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建设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学环境论文
【摘 要】教学环境是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学场所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生态心理健康 教学环境 校园文化
生态心理健康由个体生理、个体心理、生态外环境三部分内容构成,它包括个体心理内部的平衡、个体心理内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及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生态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环境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加强建设高效的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管理机构
1.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院一级的管理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在二级院(系)主任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研室在开展教研活动中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动态地揉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首先,应考虑科学设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本科院校宏观型的做法,注重思政的宏观管理,但忽略了系部乃至年级、班的微观层次的管理,忽略了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其次,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比较薄弱,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教师队伍中选拔聘任和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让这些专、兼职教师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并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二是培训年级政治辅导员,增强辅导员的学生心理辅导意识,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生活的益友,心理的医生;三是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和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3.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面临着知识更新、社会舆论、竞争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的智力和培养个人的健康心理。二是要提高教师“育人”的意识,明确育心理健康之人的重要性。三是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培训,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每个学生都能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课程如基础文科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公共关系学类课程、礼仪课程等。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课程的网络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心理暗示,从而培育出健康的心理。
三、努力建设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场所环境
加强教学场所环境的建设,做到让学生在明亮整洁的教室中学习,在设施先进的实验室中做实验,在雅静宽敞的图书馆中阅读,在优美谧静的校园中漫步这些良好的环境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的建设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建立“三个网络,一个系统”。“三个网络”,是指以卫星电视和校园电视台为中心,建设双向闭路电视有线网络;以中心机房为中心,建设各系(部)、各教研室、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室联网的校园计算机网络;以音频电台为中心,建设语音室及无线、有线自动广播网络。“一个系统”是指“三个网络”在“网络中心”汇合,构成一个真正的“多体媒体智能双向控制教育系统”,整个系统中的信息和资源都将共享,教师可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或教室利用校园网或双向闭路电视进行“主动式”、“交互式”学习,也可在网上接受远程教育。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必定心情愉悦。2.校外实习实训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而校外的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校外实习实训和谐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具体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动员,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实习过程中的意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挑战;二是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校内带队教师与指导教师、基地管理人员与师傅的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完成心理与技能的调整——适应——平衡的过程;三是实习结束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这三个阶段的顺利完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态调整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心理基础。
四、发展有利于生态心理健康的学习型校园文化
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是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美丽校园,营造优雅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2.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报校刊及网页、校园广播来营造校园的学习型的精神文化氛围。
4.引导与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发挥社团的群体效应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严谨、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气氛融洽、实习实训场所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也就是说,要实施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抓好教学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峰.大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03).
[2]肖二平,燕良轼.生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04).
[3]易芳,俞宏辉.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心理学探新.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4]孙多金.教学环境的基本要素分析.兰州学刊,1998,(03).
第二篇: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探讨
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探讨
摘要:数字化教学环境的介入,为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对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课堂主体而言,在教与学的效果上并未产生质的改变,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反而被信息化技术所“遮蔽”。影响当前数字化教学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平衡的因素,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功能和现况,从生态的视角提出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原则、路径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以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教学要素、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经历了十一个年头,大学英语课堂也从传统课堂拓展到了空中课堂和网络虚拟课堂,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堂教学以及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并有望变革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可以说,数字化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学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课堂生态也随之发生改变。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一种研究趋势,但是运用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理论来研究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是建立在教育生态学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实地考察,将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从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视角考察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现象,其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利用生态学的平衡原理有效构建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化环境。
一、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内涵
“课堂生态论”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提出。对课堂进行生态学的考察成为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李森,王牧华,张家军在《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一书中以“课堂生态”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课堂生态的内涵、结构、基本规律和理论框架等,并对课堂生态建设提出了实践策略。通过对课堂生态的全面考察,建构了课堂生态理论,丰富了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如何有利于课堂生态环境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引领。根据教育生态学中主体与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课堂生态指的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式的课堂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也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其课堂环境包括了硬环境(教学中所用的多媒体设备等)和软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适合口语交际的会话情景等)。
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介入下的数字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但没能改变英语教学现状,反而成为了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限制因子。数字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既强调数字化网络环境下教师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又强调学生在这种和谐环境下与教师之间的共生。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学主体与周围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内的各种要素之间的良好、互动的共生关系是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本质所在。
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功能失衡现象考察
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多媒体手段,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更多的便利。海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英语教学或学习的平台及软件的出现,都为学生开口说英语提供了优越的硬环境。然而,仍存在教与学的课堂生态功能失衡的现象。
(一)主体间关系失衡
英语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仍是“心向往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学英语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态势。教师以知识的实用性或知识点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这种外生型的学习动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则是消极地应付考试,通过课程考试,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与老师进行互动,其内生型学习需求的动力缺乏。尽管某些高职院校已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使学生“读得懂,听得懂,说得出,学得会”,可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仍然缺乏。课堂中设计的视频节选,课堂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课堂活动也只能激发少数人的学习兴趣,教学主体间的关系仍处于一种不和谐的局面。
(二)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失衡
在一项有关“你理想的大学英语课堂”的描述性访谈中,一位学生回答:
老师上课的时候能用英文和我们对话,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尽量用英语,然后气氛很活跃,不要采取一板一眼的做法。我侧重的主要是口语练习,觉得开口说英语很洋气。
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如另一位学生的描述:
类似于趣味学习,让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等活动来使我们逐渐的深入语境。让不会英语的人可以爱上英语,充满乐趣的英语课堂是我们所期待的。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际交际场景中,学生首先害怕说英语。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尽管有的教师在尽量用英语表达,可在遭遇学生用中文回答,或礼貌的回答“Sorry,I don’t know”时,教师们便失去了坚持的勇气,由“全英文教学――半英文半中文――大部分为中文”的教学方式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语境创设空间。
(三)课堂的空间生态位不协调
教室是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互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的布置与座位的编排是教室环境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室中的各种交往活动。[1]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坐在教师机前面,学生每人面对一台电脑,大部分的时间是由教师在操控主控台,或锁定学生电脑,或学生间在进行模拟情景会话,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受限。信息化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使得师生间的心灵沟通的空间缩小。课堂生态位的不协调不利于课堂教学软环境的创设。
三、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影响因子
教育生态学主要考察教育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关系。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教育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平衡――新的平衡的动态、发展的状态。导致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影响因子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也有来自主体的内在因素,但其限制因子主要来自于内部因素对外部环境的改变。
(一)数字化外部环境下的“花盆效应”
数字化环境提供了便利的资源,且为学生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了平台,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将来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英语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教师考什么,就学什么,对于英语能力的提高“漠不关心”。这种学生对于教师的过分依赖和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过度干预都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花盆效应”的体现。[2]学生在学习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对于数字化外部环境的依赖使学生一旦离开这种教学环境,没有教师的引导,便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的学习,更谈不上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自由交谈了。
(二)教师对课堂教学环境的适应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依靠教师对于语法知识的外部输入来影响学生对于英语的习得。英语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英语教学环境,学生的课外英语多以应付考试为主。学生普遍对英语阅读、写作等应付技能比较重视,以致造成“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的普遍存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英语能力较好的同学极少,即使学生英语素养较好,在进入高职学校后,缺乏适当的学习,英语学习能力“退化”。教师在这种现状下,并没有深入挖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差的原因,只是在外部条件下通过多媒体影视等多种手段来改变上课的方式。目前,绝大部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采取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多媒体网络教学”,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模式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比较少见。但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将演变为系统的限制因子,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师生关系。[3]教师应适应数字化环境,从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到英语学习情景中来。否则,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会成为影响课堂教学环境的限制因子。
(三)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适应
教学主体与环境相互依存、良性循环是生态课堂的根本特征。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关注人性、充满活力和以人为本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4]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堂旨在通过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的建构来帮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体验英语会话与交流的魅力,在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中感悟到教师教学的生命意义,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本身的意义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高职学生从高中阶段的课堂中进入大学的课堂,同样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基础教育的课堂,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以口语教学、情景交流为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成为毕业后胜任工作岗位的关键能力之一,因此,学生是否能尽快适应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也成为目前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关键因子。师生之间良好积极的互动是一种共生互利的生态关系。[5]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能为学生的积极表达提供和谐互动的生态课堂环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更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由被动接受教师提问,变成乐于开口说英语,从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四、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重构的实践策略
通过对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这一主体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探索来发现并解决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开放的课堂生态系统,优化课堂生态位
有效地维持教学生态环境的平衡,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简单、平衡、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学习,[6]能使学生克服外界要素对自身的影响,减少“害怕出错”等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欲望,在不断的自由表达中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现代化的设备不应该束缚学生的自由表达,而应该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教师也不要拘泥于教师的操控台,而应该加入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优良的课堂生态化,是开放式课堂生态系统的外部条件,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是课堂生态位的内在表现,多样化的数字化环境为其提供了空间的生态位,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各自提升。独特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除了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之外,英语文化及英语素养的习得也成为了日后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营养之一。因此,生态位的优化是开放的课堂生态系统的首要任务。
(二)建立生态化课堂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微观的课堂生态的考察,我们发现其非生态化、不平衡的现象,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能使这种非生态课堂现象局面地得到缓解。然而,要使这种状况根本改变,必须从宏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加以革新。生态化课堂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秉承“让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满堂灌”的课堂,关注了教师的“教”,可是再精彩的讲解也只是对语言知识的输入过程,学生“学会了什么”才是检测学生对于语言输出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更要关注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7]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能丰富“生本理念”的内涵,以和谐教学环境的创设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规避“花盆效应”,让学生在面对真实对话场景中能自由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学理念的改变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下不断适应与调整,保持课堂教学各生态因子之间的活跃状态,使物质的输入与能量的流动渠道畅通,产生课堂教学生态的“活水效应”。
(三)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是改变课堂失衡现象的“指挥棒”。若还是以传统的学业成绩来判断教师是否“教得好”,学生是否“学得好”,应试化的课堂现象成为一种必然。对于教师的教学考核不在于教师使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是否科学,而是在于教师是否以学习活动为主体,以创设适合学生交际的情景环境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教会了什么”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是以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是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表达能力是否提高,学生“学会了什么”作为评价的标准。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知识的输入――转换――输出的周期是不同的,因此在对教学学习水平进行考核或评价时,可以采取水平分级认定――分级评估的方式来进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考核”效果,而不是只关注学生期末的“终结性考核”结果。
五、结
语
从教育生态学这一新的视角,结合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一线教师的教学体验,通过对数字化环境下如何建立和谐高效的外语课堂进行分析,旨在为我们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创新性地开展“教”与“学”。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它的和谐、健康发展离不开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生态因子和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数字化环境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信息的平台,但它不能作为阻碍师生建立互动、交流的限制因子。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探索当前形式下课堂生态失衡的因子,进一步开启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设和谐互动的课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3.[2] 魏娜.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J].长春
教育学院学报,2015,(3):89-90.[3][7] 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
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06,171.[4] 刘信波.论大学英语课堂整体教学模式的建构――一个
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122-125.[5] 章超.试论高职英语英语课堂生态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5,(3):54-56.[6] 陈竞春.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
环境的优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81-82.收稿日期:2015-03-2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英语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数字化英语课件标准的研究与应用”(Xjk12yyb049)
作者简介:胡立(1983-),女,博士,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和英语教学。
第三篇:高职院校体验教学市场营销论文
1.课内情景式体验教学
(1)角色扮演式体验。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关于角色扮演可以根据案例中涉及到的情景进行角色设置,也可以模拟营销视频中的片断。完整的营销过程包括市场调研、分析、决策、谈判、采购、分销、促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环节,这些环节中存在方案的选择、人员的合理分工、方案的具体实施效果等问题。在这些环节中,学生们就会根据营销情景充当“厂长”、“供应商”、“经销商”、“潜在竞争者”、“客户”、“现实竞争者”“政府官员“”媒体成员”等角色。学生们在了解情景后,确定分工、明晰职责,合理安排营销活动的各个步骤。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以学生扮演“王老吉”凉茶营销人员为例。学生首先了解公司和产品,进行产品的优劣势、环境分析。教师进行营销技巧指导。学生分组,每组设一名组织者、一名市场调查员、三名销售员。另一小组成员充当客户。学生根据典型案例进行情景再现。在表演过程中组织者进行过程记录。表演完毕由学生和老师分别根据礼仪、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总结不足,提炼优点。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扮演营销活动的角色充当演员,实现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生能力和素质、情与景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在各种模拟情景下,借助对一定环境、特定角色、活动的仿真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了解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律、掌握一定营销管理方法和职业操作技能,让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
(2)项目导向式体验。项目教学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实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个教学理念综合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莱夫的情境学习理论。以调查“城乡家庭轿车市场的供需情况”项目为例,在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已掌握有关市场调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分组,7—8人一组,共6组,主要任务是在城乡展开调查。学生参照教材,在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流程后确定调研的内容和步骤。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调查,做好记录,最后分析调研数据,得出结论。调查内容包括购买的可能性分析;愿意购买可以承受价格分析;不想购买的原因分析;欲购买的原因分析;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做整体评价。首先是项目成果评价,包括项目实施计划的合理性,项目是否达到既定的目的,质量怎样等;其次是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3]。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与他人进行合作,是否意志坚定,有无创新精神、能否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等等。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团队意识和营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为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会有很多被拒绝的情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能力。在上课过程中就需要相应安排一些素质拓展项目。室内、室外都可以开展。主要有孤岛求生、背靠背等。这些项目近乎游戏,学生因竞争而变得有激情和活力,只要教师不断鼓励,相信每位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有一定收获。
2.课外实践类体验教学
(1)校企合作体验。为了提升学生营销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面向社会,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市场营销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依托学校一些社会服务项目,与当地企业合作。节假日或者实训周,教师和学生去企业进行营销实践。比如帮助企业开展有关产品的市场调查、产品市场占有率调查、消费者需求情况调查等。企业也可以把一些促销项目带到学校。教师在学生中征求方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思考学习,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让自己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注重学习的实效,提高自己的能力。市场营销课程具有应用型很强的特点,书本上往往没有答案也不会告诉如何操作,要在实践中学如何营销,开设营销课程中可以定期请企业界营销精英来校传授实战经验和营销最前沿知识,学生在与企业人士的互动中增长见识和素养。现在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展的“三联”实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所谓“三联”实践教学是营销理论+案例+企业项目。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既有分析案例也有描述案例,既有新案例又有老案例,既有长案例也有短案例,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相结合。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在三联实践过程中不断围绕企业和教学需要,引进营销类项目。典型的项目有2004年《某食品市场市场拓展策划》、2005年《某企业营销困境分析》、2006年《某蛋糕店促销策略》。学生以团队形式提交策划书,很多策划方案都得到企业的好评。好的策划方案又充实到案例库中。学生在策划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教学做一体,成功、新颖的策划使学生的自信大大提高。并且学生对该教学方法比较认同。
(2)创业营销实践体验教学。高职目前培养学生的重点在于三创人才的培养。“创业、创新、创造”同样也是市场营销课程希望达到的主要目的。一方面课堂通过将创业知识和营销学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创业和追求卓越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创业营销实践,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创业之路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快乐。典型做法有校园超市、跳蚤市场、淘宝店铺、专业社团+创业实体运作等。校园超市从策划、选址、负责人竞选、进货、分销渠道、促销等等都由学生自主管理,老师负责指导和监督,这些创业项目为同学们提供创业营销实践的平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完全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校园超市在很多高职院校都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学生在真正的实践活动中能深刻认知营销的原理和方法,收获的喜悦让同学们更有创业激情。同时也让学生对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有开发和锻炼机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商业本领和营销素质。创业营销除了借助一些实体店外,淘宝店、跳蚤市场、专业社团+创业实体运作等也是不错的创业营销体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将专业社团+创业实体运作这一实践做法从艺术学院推广到其他学院。虽然是艺术类的学生,但他们也有市场营销课程,并且将专业和营销创业巧妙结合。他们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走“专业指导———社团历练———企业锻炼———创业团体———实体运作”之路。学生首先学专业知识,然后到相应社团进行锻炼进而去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体验,行业专业人士给予一定引导,鼓励社团学生立志创业。学生设立社团的过程也是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
学生将社团当做课堂,企业项目完成情况当作专业成绩的主要考核因素。比如创意营销策划社团与某婚庆公司合作,学生参与到公司婚庆策划全过程。社团骨干成员与公司各个部门进行对接,参与市场运作。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社团按照婚庆行业标准进行运作,学生工作起来积极主动,专业化程度也高,很受市场欢迎。目前该实践教学模式得到当地很多媒体报道,并且在学校很大范围进行推广。该实践体验不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社会沟通、营销策划能力还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提高他们的情商。结语教师不仅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更应该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引导者,未来发展的设计者。教师应该在授课之初就规划好学生通过这门课应掌握的知识、技巧;应该树立的正确价值观、职业态度,然后在授课过程中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既能此时学有收获,又能终生受益。
第四篇: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措施论文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高职院校的教育开始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对具体的专业设置进行有序的调整,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有效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做好高职教育的准备工作。对于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的教学,特别是钢琴的具体教学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老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1]。
一、在高职院校开展钢琴教学的作用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钢琴教学主要是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在钢琴上的演奏能力,以及对音乐内涵的深刻理解能力和具体的音乐表现力。在教学中只有有机地将钢琴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得学生对钢琴演奏的方式方法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全面理解和吸收钢琴的理论知识,掌握钢琴演奏的操作技能,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很好的理解,综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所学的钢琴演奏知识得到有效的发挥。高职院校钢琴课程的实际学习,产生了很多的积极作用。
(一)有效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高职院校中钢琴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以及相应的音乐作品的认知理解能力,还能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以及人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与此同时,作为一门美感度十分强的艺术类学科,钢琴的学习一方面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学生的音乐素养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它的复杂性要求演奏者必须对听觉、手指的触觉以及脚上踏板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左右脑有很好的训练作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每一天坚持钢琴演奏训练,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身体各部分技能的协调性,对大脑也有较好的锻炼作用,加强学生的智力发展。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学生在钢琴课程的训练中能够接触到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长期的演奏与聆听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音乐的理解,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钢琴的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3]。
(四)有效积累精神财富。想要取得高效的训练成果,就必须坚持对钢琴的训练。钢琴演奏对专业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和规范,需要学生长期坚持训练,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实现最终的训练成果。在日常的训练和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加强耐心以及自信心,才能有效地完成训练任务,得到有效的教学成果。所以在钢琴的实际训练中,能够对学生的意志力有较好的磨练,还能增强学生顽强以及坚持的优秀品质,为学生以后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并不注重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没有给出细致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在教学中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很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科学的教学计划,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情况布置合适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随意性[4]。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体系,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导致在具体的教学中出现很大的问题,没有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二)学生对音乐作品缺乏理解。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中很多的学生只注重演奏上的技巧技能,不关心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情感的表现。甚至很多的学生对音乐教学的目的缺乏理解,不管不顾音乐作品的难度一味地想展现自己。不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音乐能力和具体的演奏曲目结合起来,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个问题在钢琴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老师在钢琴教学上应当注重对具体实际的应用性加以指导,而不是简单地在音乐的级别上下功夫。在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中,老师要与时代因素以及社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全面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防止出现学生在钢琴等级上很高,却不能即兴伴奏与表演的情况出现[5]。
(四)学生的生源质量较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在钢琴的教学中体现着很大的差别,在音乐素质表现上也因人而异,学生对钢琴教学的理解水平不同,对整个教学的展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从来没有接触过钢琴的教学,对钢琴的理解程度较低;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进行钢琴的学生,拥有较高水平的演奏技能,甚至会觉得高职院校中开展的钢琴教学活动对自身没有任何的意义。这种差异性使得老师无法准确制定实际的教学计划,不利于整个教学的开展。
三、对高职院校中钢琴教学的改进措施分析
(一)明确钢琴教学的目标。钢琴的教学是为了培养专业性的钢琴演奏者,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应当严格地对学生进行要求,全面保证教学的质量,所以老师要注重从零抓起,从基础抓起。明确钢琴的教学目标,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全面提升即兴伴奏与表演的能力,为学生接下来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老师要注重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钢琴素质层次不齐的情况做好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中要注重将进度与实际的规划相结合,做好两者的兼顾。音乐曲目的选择要与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相匹配,不能盲目没有目标地进行选择,要在学生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逐步向比较有难度的曲目过渡,稳定地发展学生的演奏能力[6]。
(三)实行双向选择模式。在教学中,不仅老师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同样可以选择老师。在老师选择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愿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全面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选择老师的过程中,能够使得老师进行再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促进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保证钢琴教学质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推进学生与老师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中钢琴的教学课程已经成为整个音乐专业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课程,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钢琴教学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中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不断增强高职院校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郭瑞 单位: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淑明.提高高职院校钢琴教学质量的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07-108.[2]张彬华,储昭海.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4,(04):54-57.[3]黄金伟.试分析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32.[4]岳立明.分析高职语文现状探求高效应对方案——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13+26.[5]陈曦.浅论艺术类高职院校高中阶段钢琴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音乐,2017,(03):35-39.[6]杨建荣.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分析与应对措施[J].科技资讯,2013,(23):178-180.
第五篇: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策略
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策略
[摘要]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建设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成为一个触手可及的现实。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虽然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在不断完善,但其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指出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翁爱萍(1966-),女,浙江永嘉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8-0048-02
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在先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学校的教育环境没有改善,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意识没有形成,那么学校必定落后于时代发展。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努力进行信息化环境建设,许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这信息化环境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建设方向也有些偏差,值得我们重视。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我国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以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育思维落后,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足。虽然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但还有很多人只知道有这样的产品以及产品的大致用途,却不清楚这个产品的具体用途。学校也是如此,虽然学校的各种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了,但仍有很多老师没有运用这些电子设备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还习惯采用一支粉笔、一个黑板来进行教学。即使有些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室来进行教学,也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对这些先进信息设备的认识还不足,还不能运用自如,甚至有些教师把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当作麻烦,不愿与时俱进。
2.资金投入比例不协调。如今,各大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环境建设越来越关注,也了解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对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诚然,高职院校加大对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投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教育环境是当代教育最好的环境,但他们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资金投入比例不协调。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快速建成高效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把资金都集中投入到信息化硬件设施设备中,忽略了许多软件开发项目的投入,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过大,软件开发投入很少,导致投入比例的严重失调,不利于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
3.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使用率低,浪费严重。在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的高职院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及拥有雄厚的资金,从而拥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非常完善的信息化环境。虽然拥有了一流的信息化设备,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高职院校的先进信息化设备却只被少数人使用,除了教师平时授课时使用外,其他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真正发挥这些设备的功能,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4.缺乏对社会服务的意识,高职院校信息化设施设备为社会服务效益低。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普遍缺乏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他们看来,学校与社会外界没有太大的关联,即使要为社会服务,那也是学生毕业以后,学校为社会提供一些急需的人才就是为社会服务。他们没有意识到,把教学与为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为社会服务。众所周知,学校是人才最集中的地区,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有许多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人才,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如果他们能够利用学校完善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为社会服务,那么社会化效益肯定非常显著。但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这种积极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思想比较狭隘,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使用信息化设备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化效益比较低。
二、针对的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1.改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加强各教职员工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还比较传统,还无法接受这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校方有责任为这部分教师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以缓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他们的冲击,主要是要加强对教职员工教育观念的转变,使他们灵活掌握这些先进的信息化设施设备,并且加强这些教职员工对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化设施设备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不会或不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来进行教学是落后的,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使用这些信息化化设备的好处,以及这些信息化设备能够为教育教学带来怎样的帮助。
2.正确投资,使投入与产出成正比。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许多高职院校都能够与时俱进,跟随潮流,加强对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也明白建设信息化环境的重要性,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但他们却对投资内容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保障一定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情况下,要加大对软件建设的力度,如要确定硬件设备的先进性、成熟性、标准性、安全性和实用性。具体而言,可以建设一些虚拟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等。对软件的建设,则要实现应用的集成和数据的共享,如学校应该配备建设管理、教学、科研、财务管理、数字图书馆、视频会议等这些软件的建设。只有把硬件建设投资和软件建设投资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目标,也才能实现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3.培养新型人才,充分利用校园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信息化环境,并不是简单引进一些先进的网络设备,而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改变教学观念,并相应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圆满完成这种改革,就必须培养改革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能够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有创新的思想,对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具有一定的驾驭能力,能够积极进行应用信息技术的改革,能够充分认识到新信息化设备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为学校、社会服务。具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是:首先,学校可制定一些措施,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举办各种关于使用信息化设施设备的评比活动。其次,学校可以把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具体课程结合起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运用新技术设备的能力。最后,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科研人才。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更有利于一所学校的长远发展,因为一所学校能否得到很好的发展,不仅需要优质的校园环境和雄厚的资金投入,还要拥有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促使教师充分使用信息化设备。
4.积极主动为社会服务。学校可积极主动地多开设一些远程教育课程,利用学校完善的信息化设备和丰富的人才资源,面向生产第一线,为社会中的各种企业进行服务,这样不仅能够为社会做贡献,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未走出校园就得到了锻炼,了解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累了关于本专业的一些社会经验,并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在毕业后能够轻松、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了,也有利于促进各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三、高职院校建设信息化环境的现实意义
1.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把网络资源引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因为这种使用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资源共享,使得授课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提高,学习成绩也相应提高,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沉闷、枯燥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网络教学模式融合了许多调动学生兴趣的内容,因而更能够吸引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促进各高职院校的管理、教学、发展模式的改革。传统高职学校的管理、教育、发展模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各高职院校实行信息化的管理、教育、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也有利于克服各种教育倾向与教育方式的缺陷,从而建立起一个比较科学、规范的教育体系,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高职院校的管理、教学、发展模式的改革。
3.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学校引进信息化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各高职院校在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方面都有了飞跃发展,这是学校要实现长远发展而必经的一次重大改革。学校只有实现信息化校园环境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才能不落后于时代,为社会适时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一所学校的正确改革,必定能为社会和国家提供一批有用的人才,进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完善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成为人才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懂得使用新技术,并且必须具有掌握、运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高职院校建设信息化环境,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本文探究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建设信息化环境时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教育思维的落后、各教职员工对信息化环境认识的不足、在资金投入方向的错误以及各高职院校缺乏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等,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如对教职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运用信息化设施设备的熟练程度,帮助他们创新教学思维,把硬件建设的投资与软件建设的投资结合起来。此外,还要鼓励各高职学校主动为社会服务,提高信息社会化的社会效益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也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金艳.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6(8).[2]陈小芳.初探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3]刘成新.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4]刘放.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研究[D/OL].http://www.xiexiebang.compNVjE=,2008-05-01.[5]廖伟坚,朱扶蓉,黄曦.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5).[6]马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组织.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7]谢宇飞,郭翔,李锐.高职院校人事工作信息化建设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