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5篇)

时间:2019-05-15 10:1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第一篇: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当然,也应该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还很不成熟的群体。在新世纪之初的全球化教育改革中,学生的问题应该是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的。

当然,一个国家的学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一样,在大的方面会受到历史、文化、民族、环境、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全球经济、政治、科技、艺术和网络文化等的影响。国外一些学者曾经作过统计调查,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外界对学生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和媒体;而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影响顺序则逐渐转变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家庭。从这一方面的变化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但应该得到尊重,而且对其特点和问题的认识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转变。否则,我们所进行的教育就会变成迷失主体的教育,而迷失主体的教育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面对中国加入WTO的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影响中国学生问题的因素将更加复杂,学生的特点将有所变化。1.中国学生固有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首先,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学生问题相比,中国学生的固有问题首先是独生子女的问题。在“4, 2、1”(即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母;孩子)的家庭结构中很难摆脱过分娇惯、过分看管和呵护、期望值过高、教育不一致等不良心态及错误教育方式的影响。由此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营养过盛性不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偏差、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薄弱、不易合群、不会关心他人和公益事业,甚至在性格上存在许多被扭曲的现象。尽管与以往多子女家庭的学生相比,独生子女有学习生活条件优越、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等不少外在的有利条件,但相对应的传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意识难以将这些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并引导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致使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学生缺少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合作意识和对社会及他人的服务意识,在未来的生存、发展和竞争中,若长此以往后果令人堪忧。

其次,在传统形式的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子女是家长理想实现的寄托等思想一直是困扰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而如何科学地、民主地、适宜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孩子,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在知识、方法等方面都是极为欠缺的。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溺爱、棍棒教育、攀比追风、重养不重教等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根本不去过问其所作所为是否真正为子女理解或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其结果使得不少学生性格孤僻、自私、注重享乐、内心压抑、无法与家长沟通,得不到理解,影响了其身心正常的发展。近年来频繁曝光的家庭暴力、学生自杀、大学生残害动物等,都与不正常、不科学、不适宜的家庭教育有关。

再次,在传统形式的学校教育中,由于高考仍然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主要集中于知识的学习,只要学科知识成绩好便可以一俊遮百丑,而这种局面真正受到冲击是在两年前学生作品(三重门)引发的争论。作为学生作家,韩寒并不是全面发展、全面成功的典型,而是在现行教育中高挑“六盏红灯”的另类留级生,他的经历和磨难代表了约70%几乎无望进正规和名牌大学的学生群体,在现行的教育中这个群体是被冷落和忽略的。然而,在这个群体中不乏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特点、有个性、有独到见解、有突出才华的人才,对于他们的教育与评估还存在着许多未受重视的问题。大概从十几年前开始,我们就了解到有不少的中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学校中课本的学习,已经广泛涉猎许多在成人看来都难以理解的哲学、心理、社会学、伦理、文艺理论、经济学、美学、语言学、科学学等,以至政治学、史学、运筹学和其他领域的名著。像萨特、叔本华、弗洛伊德、荣格、舒尔茨、马克思、韦伯、科林伍德、奈斯比特、索罗斯、比尔·盖茨等一般教师和家长都很少顾及的社会热点人物及世界级的弄潮儿,在他们的谈论中却轻松自如,全无恐惧权威的感觉。这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及其对学生所进行的引导与教育已经应该有所改变了。学生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其还未更多地受到成人社会世故与虚伪的污染,其中洋溢着的透明和率真的美,足以净化世人的行为和心灵,是中国未来真正的希望所在。最后,在传统形式的社会意识中,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新一代的中国学生遭遇到了种种困境,家长、学校、同学、社会对其的“畸形”关爱,种种耐人寻味和发人深思的现象,使得他们这一代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梦、所做、所为等不被理解、不受重视,穿过重重代沟、隔膜、误解、轻视、限制和冲突,他们争取社会最基本的尊重、理解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学生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独立意识、个性意识逐渐增强,然而,面对这些进步家庭、学校和社会均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与学生的冲突和矛盾必然引发许多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

应该指出,在社会中真实存在的学生世界在我们的教育和社会中仍然被忽视。作为学生世界,本来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存在,不管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成人世界是否在乎它,它已经越来越超过我们传统的想象,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在社会面前,而且不以成人社会的意志为转移。在成人的说教屡战屡败的现实中,再不可盲目地屡败屡战,而应先静下来观察、研究和分析,今天的学生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说作为社会主流和主宰的成人社会面临的是多重压力的话,则学生社会面临的压力就会更多一层。因为他们与成人社会同处于一个蓝天之下,同会面临四面来风,成人和社会对他们的呵护虽然可贵,但与之相伴的往往是有损身心的束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成长的烦恼”也许更多一些。

我们的家庭和教育界今后应该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成长沃土,劈开重门,拥抱未来和希望。同时,也希望成人世界、特别是家长和学校,对学生世界多一点关注,也许我们从中获得的不仅是信息,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智慧和启发。因为相对于青少年来说,成人社会的麻木和世故足以使我们减少探索的锐气,限制我们智慧的光大,而新一代将会带来蓬勃的朝气和全新的思维。

当然,谈到学生的问题,涉及的方面还非常广泛,包括各年龄段的生理问题、心理问题、知识构建问题、环境影响问题、法律及社会保障问题、社会和家庭的问题、学校教育及教师的“学生观”间题、教育的个性化与学生潜能的开发问题、考试及评估标准问题等等,需要教育界及全社会均来反思、关注和研究这些相关的问题,使我们在实施教育之时,对教育对象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2.学生问题的变化趋势

当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时,中国加入了WTO,在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化社会已经逐渐形成,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依托的知识全球化趋势将使教育对象的学习或多或少地从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中游离出来,其个性特点和成长形式也会发生许多的变化。

首先,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化万千,除了学校之外,社会上各种媒体、甚至旅游、休闲等也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其所获得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有着很强的不可控性。如不加以引导,教会其甄别、选择,其潜在的问题将会很大。其次,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这包括学生个体的觉醒和学生整体的觉醒,他们已懂得运用法律等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教育已形成冲突。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家长、教师、社会对此缺乏理解,以及相关的法制和舆论还不健全,致使在各方面的教育当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必将加大教学双方的隔阂,扩大代际之间的鸿沟。不仅会出现大量厌学的现象,还会滋生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冲突。

第三,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将与社会建立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对于空洞无用的知识、单调乏昧的教学、空话连篇的说教,其学习兴趣荡然无存,面对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和信息,他们不仅有兴趣,还有自己的见解、近年来国家在课程教材方面的改革、在德育方面的改革等都注意了这一问题,但相关的力度和范围都还有限。

第四,国外的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将会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毒品、色情、反社会情绪等也都侵害到学生当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这些外来影响的时间差将大大地缩短,影响的深度与范围也必定超过以往。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做基础,则其消极面对学生的影响将会极大地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并引发许多深层次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第五,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将会减小,与社会、网络,特别是学生群体的认同将会加大。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特色和作用,将会对许多新出现的学生问题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之中,对于学生何题的研究也应是教育研究中的基础性研究。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与问题意识,我们的教育不仅会事倍功半,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其重要性必须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重视。

三、德育的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模式的逐步更新,德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培养高素质的国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教育改革的深入摸索了重要的经验。21世纪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如何,在进入WTO之后中国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中国如何实现跨越和创新,完成“科教兴国”的大业,都需要有良好的民族道德作背景和条件。中国德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既任重道远,又时不我待,其中学校的德育是最为关键的。

学校德育是培养国民道德、精神、风貌、品行、意志、气节、、胆识、诚信、同情心、责任心等基本素质的基础性教育,目的是要在做人的目标和方式上为学生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其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并努力使之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此,不仅国家有关的教育法应有明确和细致的规定,在国民中也应有基本的认识,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观念、德育方法、德育教材、德育内容、德育评估标准等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原有的德育政治化倾向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德育的规律受到了尊重和重视,相关的研究与实验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展开,德育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处在改革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和教育界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由党和国家提出的“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以德治国”等思想与政策,也为德育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

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德育仍遇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特别在如何改善德育工作、如何改变人们德育的观念以及如何将德育过程改变得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系统化等方面还存有困惑。在知识经济和市场化浪潮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今天,中小学在“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教育现实中,德育不到位、不落实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切都对德育的改革、德育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具适应性的要求,并必然引起社会德育思想的转变,引起德育地位、功能和价值的转变,德育的目标、内容和课程,德育的方法和形式,以致整个德育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总体上看,德育应是基础教育或“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判断还没有过时,仍然是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杠杆。其中最重要的规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历史要求和社会规范建立国家对国民基本素质的基本要求的指标体系,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再通过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特定的教学、活动与体验,把社会的道德规范、民族精神、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而单纯空洞的说教只能使越来越多的人丧失对道德以及对德育的兴趣,弱化德育的实际效果。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可塑性大,而且有几个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阶段,包括心理反抗期和青春期等。一方面学生们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力和进取精神,勇于追求人类最美好的事物;同时也极易被貌似新奇、刺激的不良行为、习俗和思想所侵蚀。其精神世界既单纯又脆弱,需要正确和适宜的引导。

我们之所以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适应性,还因为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在中国进入WTO之后,在经济生活不断变化并与全球连为一体的时候,学生们生长的环境已变得日趋复杂。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性特征、封建迷信、腐败现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文化娱乐及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家庭关系的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等,都会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其思想和习惯的形成。在这些新的发展背景中,一部分人的国家观念淡漠、法律意识下降、对生活前途产生困惑、对社会产生不满、诚信和责任心丧失,他们的个体行为也对中小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其影响的途径和方式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

据国外有关学者研究统计,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前,对学生影响的五大因素的强弱排列顺序是: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和同学;而在此之后,该顺序则逐渐改变成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和家庭。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宏观和笼统,但却从一个方面提醒我们,德育对象的状况、特点和环境等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学校德育的方式与策略必须有所调整和改变,否则就会出现过时、落伍、风马牛不相及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影响德育的效果和质量。

尽管在我国,德育有着优良和悠久的传统,有着20多年来德育改革的宝贵经验,但也还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间题,影响着德育的不断完善。

1.德育及教育中的政治泛化问题

尽管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人们一直在反省和纠正教育中的政治泛化现象,并在各科教材和教学中作了大量的调整工作,使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类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泛化的束缚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超越了政治的范畴,注人了许多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道德、伦理、法律、爱国情操、公民意识、传统美德等丰富的内容。但是,至今政治泛化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学校德育之中,并连带出相当大的消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于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还存在空谈政治理论、唱高调、牵强附会、一些知识类教学(如历史、语文等)政治化的现象,使本来具有的事物间的联系,包括人文社会类教学停留于简单化、表面化和莫名的混乱之中,未能真正揭示其中的规律、未能以理服人,因此只能给人以“泛化”的感觉。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缺少诚心,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没有兴趣,逆反心理增强,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价值。在这种政治泛化的影响下,德育作用不仅不会加强,反而被极大地削弱了。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政治课和德育持不信任和抵触态度,甚至在社会不良思想和思潮的影响下增长了对社会的消极对立情绪。

2.德育成人化、教条化问题

从小学到大学,德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通过何种途径、方式和内容进行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作大量的实验探讨和理论研究。然而,在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中,还有许多违背这些规律的做法。在我国中小学德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和语言都偏于成人化,道理和概念讲得过多,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关的、活生生的事例少,特别对一些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能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加以有说服力的解释,缺少对教育对象的深层次的尊重,也缺少来自德育对象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特别在对中小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方面,如良好习惯的养成、同学和睦相处、敬老爱幼、诚信负责、尊重父母和教师、热爱祖国和人民等,均不很理想、不很到位,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实施中形成了许多错位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小学的德育过程中,面对未成年的教育对象,轻易地、过早地判断其优劣良莠也是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甚至是对培养努力的草率放弃。

与此同时,我国德育还存在教条化问题。所谓德育的教条化问题即所教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与实实在在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使本应活生生的德育工作变成了呆板的说教。在现实生活中,德育的内容应是有针对性的,是面对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实际间题的,需要有德育对象的个体体验和其生活实际的经验作基础和呼应;而教条化的说教往往只围着书本转,不敢涉及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因此难以打动人,甚至给人以不触实际、不着边际、迂腐和过时的感觉,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另外,德育的教条化问题还表现在德育缺少开放性方面,因为德育的内容必须伴随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而有所变化与更新,而以政治课教材为主的,德育在这方面却显得相对封闭,许多新信息、新动态、新趋势难以被纳入到教学之中,也难以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以政治知识为主的德育教学难以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

3.德育环境的变化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许许多多、各种层次的变化,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以及在21世纪之初加入WTO以来,社会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伴随着物质享受、各类消费、市场变化、需求导向、社会风气、价值取向、道德水准、家庭观念、流行趋势、网络生活、信息全球化等的转变,各类社会问题都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表层的、容易引起警觉的有吸毒、色情、赌博、暴力等社会恶习的蔓延,深层的则是社会的“道德底线”难以坚守。面对这些环境的恶化和多元化,以往的德育就显得难以应付和捉襟见肘,已有的德育系统、德育模式、德育教材、德育活动未能形成整体的力量,主动迎接这些问题和挑战。虽然改变这些环境和现象需要整个社会加以强力的整治,但也需要德育工作加强力度和针对性,通过广泛的德育资源的整合,提高德育的效率,强化德育的作用,优化德育的环境。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一个民族道德素质的养成,绝不仅仅是通过学校德育完成的,教育因其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而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教育是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学习者是否认为或体验到所学内容在社会实际中的价值。对于德育而言,社会环境的优劣对其效果的影响更深、作用更大,因此也至关重要。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公民道德规范的建设、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等都还处于探索和初步发展的阶段,面对开放的国门和多元化的文化交融,需要有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然而,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思想上、观念上的混乱与问题,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丑恶现象往往会从反面抵消德育工作的效果,引导青少年走向与社会对立的立场上去。对此,我们应特别强调社会各方面要担负起其必须承担的德育责任,并通过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加以制约和规范,为德育工作的开展营造适宜的环境。

4.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问题 在德育工作中,途径和方法的问题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然而,在这些方面不仅研究不到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有许多问题。单

一、僵化、无可持续性、缺乏科学依据、缺少互动体验是其主要问题。例如,在配合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进行性教育方面,我们的工作就做得极为粗糙,只在初中青春期阶段对学生进行完成任务式的、简单的、缺少互动和深入理解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在此前和以后均缺少相应的教育,致使教育的效果很差,没有为德育的延续性和继续深入打下有益的基础。再如,以往的德育在总体上是以记背德育(主要是政治)的概念、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与此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与其他知识教学无大差异,违背了德育应包括意识、行为、情感等诸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影响作用。面对教育对象自我意识的觉醒、自主性的加 强、对个性体验的重视等现象,只靠课堂知识教学和有限的德育活动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关注。因此,必须从整体上重新构建德育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有效的方法丰富和改变德育的现状,使德育在整个教育当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应该指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关于德育途径和方法的有益经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案例,这些都是今天开展德育工作的优良资源。但是,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要有时代性,要有今天的视角和语言,要有德育对象的呼应和反响,不能简单地老调重弹,不能经过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反而觉得这些优秀的传统过时了。为此,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方面,教育者应该花气力、动脑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敢于直面有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相信学生整体的良知和基本判断力,引导学生在争论和交锋中辨明思想和观点,使正确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方法陈旧、途径单一的弊病,将德育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学生多方面的启发。

5.德育评估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客观性问题

在目前学校的德育之中,除了政治课因为需要通过升学或毕业考试能够引起学校和学生的关注外,其他德育活动虽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但却无法得到真正的重视。对德育的评估不能只看如何说、如何写的表面成绩,必须要与一个人的行为、意识、情感相联系,要与其在校内外的日常所作所为相一致。为此,学校德育的评估不能只限于在课堂上和教室里的表现,还应有更宽泛的考察。目前,在国外部分国家,对中小学生使用了“社会服务卡”,由被服务的对象(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对学生的品行、爱心、社会责任感等进行评分,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总体情况的参照。在我国,德育评价还基本局限于学校,深受政治课教学的局限,评估的标准也不很清晰和规范,甚至缺少客观性、可操作性,未能真正、全面、准确和科学地反映一个人的德育水平。长此以往,必会助长虚假浮华之风,使学生学会说一套、做一套的坏习气,不利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提高和优化。目前,在某些学校出现的选三好生、选班干部花钱送礼拉选票的不良风气,就反映出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的消极影响,如果学校的德育评估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则德育评估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所谓的德育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并不等于要定期的“走过场”,也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更不能只看语言文字的表达或不考虑社会影响的各种变量,而应在对德育对象和社会有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使评估更真实、客观和可靠。通过这样的评估,可以评出学校的正气,评出好的学风、评出师生对德育的认可与共识,从而进一步强化德育的效果;而我们今天的德育评价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

6.德育研究和政策导向的问题

对于学校德育而言,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形形色色的挑战,特别需要有理论研究的支持、政策导向的帮助和趋势预测的启发,只有加强了这些基础的和服务胜的工作,德育工作才会作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工作还很肤浅、还有许多禁区和误区,似乎调子唱得越高德育就会搞得越好,完全没有意识到德育需要深入到学习者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并最终落实于其言行举止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至于前文提到的各类问题,都应是德育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政策导向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比如,在今后的学生评估中,德育评估仍以政治考试为惟一的、主要的参照,高考的“指挥棒”仍将德育冷落于激烈的竞争之外,则不仅不能真正反映德育对象的复杂情况,还会从根本上削弱德育的作用。在这里特别应指出的是,与德育相关的政策导向不只是教育界的间题,而应是整个国家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用人制度、人事制度、奖励制度、工资制度,乃至经济制度、金融制度、政治制度等都以人的道德水准为重要的参照,则社会的道德规范就会确立,德育的环境就会优化。面对我国较晚进入市场经济、加入WTO的现实,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早在西方部分发达国家进入市场经济之时和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也都遇到了诸如道德滑坡、优秀民族道德传统的丧失、家庭结构松弛、学校暴力增加、拜金主义盛行、不讲诚信、信仰危机、网络信息泛滥、黄赌毒等侵入学校、享乐至上等严重的德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并进行了长期的对策研究和改革实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积累,包括在公民基本素质的确立、教材的优化、教法的改进、德育途径的拓展、评估手段的有效、社会改造的配合、舆论监督的到位、社会运行机制的制约等方面,都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和成熟的理论。尽管在国情和国民性等方面,我国与其他国家还存在着一定差异,但这些前车之鉴毕竟是有益的和可参照的。当国外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文化跟随着经济的渗透一起涌入我国的时候,借鉴其“免疫系统”和对应措施同样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我们的直接经验中并没有相关的积累和重要的体验,一切从头开始摸索只能事倍功半。当然,借鉴不等于盲目照搬和消极模仿,必须对国情、国民性、市场经济、时代特点等有较为充分和深入的了解,而以别国的经验作为预测和制定对策的参照。若想在中国加入WTO过程中,在德育方面不至于处处陷于被动,就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加强预测和实验,从根本上改变德育工作低效、无力、盲目和缺乏科学指导的局面。

总而言之,上述与德育相关的部分主要问题已经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限制了德育改革的深入,使我国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处于传统的范围之中,未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带来的挑战,使德育现状令人堪忧。另外,在许多方面,德育工作还表现为软弱无力、无的放矢、难以服人、远离生活实际、不敢接触尖锐的现实间题,甚至反而引发了学习者的逆反心理,因德育效果欠佳带来的现实与未来的社会间题已经清晰可见。这不仅说明德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也说明德育应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的重要事业,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必须首先要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问题。

第二篇: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内容摘要: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日常行为极不规范。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大氛围,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科学教育,还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按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以生动的事例,达到教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为未成年人成材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二)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三)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二、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绝大部分学生家长最关心的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却又不知采用何种办法。他们只会:

1、重视分数。当孩子学习好时,家长喜形于色,把子女的成绩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当孩子成绩差时,常常埋怨有余,指导不足。往往只在考试结束之后“你怎么考得这样差了事”。不会与孩子一起分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忽略了对子女的习惯、性格的培养。

2、溺爱有加。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学生的爷爷奶奶想到自己过去的苦难,对自己的孙子孙女溺爱有加,他们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或者怕自己说错话,怕媳妇埋怨,因此明哲保身。而孩子的父母又因为只有一个子女,放松对子女的要求,以致学生养成不明是非的坏习惯。

3、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学生从小养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心理,导致学生要么上课不专心,认为自己已经学过了,要么有反正还有家教的心理,养成了学生散漫的习惯。但,他们只满足于子女物质上的需求,家长们对自己子女的感情投资少得可怜,不能走进子女的内心,不明白子女需要什么。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原因:学校教育不当。百年树人,重在教育。学校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场所。但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忽视中等生。分数高,一好百好,分数低,一错百错。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教室、宿舍、食堂,成为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听到更多的是批评声。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逆反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造成学生悲观、失望,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三)社会原因: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不健康的网吧、网站、书刊,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猎奇,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一)从家庭教育开好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父母、监护人,共同生活的长辈等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调查期望值,教育孩子多与周围的孩子沟通,快乐地生活在现实当中。首先,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做好表率;其次,改善家庭环境,改进与孩子的关系,减少夫妻间的摩擦,避免家庭破裂,建立和睦、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亲情的呵护下成长;最后,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特征,结合孩子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家长要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平等对话学会讲道理,学会劝说和批评,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百般溺爱,更不能放任不管,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心,也要让他们懂得不能逾越社会规范。

(二)、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时间更长且更加规范,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广大学校、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采取疏导、启发、鼓励的方法,必要时还可建立家长学校或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解答家长及学生的困惑。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不应灌输过多的政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学校应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以发展的眼光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初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道德体验为基础,以政治课和班会为主阵地,逐步构建文明礼貌教育系列、劳动教育系列、良好品格及习惯养成教育系列。初二,对未成年人的德育不能忽略性道德这个方面,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要结合生理卫生课这个主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性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以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帮助青少年了解自我,恰当处理与异性的交往,同时抵制校园暴力,防御未成年人犯罪,帮助青少年学生顺利渡过“朦胧期”。初三,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道德培养和科学意识、自主管理能力的渗透和提高。由政教处负责,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参与开展科学人生观与先进世界观教育、网络、人生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调整身心各方面的考试疲惫及学习紧张,疏导考前紧张心理,帮学生顺利走出考前焦虑。

另外,不要因安全问题可能会出现,就减少集体活动。要知道,在集体活动中最能培养学生的尊重、理解、合作、团结精神,养成社会生活的好习惯。中学德育就要使学生在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信念、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能力的高效德育教育系统工程。

(三)、加强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社区管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暑期全国上下对网吧、文化市场的专项治理初见成效,部分地区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依旧严重城管、工商、文化部门应长期关注校园周边开设的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成年活动场所,设置明显标志,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审查。社会应大力创作健康向上、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充分利用天文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将未成年人的过剩精力引导到欣赏、创造等有意义的文化生活中。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第三篇:中学生德育现状问卷调查

关于中学生德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有针对性地实现城乡之间中学德育发展优势互补,对城乡中学德育发展差异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德育发展水平有效驱动学生对学习有更高积极性,最终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使每个学生都形成健康的道德认知和外化的良好道德行为。研究者专门设计此调查问卷从学生的角度调查学校德育发展现状。(注: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实际情况填写。谢谢你的帮助!)

年龄:年级:性别:男□女□户籍所在地:城市□农村□ 单选

你喜欢德育课吗?

□小学时就很喜欢□初中开始喜欢□初中开始不喜欢□一直不喜欢□还好 你想学好德育吗?

□想,但基础不好□没想过□不想学,因为德育没有用□其他 你对自己德育发展的认识

□已经很努力了,发展水平不错□已经努力了,效果不佳□虽然不认真,但成绩很好□我不是很认真,成绩勉强□发展水平如何无所谓,从不放在心上 德育课上你认真参与的时间大约占整节课的? □50%

□ 30%

□25%

□ 0 你在上德育课时

□偶尔干点别的事情,还能认真听讲,能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只要老师不管我,经常干点别的事,但能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一贯认真听讲,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老师讲得好,管得我就听听;□一概不听;□其他 德育课上老师所讲内容你能用来管理约束自己的程度是?

□认为老师讲的都对,自身的言行与教师规范达到高度一致;□认为老师讲的都对,但不能约束自己;□认为老师讲的不一定对,按自己的标准施行;□认为老师讲的都不对,随性而为;□其他

你认为学校开展的德育形式如何?

□丰富多彩□学习方式单一□教学方式单一□其他

8、你希望德育老师关注你吗?

□很希望□希望□可以□无所谓□其他 你对德育内容的看法 □应与专业结合,否则太枯燥难以接受□对高中生来说偏难□有一部分可以□基本上老师讲的都能接受□其他

关于德育评价,目前学校采取的评价方式是

□书面测评□书面测评与小论文结合□书面测评与行为表现结合□书面测评与行为表现、课外表现相结合□其他 多选

你为什么喜欢德育课?

□认为内容有趣□认为内容对生活有指导作用□老师讲得生动□比较容易获得高分□可以积极参与□经常获得鼓励□其他 你为什么不喜欢德育课?

□初中德育基础不好□不喜欢德育老师□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用□教师给自己的评价不好□其他

你们班德育课教学形式是?

□教师教授□教师教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调查考察□其他 你希望德育教师做你的?

□知心朋友□指点你人生发展的导师□尊重学生的师长□说不清、无所谓

5、你们班德育活动中涉及的内容有那些?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其他()

6、下列项目中学校开展的德育主题那些居多?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其他()你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学校校训对你有什么影响?

第四篇: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姓名:何晶晶 学号:110411209 班级11英本2班

摘要: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的教学相应也成为当今热点,受到全民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教育部为适应现代英语教育形势的需要,出台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几年过去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情况如何?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滞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对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普遍感到吃力。人们有必要要其反思,找出学习英语的好途径。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调查研究 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英语重要性愈加突出,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英语教学在指导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业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广大教师要认真探索英语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进行形式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及时发现英语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英语教学的肯定

现行新编中学英语教材体现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在教材方面的成果。外语教师为新教材的实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同时教研部门也做了大量培训工作,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教研、教改活动。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中学英语教学带来可喜的成果,由此教师的教学思想有了提高,“发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等观点开始并越来越多地被接受,从而促进了新教材的顺利实施。多数教师能够灵活驾驭、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交际情境中学习语言,开始显得主动、轻松,兴趣得到激发,积极性得到提高,个别化学习也得到加强。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教学问题。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致使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面对迅猛发展的形势,英语教学目的未及时进行调整。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现行初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现行高中英语教学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从初、高中英语教学目的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没有注意中学生的特点

中学生具有思想敏捷,眼界开阔,富有朝气,重视个人的权利,个性化更加突出的新特点,且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他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得更深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可是部分教师忽视了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在英语新教材的教学中还是停留在单纯的原始英语教学上,没有结合新教材选择适合高中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在沉闷中学习英语。

(三)、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教学方式上存在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只扮演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仅仅起到了知识的“传递”作用,忽视了学生应如何形成学习策略、构建知识框架这一重要因素。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其教学思想跟不上教材思路,仍存在捧着新教材上的是老模式的教学现象。部分教师把较多的时间放在语言点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上,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相对减少,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结构与功能两者之间的比重掌握不好。在教学方法上,被动多于主动,灌输多于启发,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听、记、背、练的苦学之中;重视对现有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教学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创造才能。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自主发展与独立人格意识的形成。

(四)、部分教师能力素质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进步

部分教师分析教材的能力、思路不够明确对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误区。教学中虽致力于知识与能力并重,但教师总感到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能力发展得不够显著。有的教师把对话课上成阅读课,不懂得如何根据不同的课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堂教学步骤层次不够清楚。部分教师的文化素质、语言水平和教学水平亟待提高。新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西方文化色彩较强,而教师本身的这类文化素质不够,不能满足现代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当前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总体上明显滞后是产生教学问题的主要根源。然而,仍有不少教师迟迟不得要领,其中有的教师英语功底太弱,无法驾驭新教材的教学;还有的教师则认为: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要“讲明白”。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忽视,语言实践机会被剥夺,情感得不到激励,智力得不到开发,听说训练只走过场,对话、阅读上成统一模式。但最后发现,内容“太多”讲不完,便有了“教材内容太多”的感慨。可以说,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心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和矛盾,教学效果的差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著。并且部分教师至今在课堂上仍基本用汉语授课;有的语音不准确,语调欠纯正;有的口语较差,语法错误较多,课堂语言单调贫乏,不能很好地胜任课堂语言交际活动的顾问和组织者的角色,以致无法创设一种“逼真的”交际环境。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够充分

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评优质课时,挂图、简笔画、卡片、实物、录像、投影、录音机样样俱全,应有尽有;但到平时上课时,这些东西在课堂上统统不见了,教师依旧沿用那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法,仿佛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为了应付优质课才用,致使平时课堂教学不生动、不活泼,教学过程呆板,气氛沉闷。而有的教师虽然常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注重了生动和趣味性,学生是学得开心轻松了,可终究还是没学到应掌握的知识。

上述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果不予重视和解决,将影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众所周知,中学英语教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为使高中英语教学适应改革开放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综合提高。

二、结束语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英语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总之,我国中学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任重而道远,本文已分析许多现存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其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试着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学校、家长乃至教师能够高度重视,推进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道义.中学英语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和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9(2).[2]沐正芳.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3]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林承芳.2005.应对课程改革探索初中英语教学新模式.中学外语教与学,(10).

第五篇:中学生心里现状分析

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学生心理问题之双重性格 双重性格是多重性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具体指一个人具有两种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当孩子的生活、学习压力过大,或内心强烈的自卑和脆弱,或家庭暴力,没有满足感、安全感时,容易造成儿童性格障碍,严重的导致多重人格症。案例介绍:

陆某,15岁,初中二年级成绩一般,家中还有个小8岁的弟弟。在学校,陆某是个懂事的孩子,性格内向,话不多,做事中规中矩;上课遵守课堂纪律,和同学也能够友好相处,尽管成绩一般,但还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在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自私懒惰,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性格暴躁,妈妈批评不听,甚至顶撞;有时妈妈出手打他,他就把怨气转嫁到小弟弟身上。总是拿弟弟和自己比,弟弟吃什么、玩什么、穿什么,自己也想要。

解决或控制办法

1、减轻或缓解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压力,改善生存条件。本质上,多重人格是一种对于环境压力的防御。身为人师的我们,应携手家庭,改善学生的生活空间。

2、多重人格的背后,是强烈的自卑和脆弱。因此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培养自身的自信感和自强感。从小事做起逐步获得成功的感觉。

3、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不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爱被分割甚至被抛弃的感觉。要让他觉得尽管有了小弟弟,父母对他的爱仍然没有减少,自己还是被关注的。

4、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引导其与友善的人建立友谊,及早发现学生性格发展上的异常表现,辅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禁止家庭暴力。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很容易造成儿童的性格障碍,严重的导致多重人格症。

二、学生心理问题之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孩子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常常产生反感的心理。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信这个,我非信那个。逆反心理的存在对青少年学生的的健康成长有着严重的危害。如果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这一心理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就很有可能对他们以后的性格、为人处事、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都产生不利影响。上了初中以后,特别是初二这一学期,是孩子逆反心理最为旺盛的时期。初二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开始出现萌芽,家长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过于关注,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武断。案例介绍: 杨某,15岁,初中二年级,独生子女,妈妈是老师,对他的教育比较严格,父母亲关系不好。初一进来,还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成绩算不上拔尖,但也过得去。但是初二下来,成绩节节倒退不说,上课迟到、不听讲,下课不做作业,总是跟那个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孩子混在一起。

解决或控制办法

1.理解孩子,尽量与他产生同感,这是交流的基础。学会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2.用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而不是用命令的方式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3.要信任孩子,给予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相信您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心理问题之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 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 % , 其中初二最高, 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感到学习没劲, 丧失上进的信心, 学习欲望低下, 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上课懒得开课本,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 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 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 终日浑浑噩噩, 看到课本就头痛, 坐进教室就犯愁,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对老师缺乏感情, 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我现在所任教的初二年级,有两个班。一个班级还好,另外一个班级80%都存在厌学心理,上课提不上劲,下课也不完成作业,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聊天和吃零食上。

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很多。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以及就业的难度和不公平性,导致很多孩子认为读书没有意义;学校教育方面,有些学校为了抓安全问题而忽略了学习风气的培养,导致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不正,加上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跟不上,都容易造成学生厌学;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往往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而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实际问题,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往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自身方面,没有学习目标,怕吃苦,基础差,跟不上教学步奏,学习方法不恰当等造成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解决或控制办法:

1.社会应该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给就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读书无用论”变为“读书有用轮”

2.学校在抓好安全工作的同时,要抓紧学风建设,营造一个和谐有利的学习氛围。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及能力,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地喜悦,从而渐渐培养学兴趣;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受挫折能力。

4.学生自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

四、学生问题心理之闭锁心理

案例:苏某,女,16岁。这个女生在学校里没有朋友,都是独来独往的。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也不集中,都是看窗户外的花草树木。老师提问了,要旁边的同学叫几次才能回过神。要么就那本日记本,在那边抄抄写写。据了解,这个女生小学的时候也是个很开朗爱笑的女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得沉默寡言了,脸上的笑容也少见了。

闭锁心理也叫含羞草心理。一方面渴望与别人沟通了解,一方面把自己封闭起来。表现为沟通时紧张、拘谨的心理状态。闭锁心理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一种阶段性的心理现象。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大都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把自己封闭起来,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内心的矛盾从不外露,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闭锁心理的危害:

1.不利于新人际关系的建立。人际交往是双向性的。如果我们渴望获得理解,就要袒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如果我们渴望人际交往中的温暖,就要献出自己的信任。

2.不利于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还会导致悲观厌世和轻生的念头。

3.会发展成自闭心理。般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闭锁心理与其内倾的气质联系起来,变得抑郁、忧虑、苦闷和不安,那就可能产生闭锁心理障碍,从而走向自闭。克服闭锁心理的方法

1.选择开朗性格。试着与人见面时,展露你的微笑,给别人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

2.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青少年要多交挚友,相信老师,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应向知心人倾诉。

3.对老师、同学态度友好,与人交往主动、豁达,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置身于社会的大圈子中,而不要久陷于个人的小圈子里。

下载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德育案例分析)

    学生玩手机案例分析 ——丁跃芬 本学期我担任的11大专4班的班主任,班上人数少,而且都是女生,就一个男生,比例很悬殊,女生面对一些问题很自我,所以我平时对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

    中学生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 学生玩手机案例分析 石嘴山市光明中学 高一八班班主任 今年是我从教第二十九年,当班主任管理学生对我来说已是经验丰富,但遇到了很难处理和解决的新问题----学生......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现状分析

    一、起因1、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需要。当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有三方面因素:一方面农村优秀青年入党减少,党员队伍年龄呈老化趋势,外出务工经商增多,大量优秀人才未加入党的队......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现状分析

    一、起因1、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需要。当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有三方面因素:一方面农村优秀青年入党减少,党员队伍年龄呈老化趋势,外出务工经商增多,大量优秀人才未加入党的队......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多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

    学生当前思想现状分析

    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人格,不能侵犯学生合法的权益。 (2)、教......

    当前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问题分析(合集5篇)

    当前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问题分析 陕西省定边县杨井中学户占斌 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父母......

    当前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当前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提要本调查报告依据对我校三个年级九个班的学生英语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我校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及其差异。结果表明: (1)我校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