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与大师握手》有感
读《与大师的握手》
今天读了文摘周刊2010.5.14期的一篇文章《与大师握手》,作者:汪去。看到题目还以为是一篇如何如大师交流谈心的内容,可读完让我心里很受感动。原文如下:
与大师握手
“钢琴王子”克莱德曼的中国巡演刚一结束,等待索要签名的拥趸们就排开了长龙一样的队伍。父亲带着小郎郎排在队伍的最前面,克莱德曼习惯地拿起签字笔,客气地问他们想签到哪里,谁料郎郎的父亲竟然说:“我们不要签名。”
“我想让我的孩子握一下您的双手。您是我非常尊敬的钢琴大师。我这个孩子对钢琴很有悟性,从小就苦心练琴,这两年他接连获奖,每次比赛问题拿第一。”克莱德曼眼里流露出赞许之意,示意他说下去,“于是他就有些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今天一是为仰慕大师风采而来,二是让我这骄傲自大的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钢琴家。” 克莱德曼把自己那双与钢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大手平伸到郎郎面前,微笑着说:“来吧,孩子,你是好样的。”
看着克莱德曼那双比自己大了几圈的手掌,郎郎的小手竟犹豫着迟迟不肯递上前。当他终于握上时,一双小手像被电到了一样,悬在空中。原来,克莱德曼修长的手掌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
郎郎痴痴地看着克莱德曼这双弹奏出无数名曲的大手,再看看自己稚嫩的小手,终于知道,要想成为大师,没有任何捷径。
读罢这篇短文我心里为这位父亲的举动而感敬佩,一个父亲能够如此用心良苦地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认为这个父亲是很成功很是值得我等(至少是我)学习的。读完后我在反思我对孩子的教育上的一些事,我对今年满五岁的儿子做了哪些?
说真的我对孩子的教育上是不算太成功的,也是很对不起小家伙的。因为我在对他的教育除了粗暴以外就显得有些无能了。曾经看了一份报纸上说过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对孩子施暴那是无能的表现,我想我和老婆正也属于这类的。儿子今年读大班,在班上与其他的孩子比写字上慢了很多,去接他时最后一个交作业的次数特别多,这让我们很是没办法,他在班上年龄偏小加上上课不认真爱做小动作,字又写得不好,让老师也很头疼。不过话说回来,这都怪我们没有让他多练习,没在小家伙的学习上多花时间。而且对小家伙的教育方法也欠缺,没有像上面的那位父亲一样去这么想办法去纠正孩子的缺点。记得有一次儿子也是因为做作业慢,不专心,所以去接时又在那儿磨蹭。一开始我还能在旁边提示让他专心去写,可他不领情,慢慢写着还不时地去看看周围的动静,很是一副不着急的样子。后来我没耐心了,就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发了火,给他头来了几下„„。说实在的后来不知道我有多后悔,这真是无能啊。我想我怎么成了那样的人,其实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合适,但我还是做了,对儿子的教育上实在是在考验着我的耐力。
反思对儿子的教育,我很失败,起码是没有用心去引导,在今后还真要去多花时间,多花些心思陪儿子,要尽力而为之。
2010-5-18
第二篇:《童话大师安徒生》读有感
《童话大师安徒生》读有感
童话是一个美妙而又神奇的世界,它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美好的幻想。大家一定读过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吧!他写的故事是那样的扣人心弦,扑朔迷离,离奇有趣。那你们知道安徒生是这样创造出这些令人惊叹的杰作吗?
安徒生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爸爸谢世后,他与妈妈相依为命。但是悲惨的命运并没有使他倒下。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与目标,他决心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他经历过无数次的坎坷与失败,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从来没有自卑过。他凭着澎湃的热情,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成为了一名童话大师。
我们有着幸福的童年生活,甚至有的孩子一出生他的人生就铺满了鲜花与掌声。在家里,我们是爸爸妈妈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什么都依赖父母。可安徒生不一样,他不仅要拼命追求自己的梦想,还要承担一切的家务和劳动。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什么是失败。因为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可是还有孩子没有过上我们这样的生活,他们有的连学的上不了,饭都吃不饱啊!安徒生的故事告诉我,要珍惜我应有的一切,好好学习,努力拼搏,不辜负家长的期望。
人生就是这样,只有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打击才能走向人生光辉的顶点。只有经历过失败后,才能体会到成功的艰辛。
安徒生的童话就像是一朵成功的花,人们只看到它光鲜的一面,却不知道他是经过了浴血奋斗才换来的。
努力吧!人生将有更多的荆棘等待着我们去挑战。
第三篇:读《国学大师之死》有感
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太原37中王京京
平日里被琐碎又繁忙的工作缠身,根本无瑕嗅到书香的味道,首先要感谢宋老师发起的读书活动,使我能够抛开所有的借口,静下心来读到《国学大师之死》这样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厚度的书籍。轻轻地合上这本书,有很多词语冲入我的脑海中:失望、无奈、激动、奋斗、豁达、平静······最后只有一个词沉淀了下来:力量。
国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文明历史的见证,而从一百多年前,它开始渐渐没落,直到现在它的简直内涵已发生了大的断裂,每想到此总不免惆怅伤神。
这本书讲到的13位“最后的国学大师之死”,也是伴随着国学的一步步衰落,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我看到了一样东西,一样支撑着他们不断奋斗的东西:坚持。
在逆境中的坚持。看了这么多国学大师的生平事迹以及理念,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吸引,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摇摇欲坠的国家政体,列强的不断侵蚀,利益争夺的残忍手段,如此黑暗的时代,但他们始终明亮着那一片天空,始终毅然坚强地努力向前进。
正如这本书开头所说:历史的传统不能一天中断,如果中断了就会衔接不起来。我们都是服务于文化界的人,自己的生命总有终止的一天,不值得天太留恋,但这文化的蜡炬在无论怎样的环境中总得点着,好让孑遗的人们或其子孙来接受着传统。这传统是什么,便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立国之本。而我们就要为这些传统的传承努力地坚持着。
回顾这些国学大师们波澜起伏的一生,我发现,他们的命运与近代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联,在经历各个历史转折点和时代大变革时,他们始终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人生使命,并在国学成就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被评为国学大师,跟他们的自身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我侧重想要说的是,国学大师们坚持思想自由,这是他们取得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
最让我崇拜的国学大师要数王国维了,他是中国近代最为著名的国学大师之一,王国维在学界享有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声誉。他是一位集文学家、史学家、美学家、词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大学者,平生著作约有60多种。然而,1927年6月2日,这位学富五车的学问集大成者,却轻轻地沉入了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底,湖水微微散开,岸上游人如织,而王国维却再也没有醒来。大师的死让我们感到痛心的同时,所剩的就是那个时时萦绕在心,成长道路上无数次用以自勉的读书的“三大境界”。
王国维笃信“境界”之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作为维美学思想的代言人,他更强调的诗、词中的情感、意趣和创造性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
在其所有的“境界”说中,读书的“三大境界”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有这么一段说词:“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的治学第一境界词句出自于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治学的第二境界则来自于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此处,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而王的治学第三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则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自由的国度里惬意地遨游。
王国维的治学之道,意境之美、感悟之深可见一斑。正所谓国学是可以感悟人心,可以怦击心灵的,它是一门人生的学问,是究天问地的智慧,是为人处世的教诲,是修身养性的灵魂旅程。它的发挥功效,不仅仅是背诵几章,咏叹几首,更是潜移默化之间心灵的熏陶、精神的感染、思想的升华。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国人的魂。试问一个没根没魂的民族怎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掩卷而思,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真的应该不断地读书来丰厚自己的学识涵养 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开拓自己的思维,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任重而道远,学习永无止境。一点心得体会于同行共勉。
一说起国学看到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没有实际意义!一说起国学的主要经典——四书五经更是大为反感,认为那些是糟粕,是愚弄老百姓的东西,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工具!还有很多人把国学仅仅看做是孔孟思想,这就大错特错了。孔孟思想是国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国学还包括宗教学、文学等等很多方面我们现在学习、研究国学并不是要让历史倒退,而是以科学的方法、最新的观点去重新认识它,乃至重新审视它。不客气的说在传统文化中还是存在有糟粕的,所以我们才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精进自身”!
第四篇:读朱永新大师《致教师》有感
读朱永新大师《致教师》有感
读朱永新大师《致教师》有感
周卫
读朱老师《致教师》一书让我们看到的是一页一页的生命发现——于事实中发现价值,于日常里发现永恒,于现象中发现本质,于局部里看见整体。见真实,见真诚,见理性,见理想;见证深度,也见证温度。我觉得这是一本基于教师'问题之困',更是平等对话的'智者之声'.书中每一个问题像是一个火种,照亮我们这些教师生命里的昏暗与现实。如今互联网信息与现代化科技水日新月异,然而书信却是一种传统而又亲近的交流方式,全书以纸面的书信交流,特别能传递出一份优雅、舒缓而亲密的古典情怀,一种细雨敲窗的温和与浪漫。先生惯有的诗意与理性,亲切与深刻,与'信'的语境契合到一起,构成迷人的质感与温情。
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朱老师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是时代的召唤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老师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
一、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孩子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应该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二、感受以幸福成全生命真谛
朱老师《致教师》书里的每个问题与话题,哪一个都逃不出教育与生活的庸常。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与'完整',成为新教育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因为它们的存在,教师挣脱一切'标签''脸谱'与'定型',悄然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那么,'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在朱老师看来,教师是教室的国王,教师的胸怀决定着一间教室的大小。因为,凡能发光的人,必定在内心燃烧了自己。在他眼里,读书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备课就是精神的体操,交友就是与'未来的自己为伍';'大音希声是行动的回响';'创造的起点是问号','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空气穿过针孔时,比穿过山谷更有快感'……
三、懂得以现实求证未来
于时间的波峰浪谷里,总看得见历史的背影,听得到现实的歌吟,映得出未来的表情。《致教师》的最后一辑文字,不是答问,胜似答问。读之,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那是自2010年起,每一的辞旧迎新之时,永新先生深夜或凌晨写给全国新教育同仁的献辞。
我们知道,自2002以来,'朱永新'的名字就与其倡导、推动的'新教育实验'成为生命的共同体。十多年来,新教育由一个学者的热切理想或书斋念想,化作春天的种子,迅速撒播到大江南北的两千多所实验学校,数以千万计的学生心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亦如朱先生发出的一个简单信号,就汇聚了无数理想主义的能量,亦集合起无数生动而深刻的民间智慧。
或许,在永新先生眼里,岁末年初最是年岁的刻度,是现在与未来的节点。而在他心里,教师的终极意义在于'以现实求证未来'.读他关于新教育的文字,我们无法忽略那漫天飘着祝福的跨年语境,更无法忽略的是,新教育实验于神州大地间得到的热切呼应。新教育所构建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教育生活节奏,正在柔软地植入了千百万师生的内心。
教育是一切的'果',也是一切的'因'.对一个教师来说,痛恨积弊的方式是行动,是将让自己置身于'涨潮的海上',相信'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相信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唯有建设,唯有行动,才能'带着使命,带着爱','向没有污染的地方,重新出发'.最后让我们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我们这些龙湖的老师和龙湖的学子们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努力吧!
第五篇:读大师,读经典—读《爱弥儿》有感
读大师,读经典—读《爱弥儿》有感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这是主张性善教育论的伟大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经典《爱弥儿》的开篇之句。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其在序言中的“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我所钻研的就是这种问题,其目的在于:即使说我提出的方法是很荒谬的,人们还可以从我的见解中得到好处。至于说应该怎样做,也许我的看法是很不对头,然而我相信,我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出人们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就从你们的学生开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你对他们是完全不了解的:如果你抱着这种看法来读这本书,那么,我不相信它对你没有用处。”《爱弥儿》简述了卢梭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却对现代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也有如下感悟:
第一:关于家长。我很是赞同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他不赞同我们对孩子进行超出其年龄接受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网络的发展,现在的很多家长也深深的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因而他们在孩子很小,甚至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教育问题,这的确是个好现象。但是大多数人是盲目的,是没有计划的,他们不是很了解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手段让孩子去接受所谓的真正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于是“练钢琴”、“去跳舞”、“学英语”„„这一切计划都给孩子制定好了,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似乎变成了家长们手中的工具,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现在苦点不算什么,将来会有好的生活”。现在想一想我们的童年,多么的无忧无虑,“跳跳绳”、“弹珠珠”、“叠飞机”这一切活动看似就是让我们放松玩耍,其实我们的家长是在寓教于乐,他们也在我们玩耍的过程中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和小朋友们和谐相处,宽容待人,乐于助人。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卢梭的观点,让孩子学习不代表让他提早学不该学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注重实际生活似乎更重要一些吧。
第二:关于教师。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作为一位教师,我更加支持这种教学方法,这种自然教育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做自己,快乐地学习,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在备课授课时我会将“教育机智”发挥到极致,而不是为了那应试教育去上一节死气沉沉的课。因为如果成人都不能接受的教课方式,那么孩子们是一定接受不了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是个高尚的职业,作为小学教师,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从事这个伟大职业的我们应该时时谨记:我们要做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用热诚和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爱弥儿》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但是这次我理解的可能还不够深刻,分析的还不够透彻,以后有机会我会经常把它拿出来仔细阅读,并且时长阅读经典教育名著,相信我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我一定会认真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统部寄宿制小学毕兰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