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博弈论大师谢林的《冲突的战略》有感
《冲突的战略》读后感
查阅了博弈论的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博弈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迄今发展才70余年,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博弈论大师中,有两个人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一位是我们所熟知的约翰.纳什,他所创建的“纳什均衡”充实和丰富了博弈论理论的内容;另一位则是托马斯.谢林,收益矩阵模型即是他对博弈论的重大贡献。两人在博弈论研究领域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更擅于利用和构建数学模型对博弈理论进行阐述;后者的著作多半以老百姓能够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没有数字和希腊字母以及很少采用令一般读者艰涩难懂的数学形式推导。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博弈论只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还未形成独立的一门学科。而托马斯.谢林的出现,特别是其著作《冲突的战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对博弈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新阐释和发展,其中在核裁军、国家战略政策层面有广泛应用。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即是关于可信承诺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最早起源于1956年谢林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一篇论文《论谈判》,其基本内涵是:在谈判和冲突的场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一方更多的相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谢林在书中也举例说明可信承诺在冲突中的作用。比如,战争中持续对抗的双方,相对弱小的一方为了向另一方表明自己抗争到底的决心,往往会通过将己方后撤的桥梁炸毁来向对方表明抵抗到底的决心,通过断己方退路的可信承诺方式来威慑并达到遏制对方进攻的目的。这让我们联想到项羽过江“破釜沉舟”的故事,断了自己军队的退路,让兵士们明白只有死战胜敌才有活路,最终楚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谢林的《冲突的战略》一书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自成一体,而每个部分之间又有相互交叉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首先第一部分对战略理论中的谈判、谈判机制以及结构特点进行了解读和铺垫,之后第二部分通过趋向互动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在战略行为中的决策应用来对博弈论进行重新定位,最后再从博弈的角度对战略行为应用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由于谢林曾供职于政府部门,因此,在此书中涉及到的博弈论具体事例多为国际冲突、战争威胁以及核军控等问题。
我们发现书中谢林更多的关注是在非合作博弈过程中如何化解冲突、实现和解、并实现双赢。由此可见,谢林将传统博弈中的“非赢即输、非输即赢”的零和博弈状态在理论和现实应用上提升了一个层次。比如,谢林在第三章中谈到若要将战争控制在有限战争状态,或者有限竞争、司法管辖权问题,“非零和博弈”中的默式谈判具有的原则为实现共同利益来协调彼此行为的一些重要作用。并由此得出结论:
1、无论是默式谈判结果还是通过不公平或艰难谈判取得的结果,都需要比其他淘汰结果具有质的优越性,而不仅仅是程度的问题。
2、如果非要在沟通匮乏的条件下实现结果,谈判双方应该具有足够的宽容心,允许现实条件影响谈判结果。
谢林为了进一步阐述非合作博弈过程中“非零和博弈”的过程和价值,对“零和博弈”也有自己的阐述和界定。传统博弈理论通常将“零和博弈”研究证实了的方法和概念应用于“非零和博弈”中。然而,谢林通过把“零和博弈”看做是一个具有有限性的场景,而非一个分切点来拓展博弈理论的范畴空间。并且认为“零和博弈”的理论中:建议与干预、威胁与允诺都无法产生积极的结果,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都主张,博弈双方之间的关系要么完全友好,要么极端不平衡。这就可能导致不利一方采取最小最大战略破坏这种不平衡关系。这一阐述让我们清晰认识到了“零和博弈”在解决冲突过程中的局限性,在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各方利益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当今世界,更加凸显了“非零和博弈”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当然,作为谢林在书中一直深入探讨的“非零和博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谢林将“非零和博弈”分为混合博弈和完全合作博弈两种情形,统称协作博弈。其中,混合博弈即是冲突与利益共存的博弈。有趣的是,谢林认为协作博弈也可能隐藏于制度和传统的稳定现象或者领袖现象的后面。在一大堆规则中或许就存在制约冲突的因素;传统则是每个人期望别人作为潜在候选人保持清醒的特定规则。当默许无法发挥作用时,传统因素通常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谢林举例道:比如军队或舰队的团体精神、某个大学或社团的价值观等。虽然作为有机体的人员在不断更换和演变,但是团队还是不同程度地保持某种特有的稳定性,而且新成员的加入并不足以消弱这种特质。
谢林在书中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多的是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这些成果不仅仅运用在经济领域,更运用在很多国际大事上。比如,要使战争双方实现合作,就要求交战双方具有第二次打击力,如果具备了第二次打击力,不合作的一方就会有包袱,在军事上具体的例子就是发展核潜艇和核子飞弹。上世纪60年代的苏美冷战,之所以最后没有转变成热战,就是因为双方都具备这样的二次打击能力。谢林的博弈论思想在现今国际政治中的运用典型事例是中美关系在冲突与利益共存下的“非零和博弈”,比如中美关系因为利益的冲突与相互交叉重合而充满变数,在毛泽东时代是全面的对抗,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美国的全球战略需要,利益由冲突逐渐走向冲突与融合并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共同利益愈加大于冲突。也就是说,发现谁也不能吃掉对方,所以只有合作、化解冲突。这是谢林理论的应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是强者,美国向中国的逐步让步使得今天的世界空前的繁荣,中美关系的“非零和博弈”仍将持续,必将为世界带来更大的繁荣。
最后,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第三章的默式谈判与有限战争中谢林提到二战中没有出现毒气战这一历史史实,我们小组经过史料查证一致认为谢林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历史史实是二战日军在中国许多次战役战斗中均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芥子毒气弹,比如,二战中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衡阳保卫战,如果日军不使用毒气弹是无法攻陷的,刚拍摄上映不久的《喋血孤城》就反应了这段历史。直到今日,我东北三省各地仍遗留了大量二战日军毒气弹即是铁证。(这是不是预示着谢林的博弈理论在面对东方文化时有些微的差别?这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谢林对历史史实的认识错误有两种可能,一是确实不了解中国的抗日历史;二是写这本书时中美还处于激烈对抗状态,因此,故意忽略了日本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但是,国内的翻译和编辑人员也未在此处注释纠正。我们认为,这一疏漏会误导读者,造成对历史认识的错误。作为清华人向托马斯.谢林提出严正抗议!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献身的英烈致敬!
读完此书,使我们感到博弈论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巨大价值,面对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情形,我们要想持续、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博弈论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各个层面的应用与发展,以达到既发展又减少摩擦的世界共赢局面的目的。
第二篇:读博弈论有感
读博弈论有感
《博弈论》是我很久之前买的书,翻了一下就丢在一边,最近几天因和同学互相洗刷不赢,我决定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一读才知道,生活中充满了博弈,我也渐渐地被它所吸引。书的封面写着: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我的目的也是它,让我在生活中获得更好的结局,至少让我有副好口才。
博弈论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他的决策行为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理解,比如2006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是尚雯婕,有人提出疑问:他没有安又琪出众的外表,没有李宇春倾倒观众的舞台魅力,没有谭维维”无可挑剔“的唱功。那她凭什么夺冠?而这就反映出疑问者对博弈论的不了解。这个冠军本来就不是尚雯婕一个人得到的,而是主办方湖南电视台、天娱传媒、参赛的女生们、电视观众、媒体、各女生的”fans“等方方面面共同博弈的结果。
有人还认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还出现了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的可能:某些得分较低女生的”fans“,联手对付得分较高的女生;得分最高的选手联合肯定无望出线的选手以巩固地位,防止次高选手反超。
然而博弈论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决策时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回到正题,我怎样才能把博弈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囚徒困境,当我们处在囚徒困境的时候我们的策略处于占优策略,博弈在所有参与者选择占优策略的基础上达到均衡。而对于参与者中的”我“来说,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抛给对方选择,选择分为有益、无益无害、有害,加大选择风险。比如当我们处于劣势时,报复的方式就能起到有效地震慑的作用。而参与者的选择多半是无益无害的,即便有益的部分很吸引人,但人们总是不愿承担风险的,因为有害的伤害是巨大的。
第三篇:读博弈论有感
读博弈论有感
博弈论的目的是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揭发,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享受博弈论的分析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博弈论的 思想既然来自于现实生活,它就可以高度抽象化的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是这样的:在什么情况下零大于二,二大于五,五又大于零?
答案是: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时候。
博弈,就是用这种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的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在博弈中,特别是多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与策略,而且还取决于其它参与者的制约和策略。事实上,博弈过程本来就不过是一种日常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图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所谓博弈就是行为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下,选择一定的行为或策略加以实施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用途很广。但正如上文所讲,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其研究运用了种种的数学工具,一般读者如何能掌握呢?
这里在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另一方面,数学似乎成了博弈论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面对这条鸿沟,很多人的反应要么是耸耸肩膀走开,少数人会企图通过学习数学来渡过。但是这两种反应都忽略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一样,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运用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
博弈论首先是我们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说到底毕竟只是把博弈论当作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简化问题,使问题的分析清晰明了也就够了。
另一方面,博弈的思想既然来自现实生活,它就既可以高度抽象化地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本书作者所做的一切努力,正是试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及运用,并且寻求把这种智慧来指导生活决策的方法。
阅读本书,我们除了了解到令人震撼的社会真实轨迹之外,还可以学到最合适的待人处世方法。
你还记得上次找上司要求提薪未果,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吗?可惜,那时你还没有学习一点博弈的策略知识,这些知识本来可以帮助你提工资,而且提的幅度你比预料的还多。
你还记得上次因为迁就女友而倍感委曲吗?如果应用博弈论的知识,保证你能够和她相处得更为?。
你不知应该如何对付一个总是借钱不还的朋友?或者如何与生意对手讨价
还价?
约瑟夫;福特曾经说: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这话一点不错,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我们又应如何利用博弈论的“花招”,最大限度地在这个被动过手脚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篇:读《文明的冲突?》有感
读《文明的冲突?》有感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1班 杨然 1102900028
《文明的冲突?》的作者是塞缪尔·亨廷顿,这篇文章写于1993年。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20世纪末的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亚洲四小龙经济迅速崛起、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快速的经济增长,还有掌握世界能源命脉的穆斯林国家也不太平。随着以意识形态为冲突根源的冷战的结束,西方与其他各文明国家尤其是与穆斯林国家、儒家国家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最令西方尤其是美国不安的是,支持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的是儒家文明而非西方的自由民主主义,更可怕的是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
作者认为,继君主间的冲突、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意识形态间的冲突后,文明的冲突将成为下一个冲突的类型。作者总结出7种或8种主要文明,它们是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首先作者认为文明间的差异较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更难消除。其次,文明间的交流加强了人们的文明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文明产生更深的认同。再次,宗教填补了身份认同的缺口。最后,西方所推行的普世文化引起了属于非西方文明人们的反感。还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原因,就是经济区域主义的抬头。对于作者的观点,可以肯定的是,作者认识到了文明在未来世界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明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较经济和意识形态来说却是更难改变,作者说:今天,文化的“丝绒幕”已取代了意识形态的“铁幕”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分界线。毋庸置疑,文化对于国家间的关系影响很大。但是,作者在此扩大了文化的作用,甚至有用文化之间的差异鼓吹战争之嫌。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作者忽略了政治经济对于文化的决定作用。就以作者所提到的西方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例。这绝不仅仅是基督徒与穆斯林的战争,这是对于未来世界能源命脉的争夺,根本问题是对石油资源的掌控问题。作者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观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有偏颇之处。
作者的另一观点为,未来世界格局僵尸西方与非西方的对垒。实力上的差距是对垒的一个原因,而根源是文明的差异,即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作者还将非西方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用自我孤立的方法从而免遭西方侵蚀,如缅甸和朝鲜。第二种是“见风使舵”的国家,他们试图加入并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体制,比如土耳其和墨西哥。第三种是试图发展经济和军事并通过与其他非西方国家合作平衡力量保存本土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现代化而不西方化。作者对于非西方国家的划分在我看来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我认为,我国的发展的基本政策应该是第三种,即现代化而非西方化。我国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自身的经济军事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屹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只有经济军事实力过硬、综合国力的提高才会有保证、才能更好的保护我国的本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保存、愈久弥新。自我封闭,与国际世界对立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要使我国的文化得以保存,就要在交流与传播中达到到传承的目的。我国有悠久的文明,这与西方的文明是截然不同的,加入西方或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不断壮大经济与军事实力以保护我国文明,同时要防止所谓的西方化,要实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支持下的现代化。未来世界不应是西方与非西方的对垒,对垒的结果也只能是两败俱伤。未来世界应该是西
方与非西方共同发展的世界。
我认为,此文中,对于我国最有借鉴意义的观点是:“共同的文化非常明显地推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香港、台湾地区,与新加坡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华人社区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张„„如果说文化共性是经济一体化的先决条件,则未来重要的东亚经济集团很可能以中国为核心。”共同的文化根源、共同的祖先使我国与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华人众多的国家拥有重要的文化纽带。我想,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来说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靠任何力量都得不到的重要条件。我国政策制定应该重视到这一点,在经济领域提出更多针对东亚华人众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的经济政策,达到互利共赢,促进东亚经济整体发展,提高亚洲的整体实力,提高亚洲尤其是东亚在世界的地位。
总而言之,未来我国的外交政策还应该是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每一种文明都是不一样的,西方文明曾一度想凌驾于其他各文明之上,事实证明这只能适得其反。文明本无优劣之分,和平共处才是长久之计,正如作者在结尾的所说的:“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存在任何统一文明的世界而只会存在一个多种文明的世界,每种文明都必须学会与其他文明共处。”其次,还要能够充分利用共同的文明,发展经济实力,提高我国以及我国所在的东亚地区的整体实力,提高华人的影响力,为我国的传统文明提供良好的延续与传播的土壤。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根本特征,相信在未来一个各种文明并存且共同发展的时代,中华文明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性,在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与其他文明和平共处,促进世界各文明的共同进步,而非挑起所谓的“文明间的冲突”。
第五篇:博弈论与企业管理战略
博弈论与企业管理战略
工商08-1班 顾城铭 09083850
摘 要:本文在分析博弈论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博弈论给企业管理战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同时探讨了引入博弈论后的管理战略的基本研究前提,最后本文研究了博弈论对营销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等具体管理战略的深刻影响。
关键字:企业战略管理博弈论模型
一、博弈论的基本理论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一门学科,换句话说它主要研究理性个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博弈论依当事人是否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为合作博弈论和非合作博弈论,合作博弈论强调团体理性、效率、公平,非合作博弈论强调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目前管理学对非合作博弈论研究得多一些。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局中人、战略、支付、行动、信息、结果和均衡。其中局中人、战略、支付是描述一个博弈所需要的最少要素,行动、信息将三要素联系在一起,局中人、行动和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就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均衡。而博弈按局中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按局中人对其他局中人的特征、战略空间以及支付函数的知识可以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将上述两个角度的划分结合起来,我们就得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四种不同类型的博弈相对应的是四种不同类型的均衡: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
二、博弈论给企业管理战略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更多的是为管理学研究提供一种方法。所以,博弈论对管理战略研究的影响,首先就在于它对企业管理战略研究的方法论的影响。
系统方法虽然系统论的观念早已提出,但是博弈论使管理战略专家们在新的高度和新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系统方法。在研究系统行为时,管理战略家们引入博弈论,看到了一番新天地。将博弈论这一带有个体行为特征的概念转移到系统行为研究中来,打破了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绝然分开的界限,也使各个体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在博弈中,战略受所有局中人的影响,支付是所有局中人战略或行为的函数,均衡是所有局中人最优战略或行为的组合,各局中人均以其他
局中人的随机信息来决策战略。博弈论的基本点就在于一系统与另一系统发生直接相互作用,能针对另一系统的即时行为作出响应。博弈论的研究与发展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系统的三个基本点: 1)信息相关性。信息的获取、传递与转换都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有序程度,消除系统运动的不确定性。系统吸收信息、产生信息、消除变异度的能力直接影响系统的自适应能力。2)系统的反馈性。系统是有目的的,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负反馈,如果要达到系统的目标的话,来自该目标的若干信号就有必要校正系统的行为。博弈论为对这种反馈性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
3)整体性。在博弈中,任何局中人的战略与支付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这进一步促使人们认识到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干性。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面对虚拟企业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兴起等新的管理现象,把复杂的客体当作系统来看待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对策论的数学工具19世纪70年代将微积分引入管理学领域,使管理学从常量研究发展到变量和增量研究,使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特征。边际分析法成为
管理学研究的科学工具和最优化管理的有效方法,但边际分析法在处理战略管理这样的问题时却显得非常无能为力。二百年后,博弈论革命开创了研究复杂管理现象的新思路,成为管理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以往在处理决策问题时,管理学家们只有数学规划等工具,这样的工具主要是解决资源合理分配问题,可以看成没有竞争情况下的决策。而今天,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日趋强化,以往的工具面对新的形势束手无策,而博弈论正是面对理性对手与之激烈竞争的良好决策工具。同时以往的工具大多需要完全竞争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等约束条件,这使它们缺乏实用性,对策论这种数学工具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能构造完美精巧的管理模型,而且有较宽的适用环境,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三、博弈论使企业管理战略研究的约束条件放宽
(一)使对完全信息约束条件的松绑成为可能
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基于价格来作出最有利的决策。然而,这样一个和谐有序的局面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完全信息条件,即每个局中人对所有其他局中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都有准确的知识,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但是完全信息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消费者无法完全了解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真实情况,厂商也无法完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真实变动。对完全信息的任何偏差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信息是不完全的,与资源一样,信息也是稀有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象大多数商品的市场价格,信息成本在个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人在获
得信息方面有特别的便利或受过特别的训练,所以信息是不对称的。60年代后期博弈论学者哈萨尼(J.C.Harsanyi)提出了一种处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技术,将完全信息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概念推广到不完全信息博弈,定义了贝叶斯纳什均衡,此后不完全信息博弈论(尤其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往的战略管理专家给战略管理的研究加上完全信息约束,一方面是出于认识上的局限,但更重要的是以往的战略管理专家缺乏处理不完全信息约束下的战略决策工具。而哈萨尼等人的成果给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战略决策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换句话说,给完全信息的约束条件松绑是必要的,而博弈论的发展使完全信息的约束松绑成为可能。管理学家们有博弈论为工具,向现实世界又前进了一大步。
(二)对完全竞争约束条件的进一步放宽以完全
竞争为基础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虽然在理论上达到非常完美的地步,但却使理论与现实之间产生一段遥远的距离。在博弈论者看来,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完全竞争约束下的决策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博弈行为,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市场既定价格在收入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企业根据外生的价格水平选择利润最大化产量,企业的数目大得致使任何一个局中人的行为给其它局中人造成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事实上这种特殊的博弈也即理想的完全竞争在历史上从没出现过,倒是目前不完全竞争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博弈论中,企业的支付是所有局中人战略变量的函数,局中人的利益交织在一起,企业可能在分析竞争对手的战略之后改变自己的生产函数,企业的行为带有明显的外在性,这种外在性只能有一种最好的解释———局中人之间的不完全竞争。所以当今的大多数市场竞争需要寡占理论的解释,而只是到博弈论出现后,寡占理论才真正成为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博弈论者证明了古诺和贝特朗均衡都是纳什均衡。以古诺和贝特朗模型为基础,借助重复博弈和多阶段博弈等博弈分析技术,现代寡占理论迅速发展,给当代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当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不必死地被完全竞争约束条件所束缚,进入一个更加自由的境界。
四、博弈论对企业战略管理各领域的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领域都受到博弈论的深刻影响,它从来就没有象今天这样被彻底地改写过。例如,二阶段博弈模型就给当代战略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在该模型中,寡头竞争被抽象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战略变量设定为媒体广告、横向收购等竞争手段,这些竞争手段会形成厂商的沉没成本,它对市场的影响是长期的,战略性的。第二阶段的战略变量为产量(古诺竞争)或价格(贝特朗竞争),这些竞争手段对市场的影响是短期的、战术性的。二阶段博弈模型要求,厂商在作第一阶段决策时就预见到接下来产品的竞争均衡,可以用子博弈完美均衡来预测博弈结果。目前这种模型方法已被用来研究各种战略,如广告战略、横向兼并战略和多市场竞争战略。
(一)博弈论对营销管理战略的影响
博弈论能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透彻地分析竞争者、顾客、供应商的决策行为,以指导企业的战略决策。顾客、竞争者、供应商都是博弈中的局中人,企业的每一项营销决策都会对其它局中人产生影响,而其它局中人的反应又会影响企业的下一步决策,企业应建立全新的营销价值网,寻求既竞争又合作的均衡状态———互惠型竞争,以谋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对于竞争者,博弈论的分析告诉企业家们价格战会带来双败局面。所以很多企业开始求避免价格战的营销管理战略,例如通用汽车公司通过提供含折扣服务的信用卡来缓和价格战,而且还尽可能在开发新产品时,提供非同一市场面的产品,以避免竞争者的强烈反应。对于顾客,博弈论者提出新的办法来预测他们的需求,即让顾客投标定价,这可以充分诱导顾客揭示其偏好与态度。因为投标的本质,就是通过竞争来聚集分散的信息,揭示出隐含的内部信息。对于供应商,博弈论提示战略决策者应与供应商达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甚或动态联盟,在必要时采取让利策略巩固这种关系。这样,博弈论就帮助企业更透彻地分析了竞争者、顾客和供应商的决策行为,从而加强了营销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博弈论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影响
博弈论对当代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它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正确的对策,另一方面,它生动而科学地诠释了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将博弈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使企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而且有利于企业加强企业内部人事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减少个体摩擦,增强团队精神,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博弈论优化了传统的激励机制,在这种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机制下,人力资源被充分挖掘,从而使公司财富最大化成为可能。例如,以往对营销人员的主要激励机制是按销售任务支付奖金,博弈论指出在销售人员中开展广泛的销售竞赛更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为销售情况很难预测,虽然销售业绩包含了员工的素质和努力程度,但它也包含了市场机遇和个人机遇,所以按销售任务支付资金有不合理的一面。而评价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工作得好要比精确评价每个人的工作绩效更方便。同时,博弈论还给竞赛制度提供了许多改进措施。首先,它提出应限制竞赛的参与人以免降低激励效果,因为如果有太多的人参与竞赛,获胜的机会就大大减少
了,成功的满足感也降低了。其次,它指出应建立多层次的不同的竞赛方式,这样才可以激励不同素质水平的员工参与不同的竞赛,以优化配置公司的人力资源。
(三)博弈论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创新已逐渐成为当代企业管理最受重视的战略之一。博弈论同样使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使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研究出现了飞跃。首先,博弈论深入地研究了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博弈论的竞争模型告诉人们,不管采不采用某项技术创新,垄断者都将竭力得到技术创新的产权以保持其垄断地位。这方面的研究,不得不使人们重新思考熊彼特的著名论断:垄断与研究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博弈论还建立了近于完美的专利竞赛模型,给技术创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也得出了很多的应用性成果。例如Dasgupta和Stiglitz的成果表明:专利竞赛类似于“优胜者赢得所有的博弈”。重要的是成为第一,成为第二没有多大意义。发明的收益在一定的时点(竞争者的发明成功期)之后就变为零,这诱导企业选择有风险的技术创新战略。最后,博弈论使技术扩散理论取得了突破的进展。它深入地阐明了扩散的路径选择问题,论述了网络外部性和兼容性决策对扩散路径的影响,它也给人们预测扩散路径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博弈论还研究了在特许权经营下技术转移到其它企业的可能,并对影响发明分布和研究开发激励的另一种合约形式———合资研究进行了探讨。
(四)博弈论对跨国经营战略的影响
国际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质、规模经济的存在以及对市场份额的追求成为企业的压力和动力。非零和合作博弈给当今跨国公司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以往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各方处于一种你死我活的状况,那是残酷的不合作博弈。在非零和合作博弈中,博弈双方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强调团体理性,追求共同的高效率和高收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跨国公司在各行业的机构相互交织,双方有可能结成同盟或伙伴关系。许多跨国公司从这种新型关系中获得的收益已远远超过组织重构所获得的成本缩减效益。因为通过生产力焦点转移、合作,双方优势互补、风险分散和多元化经营,合作博弈带来的收益必然大于不合作博弈带来的收益。
————工商08-1班 顾城铭 0908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