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载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人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体悟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先来看一组图片:九曲卫河流古韵,锦畴百里麦金黄,千年宝塔笑云低,画舫斋里忆欧阳,九畹芳馨兰惠盛,佳肴名鸡万代香。同学们,这些是哪里的风光物产?我们美丽的家乡——滑县。“滑”,水与骨相互融合滋养,孕育出了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邦。古往今来,这里名人辈出,代有英杰,文化灿烂,每存诗歌。让我们将目光追溯到2700年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演绎了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一个女子用一首诗拯救了一个国家。那个时候,这个地方叫卫国,这首诗是载驰,这个女子叫许穆夫人。
(二)介绍许穆夫人(指名)
许穆夫人,姬姓。(约前690—前658)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杰出的爱国诗人。本是卫惠公的女儿,因嫁给了许国国君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不仅美貌非常,而且是一位有胆、有识、有才的奇女子。据《列女传》记载,她待字闺中时,许穆公和齐桓公都曾慕名向卫国求婚。许穆夫人从祖国的安危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国家有难,许国很难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魏国近邻,如能嫁到齐国,一旦遇到危难便能及时得到齐国的救助。但是国君懿公不听她的主张,硬是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
(三)历史背景
公元前660年,卫懿公玩物丧志,因鹤亡国。当许穆夫人得知国破家亡、国人流离的消息之后,异常悲痛,心急如焚。她想让夫君许穆公帮助收复国土,但许穆公因国力微弱,又胆小怕事,不敢出兵。许穆夫人气恨交加,毅然决定亲自赶往漕城(今滑县留固镇白马墙村),一来吊唁亡故的国君,慰问遭难的人民;而来帮助新君谋划祖国恢复重建的大业。她的这一想法遭到了许国上下的激烈反对。许穆夫人不为所动,决然前行。当行至中途的时候,许穆公派来的官员百般阻拦她、指责她,许穆夫人仍然矢志不移,绝不回返,并赋诗明志,写下了千古名篇《载驰》。
(四)初读诗歌
1、指名读,正音
2、师读
3、齐读
(五)理解诗歌
1、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诗歌,不懂的做标记,准备交流;
2、师生共同解读诗歌
(1)学习第一章
疏通大意后讨论:诗歌一开始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场景她为何如此行色匆匆?“悠悠”写出了什么?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场景。(神态、心理活动等)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章
疏通大意后讨论:面对阻挠,许穆夫人内心矛盾吗?(不回,有违君命;回,又置危难中的祖国于何地)但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她做出了坚定的选择,表达了她不屈于君命,非返卫不可的决心。
指导朗读:读得斩钉截铁,义正辞严。
(3)学习第三章
A、疏通大意;
B、讨论:女子做事情是有道理有准则的,许穆夫人的准则是什么?
C、小结:受阻的车马又奔驰起来,许穆夫人抛下许国大夫拂袖而去。经过上述一场激烈冲突,女诗人的内心无法安定。她登上高高的山丘,采来贝母治疗郁塞的苦闷。许国大夫竟然把本人的爱国举动视为过错而加以指责,真是一批不明大义的幼稚狂妄之徒!满腔的愤懑,终于使女诗人发出了激越的呵斥之音。全诗的情绪由此被推向了高潮。
D、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章
A、疏通大意;
B、讨论:许穆夫人有什么大胆的计划?
C、小结:日夜牵挂的祖国到了,扑入视野的是那样绿意葱翠的麦田!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萌生,她抹去泪水,终于决定要去向大国陈述,取得它们的援助。表现出许穆夫人识见的深远。“大夫君子”四句,运用“呼告”手法,言语铿锵,坚定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指导朗读:自信、坚定有力
(六)课堂总结
许穆夫人的这首诗写得柔肠寸断而悲愤激昂,写得振聋发聩又扣人心弦!她把对祖国的一腔挚爱倾注成满纸诗行。她这一声声血与泪的呐喊,立时传遍中原大地,传到东方霸主齐桓公那里。
齐桓公大为感动,当即遣公子无亏帅车300乘、甲士3000人驰援卫国,赶走了狄骑,又帮卫国迁都楚丘(今滑县八里营卫王殿遗址)。卫国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教育事业,教化百姓,休养生息,又焕发了蓬勃活力,并延续了400年之久,成了最后一个灭亡的周代诸侯国。
佼佼女中杰,悠悠爱国情。爱国之心曲,救国之名篇《载驰》在当时就广为传诵,并选入《诗经鄘风》。西汉末刘向编《列女传》,又专为许穆夫人立传,盛赞她为“慈惠而远识”。
(七)拓展阅读
《左传》明确记载了《载驰》的作者是许穆夫人,这是《诗经》三百篇中作者姓名有明确记载的寥寥几篇之一,比屈原的《离骚》早了300年,许穆夫人因此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另据学者考证,《泉水》《竹竿》两篇,也是许穆夫人抒写故国之思的作品,其中《泉水》一诗中有“思须与漕”的句子,堪称《载驰》的姊妹篇。
阅读许穆夫人的作品《泉水》。
(八)课堂寄语
1、谈感悟
2、教师总结
千秋家国梦,悠悠君子心。家国情怀宛如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传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爱家乡,从做好自己开始。同学们,再有几个月,我们就要离开家乡,奔赴四方去实现我们的梦想了,让我们带着对滑县的热爱和眷恋,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第二篇:音乐体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乐曲聆听使学生了解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的情景,模唱《春》的主题旋律。
2、通过聆听、表演、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乐曲中的情境。
3、在音乐中体验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时光。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视、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那谁能用一句话描绘一下春天吗?
生:…….师:春天是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美好的春天里,让我们活动一下筋骨,全体起立!
生:律动。(结束时手势让同学们坐下)
二、欣赏教学:
师:歌声中的小朋友都在哪里找到春天的? 生:……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描绘春天的乐曲,请你们闭上眼睛,静静的听一听,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乐曲又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哪?(初听)
师:你仿佛看到春天怎样的景色?
生:(你说的可真美;说的真棒;你可真有想象力)师: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春》,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创作的《四季》当中的一首作品。那你听到了吗,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小提琴。
师:同学们的小耳朵可真灵!这首作品就是由提琴家族所演奏的协奏曲。协奏曲(concerto)是由独奏乐器和乐队一同演出的乐曲,它既能充分发挥独奏乐器更深层次的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又能起到管弦乐队的作用,因而深受音乐家们的喜爱。同学们,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提琴家族的这四个成员。(边指边说)他们长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师: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看看这两样乐器,就是小提琴和中提琴,他们的演奏姿势是怎样的(教师带领学生模仿)形状相同,那他们的音色会一样吗?我们来听一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把小提琴,同学们听一下小提琴的音色是怎样的?再来听听一听中提琴,它的音色。他们的音色一样吗?小提琴的音色怎样。。(纤细、明亮)中提琴的哪。。(圆润)生:……
师:再来看下其他两个成员,由于体积大,所以演奏姿势也于小提和中提琴不同,他们在琴身下面都有个支架,把琴支撑在地上演奏。那么他们的音色又会怎样哪?我们来听一听!生: 师:低音提琴声音非常的低沉、大提琴声音更加的柔和饱满了!提琴家族的音色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他们配合在一起,却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师:听乐曲的第一部分,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画面?用你的动作告诉我!把你听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刚刚看到有的同学做出了这样的动作(教师模仿)你是想表达出什么画面哪?(请同学解释)还有谁感受到了不同的画面?
生:(说的真好,感受的很准确)
师: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春天万物复苏,鸟儿欢乐唱歌的情景,同学们用你们的动作来再次感受这一段。(单1)
师:鸟儿们为春天唱起了欢乐的歌,谁又为春天奏响了美妙的音乐哪?我们在这段中寻找答案。(单2)
师:是谁哪?
生:(说的很美,感受的很到位)
师:微风轻拂,冰雪融化,泉水叮咚流淌当你听到流水的声音的时候,就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吧!(单2)
师:听了刚刚的两段音乐,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哪? 生:(欢快的,高兴的,活泼的。。)
师:那么下面这段又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心情哪?你仿佛又看到怎样的画面?(单3)
生:(紧张的)
师:乐曲的旋律突然紧张了,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这一部分,提琴家族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为我们渲染出了,雷雨交加的情景。那么整个这一部分是都是这么紧张吗?后半部分旋律又舒缓了,为我们渲染出了雨过天晴的景象!
师:我们来听最后的一部分,仔细听和我们听过的哪段音乐相似?(单4)
生:
师:这一段就是第一段的再现,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再次再现第一部分呢?作者想表达什么心情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作曲家再现第一部分,是想让听者再一次徜徉在春的美好之中,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师:听了这么美妙的音乐,老师也禁不住想演奏一段,你们听!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师范奏主旋律)
师:你们的小耳朵可真灵,同学们看这段旋律就是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感受了这么美妙的音乐,老师想邀请同学们也开一个属于我们的春天的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我们都是小演员,看谁表演的最棒!我们一起先来唱一唱这条旋律,老师来弹琴,同学们看着乐谱,在心里默唱音符。
师:谁能来试着唱一唱这段旋律?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生:(教师边弹琴边指着乐谱)
师:老师为这段旋律创编了一句歌词,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生:(老师弹琴)
师:为了今天这个音乐会,老师还带来了几样打击乐器,谁想来担当我们音乐会的小伴奏家啊?
师:好,你们来看这边的节奏,自己试着练习一下,我们其他的小演员哪,你们都是音乐会的歌唱家,看我们的旋律,还剩下两句歌词,这两句就交给你们了,同学们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吧!(自由练习)师:好了,小歌唱家们那组创编好了?给大家读一读,他们的词创编的好不好,你们组一起来唱一唱吧!(老师伴奏)小伴奏家们,我们来为他们伴奏吧!
师:我们的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演员们都准备好了,老师来用小提琴来为你们伴奏,我们开始我们的音乐会吧!
三:总结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这节课,我们沐浴在春天的怀抱里,感受到了春日暖阳,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走进春天的怀抱吧!
第三篇:载驰原文翻译及赏析
载驰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载驰原文翻译及赏析1载驰原文: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译文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注释
⑴载:语助词。驰、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⑵唁(音yàn):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毛传:“吊失国曰唁。”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⑶悠悠:远貌。⑷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⑸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⑹嘉:认为好,赞许。⑺视:表示比较。臧:好,善。⑻思:忧思。远:摆脱。⑼济:止。⑽閟(音bì):同“闭”,闭塞不通。⑾言:语助词。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蝱(音máng):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⑿怀:怀恋。⒀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⒁许人:许国的人们。尤:责怪。⒂众:“众人”或“终”。樨:幼稚。⒃芃(音péng):草茂盛貌。⒄控:往告,赴告。⒅因:亲也,依靠。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⒆之:往,指行动。
赏析:
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载驰》。
许穆夫人名义上是卫宣公与宣姜的女儿,事实上乃卫宣公之子公子顽与宣姜私通所生。她有两个哥哥:戴公和文公;两个姐姐:齐子和宋桓夫人。据前人考证,她约生于公元前690年(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左右,卒于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大约活了三十四岁。年方及笄,当许穆公与齐桓公慕名向她求婚时,她便以祖国为念。汉刘向《列女传·仁智篇》云:“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由此可见,她在择偶问题上曾考虑将来如何报效祖国。她嫁给许穆公十年左右,卫国果然被狄人所灭。不久,她的姐夫宋桓公迎接卫国的难民渡过黄河,计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个别邑的人民共五千人,立戴公于曹邑。戴公即位一月而死,夫人“闵卫之亡,驰驱而归,将以唁卫侯于漕邑,未至,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诗集传》)。据“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二句,诗当作于公元前659年(卫文公元年)春暮。
许穆夫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据清魏源《诗古微》考证,除此篇外尚有《泉水》、《竹竿》二诗也为其所作,其中尤以《载驰》思想性最强,它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分为四章,不像《桃夭》、《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故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诗的第一章,交代本事。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许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她内心极为忧伤。这一章先刻画了诗人策马奔驰、英姿飒爽的形象,继而在许国大夫的追踪中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如果读者有看过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验,便不难想像此刻的情景。
现实的冲突引起内心的冲突,经过以上的铺叙,第二章便开始写诗人内心的矛盾。此时诗中出现两个主要人物:“尔”,指许国大夫;“我”,许穆夫人自指。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许穆夫人坚持赴卫,可见矛盾之激烈。朱熹《诗集传》释此章云:“言大夫既至,而果不以我归为善,则我亦不能旋反而济,以至于卫矣。虽视尔不以我为善,然我之所思终不能自已也。”按诗意理解,应有两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许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对宗国总是念念不忘的;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过黄河到卫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诗人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然而她的爱与憎却表现得非常清楚: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对她不予理解又不给支持的许国大夫及其幕后指挥者许穆公。
第三章矛盾没有前面那么激烈,诗的节奏渐渐放慢,感情也渐渐缓和。朱熹分析此章云:“又言以其既不适卫而思终不止也,故其在涂,或升高以舒忧想之情;或采蝱以疗郁结之疾。”(《诗集传》)也就是说夫人被阻不能适卫,心头忧思重重,路上一会儿登上高山以舒解愁闷,一会儿又采摘草药贝母以治疗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女子,虽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则——这准则就是关心生她养她的宗国。而许国人对她毫不理解,给予阻挠与责怪,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愚昧、幼稚和狂妄。这一段写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仿佛让人窥见她有一颗美好而痛苦的心灵。细细玩索,简直催人泪下。
第四章写夫人归途所思。此时夫人行迈迟迟,一路上考虑如何拯救祖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说明时值暮春,麦苗青青,长势正旺。此刻诗人“涉芃芃之麦,又自伤许国之小而力不能救,故思欲为之控告于大邦,而又未知其将何所因而何所至乎?”(《诗集传》)所谓“控于大邦”,指向齐国报告狄人灭卫的情况,请求他们出兵,但诗人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目的'。此处既写了景,又写了情,情景双绘中似乎让人看到诗人缓辔行进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马奔驰相比,表现了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而这个不同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盖初来之时因始闻卫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马加鞭,不暇四顾;而被许大夫阻挠之后,报国之志难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动迟缓,眼看田野中的麦浪好似诗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诗笔至此,真是令人赞叹。
最后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无道理,然依旧本,多与前四句并为一节,这样似更为合理。这四句当是承前而言,谓夫人归途中一边想向齐国求救,求救不成,又对劝阻她的许大夫心怀愤懑。此处《诗集传》释云:“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谓许国之众人也。”“大夫君子,无以我为有过,虽尔所以处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尽其心之为愈也。”照此解释则与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前后呼应。字面上虽是“无我有尤”,实质上应是她对许大夫不让她适卫赴齐产生怨尤,正话反说,语气委婉,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现了夫人的自信心,意为:那些大夫君子纵有千条妙计,总不如我的救卫之策高明。“我所之”的“之”字,若作动词解,便是往卫国或齐国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训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反映了许穆夫人是一个颇有主张的人,她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始终不渝。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却留下无穷的诗意让读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语尽而意不尽,令人一唱而三叹。
载驰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译文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
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
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注释
1.载(zài):语助词。驰、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
2.唁(yàn):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毛传:“吊失国曰唁。”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
3.悠悠:远貌。
4.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
5.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6.嘉:认为好,赞许。
7.视:表示比较。臧:好,善。
8.思:忧思。远:摆脱。
9.济:止。
10.閟(bì):同“闭”,闭塞不通。
11.陟(zhì):登。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
12.言:语助词。蝱(máng):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
13.怀:怀恋。
14.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
15.许人:许国的人们。尤:责怪。
16.众:“众人”或“终”。穉(zhì):同“稚”,幼稚。
17.芃(péng)芃:草茂盛貌。
18.控:往告,赴告。
19.因:亲也,依靠。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
20.之:往,指行动。
赏析:
据清魏源《诗古微》考证,《诗经》中许穆夫人的作品有三篇,除此篇外尚有《邶风·泉水》《卫风·竹竿》二诗也为其所作,其中尤以《鄘风·载驰》思想性最强,它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分为四章,不像《周南·桃夭》《鄘风·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故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诗的第一章,交代本事。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许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她内心极为忧伤。这一章先刻画了诗人策马奔驰、英姿飒爽的形象,继而在许国大夫的追踪中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其情景就好似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场景。
现实的冲突引起内心的冲突,经过以上的铺叙,第二章便开始写诗人内心的矛盾。此时诗中出现两个主要人物:“尔”,许国大夫;“我”,许穆夫人。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许穆夫人坚持赴卫,可见矛盾之激烈。按诗意理解,应有两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许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对宗国总是念念不忘的;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过黄河到卫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诗人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然而她的爱与憎却表现得非常清楚: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对她不予理解又不给支持的许国大夫及其幕后指挥者许穆公。
第三章矛盾没有前面那么激烈,诗的节奏渐渐放慢,感情也渐渐缓和。夫人被阻不能适卫,心头忧思重重,路上一会儿登上高山以舒解愁闷,一会儿又采摘草药贝母以治疗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女子,虽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则——这准则就是关心生她养她的宗国。而许国人对她毫不理解,给予阻挠与责怪,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愚昧、幼稚和狂妄。这一段写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仿佛让人窥见她有一颗美好而痛苦的心灵,简直催人泪下。
第四章写夫人归途所思。此时夫人行迈迟迟,一路上考虑如何拯救祖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说明时值暮春,麦苗青青,长势正旺。所谓“控于大邦”,指向齐国报告狄人灭卫的情况,请求他们出兵,但诗人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目的。此处既写了景,又写了情,情景双绘中似乎让人看到诗人缓辔行进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马奔驰相比,表现了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而这个不同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盖初来之时因始闻卫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马加鞭,不暇四顾;而被许大夫阻挠之后,报国之志难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动迟缓,眼看田野中的麦浪好似诗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诗笔至此,真是令人赞叹。
最后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无道理,然依旧本,多与前四句并为一节,这样似更为合理。这四句当是承前而言,谓夫人归途中一边想向齐国求救,求救不成,又对劝阻她的许大夫心怀愤懑。此处朱熹《诗集传》释云:“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谓许国之众人也。”“大夫君子,无以我为有过,虽尔所以处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尽其心之为愈也。”照此解释则与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前后呼应。字面上虽是“无我有尤”,实质上应是她对许大夫不让她适卫赴齐产生怨尤,正话反说,语气委婉,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现了夫人的自信心,意为:那些大夫君子纵有千条妙计,总不如我的救卫之策高明。“我所之”的“之”字,若作动词解,便是往卫国或齐国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训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反映了许穆夫人是一个颇有主张的人,她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始终不渝。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却留下无穷的诗意让读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语尽而意不尽,令人一唱而三叹。
第四篇: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梁驰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梁遐驰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太多时间.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复习之前学过的拼音,帮助孩子加深记忆。出示数字和汉字图。让学生观察数字和汉字的区别,为学汉字做铺垫,接着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利用这十个数字导入《一去二三里》歌曲,引入课题。告诉孩子为什么诗人能用十个数字把诗歌写的这么美。再一起听读诗歌了解下,并注意在朗诵时要注意停顿的地方,随文识字。接着指导看图,初步感知。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较热烈,可是,在学生说话时,我没有及时让学生说出事物的特点,如:()的小桥,()的桃花,()的房子等等。可见说话训练不到位。如果现在一年级慢慢训练孩子说话表达能力,对二年级看图画说话会有很大帮助。
二、诵读课文 理解字义
这一环节的教学,努力营造着一种让学生能及时地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所以在做课件时,我分句展示,一句诗,一幅图继续引导孩子看图说话,根据诗意去看图,锻炼孩子观察能力,为了让孩子能以最清楚最快的方式理解诗意,我采用了简笔画的方法,让孩子看图,看到什么给我说,我在白纸上画,最后诗读完,我也画好了,告诉学生这就是《一去二三里》的诗意。这一环节简笔画环节我应该画到黑板上,这样孩子看的更清楚,也更感兴趣对这首诗的意思理解的也会更透彻。
三、认识笔画,指导写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整个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时,我首先教给学生笔画名称,接着就指导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本以为这三个字非常简单,只要学会一“横”就什么都会了,却忽略了刚开始学习写字的一年级小朋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何况要写好一“横”谈何容易。我在教学时范写一个,就让孩子写。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孩子记住,比如在课本上描红。这是我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
这节课对我来说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孩子们今天表现不是特别好,部分孩子有些紧张,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体课堂氛围还是不错。这次的教学设计真的非常感谢我们上庸镇小学部语文教研组长杨红艳老师给我的指导,如果不是杨老师认真耐心的帮我修改教学设计,告诉我这一课主要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做什么,每个环节的过度要怎么讲,怎么衔接住,课件每个插图要放在什么位置合适,可能我到现在还稀里糊涂的。真诚的感谢杨老师给我的指导,让我对124教学模式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这一课又有了更清晰的讲解思路。杨老师不仅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老师。也感谢其他资深前辈给我的教学经验。以后我努力做得更好。
第五篇:载驰(先秦·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载驰(先秦·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载驰(先秦·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先秦]诗经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閟[1]。
陟彼阿丘,言采其芒。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樨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2]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注释:
【1】载(zài):语助词。驰、【2】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
【3】唁(yàn):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毛传:“吊失国曰唁。”
【4】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
【5】悠悠:远貌。
【6】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
【7】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8】嘉:认为好,赞许。
【9】视:表示比较。
【10】臧:好,善。
【11】思:忧思。
【12】远:摆脱。
【13】济:止。
【14】閟(bì):同“闭”,闭塞不通。
【15】陟(zhì):登。
【16】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
【17】言:语助词。蝱(méng):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
【18】怀:怀恋。
【19】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
【20】许人:许国的人们。
【21】尤:责怪。
【22】众:“众人”或“终”。穉(zhì):同“稚”,幼稚。
【23】芃(péng)芃:草茂盛貌。
【24】控:往告,赴告。
【25】因:亲也,依靠。
【26】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
【27】之:往,指行动。
赏析:
据清魏源《诗古微》考证,《诗经》中许穆夫人的作品有三篇,除此篇外尚有《邶风·泉水》《卫风·竹竿》二诗也为其所作,其中尤以《鄘风·载驰》思想性最强,它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分为四章,不像《周南·桃夭》《鄘风·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故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诗的第一章,交代本事。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许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她内心极为忧伤。这一章先刻画了诗人策马奔驰、英姿飒爽的形象,继而在许国大夫的追踪中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其情景就好似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场景。
现实的冲突引起内心的冲突,经过以上的铺叙,第二章便开始写诗人内心的矛盾。此时诗中出现两个主要人物:“尔”,许国大夫;“我”,许穆夫人。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许穆夫人坚持赴卫,可见矛盾之激烈。按诗意理解,应有两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许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对宗国总是念念不忘的;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过黄河到卫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诗人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然而她的爱与憎却表现得非常清楚: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对她不予理解又不给支持的许国大夫及其幕后指挥者许穆公。
第三章矛盾没有前面那么激烈,诗的节奏渐渐放慢,感情也渐渐缓和。夫人被阻不能适卫,心头忧思重重,路上一会儿登上高山以舒解愁闷,一会儿又采摘草药贝母以治疗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女子,虽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则——这准则就是关心生她养她的宗国。而许国人对她毫不理解,给予阻挠与责怪,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愚昧、幼稚和狂妄。这一段写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仿佛让人窥见她有一颗美好而痛苦的心灵,简直催人泪下。
第四章写夫人归途所思。此时夫人行迈迟迟,一路上考虑如何拯救祖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说明时值暮春,麦苗青青,长势正旺。所谓“控于大邦”,指向齐国报告狄人灭卫的情况,请求他们出兵,但诗人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目的。此处既写了景,又写了情,情景双绘中似乎让人看到诗人缓辔行进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马奔驰相比,表现了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而这个不同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盖初来之时因始闻卫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马加鞭,不暇四顾;而被许大夫阻挠之后,报国之志难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动迟缓,眼看田野中的麦浪好似诗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诗笔至此,真是令人赞叹。
最后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无道理,然依旧本,多与前四句并为一节,这样似更为合理。这四句当是承前而言,谓夫人归途中一边想向齐国求救,求救不成,又对劝阻她的许大夫心怀愤懑。此处朱熹《诗集传》释云:“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谓许国之众人也。”“大夫君子,无以我为有过,虽尔所以处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尽其心之为愈也。”照此解释则与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前后呼应。字面上虽是“无我有尤”,实质上应是她对许大夫不让她适卫赴齐产生怨尤,正话反说,语气委婉,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现了夫人的自信心,意为:那些大夫君子纵有千条妙计,总不如我的救卫之策高明。“我所之”的“之”字,若作动词解,便是往卫国或齐国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训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反映了许穆夫人是一个颇有主张的人,她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始终不渝。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却留下无穷的诗意让读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语尽而意不尽,令人一唱而三叹。
译文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
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
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卫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