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答案书上定位(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13:5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特答案书上定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特答案书上定位》。

第一篇:中特答案书上定位

201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P52、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p23、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p84、如何坚持和实现“以人为本”?p285、如何科学认识中国基本国情?p196、驳斥中国改革私有化的错误思想。p407、为什么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否定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也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书上没有,只能自己百度

8、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影。p439、联系政治发展历程,谈谈你对“政治”的理解。p5510、结合民主的演进历史,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解。p6111、如何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的关系。p681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p7513、联系高校改革,谈谈你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p8614、谈谈你对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的认识。p8315、论当下中国社会建设重点及其实现途径?p9516、试论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p11317、举例说明如何加强生态问题的合作共治?p11818、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p14319、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问题。p14620、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问题。p144

21简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要任务。p13322、简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12523、论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点。p12324、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p134

第二篇:2012特岗书上论述题

1.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点

(1)终;(2)全(3)民(4)多(5)现(6)信(7)科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衔接;(2)年限;(3)普职(4)大众(5)终身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制约:领导权;受教育权;目的;内容;体制;独立。(2)影响:人才:舆论;民主

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对教:观念;数量和质量;内容、方法;教育技术。(2)教对科技:知识再生产;体制化;研究;科研技术开发利用。4.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建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简述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分类:(1)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6.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为什么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方向。教育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能按照一定的目的,对自发的环境影响进行调节和选择,充分发挥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避免和消除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作用,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2)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而环境中其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无计划的、无系统的,各种影响之间往往是矛盾的、冲突的。(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由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教师是受社会委托来教育学生的,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任务,熟悉教育内容,掌握教育方法与手段,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因而可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效率。(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儿童和青少年进一步的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7.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8.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发挥形式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9.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10.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11.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只是内在的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科学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11.1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12.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缩班规,教学单位合理化(2)改班授课制,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12.1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3.教学的作用和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有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教学的地位)

1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实践、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15.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直相结合;(2)主导主体统一;(3)知识智力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17.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现在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发展学生体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2)上(3)作业布置与反馈(4)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8.1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标(2)内容(3)结构(4)方法(5)教学艺术(6)板书(7)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性 19.论述常用的教学方法。

(1)语言传递:讲、谈、讨、读四种。(2)直观感知:演、参(3)实际训练:练、实、习业、践四种。(4)引导探究:发(5)情感陶冶(体验):欣、情。

20.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重充分与直观过程。21.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经济大面积:(2)教师主导;(3)学生集体;(4)德智体;(5)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1)书本知识,理践脱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难个性化(3)交往受到限制。(4)独立性、自主性受限志趣、不利特长和个性化 22.班集体的特征。(1)共标;(2)组构;(3)共则;(4)成员间心理相容的氛围。23.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因此,如何运用教学技术手段来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级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就是不但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要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2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研(2)组培(3)协调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课外、校外课余生活(6)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10)班会活动 24.1班主任,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5.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维持课堂纪律时应注意以下方面:(1)建立积极、有效地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26.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策略。

(1)摸清非正式群的性质(2)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3)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27.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寻在哪些问题?有何对策?(1)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28.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泛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28.1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 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 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29.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终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2)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伦理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30.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1)意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在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2)内容:教师职业道德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人格等。

31.新手型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2.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试问:(1)什么是教学反思?

(2)教学反思按教学进程分为哪几个阶段?(3)从思维角度看,反思是一种什么思维?

(1)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地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能力。

(2)①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从课程、学生等领域,收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资料;②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并利用自我提问的方式来帮助理解;③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且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④实施行动计划。当这种行动再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循环。(3)反思是一种分析思维。

33.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强化哪些能力?

(1)新教材、新课标的透析能力。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材,无论是在编写体制、体例上还是在文本结构、目标要求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研究、剖析教材的能力以便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设计课程结构。

(2)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在一个信息膨胀、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把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现实的,因此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大势所趋。

(3)与其他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的能力。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作为一名教师也应注重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

(4)不断学习的能力。新课改提倡终身学习,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跟上时代的步伐。34.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意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35.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3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途径与方法)

1.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丰富起来的,同时,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因此,师生奖系建立的多种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I)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其次,学生也应做出相应的努力,学生应做的努力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最后,还应从其他方面做出努力,具体如F: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 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

37.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人是学生;(2)学生是独立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38.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用合理的信念知道自己的行为,从而塑造良好的性格。(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有助于这一积极行为的重复出现,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学生什么行为是合理的、正确的,有助于其良好性格的培养。(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讲解优秀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学生在集体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相互学习从而促进性格的自我完善。(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做任何一件事情个体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起决定作用的。39.情绪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2)调节功能(3)感染功能 40.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4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2)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相统一必须注意的问题:首先,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如知识和能力素质、品德和人格;其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能得到保证;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2.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当目标是由个体自己设定,而不是由他人设定时,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设定一个目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过去设定的目标的实现情况,哪些实现了,哪些失败了,原因何在,并以此作为设定新目标的参考。(3)表达明确的愿望,提供及时的反馈。教师把期望明确地传达给学生非常重要,方便学生知

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而通过反馈,可以使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效果,这样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4)合理运用外部奖励,有效运用表扬。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予奖励能有效促进其学习。当学生表现出期望行为时应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学生再接再厉。(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竞争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43.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44.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应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有:①头脑风暴法;②直觉思维训练;③发散思维训练;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45.再造想象的产生条件。

(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45.1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46.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47.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48.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49.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改变也是非常有效的。

49.1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50.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51.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52.说明能力、才能和天才的关系。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度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只是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区别:(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的进程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制。(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搞。

53.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53.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为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5)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54.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55.教师学习心理学意义1.理论意义(1.)心理学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

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56.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实验法;(2)观察法;(3)调查法(4)个案法(5)测验法(6)教育经验总结法(7)产品分析法 57.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家庭教育(6)环境教育(7)社会磨砺(8)

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等)58.心理健康的标志。(标准)

(1)自我意思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59.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应做到以下几点:(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2)组织的有效干预(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60.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61.社会态度的功能

(1)适应能力(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认识或理解功能

62.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点(1)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等(2)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等;(3)校内外的环境,如大众传媒、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编排。63.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2)代币(3)行为塑造(4)示范(5)惩罚(6)自控 6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利弊。发现学习的优点:(1)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2)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过程本身发生兴趣;(3)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促进学会学习以及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发现学习的不足:(1)有些学科诸如文学艺术不适合发现学习;(2)有些学生不适合发现学习;(3)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不宜于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接受学习的优点:(1)突出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2)在讲授知识间的抽象关系时可能更有效;(3)在一些学习情境里,学生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更适于采用接受学习;(4)为学生提供好方法来帮助他们保持重要的信息。接受学习的不足:(1)偏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2)对于具体经验和程序性知识,其他教学模式可能更加有效。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是机械的或有意义的。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发现学习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65.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构建主义者提出了构建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1)在知识观赏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在学习观赏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在学生观赏强调学生经验的丰富和差异性。

66.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崇文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67.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及时复习;(1)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2)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3)复习方法的多样化;(4)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5)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6)掌握复习的量 68.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治知识遗忘。69.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有无明显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70.根据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能力。(要求至少解释清楚两种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1)干扰说。该理论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进入了记忆系统,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就是先后学习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2)衰退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某种方式在大脑建立痕迹的过程,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以至消退。(3)提取失败说。该理论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一般不会“漏失”,遗忘并不意味着长时记忆中不存在有关信息,而是不能有效地提取。(4)动机说。该理论认为,遗忘是人出于某种动机而主动压抑的结果。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为了防止记忆材料的相互干扰,尽量不要同时学习相似的知识;如果相似的知识必须同时学习,一定要帮助学生区分知识之间的异同。(2)适量的过度学习和及时复习有利于加深记忆痕迹,能阻止遗忘的进程。(3)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利用线索提取有关知识,是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4)在学生学习时不要给予不愉快的刺激,以免引起学生不良的情绪反应以至于压抑了对有关知识的提取。

7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考虑到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年龄特征等,还要照顾到教学时间和教法要求,力求把最佳的教材结构展示给学生。(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是按层次组织,以网络结构的形式呈现的。在教材的呈现上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使学生的知识在组织过程中纳入到网络结构中。此外,还应加强教材中概念、原理乃至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为了促进原理或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规则的迁移,这是训练迁移最有效的方法。(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学习迁移就更容易产生。尤其是当在新的学习方面遇到阻碍时,容易进行广泛的联想,变一般迁移为特殊迁移,从而促进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者往往都是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得比较好的。(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确定之后,以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尤其是

课堂教学中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应转变学生的被动局面,通过各种训练逐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了如何学习能实现最普遍的迁移。(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教学条件下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教育性,有效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7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73.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74.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要注意的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开端。(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首先,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其次,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最后,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75.学校德育有哪些途径?(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2)社会实践活动;(3)可爱、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对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75.1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 76.1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76.2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6.3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76.4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观念(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的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 76.5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76.5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6.6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2)体谅模式(3)社会模仿模式(4)价值澄清模式 77.简述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 消极因素的原则;(8)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7.1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切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1)落实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小学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77.2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党校 78.学习策略训练遵循的原则

学习策略训练遵循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个人效能感的原则

简述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客观实际 79.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辨别是非,评价善恶,加深对道德的认识,为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不仅不

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

80.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一定的智力。智力水平高,知识学得就快、就好,否则,就慢、就差。(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或者只向学生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80.1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定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确良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81.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说明我们应树立什么教育理念。.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主要由语文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等七种能力构成。这一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教学问题,应树立以下教育理念: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智力特点;科学的智力观,充分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的教学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教育应鼓励不同的学生走上不同的成才道路。

8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学的启示。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让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8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两个方面;求知的需要,又称为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

(2)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学的启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84.试论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主要的教育观点有:(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论理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2)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4)教学四阶段,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5)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85.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2)论教育作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论教育的个体功能,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3)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5)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

8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87.新课程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合作 8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2)探究学习(3)合作学习89.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90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使用的针对性(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91.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9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1)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3)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4)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5)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6)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9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坚持知行统一(2)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3)努力做到“慎独”(4)学习先进人物

9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

(1)自我评价法(2)学生评价法(3)社会评价法(4)加减评分法(5)模糊综合评判法

95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教师职业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96.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合理的设计问题(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97.课堂板书的类型

(1)文字版书:提纲式板书、词语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演算式板书(2)图画板书:示意图板书、简笔画板书 98.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

(1)精选内容,突出重点(2)条理清晰,层次分明(3)形式灵活,布局合理(4)文字精当,科学性强(5)书写规范,师范性强(6)把握时机,适时板书

99.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

(1)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2)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3)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4)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100.教学口语表达技能提高的途径

(1)提高内在的修养水平(2)强化语言外化能力(3)在实践中进行训练

101.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

(1)身子稳重端庄,自信得体(2)表情真实自然,适度适当(3)衣着朴实整洁、美观大方

第三篇:中特整理的完整答案

1.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一是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切实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三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第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二是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三是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四是注重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提升对外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援外,加强民间科技合作。

2.怎样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3.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抓好社会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4.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积极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第一、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臭氧、细颗粒物(PM2.5)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符合大气污染物日益突出。要实施大气多污染物的协同治理,制定综合防止战略和控制对策。积极推进区域协调治理。目前靠单个地方进行污染防治难以有有效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借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赛事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的经验,树立区域视野,建立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支撑技术体系。

第二、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中国干旱缺水严重,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资源持续恶化,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正在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

要大力建设节水制度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基本完善,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节水防污染型社会,建立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加大经济手段的运用力度,明细水权,形成水权交易市场,通过价格杠杠调控用水行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节水的风尚和合理用水的节水方式。

第三、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承载力。当前,我国土壤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并且出现了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有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业生产,污染事故频发。

要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充分考虑土壤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土壤环境质量指标;既要积极实现当前的发展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法规政策,研究起草土壤环境保护专门法规,制定农用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的监管等管理方法。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研发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和装备。引导公众参与,制定实施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广泛宣传土壤环境保护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严格目标考核,建立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第四、治理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长期以来,由于滥垦、滥伐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我国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目前总的状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环。同时,我国是土地荒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四亿人的生存遭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

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减少人对自然的过渡干扰与侵害,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坚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坚持保护优先,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加强综合治理,给林草以休

养生息的机会,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第四篇:中特习题答案

2014 春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各自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什么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

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又科学的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一个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式诞生。三个代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键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题,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什么是“三个自信”?它们的内涵、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坚持“三个自信”有何意义?

(1)“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内涵:道路自信,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理论自信,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心。制度自信,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自信心。

(3)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一个整体,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4)意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 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布局、任务和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什么是统筹兼顾?如何统筹兼顾?如何城乡统筹?

(1)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兼顾,是一个具有丰富实践内涵的哲学命题,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2)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

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做好城乡统筹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应把握好四方面的基本要求:①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仅是富民强县的根本所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②加强耕地管理,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要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占补平衡,以消除因圈地引发的城乡矛盾与社会冲突,做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③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同时,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④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改变重城轻乡的状况,进一步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5、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政治体制 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它不是要根本改变政治制度,而是要通过优化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际功能,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国家政治制度组织国家、治理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

(2)原则:①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②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③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④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3)改革途径:①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②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③完善基层民主制度;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⑥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什么是文化建设?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1)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2)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外在表现:①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即指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及个体对国家的文化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国家的形象力。包括政府形象,公民形象,企业形象,现代国家形象;③精神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包括:非意识形态、非信仰性的文化知识的影响;本国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对对国际文化秩序的影响;文化的渗透和影响;④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4)①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首要条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②发展是硬道理,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宣传文化,需要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④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7、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它有哪些理论基础?怎样进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理论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①民主、平等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②全面发展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2)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①提高劳动生产力是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②人民大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③民主管理是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④合作社制度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形式。

(3)社会建设途径:①构建和谐社会②保障和改善民生③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④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⑤兼顾不同阶层利益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明确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有师道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只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③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持可持续性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⑤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⑥住房问题,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是健全廉租房建设。

第五篇:中特材料题及答案2017

以下是2015考研政治真题毛中特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同学们快来围观吧~(1)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应坚持“让大猫小猫都有路走”?(6分)(2)如何更好地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大猫”指公有制经济,“小猫”指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阶段坚持“大猫”、“小猫”都有路走是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也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破除了传统的单一公有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减缓,一些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正如材料中所指出的小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这些都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因此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坚持“让大猫和小猫都有路走”,更好地发挥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出力量。

(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有制成分。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一、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形壁垒,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收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四、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完善小微企业的融资途径,促进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制度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有什么本质不同。

(2)为什么说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答案要点】(1)从现象上看,资本主义制度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都存在失业问题,但在本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方式不可避免的伴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是无产阶级遭受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当前存在的失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必然能够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无关。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但失业并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伴侣。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为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就业压力大将始终是突出问题,应当看到解决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使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2)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基本要求,促进和增加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正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样题2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材料

材料1

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马、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了。”

材料2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请回答: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区别和联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依据是什么?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重要意义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的区别:①时代背景不同;②历史任务不同;③目标不同。两者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③在毛泽东领导下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3)我们党在新时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样题3

阅读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材料

材料

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马、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请回答: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区别和联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依据是什么?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重要意义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的区别:①时代背景不同;②历史任务不同;③目标不同。两者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③在毛泽东领导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3)我们党在新时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预测分析题5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材料1

爱国主义必须越来越多地加以提炼,除去它的糟粕。每个民族必须学会认识这一点:它不是在别的民族的眼里,也不是在后世的口里,而只是在自己的身上才变得伟大、美丽、高贵、富庶、良好、勤勉、幸福;紧接着外国和后世的尊敬便如影随形的归于这个民族。

材料2

胡锦涛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当代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汇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请回答:

(1)为什么说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是一致的?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什么必须弘扬爱国主义?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答案要点】(1)①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②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作为港澳、台湾、海外的中华儿女,你不一定赞成祖国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却不能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不能不拥护祖国统一。只要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能够求维护祖国统一之同,存意识形态之异。维护祖国统

(1)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你认为应该如何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不受影响?

(2)在新阶段,如何才能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3)结合材料3说明,为什么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答案要点】

(1)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不受影响,就要让有劳动能力的人尽可能实现就业,让工资水平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让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尽可能与物价上涨挂钩。要根据“短期波动、发放补贴;持续上涨、调整标准”的联动机制适时调整低收入群体的临时补贴和低保标准。

(2)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

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要依靠消费拉动,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要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

(1)“啃老”现象的增加,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就业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2)针对材料2中的“招工难”现象,有人认为这反映出我国就业形势已明显好转,对此你怎么看?

(3)温家宝为什么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4)结合上述表格和材料谈谈应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答案要点】

(1)“啃老”现象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总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部分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不畅通,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渠道不畅;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父母依赖思想重。

(2)“招工难”源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用工需求明显增加,源于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和创业,源于东南沿海地区不少企业长期工资低、待遇差,农民工“用脚投票”,主动离开,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也源于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适应。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就业形势已明显好转,而是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凸显了深层次的就业结构矛盾。

(3)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因此,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4)第一,政府应该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第二,政府应加大对劳动者就业观念更新的培训力度。第三,劳动者个人应该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及多种方式就业观念。第四,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就业或自主创业,为社会服务,也实现人生价值。

(1)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1文化是建设是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3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4文化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主要内容和意义:1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3)基本内涵和要求:1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

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毛特分析题5

(1)简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当前应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要点】

(1)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党的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单独列出来加以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新亮点。2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高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毛特分析题6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重点是什么?

(2)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答案要点】

(1)基本要求和重点:1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放在首位的是群众利益。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就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责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

35.【答案要点1(1)结合材料1,2 ,3,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2)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及其优势,说明应当怎样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2)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人会制度是符合中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这告诉我们,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3)说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及政治体制改革中应该如何对待国外政治文明?

(3)总体要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

35.【答案要点1(1)结合材料1,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1)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下载中特答案书上定位(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特答案书上定位(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定位》-特劳特读书笔记

    定位.特劳特 1. 所有优秀的营销都开始于一个R(Research)调研,然后是S(segment)细分市场,targeting锁定目标市场,4P之前就必须要进行P(positonting)定位。 2. 定位可以是一件商品、......

    特劳特定位读后感(精选)

    特劳特定位读后感(一)《定位》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解决了我们思维上的很多困惑。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公司在发展运作过程中一些至关重要的策略。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那产品可能......

    中特复习题目及答案范文大全

    博睿讲坛网址(大家保存下来) http://science.ctgu.edu.cn/index--in--detail--3165中特考试复习资料 中特的考试时间 马克思学院上面还没有通知 我会随时关注并通知大家的放心......

    中特课后答案03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

    中特理论学习作业答案

    9月15日 1:邓小平最初“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是何时?正式提出在何时? 1981年邓小平会见查良镛(金庸)时最早提出: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82年邓小平在十......

    商法书上案例分析及答案

    证券法票据法书上案列及答案 案例分析1 丁某在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开立账户从事证券投资。某日丁某发出以10元价格卖出本账户A公司股票1000股的指令,但由于该营业部场内交易员小......

    中特复习提要及答案5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中特理论复习提要 一、题型 1.辨析题4*5,20分 2.简答题5*10 50分 3、材料分析题1*10 4、论述题1*20 二、参考内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什......

    2018春中特复习提要答案

    2018年6月中特理论复习提要 一、题型 1.判断题,只判断对错,不需解释,10小题;20分 2.简答题4*10 40分 3、材料分析题1*15 4、论述题1*25 二、参考内容 1.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