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学媒体促进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教学媒体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现代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设备,但实际调研结果显示,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媒体功效的发挥,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现代媒体涌入课堂。目前,高校中开展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教学媒体大多是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设备,诸如多媒体计算机。
回顾教育媒体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媒体的教育应用实践与预期教育效果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媒体本身所附带的高科技因素越来越多,但任何一种媒体都不可能成为“全能媒体”。应用教学媒体是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之一,但只有应用合理、有效,才能达成提高课堂质量之功效。
一、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现状
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学媒体,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它也像一把双刃剑,使得课堂教学沦陷在教学媒体中。在学校正常教学周,随机走访了二十个班级,在对教学媒体使用情况一项的调查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媒体应用形式单一
就硬件设备而言,目前,学校所有授课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台。但实际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台只有最基本的电脑、音响等设备。教师在对这些多媒体教学台的使用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计算机,而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更多的也只是局限于幻灯片的演示。
2.任课教师缺乏深入的媒体使用培训
我校教师大约80%以上具有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背景,这其中大多没有接受过教学媒体应用方面的培训。专业培训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的媒体使用水平。
3.更多的主要精力集中于课件的制作
对于学校中占教师数量绝大多数的具有医学相关背景的任课教师来说,在相当一部分人的主观印象中,课件就是所谓使用PowerPoint软件所制作的幻灯片。观念上的误区再加上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很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软件本身上,而且更多的备课时间也花费在幻灯片的制作上,但最终由于缺乏设计思想指导,无论是课件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还是美观性上都存在一定问题。
4.教学课件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水平
由于某些评价指标设置不够科学,教师授课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给予的教学效果评价相对会降低,甚至有造成教学事故之嫌疑。而且,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教学课件中对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的多方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这也使得很多教师单纯追求课件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多媒体课件本身的意义。
二、以教学设计思想为指导促进教学媒体功能提升
在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出版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中给出的教学技术的新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被提升到了一个核心层面的位置,而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支撑体系,在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的过程中,应以教学设计思想作为媒体设计、使用的指导思想。
1.教学设计应当是教师的基本功
笔者所在学校中,从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更有严重者甚至并不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也就谈不上具体操作,因此,影响到教师对媒体的设计,从而无法更好地发挥媒体本身的功效。
教学设计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能力,但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掌握的基本能力。笔者非常赞同孙沛老师的这一观点。教育技术专业出生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具体专业内容的依托点,教学设计没有应用对象;而非教育技术专业出生的教育工作者又缺乏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能力。因此,对于学校一线教师应当加快推进教师职后培训以培养并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并通过教师内部的课程教学研修,形成良性的交流机制,使老教师真正起到传、教、帮、带的示范性作用,中青年教师吸取经验的同时更要百家争鸣,不断提高课程设计能力。
2.以教学设计思想为指导重视媒体设计
在对学校一线教师的调研中了解到,教师最容易接受的授课形式仍倾向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多数情况下不存在什么课程设计;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后,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的倚重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但这并没有如预期设想的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相反,来自学生的反应并不理想,也在将近十年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过程中暴露了诸多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缺乏教学设计能力。
对于笔者所在学校80%以上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而言,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媒体使用技术,而且还要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相关专业知识,二者都能娴熟应用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笔者专业背景为教育技术,近十年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既具备了进行课程设计所需的教学设计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现就以笔者教授《C程序设计》课程的体验为例进行说明以教学设计思想为指导进行媒体设计的重要性。《C程序设计》是在本科生学习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掌握了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之后,学习程序设计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仍存在不小的难度。因此,教师对整体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多媒体的设计。
在最初接手《C程序设计》课程后,并没有注意到课程对学习者而言所存在的困难。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也没有特别考虑到媒体在课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按照常规的课程顺序进行讲解,在整个学期结束的课程考核中,考核难度中等,但结果的不理想大大出乎笔者的预料,其中很大一部分问题出在基本概念上。为了能够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进行调整,随机从各个分数段中抽取了代表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回访。在对学生回访的结果中,其中有一块就是反应教师对媒体的不恰当使用上,由于课程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忽略了对媒体的设计,直接导致多媒体计算机成了一个快速放映屏。课程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讲解,最初几次课中多媒体计算机所展示的大量的C语言语法,内容多、规则多、难记忆,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也不清楚这些语法规则究竟代表着什么。在笔者于2010年5月参加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培训后,终于找到症结所在,那就是多媒体计算机所展示的语法规则以超出学生承受量的形式灌输给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疲于记忆这些语法规则,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开始真正的动手设计之前就已经被无形的挫折感击垮了,并且这种挫折感伴随整个学习过程,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自然有传统的黑板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较多的学生也反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之后,绝大多数情况下,多媒体计算机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多媒体的性能。相反,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取代了板书,速度太快的教学内容的展示完全侵占了本该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而且更多的教师把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当成了不用书写板书的电子公告板,并没有仔细考虑多媒体计算在教学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也是今后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一线教师应当认真考虑的一个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说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课程本身的设计固然重要,但对媒体的合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影响到课程最终的授课质量。即使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设备,但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设计同样不会带来优良的教学效果。会使用各种多媒体设备相比仍是容易的,而对媒体设备的合理、高效使用就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设计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要把能够使用到的媒体设备考虑在内,才能使媒体设备真正发挥其高科技的功效。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可否认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但在教学媒体的实际使用中,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由于设备本身、技术应用水平、教师个体素质、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媒体使用绩效偏低的现实情况,高科技并不一定代表高效益。但随着新一代教学设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及对新技术的更合理的应用,相信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质量会进一步提高,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卓.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的关系[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16-18.[2]蔺素珍,刘勇.高校现代教学媒体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4):56-58.[3]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4]孙沛.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核心能力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7,(06):34-36.
第二篇: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金称市中学 雨乡
十年教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原来安安静静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热闹非凡。每堂课教师都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45分钟的课堂,尽可能地探究,尽可能地讨论,尽可能地分工合作......就为构建一节高效的课堂,但收效甚微。
那如何去构建一节高效的地理课堂呢?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有宇宙,有星空,还有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空间及运动方向的抽象内容,也有植被、景观、地貌等地理事物或现象,以及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等生产活动,更有涉及新闻内容的地理分析等。总的来说,地理学科内容特点是知识跨度大,空间性、综合性强,缺乏直观性,过于抽象化,要理解掌握这众多的地理概念、原理及规律,则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借助各种教学媒体——视频、音频或色彩鲜艳的图片及多媒体相结合,让学生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地理事物,使大脑同时接受来自眼睛、耳朵等多种器官的信息,处于高兴奋状态,加强瞬时知识记忆,提高教学质量。
(一)先声夺人,声画并妙,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其声悦耳动听,其色鲜艳无比,其画真实可信。运用媒体教学于课堂,能调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教学《黄河》一课中,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的前2—5分钟,播放一段黄河的影视片段,视频中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雄浑的解说,黄河蜿蜒盘旋的姿态,使学生耳目一新,犹如身临其境。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壮奔流的气势,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伟大与神圣。这样就把学生懒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了,从而形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再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演示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地理研究的对象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靠传统的讲解和依赖学生有限的视眼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中的“鞍部”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说鞍部这个名称来源于“马鞍”,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出“马鞍子”的正面、侧面的形状特点,学生一目了然了解到鞍部是“两边低中间高,两边高中间低”的部位,这样就变抽象为具体直观,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教学媒体,训练思维,培养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穿于始终的基本技能,读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的挂图,只能指读,不能填绘,交换性不强,如果运用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电子地图,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四)运用教学媒体抓住重点,攻克难点,提升教学效果
对于初中生来说,地理科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一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如果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则能以其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官之间的联系。如:教学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一课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借助教学媒体用动画演示地球是怎样绕着太阳公转的,然后让学生观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特点,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进而达到掌握重点,攻克难点的目的。
(五)运用教学媒体,呈现地理资料,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跨度大的地理学科来讲,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地理资料,便于地理知识中相关交叉知识的呈现,从而充分地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最优化。又如地理《多变的天气》一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是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体验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某个地区的天气预报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来播报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进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和提高技能。这样教师在有限的空间里运用教学媒体,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完美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提升了教学效果。总之,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来教学,有利于学生地理表象的形成,提高记忆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与创新想象,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升华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三篇: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促进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论文
摘要: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提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课堂教学的12个教学环节挖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理论探索及影响大学生学习因素分析,从中总结课堂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学环节;学习理论;影响因素
一、引言
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始终是核心,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我们永恒的课题。
二、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
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标准。因为课堂教学质量的组成非常复杂,提高质量的过程受众多因素影响。对教学质量评价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教师自身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素质、教学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2、是否使用科学的教学大纲和优秀合适的教材;
3、是否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4、能否做到认真备课,努力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
5、是否重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大学生的学习类型
1、代表含义学习
代表含义学习的主要内容:词汇、公式、专业规定用符号等。此类学习内容,无论你能不能记住,其代表的含义早已确定不会改变,因此,这一内容学习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强迫性,强迫学习者必须记住,弄通含义。
2、同类概念学习
从哲学上讲,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实物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复杂程度高于概念学习,但又以概念学习为基础。命题学习分为三种类别: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不同的学习内容,将归属不同类型的学习,不同类型的学习有其特有的学习机制。教师应当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机制,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大学生学习水平
依据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将学生学习水平分为:记忆水平学习、理解水平学习、融会贯通学习、概括水平学习、创新水平学习。
1、记忆水平学习:此种学习是一般记忆程度的学习水平,不能对学习内容给予理解和掌握。这类学习是不加理解的记忆,会使有意义的学习变成机械学习。
2、理解水平学习:理解即为了解、领会,是揭露事物间联系从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其水平随揭示联系的性质而异:有揭示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理解,有揭示事物内在联系的理解。
3、融会贯通学习水平:融会贯通学习是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会贯穿起来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处于这类学习水平的学生不满足于记忆、理解,其着眼点是要得到较为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4、概括水平的学习
概括是在思想中从某些具有若干相同属性的事物中归纳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扩大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5、创新水平学习
创新水平学习,则是学习者在学习上的一种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如学生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某些学习模式,独立思考出来的某些方法等,称为创新水平学习。
以上五类学习水平不是孤立和绝对的,学生可能同时处于几个学习水平之中。教师施教之前应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不同类型的学习水平,才能更好的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因素,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
二是客观因素,包括社会风气、校风、班风、教学条件、教师等。
1、主观因素
1.1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要求:
我们是宁愿少而精,而不愿多而囫囵吞枣的知识,知识弄懂了才能被更好的应用,而混淆不清又不巩固的知识是完全无用的。
知识的组织:
知识的组织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只知道让学生知道了解知识而不知道知识在头脑中如何组织条理是不可取的。
1.2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努力促使学生:
1准确地掌握概念、原理、定理、定义和重要的事实和实例;
② 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智力,就要培养构成智力的要素及培养构成要素的品质。如思维能力应着眼于深刻性、广泛性、敏捷性等。这是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关键点,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③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
学生学习成绩不良并非都是智力上的原因,因此,不能只重视智力因素的提高,只有从改善非智力因素入手,消除非智力上的不良品质,才能使智力优势得到发展。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社会风气、校风、班风、教学条件和教师的特征等。
社会风气、校风、班风、教学条件、教师的水平均对学生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例如相对教师而言可以对学生产生如下影响:
① 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影响;
② 教师的智力水平对学生的影响;
③ 教师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
④ 教师富于激励的倾向性对学生的影响;
⑤ 教师的行为品质对学生的影响等等。
总之,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特长,还应具备优良品质,做到即能教书,又会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它因素影响这里不再一一论述。
三、结论
(一)课堂教学是我国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下来额最普遍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方法,这一方法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
(二)本文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展示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课堂教学中的12个基本教学环节,从每个环节中挖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途径。
(三)通过大学生学习理论探索,分析大学生学习3种类型和5种学习水平,提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四)通过影响大学生学习因素分解,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分析中寻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课堂教学是教学互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还应研究学生的学习理论,从中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四篇:加强过程管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加强过程管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学校首要任务是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管理出效益,课堂是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我们学校的重要工作。我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之一,应认真执行学校工作计划,在过程管理指导与监督反馈上下功夫,提升执行力,结合学校工作,我的体会是—---抓实过程,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愿景目标凝聚人心。
在全区全面提升质量的背景下,看到教委提出的质量目标要求,确实压力大,学校召开提质专题会议,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为突破口,夯实各项工作为抓手,自我剖析,问题诊断,自我反思。老师们差的不是学科知识储备,而是敬业的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学校总体要求是提质升位。学校修改通过了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在教学质量这块,同年级同学科相对教学质量指标差异进行考核,班级学科捆绑年级考核等,特别是对新接任薄弱班级教师、班级学科质量差异大的有影响。在全校震动较大,教师倍感压力。
二、抓实过程,促进质量提升。
(一),夯实教学常规工作。
落实管理主体责任,行政蹲年级,并主上一门语文或者数学课,平时要求深入课堂,督促指导所在年级教师开展工作。人们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 ”。学校干部发挥好带头作用。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课标,研读把握教材,阅读参考资料,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前备课,写好教学设计,上好课,课后注重学情反馈,重点比对目标达成度,说直白点,就是看学生掌握没有,根据反馈情况分层设计提升作业,所有教案要求手写。教学常规工作,教导处,蹲年级领导、分校校长不定时抽查与学校月查相结合,以绩效常规考核标准为评价依据,公开检查结果。学校教师上下一心参与到提质工作中来。实施听推门课制度,随机深入课堂听推门课,这是课堂过程管理、监督、切磋的有效方式。常规工作做到逐渐常态化。
(二)、以研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发展,首要是教师发展,教师发展了,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教师自主学习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要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教学相关的书籍和网络学习,并整理读书笔记,写反思,广博获取知识,解决自身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教学问题,为实现教学的优化,为自己成长提供支撑。关注新入职教师的成长。
2、开展好常规教研活动。
学校开展好每周一次的常规教研活动,包括专题培训,如语文学生阅读素养提升,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等。开展听评课活动。我们开展了骨干教师的献课活动,课程领导力合格课验收,新教师的汇报课等活动,选送优秀教师参加片区比赛,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竞争的工作氛围,举办学生朗诵会,数学口算竞赛等活动,美术展,艺术汇报会,体育运动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爱校,爱班级,更爱课堂学习。
3、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的专题教研活动。
上期针对学校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情况,进行了专题教研活动。前期我们抛出了问题:教学质量影响的因素问题收集,我们筛选了比较突出的问题--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为探究的问题,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牵出我们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时间于学生,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学习力为对象的问题,我们应该设计怎样的课堂,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指导作用,在数学组开展了《基于“学生先学的有效数学课堂建构”校本课例研修,通过学生先学预习---师生提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建构交流--教师点拨释疑--学生作业进行检测评价等环节,在后期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优化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我们带领老师研自己的教学设计、研自己的课堂,研学生的学。多自问自己: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效果。
(三)、精准的学情分析,因材施教。
我们要求对学校整体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每期对班级各学科成绩四率指标进行班级间、上下学期间比对分析,对学科质量提升进行商讨决策。上期期末,就发现四年级数学平均分整体下滑,另外有两学科平均分在2分左右波动,其余均提升。学科教师对每位学生学情分析,关注学科平衡发展,我们指导老师平时尽可能按学生小题得分进行统计,学生个性,学科共性问题精准定位,横向纵向比较,就会发现那些地方存在问题,找出与目标的差距,采取措施进行分层辅导,这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学校也有转差的专项考核,真正让老师费心的就是掉队的那几位,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往往也是因为班上的后进生而滞后的,他们基础差,欠账多,有的学习力不强,有的学习习惯不好,一个班的学生,有的学生一看就会,有的一点拨就会,有的是折腾了半天也不太会或者根本不会,我们重点就要关注这群人,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逐步偿还学习欠账。工作虽忙,却增强教师工作主动性,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今天的累是为明天不累工作的,否则,明天更累。这也是我们专题教研的初衷,要让老师明白这个理。从上学年测试看,学校提质升位的学校目标已经实现。
(四),重视家校联系,形成家校共育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多,管理学生老人居多,家庭教育、辅导有的跟不上,班级通过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代表经验交流,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与外出的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校提质的要求,让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管理中来,家长配合管理教育好学生,对无辅导能力的家庭,教师给予辅导帮助,在本期全覆盖家访活动中反馈信息,家长满意学校的工作,本期教师节,学校所在村慰问了所有教师,我们更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盼。更是用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来丰富教师评价内容。
三、重视育人氛围的形成。我们注重过程管理,注重对教师、学生,自我工作的评价,服务教师,尊重教师,广大教师能以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为荣,教师更加敬业、乐业,更能在辛苦工作中收获成功,体验快乐,能体面地去工作与生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爱生活、爱学习、爱老师,爱学校。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学校共同体。
总之,质量的提升落实在一个“实”上。重在过程,领导管理沉下去落实,教师勤恳务实,学生学习过程夯实,家校联动做实,在实字上下功夫,我们在注重目标达成的过程管理中,倒逼教师有效的工作过程,由自律走向自觉,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现代教学论文
1.现实教学中对情感因素忽视的原因: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它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打骂教育在学校中的蔓延,则意味着情感教育的弱化和被忽视,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罪于某些教师的道德水准下降,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一)唯理智教育思潮限制了情感教育的存在空间。受现代教育强调经济功能与教育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支配,就世界范围内来看,19世纪以来,特别是60年代中期,其间虽有人文主义教育运动相抗衡,但基本上是唯理智教育占统治地位,其教育过程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轻情感感受能力、情感表达、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种程式化、单一化、一律化的经验模式忽略了人的情感特征,不能满足人的各种不同情感需要,难以激发、调节人的情感机制,因而也谈不上对人的情感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体罚学生的教育思想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影响了情感教育生成。“教鞭”、“戒尺”仍然作为概念形态存在于一部分教师心中,在“严师出高徒”的幌子下体罚学生。或许这些“严师”原本是出于一种爱,但作为幼稚的学生,如何能体会到这种“复杂”的感情?他们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冷酷和憎恨,既而也产生对教师的憎恨甚至对周围世界的憎恨。更为可叹的是,有许多家长对“严师”们这种缺乏情感的教育竟然持赞许的态度,这无疑对打骂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社会转型时期,教师没有很快适应新出现的问题,从而出现一些情感教育的真空地带。社会的急剧变化,必然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的精神由安宁到出现焦虑,自然会反映到家庭中去,家庭暴力、失业、离婚等现象出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会轻易使孩子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在学校里,这些孩子就有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现象:成绩下滑、沉默寡语、自暴自弃、嫉妒、气愤,怨恨和仇视等,而有些教师对这些情感问题没有引起重视,甚至用往常那套简单呵斥作风来对付,或者忙于教学而疏于理睬,学生迫切希望在校园里寻找的情感慰藉就被搁置起来,无人问津。
(四)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的双重桎梏
在西方现代文明模式的影响下,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理性的统治已经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受西方理性至上思想的影响,教育活动也蒙上了浓重的理性主义色彩。长期以来,在技术理性支配下,教育的价值发生了扭曲,理性主义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思想和模式。
在我国,受儒家文化实用主义思想及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教育的急功近利现象十分显著。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始终在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和科技强国的现实需要下进行,因此,现代学校教育从根本上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关注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生产”,其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
这种带有强烈的国家功利主义及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人的功利性关怀远远大于人文关怀。导致长期以来唯理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唯理智教育重视教学中的理智因素,把培养高技术、高效率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其特点是重视个体的认知发展,理性思维能力或逻辑能力的培养,给予普遍化的理论知识以最高的价值地位,给予获取这种知识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推理能力以最高的价值地位,而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个性等非理智因素沦落为知识教育的附庸。
由于唯理智教育以智育结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导致学校教育以学科为中心,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很少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教育过程中能使人与人精神相融的教学方法——熏陶、感染、启迪、诱导等渐渐淡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日见减少,使教育过程的人文特性大大削减。其结果,学生在获得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人生智慧和内在精神世界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教学过程不再成为充盈与完善人的精神生活的过程,不再成为体验人生的过程。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中忽略情感世界的建构和培养的弊病已有所认识,并试图通过素质教育改革消除这一痼疾。尽管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作为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操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然而,在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强大合力作用下,“唯理智教育”仍以其牢固的思想根基和现实根基,稳稳地占据我国教育的中心地位,以至于作为理智教育反动的情感教育,要么在现实中悄然隐退,要么以作为促进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手段推进,情绪情感状态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成为教育者最为重视而且影响最为普遍的情感教育观念,情感教育最终并未指向人的生命价值本身。这种片面强调目标的工具价值而忽视情感教育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功用,容易将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引向功利主义需要,并加剧认知和情感之间的失衡状况。
2.如何解决?
⑴解决当代情感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应立足情感本体、回归生活 世界寻找情感教育的真谛,这既是消解情感教育现存症结的需要,更是体现情感自身及情感教育价值的必然选择。
⑵挖掘情感教育的着力点,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教育各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情感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和价值意识,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情感教育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独特性,因此,情感教育应该遵循情感自身的规律,结合我国当代青少年的情感状态、心理特点及当前我国情感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展开。①明确情感教育的核心点:人的情感需要。情感教育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情感能力和情感品质,更应该适应、满足和调节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是情感教育的开端,也是搞好情感教育的基础。实际上,情感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满足个体正当情感需要,使之情感世界不断丰富和自我建构的过程。②关注情感教育的起始点:人的天然情感。社会情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映。社会情感突出地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属性和实践本质,它通过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强烈地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以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为核心的社会性情感成为学校情感教育的主体内容,而人类的天然情感却处于被教育遗忘的角落。天然情感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它是人类始基性的情感,对于人的完整的情感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⑶探索体验式情感教育方式。遵循实践性、主体性、个性化、互动性。体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体验,一种是间接体验。所谓直接体验是指认识主体身临其境的经历,如场景、事件、人物、活动而留存于内心的感受,经过加工、过滤、洗炼、固化所产生的感悟。所谓间接体验是认识主体通过媒介的传播,在情境、想象、虚拟中将自身作为观察的对象,进行对比而形成的意念,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倾向。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是真实与虚幻的关系,但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的。针对体验的方式,体验式情感教育可以有以下三种类型:情境式体验教育、活动式体验教育、内省式体验教育。⑷构建多元化的情感教育体系:①发挥家庭的情感教育作用: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给予孩子理智的爱;增加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②完善学校的情感教育职能:建设一支胜任情感教育工作的教育者队伍,具体:树立教师的情感教育观念;调整教师的角色定位;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及情感教育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挖掘多样化的情感教育载体,具体包括:课堂教学载体、实践活动载体、班集体载体、环境载体、管理服务工作载体。③加大社会的情感教育力度,发挥大众传媒及大众文化情感教育功能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