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指出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以便最终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心理 解决途径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核心评价指标。当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形势下,高职学生尤其显现出很多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等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通过对我院国际合作、财经物流、软件艺术等系的多名毕业生、即将毕业学生进行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对结果的详细统计,对毕业生表现比较突出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当前毕业生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情绪问题
1.1.1 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是大学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情绪反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和现实的矛盾,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往往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这种焦虑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的主动性和在应聘中真实水平的展现。
1.1.2 悲观情绪
这种情绪在平日学习成绩不好、努力不够、受过处分乃至经历过数次应聘失利或是应聘无门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此外,这种悲观情绪还来自于伴随着人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而出现的用人标准的大幅度提高给学生带来的潜在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这方面受到的重创更加严重。
1.1.3 不满情绪心理
伴随着悲观情绪的产生,他们逆反和不满的情绪会油然而生,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不满,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对老师不满等等。视具体的个人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
1.2 自我认知问题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知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心理系统。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便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2.1 期望值过高
表现为不能准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择业期望值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可以在大城市就业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工作。这种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1.2.2 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从而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同时由于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这就更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据调查结果,大约有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严重者超过21%,女生的比例较男生略高。
1.2.3 消极等待心理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出现在名牌学府毕业生中存在的自负心理,相对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坐、等、靠”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盲目自信,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把就业看作是父母、老师、学校的事情。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 客观原因
一是从社会环境看,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学扩招等等,就业竞争压力大。二从家庭环境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三从个人社会关系方面看,大学生与周边朋友同事相比,只有一份好工作,才能显示其能力。这些客观因素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无所适从,压力重重。
2.2 主观原因
2.2.1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发展尚不平衡,对待问题有些茫从,不善于调整和平衡心理,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
2.2.2 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同步性。加上个体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在求职中就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差异性。
2.2.3 求职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专业与爱好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使大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境地。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几个途径
3.1 从社会与企业角度: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协同学校,把对学生在校培养当成社会责任予以重视,形成学校、社会齐心协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局面。目前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歧视现象也较严重,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攀比员工的学历,用高文凭高学历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感觉越来越难找工作。另一方面又存在用人低成本现象,用人单位喜欢用无文凭、未经培训无资格证的人,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导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高不成,低不就”,就业率不高。所以,希望社会上的企业能够给这些受过职业技术训练的大学生一个机会,给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职位需求方面给予缓解。
3.2 从高职院校角度: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发散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 加强就业指导。
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社会环境特点及发展趋势出发,贯彻全程就业指导,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树立个人需要服从社会需要、行业无贵贱、“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2.2 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要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顽强的创业精神,毕业一上岗就能站得住、打得开,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决定着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确定今后就业的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3.2.3 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当今新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可以由院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通过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毕业生调适自己的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2.4 加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
毕业生缺乏面试、参加招聘现场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让毕业生亲身体验,提前积累经验及感受求职时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实际求职中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局面,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
3.3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3.3.1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取向的心理测试,以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职业的概念、职业的种类、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等,并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和现场实习帮助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储备,还要注意辅之以谈话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特性评价。
3.3.2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引导毕业生将自身的特质与就业的现实和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相结合做全面、冷静、客观的自我分析,使之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以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迎接挑战。
3.3.3 辅之以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中因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同时教授其一些减压的有效方法。
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影响,有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毕业后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或通过与投资商合作,自立门户,办起公司,进行艰苦创业。这种理念也应得到高职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自主创业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兆明.职业生涯规划[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2] 王兆明.就业创业实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3] Frederick T.L.Leong,James T.Austin.心理学研究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 黄海霞,张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与调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8).[5] 李琦,潘芳,江虹,刘强,龚明亮,李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02).[6] 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G.Morris),阿尔伯特·梅斯托(Albert A.Maisto)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二篇: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指出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以便最终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心理 解决途径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核心评价指标。当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形势下,高职学生尤其显现出很多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等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通过对我院国际合作、财经物流、软件艺术等系的多名毕业生、即将毕业学生进行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对结果的详细统计,对毕业生表现比较突出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当前毕业生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情绪问题
1.1.1 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是大学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情绪反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和现实的矛盾,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往往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这种焦虑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的主动性和在应聘中真实水平的展现。
1.1.2 悲观情绪
这种情绪在平日学习成绩不好、努力不够、受过处分乃至经历过数次应聘失利或是应聘无门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此外,这种悲观情绪还来自于伴随着人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而出现的用人标准的大幅度提高给学生带来的潜在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这方面受到的重创更加严重。
1.1.3 不满情绪心理
伴随着悲观情绪的产生,他们逆反和不满的情绪会油然而生,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不满,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对老师不满等等。视具体的个人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
1.2 自我认知问题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知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心理系统。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便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2.1 期望值过高
表现为不能准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择业期望值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可以在大城市就业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工作。这种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1.2.2 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从而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同时由于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这就更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据调查结果,大约有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严重者超过21%,女生的比例较男生略高。
1.2.3 消极等待心理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出现在名牌学府毕业生中存在的自负心理,相对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坐、等、靠”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盲目自信,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把就业看作是父母、老师、学校的事情。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 客观原因
一是从社会环境看,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学扩招等等,就业竞争压力大。二从家庭环境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三从个人社会关系方面看,大学生与周边朋友同事相比,只有一份好工作,才能显示其能力。这些客观因素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无所适从,压力重重。
2.2 主观原因
2.2.1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发展尚不平衡,对待问题有些茫从,不善于调整和平衡心理,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
2.2.2 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同步性。加上个体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在求职中就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差异性。
2.2.3 求职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专业与爱好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使大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境地。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几个途径
3.1 从社会与企业角度: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协同学校,把对学生在校培养当成社会责任予以重视,形成学校、社会齐心协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局面。目前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歧视现象也较严重,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攀比员工的学历,用高文凭高学历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感觉越来越难找工作。另一方面又存在用人低成本现象,用人单位喜欢用无文凭、未经培训无资格证的人,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导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高不成,低不
就”,就业率不高。所以,希望社会上的企业能够给这些受过职业技术训练的大学生一个机会,给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职位需求方面给予缓解。
3.2 从高职院校角度: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发散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 加强就业指导。
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社会环境特点及发展趋势出发,贯彻全程就业指导,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树立个人需要服从社会需要、行业无贵贱、“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2.2 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要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顽强的创业精神,毕业一上岗就能站得住、打得开,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决定着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确定今后就业的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3.2.3 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当今新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可以由院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通过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毕业生调适自己的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2.4 加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
毕业生缺乏面试、参加招聘现场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让毕业生亲身体验,提前积累经验及感受求职时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实际求职中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局面,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
3.3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3.3.1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取向的心理测试,以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职业的概念、职业的种类、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等,并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和现场实习帮助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储备,还要注意辅之以谈话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特性评价。
3.3.2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引导毕业生将自身的特质与就业的现实和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相结合做全面、冷静、客观的自我分析,使之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以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迎接挑战。
3.3.3 辅之以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中因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同时教授其一些减压的有效方法。
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影响,有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毕业后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或通过与投资商合作,自立
门户,办起公司,进行艰苦创业。这种理念也应得到高职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自主创业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4 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兆明.职业生涯规划[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2] 王兆明.就业创业实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3] Frederick T.L.Leong,James T.Austin.心理学研究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 黄海霞,张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与调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8).[5] 李琦,潘芳,江虹,刘强,龚明亮,李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02).[6] 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G.Morris),阿尔伯特•梅斯托(Albert A.Maisto)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摘 要:高职院校在围绕国内经济发展挖掘就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还需进一步突破学生就业的定势思维,创新就业模式,积极进军国际劳动力市场,开拓高职学生境外就业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在围绕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还需进一步突破学生就业的定势思维,积极进军国际劳务市场,探究高职学生境外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对境外就业问题研究还处在理论的层次,并且研究的对象多为一般劳动工人在境外的就业问题。而对高职学生的境外就业,尤其是境外就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却很少有人问津。本文将以新加坡国家为切入点,以商丘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的培养模式。
2008年7月,商丘工学院与新加坡用人单位签订劳务输出协议,我院积极探索,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打通毕业生在新加坡就业之路。如何促进高职学生境外就业,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的思路
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将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高校“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实现途径等。在“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运用课程设置与教学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新的培养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
1.1“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校企合作”是将“订单培养”与“校企合作”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和合作型的“订单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产学研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
1.2转变学生就业的定势思维和就业观念
如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国际范围的就业空间却依然广阔,现阶段高职学生应开阔视野放眼世界。
1.3 推动制度创新, 逐步实行评估标准国际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缺乏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 教育水平得不到认可。我们要主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努力为有关部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质量标准,逐步实行评估标准国际化,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
1.4调整课程设置,满足境外客户的实际需要
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且其知识体系必须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学生境外就业的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面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英语水平的提升。
2.高职学生境外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2.1具有较强的职业定位
从当前的国际人才需求结构来看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现象。处在金字塔底层的同时又是需求量最大的为基层人员,即直接从事实践操作的技术人员;处在中间位置的则是企业的普通管理人员,包括高级技术人员;处在金字塔最顶端的则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董事长或总经理。
2.2具有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
高职学生由于接受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沟通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升。与一般的劳务输出人员相比,高职学生在语言上进行沟通的能力较强。这就增强了其适应劳务输入国的社会环境和从事正常社会交往的能力。
2.3具有务实的职业素养
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自知在知识、学历等方面比不上本科生,因此他们的职业定位更务实。他们能够清楚的面对自己的劣势,他们具有危机感。因此他们对工作始终保持谦虚的姿态;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务实上进的作风,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学科交叉,发展行之有效的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可以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努力开展以人为本、以提升能力为主的教育,从而树立国际观念,变本土化教育为国际化教育,实行开放式办学,广泛开展国际间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峰.国际劳务市场高技能人才需求对高职教育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55.[2]徐盈群.实施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0 .
[3]施祝斌.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交通职业教育,2006(4):9-11.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探讨论文
[摘要]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工作的稳定性却比较差。这样,作为指导学生就业成才的教育工作便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并面临着较多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我院部分已经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 成才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是一种既动脑又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人才,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师、高级技工。然而,我们相当多的学生甚至在毕业工作后对这种定位还存在不少误区。他们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文化层次高,就业岗位应该是坐办公室、搞管理的“白领”,没有到基层一线去工作的想法。于是,笔者便通过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主要是在联华电子、海力士半导体、华为等公司工作的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在校期间的教育在就业、成才方面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现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在于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所学的技术以至于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高。那么,我们在做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工作时就应该注意到对学生就业观、成才观的系统培养。但是,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经常忽视这方面的培养,一般都是在学生就业前夕,才将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接受、消化这些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入工作单位实习。带着这种较为“幼稚”的就业成才观念匆匆走上工作岗位,势必对学生的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一旦就业中受到挫折,不能及时做好心理调整,便会感到迷茫困惑,进而加大了学生就业后的短期内跳槽率。
在访谈调查过程中,许多已毕业工作的学生谈论最多的就是想换工作,觉得目前的工作岗位层次较低,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通常情况是工作换了好几个,又没有令自己满意的,都是在差不多的工作水平线上徘徊。与此相反,部分早有心理准备,定位较为明确的学生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甚至,有的学生更是凭借自己的高技术、安稳的工作心态获得了出国培训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对于学生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兴趣、提升职业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进而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笔者的访谈调查可以了解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成才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对在校学生进行的就业成才教育和引导仍然比较缺乏,以致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但是,这些现状也正好说明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成才教育的必要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做得越早,离成功就越近。专业化、系列化、全程化的就业成才教育是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方法向学生灌输“灰领”的理念,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定位,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大量的“灰领”人才的现状。从而,让学生逐渐他们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
1.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凝聚民族智慧和力量、创造民族辉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观念很强烈,自我期望值都比较高,不少学生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些大学生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准备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一些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反映:与前辈相比,现在的学生聪明、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但他们个性强、献身精神较差、不太能够吃苦耐劳。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往往是生产第一线,从事在操作工或者技术员的岗位上。这些对于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独生子女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是,经常可以听到毕业学生的抱怨声,工作太辛苦,工资又低,总是盘算着如何跳槽,而从不去思考如何踏踏实实在艰苦岗位上磨练。其实,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艰苦岗位往往是人才紧缺的地方,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正是从那里成长起来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我们也应该注意加强对他们在艰苦奋斗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实践,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意识。
2.全面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在已毕业工作的学生中,往往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在工作一年到两年后就能升任管理工作或者技术研究性工作,这部分学生以学生干部居多。而其他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得到的升职机会就要比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少得多。
笔者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同样是在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工作,人际交往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学生在半年的时间里就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而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一部分学生则依然从事原来的工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是由于遭受高考的失利,始终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强烈的自卑感,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这部分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就可以很容易将他们与其他学生区分开来。他们往往一开始就对学习持敌视、消极的态度,避开一切团体活动,从不过问班级的任何事情,也从不关心学校的任何动态。他们或对所学知识毫不感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或沉迷于网络中,试图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胜利的快感;或游离于宿舍、班级之外,充当“局外人”。因此,一旦发现这样的学生,就需要我们做好专门的思想辅导工作,对他们进行及时地疏导,让他们恢复原先灿烂的笑容。至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我们可以多利用班会课或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多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
3.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出现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因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大型讲座、模拟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活动。对于一年级学生应重点加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对学院及专业认同感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此外,还应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相关准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重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进行自我拓展,通过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还应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理想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重点帮助他们树立务实的择业观,通过就业技巧辅导、毕业实习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成熟度,促使他们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从而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也有利于将来学生能更好地从第一岗位向第二岗位的转换。
四、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等正统的思想教育外,更要注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将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贯穿始终地加强对学生就业、成才的教育,进而使我们的就业成才教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时光,更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卫东.高职院校与大学生成才观[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9-11.
[2]周杭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1-35.
[3]李毅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55-59.[4]黄世谋.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J].职教论坛,2005,(6):43-46.
[5]班正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
第五篇: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3/5,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事关政府公信力及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本人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同仁参考。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对策一: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①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②树立理性就业观。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要在职场中获胜,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③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强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对策二:利用优势回避、转换、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发挥这种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②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不足,以能力对抗学历。“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训练,以消除在学历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③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创业不分学历的高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抛开文凭弱势,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品性,独立创业或合伙创业。
对策三: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不足和基础的薄弱: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公司、大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调整就业心态,不放弃进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机会。②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学识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实际上包含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顺应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养成诚实的品性、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些职业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③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时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职业技能这一契机,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
对策四:通过克服劣势减轻威胁,寻求突破,应对不利因素的影响:①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几种因素是:工作能力、学历、专业、学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学校的知名度是隐性的就业筹码,能为毕业生“镀金”。②完善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发现,与2008年相比,2009年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求职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通过“招聘会”求职的成功率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网络在求职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上联盟,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促进部门、行业、高职院校等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就业服务信息。③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伴侣、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就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尚不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动态的,因此,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2]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6。
[4]晓方。毕业生求职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J]。成才与就业。2006。(281—282)。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