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中特复习提纲 答案[小编推荐]
1.现阶段基本国情特点?(十七大)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包括两层含义: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经济上: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 ②文化上: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③政治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2.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提出经济新常态有什么意义?
(1)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我国经济新常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提出经济新常态,①有利于树立经济发展的明确目标,更容易实现经济的有效发展;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四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有: ①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②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4.当前我们党面临哪些新考验和风险,需要增强什么方面的意识?
(1)新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2)新风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3)需要增强的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二是继续坚持“引进来”。
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四是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2、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互赢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的新优势。
3、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6.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治理环境问题?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是什么?
(1)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积极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2)治理环境问题需要做到: ①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②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③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承载力。④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化。(3)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
①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②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
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
④技术进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⑤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7.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8.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我国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居于统摄地位。社会思潮是多样化社会思想的突出表现,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层、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思潮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是一种客观存在,企望思想文化“纯而又纯”,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另一方面,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否则,社会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和共同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加明显,各种社会思潮潮起潮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第一,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思潮的性质和发展运动规律。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各方面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超前预测,研究社会思潮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第二,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的意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度和影响力。
第三,要积极稳妥地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一方面要讲原则,对错误的思想观点,决不能听之任之;另一方面要讲政策,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多做工作,积极引导;对学术问题,要贯彻“双百”方针,提倡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对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方法上坚持以理服人。
9.我们应该如何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
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本源意义,是根本性保障。
(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由理念向实践转化的重要保障;(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动力;(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环境诉求的积极回应;(5)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可以带来低投入、高收益的持续“制度红利”; 因此,生态文明必须依托制度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12.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而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1)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①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②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③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 ①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②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③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④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①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②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4)中国同世界的关系
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所作的贡献就越大。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日益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为什么要推动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
(1)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必然趋势
(4)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5)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改变二元结构,使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14.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3)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4)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5.概述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同世界的关系
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所作的贡献就越大。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日益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6.如何认识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国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想?
(1)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①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亦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更显得不高,尚未发挥支柱性产业的作用;
②由于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性产业的意义和机遇
①文化产业作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发展文化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③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拥有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
①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②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④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7.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但必须看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很突出。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领域创新能力薄弱,远未形成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18.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1)发展的历史进程: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到1954年9月全国人大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是国家权力机关。
③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2)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①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③协商民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即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19.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对国内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社会领域的一些矛盾问题复杂,但这些问题并没有破坏我们发展的机遇。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和趋势。
2、对国际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国内形势总体稳定;国际金融危机下各种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展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金融危机印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挑战。
如何:
1)进一步提高利用机遇和挑战的水平。要正确认识机遇和挑战的辩证关系,把握机遇和挑战的新特点,将机遇和挑战统一起来。
2)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水平。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要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3)进一步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水平。要认真研究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全面审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重防范和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风险和冲击。(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
(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坚持统筹兼顾。
20.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1)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3)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4)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5)城乡二元机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6)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形势。
第二篇:2013年期末毛中特复习提纲
毛中特复习提纲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探索的理论成果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怎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0、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3、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4、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哪些新的要求?
1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17、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8、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9、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三篇:中特习题答案
2014 春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各自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什么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
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又科学的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一个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式诞生。三个代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键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题,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什么是“三个自信”?它们的内涵、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坚持“三个自信”有何意义?
(1)“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内涵:道路自信,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理论自信,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心。制度自信,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自信心。
(3)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一个整体,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4)意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 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布局、任务和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什么是统筹兼顾?如何统筹兼顾?如何城乡统筹?
(1)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兼顾,是一个具有丰富实践内涵的哲学命题,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2)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
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做好城乡统筹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应把握好四方面的基本要求:①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仅是富民强县的根本所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②加强耕地管理,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要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占补平衡,以消除因圈地引发的城乡矛盾与社会冲突,做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③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同时,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④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改变重城轻乡的状况,进一步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5、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政治体制 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它不是要根本改变政治制度,而是要通过优化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际功能,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国家政治制度组织国家、治理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
(2)原则:①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②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③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④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3)改革途径:①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②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③完善基层民主制度;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⑥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什么是文化建设?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1)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2)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外在表现:①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即指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及个体对国家的文化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国家的形象力。包括政府形象,公民形象,企业形象,现代国家形象;③精神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包括:非意识形态、非信仰性的文化知识的影响;本国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对对国际文化秩序的影响;文化的渗透和影响;④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4)①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首要条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②发展是硬道理,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宣传文化,需要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④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7、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它有哪些理论基础?怎样进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理论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①民主、平等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②全面发展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2)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①提高劳动生产力是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②人民大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③民主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④合作社制度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形式。
(3)社会建设途径:①构建和谐社会②保障和改善民生③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④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⑤兼顾不同阶层利益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明确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有师道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只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③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持可持续性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⑤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⑥住房问题,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是健全廉租房建设。
第四篇:毛中特复习提纲(含答案版)[模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讲课、复习提纲
答案整理:马吉骁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三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两次历史性飞跃。四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根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历史决议,它在六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科学态度:a.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b.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4、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呢?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c.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
6、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它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汲取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 的根本观点和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思想路线的贡献。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A、邓小平对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第一,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内容。邓小平在实事求是这一核心的基础上,增添了“解放思想”和“实践标准”的内容,并把“实践标准”发展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制定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B、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就是把“与时俱进”加进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一,把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起来,使我们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解和把握有更加完整和深刻。
第二,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始终把着力点放在不断开拓创新上。
第三,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社会功能。C、胡锦涛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并把求真务实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a.理论联系实践,一要吃透理论,二要搞清实际,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b.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利益愿望和群众的实践创造。
2、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所面对的历史任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A、相同:革命的对象一致(帝国、封建、官僚);革命的动力一致(工、农、小资、民资)
B、不同: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
革命的前途不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无产阶级领导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主要内容。首先,近代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认为,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由于异常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
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战争。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战果,才能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其次,毛泽东具体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如何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目标呢?毛泽东认为,必须坚持 “工农武装割据”,所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必要性、内涵)。A.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3)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主要是这样三个问题:第一,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第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B.武装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C.党的建设
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对中国革命 经验和党的建设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主要经济成分。
(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这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另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
(二)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阶级力量和社会主要矛盾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三是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
第三,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出现的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 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邓小平从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第四,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由生产力的最终决定力量规定的。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由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b、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c、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
d、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共产党执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e、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位、作用)。
a、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内涵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c、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表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及其主要内容(四方 面)。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全面的现代化。富强即经济现代化,民主即政治现代化,文明即文化现代化,和谐即人和社会的现代化。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它指明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即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它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针。
3、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五方面)。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 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第七章
1、正确把握“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一,就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第二,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第三,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第四,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2、“三个有利于”标准。
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联系实际)
(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以下新特点:
(1)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是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根本对立的,因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自觉地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矛盾,它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自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双方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应的一面是非基本的、次要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求得解决。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联系实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余额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 协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方面)。
a、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A、公有制经济
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不同所有制投资的合伙经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
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国有经济及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控制力上。(2)为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其他领域则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4、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的性质。
5、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的成分。
6、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
(1)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在现阶段分配制度中占支配地位。
③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及其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它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及地位。
B.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分配制度的重要意义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前提;(2)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保证人们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思想路线的贡献。
(3)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五篇:中特理论学习作业答案
9月15日
1:邓小平最初“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是何时?正式提出在何时?
1981年邓小平会见查良镛(金庸)时最早提出: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哪些内容?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概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时限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找到的伟大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的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始于毛,成于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到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方法论“始于毛”,但实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而制定的一整套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则 “成于邓”。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有那些创新?
1.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政治体制: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
3.文化体制: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
4.社会体制: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9月16日
1、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2、解放思想的定义是什么,有何重要现实意义?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3、如何认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首要地位。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②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内容。
③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4、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论述有什么突破?
1、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形式: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国有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2、将市场经济定义为经济手段。邓小平南巡讲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个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5、邓小平的法治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
1.强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法制建设同发展民主一样必不可少、同等重要,摆到重要战略位置上;
(2)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保障;
(3)社会主义法制本质内涵是社会主义民主,根本立足点是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
2.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①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决心要大,措施得力,决不心慈手软;②对各级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的问题,要严肃查处。
3.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4.加强法制,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 5.加强政法队伍和法律院校建设
6、“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内容是什么?其创新之处有哪些方面?
“一国两制”的定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作为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同属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设立特别行政区并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创新之一:社会主义不仅能够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特殊环境下,特别是在不发达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还可以在一个国家的主要地区作为主体制度首先获得发展、取得胜利;在特别行政区则可以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创新之二:在民族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为求国家统一之大同而可存社会制度不同之小异,国家和平统一可以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基础上,实行特区高度自治,而未必非要你吃掉我,或者我吃掉你才行。
创新之三: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社会主义作为主体与资本主义特区也同样可以长期并存,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相得益彰;资本主义特区可以以此继续保持繁荣发展,而社会主义主体地区则可以借此利用资本主义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发展生产力。
7、邓小平强调制度问题的重要性是什么?对指导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有何重要意义?
1.权力监督和制约的缺失必然导致腐败丛生 2.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前提必须立足制度设计 3.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根本在于分权制衡
意义:首先是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发生腐败的根本原因及其严重性
权力监督和制约制度缺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领导制度设计:党组织凌驾于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它所有组织机构与部门之上,行使单向监督和政治保证职能;②领导权力分配:各种权力高度集中在党政少数主要领导人手上;③权力约束:崇尚道德自律,过分相信学习教育的效能;④领导合法性构筑:习惯于以个人魅力和权威为基础;⑤监督体制设置: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则置于被监督的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权力之下。
其次是提出预防腐败的发生需要什么样的制度设计
①解决腐败问题,思想教育是基础,但仅靠“定力”是靠不住、也靠不长的,必须靠从解决制度问题入手。②制度设计要以被监督、被约束的对象不道德为前提
再次,指出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根本在于分权制衡。
12月1日 三个代表
1、如何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首先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等重要问题的认识
其次是创造性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地判断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确定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方向和目标,探索和思考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①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纲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辨证统一,立足现阶段奋斗目标
③依靠力量: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④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1.它是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的理论概括。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论,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的观点。
2.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既坚持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又要求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历史任务而奋斗。
3.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视野。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党在理论自觉性和实践主动性上的新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在理论上日益走向自觉、在实践上更加主动,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十八大提出了那些贯彻新要求?
内涵: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
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火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寄托着民族的希望,昭示着国家的未来。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
3、怎样理解和把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理念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
5、十六大对发展党内民主提出了哪些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6、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我党历史方位的变化与任务要求
①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②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坚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二是要完善民主执政方式。
(3)关键是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十六大报告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7、党面临的四大风险、四大考验是什么?
答:党面临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为此,要把握一条主线: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推进五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实现四个自我: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三型党组织: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科学发展观的定位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及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经济增长基本处于粗放型状况。
2.科学发展观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思想的全部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来源。列宁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对后人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毛泽东借鉴苏联发展经验和教训,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来源。
3.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形成了我们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实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认识飞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1)“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的总范畴和总概念
(2)“以人为本”是这个理论的核心
(3)“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这个理论的基本要求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统一,是这个理论的根本要求
4.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角度,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充分发挥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3)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角度,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5.科学发展观鲜明揭示了中国现代化根本价值
中国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真正的富强是人民富,社会强;民富然后国富,社会强然后国家强。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4.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
作业题:
1、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目标: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十七大提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任务及新思路新举措有哪些?
(一)强调社会建设是全面的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二)把“平等”的思想理念落实在社会建设工作布置中
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三)提出六个“基本”要求
1.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2.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4.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5.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6.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明确社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思路
①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②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③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④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六)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上的新认识新举措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七)社会管理上的新要求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和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实现三个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解决信访中反映出的四个“80%”。
(八)强调改进党风、服务群众宗旨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善于把思想问题解决好、各种问题协调好、政策法规执行好,特殊问题处理好,好事办好,坏事转化好。
4、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作业题: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4、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任务有哪些?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6)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八大提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哪些基本要求?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坚持八项基本要求并形成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6)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