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形成性考核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形成性考核测试题(3)
宋元明清部分
一、选择题(请在正确答案的序号上打√)C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作者是
A、王维
B、王昌龄 √C、范仲淹
D、陆游 B2、柳永的《雨霖林》是()的代表作。
A、豪放词
√B、婉约词
C、怀古诗
D、山水诗 C3、“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作者是
A、王安石
B、刘禹锡
√C、杜牧
D、辛弃疾 A4、下列诗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是
√A、温庭筠
B、苏东坡
C、陆游
D、辛弃疾 B5、彻底打破“诗庄词媚”界限的作者是
A、柳永
√B、苏轼
C、辛弃疾
D、李清照 B
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作者是
A、苏轼
√B、陆游
C、辛弃疾
D、李白
A
7、“元曲四大家”是指马致远、关汉卿、和白朴
√A、郑光祖
B、张养浩
C、王实甫
D、睢景臣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并修改)
×
1、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的意思是燕子还没有飞回。修改: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的意思是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苏轼。修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
√
3、宋诗多喜叙事,以意境胜。
√
4、宋代形成两大词派: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婉约词词调蕴籍。内容侧重儿女风情,风格清切婉丽,语言圆润。刘永、李清照为代表。豪放词气象恢弘。题材较为丰富,风格雄健奔放,不拘音律。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
5、北宋词至苏轼而出现改观,他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修改:北宋词至柳永而出现改观,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
6、宋代第一个大量写慢词的是刘永。
修改:宋代第一个大量写慢词的是柳永。×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李清照的诗句。修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诗句。×
8、“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声声慢》中的诗句。
修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雨霖铃》中的诗句。
×
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咏月而怀人,作品中说的“子由”是其弟苏洵。修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咏月而怀人,作品中说的“子由”是其弟苏辙 ×
10、《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公瑾”是诸葛亮。修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公瑾”是周瑜。√
11、南宋晚期出现的一位著名词人是李清照。√
12、李清照的《声声慢》突出“雨”字来写。《中国古代诗歌选读》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
1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诗句。×
14、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辛弃疾四位诗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修改: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四位诗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1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作者是杨万里。修改:“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作者是陆游。
×
1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诗句。修改:“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的诗句。×
17、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体现了柔美的特殊风格,代表了南宋婉约词的最高成就。
修改: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体现了柔美的特殊风格,代表了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18、李清照词被辛弃疾称道为“稼轩体”。
修改:辛弃疾词被李清照称道为“稼轩体”。×
19、“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四位杂剧作家。修改:“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位杂剧作家。×20、散曲分小令和元曲两种形式。
修改: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
21、被誉为“秋思之祖”的作品是白朴的《秋思》。修改:被誉为“秋思之祖”的作品是马致远的《秋思》。
√
22、白朴的《沉醉东风·渔夫》最后以“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题,表达了作者蔑视功利、淡泊洒脱的高尚情怀。
×
23、马致远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怀古伤今,揭示封建王朝无论兴衰更替都给人民带来灾难;立意精警,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修改: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怀古伤今,揭示封建王朝无论兴衰更替都给人民带来灾难;立意精警,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4、清前期倡导“神韵说”的诗人是袁枚。修改:清前期倡导“神韵说”的诗人是王士祯。
√
2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句的作者是清朝的赵翼。
×
26、清前期的三大词人是纳兰兴得、陈伟松、朱彝尊。修改:清前期的三大词人是纳兰性德、陈维崧、朱彝尊。
√
27、清中叶,张惠言强调词的比兴寄托、创立常州词派。
×
28、秋瑾是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诗揭开了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序幕。
修改:龚自珍是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诗揭开了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序幕。
三、默写题
1、《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寒还暖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国古代诗歌选读》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论述题
1、以《雨霖铃》为例分析婉约词的特点?
答:柳永作为北宋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以过人的文学才华和安处青楼歌馆的独特经历,将词由小令扩展为慢词,把正宗词温婉细腻抒情写意的优长之处发挥到了极致。
《雨霖铃》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统观全词,词眼在下阕过片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它明确地告诉读者,全词写的是冷落清秋时节、黯然神伤的离怀别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短短十六字清晰而韵致丰厚地交代了情人送别词人时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别”在傍晚之时,夕阳西下,即将暗锁天地,暝暝如墨,清秋寒涌,就让人心中不由得想起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客愁。长亭在当时是送别的代名词,不是送别的人看到它也会想起送别;而今,词人却是确确实实的被送者,长亭不会从他心底升起更加浓浓的别绪么?再看一个“对”字,“对”出词人什么样的心绪呢?细细品味,应该有词人不得不面对长亭时的无可奈何;应该有静对长亭时,词人与情人久久默默无言的相对;应该有表面静对而心中潜涌的汩汩离愁别绪。词人又在“寒蝉凄切”里着意描摹了秋蝉衰弱的残声,嘶叫是那样的凄凉哀切,像车轮从听者的心间辗过,亦如千手在胸中撕扯着闻者的心绪;“蝉”前加一“寒”字,更增添了当时情境的凄寒和周围环境的清肃逼仄。在这“醉不成欢惨将别”之时,不闻蝉鸣,已觉心碎,现在听到如此凄凉悲切的寒蝉声怎不会加重词人的别意哀痛呢?怎不会让人联想到这“寒蝉”就是词人的的化身呢?这凄切的寒蝉自然也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可是到此,词人还觉不够写尽离别时的凄清冷落,于是又为读者顺势点染了初歇的骤雨。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层凉,一阵急急的秋雨过后,空气越发显得清冷了,寒秋瑟瑟,侵人肌髓,也就牵惹起词人心头无限的伤感凄凉。可以说这加浓的清冷,这寒蝉的凄切,这长亭的别意,这难分的心绪,都在这一刻交融在一起了。三句三镜头,从听觉、视觉和触觉三个维度,为我们白描勾勒了典型的清秋时节的三幅画面,可谓字字点染了离别之愁绪。酒在柳永那里应是快乐的因子。可此时他饮的酒却大有不同——“无绪”。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且看“饮”字前附着的“都门”与“帐”,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渲染,这里的酒自然是入别离之愁肠了,当然无好的心绪。那么“无绪”是否真的就“无绪”呢?随之的“留恋处”就有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不是“无绪”,而是“有绪”,是词人与情人依依不舍的万千留恋心绪拥塞心头。可以说,这一“无”字刚好加重了下一句“留恋处”的语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意分量。正当词人与情人留恋之时,却传来了“兰舟催发”。四字之中最核心、最惹眼的是“催”字。这个字一见出船夫之冷漠无情,人为加重了清冷的环境,与主人公留恋难舍之挚热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催”可谓是船夫无情之“催”;二见出词人与情人留恋之久之难分,需催方可成行,应是船夫无奈之“催”,愈见二人送别之情浓。无论是哪一种含义,都把“留恋”之情推进到深婉之处,耐人寻味。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紧承前一句中“催”字而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那么分别时的情形会是何等情状呢?一个是久在青楼馆肆中乐处的风流才子,深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是妙龄知己红颜,耳鬓厮磨,情致融怀,心有灵犀。在这冷落清秋节的分别时刻,不用相拥号啕,声传百里,更不用海誓山盟,情比日月。“执手”,用动作传言可谓精妙!真正的别离无需太多的言语,只需“执手”,用彼此的体温传递着彼此的心语就足矣。“相看”,那一刻无论什么样深情的话语说出来就顿显苍白,就为对方留下遗憾,只有“相看”,彼此之间打开心灵的窗子,静静映照,一任心灵之水恣意通流,才是最佳的选择。“泪眼”,眼中已是泪光莹莹,却无泪珠流落,就是这个“泪眼”留给读者不尽的想像空间:两个人别离时彼此心中那些潜滋暗长的温婉哀伤,一点点地积聚起来,眼中泪涌如云,又隐忍无声,真是“流泪眼望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试想还有比这更悲凉更凄惨的吗?一个“竟”字传达了出人意料,实则加深后句“无语凝噎”的情感力度。有了上句“执手相看泪眼”的层层铺垫,自然有了“无语凝噎”。可是真就“无语”么?不!这表面的“无语”正昭示了词人心中无限的“有语”,离别的千言万语一齐涌上心头,那一刻从何说起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实写别离达到高潮时,词人非常巧妙地转入了虚写景,进一步从空间的角度推展开去,以眼前依依难舍的现实之景与想像中的虚拟凄情之境相映衬。一个“念”字,告诉我们是虚写,是词人心中自念,落寞凄凉之情一字渗出。“去去”是走了还走,前路无定。“千里烟波”一写漫漫前路,烟波浩渺,行止无定,心中顿感无限艰辛;二写词人别后思绪的纷乱潮涌和心情的动荡不安,愁肠百结如在目前,心中满怀愁云,使我们不由得想起唐人崔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久客思归意绪。“暮霭沉沉”,与第二句“晚”对应,黑色的暮霭更渲染了别后境遇的凄凉与孤独。“沉沉”看似雾沉,实则是词人沉重心情的形象化,语涉双关,情入景中,妙合无垠。“楚天阔”是词人此行的目的地,那里空阔辽远,茫无际涯,正突显了词人长途羁旅的孤寂和悲凉。可是人还未到彼岸,想像中词人的心情却已如此沉郁孤苦,则当下别离之苦就可想而知了。这里以想像中的虚写,大大深化和升华了前八句实写营造的悲凉别绪,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为词眼,上文已说过。“多情自古伤离别”,按语序来说应是“自古多情伤离别”,开阕点出离别之悲伤,不足为奇,却为后句点明全词独抒冷落清秋节的伤感做了映衬,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重心是在这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早已成为柳永词风的最典型代表,词人在想像中自问“酒醒何处”,酒醒意味着什么呢?上阕所言都门无绪的帐饮,本为举杯浇愁,随着酒力渐深,诗人想像自己会沉入到醉乡之中,也便暂时忘却了当下满腔的离别愁绪。可是在别后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夜晚,当诗人酒醒过来面对他的又是什么呢?只能说是酒醒愁亦醒。“问君能有几多愁”呢?南唐后主回答这个问题只用了一个意象,柳永却炉火纯青地运用了四重意象——“杨柳”、“河岸”、“晓风”、“残月”回答这个问题,将婉约词深婉细腻幽曲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先说意象“杨柳”。词人一见“残月”让人顿感别离的境遇,凄清冷落,心中自是愁肠百结。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长时间地离开,正与上阕“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相呼应。词人在婉转的否定中曲折地告诉我们,他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里“便”字一假设加深了想像别离后悲情的力度,“千种”一夸张增加了思念之情浓,一反问强化了无处诉说的憋闷。想像中的虚拟别情尚且如此,《中国古代诗歌选读》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那么现实中的目下离别会是什么样子呢?其实词人这里只想说的是:“千种风情我不需要,只求你我在一起时的欢乐;心中有情不需对任何人倾诉,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柳永又一次在婉转的否定中曲折地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情思恋曲。
总之,这首词以冷落的清秋之景为依托,来表达一对恋人在都门外难舍难分的浓浓离怀别绪。全词紧紧围绕“伤离别”来铺展,深婉曲折。先写离别之前,重在环境的烘托渲染;次写离别之际,重在描情写态的点染;终写离别之后,重在虚拟想像中的深化。全词在“婉”上力尽幽曲缠绵之能,在“约”上极尽收束简洁之术。纵观全词,景情相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词人驭景抒情的高超技艺,堪称婉约词的代表作。
2、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善于描写月亮形象和抒发情感的特点。答: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高度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
全词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外放无俚的茕独情怀。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直接描绘的形象范畴,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溶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答: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他的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此词的整体艺术表现主要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先是由“大江东去”建立起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再从“千古风流人物”带出时间的长远,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冲刷着“故垒西边”的历史,拍打着“乱石穿空”的岩岸;映现出“雄姿英发”的身影,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全词笔力雄健,一气如注。把眼底的江山、心头的历史、人物、情怀完全熔铸一起,其视野之大,容量之多,感慨之深,气势之豪,在词中是空前的,堪称豪放词的代表作。一洗婉约词愁山恨水之景、游子思乡之情与低徊婉转之调,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因而被誉为“古今绝唱”。
4、分析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思想情感、风格特征以及用词上的特点 答:
1、思想感情:《声声慢》又题作“秋情”,是李清照晚年写成的广泛传诵的名作之一。词中形象地描绘出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和哀愁。
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中国古代诗歌选读》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2、风格特征:此词以抒情见长,同时还具有情景兼融之妙。词以抒情开篇,又以抒情结尾,中间以大量笔墨描绘深秋景象,这些景物又都染上了词人独特而又细腻的感情色彩。就全篇而言,描绘深秋景物并非根本目的,而只是作者抒写“秋情”的陪衬和烘托。
3、用词特点:善用叠字、声情并茂是此词的突出特点。起笔连用十四叠字,不仅由外到内、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
5、分析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艺术特点
答: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1)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特色,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
(2)辛弃疾词的主要思想内容。辛弃疾满怀抗金报国的凌云之志,但受朝廷妥协苟安政策的束缚,壮志难酬,忧愤深积,于是将一腔爱国情怀寄之于词。辛词深刻反映论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抒发了希望抗金统一的豪情壮志,表达了有志难骋、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尖锐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苟安误国。辛弃疾南渡后,有一半时间罢官闲居农村,他的部分作品描写了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擅长于农村题材的大词人。(3)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①辛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调。他善于创造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作品中常常充溢着奇情壮思。同时他也创作了许多具有清丽、飘逸、甚至缠绵妩媚风格的作品。
②辛词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常用比兴寄托手法,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身世之感寄托在香草美人、儿女之情上,把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委婉。
③辛词的语言极具创造性。他有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继苏轼之后进一步打破了词与诗文的界限,善于熔铸经史、驱谴诗文入词,使事用典,往往随手拈来。
6、分析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艺术特点。
答:此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用男女之情来隐喻失意英雄,并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全词笔致婉曲,寄托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无穷。
此词善于运用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上片起首“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貌离而神合,峰断而云连,结拍三句,同开篇景象相回应,合春怨与闺怨于一处,收束全篇。表达了词人对南宋颓危局势的忧虑与无力回天的悲哀。全词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此词体现了辛词摧刚为柔的特殊风格。作者以雄豪劲健的阳刚之气驱遣美人香草的柔美意象,组织成温柔缠绵的精丽词章,将政治上的难言之隐曲折地传达出来,表面上是凄艳婉媚,实质上却是沉郁悲壮,形式上是婉约旧体,骨子里却有力如虎,可谓是肝肠似火,7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色貌如花,这比一般粗豪直露之作更具艺术感染力。
7、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思想情感以及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马致远是元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此曲写天涯游子在秋天的感受。
首三句叠用九个名词,名词与名词衔接,无须动词作中介,却又能够使人理解作者所见所想。这就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通过画面的组接,启发观众联想画面以外的涵义。秋天的黄昏,乌鸦返巢,藤缠老树,失去依托的游子,面对这样的景色,不能不触动愁思。远处,小桥流水,村舍人家,显得宁谧面温馨,反衬游子离家心情的失落。而放眼望去,古道蜿蜒,瘦马踯躅,周遭一片寂寞苍凉。这三组景色,情味不同,在夕阳的照映下,统一构成富有韵味的意境。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贯穿全曲,却又戛然而止。至于游子的情感,已不必多写。游子是谁?是作者还是别人,也不必说明。因为,它概括了羁旅天涯的人最典型的感受。周德清《中原音韵》誉此曲为“秋思之祖”。
这支小令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秋郊夕阳图,于苍凉景色中,反映出旅人漂泊的愁思。作者精心地将一系列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末句以人物透入物态,融合画面,振起全篇,使画面给人以深远的联想。
8、分析龚自珍《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的情感和艺术特点
答:这首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官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是诗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诗人的抒怀言志,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艺术特点:诗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见诗人辞官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极其痛苦的。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五、鉴赏题
仔细阅读所提供的诗作,并写出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这也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就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这种故作超旷的写法,有时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教师评语: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形成性考核2
唐五代部分
一、选择题(请在正确答案的序号上打√)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作者是
A、陆游 B、王绩 C、陈子昂 √D、王勃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感基调是
A、伤感 √B、开朗 C、苦痛 D、高兴
3、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横出”的诗歌是
A、《登高》
√B、《春江花月夜》 C、《古诗十九首》 D、《将进酒》
4、《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A、王之涣 √B、王维 C、王昌龄 D、王勃
5、《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作者是 A、王翰 B、王昌龄 C、王勃 D、王之涣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 A、李白 B、高适 C、王翰
√D、岑参
7、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的“陈王”是
A、陈胜 B、曹操 √C、曹植 D、曹丕
8、《将进酒》的“将”读作
A、jiāng B、jiàng C、jiǎng √D、qiāng
9、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中的孟夫子是指
√A、孟浩然 B、一位姓孟的晚辈 C、孟子 D、孟郊
10、七律在哪位诗人的手中达到顶峰?
√A、杜甫 B、李白 C、王维 D、王昌龄
11、诗作被称为“诗史”的诗人是
A、陆游 √B、杜甫 C、白居易 D、屈原
12、《登高》的作者是
√A、杜甫 B、王维 C、孟浩然 D、岑参
1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作者是 A、李商隐√ B、白居易 C、韩愈 D、杜甫
14、“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作者是 A、杜甫 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15、《西塞山怀古》的“古”是指
A、秦灭楚
√B、西晋灭吴时 C、隋灭陈时 D、唐灭隋时
16、“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作者是
A、陶渊明 B、李白 C、王维
√D、刘禹锡
17、“五言长城”是指诗人
A、李商隐 B、王维 C、杜甫
√D、刘长卿
18、李商隐是我国哪个时代的诗人?
√A、晚唐 B、中唐 C、盛唐 D、初唐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并修改)×
1、“初唐四杰”包括王勃、杨炯、卢照邻、陆宾王。改:“初唐四杰”包括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作者是王之涣。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作者是王勃。
×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宦游人”是指在外旅游的官宦。
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宦游人”是指在外游居求官的人。
√
4、陈子昂反对齐梁形式主义的诗风,提倡诗歌要有意境。
×
5、《登幽州台歌》预示着盛唐诗歌风骨的行将到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预示着盛唐诗歌完美意境的行将到来。
改:《登幽州台歌》预示着初唐诗歌风骨的行将到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预示着初唐诗歌完美意境的行将到来。
√
6、《春江花月夜》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展开描写,又以江为主体,随着地点的转移依次展现相互联系又不断变化的画面和思绪。
×
7、《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思妇对月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改:《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思妇对月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8、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是王维、李白。改: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
9、王维《山居秋暝》中描写雨后人的活动的句子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的第二联中选取了明月、苍松、清泉、白石等有特征性的景物。
改:王维《山居秋暝》中描写雨后人的活动的句子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的第二联中选取了明月、苍松、清泉、白石等有特征性的景物。
√
10、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曾被谱成歌曲阳关曲。
×
11、边塞诗派指盛唐以王昌龄、王之涣为最主要代表的诗歌流派。改:边塞诗派指盛唐以高适、岑参为最主要代表的诗歌流派。
×
1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王翰的诗句。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王之涣的诗句。
×
13、《燕歌行》不仅是王之涣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改:《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奇美雪景的诗句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表现军中饯行场面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奇美雪景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现军中饯行场面的诗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15、杜甫称赞李白的一联名诗句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改:韩愈称赞李白的一联名诗句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16、李白诗歌艺术特色是浪漫、秀奇。
×
17、《将进酒》中的千古明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改:《将进酒》中的千古明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18、李白《将进酒》的“将”是将要的意思。改:李白《将进酒》的“将”是请的意思。
√
19、充分体现《将进酒》主题的诗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0、“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的是通感修辞手法。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的是比喻、夸张修辞手法。
×
21、韩愈《调张籍》赞李白、杜甫诗歌的名句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改:韩愈《调张籍》赞李白、杜甫诗歌的名句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22、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慷慨悲凉则是其基本风格。改: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则是其基本风格。
×
23、《春望》的首联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春望》的首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24、《春望》表现了诗人忧时伤乱,由思家到忧国的感情。诗的前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国家遭难,充溢悲情。
改:《春望》表现了诗人忧时伤乱,由忧国到思家的感情。诗的前四句写国家遭难,充溢悲情;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饱含感叹。
×
25、《登高》首联描写的物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改:《登高》颔联描写的物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26、杜甫的《春望》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被称为“七律之冠”。
×
27、李白的律诗代表了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改:杜甫的律诗代表了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
×
28、七律在李白手中达到顶峰。改:七律在杜甫手中达到顶峰 √
29、杜甫的《春望》善于融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感人的悲秋意境。诗歌风格“慷慨悲凉”,富有气势。
×30、杜甫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形式,其作品被称为“史诗”。改:杜甫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形式,其作品被称为“诗史”。
×
31、高适的《雁门太守行》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是他的诗歌的突出特点。
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是他的诗歌的突出特点。
√
32、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诗坛上的一件大事。“新乐府”与古题乐府相对,用自命新题以写时事的乐府诗。改变了沿袭古题、唱和重复,而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最初是由杜甫开创的。到中唐时期,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由这个诗歌流派而逐渐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其宗旨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端,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
×
33、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改: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元稹。
×
34、白居易,号乐天,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家。改:白居易,字乐天,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家
×
35、《长恨歌》的题材是唐宪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改:《长恨歌》的题材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
36、晚唐时期被誉为“小李杜”的是李煜、杜牧。改:晚唐时期被誉为“小李杜”的是李商隐、杜牧
×
37、“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李商隐在《无题》中的诗句。改:“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李商隐在《锦瑟》中的诗句。
×
38、《锦瑟》的主题有写景、咏物、讽刺、政治等多种说法。改:《锦瑟》的主题有写爱情、咏物、悼亡、政治等多种说法。
×
39、李煜的《虞美人》的写作背景是唐朝为宋所灭,李煜被囚禁。改:李煜的《虞美人》的写作背景是南唐为宋所灭,李煜被囚禁。
三、默写题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⑤,儿女共沾巾!
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8、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四、论述题
1、举例阐述唐诗繁荣的标志。
答: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大唐文学则登上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峰,也雄踞于当时的世界文坛。
唐诗可谓有唐一代之文学。唐诗的成就有多方面表现。
首先是作家作品众多。据《全唐诗》及补遗统计,有近两千四百位作家,五万二千多首诗,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更何况还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诗人。
其次是内容题材广泛。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的素材,皆可入诗,皆被写进,以至令后人有难乎为继之感。
具体而言,以下列几类内容表现得最为突出。
(1)山水田园诗。这类诗虽创立于陶、谢,但陶诗多围绕个人生活而展开,写景成分较少,大小谢虽多写景,但模山范水,总体水平不高。唐人的山水诗多注入诗人的自我感情,写出精神与意趣;唐人的田园诗又往往能和表现民生相结合,显得更为深刻。
(2)边塞诗。先秦无所谓边塞诗。汉代边事虽很频繁,但绝少边塞诗。六朝时有少量这类作品,但其中大部又属想象之词。宋以后,则又被爱国诗所代替,故唐代边塞诗可谓一枝独秀。宋人严羽说唐人好诗多在行役征戍,即包括边塞诗。唐代边塞诗还因时代不同而风格多样,概言之,盛唐雄壮浪漫,中晚唐悲凉深沉。(3)史诗。《诗经》中有《公刘》、《生民》等史诗,建安诗人也有一些堪称史诗的作品,但总的说,唐以前的这类作品不多.唐安史之乱前后涌现了大量的史诗。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元结的《贼退示官吏》、《春陵行》,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老杜的作品更堪称“诗史”。民生诗,先秦至建安诗歌反映民生较为充实,两晋南北朝后这一题材显然减弱。唐以后,尤其是盛唐以后,又充实起来,老杜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都是写民生的不朽篇章,直至晚唐聂夷中、杜荀鹤仍有不少这类优秀作品。
(4)其他如大量的咏怀诗、咏史诗,以及咏物诗、题画诗、论艺诗、论诗诗、民俗诗等,或填补前代空白,或超出前代水平,也都具有一定意义。
第三是形式体裁完备,诗至唐,各体皆备。不但有传统的古诗,包括乐府诗和歌行体诗,而且创建了律诗和律绝,亦即近体诗。律诗不但要求严格的字数以至句数,而且要求字句合乎平仄规律和对仗关系。这虽使作诗更难了,但也使诗更美了。
第四是风格流派众多。山水田园诗的优美,边塞诗的雄奇,李白的飘逸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浅切流畅,韩愈的奇崛横放,李商隐的典丽深曲,杜牧的圆转俊秀等,皆足以名家。还有沈宋,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长庆体,张王乐府,韦柳,温李,以及李贺,贸岛、姚合等晚唐体,可谓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2、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情感特点。
答:唐代以前的诗歌,不乏以送别为题材的作品,但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
唐以前的诗人将抒发离情别恨作为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他们所写的送别诗大都染上了感伤色彩,读来给人以悲切凄楚的感觉;而一改哀伤悱恻的诗风,振起送别唐音的,当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唐代送别诗之新风,使送别诗形成了以豪迈开朗为基调的新风格。这首诗的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归宿之处。诗人描写长安宫阙的磅礴气势,为下面的抒情奠定了雄健开阔的基调;写远望友人要去的蜀地处于风烟缥缈、一片迷茫之中,暗含诗人在送别之时怀着对友人的前程莽莽的关心之情。这开头两句以环境描写衬托惜别的感情和送行人浩茫的心绪,为下文叙送别之情作好了预设和垫伏。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设身处地地劝勉朋友: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我们同是流寓不定的“宦游人”,此时此刻的离别之情却是一样的。这两句诗表达的感情很真挚,很诚恳,字里行间充溢着理解体贴的情意。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诗人对朋友的进一步劝勉和安慰:尽管你我离别,天各一方,但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我们在精神和感情上的沟通;我们是心志相通的知心朋友,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仍然像比邻一样相亲相近。这两句诗成为全诗的警策,表达了诗人爽朗旷达的襟怀,其健朗的情调感发人心。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诗人最后劝勉朋友不要在分手时效儿女之态,过于伤心。诗人以劝慰友人作结,意味深长。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常有的那种凄婉感伤情调,以劝勉慰藉的语气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说理的方式抒发豪健开朗的情怀,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愫和豪迈洒脱的性格。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兴象婉然”、“气骨苍然”的新风格扭转了齐梁以来“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诗风,对唐代诗风的转变起了先驱作用。
于此可见,初唐、盛唐诗人以开朗旷达的胸怀和豪健潇洒的性格写下了不少感人的送别诗;这些送别诗以健朗高昂的格调奏出了时代的强音,这是诗人积极思想和乐观情绪的表达,也是唐代自豪自信、昂扬奋发这一时代精神的反映。
总之,唐代送别诗一洗以往送别诗悲苦哀伤的常态和缠绵悱恻的儿女之情,开创了古代送别诗的新境界。它们以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独标高格,体现出超凡脱俗的高远志趣和开朗胸襟;它们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迷人的文学魅力独冠诗史,成为唐代诗苑中一朵鲜艳绚丽的奇葩,让观赏者流连缱绻,沉醉不知归去。
3、以《过故人庄》为例,分析孟浩然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孟浩然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这首诗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4、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特点
答: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黄昏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心境和高洁的情怀。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新淡雅、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题中“山、秋、暝(晚)”。“空”字在王维的诗中运用频率甚高,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由下文可知,此空非虚也,实乃清、静。王维诗创造了一种空、寂、静的意境。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对仗工整、景物明丽、章节谐和、风格灵动而卓绝千古,此句内在的审美机制在于诗人将无生命的“月、松、泉、石”写活,且活得如此“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相依相托、血脉通连,把自然中的秋之韵味、秋之魅力观察得细致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体悟得天人合一!这一名句不但“诗中有画”,而且富有音乐感。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上联合璧,动静相协、视听互动、情景交融,浣纱之女穿梭于茂林修竹之间,渔樵之男荡舟于“荷塘月色”之中,充满了一种拙美和野趣,洋溢着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艺术人生之感。
由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知,上述之“画”还承载着诗人来自社会的信息。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东坡志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本诗从构图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低处是模特儿似的浣女与渔人,末句是虚写,其意已于前三句之远、近景中暗示出来。因为“远山无色、远水无波”,故首尾两联实是背景与画外音,而中间两联才是浓墨重彩之处,因而我们只要紧紧抓住“松、竹、莲”这三个典型的表示诗人品性之刚直不阿、超凡脱俗、典雅峻洁的意象,并仔细体验作为诗人山居理想之化身的浣女与渔人的质朴自由,本诗的意境——一幅别开生面的秋韵图就美妙无比恍在眼前了!
5、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表现上有哪些特点?
答:本诗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情节的 :悲伤,含蓄。与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
6、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说说边塞诗的特色。答: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7、以王翰《凉州词》为例,说说边塞诗的特色。
答:盛唐边塞诗,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王翰《凉州词》的前两句言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以渲染出塞外军营的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
美酒、玉杯、琵琶催发,激起征戍将士的无限感慨。于是,诗的后两句转入言情:休笑战士醉卧沙场,自古以来,远赴边庭征战的能有几人生还? “ 古来 ” 句虽然用了夸张手法写出边陲战争的激烈残酷,但诗的基调仍然是雄壮高昂的,它不仅表现出战士开朗、达观的性格,也抒发了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坦荡胸怀。
古凉州靠近西域,风物情景与中原迥异。诗人在这首短诗中,抓住葡萄美酒、夜光杯和琵琶乐曲,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和地域感,有凝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一幅情深、味浓的边塞风物画卷。诗中的形象鲜明,格调豪壮,它没有直接去描摩人物形象,然而在全诗所渲染的景物和氛围中,一个有动作、有性格、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边塞健儿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塞外景色单调,作者在平常的痛饮中蕴藉了壮美的豪情,悲凉的情调,随着催发的琵琶声一起激发出来,使天地光色都显得十分壮阔。正是这种粗线条的画面,一经点染便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盛唐边塞诗是唐王朝频繁进行边塞战争的反映。当时不少著名的诗人都长于用七言诗体描绘塞外绮丽的风光和壮观的战争场面,王翰却善于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景象,用极为简约的绝句形式来表现同样的题材。他撇开正面的战争描写,由景入情,内容与形式十分谐调,别具风姿。其中第二句 “ 欲饮琵琶马上催 ”,打破了七言诗习用的音步,采用上二下五的句法,显得顿挫有致,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王翰是位富于浪漫气质的诗人,他豪放不羁,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曾因纵饮游猎,击鼓穷欢而被贬官。诗如其人,他的这首《凉州词》以浓厚的浪漫气息,诗化了西北边陲的军旅生活,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所取得的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所表现的激昂慷慨的时代精神风貌,为唐诗艺术增添了异彩。
8、以《将进酒》为例,分析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将进酒》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于:
首先,表现在旷达豪放的性格:对现实的愤激和不妥协,鄙弃功名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狂放性的表现追求理想和独立人格等,使诗歌产生了奔放磅礴的气势;其次,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夸张,排比,淋漓尽致地倾吐他的狂放精神,使情感的喷涌有一泻千里之慨;第三,在诗中惯于用三言、五言七言等长短参差的句式,反复呼告的词语,韵脚的变化多端,呼应抒情的需要,进而形成奔放的气势。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悲叹人生短促,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在。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浪漫色彩极浓。“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笔酣墨饱,情绪悲愤而作狂放,语言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9、以《登高》为例,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点 答:杜甫诗歌的思想情感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都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创作活动,总是大胆地揭露社会矛盾,讽喻时事,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也是杜甫在思想上高出别人的地方。在《登高》中表达杜甫深秋登高,感受万木落叶的萧瑟以及由长江流逝而产生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悲凉;进一步抒发了因悲秋、老病、艰难苦恨而产生的悲伤情感。真切地反映了**时代长期颠沛流离,感时忧事而产生的孤独感。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登高》在艺术上也很成功:首先,是高度的概括性,深秋登高无论写景抒情,用特征性物象概括性笔法去写,从而使本诗的景物和人生的感悟具有巨大的容量;其次,情景交融,作者写景选取了典型的物象,如他乡作客、深秋登高、亲朋远离等,本身蕴含作者深沉的感情,更进一步引发情思;第三,格律谨严,押韵响亮,节奏紧凑;对仗工整,四联皆对,一气呵成,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0、举例说明白居易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白居易诗歌的艺术主张
首先,白居易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将诗歌和政治、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其次,白居易还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与元九书》也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第三,他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白居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性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他最重视的且价值最高的就是讽喻诗,其讽喻诗的艺术特征具体如下:
1.主题专一和明确。白居易采用乐府歌行体作《新乐府》五十首,来揭露时弊,批判现实,以诗的首句为题,并在题下用小序注明诗的美刺目的,如《卖炭翁》“苦宫市也”;同时还利用诗的结尾(卒章)来突出重点,主题思想非常明确。
2.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卖炭翁》,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炭工;这样的手法在《缚戎人》、《上阳白发人》中都能看到。3.叙事和议论相结合。讽喻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
4.鲜明的对比手法。白居易的诗歌常常采用对比的手法,从而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5.语言的通俗化。白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格就是平易近人。白居易的诗歌往往老妪能读,且通俗而不肤浅。
《长恨歌》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从白居易的诗论主张出发,它应该成为一首讽喻诗,但事实上,更多描写了一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悲剧。《长恨歌》的艺术成就很高,前半写实,后半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虚构,便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传神写照,特别是海上仙山的奇境。但虚构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使人不觉得是虚构。语言和声调的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融合无间,也都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是白居易贬江州的次年写的,感伤意味虽较重,但比《长恨歌》更富于现实意义。
11、举例说明杜牧诗歌的题材和艺术特色 答:杜牧的诗歌,《全唐诗》编存五百二十四首。他的散文辞赋也写得好。他无愧为中晚唐时期一位大文学家。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他把作品的思想内容放到首位,指出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容,这一见解,无疑是进步的。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贯彻了这个主张。他为事而作,不追求辞彩,不无病呻吟。这是杜牧诗文的普遍性特色。
杜牧素有壮志,怀抱匡时济世、恢复盛唐的政治理想。然而仕途不顺,最终只做到中书舍人。写过一些感慨人生的篇章,如“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洛阳长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揷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九日齐山登高》)。这些,作为诗人对人生探索之后的感叹,能代表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曾引起失意士大夫的普遍共鸣。
杜牧处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弱,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杜牧诗中有许多伤时感世之作,特点是忧国忧民,一往情深。如《河湟》、《早雁》。他的讽谕篇章,莫不恺切痛陈,入木三分。《阿房宫赋》之作,就是对于唐敬宗大修宫殿、劳民伤财的讽刺和谴责。他所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是对唐王朝的警告。
杜牧的咏史诗很有名,特色也是托古讽今,向当权者提出忠告。脍炙人口的《过华清宫三绝句》,写的是唐玄宗,针对的是唐敬宗和唐文宗。而《赤壁》的“折㦸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三乔”,语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三朝宰相。杜牧出身豪门,难免放达自任,不拘小节。杜牧诗中有些是描写妇女的,但并非色情无聊之作。往往蕴藏真实情感,勾画生动形象,因而具有艺术价值。
杜牧的写景诗成就甚高。特色是:不仅仅绘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而且善于通过描写,表达自己的豪爽情思。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通过对南朝遗迹的凭吊,讽其广建寺院之妄。而杜牧时的君王也崇佛而不顾民生之疾苦,杜牧诗,剌之也。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寓意人到老年亦仍有可作为,格调积极向上。
综概说来,杜牧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不以辞彩取胜,不以怪峭取胜,而是用清丽的笔触描绘各种动人的景色事物,抒发豪迈健康的感情,造成一种风流高雅而又绰约含蓄的意境。他自己说过:“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与同时代的诗人比较,杜牧的诗称得上神韵独高。杜牧在晚唐的诗坛曾独树一帜,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2、举例说明李商隐诗歌的特征
答:李商隐诗歌情致深蕴,是其根本特征。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诸作,莫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像历来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廖廖14个字,把那种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贵和愈有默契愈觉得阻隔难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极其深刻动人。
再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表面上写绝望的悲哀,骨子里却又透露了绝望掩盖下相思如春花萌发、不可抑止的炽热情怀,显得分外沉痛而富有感染力。
李商隐诗歌的抒情,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诗人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
他常避免作正面抒情,而借助于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思,如《日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他善于驱遣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如《夜雨寄北》、《嫦娥》。他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碧城三首》。
他又大量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或借古讽今,或托物喻人,或言情寄慨,往往寄兴深微,寓意空灵,索解无端,而又余味无穷。前人说他“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分析是很中肯的。当然,刻意求深求曲,也会带来晦涩费解的弊病。诗人的一部分作品迷离恍惚,旨意难明,有的甚至成为千古揭不破的“诗谜”,导致妄为比附、影射的索隐风气,他是不能辞其咎的。
总之,婉曲见意的表现形式,同“深情绵邈”的内涵相结合,做到“寄托深而措辞婉”,这就是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处在晚唐采缛藻繁的诗风影响下,李商隐的诗歌也自有富丽精工的一面。但他不局限于华艳,而能够在华丽之中时带沉郁,流美之中不失厚重,是跟他情深词婉的作风分不开的。如果说李贺的特点是瑰奇,杜牧是俊爽,温庭筠是绮密,那么李商隐恰恰就是深婉。
五、鉴赏题
仔细阅读所提供的诗作,并写出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
《旅夜书怀》
微风轻轻的吹拂着岸边的细草,一艘竖着高高桅杆的船孤独的在夜里停泊着.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犹如垂向地面;而银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不停流逝.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而显著?我年老衰弱,想必也该退休了。如今,我的随处飘零像什么呢?活像是天地间孤苦的沙鸥。
杜甫是个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当时民众的人间疾苦及一些美好的山川景物。杜甫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一生追求却无成就,甚至只能四处飘零,他为此遗憾无穷,因而写下这首诗。
从诗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它的生活图画:杜甫以高高的船为来比喻自己的孤独,并以那星空、明月、和江流的宽广及磅礴的气势来反衬人类之渺小,而那视野的辽阔却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叹。全诗充满着一种孤寂又凄凉的情绪,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情景交融,动人心魄。
杜甫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精神来努力创作,从本诗大可一窥全豹。星垂平野阔的”垂”及月涌大江流的“涌”便可知道杜甫的用心炼字.”垂”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而“涌”就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而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的经典之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借景间接抒情来表达孤独的心境。虽然和李白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暗合,但杜诗的意象更丰富,气象更阔大。
《旅夜书怀》由首联和颔联写出的夜景及颈联和尾联写出的凄凉心境完美的勾勒出一种漂泊、凄冷、绝望的艺术境界。
教师评语: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儒、“诗教”
2、诗、思无邪
3、兴、观
4、与民同乐、以意逆志
5、知言、浩然之气
6、虚静、物化
7、意、意
8、司马迁
9、发愤著书
10、礼仪、谲谏
11、比、兴
二、名词解释
1、“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
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
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
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
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2、“言不尽意”说:庄子在《庄子·天道》中提出:“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在庄子看来,“意”是“不可以言传”的,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的,不可能
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言不尽意”。《庄子》中一些出神入化的技艺的故事如“庖丁解牛”等都在说明这个道理。“言不尽意”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
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而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锦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
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虚静”说、“物化”说:参见《复习指导》P9页
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这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指作者的思想意志。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
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抠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
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是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有所了解;论世,是
说对作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与作者为友,站在作者立场上体验作
者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6、讽谏说:参见《学习指导》P16页
三、单项选择题
1、C2、B3、D4、A5、A
四、翻译题
翻译参见《学习指导》P105页“世人所贵重的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含义参见《学习指导》P9页“言不尽意”说。
五、问答题
1、参见《学习指导》P5页
2、参见《学习指导》P6页
3、参见《学习指导》P10页
4、“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
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一文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实录”就是真实客观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不夸张,不隐
瞒。《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作者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但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了汉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
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以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肯定
了刘邦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
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实录”与文学真实性的异同参见参见《学习指导》P15页
5、参见《学习指导》P18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才能、性质
2、实、丽
3、构思、词藻
4、体裁风格、才性
5、体裁、风格
6、补假、直寻
7、风骨、兴寄
8、易、难
9、补察、泄导
10、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二、名词解释
1、“文以气为主”说: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他所独有,这也说明了文章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曹丕最早将哲学领域中“气”的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形成了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的传统。
2、“诗缘情而绮靡”说:陆机在《文赋》中所提。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3、“风骨”说: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的著名观点。风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并具有能感化人的艺术感染力;而骨则是指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都以此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4、“取境”说:是皎然针对诗歌创作中“意”与“境”的关系提出的,他认为,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情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所谓“诗情缘境发”。因此,“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皎然强调对诗境的审美理想的追求在于天真自然,但强调这种境界的获得必须通过人工的努力,主张通过诗人的创造达到一种人工的化境,从有技巧进入到无技巧之境界。皎然论“取境”又有易、难之分,这些都影响了后代的诗歌意境说、构思论及创作论等。
5、“不平则鸣”论: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阐释了作家创作与作家生平遭际之间的关系。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他强调好的作品多是落魄才子所发的“愁思之声”,是其遭遇坎坷而愤愤不平之“鸣”,这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向后又影响了北宋欧阳修的观点。
6、“四外”说:参见《复习指导》P26页
三、单项选择
1、C2、D3、D4、C5、C
四、翻译题
翻译参见《学习指导》P156页,“大概所有事物不得其平就要鸣——利用它们来鸣。„„对于人也是这样的,——借用他们来鸣。”含义参见《复习指导》P24页
五、问答题
1、参见《学习指导》P23页
2、参见《学习指导》P29页第17条。
3、参见《学习指导》P32页
4、《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兴寄”和“风骨”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兴寄”说是针对齐梁文风“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弊端提出的。“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的一种状态;“寄”指寄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兴寄”说既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要求诗歌言之有物,寄托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的《感遇》三十八首就是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的激越情怀,以物喻人,拖物言志,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对社会政治的见解,这些作品都是对他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风骨”说则是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针对齐梁诗歌提出的“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风骨指的应该就是建安风力,即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从形象塑造的角度要求诗歌有生动传神的整体形象,同时吸收了六朝在诗歌格律上的成就,又很注重抑扬顿挫的声律之美,要求诗歌创作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他的《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创作都具体呈现了“风骨”的审美内涵。尤其是《登幽州台歌》堪称是“风骨”的典范之作。“风骨”论虽然不是陈子昂的首创,但经由他登高一呼,拉开了整整一代诗风的序幕,为唐代文艺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兴寄”和“风骨”的理论使初唐的诗歌革新运动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清扫齐梁余风、为盛唐诗歌开辟大道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参见《学习指导》P46页
6、“韵味”说是司空图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的探讨,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出来。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指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里面强调的旧司意境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是意境作品的特质。司空图是在钟嵘“滋味”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参见《学习指导》P47页。第21条第一小节。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欧阳修、诗穷而后工
2、简古、淡泊
3、铺叙、故实
4、别材、别趣
5、元好问、杜甫
6、清空、意趣
7、情志、体格
8、兴、趣
9、童心、性灵
10、性灵、格套
二、名词解释
1、“诗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诗穷而后工”这的“穷”不是指经济生活的穷困,而是指诗人困厄的人生境遇。认为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主能写出精美诗歌作品。这在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表达。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
2、词“别是一家”说:见《学习指导》P55页
3、“妙悟”说:见《学习指导》P58页
4、“别材”、“别趣”说: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在便体现在“妙语”上,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的,这种特别的趣味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埋在其中”,便
是“兴致”,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诗歌必须具有生动的形象,真实有情感,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成诗歌的。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虽强调诗歌不同于“书”“理”的思维表现特点,但并没把“别材”“别趣”和“书”“理”完全对立或割裂开来,而是同时看到了二者间的关系。严羽主要是反对宋人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强调不能用抽象的思维来创作,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而抹煞了诗歌的缘情本质。
5、“童心”说: 见《学习指导》P67页
6、“性灵”说: 见《学习指导》P69页
三、单项选择题
1、B2、A3、A4、D5、A
四、翻译题
参见《学习指导》P176页
五、问答题1、2、见《学习指导》P58页
3、见《学习指导》P310-311页
4、P67、P695、P656、P7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运事、生事
2、人物、情节
3、现在、显现真实
4、妙合无垠、情中景
5、知性、审美
6、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7、体裁、音节
8、格调、性灵
9、诗界、文界
10、我、无我二、名词解释
1、“立主脑”说:参见《学习指导》P74页
2、“现量”说:即“显现真实”。当下的情与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3、“才、胆、识、力”说:参见《学习指导》P79页
4、“神韵”说:是诗歌的审美表现问题。主张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必作全面精细的刻画,如画龙只画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通过所画的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出龙的整体风貌和天边的山水景象。
5、“格调”说:“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的“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音节”是诗人创作中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诗歌语意系统,形成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6、“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风趣来自诗人的真性情,它是诗人摆脱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之后,那种轻松活泼的个性表现。风趣在审美表现上则要求“灵机”、“笔性灵”,即用一种灵活机巧的方式来凸现轻松活泼的性灵。袁枚认为这要靠天分都能做到。
三、单项选择题
1、A2、A、3、C4、C5、D
四、翻译题
参见《学习指导》P207
五、简答题:
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水浒传》的(运文)方法,都从《史记》而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史记》所处理的是现存的历史史实,这对作
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都能就体现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性,李逵粗卤是蛮横,武松粗卤上豪杰,不受羁拘,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从纯艺术的角度看,金圣叹更推重这种虚构文学。
金圣叹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他指出,《水浒传》人物性格有鲜明的个性,“写一百零八个人的性格,真是一百零八样”。另一方面,在个性当中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如“鲁达”、“史进”、“李逵”、“武松”等,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但他们亦有共性“粗卤”,体现了共性的个性就是典型化的性格。
2、在《审虚实》部分,李渔着重论述古今题材的处理问题,涉及到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的问题。“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指出了戏曲作品的虚构特征,但对古今题材的处理应有不同。“若纪目前之事”,处理当代题材,不仅情节可以虚构,而且人物也可虚构。但对于古代题材则就不同。古人的戏曲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对于古代作家来说也是当代的,因而古人可以虚构。但当代作家要写古代的题材,其处境和古人就不同。古事传至于今,已为众人所熟悉。如果再去虚构,违背了古籍的记录,观众就会不相信。李渔虽然对戏曲的虚构性特征有所认识,但对艺术创作可以打破历史的真实还是认识不够的。
3、王夫之的情景理论主要是为意境的创造服务的。他从气为世界本原的哲学观出发,认为情、景之间有必然的感应关系。“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造”,二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情景的结合构成诗歌的境界美。
4、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是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独特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是又一次重新审视小说的性质和功用的做法。他认为小说具有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风俗、新学艺、新人心、新人格的巨大作用,在开导民智、变革社会方面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因而具有崇高的地位。并且,在梁启超看来,小说与群治之间既然具有如此密切直接的联系,最后的结论必然是:“故今日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显然梁启超过分夸大了小说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使小说为政治改良、社会变革服务的功利性意图。但他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改变传统的小说观念,引发人们关注小说的革新发展,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变革时期总结和评价古典小说、认识和接受西方小说,进而建构新的中国小说创作和批评理论,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5、王国维论词的“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一如宋代严羽所说的“兴趣”,清代王士禛所说的“神韵”,皆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王国维跳出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窠臼,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标举“境界”,开创了词坛新气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诗词的创作指出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
其次,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即“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特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不仅要求作品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惟有如此,作品方能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士禛的“神韵”等理论一脉相承。
对于同是体现自然真实之美的作品的境界,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还引用了西方美学思想中有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概括说明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点:“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至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人间词话》对以意境为中心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换的开端。
5、贯穿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王国维受康德、叔本华思想影响,认为文学是超越功利的纯粹艺术,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其价值的根本体现,而“境界”正是从审美层面对诗词艺术提出的理想标准。《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所论的文学艺术的“境界”与“意境”的含义基本一致。他在自撰而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里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始于王国维,唐代皎然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都曾从不同角度论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特征,《人间词话》有具体的说明。1.他总结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中有关意境的美学特征的论述,指出“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特征,这和宋代严羽的“兴趣”、清代王土禛的“神韵”一样,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
2.王国维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他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能写真景舞、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惟有如此,作品才能具有“不隔”特点的自然真切之美。
第四篇:《国学经典选读》形成性考核第一次作业
一、你认为学习“国学”的意义何在?“国学热”的原因是什么?
答:很多人认为学习“国学”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精神的途经,实在是荒唐!
何谓“国学”?三百千?经史子集?四大名著?其实“国学”不过是一个被炒作的概念而已!
就以所谓“国学大师”季羡林为例,其专长是什么?“梵学、佛学、吐火罗文”,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实在遥远!
在书商眼里看来,传统的古典作品没有版权纷争、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编辑力量,找几个大学生三拼两凑可以堂而皇之的骗钱了!一本万利!
二、你喜欢的学习“国学”的方法是什么?请选择,可多选:(BCD)
A.读经典 B.观看视频讲座 C.听老师讲解经典 D.上网浏览相关知 E.其他:()
三、我们的文字教材中的十章主题,(1)你认为对你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有帮助意义的是哪一章?
请选择,可多选:(12345678)
第一章 信仰,第二章 仁德,第三章 中庸,第四章 知识,第五章 学而,第六章 择业,第七章 顺逆,第八章 人事,第九章 为政,第十章 理想。(2)请结合实际工作或生活来谈谈为什么对你有帮助意义?
答:我认为学习国学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很多启发,这本书实际上是从各个方面帮助我们细致地分析人生,帮助我们树立的人生和价值观,从1到10章也就是潜移默化地说明了一个人生存的法则,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国学的思想去对待自己对待社会,那我们的国家将会是一个多么和谐的地方。
四、请从教学大纲(或教材中)国学经典语录123句中选择你印象最深(或对你影响较大)的三句。简单谈一谈你对于这三句话的独到理解。答:1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随时做到适中,恰到好处。
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以贵一贱,交情乃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才知道以往建立的情谊的真假,在贫穷与福足的不同状态下,才知世态人情的冷暖:在贵贱的不同情形下,才显现友情的真伪。
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自己身上杜绝了四种弊病以不凭空做没有根据的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已见,不自以为是。
这三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因为这三句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很有教育意义。
第五篇: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
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
该课程一共安排四次形成性考核任务,由以下各项组成:平时自主学习内容、四次平时作业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形成性考核作业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
一、平时自主学习作业
平时自主学习作业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中,每章都设计有思考题。学生在学完每章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选取合适的内容完成自我检测与总结。同时,平时至少参加网上讨论和答疑两次,并按时参加集中辅导和讨论。这部分内容占形成性考核内容10%。
二、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包括四次,需要至少独立完成三次。这部分内容考核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15%。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
学生需要至少完成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中的一项内容,具体要求见本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占形成性考核内容5%
四、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并可在辅导时进行作业讲评,集中讨论作业中的问题。云南电大将不定期抽查学生作业,检查作业的完成与批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