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在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方式存在的间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合作学习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局限性与弊端。本文拟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结合自身实践,提出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时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合作学习是指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一种目标为导向,以团体成绩为个人成绩,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应用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由于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成为了目前世界上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同时,也成为我国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所倚重的教学策略之一。本人承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并不是把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就完成任务,它要求小组成员之间一定要具有明确的合作动机与合作目标;否则,合作学习往往就会流于形式。例如:我在上高三复习课的时候,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时事分析,结果发现学生们上台演讲的质量比较差,原来他们完全是一个人做这个作业,有的小组甚至次次都是同一个人来做,没有进行讨论,分析难免很局限,根本达不到笔者当初设想的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原因:教师没有将合作目标与动机向学生宣传并具体组织落实,导致学生缺乏积极互动;学生缺乏合作意识、技能,学习观念陈旧,习惯于被动学习。
(二)合作中学生参与不均衡,缺乏积极性。
在课堂进行合作讨论时,往往是好学生发言或代表小组汇报,而他们不很愿意教困难学生;困难学生认为既然以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于是产生依赖,参与讨论不积极,通常是充当听众角色;个别学生无所事事,开小差,甚至讲话,而教师却又很难及时地发现。
原因: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控不够,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小组目标与个人责任缺乏联系;学生小组长管理能力欠缺,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
(三)组内、组间的关系欠协调,合作水平不高。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内成员经常出现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缺乏合作意识,合作的水平不高;各小组更是只关心本小组的任务是否完成,而对其他小组的汇报漠不关心,小组间各自为政。这就和合作学习有关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要求相去甚远。
原因:教师缺乏对学生合作意识、技能的指导,缺乏教学规范的转变,使课堂缺乏生成性:学生学习观念陈旧,未能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且受自身语言、组织等能力的限制。
产生上述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对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把握不准。、二、解决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了解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合作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改所强调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互动,培养交往意识、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并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效益。据此,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应是: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观,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目标管理。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社会学科,更强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合作学习应该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这一点,教师与学生都要明确。所以,教师在自身转变观念的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发动工作,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对他们自身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对学习目标进行管理。合作学习要有吸引力的主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任务(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水平),而且这个任务是可以分解开来的,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例如:我在上时事分析课时,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行轮流制度以应付教师的情况,马上改变策略,要求学生们在演讲分析时事的同时,必须以板书或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相关的材料与观点,并就本小组的分析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之后还要准备回答其他小组对他们的提问。这样一来,局面就完全改观了,同学们开始忙碌起来,紧张地进行分工,四、五个人聚在一起,查阅资料,讨论排练,充分体现出协作性。上课时,学生演讲,台下的同学较认真地听,因为他们要就倾听的内容准备随机接受提问并即时发问,而且个人表现直接与小组成绩挂钩。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要明确小组目标与个人责任,引入激励机制,真正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
在这里,小组目标是指目标被小组成员所认可;个人责任是指个人学习成绩对小组的贡献。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如下有效策略:注意小组的管理。以异质小组为主,学生以成绩一优两中一差搭配,性格内向与外向搭配,性别男、女搭配。分组要由教师来分,因为学生自主分的大多是同质小组,一段时间后必须重新调配。
注意组长的挑选以及建立人人发言的机制。组长的人选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而一定是善于组织和团结同学、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课内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在组内发言,并轮流代表小组首位发言,其他小组也可以随意指定这个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这样可避免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和困难学生老是不发言的现象,真正形成共同研讨、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局面。
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应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总是发现一段时间后,学生就显出疲态。怎样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最终改变他们被动的学习方式呢?我决定完善竞争机制,做法如下:阶段性地总结各小组的学习效果,按他们取得的成绩排名,名次分排在最后的末两位小组要被拆散重组。利用“基础分”和“提高分”评分办法,迫使每个学生都以自己为竞争对手,并以此为小组做贡献。基础分为学生以往测验的平均分(在起始年级末进行测验之前可以是平时作业分)。教师要分阶段算出学生的基础分,不要把学生的成绩固定在一个基础分之上。提高分为测验分超过其基础分的程度,即该学生为小组赢得的分数,反映出该生为小组所做出的贡献。每次测验后对各小组的提高分总分进行统计,对获前三名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
(三)要有动态的发展观,构建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体系,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限制,缺乏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导致合作的水平不够高。而教师也不能指望在一节课之内就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水平,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在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生成。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做法: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讨论合作—分小组汇报合作成果—各小组评分和教师评分—课堂结束。表面上很热闹,每个小组都轮了一遍,但恰恰最容易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我采取的策略是协调组内、组间关系,变小合作为大合作,变小共享为大共享,实现高质量的合作学习。
抓住一个环节,变小共享为大共享。小组汇报合作成果的时候,要确保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被全班共享,并能让汇报的小组知道本小组在合作过程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如何,以便在下一次做得更好。为此,教师可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鉴定这个小组的成果与合作技能的掌握。当某一个小组有做得特别好的地方,教师给予积极的认可,这样就使其他小组能明确合作的方向,知道合作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逐渐提高合作的效能。这样做尸虽然一节课不能让全部小组轮一遍,但能较好地使合作的成果被全班所共享,确保下一次的合作水平提高。在一次次的全班互动中,学生逐步形成合作、分享意识,逐步提高交往、合作的技能,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并养成课堂上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及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最高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变为小组的一员,在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中实现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创设一个环节,变小合作为大合作。不论上什么内容的课,一定有这样一个环节:当一个小组呈现他们的结果时,教师马上组织各小组对这个结果进行思考、讨论,形成全班范围的思维碰撞,以对这个小组的结果生成新的补充,从而使学生知道答案不是唯一的,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学习形式,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促进学生进行互助教学,以团体成绩为依据来进行评价,从而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本文从合作学习的含义出发,结合当前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对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合作学习;大学语文;应用
萧伯纳说:“你我各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仍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这充分说明了合作学习给教学带来的益处。大学语文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的课程,也是培养大学生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及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一门课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具有实效和创意的教学理论。而且,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典教学著作《学记》中就有“相关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强调了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合作学习以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技能为目标,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对于合作学习的含义,中外教育学者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习,并根据小组成绩来进行综合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的总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方式是该种方式的特点,小组是班级中的学习单位,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进行学习。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达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得出合作学习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活动;
②合作学习是以互助合作为学习动力的学习活动;
③合作学习是以共同目标进行学习的学习活动;
④合作学习是既明确分工又协助合作的学习活动;
⑤合作学习是以团队成绩为奖励依据的学习活动;
⑥合作学习是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挖掘其非智力潜力的教学活动。当前大学语文中合作学习的现状
2.1 分组不科学
很多教师采用平均式或自由组合式进行分组,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造成小组间能力失衡。研究表明:只有在交往、知识和经验方面存在差别的情况下,小组合作质量才会提高。因此,小组的划分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是不能随意决定的。
2.2 分工不明确
在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赋予小组长特别的权利,操纵整个小组的活动。小组长大多是能力强、成绩好、性格外向、爱好表现的学生,他们以权威的身份掌控着小组的大局,打破了平等交流的局面,阻碍了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各抒己见,造成他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使原本的平等交流变成了固守的服从。
2.3 规则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教师布置任务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是立即让他们作出判断。时间长了以后,容易让差生产生依赖性,缺乏对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4 时间设置不恰当
小组学习通常要根据教材来设计,如果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往往会造成学生对合作学习缺乏准备和兴趣,合作的积极性不强。使得一些只需简单讲解就可让学生掌握的技能偏要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小组合作,课堂实效性不强。
2.5 时间不充分
有时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由于时间掌握不当,学生刚进入角色,刚展开思维,就终止了学生的研究,使得合作学习成效不明显,只流于形式。
2.6 教学评价不全面
表现在只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忽视了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合作程度的评价,造成了合作学习评价的单一性。实施合作学习的途径
3.1 合理分组
合理的分组是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前提。合作学习要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进行合理搭配。每个小组的人数应控制在4~6人,学生也可以自行进行组合,保证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此外,要保持小组的动态合作,允许学生进行换组学习,这样,既可以调节合作的氛围,又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同不同背景、不同能力和不同思维的学生进行合作,掌握合作的技巧。同时,为了保证小组合作的切实高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一定的角色,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3.2 明确合作目标
合作学习要顺利进行,必须确定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生必须通过分工合作、角色转换、资源共享、小组奖励等方式形成有效的依赖关系。小组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共同目标的形成是小组凝聚力的保障。
3.3 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和学生成为主导和主体的协作关系。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要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分享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必要时刻给予启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4 营造宽松的合作氛围
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小组的学习效果,因此,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合作氛围显得至关重要。要减轻学生的压力,在精神上受到鼓舞,要引导学生主动交流、切身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品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3.5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任何学习方式都是在循序渐进中逐渐形成的,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教师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合作任务。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这要求教师要选择有价值的合作项目来为学生布置任务,体现出合作学习的价值。要重视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防止形式化。
②指导合作过程。合作学习不能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要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要参与这一过程,耐心指导,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③制定合作评价。小组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和总结。评价方式可以采取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小组自评主要评价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的表现;小组互评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组织凝聚力;教师点评不仅要看到先进,更要注意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慎重,防止对学生产生消极作用。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这种方式应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有助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语文教师要掌握好这种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及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周金声,江少川.大学人文语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黄兴川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我校的 “主体异步教学模式下双案一体化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改推动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机不当。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使学生无所适从,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 评价不全。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合作学习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形式,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使用得当,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达以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形成教与学互动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英语教学;实施方式;实施过程
合作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正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
一、理论指导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源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适当的环境、要求下通过合作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即通过“小组自主学习”才能完成。
二、目标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课程标准》中任务型教学的一种,明确的要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在现行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对话练习是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重内容,在进行组织对话实践操练时,不可简单的布置任务。而没有示范,没有创设情景,没有语言提示,在这种要求不够明确的布置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够充分准确,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预期目的。
三、实施方式
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操练方式,这些活动主要可以穿插在以下儿种教学步骤之中进行。
(1)”呈现”环节后。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后,就转入操练这一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此时的操练难度一般不大,以教师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为主。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幻订、实物、提示词等“指挥”学生进行练习,这时最好穿插(内容简单的话不必让学生先准备,反之,事先作些准备),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对地、一问一答地进行下去。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很快地掌握新的语言项目。这样做的特点是节奏快、密度大、频率高,使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兴趣浓厚,人人参与,差生也跟得上。
(2)在“练习”阶段。“练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的语言项目的理解,巩固新的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地运用作好准备。练习的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问答时有较宽的选择余地。这时适宜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教师要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对”或“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或“引导者”的作用。练习结束后一定要抽查几对或组当堂表演,以了解练习情况,并对表演出色的组进行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奏放慢,频率放低,但密度大,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在“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生活的背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业作答,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不可预料的,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造的机会和余地。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一般用学生真实姓名为好)、会谈、讨论解难、模拟采访、扩展对话、补充想象性结尾等等。教师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米表达,注意人句内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评委的身份。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随着课堂语言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为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小组活动通常穿插在以上三种教学步骤中,然而,教无定法,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实施过程
(1)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即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将所有设计的问题都交给小组讨论解决,其实并非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这样也会使学生失去宝贵的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对自主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因视情况而定,在英语课堂中,对需要合作的对话练习,可多次进行小组活动,而对于问题的思考解决,则要视问题的难易程度,对于通过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则无需小组讨论,而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依靠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无法解答的问题,则交由小组讨论解决,我们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或者在讲台上忙碌着,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或者在黑板上板书着什么,而没有去关注学生们在活动中有没有困难,有没有认真参与,有没有兴趣等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起到良好的中介作用,而中介作用是为学习者提供苟价值的学习经验,使学习者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因此,教师在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给他们良好的建议,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解答他们的一些问题等等。这样才是认真履行了中介者的职责。而且,只有有了教师的关注与适时的指导,学生们才能认真而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否则,只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为了能尊重学生劳动成果,充分关注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实现:①准备小组讨论记录本,组员每人负责一天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记载,教师定期查看并在第二天课堂上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给予恰当的评价。②可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园地,即利用教室内黑极报或墙壁上的某个地方开辟一个园地,将课堂中来不及交流的优秀的小组讨论记载张贴出来,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江都市实验初中 刘美玲
摘要: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找到一个跟信息技术新课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成为时下讨论的热点。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尊自强能力的信息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概述、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
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旋律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因此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更应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达到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这几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了必修课逐步普及,进一步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学对象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难度;教学方法和手段偏差,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二是停留在知识、教学技能目标,淡化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三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不够,缺乏学生间、师生间互动、交流。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生缺少信息活动的交流、评价过程,学生的信息处理、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远离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除了要继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加强适合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外,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把“小组合作式”学习做为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更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集其它学科之长,补其它学科之不足,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了解社会的发展,知道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说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初中学生学生爱说、能动、想象力丰富、喜欢表现自己是他们的突出特点之一,而按照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言堂,这些生龙活虎的孩子在课堂上的气氛如果象一潭静水,我觉得就太呆板了,而且现代教育提出的课堂气氛应该是自由和和谐,应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如鱼得水般的轻松愉快,从而产生爱学习的感觉。因此,我借助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机会,结合本校课改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探索。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概述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又是合作学习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交际,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合作开展小组内或小组间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这样便形成了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因为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的见解,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气氛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从而成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而漫长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主动的动手进行操作,才能从实践中探索到知识的奥秘,他们是主体,对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拥有操控权,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而减少被迫学习的乏味。
二是合作性原则:“小组合作”就是把全班分为一个个小组,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组内成员的合作,又加强了他们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同时又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成果交流,加强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又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和自我价值观念、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求精神的提高,也解决了大班化授课的弊端。
三是实践性原则: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必须以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强迫性的接受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
三、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创建合作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操作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操作者、资料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创设合作环境
合作学习环境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和教学组织环境。资源环境是协作学习需要的硬件条件,学生文件传输、讨论评价软件环境,学生资源应用的网络资源环境等。教学组织环境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任务的驱动环境等。教学组织开展时主要有:情境部分,通过创设情境,介绍主题内容及其背景,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给学习者指定方向,激发学生协作学习兴趣;任务部分,开展协作学习是必须有明确的共同目标,要求对本节课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任务要求是真实的、可行的和有吸引力;资源部分,是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网上资源清单,对要查找的资料给出一个定位,这些信息可能包括网络文件,专家的电子信箱或实时会议,网上可查找的资料等。例如:在学习“插入艺术字”这一内容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插入艺术字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之后,决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这两种方法的步骤。教师为每一组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艺术字,之后明确每一组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师的定向引导,学生明确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研究内容,活动的具体要求,学生则能高效省时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尽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3、师生的合作与交流
主要有如下过程:第一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利用系统提供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来自我探索,不断克服学习障碍,获取成功经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第二阶段,协商会话阶段。自主学习阶段结束后,学生可以就自己的问题和别的成员进行交流,进行组内对话、商讨、争论等互动合作对问题进行充分解析和论证,学生间、师生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第三阶段,知识建构。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之后,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加强总结、建构,形成自己稳固的知识结构。在积极地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到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提到锻炼。
4、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是协作学习的重要过程之一,也是体现协作学习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优势所在。学生把学习成果在教学展示平台上进行展示,全班共享学习,使协作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组内,是全班的协作。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展示、评价功能,对他人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达到相互促进,不断开拓进取。同时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增强他们的网络应用正确观念。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快乐体验、探究经历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意识,发挥了学生自我潜能的,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克服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的现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学习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2012-06-18 16:05:20)转载▼标签: 杂谈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离开了学生自身这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教师任何主观的注入或灌输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旋律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因此,作为教师,我要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达到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
一、“小组合作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意义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把“小组合作式”学习做为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更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集其它学科之长,补其它学科之不足,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了解社会的发展,知道学
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说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学生爱说、能动、想象力丰富、喜欢表现自己是他们的突出特点之一,而按照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言堂,这些生龙活虎的孩子在课堂上的气氛如果象一潭静水,我觉得就太呆板了,而且现代教育提出的课堂气氛应该是自由和和谐,应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如鱼得水般的轻松愉快,从而产生爱学习的感觉。因此,我借助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机会,结合本校课改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探索。
二、“小组合作式”学习在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而漫长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主动的动手进行操作,才能从实践中探索到知识的奥秘,而教师仅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应互相交流,共同成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但他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主体,对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拥有操控权,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而减少被迫学习的乏味。
2、合作性原则:“小组合作”就是把全班分为一个个小组,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组内成员的合作,又加强了他们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同时又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成果交流,加强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又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和自我价值观念、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求精神的提高,也解决了大班化授课的弊端。
3、实践性原则: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必须以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强迫性的接受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
三、“小组合作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小组合作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①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操作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操作者、资料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②强调小组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针对我班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浮躁而不塌实的弱点,我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③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演示、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④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
首先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其次要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例如在新知探求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如何运用工具栏中的工具时;第三,教师要发扬民主、大胆放手;第四,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2、“小组合作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①学生合作之前应做好信息技术的定向引导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即在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说明这一节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学生准备好哪些素材,并为学生制定好一个活动报告单,便于学生在对学习材料探索的过程中搜集整理有关的数据、信息。
例如:在学习“插入艺术字”这一内容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插入艺术字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之后,决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这两种方法的步骤。教师为每一组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艺术字,之后明确每一组的学习任务。
通过教师的定向引导,学生明确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研究内容,活动的具体要求,学生则能高效省时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尽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②学生合作之中要深入到学生学习中去,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并适时、适当的给予技术指导。
在学生分组合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各组的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学习的进程也将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调控学生的分组学习,教师首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通过观察和适时的提问,收集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
③学生合作之后,要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学生通过自己相关的方法来找到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可以让他们先在组内交流,然后觉得哪种方法更为科学、简便,再引导其进行组间的交流,这样就培养了他们组内的合作精神,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组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层面上又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组织能力;信息技术课有其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多动手,老师尽量少讲、精讲,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处理困难问题的态度。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信息技术课中“小组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后,对别人和自己的发现、体会进行反思、评价,捕捉有用的观点和思想,找出其中的不足和问题,使认识深化,促使他们在宽松、开放的合作评价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反思,学会评价。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评价,使学生有反思的机会;通过评价,使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各种技能。因此,评价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措施和方法。然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关键在于要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1)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相结合。
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相结合可以使教师得到测试手段无法获得的过程性信息,如学生的体验、学生的内心活动、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学生的学习困难等;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够与他人相互检查、相互要求、相互帮助,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并能促使学生学会思考,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帮助反思学习的进程,帮助树立新的超越自我的学习目标。同时要让学习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从而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当然,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合作学习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
2)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与合作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并认识到从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合作学习精神的重要性。就过程和结果两者而言,应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期结束评选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学习个人时,不仅参照学习情况表中的得分高低,还要参考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等。这样,学生对合作学习评价的关注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合作学习的开展。
五、“小组合作式”学习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小组合作作为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应该用在重点上、难点上,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上。合作在数量上不应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2、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应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同时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情景;其次,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共同合作者;再次,在活动中,当学生的言语活动出现严重的错误时,教师必须指出并作出更正;最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评,必须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协调、激发、合作、监控、反馈”的作用,让学生心中永远充满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让学生在质疑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
3、合作学习不能代替个体独立思考,两者应有密切联系。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是一个循环、更新、提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应是: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个体得到修正,获得新认识。也就是说,针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学习者应在个人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进一步补充、修正个人的认识,在合作中互相吸纳思维的闪光点,在合作中进行互相监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就合作学习而言,交往能力往往是决定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效果,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应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始终。教师应从言谈举止开始,对学生反复进行训练,以达到交际自如的程度。比如,怎样请求发言,如何称赞他人和表达不同意见,如何倾听发言和提出建议等。
总之,“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大致上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及人为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还有一点遗憾和不足。首先,作为“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就应该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座位的形状是马蹄形,也就是一个英文字母U,但是由于机房条件的因素,现在的座位形状是“一”字形,这无疑形成了小组间同学的交流较困难。其次,学生进入机房的纪律观念没有在教室强,这也或多或少给上课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能解决,但需要时间去慢慢磨合,只有在不断地实现这一模式,才能有所发现再去完善这一模式,从而实现真正理论上的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