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重文本课题的研读 实施返朴归真的教学教育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文本教学受到诸多教师的重点关注。导入的设计真可谓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有的让学生分小组演示,介绍预习中所查找的资料;有的精心准备视频音频,以声画效果来营造情境;有的结合生活热点话题,引发学生的讨论;还有的故设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说这些导入设计,教师都是很花费了一番心思的,有的也效果颇佳。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也有一部分教师的导入设计与教材及教学要求缺乏关联,或故弄玄虚、或本末倒置、或隔靴搔痒、或不知所云……他们设计教学导入并没有充分考虑文本的特点,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而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追求所谓的创新,因此看似丰富多彩的导入设计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将学生引入文本的特定作用,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注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心浮气躁的表现,我颇感忧虑。成功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入文本、并使之沉浸文本,用心感悟文本的精妙之处,不但品味、学习文本的典范语言,而且努力体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情感与思想。而要达到这一境界,不是靠一些繁复花哨、热闹喧腾的外在形式,而是依赖于文本本身的文字魅力。于是,我想到了文本的题目。
以正在试用的上海初中语文新教材为例,不管是在单元设置上,还是在篇目选择上都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在保留一大批名家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为数不少的当代作家作品以及诸多时文美文。这些文章不但在语言、行文上颇具特色,而且几乎每篇文章都毫无例外地有一个值得我们咀嚼品读的好题目。原本题目应该是教师在教学导入时重点关注的点,但可惜的是却常常被教师们所忽略。其实,只要你深入而仔细地阅读文题及文本,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解读文题对整个文本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解读文题,能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文本的题目往往极具概括性,寥寥数字已将作者行文所记叙的故事情节展现在眼前。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进行咀嚼与体味,就能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文本有整体的认识,大局在握,理解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了然于胸。例如,林海音的《窃读记》,其中“窃读”一词已将文中人物与众不同的读书方式道了出来,不是光明正大地买书看,也不是气定神闲地借书看,而是偷偷地、避人耳目地“窃读”,且题目中的“记”又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因此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读出课文是记叙了主人公特殊的读书经历这一主要内容并不难。而《诺曼底号遇难记》、《屋内旅行记》、《牛仔小镇记趣》等课题也与之类似。再如《巨伞下的城市》一文,从题目可知,作者要介绍的是一个特殊的城市,它被一把擎天巨伞覆盖着,并且学生也可由课题引发一些思考与猜测——为什么这个城市要覆盖这样一把巨伞?这个城市有多大?这把伞是如何撑起来的?等等,学生不但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激起了极大的阅读兴趣。《蒙特卡罗的不眠夜》、《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开花的课桌》、《妈妈的帐单》等都能通过这一解读方法,很好将学生引入文本的学习。
可见,只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用心揣摩,就一定能对正确解读题目的意思,进而初步把握文本内容,引发阅读的兴趣,找到思考的支点,为整体感知文本打下基础。解读文题,能够正确理解作者情感及思想
文本的题目常常渗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表现着作者的褒贬扬弃,只要细细体味,就能品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思想。有时,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常常在题目中运用感情色彩明显的句式,例如,《哦!冬夜的灯光》中的一声感叹,将作者对那次特殊的冬夜出诊经历的感动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提问引发思考,表达出了鲁迅坚信中国的脊梁是那些“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洋溢着一股自信与坚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一假设的口吻道出了海伦·凯勒人生的梦想,这分明是一个残疾人永不放弃对光明的追求;《我看见了我的骨头!》以人物语言为题,将伦琴发现X 射线时的激动与惊喜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产生强烈的印象;《你一定会听见的》则以如此肯定、率真的语气口吻道出了孩子所感受到的奇妙世界……
有时,作者还在题目中使用情感态度明确的修饰词语,例如,《永远执著的美丽》一题中,以“永远执著”将袁隆平献身科学的毅力和精神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敬佩;《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读后让人感到鸭嘴兽给人类带来的烦恼,告诉我们大千世界有无数奥秘等待着我们去解开;《最好的顾客》一题,让我们读出了主人公为自己买花圈的无限辛酸,他是最好的顾客,也是最好的人;《真正的英雄》则洋溢着美国前总统对献身科学的勇士们的无限敬意,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感动……
作者在为文章起题时,往往倾注着自己的情感,竭力想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明白地表达出来,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因此,从题目所用的句式入手,或者从指向明确的修饰词语切入,我们都能逐渐体会到作者在文题中所融汇的情感,以及作者借助文题要传达的观点和看法。解读文题,能够理清行文构思的线索
有的文本题目如同串起所有情节与片断的珠线,一贯到底,清晰可辨。例如,散文中虽然枝节颇多,但总有一条贯穿行文的线索,使得“形散神聚”的特点始终如一;说明文中则可以围绕某一问题或现象展开,将相关的知识呈现眼前。而这一条线,几乎总是与文章的题目紧密关联着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就是以对某一自然现象的疑问为题,然后全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线索清晰,所说明的内容十分集中;《稀粥南北味》从题目可知,张抗抗回忆了伴随自己成长的有关稀粥的生活画面,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稀粥的变化,流露出对稀粥特殊、深厚的情感,由于这种情感与作者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而题目已将行文的线索明白地告诉了读者;沈致远的《从螺丝钉到生命的奥秘》,将一种极为普通的自然存在与充满奥秘的科学发现联系在了一起,也是将作者展开思索的思路告诉了读者;《警惕生物入侵》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地以要引起人类警示的话题为题,发人深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通过题目告诉大家,鲁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两处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蕴涵其中的情感看似平淡,实则极为丰富……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我只要一个像你的女儿》、《俄罗斯性格》、《跨入幸福之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等文题都具有上述特点,让你一目了然,准确把握作者行文的线索和谋篇的思路,准确切入文本,对文本有正确的把握和理解。解读文题,能够沉浸文本所营造的情境
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情境,而文章的题目有时就能起到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奠定基调的作用。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其中“花儿”的儿化音以及“落了”一词读来让人感到一种忧伤及感叹,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了作者面对父亲病逝、回忆父亲教导自己的点滴片断时的心境;《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题,在“罗布泊”后以逗号断开,结合“消逝”一词,不难体会到作者面对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所产生的深深的忧虑及反思;《走一步,再走一步》则满怀着坚定,读题即让人感到文中所洋溢的那种精神和毅力;《为你自己高兴》分明表达着一种由衷乐观和自信,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这难道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吗?《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则让你感受到一股油然而生的敬意和自豪,一种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众多的课题,虽然语言并不繁复,但读后却能让你感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之感,能够很快沉浸到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之中,更好地体悟文本语言的精妙。
与此相似的题目还有《为我唱首歌吧》、《乡愁四韵》、《记忆中的父亲》、《故乡在远方》、《密室日记》、《离别的礼物》等。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简单地从题目入手,就能读出非常丰富的信息,若将此法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不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况且引导学生读题,让他们学会从文本本身中寻找理解突破口,这也是培养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途径之一。其实,作为教师,有时并不需要每节课都去找一些可有可无的媒体资料,不需要花很多力气去制作一些实效并不明显的导入课件,只要我们教师多用几分钟读一读题目、再读一读题目,相信从中获得的信息足以引导学生顺利地走进文本。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要戒绝浮躁、要摒弃那些外在的形式,实实在在地引导我们的学生多钻研课文,而注重文本课题的研读,不正是让语文教师的教学返朴归真,让我们的语文课回归本源吗?
第二篇: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浅论的论文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垒创新人格。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 “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教学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并实施,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请先坐下思考一下”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果没有教学民主,独断专行,学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顾虑行政管理,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压抑,个人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最终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二 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得“活”,才能教得生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困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每个学生,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实验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故事情节,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体验的环境,把握人物的地位和性格,感受戏剧冲突的紧张和有趣,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理解。又如教《济南的冬天》时,在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后,为发挥自已的想象,画画自己印象中冬天济南的美景。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济南冬天的美,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多侧面地理解。
因材施教,精心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三 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
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话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写作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性,变通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中,可着重启发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维”,经常进行 “一题多做”、“一人多面”、“一事多评”等多角度的思维和写作训练-同时结合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进行童诗、童话写作等尝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激发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因此,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们在抓紧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评书、征文比赛、影评、诗文吟诵、演讲、诗配画、猜谜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我们还组织学生文学社,指导进行童话、儿童诗等的创作,并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一个园地。语文课外活动,形式不拘,重在开放,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作文在市、镇各项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阅读面广了,探究能力强了,分析角度新了,读写能力自然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三篇:教育实习课题论文(推荐)
怎样上好实验课?你是如何指导学生实验的? 实验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实验环节验证所学理论,强化所学概念,有利于理论学习的深入和巩固。实验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过程。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习的6周中,很荣幸我带领了两个班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课,在这一周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并对实验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在与指导老师杨老师的交流之后,我从本质上知道了如何上好一门实验课。虽然我仅仅上了一周的实验课,但这对于我来说,其中的收获是很多的,也对如何上好实验课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并结合我所参考的资料,我对如何上好一门实验课,做出如下的解释
通过实验课可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
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原理、实验方法研究现象和规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素质,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怕困难,主动进取的精神等
3、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简单的设计能力等。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⑴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原则:要始终把握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要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互相依托、互相补充的两个并行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大纲应与理论教学大纲同步出台,在实验教学大纲中应渗透着理论教学的精髓,并且反映出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的特有内容、方法、手段和目标。实验教学大纲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本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② 实验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
③ 仪器设备配置
④ 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⑤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⑥ 其他必要的说明
⑵实验指导书是实验大纲内容的更具体的体现,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实验目的② 实验仪器与耗材
③ 仪器工作原理
④ 实验方法和步骤
⑤ 实验结果或数据分析
⑥ 思考题
实验指导书编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的效果,一本好的实验指导书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指导书应该做到实验内容明确、实验原理简洁易懂、实验步骤清晰。
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编制完毕,需经领导审批后方可执行,并交教务科和实验室备案。
2、发给学生实验指导书并布置预习题,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内容及步骤,熟悉实验所用器材,以便实验顺利进行;预习题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可采用提问检查、进实验室前检查笔记等形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不预习的学生,可采取停做实验先预习,课外补做实验的办法,这样要求几次就逐步走向正规了。
3、教师预作实验(如果教师也是第一次做这个实验,甚至要预作几遍),以发现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在学生做实验时提前提醒学生那些步骤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就掌握了主动权。
4、学生正式上实验课前,对学生将要使用的每一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调试,以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免得耽误学生实验。
二、实验过程中
1、交待实验要求:宣读《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等与学生有关的实验室规章制度;
2、讲解实验原理并演示与操作实验仪器,做好示范,规范实验程序,学生动手操作应该是在做好实验预习、认真观察教师示范操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做好示范,使学生对实验有初步的认识。对于新接触大型精密仪器,更要给学生讲清楚它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影像,便于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按规范的程序进行,防止仪器设备的损毁;
3、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巡视,及时指导;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应该巡回检查指导,及时指导并预防不规范的操作方法,学生实验过程中要防止发生一种倾向,即“好学生做、中等学生看,差等学生转”的倾向,要使每个学生都进人角色,都动手,如果有条件、有时间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做一遍。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错误应及时纠正和引导,发现个别性问题就进行个别辅导,发现共性问题就要进行统一辅导。辅导过程中切忌教师发现问题后便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自己排除实验故障,突出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结束后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实验中有的学生因自己的实验数据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或与自己的想法不相同,就修改实验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要尊重实验事实,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如实记录、尊重实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的能力,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2、在每个学生的实验报告上的实验数据上签字(防止学生回去后随意修改实验数据),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要给学生讲清楚实验报告的内容及书写格式等,让学生认真写出实验报告,同时还可以留一些较深层次的思考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结果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检查每台仪器是否完好,是否断电、断水、断气,以保证安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卫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批改实验报告,客观公正的给出实验成绩(实验成绩一般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对实验报告的批改应按实验指导书及实验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验前的预习情况、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报告填写的内容等综合情况进行批改。并在实验报告中给出相应的评语。
我在常州轻院上了为期一周的实验课,刚开始我脑子里面是一片空白,对于如何上好实验课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自己也很紧张,担心不能很好的诠释实验课,并且指导学生。在经过与指导老师杨老师知道之后,压力也减轻了许多,老师也鼓励我放松心态,经过与老师的交流之后,我的心态也放松了许多,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上好这门实验课。
我对于自己是如何上好实验的课的,首先我是根据我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准备自己的实验课,分别是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束后。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我的实验课是带领模具系的两个模具班进行模具拆装测绘实验,并用CAD画出其整体装配图。所要拆装的模具有简单也有复杂的,我的身份是老师,首先我自己就要对所要测绘的模具充分掌握,并对其原理能更清晰的表达出来,实验前我就专门花了几天的时间去研究这几副模具,在完全吃透了这些模具之后就准备写
我的教学大纲了,在结合了轻院的实习要求之后我写出了自己的实习大纲,对于实验课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目标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实验过程中:实验课的时间是一周,在这一周中我要带领两个班级完成实验内容,所以说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这两个班级分为上下午进行实验,上午一个班,下午一个班,并且每个班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模具都不一样。在实验开始之前杨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这次实验的任务及目标,讲解完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全是我的了,在实验刚开始,我先给每个小组讲解了他们所要测绘的模具的工作原理,在每个讲解完之后就是同学们的测绘工作了,在将模具中的各个零件拆卸下来并将其尺寸记录下来之后,便可以进行绘图了,在绘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两个班的学生对CAD这个软件掌握的很不理想,这对于完成装配图的绘制很麻烦,因此,我还必需先指导他们熟悉一下CAD,由于时间有限,不能详细的讲解软件,我只能讲解一些基本的对于绘制装配图相关的知识,讲解之后就完全靠学生自己了,在课后要多多熟悉这个软件,这样才能按时的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课的第三天,一部分同学已经可以独立可以绘制装配图了,但对于模具的一些结构还不是很清楚,这与他们的上课进程有关系,由于他们刚刚接触塑料模这门课程,有些地方不清楚还是可以理解的,在实验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也查了一下同学们的任务进度,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仍有小部分同学有些困难,对于这个问题,杨老师也作出了明示,推迟几天让同学们继续完善实验任务,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这几天的时间进一步的消化吸收这一周的实习内容,这对于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实验结束后:一周的实验课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对于塑料模这门课程也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了塑料模的工作原理以及其中各个零件在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同学们在画出了一套模具的装配图之后,还是很有成就的感的,这点我是感同身受的,以为我们以前也画过这些累似的装配图的。在实验结束之后,每个学生都要交一份实验报告,以及一张装配图和其所对应的零件图,我通过这些装配图以及零件图就可以了解同学们对于这些模具的理解程度,并对于学生们出错的地方作出一个总结,看到哪些地发是经常发生错误的。这对于以后的教学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经过了这短短一周的实验课,我学到了许多在学校接触不到的东西,并且充分认识了实验课这一教学手段,对其重要性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对于将来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不管我将来是否从事教育这一事业,这次的实习经历都会像明灯一样指引着我前进。最后,感谢学校提供我这次实习机会,感谢轻院为我提供这为期一周的实验课,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马老师、王老师、杨老师!
材料工程学院张艺林2012年4月5日
第四篇:珠心算课题实施教学反思
珠心算课题实施教学反思
余庆县松烟小学:黄琴
珠心算是我校长期实施的课题,本课题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训练、计算能力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成为课题组的课题教师,现将我在一年的珠心算实验教学中的感受作出如下梳理,为以后的教学作好基础:
一、珠心算教学应遵循数学课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集工具性、实用性、生活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停留在短短的40分钟,而应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计算、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空间想象、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与培养,使之形成较强的数学素养,为数学思想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珠心算教学作为一项课题的实施,其首要目标必须服务于数学教学,因此也必须秉承这一宗旨并以此为目标。实验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一定要引以为戒,课堂中多启发学生思考,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
二、珠心算实验课题要与数学课堂进行有机整合、携手并进。
珠心算在数学课堂中应如何定位,怎样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对实验老师提出的挑战。反观过去的课堂,我们所谓的整合就是将学生操纵算盘的表演揉进每一个可以嵌入的的旮旯。难道这就叫做有机了吗?所谓的有机相结合并非秀算盘的使用,晒学生的表演,公开课中的作秀……而应诱发教师引起深刻的思考: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又有何联系,我们作为老师如何更好地挖掘二者的精华使之更好地整合,形成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良性诱导。
三、如何定位算盘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位置,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数学素养。
三算实验班的孩子存在的共性问题:那就是孩子们都过分依赖算盘的使用而忽视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由于在珠算中,学生对于加减法的运用已经超过四位数了,而我们的数学教材中才开始渗及到两位数的进退位加减,所以很多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畏难情绪的影响,直接将算盘请到了课堂上,甚至有的学生脱离了算盘就不知道该怎样计算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课堂中正确定位算盘的位置,避免学生过于依赖算珠而忽视了对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追求,使得算盘在数学学习中喧宾夺主,误导了学生学习。
四、在今后的珠心算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
课堂采用游戏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了珠心算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但这些简单的常规训练较之繁重、枯燥、反复的海量题单训练来说却是九牛一毛。因此,教师如何组织珠心算训练,变枯燥无味的机械训练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一身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玩中学,学中乐,乐中进步,同时激发求知欲是对珠心算实验教师提出的巨大挑战。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我一定多加思考,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训练,保留并着力提高学生对珠心算教学活动的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实验教师,我一定充分发挥个人教学智慧,多感悟、多反思、多学习,努力寻求一条更为高效的教学之路,让孩子们幸福、快乐地学习,也使这套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智力体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开发孩子智力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为孩子们数学思想的形成做出良势诱导。
第五篇:生命教育课题实施阶段性小结
生命教育课题实施阶段性小结
刘淑杰
课题的提出
在认真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形成了一种大文化范畴指导下的德育追求,并把生命教育理解为一种“春风化雨”、“有色有声”的教育行动;理解生命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自始至终”的教育实践,这种教育必然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来承载。将生命教育课程化是我校生命教育试点学校项目的过程中提出来并进行深入研究的。
课题的理论依据
生命教育课程化研究植根于关于培养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之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杰·唐纳·华特士关于教育原基点--生命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都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从近来的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叶岚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等也使我们在课题设计时受到启发。
课题的界定
生命教育的课程实施应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地、真实地发展。因而,生命教育课程应当为必修课程。但是,与其他必修课一样,仅仅开设必修课仍不能满足二附中学生群体对生命教育的需求,因此,我校对生命教育课程化确立了明确的目标: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使生命教育形成学科教学与专题教学结合、课程形式多样、成层次化分布的完整课程体系;并完成与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同步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题的实施重点
学校通过在已有的德育等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发掘鼓励和扶持教师们进行生命教育类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反思,促使生命教育有特色、有创
新、操作性强、有实践意义的子课题形成,进而形成我校生命教育课程化的特色和亮点。
实施过程中,加大力度推进选修课程的建设,因为这是具有较为完整课程形态的生命教育课程,也是我校教师独立开发的课程。目前,成果已经初步形成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教育课程化的课题将生命教育融入德育校本课程的设计是在保持德行教育之长的前提下,借鉴学科教育之长,两“长”并举,尝试了改善学生对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认识不足,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生命道德伦理观,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化,尝试了解决学生关于生命知识把握的支离性、随机性的状况,达成了系统性、预生成性。通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尝试了解决生命教育的低效、无效或负效性,达成实效性和长效性。将生命教育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任务。学生受益的同时,教师得到了发展,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也是实施者,师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过程实现了能力提升。对于学生,不仅有即时的表现,还会有潜在的长效作用。
课题的研究成果
教师明确了进行生命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生命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关注学生素质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指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教师建设的一系列生命教育的学校课程,涵盖了生命科学观、生命情感以及生命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形成了一批生命教育的论文和教学案例。
教师开发和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中不断深化生命教育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经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批有生命教育的论文、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结论
研究表明,以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带头,全员参与的生命教育课程化是效果明显的、可行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在“三个创设”上下功夫:创设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辨别真伪、是非、美丑中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和在此基础上的生命道德伦理观;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让激动人心的生活波澜壮阔地展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没有围墙的生活教育中,拥有更多次”终生难忘的回忆”,在心灵震撼中经历他们的美好年华;创设感悟的教育机会,让学生把曾经受过的影响通过体味、回味,上升到一个新的、理性的高度来认识,在与同伴的分享中使感悟得到强化,学校把生命教育具体化为让孩子体验到,生活中不仅有许多欢乐,还有激情澎湃的时刻,又令人感动的细节,久久不能忘怀的经历。体验生命历程,感悟人生道理,唤醒生命意识,激扬人生目标,做大写的人,做大器的人。
由于课程目标明确,课题也就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使得研究一直朝着课题目标方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