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宋英波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辽宁 大连 116035)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高职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已成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了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而教务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近年来高职教育通过深入改革,发展迅速,各个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双校区管理模式的出现,以及学分制、选课制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逐步深入开展,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推进教务管理现代化已成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要结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适应高职院校灵活的教学模式,立足于长远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结合优秀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使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一、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当今科技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并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的进步自然也会促进教育行业不断的变革,以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同样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运用更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加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同本专科院校一样,面临着学分制、选课制、二级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改革,这将导致教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且多样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教务管理水平的要求
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工作量大、效率低下、重复劳动多,并且信息共享存在很大的难度。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的与高职院校教学环境相适应的教务管理软件,不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并同时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数据共享也变得更加方便,教务管理水平自然大幅度提升。
4、加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想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并逐步推动其他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许多工作还是在摸索中不断完善,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在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1、高职院校对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通过逐步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都已经拥有一套独立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而学校方面往往却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对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宣传和推广。多数管理人员仅仅只局限于管理平台的熟练操作,只在部门内部推进管理信息化,不能很好的与其他部门协作沟通,部门间、校区间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全校性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职人员提高认识,对管理信息化予以重视和支持。这也是当前许多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分重视硬件
建设,却忽略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动使用信息化手段,自然要导致整体信息化利用水平不高。
2、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存在弊端
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多数都是直接购买软件公司的产品,少数学校则是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几乎没有学校使用自己独立开发的教务管理平台。这是因为高职院校通常没有软件设计和开发的专业人员,而软件公司销售的产品,则可以购买后即刻投入使用。虽然软件公司的产品技术先进、系统安全稳定,但是这些软件多数是从本科院校的管理平台演变而来,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工学结合”、“小学期制”等诸多职业教育特点。因此,软件仍需要二次开发,甚至长时间内不能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相融合,后期的软件修改和完善则过分的依赖于软件公司,使得系统功能滞后于实际应用的需求。
3、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要实现全面的教务管理信息化,教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有过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不仅要求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还要熟悉教务管理信息平台的各种功能,并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收集、整合和分析数据。而当前部分教职人员却不能充分认识到高校信息化的重要性,对计算机以及相关知识还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对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从而给教务管理信息化进程增加了一定的阻力。
三、加快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1、积极转变思想,树立信息化服务意识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在社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教育事业如果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其管理工作也必然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来武装管理人员,更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重要的工具。因此,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首先要积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务管理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并以此为动力,积极探索新知识,不断发展新业务,全面树立信息化服务意识。
2、开发一套具有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
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应独立自主的开发教务管理平台。许多高职院校不乏相关人才,又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自主研发。可以以校园网络为依托,采用C/S架构与B/S架构并用的方式,开发出安全、稳定、高效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实用型和应用性人才,管理平台就要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适应高职院校特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该平台还应预留一定的数据和管理接口,使其具有极高的扩展性,以应对教务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既做到物尽其用,充分的利用学校现有人力和资源;又提高了管理人员和开发人员的业务和技术水平;同时也为学校节省了可观的经费。
3、打造一支优秀的现代化教务管理团队
拥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是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教务管理工作要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服务意识,使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能不断学习和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信息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互助,对于复杂问题能够做到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这样才能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务管理团队,才能更快更好的推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4、整合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的整合应用是教务管理乃至整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我们要积极的为教务管理平台拓展接口,使之与招生就业、技能鉴定、大学英语AB级、四六级考试等相关工作有机结合,实现高度和深层次的数据共享。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建设工作,同时,也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提高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可合作性,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随之也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的不断推广及应用,教务管理工作正逐渐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集成管理模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积极探索新领域,掌握新技能,全面树立信息化服务意识。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才能更加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薛建国 庄俭 梁霏 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10)
[2]丁之嵘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 J ] 中国科技信息 2006(8)
[3]李江 加快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J] 科技教育创新 2006(8)
[4]苗慧 高太光 孙永波 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问题思考[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9)
作者简介:宋英波,男,汉族,学士,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1981.04
地址:甘井子区夏泊路100号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宋英波 收 邮箱:syb_0411@163.com 邮编:116035
第二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特点,提出了建立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长远规划校园网络、实时收集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建设课程资源、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校园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数据中心;门户网站;信息化人才队伍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适应高职院校其他各建设的发展形势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其强大的作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高职院校比起本科院校来说一般规模较小,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有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还在初步阶段,这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长远规划与建设的有利一面,同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短时间内多数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不会达到充足的水平。但是,增长与发展是两个概念,“发展不是人们拥有多少东西,而是使用自己拥有的东西能发挥到何种程度。”[1]也就是把现有的东西的功能发挥到尽致就是发展,高职院校在现有的信息化硬件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功能,也可以大有作为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类型倾向于形象化学习的类型,这一点对实际操作和演示的需求比其他类型的高校大的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校园网上要有很多的影像学习资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终身学习,高职信息化建设应该给毕业生的终身提供有力支撑。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以上鲜明特点,根据其特点,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建立院校级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到院校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高级别的领导机构,各部门各自用自己用惯的信息系统,不愿意更换信息系统,部门之间形成壁垒,产生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互通不畅,信息共享困难,作成不应有的浪费。所以,一定要建立院校级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涉及院校各方面的有关信息化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事务,使信息化建设在院校信息化建设业务部门的具体实施下顺利推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工作流程优化,必然会导致责权的重新组合、利益的重新分配,这就意味着革新,这是是信息化革命,既然是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2],所以要痛下决心,不惜代价执行下去,否则浪费更大,效率更低、开销也会不断增加,越往后越糟糕。因此,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必须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才能把院校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二、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
在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的推进下,学校要建立统一符合国家、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标准的基础数据库,才能保证数据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这样这个才能应用到学校各部门,可以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制定数据库规范制度,数据库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有国家标准的用国家标准,有省(市、自治区)内标准的用省内标准,没有国家和省(市、自治区)标准的由学校统一制定,数据库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数据资源分级别共享。
三、建立统一门户网站
从校园网上不论是学生、教职工、校友还是社会人员都能够按用户级别得到有关该学校的信息并能互动。比如学生可以在网上注册入学、选课、缴费、成绩查询、看或下载网络课程资源、办离校手续等,教工在网上可以查看人事信息、资产信息、财务信息、图书信息、教务信息等,教工以自己的工作岗位、职务等得到不同权限的操作和查看权。
五、构建健壮的校园网络体系
校园网络物理中心要早规划早确定,做好全校性的弱电规划,避免搬迁带来的浪费和不便。网络物理中心到各楼宇用光纤有足够带宽,楼内应有足够的信息点,校园内阅览室、实验室、食堂、花园等地覆盖校内无线网络信号。负载均衡,构架专门的视频服务器、点播服务器;以解决外网大量下载造成的网络拥堵现象。
六、建立自动实时收集信息的系统
建立教工、学生等用户的行为信息及时自动汇集到数据中心的实时收集系统,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从数据挖掘中提供决策、管理和时空的信息。比如,学生在食堂刷卡消费信息当中了解学生的经济情况,给有关部门提供助学金的依据等。
七、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
高职生的学习类型、思维形式侧重于形象思维,有足够的视频学习资料给高职生的提供比较大的帮助。建设课程资源网站,使学生在校园网很方便的内看到或听到足够的学习资源。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
要使校园网有效的运行,必须要有一支相对稳定,水平稳步提高的校园网管理、运行建设的专业化队伍。要从学习培训、参与学术研讨、职称职务晋级和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方便,使他们安心从事本职工作,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服务能力。
结束语,根据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扬长避短,建立院系级领导信息化建设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构建健壮的校园网络体系,自动收集实时信息,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在校生和继续教育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建设。这样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杨彩霞,译,21世纪学习的革命,P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11。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17,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
[3]罗冬梅,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27)。
[4]田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探讨,科技资讯,2012(10)。
第三篇: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班级文化形成的不竭动力。同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把人本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管理类某新生班级为例,这个班级贫困生远远超过一般比例,在入学初期就呈现出学生自我封闭意识突出,许多学生不乐意交流,对班级活动被动参与,班级氛围沉闷。针对这种状况,该班级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打开心扉,相亲相爱,自立自强”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在班级工作中突出“真情”,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凝聚人,在生活总关心到每一个同学,组织同学搭伙吃饭,为班级同学募集过冬衣物,特别是在临近期末,贷款等没有到位,不少同学出现生活费紧张,这个班级同学在班委的组织下建立“班级爱心银行”在期末等同学们易遇到生活困难的时期,手头比较充裕的同学自发拿出一部分生活费作为基金存入“爱心银行”,银行行长及会计由生活委员和卫生委员担任。有需求的同学可按需提取,以解燃眉之急。“班级爱心银行”的设立,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临时性困难,使班里充满了家的温暖和温馨,很好的促进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形成。
第四篇: 刍议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1、前言
近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但是高职院校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生活的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伴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并未做到与时俱,其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早已无法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不断地扩招,师生人数逐渐增多,这就意味着广大师生对于高职院校的吃住等后勤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高职院校的校区内各种基础设施都不断地在增加,后勤管理服务的内容及范围都不断地在扩大,再加之高职院校的部门越来越多,这都要求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不断地提高,来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后勤服务部门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成为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
2、分析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广大师生对于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着后勤管理工作必须迈出新的一步,而解决学校复杂的后勤管理工作最好的办法则是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以及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具体分析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为:
第一,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有力的后勤保障可以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创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后勤管理服务。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后勤管理工作,高职院校的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管理的坚实后盾,才能使后勤管理水平有效提高。通过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不仅可以使服务质量与效益提高,还能够带动高职院校的管理向着科学化与人性化发展。
第二,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日常的生活与网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网络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办公室业务、宿舍、校园网络等,网络已遍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信息化教育。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以及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服务。
3、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3.1高职院校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都被院校领导忽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加上高职学院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日常的后勤管理当中,主要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当中,从事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年纪都较大,很多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后勤管理人员在内心存在着严重的消极与抵触情绪,大多都沿用着自己熟练的传统管理办法。同时,一部分管理人员并未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在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后勤部门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应用系统,就算是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完成了,致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并未将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2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普遍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工作模式与工作流程相对落后,后勤各项工作很难协调的运行发展。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技术上已经完成了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是信息系统却缺乏完整有效的规范与操作标准,后勤管理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仍不完善,为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制约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3后勤管理信息互通性相对缺乏。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服务范围及管理范围极其广泛,其信息分布范围较大,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很难采集到全面的信息,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再加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后勤管理经验上差异性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后勤管理工作外包给校外企业,而相关企业通常都是在自主经营,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相对欠缺,导致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源互通性较低,难以形成资源共享。
3.4高职院校后勤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比较先进的管理意识及管理理念更是严重不足,难以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4、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策略探讨
4.1必变后勤管理工作的观念,统筹发展。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各系、各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后勤管理对于学校发展以及师生教学与生活需求的重要性,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为前提,加快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后勤部门必须牵头组建以学校各个部门参加的信息化建设小组,加强统一领导与全面协调。通过统一的领导,能够统筹规划后勤管理工作,使各项数据与系统接口形成统一,实现信息的互通,并且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作当中如果出现分歧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建设小组领导可协调各部门工作,针对相关问题做出解决对策,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2强化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要想使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为管理、教学、科研服务,使高职院校能够始终在市场经济当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这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首先,必须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为一旦基础设施无法与信息化建设步伐一致,将导致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其次,还要加强引入新技术,才能够使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在改变观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是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4.3加强后勤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人事结构。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走关系等方式而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当中的,此种老化的人事结构导致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学习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普遍偏低,改变后勤人事制度及人事结构势在必行。对此,可运用企业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将管理能力强、综合文化素质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引入到后勤管理部门,通过合理的竞争,挑选出适合的人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来改善后勤部门老化的人事结构以及人事制度。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后勤管理工作发展必然的趋势,后勤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一站式的后勤服务,使教师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方便、更加舒适,才能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当中,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论述论文
摘要:目前,湖南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建立全员参与的信息化科研管理体系可以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科研项目的在线动态管理、科研数据的网上统计,可以进一步规范管理,简化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于起步晚、时间短,还面临着系统建设定位不准、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管理队伍还需加强等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
一、湖南省内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
据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突破千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持续发展壮大,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务系统,在服务教学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却相对滞后。目前,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65所,据调研,已启动信息化建设的仅11所,仅占总量的16.92%。这11所中其中又有3所仅建立了科研考核系统,3所已开发系统但未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即便是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高职院校也存在调试时间长,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等问题。还有83.08%的高职院校依旧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依赖人工大量输入数据,利用Word、Excel等工具建立简易数据库,实现科研信息的查询等功能,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数据零散,也容易出错,难以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高职院校科研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建立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其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同时具有弹性空间的柔性化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成为联系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以及科研人员的枢纽,对由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提供的原初数据进行规范、分析和整合,将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及各科研人员化身为与之相连、各尽其职的信息载体,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流,并随时向系统提供和获取信息。1.建立全员参与的数据采集系统高职院校推行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真实、及时地反映整个学校的科研工作状况,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使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教师以及校领导实时了解学校的科研工作情况。因此,做好基础的数据采集工作非常重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效果。这需要每一位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所属部门、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研究专长、联系方式等)、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对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及时核查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2.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动态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进一步突显。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从项目申报、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推广、档案入卷等全程管理。为了保证科研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项目在立项前要经历同行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讨论、意见汇总及修改等程序,而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纸质文档的传递来完成,项目申请人必须将项目申请书活页等复印多份,评审结束后,这些纸质文档又都将销毁,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组织专家评审不论是通讯评审还是现场评审都很费时费力。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后,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直接在系统中邮件群发项目申报信息,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申报和释疑,也可在系统中建立专家库,课题的评审工作可全部直接在网上进行。这样项目申报人和评审专家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网络来提交申请和评审意见,不受时空约束,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完成科研数据的网上统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项科研统计数据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每的科技与社科成果数据的统计上报、学校内部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材料的审核、评奖评优等科研分值的计算都需要这些科研数据。传统的统计方式具有滞后性和不准确性。信息化的管理可实现在系统拥有的基础数据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统计要求产生各种报表,实时获取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与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历年科研成果的具体情况、成果的转化情况等,也能通过系统中计算公式的设置,直接在系统中完成每的科研考核工作,化繁为简,既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还大大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定位不准许多高职院校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不准,追求一步到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启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前,并未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大多参考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造成系统和各高职院校自身科研管理需求不完全符合,程序过于复杂,同时系统的开发较少考虑到新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变化对新的管理功能和内容的需要,造成系统调试时间长,不完全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发展需要。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时间内全面完成是不太现实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完成需要总体规划,循序渐进,着眼长远,分步实施,努力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2.科研管理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较而言,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明显偏向教学,本科院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偏向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度重视对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造成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根本不重视科研,科研工作参与人员也相对较少,教师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不能正确理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至于部分老师不常登录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让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所有教师熟知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科研信息服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科研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益处。3.科研管理信息化还需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从事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统一的专业的信息化培训,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多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摸索,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同时,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隶属于科研管理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员在肩负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兼管其他工作,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又因所学专业并非信息技术,工作过程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各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逐步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安全工作还需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因此也涉及科研信息的安全问题。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有专业人员对系统定期维护与更新,做好技术保障,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技术障碍,做好安全保障。同时,网络本身的风险性也要求科研信息管理必须有“双保险”,纸质科研档案的建立可以规避网络风险,同时网络提供的科研信息的完整性为科研管理人员建立纸质档案提供了重要保障。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研信息,科研信息流动的速度愈快、利用的信息量愈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也愈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科研管理部门应革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系,促进科研信息化管理,构建一个全面、灵活、便捷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志刚.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柔性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2]谈应权.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4).
[3]宋嵘嵘.刍议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