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本该有的样子美文
小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第一次去她家,就留下深刻印象:还没在沙发上落座,一大团白色长毛物体噌一下跳起来,她的宠物猫跳出玄关,自己蹦到门把手上打开防盗门,闪电一样不见踪影。看我讶异的表情小曾淡淡地说:“它不喜欢来客,自己散步去了。”
她端来现磨黑咖啡,我要糖,她说我家没有糖;我要奶,她说我家没有奶。瞬间明白,就像别人递杯红酒你非要雪碧勾兑,我肯定触犯了一个自己烘、磨咖啡豆的手工艺者的底线。
好在她懒得跟我计较,一边说话一边靠墙站立继续作图。
她的书桌很特别,有胸口这么高,她说自己常年坐着画图腰椎受不了,于是找木匠照自己的个头打了这么一张,从此站着干活不是梦。
有朋友私下议论过小曾,说她虽有才华却不够随和,我却觉得她舒服。因为她有智慧在,能清晰地在芜杂生活中选择最让自己舒适的部分坚守下来;获国际设计大奖不见她骄慢;与客户三言不合一拍两散也未见她忧惧;连她养的猫,都能那样自由地对待猫生,搅了清净就独自下楼散步,实在羡慕。
后来,小曾为喝上好咖啡,居然跑去学习专业的咖啡烘焙技术,再回来时,有了一家咖啡馆。咖啡馆取名“少少”。
店里装修也的确少到简陋。灰色地板漆,原木桌椅,几只柜子都是中古家具,上面摆放着她平时看的书,四壁挂着自己的画儿。一根枯木劈成两半拼成茶桌,从田野挖来的苔藓和瘦弱的兰草做成小盆景摆在台面上,去山里玩捡到的黄杨木枝和竹枝被她细细打磨成茶扒和茶针。
我说,你这个店怎么有点废物利用的感觉?她笑嘻嘻反问:舒服不?
还真是挺舒服,像洗了很多遍的老棉布,有温润的熨帖感。
我一度以为:美需要拥有很多量。可这几天收拾衣柜时,我的想法变了——旧衣越来越多,我陷入选择的困境。它们有些是因为当季流行购买的;有些样式华丽却没场合展示;有些明明和自身气质不符,当时却固执地想换个风格……每件衣服,掏钱包那瞬一定觉得极美,然后呢?拾掇了一圈,最终留下的,都是面料有质感、剪裁有设计、色彩饱和度很高的经典款。
年轻时真是无畏,有最好的年华打底,有漫长的岁月做后盾,什么都敢乱尝试,也盲目自信自己能驾驭所有的风格。后来渐渐懂得:没人能无所不能,找准自己的风格,比不断尝试新品更重要。也明白了,当实力足以占有更多物质,如果没有同步学会管理欲望,人心会像漂浮在海上的船,因为没有正确的航向,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没看清内心,占有再多,最终都会以厌倦收场。
想拥有选择的心力,必须拥有不忧不惧的世界观,还有独属的审美品位——这些都需要美好日常的滋养。
告别平庸的设计,告别无趣的日常,在生活中修行,在日子里体会“慢”的力量,就有机会开启人生全新的一面。
相较于多,好,才真正符合你内心的需求。好的设计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足以重塑日常。而更好的日常,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第二篇: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生活的样子美文
【一】
前些天,一个前同事跟我说:“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忙碌了一年,依旧还是觉得处于解放前?”
我问:“怎么说呢?”
“就是感觉自己这一年辛辛苦苦下来,生活还是没有更好的转变,自己的收入勉强让自己在这个城市里体面地活着,而且有时候也并不体面。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的钱完全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就更别说跟得上房价了。”
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具体而真实,也说得很对,所以我无法反驳。
今天早上,我打开朋友圈,看到S姑娘也分享了何炅说的那一段话,然后她还评论了一番:我知道何炅说得很对,我也知道每个人都是要通过努力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可是千言万语说不出口,算了,这就是生活。
我理解她要说的是什么。她毕业后在老家工作,每天给领导端茶倒水,偶尔做做笔录。她有自己喜欢的男生,但是那个男生在上海工作。
去年国庆的时候,我收到了这个男生结婚的消息,跟他结婚的女生是另一个人。那个女生也在上海工作。
S姑娘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如果当年我也选择去冒险一次,生活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
S姑娘喜欢这个男生很多年,从来不表明不戳破,男生也知道。只是男生毕业后去英国留学,而后回到上海工作,一样租房挤地铁,不同的是,他现在的妻子,一直陪着他这么熬过来了。
不只是爱情,所有的人生选择,选择之后,别忘了还有千山万水的路要走。
【二】
有个女生跟我说,她以前是一个大胖子,后来通过减肥调理慢慢瘦了下来,也开始变得好看起来。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内心依旧很自卑,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很多东西。
我想起有一期《康熙来了》的选题“减肥达人”,那些瘦身之后的帅男靓女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说话很低沉,动作慢吞吞的,并且很在意别人的目光。
小S问,你们这些人都这么帅气漂亮了,为什么还是那么好脾气?按道理你们现在有很多人追,应该很得意才是啊?
蔡康永说出了真相。他说,这些人在曾经肥胖的日子里是很自卑的,这种自卑渗透进了他们的骨子里,他们吃什么穿什么,或者干什么,都很在意别人的目光跟评价。他们身体里住着的还是过去的那个自己,所以,他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慢慢适应,然后再真正变得自信起来。
我把这一期节目推荐给这个女生看,原本是想激励一下她,你看人家这么有毅力愿意变得漂亮,我们真是要向人家学习才是。
没想到女生居然回复了我一句,既然减肥变好看了还是这么自卑,那么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呢?还不如不管不顾算了。
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之所以减肥,之所以变美变好,之所以愿意拿自己有的能力去换取薪水换取资源,之所以愿意珍惜一个有意思的朋友……说真的,这一切不是都会有收获的。
而人生,本就是一场冒险。只不过,有些人走得大胆一些;有些人因为害怕,步子就迈得小一些;也有一些人,刚进入社会没几日,就觉得江湖太险恶了,还是回山洞里吧,安全舒服,不会出事。
【三】
前些天,我看完电影《山河故人》,心里很压抑。我知道贾樟柯的风格一向如此,只是再次走进那个剧情里的时候,还是会为故事里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沧桑而难受。
我在微博上说了一句,看了这部电影,心里万种复杂,很是压抑。
有个男生回我一段很长的句子,是贾樟柯文章里的。因為字字句句戳心,我就直接用上来了——
“当我年纪更大一点儿时,我突然发现,其实放弃理想比坚持理想更难。当时那些中断学业的人都有理由,比如父亲突然去世了,家里需要一个男的去干活;又如家里供不起了,不想再花家里的钱了。每个人都有非常具体的原因,都要承担生命里的一种责任,对别人的责任,就放弃了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所谓坚持理想的人,其实付出的要比他们少得多,因为他们承担了非常庸常、日复一日的生活。他们知道放弃理想的结果是什么,但他们放弃了。在县城里的生活,今天和明天没有区别,一年前和一年后同样没有区别。
“为什么我说这个电影非常伤感呢?可能生命对他们来说,到这个地方就不会再有奇迹出现了,不会再有可能性,剩下的就是在和时间作斗争的一种庸常人生。”
那天夜里,我反复读着这几段话,一开始躁动不安,而后慢慢平静下来。
我觉得我一直对于自己逃离家乡那个小镇,又害怕自己在深圳这个地方混不出日子的状态,没有资格说“我选择这条路就是正确的”。
我害怕让父母、亲人失望,我更害怕让老家里以我为榜样的那些小孩失望,这种感觉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吞噬我本就摇摆不定的心情,使我一夜一夜地失眠。
也是这一夜,我觉得自己寻觅的那个理由终于有人为我说了出来,或许,我们不是为了一定要功成名就或者衣锦还乡,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对抗——跟这庸庸碌碌的生活对抗,跟日渐而少的人生对抗,就像汪涵说的,生命的丰富程度会让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生命长短担忧这件事。
第三篇:上帝的样子美文摘抄
有一个小男孩想看看上帝是什么样子,他知道上帝住在很远的地方,所以他带着很多的巧克力和果汁踏上了行程。
他走过3个街区时。看见了一位老太太,她正坐在长凳子上全神贯注地盯着鸽子。小男孩觉得她和蔼可亲,就紧挨着她坐下来。这时他注意到老太太看上去似乎很饿,所以他友好地给了她一块巧克力。她接过巧克力,微笑地望着小男孩,她的笑那么完美动人,男孩想再看一次,所以,又给了她一瓶果汁,他再次看到了她的微笑,男孩非常开心。
他们整个下午都坐在那里,边吃边笑,但没说过一句话。
天黑下来,男孩十分疲劳,他站起身离开,没走几步,他便返回来,跑到老太太身边紧紧拥抱了她一次,她给了他最美的一个微笑。
当男孩推开家门时,母亲为他脸上洋溢着的快乐而吃惊。
她问他:“今天干吗了?这么开心。”
男孩答道:“我和上帝共进晚餐了!你知道吗?她的笑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笑容!”
与此同时,老太太也容光焕发地回到家。
她的儿子被她脸上的安详开心打动,他轻轻问着:“妈妈,你今天去哪里了。这样的开心。”
老太太答道:“我下午和上帝一起吃了巧克力,喝了果汁,你一定想不到,他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年轻。”
第四篇:生活的样子的杂文随笔
一池清水,打着漩涡,追着孩子的嬉笑声散开,然后风平浪静。就好像人的心脏一样,激情过后,最后还是归于平静。似乎只有最宁静的时候,才能触摸到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有人将金钱标榜成生活最真实的样子,觉得有了金钱,想要过什么样的日子你就能过什么样的日子,一度膜拜着金钱前行着,努力着。后来发现汽车无论怎么改造,配件多么高档,它永远也代替不了飞机的位置。就像由最初只是想解决温饱到后来过上小康生活,再后来的品质生活......才发现自己的欲望根本无法满足,似乎金钱永远在牵制着自己。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坐在池塘边发呆。阳光撒在水面上,惊醒了湖水的美梦,整个湖面金光闪闪,人们常说,水是上帝的眼泪,能折射出生活的样子,那人的样子又会被谁折射?就像在沙滩上,无论是老农还是身价过亿的阔太太,谁都有享受阳光的权力,谁都有在沙滩上慵懒的资格,在自然界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无需将自己标榜成你口中的高尚人,也许你最真实的样子就是你身边人对你的态度。
月有阴晴圆缺,人哪能没有悲欢离合?我曾经以为有钱人的生活都是幸福的。但接触的人多了,才发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只是一句空话,而是最真实的生活。难道有钱了,病痛、天灾、死亡就会绕道而行吗?不,生老病死,谁都会经历,或早或晚。所以活着,别总是怨天尤人,再狼狈的人也有他的过人之处,再聪明的人也有他难以克服的困难!
就像妈妈盼儿女归家一样,她从来不在乎你的金钱和地位,而是在乎你在外面过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有没有受欺负?她第一时间是牵着你的手,摸着你的脸,然后在耳边絮叨着她的思念。没有一个母亲见面摸着你的钱包,捧着你的地位。你所谓的要强,无非是想满足自己的欲望罢了,别借着孝敬的名义,拔苗助长。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一个人能在真正的痛苦面前还能乐观的对着生活,对待他人,这才是生活的强者。而不是一边担忧着生活,一边抱怨着生活,痛苦着自己,折磨着他人。
也有人说,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就是睡好觉、吃好饭。是啊!睡好觉吃好饭,看似简单,但不知多少人为了生活寝食难安。有人衣食无忧,但却叹息生活乏味,有人饥寒交迫,但还在坚持活着。这就是生活,没有办法比较,因为你的出生就和别人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生活有厚度,用尺度去度量自己的人生,而非把别人的生活当做模板,生活是无法复制的,就像这个世界上,只有唯一的自己一样!
第五篇:你的生活半径有多大美文
以家为圆心,半径3。85公里之内,老弟自以为“搞定”了他女儿的未来。这个区域内,公立幼儿园、名牌小学、重点中学、著名大学一应俱全,医院、超市、公园这些“辅助设施”也完美到位。女儿还在摇篮之时,老弟就四处炫耀这张设计精美的规划图,以此证明自己不仅是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师,还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丈夫和父亲。
“蓝图”在女儿3岁半的时候,第一次进行了重大修正。小朋友要去学钢琴和舞蹈,还对一家有儿童乐园的购物中心情有独钟,生活半径只得扩大,开始向5公里之外拓展。等女儿迷上故事书,学会了那个叫“Paris(巴黎)”的单词,不管谁问她想去哪里,一定回答:IwanttogotoParis(我想去巴黎)。虽然不能确定“Paris”最后会变成别的什么地方,却可以肯定,它一定会对老弟的人生半径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修正。
我们的人生,不仅是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样不可逆转的成长直线,更是一个个半径不断改变的扇形或者圆形辐射区,区域内的一个个地标上,记录着那些时常被回忆的生活经历。
6岁之前,那几个标志性的地点可能是幼儿园、外婆家、门口有旋转木马的商场、最最不愿意去的儿童医院;12岁的时候,是胡同里的学校、学围棋的棋院、有好吃的冰激凌甜品店、好朋友的家、专卖各类小饰品的步行街;18岁之后,是男朋友所在的城市、出差经常住的酒店、父母的家……
我们可能是圆心,也可能是别人生活半径辐射到的一个点,各自的辐射区有的相互覆盖,有的则绝不重叠;有的相互影响,有的则毫不相干。它不一定涵盖所有的生活,却勾画出人生的主要轮廓。只要你了解一个人生活区域的几个关键点,大致就能描绘出其生活的基本面貌。
家,公司,学校,培训班,讲述着一个母亲的日常生活;北京,上海,机场,火车站,给你一对异地恋人的爱情故事;公园,早市,医院,儿女家,展现退休老人的生活常态。
或许,人生半径越大,生活越丰富。显然,家、办公室、学校三点一线的生活,远没有上海、巴黎、西雅图来得浪漫有情调。在每日重复的单调中,太多人渴望大跨度的腾挪转移和穿越。只是,对生活稳定性的追求,决定了那种大幅度的跳跃,不可能是常态。
如果你想要安稳的生活——不管你想不想,大多数人的生活如此,就一定知道三角形比四角形牢固。这只是一个比喻,我其实是想说,在你的人生半径中,相对固定的点越少,生活就越稳定。当然,安稳往往也是枯燥的代名词,固有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惯性和黏合力,想要打破它,通常不太容易。
而渴望改变的我们,时不时会生出“越轨”的念想,于是,在常规的人生路径之外,会出现一些非常规或者偶然的路径。比如,地点不确定的假日旅游、不定期的郊外野餐、突发奇想的同学聚会……这些并不确定,甚至突如其来的事件,像一个个色彩鲜明的游动粒子,为我们庸常的生活注入不安分的因素,让原先或绿或蓝或紫的日常图谱受到干扰,偏离主色调。
有些碰撞你原先轨迹的“粒子”是可以选择的,比如你的度假计划,或者辞职申请;有些却是无法预知的,让你措手不及,像父母突然生病住院、常驻外地的工作指令。这些可期不可期的“袭击者”,改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有些人能让它们的好发挥到极致,淡然应对它们的坏;有些人却只能让自己手忙脚乱,不胜其扰。颠覆故态的想象和应对变故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要是你缺少后者,最好审慎调整既定的轨迹。
没错,我们的父母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好友闺蜜更在异国他乡,可他们总会是我们生活半径上的一个点,哪怕光顾的时候少之又少,甚至可能永远是计划中要去的一个点,却时时出现在我们的谈话、讨论和牵挂之中,虽然算不上生活的主调,却也是不可缺少的配色。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根据情感的亲疏远近,划定我们人生半径的大小。再远的人,只要TA在我们的心中重要,生活就一定有其一席之地;再近的人,要是TA从未真正影响过我们,我们也一样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