挫折情境,以达到和保持人与环境以及人的内心世界的平衡状态。为了减缓心理冲突和挫折,个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某些机制解脱困扰,以恢复情绪平稳,这种机制或策略叫做心理防御机制,它是一种适应性倾向,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被称作为防卫性行为。当儿童处于家庭暴力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痛苦„它们是潜意识的,个体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它的,而它们常常篡改或歪曲了现实。大多数心理防御机制和心
理防卫性行为都是消极的适应方式,如回避矛盾、掩盖矛盾、自欺欺人,而潜在的心理冲突并没有解决,它们会逐步积累,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之中,影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为此,要帮助儿童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广泛开展和宣传家庭教育活动
营造反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加强“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学习型家庭”创建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倡扬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夫妻恩爱、邻里和睦等家庭新风尚,教育引导公民树立健康文明的家庭观念,营造平等发展、融洽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只有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才能使每个孩子都拥有温馨幸福的家庭,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为了孩子的幸福,为了孩子的健康,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做父母的都要设法体谅对方,互相关心,以身作则,重视自身修养,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于人于己都大有好处,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理解这一点,祝你们永远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参考文献:
[1] 郑中.救救咱们的孩子 [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128-129.[2] 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M].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1日.[3] 李宝林.加德纳八大智能教育法 [M].商业出版社.2006年,37-38.[4]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 [M].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36-244.[5] 孙宏伟.儿童发展心理学 [M].科学出版社.2010年,34-45.A Discussion on the Domestic Violence’s Effect on the
Children’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bstract: Everyone wants to live in warm and harmonious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children.Today, intensifying domestic violence has caused great harm to the children, whether in their bodies or in their spirit.For th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e need to analyze, understand domestic violence, and curb domestic violence.This article
aims to carefully analysis the domestic violence’s adverse effects onchildren’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o that we can create the harmonious and warm family environment, and ensure the children’s personal growth and healthy development.Key words: Children; domestic violence; personality
第五篇:家庭氛围对儿童个性成长的影响
家庭氛围对儿童个性成长的影响
01-18 庭氛围主要是指在家庭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氛围,它对儿童个性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第一:夫妻关系对儿童个性成长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影响家庭氛围的主要因素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和睦,则家庭氛围就会轻松愉快;夫妻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就会僵硬冰冷。
一般来说,夫妻关系良好的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开朗大方,活泼热情,安全感强,自信,做事有主见,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与父母也有很强的情感联系。生活在夫妻关系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一般较为懦弱胆小,做事没有主见,内向、不爱与人交流,严重者甚至孤僻自卑,无法正常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这些都是由于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不爱与父母交流,与父母形成巨大的隔阂和代沟造成的,为孩子的个性形成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所以,在有孩子的家庭中,父母应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围。
例:小张和小陈,同是女孩,同是一个班级。小张性格内向,做事犹豫不决,胆小,不爱与人交流。小陈性格外向,大大咧咧,待人热情,自信,大方,乐观,朋友都喜欢和她相处。为什么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有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呢?究其根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 1 于家庭方面。小张家庭物质环境贫乏,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甚至有家暴倾向,父母对小张的关注度也不够,遇事向父母寻求帮助时也是被父母的三言两语带过,他们也长期不和孩子交流,所以形成难以跨越的隔阂。而小陈家庭物质环境优渥,父母和睦,对子女的生活、教育关注度较高,使小陈有一个幸福无忧的家庭环境和精神环境,为其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二:亲子关系对儿童个性成长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所形成的交互关系,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亲子关系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要家庭关系。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关系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亲子间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它是儿童社会化的开端,起始于最初生命的几个月,表现为啼哭、微笑、偎依等行为。它将会影响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家庭关系也出现新特点,亲子关系也日趋民主,父母由家长逐渐变为与孩子平起平坐的朋友。据相关研究表明,46.7% 的儿童将父亲视为自己的朋友,51.2% 的儿童将母亲为自己的朋友。这个比例较前五年有较大增长,五年前的比例为36.5% 和36.2%,其不同在于亲子关系更加平等。但问题是经常与父母说心里话的的比例从五年前的39.3% 降到27.7%。客观上,这是由社会变迁造成的,发达的资讯社会在促进两代人更加平等的同时也给亲子沟通带来了更大的鸿沟。另外,快节奏的生活也缩短了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另一方面,亲子沟通减少也与父母过度关心学习成绩有关,而 对儿童的情绪、性格、兴趣等关心不够。由于缺乏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父母很难在必要时为孩子提供恰当支持,从而使孩子产生较多的个性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