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4:5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

第一篇: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

一、单亲家庭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家庭里,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美满健康的家庭,容易造就幸福欢乐的人生。但事不由人,生活中往往出现一些因夫妻关系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又称为缺损家庭,原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单亲家庭的情况复杂,主要是由于夫妻离异或天灾人祸而造成的。无论怎样,它们的出现,必将使家庭教育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使这类家庭学生心灵受损,影响学习。而且相当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理障碍或不良行为。

二 单亲家庭对儿童的人格造成哪些消极影响.智力发展迟缓。

智力是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能力系统,它的基本成分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部分。离异家庭的各种环境都制约着儿童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朱智贤和林崇德教授指导下,由程跃博士于1989年9月至1999年4月智力表型表达等级及其条件的研究,该项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儿童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儿童,学习成绩从总体上显著的差于完整家庭儿童。

2.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那种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妨碍和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就会引起否定的消极的情绪、情感。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情感剥夺,都会造成情绪情感创伤。这种创伤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情绪障碍.有调查表明,离婚头6个月,子女的不良情绪发生率相当高。

除了父母离异或其他家庭灾难给孩子精神上留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之外,造成单亲子女不良情绪情绪的因素主要还有以下几方面:

(1)父母不良情绪

无论什么原因形成的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方总难以避免异常情绪的产生。由于一个单亲家长要承担本应由夫妇双方承担的责任和重担,总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孩子付出,容易有力不从心,精疲力尽之感,因而易产生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通过家长的表情,语言,行为反映出来,使家庭气氛压抑,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加重。监护方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节,而使这种消极气氛不断蔓延,则会对子女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易造成孩子情绪焦虑,精神紧张,反应失常等异常情绪。

(2)不良教育方式

单亲家庭形成之后,大多数监护方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渴望孩子有健壮的体魄,发达的头脑,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他们往往忽视孩子的实际情况,常产生超负荷的期望和畸形的爱,使孩子由于无法承受而产生压抑或抵触情绪,导致亲子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隔阂。还有的单亲监护人不恰当地抬高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以弥补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而对孩子溺爱过度,导致孩子产生任性、爱哭、暴躁等不良的情感体验

(3)社会舆论

由于社会上至今存在着一些陈腐的偏见,而使单亲家庭的威信下降,从而使单亲家庭子女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羞耻感,长此以往,使有的孩子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彷徨失措,悲观泄气的情绪

3.社会适应性性差

有人对单亲家庭子女结伴难易,好朋友数量,交往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不管形成单亲家庭时子女年龄大小,这方面都同样受到消极影响。例如:幼儿在心理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退缩,小学生情绪低落,或较多的引发行为问题。而在儿童对其与父母关系的自我评定中,单亲家庭的子女与完整的子女对其与父母关系的自我评定得分几乎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十分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单亲家庭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关系失调

家庭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夫妻和子女,最基本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在一个家庭构成的三角系统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破裂,从而使家庭关系失调。而家庭关系失调的后果首当其冲的表现是家庭气氛沉闷,似有令人窒息之感。这种气氛势必会降低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水平、互酬水平和评价水平。家庭关系失调还表现在家庭教育失当上。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不仅来自单亲的、片面的,也必定是乏力的低效的,非全力以赴的。单身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常是急于求成,祈求一举成功,而常常忽视了儿童的社会化是需要长期的,耐心的,反复的教育才能形成的。

(2)心理失衡

单亲家庭子女受其监护人的心理创伤的影响,其幼小的心灵会再次蒙受打击,从而造成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最明显的表现是心理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甚至冷漠,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这样,必定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尤其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发展。例如,据北京市调查,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区别。4.性格不健全。

相对于完整家庭子女的性格特点而言,单亲家庭子女易形成的自卑、孤僻、怯懦、粗暴等不良人格倾向,由以下因素导致:(1)不良情绪的影响

情绪与性格密切相关,儿童反复体验某种同一情绪状态,就会逐渐将其固定下来,并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如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情绪中,则易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如果长期生活在紧张,不安的情绪中,儿童易形成焦虑,神经质等人格倾向。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情绪始终是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与儿童性格的形成密切相关。首先,父母的不良教育态度与儿童性格极为密切,如:过分溺爱的态度,孩子性格多为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过分严厉,孩子性格多为:自卑、孤独、抑郁、怯懦、冷酷等。单亲家庭的父母饱经心理创伤,常对子女产生爱的极端,要么溺爱,要么爱的贫乏,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的破坏,以至造成身心不良发展,出现种种性格缺陷

(3)学校环境的影响

教师的性格特征对中小学生的性格形成明显的影响,单亲家庭子女往往遭到周围人的歧视,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比一般人更敏感。若老师能给予单亲家庭子女更多的肯定、关怀和帮助,则易使其更加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是使其产生冷漠、敌对、自卑等性格特征。

第二篇: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研究方案

《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研究》方案

泸州市况场镇实验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深,生活质量与生活观念的转变,多种因素导致的离婚率逐渐提高,再加上许多不可预料的意外,单亲家庭不断增加。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不少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受家庭不良环境和缺少父爱或母爱,心灵受到创伤,上进心不强,学习成绩较差,经常违反纪律,或是稍不高兴就离家出走,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也经常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

在对我校全体1341名学生家庭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单亲家庭高达7.6%左右,单亲学生已成为较大的群体。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许多单亲学学生难以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给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茁壮成长,也为教育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他们的心理,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对单亲学生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我校科研工作的大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及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单亲儿童”,指的是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离异而形成的单亲家庭中6—12岁的小学生。他(她)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们的身心发展轨迹具有哪些特点和规律?我们在教育上,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已系列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的依据

作为江阳区的一所普通农村九义学校,我校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家庭背景复杂,大部分是留守和单亲子女,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我校正面临着众多的学生教育问题。

从在校学生情况看,按照我校班主任的跟踪统计,在校违纪学生中有50%以上来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问题对我校部分学生成长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学生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及时研究并落实针对性的措施已经成 1

为学校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研究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解决困惑的勇气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单亲儿童心理特点的了解,帮助教师较为正确地把握单亲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他(她)们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2、通过对单亲儿童相应教育对策的研究,为教师提供减少单亲儿童心理创伤、消除心理异常、恢复单亲儿童应有的天真活泼和快乐天性的教育对策,以利于提高实施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

3、通过关于单亲儿童的课题研究,在人们的观念上进一步确立保障单亲儿童享受与完整家庭儿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营造有利于单亲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教育氛围的理念。

四、研究对象范围

况场镇实验学校全体中小学单亲家庭学生中韩霜、刘霞等10人。

五、研究的周期

两年(2010.9——2012.12)

六、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1、对单亲家庭同学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在校表现进行细致地调查,找出孩子心理异常的原因。

2、在学生心理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用表格和问卷的形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需求及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整理归类。

3、对心理异常严重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借助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对此类学生进行重点研究,力求有所突破。

4、从现状出发,寻求帮助单亲儿童促进社会和学习适应性良好发展的有效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若干对策。

七、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1、调查了解法:调查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表现、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环

境、个性特点,初步掌握学生基本情况。

2、访谈法: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弄清他们的心理障碍。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案例的研究,寻找途径,总结经验。

4、综合分析法: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单亲家庭子女共性和个体差异。

该项课题的研究需要多种方法的配合,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根据课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运用。

八、研究的程序

1、策划启动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该阶段主要是设计课题实验方案,申请课题立项,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单亲学生档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0年11月——2012年10月)

该阶段主要是根据该班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分批分类地进行研究。一边分析研究,一边解决遇到的问题,查阅资料,学习充实自己,同时作好课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结题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

将课题研究资料整理成册,作好实验总结,请行家指导,写出结题报告,并向上级教科所的专家申请结题评审。

九、改革的措施和活动

(一)具体的改革措施

1、对全校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2、发放调查问卷,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学业、生活进行排查、调研,对症下药。

3、制定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档案及教育对策。

4、对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家防。

5、组织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8、搜集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成功案例资料。

9、在班上多开展关爱“单亲”学生的活动。

(二)主要改革活动

1、开展个案追踪活动。课题组5位成员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认真拟定帮辅计划,建立档案(档案设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监护人情况、经济收入、联系方式、学生在校表现、教师帮扶措施、荣誉栏等项。)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作深入了解并作详细记载,以便家校及时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每位成员要和帮辅对象积极开展谈心,走访调查,辅导学习和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等。

2、结对帮扶。(1)单亲家庭中,父母的离异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学校准备把单亲学生分配到每一个教师的头上(每位教师帮扶2名),进行“师生结对”。(2)为单亲学生寻找“爱心父母”,用爱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学习上给予帮助,生活上给与关心。(3)我校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准备确定10个典型家庭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每个人都有老师帮扶,并设置“个案追踪”记录本,写好“单亲学生”教育案例与反思,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4)在班级中开展“结对帮扶”。在班级中让每一个干部都带一个单亲家庭学生,实行“一帮一”,使单亲家庭学生能体会到班级对他们的关心,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3、家校沟通。(1)帮扶教师定期对单亲学生进行家访,经常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或取得电话联系,和家长们促膝谈心。(2)学校还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开放日”对单亲家庭家长作专业的教育理论指导,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希望家长能有正确的教育方式。

4、开展各类活动,为单亲学生建立“温馨家园”。单亲子女性格比较孤僻,缺乏自信,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更不想参加学校和班上组织的活动,我们要多为单亲子女创造条件,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和团队活动(如①举行“亲子游戏”活动,②交“知心朋友”活动③开展为单亲学生“过生日”的活动,让单亲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④开展“单亲学生爱心捐助”等各种体育和文艺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尽情地表现自己,甚至让他们担任主要角色,让其他双亲学生多和他们玩耍和谈心,多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家”的温暖。

5、进行心理辅导,营造健康成长的氛围。单亲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在心

理方面与家庭完整的学生有较大的区别,如容易焦虑、孤独、敏感,缺乏自信,面对困难没有勇气。因此,课题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对单亲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1)利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走进单亲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很生活。(2)举办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3)以“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黑板报、学生手抄报为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宣传。(4)在学校建立一间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利用好“悄悄话信箱” 帮助个别学生克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5)教师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有计划,有辅导记录,有个案报告。

十、预期效果

课题组期望通过理论学习、调查了解、个案追踪、反思总结等行动研究法,落实各项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标。所预期的研究效果如下:

1、成果形态(形成一份研究报告、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教育个案等)

2、效果预测

(1)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大量工作,使单亲学生发生较大的变化,绝大多数帮扶对象的心理障碍得到矫正,行为表现趋于正常,学习成绩有所稳定或者提高。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促进教师自身观念的改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缺失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爱、自信的生活态度,从而为他们培养成为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有用人才。

(4)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单亲学生心理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都得到良好的改善。

(5)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化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十一、研究的保障

1、组织课题组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强化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2、聘请专家到课题组指导工作。

3、有序正常地开展实验研究,并逐步完善课题实验方案。

4、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形成书面材料。

十二、研究经费预算

1、开题、过程评估、结题,共约3000元

2、购买相关资料,打印课题资料等约1000元。

3、主协研人员学习、实验教师培训活动、聘请专家指导等约3000元。

2010

年10月

第三篇: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安阳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发展心理

学》论文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

响的研究

作 者 赵文慧

系(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 年 级 11 级 学 号 110704004 日 期 2012,12,15

711

安阳师范学院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赵文慧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摘要】 :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存在着与正常家庭儿童生活处境与生活信息之间的巨大反差,这引起了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困惑。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缺乏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倾诉和求助对象,导致单亲家庭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纪律性不高、社会认知有误、早恋倾向等问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 】: 单亲家庭;社会问题;单亲儿童;早恋倾向;心理健康

儿童教育是最微妙、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教育阶段,儿童教育必以爱心为本。让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但在教育实践中,爱心教育最容易被忽视,批评教育最容易登场,这是值得每一个儿童教育工作者深思和亟待纠正的。爱的大部分来源是出自于孩子们的父母和老师、同伴。当然,父母的爱是占据大部分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单亲家庭的数量的日益增加,孩子们得到的爱减少了一半甚至是全部的。这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创伤。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一、单亲家庭呈现上升趋势

据妇女权益部门不完全统计,建国50 多年来,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高潮,其中20 世纪50 年代的离婚高潮中,全国出现了110 多万对离婚者;“文革”中出现了第二次离婚高潮,离婚人数高达180 多万对;第三次离婚高潮是在90 年代初。从此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盘升势头。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 万到60 万的数量递增。据对全国27 个省市自治区900 名父母离异的儿童和800 名完整儿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离异儿童在智力发展,情感情绪,社会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行为明显较多,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家庭及离异子女,已成为社会又一特殊弱势群体。

(一)单亲家庭儿童普遍具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的年轻父母普遍没有接受过怎样教育子女的学习训练,缺少

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如再遇到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在家庭中扮演两个角色,因此,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是不平衡、不正常的。单亲家庭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父母离婚前恶劣的家庭气氛、父母冲突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以及父母离婚后对一方家长产生的分离焦虑、悲伤,对既往家庭幸福的回忆等有关。此外,也与进入单亲家庭核心家庭的不适应,在亲朋好友面前感到羞辱、自卑、无助等情况相关。其表现如下:

722

安阳师范学院

1.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不断争吵直至离异,给心灵蒙上阴影,精神失去寄托,或陷于哀伤痛苦,或沉迷于幻想美好生活,或放纵于吃喝玩乐,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前进动力。某同学今年十八岁,十四岁那年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家庭经济情况差,父亲常年下岗在家,喜欢赌博。他在学校成绩很差,经常留级。“爸妈离婚前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很小的地方,爸爸总是打麻将打到很晚,他们两个就吵架,我从睡梦中常被他们吵醒。我对他们说明天要上课,但他们还是不停地吵„„爸爸只关心输赢,从来不问我的学习,我成绩下降,他就打我骂我,说我给他丢脸„„我好想妈妈,可是爸爸不许妈妈来看我,同学们也都笑话我,我真的不想再上学了„„可见,父母离婚最苦的是孩子。为了孩子,一定要慎重行事。2. 不良情绪和性格

一位记者在某精神病院采访时正赶上家长探视,小波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正由她姥姥和妈妈领着,走进病房。据大夫说他曾因害怕受同学欺负而在家休学两年,可是这个在外面有的胆小鬼在家却霸道得不得了,屡次拿针去扎姥姥的手。他这种变态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小波的爸爸是某科学院的高级研究员,从小对儿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可孩子的成绩却并不理想,其父大失所望,一次竟用枕头捂住孩子的脸压在沙发上„„这之后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父母也因其教育问题屡次争吵直至离婚。他干脆不去上学,反而在家里找碴撒气,姥姥基于对他的疼爱和怜悯,一直包容忍让,最终成为他霸道行为的出气筒。期望值过高导致小波父亲的暴力教育,而随之而来的夫妻离异,又在小波就旧伤未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因为年纪小,小波的宣泄指向还仅停留在“向内”的话,有朝一日,随着他年龄增长和体力能力的增加,他的种种不满,就有可能由内向外、从家庭走向社会,那时候后果才是更可怕的。我们一定要及时制止和纠正。3. 不良习惯

加拿大学者曾就单亲家庭孩子身心健康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单亲儿童在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有21%嗜毒,70%以上不同程度的酗酒,而且有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由于父亲或母亲过分的溺爱或者不闻不问,再加上儿童本身自制力尚弱、情绪的影响波动以及外界的巨大诱惑,单亲子女易被网络游戏、抽烟、酗酒、赌博等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缠身而难以自拔。4. 品行障碍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精神扯皮”的过程中,承担了一个聆听者、目睹者和他们宣泄彼此间仇恨的暴力承受者的角色,那么这些孩子对社会的仇恨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会在父母的行为中,习得“以暴制暴”,因为他们成长的家庭就是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国青少年法律援助律师协作网协作律师时茂福前不久对河北某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作了一项调查。统计显示,该市近三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由2002年121人上升到2005年221人。且暴力性犯罪如杀人、重伤害等严重犯罪较为突出。在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的各种因素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而不完整家庭未成年子女犯罪率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的25%以上。单亲家庭儿童或是由于缺乏家庭温暖,许多孩子厌学、逃学、辍学而不能接受正常学校教育,有的甚至被家长教唆犯罪;或是由于心理、精神受到伤害产生仇视、厌世情绪,这在少年犯中占三分之一左右;再如父母离异生活困难,升学乃至生活有沉重的经济负担,过早走向社会„„思想的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低使他们更733

安阳师范学院

容易从小偷小摸,打架滋事到走上诈骗、抢劫、乃至杀人的犯罪道路。5.不能适应社会

大部分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对家庭乃至社会的不满,想要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学校中沉默寡言,孤僻自闭,不能与他人正常相处,亦不参加组织活动。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潜在的和深刻的不良因素,往往会导致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进入社会便更难立足,稍有挫败或不如意就会造成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以上表现在单亲家庭子女中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其中突出表现为不能正常学习、不良情绪和性格、品行障碍。6.出现早恋倾向

大部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爱,在爷爷奶奶那里又得不到真正自己想要的爱,在伙伴那里由于面子问题心理也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会在异性同学那里产生一些类似于爱情的东西,通过和异性同学的诉说,吐露自己内心长久的压抑,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多结交自己认为很好的朋友。但这早恋是不被大家所认可的,早恋不当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学业荒废、思想道德滑坡、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为此,单亲儿童内心缺少的爱是只有父母能够给与的,是不能被任何东西来替代的。

(二)、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需求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姆斯基说过:“任何方法如果以儿童需要

为基础,那么便会成功,反之,则不会达到目的”。为提出更好的对策,研究儿童心理需要十分必要。单亲家庭儿童比正常儿童有着更强烈的心理需要: 1. 经济和安全

孩子需要父母给予稳定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只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不会因为穷困潦倒而忍饥挨饿,不会因为缺吃少穿而去偷去抢;只有父母宽大而有力的翅膀,才能给他们安定,不必提心吊胆,不必担惊受怕。其中,经济是基础,身心安全是保障。2. 爱与情感

单亲家庭儿童更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爱。由于他们家庭的特殊性,他们有的只得到了父爱,有的只得到了母爱;有的父母为了争孩子的抚养权展开拉锯战,使孩子夹在中间无所适从;有的父母都撒手不管,把孩子丢给年迈的老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老师的爱成了孩子强烈的企盼与渴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同学,朋友的关爱与友谊。班里有的学生受世俗、家长的影响不愿意与单亲家庭子女交往,单亲孩子表面虽然满不在乎、我行我素,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很渴望融入集体中去的,只是他们自尊心过强,怕同学嫌弃,没有勇气主动接近人家。同时,家庭的残缺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多创伤,他们有很多苦闷要向人倾诉,也需要别人给予更多的安慰。3.尊重与承认

曾经有一个实例就是,小海的母亲和其父离婚后再组家庭,小海的父亲是个赌鬼,每逢深夜输钱回家就将气撒在孩子身上,骂他是“讨债鬼”,小海思念妈妈,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讽,更觉得抬不起头来,小小年纪跳楼自尽,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父母的“离婚战”中,儿童常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心灵和精神的创伤难以弥补,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情绪,因此更希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从而树立信心。

744

安阳师范学院

每个做父母的都应十分清楚,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小的量变积累到大的质变的飞跃, 孩子学好变坏也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万里长城, 起于垒土;千里之堤, 溃之蚁穴。越是在优越的条件下,做父母的越是应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千万不要冲动行事,悔恨终生。

儿童心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做父母的懂得如何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是极为重要的。可是,有些父母偏偏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以身作则。要知道,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对未涉世的孩童来说,家庭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尤为重要。父母的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就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无声的启示。因此, 父母爱孩子, 首先应自尊、自爱、自强,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孩子塑造一个好的形象模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当今时代,一般父母都懂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神童、少年大学生这些耀眼的光环,使无数年轻的父母们为之倾倒。为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不但是无可非议的,而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美好前程。美好前程是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再加上自己的不仅如此,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这个道理。所有的父母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品德优良。但是,不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有的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口训,重则棒打;有的放任自流, 相信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就好了,如此等等。父母如果懂得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会既不苛刻求成,又不放任自流,而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以自身的优良品质无声润物哺育健康的心灵,以促进孩子身心顺利健康地发展。

总之,儿童身心的发展与父母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做父母的懂点儿童心理学,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掌握一些教育培养儿童的正确方法与途径,一切从实际出发,会大大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才能使父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儿童发展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注农村儿童教育问题[J]2011年

755

安阳师范学院

赵文慧 110704004 11级教育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766

安阳师范学院

作 777 业

姓名:赵文慧 专业:教育学 学号: 110704004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四篇:关于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关于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在任何社会组织中,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最具影响力。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历史传承,家庭的种族民族背景,家庭的宗教信仰,家庭的时代地域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文化含量,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综合素质及其教养态度、教育能力、教育方式等对儿童的心理行为的形成乃至人格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说,正是上述诸因素的混同效应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社会组织中大量存在的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结构残缺或家庭教育功能发生障碍,从而成为诸多儿童个性心理不健全以至发生畸变的根源。探讨这类家庭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子女心理行为的形成特点及规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

论文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行为 儿童 社会化进程 社会组织 历史传承 宗教信仰 地域环境

一、单亲家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特征

在现实社会中至少存在着四种家庭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大都是由核心家庭(即由丈夫、妻子和他们的亲生或领养的孩子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发生变故演变而来。离婚、丧偶、一方被劳教、未婚先育后被一方遗弃都会制造出一系列单亲家庭。近年来,特别由于离婚率、非正常死亡率、犯罪的增加,致使单亲家庭在家庭结构类型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可能是所有家庭结构中较多的一种模式。本文只讨论“因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这一模式。

社会学研究表明,家庭主要为孩子承担两大职责:一要为孩子提供安全、健康成长的环境,保护孩子免受不良影响;二要为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有正当的行为并接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做准备。这也是家庭的两大实质性功能。一般地说,核心家庭这两大功能的发挥较少存在什么障碍,且有“家庭自豪感、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有凝聚力、适应性强、乐于交流、能融入社区社会并为之作贡献、有核心且目标一致的价值观,欢乐的家庭氛围等”这些表象呈现。而单亲家庭可以说大都功能不健全,他们难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相互依赖的成长环境,他们或许可能或许不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但是他们肯定不能满足孩子思想健康成长的要求与充分的精神慰藉。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从现象上看,属于“典型的家庭”的核心家庭是完整的、幸福的,属于“特殊的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残缺的、不幸的,其实,单亲家庭一切不幸的总根源却是家庭功能的受损与障碍。这类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难一一举出,但下列一些特征却是共同的:“不信任、不自信、缺少欢乐、自卑感强”,按照弗洛伊德“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幼年生活经验的产物”的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儿童生活过的那个曾让他伤感的家庭中接受的信息将对他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行为的一般特征

1.离婚前后短期影响

一些单亲家庭形成前首先经历了冲突家庭阶段。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制造了冷漠的家庭氛围,特别是父母的不良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安全感和负性情绪体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容易出现心理病理症状。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认为,“由于父母经常的感情冲突,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且极易出现情绪混乱,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大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父母间对事物难以调和的态度和看法,很有可能内化成孩子的不良认知模式,从而形成神经质个性与闭锁内倾心理,让其内心感到痛苦并变得敏感、焦虑、抑郁,很难建立信任感。父母离异前的情感冲突阶段对子女的心理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离婚后进入单亲阶段给孩子留下的创伤性影响。美国精神病医生德斯帕特也说:不是离婚给孩子们造成种种影响,而是离婚之前的夫妻不和状况已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这种不和状态的结果而已。有人还发现,有严重的家庭冲突但没有离婚的家庭,对孩子总的不良影响比单亲家庭更为严重,孩子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出现的问题更多。“父母离婚不可避免地会使子女遭到不幸,但如果生活在一个婚姻非常不美满的家庭里,儿童在感情上受到的伤害更大。”

国外的研究表明:父母离婚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一般要弥留18个月,过后孩子的情绪便渐归平静。但在这段时间内,儿童是极度痛苦悲哀的,要经历一个“拒绝、生气、失望、容忍、顺从”这样一个过程。父母离婚后这段时间儿童普遍会感到内疚(他们为父母的离婚有自己的责任而感到内疚)、自卑、敏感、孤独感强、与人不融洽,有丧失感、被遗弃感、焦虑和不安全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会影响到儿童将来处理感情和工作的关系;在性格上将表现得孤僻内向、固执、少语、倔强、情绪不稳定;语言认识能力有限,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在行为上多数表现出学业成绩差、多动、说谎、偷窃、逃学、攻击、反社会、喝酒、离家出走,青少年犯罪和自杀行为也明显高于完整的家庭的同龄人。离婚后虽说子女靠单亲抚养,但往往夫妻双方有时还保持某种藕断丝连的来往,如果一些离异夫妻之间的敌意仍然存在,争斗、辱骂、讥讽不但会引起子女焦虑与愤怒,也可能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

2.离婚后长期影响(主要是养育方式所施加的)

进入稳定的单亲家庭阶段以后,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中将逐渐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单亲家庭有可能承续家庭破裂前的教养方式,也有可能中断原来的教养方式而有所转变。但无论如何,均不出劳拉·E·贝克所分析的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漠不关心型。一般而言,采取“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单亲家庭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与限制,并要求他们遵守,对孩子更加表现出热忱和热心并尽力抚慰其心灵创伤,很少粗鲁蛮横地对待孩子;亲子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密度加大,一旦孩子出现行为偏差便严加管教。这样,孩子容易从灰暗的情绪中逐步恢复到活泼、愉快的状态,自卑感减弱,自尊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发展。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单亲家庭对孩子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但他们非常看重孩子对他们的遵从,当孩子有抵制性情绪时,他们并不是耐心地听取其意见,制造出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希望他们毫无保留地接受大人们的管教,否则便强迫孩子去做或施加惩罚,完全压抑了孩子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孩子继续处于由离异前的冲突所造成的焦虑、孤僻、郁闷的情绪状态,容易变得有强烈的攻击性,毫无责任感,学习成绩走低,性格上或许变得冲动、顽劣,很难让父(母)亲对其进行严格、合理、连贯的教育。以“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为主的单亲“将孩子视为花朵”,不对孩子提出行为的标准与要求和进行管教,允许他们自己做出许多决定,而不在乎他们有没有能力决策,孩子行为随便随意,基本不受约束;当家庭面临较严重的经济生活压力时,父(母)亲觉得自己不能为子女提供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支持性学习环境时便有一种内疚感,这种内疚使得父

(母)亲在感情上不愿意对子女施以刺激,家庭内便不怎么严格要求管教他们,对外采取“过度保护”的策略,以求得亲子关系的平稳与融洽。这样教养的结果是子女变得非常不成熟,当遇到与他们期望相冲突的事件时,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抗拒、任性、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表现出反叛行为。他们可能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或过分地依赖父(母),做事缺乏

坚持性。“漠不关心型”的教养方式在一些单亲家庭比较常见:父(母)亲总体上不关心子女的成长,甚至对之在态度上是拒绝否认的,只在满足了他们最低的衣食要求外,就不再尽心尽责;大人通常在生活中面临着沉重的负担,以致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呆在一起,忽视对孩子的精神心理需要,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又无法得到单亲正常的关爱,所以容易发展出更强烈的依恋行为;由于单亲对教育孩子没有兴趣,平时对孩子提供的刺激较少(如言辞交流量低),易造成孩子认知、游戏以及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陷,也许使智力的发展滞后、受挫;又由于孩子的行为较少受到约束与修正,孩子便容易出现行为越轨,对他人攻击性强,逃学,离家出走。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并不总发挥作用,当其教养得不到预期效果时,他(她)们可能要反思并修正教养方式,这就是说,家庭中的影响是多向性的,“儿童自身的特点是影响到父(母)的态度和育儿实践”。林崇德,1995)孩子的有些特性也在塑造父母的教育行为。

总而言之,夫妻正式离婚后,毕竟会使孩子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时候更加难以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这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幼年时爱的缺失加大了对之教养的难度。

3.“经济紧张”对单亲家庭的影响

单亲家庭所面临的困难是严峻的、现实的,父母也承受了更多的负担,尤其是单亲父(母)面临的“经济紧张”和“角色超载”,而前者往往成为单亲家庭所遭遇的主要问题。生活拮据对这些家庭的影响重大,因离婚等造成的经济收入降低甚至中断引起生活质量的下降,成为许多单亲家庭所具有的共性。由于大多数单亲家庭是“母—女(子)”模式的,母亲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固定的收入,没有足够的抚养孩子的资源,孩子缺乏营养和医疗保健,在课堂上精力不足,身体健康得不到有效保证,监护人为谋生必须分散精力以至于很少关心他们和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环境,有的孩子就已辍学或面临辍学的威胁。特别是那些生活贫困、失业、工作能力很低、教育背景窄狭的母亲,养育儿童的技能也很差,她们往往以让孩子得到温饱为满足,严重缺乏对孩子心智成长的关注和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从而削弱了家庭内的关系。一些带孩子的单身父亲因经受着贫困的压力和经济的限制,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以至较多地产生了问题儿童或劣迹儿童,正是家庭的贫困重创了许多儿童的成长轨道。

当然,也有一部分单亲家庭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经济保障,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上学等,但这并不能保证对子女的教养会取得实效。

三、影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行为的其他因素

许多宏观的、微观的、主观的、客观的、远期的、近期的因素共同作用都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与人格走向造成重大影响,单亲家庭儿童对离婚的适应程度也受这些因素中的一部分制约,这无疑形成了难以预测单亲家庭教育效果的诸多变量。具体而言,下列因素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单亲家庭儿童。

1.家庭的民族背景、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时空环境。

2.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单亲会更多地与孩子交流,更多地鼓励孩子,并赋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世界。当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会更多采用关爱、说理、赞扬和纪律等方式来教育孩子。相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更可能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态度,有更多的体罚现象。

3.社会支持性。社区、邻里、朋友、亲戚的物质、情感支持会大大缓解单亲家庭的压

力和儿童心理调适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祖父母的介入。反之,家庭与邻里以及社区关系的破裂容易导致少数儿童出现不良行为。

4.学校、教师的影响。

5.婚变次数。儿童经历父母婚姻变故的次数越多,适应就越困难,适应持续的时间也就越长。儿童不断经历着严重的家庭冲突以及不一致的抚养方式会极大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6.父(母)观念行为系统的作用。如道德境界、家庭价值观、生活方式、父(母)身教示范。

7.非抚养方的影响。如果离异父母能消除彼此的敌意,与没有监护权的父(母)保持接触,并与家族内的亲戚、儿童的老师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取得一定的社会支持,或者非抚养方经常给予儿童不同程度的精神与物质的关怀,就会使儿童的发展情况得到改善。

8.单亲的心理健康水平。

9.单亲的受教育程度及教养能力。

10.亲子关系。单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角色超载”、“责任超载”,从而容易加大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发生冲突的频率,使亲子关系别扭、紧张,致使一些单亲丢弃部分责任的现象发生。但也有相反的情况。

11.多子女单亲家庭产生的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的差异。

12.家庭规模与子女排行。

13.儿童所接触的伙伴影响。

14.儿童的年龄。由于离异而较早形成单亲家庭时,若孩子尚在学前阶段,这个时期子女常见的情绪性反应大都为恐惧,自责,退缩,缺乏信任感,敌意性强,在个性上渐渐变得内倾、孤僻,这可能是和不良的单亲家庭环境导致的自卑心理而自我封闭有关。如果离异发生在孩子处于学龄时期,儿童则较多地表现出抑郁、焦虑、恐惧、自卑,青少年表现为与父(母)疏远,过早结交异性朋友,出现一些破坏性的反社会的行为,如违法犯罪等。

15.儿童的气质、遗传性因素。小部分单亲家庭教育出了非常优秀的子女使得许多完整家庭相形见绌的事实让人们感到惊讶,这恐怕除了教养方法的得当,单亲有修复、展开家庭功能的能力,孩子没有成为劣质教学的受害者等因素外,最关键的可能是儿童的气质或遗传特征有效地保护了他们的心理与感情免遭过大的伤害,或者如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所说,先天地具有一种内倾气质,而有内倾气质者“皮层觉醒水平高,更成熟,在更小的年龄就会按社会要求行事”,“学习较容易,比外倾者学得较多”。艾森克还说,人与生俱有以特殊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倾向,遗传的生物因素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英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人格(气质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先天特性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影响他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环境力量对他的人格的可变性。”他甚至认为,整个人格约有三分之二决定于环境,三分之一决定于遗传。

16.儿童的性别。

四、几条对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的干预措施

1.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体味“教师与家长是教育的天然同盟军”的意蕴,“要重视对单亲家庭的访问,以真诚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建亲师交往的桥梁,帮助亲子双方走出痛苦、焦虑的心理阴影,抚慰心理创伤”;帮助家长成为孩子消极行为的首要消除者,提高家庭整体机能;调适亲子关系,让亲子之间相互发现,相互信任,相互鼓励,让父(母)亲欣赏子女;改变孩子学业落后的状况,重塑孩子的自信。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到家校联系的各种活动中来,丰富自己的教育信息资源库。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给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卡,密切关注他们的在校表现,及时地对这部分同学暴露的心理行为进行干预;班主任要对单

亲家庭学生给予加倍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从压抑消沉的情绪状态中恢复正常,改善学生的在校行为表现。

3.利用家长委员会组织部分家长向单亲家庭送温暖献爱心,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向教子无方、教法不当的单亲出点子、提建议。

4.政府有关机构(如教育行政部门、妇联、老干部科)可组织有经验、水平高、觉悟高的退休老师、老干部组成义务帮扶组对单亲家庭提供建议与指导,提升家长营造积极家庭氛围的能力,使一些单亲家庭转变“消极的养育”为“积极的养育”。

5.政府有关机构开通“危机协助热线”,聘请儿童教育专业人员对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对单亲家庭予以格外的关照。

6.民政部门、社区等组织机构为单亲家庭创造就业机会,在贷款、低保、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和优先考虑,帮助单亲家庭解决生活困难。

7.单亲家庭也要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同情,有效利用各种支持系统。对学校、社区、亲朋、邻里、志愿者提供的帮助要乐于接受,而不能拒绝漠视,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一些活动,扩大交往联系范围。单亲家庭自身也要淡化家庭破裂带来的心理创伤,对生活抱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开发生活情趣。

当然,单亲家庭的激增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领域引起的社会性问题,如何遏制单亲家庭增长趋势并缩减其数量是最应该“干预”的,每一个深切关注这个问题的“匹夫”以及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应有所思考、有所动作,从源头上防止家庭免于分裂,因为这对于维持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十分重要。

单亲家庭是特殊家庭的一种,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行为与核心家庭儿童相比有较多的消极成分。对这类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关键在于对与其生活的单亲及离异后双方关系的干预。指导单亲合理安排经济、子女、家务等;鼓励并帮助离异者分析上次婚姻失败的原因,指出再婚后家庭与初婚家庭的不同特点,提高其对再婚的适应能力;鼓励并帮助离异者在适当时候重建家庭,也有助于父(母)子女身心状态的恢复。“对儿童的干预主要训练自我照顾能力,培养其对父(母)的眷恋与感情”(施璐芳,2002),让孩子理性地思考问题,接纳父母离异的现实,儿童也许能较早地走向心理成熟。

第五篇:儿童心理发展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发展案例分析

问题:扇动一张纸,一个孩子感到空气在脸上拂过。过了一段时间,在有风的一天,他感到了风。因此他觉得风的形成是由于树的晃动。你认为这种因果表征处于思维发展的哪一阶段?为什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增加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段

这一阶段的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运动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主要特点有反射和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截断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一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直接感知的环境是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失误,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只觉得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的格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还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结构又具有相对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本阶段儿童的思维还具有之能前推,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事往往忽略其他实物及思维具有刻板性。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做出判断是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唯独,尚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纬度。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弹性,思维可以逆转而同一件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的儿童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势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以来,实行市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一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

(二)而老师给的案例中孩子的表现我认为该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理由如下,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不只局限于对直接感知的环境是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只觉得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的格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还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结构又具有相对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本阶段儿童的思维还具有之能前推,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事往往忽略其他实物及思维具有可颁行。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做出判断是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唯独,尚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纬度。题中孩子的表现由扇动纸感到凉快认为凉快是由于纸的扇动从而认为树林里的风动是由于树叶的晃动正是由于儿童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心理表象是只觉得物的图像,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还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结构又具有相对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事往往忽略其他实物及思维具有可颁行。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做出判断是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唯独,尚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纬度。即儿童只能从事物的表象纸的扇动带来风推出树叶的扇动也能带来风,而不能认识到凉快产生的本质.认知受直观知觉活动的影响较大.

下载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单亲家庭家教情况个案分析

    单亲家庭家教情况个案分析 基本情况:莺莺,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女孩子,清纯、聪明、可爱,父母离异后生活在母亲身边。母亲是个残疾人,又下岗,靠政府补助金每月120 元生活,日子过得很......

    儿童心理沙盘案例分析(上)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www.xiexiebang.com 儿童心理沙盘案例分析(上) 在现代家庭中,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家中的小皇帝,作为父母,自然是众星捧月、惟命是从、要星星不敢......

    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特征与教育策略探究 背景: 当今社会,单亲家庭是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在老师的眼中,他们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有的孤僻、不和群,有的早熟、对人戒心......

    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 1、 定义:单亲家庭是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由父母一方,独自一人负担照顾自己以及照顾孩子的生活联合体。 西方学者Schlesinger最初将单亲家庭界定为:以男......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多家庭随着人们的婚姻、社会等意识的变化而发生破裂。“离婚”、“离异”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据中国妇联最近的一次统计:中国67%的离婚家庭中有子女,这意味着......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单亲家庭以及单亲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为题,讨论了单亲家......

    儿童心理培养

    儿童心理健康关乎人格形成——心理专家谈儿童期心理培养 在我们身边,常见这样的现象:有的家长觉得对儿童的教育从其学说话或上学才开始,有的家长因工作忙把出生不久的孩子送到......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生活中,家庭闹“地震”、“后院”“着火”屡见不鲜,其后果是导致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