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论文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逐步影响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高校学生工作,特别是为高等职业院校这一职业培养比较强的学校服务,是学生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工作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因此将信息化管理技术引入到学校来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减轻管理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强化高校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各行各业及各种领域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作为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前沿地的高校,更是对这一应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依赖,尤其显著的便是学生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但是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实现信息化管理这一先进技术的研究比较少。如何基于网络建立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学生整体素质和学风建设、学生活动,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有的还停留在纸质基础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效率低、保密性差,而且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给查找、更新和维护带来了不少困难。这种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在当今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被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代替。作为资源的一种,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与其他信息资源相同的共性,即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具有一定量的积累,通过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不同于以往任何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存储于网络的某一节点上,并且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快速地查找到相应信息。因此加快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成为各高校的共识,更成为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除了与各高等学校有相同之处外,还有其独特的工作特点,即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传统的学生工作中,依靠原始方法人工完成这些信息的收集、统计、传递,一个通知要反复地通知辅导员、班主任,再告知学生,重复劳动多,效率低,时效性差,而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生事务管理系统正好能克服传统方式下存在的不足。利用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各类学生管理信息进行自动处理,把结果置于网络上,全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查询和处理各种信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显著改善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系统构建模式及内涵
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内,应该有一个总揽全局的核心系统,这个核心系统应该位于中心服务器,拥有一个集合全部与学生管理有关的数据和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其他各子系统都是在这个核心系统的框架下进行建设,并且根据不同子系统的权限,可以调用数据中心的有关信息资源。
1.系统构建模式定位:网站模式,构建在校园Intranet/Internet之上的管理平台
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思想,不仅要把管理者从以往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咨询和统计信息,而且还应让管理者在运用信息化工具的同时,获得愉快而有价值的工作体验,在工作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从而实现信息化“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近年来,基于WEB的应用系统支持技术已经很完善,基于Internet的办公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因此,我们依据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高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特性,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革,使高职院校也实现网站模式的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且此系统是构建在校园Internet之上。
2.建设内涵: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交互化
依据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对象等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信息数字化,即将学生工作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这些信息包括学生个体的信息、学生集体的信息、学生家长的信息、与学生工作高度相关者的信息;
(2)流程网络化,即以信息技术来改造学生工作的传统流程和教育引导方式,实现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
(3)办公自动化,即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工作的无纸(笔)化办公,同时突破传统办公形式的时空局限,使管理者在可伸缩的时空中愉快地处理学生工作事务;
(4)沟通交互化,即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院管理者、系部管理者、学生、教师等各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沟通模式,增强沟通的实时性和有效度。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围绕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内涵,此系统的功能模块包含了我们前面所涉及的全部核心系统和子系统(功能系统),现就部分模块的基本功能,主要管理者及其主要权限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1.核心系统
整个管理系统以核心系统为中心,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全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以及用户管理等功能。数据中心中所存储的数据不仅包含学生自身的详细信息,而且还包括各种与学生有关的文件资料,它没有直接用户,但又同时为所有使用本系统的用户提供服务。
2.学生工作信息发布平台
除了学校网站主页上会发布最新通知和新闻之外,此平台主要发布学生部分有关通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公开性。面向所有用户提供服务,其统一管理权限属于学院党委宣传部,并负责信息发布的审核工作。
3.学生党建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子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和培训、统计等。由于高职院校学制比较短,不能像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有较长的时间培养学生党员工作,所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主要管理者为学生党委组织部、党校和各系部党支部,主要权限为调用数据中心学生政治面貌为“党员”或“预备党员”,或者是政治面貌为团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数据,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4.学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
每一学年学生住宿情况的总体安排,住宿费是否缴清,校园一卡通的办理情况,学生乘车卡的办理情况,学生证办理与补办情况等。主要管理者为负责后勤服务的管理教师。5.学生综合测评管理系统
主要提供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成绩的网上打分与成绩计算,此系统中还包括每一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并形成报表形式。主要管理者为负责此工作的学校管理教师。
6.学生日常管理系统
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上课考勤、请假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学生处分情况管理等,其主要管理者为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团委、各系部团总支部等,负责数据的录入、修改、统计、测评等。
7.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是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选择、时间计时、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与发放等。主要管理者为学校资助部门,负责信息的录入、修改、统计等。
8.家长互动平台
主要是为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情况,并为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一条途径,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维护和信息收集。
9.学生就业管理系统
源数据来自数据中心,主要由就业指导负责人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维护,在部分授权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调阅,用人单位决定录用毕业生,并签订协议书之后,可以将有关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复制到其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学校将毕业生的有关信息继续保留在数据中心,作为档案留存。如果出现工作改签现象,学生可直接通过网络向学校提出申请,根据正常手续办理派遣证改签事宜。
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成效和展望
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至少可以为各高职院校带来以下成就:
1.提高工作效率,转变观念,敢于创新
网络覆盖全球,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时查询从学生到相关集体的各项信息,如某个学生在校期间受奖励或处分等情况;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情况;在校期间的到课率、成绩及格率、教师评价等等。管理软件的运用让学生管理部门工作得心应手,快速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班级、教室、寝室、系部的各项动态数据。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转变教学教育观念,敢于创新,依据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
2.使学生工作项目化、规范化、信息化
将学生工作作为项目进行项目化管理,提高了学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强化了内部管理,这样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更加规范化,并且初步实现学生信息化管理。总之,软件的运用使系统各类用户随时掌握静态和动态的相关信息,作为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依据软件所反映的信息马上做出反应。
3.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将每个用户赋予权限,各部门都可以查询所需要的数据,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使工作更富有挑战性。
参考文献
[1]余慧琼、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制度环境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8
4[2]云炜恒.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3]夏丽霞、黄望军等.学生工作日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3):103~10
4[4]王秀华、徐元彬.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实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65~367
第二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特点,提出了建立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长远规划校园网络、实时收集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建设课程资源、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校园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数据中心;门户网站;信息化人才队伍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适应高职院校其他各建设的发展形势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其强大的作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高职院校比起本科院校来说一般规模较小,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有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还在初步阶段,这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长远规划与建设的有利一面,同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短时间内多数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不会达到充足的水平。但是,增长与发展是两个概念,“发展不是人们拥有多少东西,而是使用自己拥有的东西能发挥到何种程度。”[1]也就是把现有的东西的功能发挥到尽致就是发展,高职院校在现有的信息化硬件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功能,也可以大有作为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类型倾向于形象化学习的类型,这一点对实际操作和演示的需求比其他类型的高校大的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校园网上要有很多的影像学习资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终身学习,高职信息化建设应该给毕业生的终身提供有力支撑。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以上鲜明特点,根据其特点,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建立院校级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到院校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高级别的领导机构,各部门各自用自己用惯的信息系统,不愿意更换信息系统,部门之间形成壁垒,产生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互通不畅,信息共享困难,作成不应有的浪费。所以,一定要建立院校级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涉及院校各方面的有关信息化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事务,使信息化建设在院校信息化建设业务部门的具体实施下顺利推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工作流程优化,必然会导致责权的重新组合、利益的重新分配,这就意味着革新,这是是信息化革命,既然是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2],所以要痛下决心,不惜代价执行下去,否则浪费更大,效率更低、开销也会不断增加,越往后越糟糕。因此,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必须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才能把院校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二、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
在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的推进下,学校要建立统一符合国家、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标准的基础数据库,才能保证数据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这样这个才能应用到学校各部门,可以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制定数据库规范制度,数据库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有国家标准的用国家标准,有省(市、自治区)内标准的用省内标准,没有国家和省(市、自治区)标准的由学校统一制定,数据库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数据资源分级别共享。
三、建立统一门户网站
从校园网上不论是学生、教职工、校友还是社会人员都能够按用户级别得到有关该学校的信息并能互动。比如学生可以在网上注册入学、选课、缴费、成绩查询、看或下载网络课程资源、办离校手续等,教工在网上可以查看人事信息、资产信息、财务信息、图书信息、教务信息等,教工以自己的工作岗位、职务等得到不同权限的操作和查看权。
五、构建健壮的校园网络体系
校园网络物理中心要早规划早确定,做好全校性的弱电规划,避免搬迁带来的浪费和不便。网络物理中心到各楼宇用光纤有足够带宽,楼内应有足够的信息点,校园内阅览室、实验室、食堂、花园等地覆盖校内无线网络信号。负载均衡,构架专门的视频服务器、点播服务器;以解决外网大量下载造成的网络拥堵现象。
六、建立自动实时收集信息的系统
建立教工、学生等用户的行为信息及时自动汇集到数据中心的实时收集系统,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从数据挖掘中提供决策、管理和时空的信息。比如,学生在食堂刷卡消费信息当中了解学生的经济情况,给有关部门提供助学金的依据等。
七、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
高职生的学习类型、思维形式侧重于形象思维,有足够的视频学习资料给高职生的提供比较大的帮助。建设课程资源网站,使学生在校园网很方便的内看到或听到足够的学习资源。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
要使校园网有效的运行,必须要有一支相对稳定,水平稳步提高的校园网管理、运行建设的专业化队伍。要从学习培训、参与学术研讨、职称职务晋级和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方便,使他们安心从事本职工作,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服务能力。
结束语,根据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扬长避短,建立院系级领导信息化建设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构建健壮的校园网络体系,自动收集实时信息,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在校生和继续教育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建设。这样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杨彩霞,译,21世纪学习的革命,P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11。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17,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
[3]罗冬梅,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27)。
[4]田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探讨,科技资讯,2012(10)。
第三篇: 刍议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1、前言
近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但是高职院校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生活的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伴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并未做到与时俱,其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早已无法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不断地扩招,师生人数逐渐增多,这就意味着广大师生对于高职院校的吃住等后勤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高职院校的校区内各种基础设施都不断地在增加,后勤管理服务的内容及范围都不断地在扩大,再加之高职院校的部门越来越多,这都要求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不断地提高,来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后勤服务部门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成为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
2、分析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广大师生对于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着后勤管理工作必须迈出新的一步,而解决学校复杂的后勤管理工作最好的办法则是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以及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具体分析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为:
第一,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有力的后勤保障可以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创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后勤管理服务。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后勤管理工作,高职院校的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管理的坚实后盾,才能使后勤管理水平有效提高。通过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不仅可以使服务质量与效益提高,还能够带动高职院校的管理向着科学化与人性化发展。
第二,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日常的生活与网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网络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办公室业务、宿舍、校园网络等,网络已遍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信息化教育。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以及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服务。
3、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3.1高职院校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都被院校领导忽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加上高职学院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日常的后勤管理当中,主要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当中,从事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年纪都较大,很多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后勤管理人员在内心存在着严重的消极与抵触情绪,大多都沿用着自己熟练的传统管理办法。同时,一部分管理人员并未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在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后勤部门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应用系统,就算是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完成了,致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并未将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2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普遍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工作模式与工作流程相对落后,后勤各项工作很难协调的运行发展。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技术上已经完成了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是信息系统却缺乏完整有效的规范与操作标准,后勤管理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仍不完善,为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制约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3后勤管理信息互通性相对缺乏。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服务范围及管理范围极其广泛,其信息分布范围较大,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很难采集到全面的信息,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再加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后勤管理经验上差异性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后勤管理工作外包给校外企业,而相关企业通常都是在自主经营,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相对欠缺,导致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源互通性较低,难以形成资源共享。
3.4高职院校后勤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比较先进的管理意识及管理理念更是严重不足,难以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4、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策略探讨
4.1必变后勤管理工作的观念,统筹发展。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各系、各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后勤管理对于学校发展以及师生教学与生活需求的重要性,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为前提,加快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后勤部门必须牵头组建以学校各个部门参加的信息化建设小组,加强统一领导与全面协调。通过统一的领导,能够统筹规划后勤管理工作,使各项数据与系统接口形成统一,实现信息的互通,并且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作当中如果出现分歧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建设小组领导可协调各部门工作,针对相关问题做出解决对策,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2强化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要想使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为管理、教学、科研服务,使高职院校能够始终在市场经济当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这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首先,必须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为一旦基础设施无法与信息化建设步伐一致,将导致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其次,还要加强引入新技术,才能够使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在改变观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是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4.3加强后勤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人事结构。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走关系等方式而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当中的,此种老化的人事结构导致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学习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普遍偏低,改变后勤人事制度及人事结构势在必行。对此,可运用企业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将管理能力强、综合文化素质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引入到后勤管理部门,通过合理的竞争,挑选出适合的人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来改善后勤部门老化的人事结构以及人事制度。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后勤管理工作发展必然的趋势,后勤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一站式的后勤服务,使教师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方便、更加舒适,才能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当中,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论述论文
摘要:目前,湖南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建立全员参与的信息化科研管理体系可以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科研项目的在线动态管理、科研数据的网上统计,可以进一步规范管理,简化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于起步晚、时间短,还面临着系统建设定位不准、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管理队伍还需加强等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
一、湖南省内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
据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突破千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持续发展壮大,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务系统,在服务教学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却相对滞后。目前,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65所,据调研,已启动信息化建设的仅11所,仅占总量的16.92%。这11所中其中又有3所仅建立了科研考核系统,3所已开发系统但未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即便是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高职院校也存在调试时间长,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等问题。还有83.08%的高职院校依旧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依赖人工大量输入数据,利用Word、Excel等工具建立简易数据库,实现科研信息的查询等功能,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数据零散,也容易出错,难以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高职院校科研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建立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其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同时具有弹性空间的柔性化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成为联系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以及科研人员的枢纽,对由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提供的原初数据进行规范、分析和整合,将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及各科研人员化身为与之相连、各尽其职的信息载体,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流,并随时向系统提供和获取信息。1.建立全员参与的数据采集系统高职院校推行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真实、及时地反映整个学校的科研工作状况,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使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教师以及校领导实时了解学校的科研工作情况。因此,做好基础的数据采集工作非常重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效果。这需要每一位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所属部门、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研究专长、联系方式等)、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对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及时核查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2.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动态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进一步突显。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从项目申报、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推广、档案入卷等全程管理。为了保证科研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项目在立项前要经历同行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讨论、意见汇总及修改等程序,而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纸质文档的传递来完成,项目申请人必须将项目申请书活页等复印多份,评审结束后,这些纸质文档又都将销毁,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组织专家评审不论是通讯评审还是现场评审都很费时费力。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后,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直接在系统中邮件群发项目申报信息,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申报和释疑,也可在系统中建立专家库,课题的评审工作可全部直接在网上进行。这样项目申报人和评审专家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网络来提交申请和评审意见,不受时空约束,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完成科研数据的网上统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项科研统计数据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每的科技与社科成果数据的统计上报、学校内部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材料的审核、评奖评优等科研分值的计算都需要这些科研数据。传统的统计方式具有滞后性和不准确性。信息化的管理可实现在系统拥有的基础数据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统计要求产生各种报表,实时获取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与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历年科研成果的具体情况、成果的转化情况等,也能通过系统中计算公式的设置,直接在系统中完成每的科研考核工作,化繁为简,既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还大大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定位不准许多高职院校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不准,追求一步到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启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前,并未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大多参考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造成系统和各高职院校自身科研管理需求不完全符合,程序过于复杂,同时系统的开发较少考虑到新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变化对新的管理功能和内容的需要,造成系统调试时间长,不完全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发展需要。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时间内全面完成是不太现实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完成需要总体规划,循序渐进,着眼长远,分步实施,努力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2.科研管理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较而言,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明显偏向教学,本科院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偏向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度重视对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造成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根本不重视科研,科研工作参与人员也相对较少,教师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不能正确理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至于部分老师不常登录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让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所有教师熟知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科研信息服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科研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益处。3.科研管理信息化还需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从事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统一的专业的信息化培训,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多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摸索,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同时,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隶属于科研管理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员在肩负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兼管其他工作,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又因所学专业并非信息技术,工作过程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各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逐步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安全工作还需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因此也涉及科研信息的安全问题。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有专业人员对系统定期维护与更新,做好技术保障,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技术障碍,做好安全保障。同时,网络本身的风险性也要求科研信息管理必须有“双保险”,纸质科研档案的建立可以规避网络风险,同时网络提供的科研信息的完整性为科研管理人员建立纸质档案提供了重要保障。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研信息,科研信息流动的速度愈快、利用的信息量愈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也愈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科研管理部门应革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系,促进科研信息化管理,构建一个全面、灵活、便捷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志刚.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柔性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2]谈应权.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4).
[3]宋嵘嵘.刍议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第五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最终将走向信息技术化之路。但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标准不统一、缺乏协作意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效信息化,就必须更新理念,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建立相对稳定的投入机制、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并加强与相关方面的合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063-01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信息化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
一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意识两极分化
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的主导作用,导致了许多教师工作过程中的偏差和工作的盲目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有些学校由于学校领导信息意识薄弱,校园信息化工作受到长期忽视,校园网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有些学校校园网络建立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学校教学设施建设,并不进行开发利用和定期维护。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快速发展,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和学生所需求信息大于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可用水平,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学习,也更喜欢直观、包含大量信息的多媒体课程。
2.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实现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且与学校的全面工作及总体方向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组织对这项工作实现有效的执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对信息网络管理机制认识不到位,通常将其挂靠在学校中的一个部门,而主管领导并不了解业务,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机构不能直接参与重大工作规划;有些学校在早期建校时没有安排合理的弱电系统和布线管道,致使校园网推行困难;一些学校无视或轻视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案和配置,导致网络使用中出现一定的安全的问题和故障;有的学校为节约经费,网络设备的选型缺乏扩展性考虑,网络性能满足不了工作发展的需求而需要重新投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利用网络来进行应用的信心。其次,信息技术化建设既要做技术方案的长远规划,还要做有相应运转方案的长远规划,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化可持续发展。
二 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
具体来说,应根据高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未来,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并规范操作技术,维护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信息维护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学校的信息评估系统,设定信息技术化建设的目标,落实措施,运行机制,细化部门信息技术的责任,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等,完善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协调和执行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地运作。
2.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力量,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定期举办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及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让教师真正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的观念,切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业务水平。
3.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领导要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建设与学校各方面工作紧密相连,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信息应用和信息能力建设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是推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力量。只有增强信息技术化意识,建立紧迫感,才会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质量。
三 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完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专长和管理水平,从而成功地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文革、希建华.本土化: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研讨会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2(3)
〔责任编辑:李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