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家,并不是总正确的美文
那是在佛蒙特的一个寒冷早晨,一个女编辑开的车突然一阵发飘,于是她赶快在一家汽车修理部门前停了下来。“别担心,”机械师向她保证:“车一跑起来,就不会再飘了。”她了解自己这辆车,在过去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可行家告诉她没事儿,她也就只好将车开走了。
后来却发现是水箱冻住了,她那辆车也几乎报废。“真是报应,”她告诉朋友,“就因为我轻信了那些别人以为什么都懂的人的话,自己对周围事物应有的判断也丧失了。”
这个世界已变得那样复杂,我们在了解它或同它打交道时,从能力方面就已失去了自信。但常识却是现在和过去一样是大有益处的。再多的专长也替代不了对某一人、某一情境的特别认识。多数情况下,你还得相信自己的判断。
乔·库德尔特是几乎丢了性命才学会这一点的。一天,他在看书的时候,无意识地挠了挠后脑勺,忽然注意到有那么一块地方,在挠头时发出的声响就和指甲划在空纸盒上的声音差不多。他马上去找大夫。“您说您脑袋里有个洞?”大夫取乐似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恐怕也是您头皮上哪根神经弹出的曲子!”
两年里,库德尔特找了4个大夫,他们都告诉他完全正常。找到第5个大夫时,库德尔特几乎都绝望了:“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清楚,我知道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您要不信我的话,我就做个X光,让您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大夫说。
果不其然,肿瘤在库德尔特脑袋里已弄成了一个眼球大小的空洞。手术以后,一个年轻的大夫站在他床边,踌躇片刻后说:“要说也是件好事儿,您还是很聪明的。大多数人都死在这种肿瘤上了,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在哪儿,等发现时已晚了。”
库德尔特知道自已并不聪明,而且在权威面前也表现得很驯服。在找头4个大夫看病时,他就应敢于直言。当然,对某些完全肯定的观点能提出疑问还是相当困难的。
我们不应被行家之言所吓倒。
当遇到我们确实熟知的领域。如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住所,让我们听完行家们如何说后,自己再做主张吧。我们的推测或许和他们的差不多,有时可能还要比他们的强些。
第二篇: 通讯录并不是人脉美文摘抄
以前我和同事于冰合租的时候,于冰手机通讯录上记着很多人的通讯方式。这些人有于冰熟人,更多的是有一面之交的人。当时在某个场合,人家可能很礼貌地递张名片或者留下电话,于冰都很宝贝地留在通讯录里,他把这些称为“人脉”。
于冰得意地说道,一个人如果要成功,需要很多人脉,然后兴奋地拍拍自己的手机,对自己的通讯录很是满意。好像这本通讯录足以保证他这辈子工作和生活无忧。
我说:“人脉不等同通讯录!”于冰很生气:“怎么不等同?你是不是嫉妒我人脉广?”既然他这样认为,那我只好不和他谈这个话题了。
我一个朋友甲失业了,无钱租房,我就把朋友甲请到我的屋里,我的屋里只有一张单人床,我让他睡床,我打地铺,然后周末买了张钢丝床和被褥,我睡钢丝床。朋友甲感激得不得了,后来他找到新工作了,发了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要付给我钱。我拒绝了,说我一个人也是住一间房,我就是帮个小忙而已,怎么能要你的钱?朋友甲很感激地拍拍我的肩,没有再说什么。
朋友乙是以前合作公司的一个员工,算是熟人。后来他被公司派到外地的分公司了。他妻子即将生孩子,他母亲过来照顾。但是,母亲从农村过来,第一次来大上海,怕迷路,妻子挺个大肚子又不能去接。于是,他给我打电话。我知道这情况后,主动要求去火车站接。朋友乙感慨地说:“你这样的实在朋友我以后交定了!”
朋友丙的父亲生病了来上海住院,他一个人忙不过来,我下班后陪护了一个多星期。反正我回去睡也是睡,在医院里睡也是睡,于是我在医院护理了好几个晚上。朋友丙很是感动。
我们公司是四个老板合办的一个公司,几人内讧,公司效益不好,我准备跳槽。
朋友甲现在已经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了,我给他打了电话,请他看看能不能帮我忙。他说道:“我们部门暂时不缺人,但是,放心吧,我会找其他缺人的部门经理的……”很快,我果然被招聘到他们公司,工资待遇是上一家公司的一倍半。
我当初准备购房交首付的时候,还缺6万元。朋友乙知道后,主动把钱借给了我,我才在房价迅猛涨起来之前买了房子,要不然,到现在也没有办法买。因此,我能早早地住上自己的房子,还是得益于朋友乙当初的主动帮助。
朋友丙后来升职为公司的副总,在他的帮助下,我跳槽到他们公司当了部门经理,月薪也涨到了将近2万元。收入的大幅上涨使我有能力提前还上了欠朋友乙的钱。
作为一个从外地来上海谋生的异乡人,我的人脉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使得我在职场发展以及购房问题上从来没有落空过。
那四个老板合办的公司倒闭了,于冰求职很难,闲了三个多月,他黯然离开上海回到了老家那个小城。他的通讯录上的那些人脉并没有给他带来一丝帮助。
很多人像于冰那样对人脉有误解,以为把别人的手机号记在通讯录上就等于添加人脉了。不是这样的。人脉是你曾经付出去多少真诚和帮助,人脉是你热心地帮助过很多人、遍洒了很多关爱。只有这样,在你困难的时候,那些通讯录上的电话号码才真的变成人脉,才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渡过人生路上的一道又一道难关。
第三篇:有时直线并不是最短距离美文摘抄
十八岁那年高中毕业,我到镇上的砖窑厂去打工,老板给我推来辆拉车说:你拉土吧。于是,我就成了运土组一名最年轻的组员。
我们的任务就是每人一辆拉车,在距窑厂近一公里远的采土区装满土后,一车一车运到窑厂来,每人每天二十车,从采土点到窑厂,是三十度左右一个漫长的陡坡道,平常一个人拽一辆空车拉车都很吃力,何况装满一车沉重的黄泥土?我弓着腰,拼命拽着拉车的背带,绷紧双腿狠劲儿地往上拽,胳膊发麻,两腿累得直打哆嗦,汗珠叭哒叭哒地摔到地上,在落满厚厚积尘的陡坡上,砸出一串又一串的麻点。第一天艰苦地结束了,拖着满身的酸痛到记事板前一看,别人的任务都完成了,我才运了十五车。我愣了,怎么会这样呢?他们拽着拉车在陡坡上左扭右拐,只有我是拼了命狠着劲儿直线走的,怎么还比他们少?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啊!
第二天运土,看着我累得站都站不直的样子,邻居刘大叔说:“你这样拽车不行,人累垮了,任务还一直完不成。”刘大叔边说边给我做示范说:“瞧,先往右斜着走,再往左斜着走,就这样一直左斜斜右斜斜,不用太费力就拽上去了。”我看着刘大叔的车辙,一直呈“之”字型的蜿蜒着爬上了陡坡。我心里直觉得好笑:这样走,至少比直线走多了一倍的路,怎么能又快又省力呢?
但我还是依照刘大叔的走法试了试,一试果然省力了许多,天快黑的时候,我很轻松地拽完了二十车黄土。开始的时候我挺不解,怎么走曲线比走直线还省力呢?但渐渐我就明白了,刘大叔们这种上陡坡走曲线的方法,左一斜右一斜的,就把陡坡的坡度一点点斜缓了,三十度左右的陡坡,或许被他们斜成了十度或五度。
其实,人生对于我们每一个负重的人又何尝不是一个漫长的陡坡呢?我们精疲力竭地拼命走直线,企盼尽快地登上辉煌的顶点,但却常常落在了那些轻轻松松走曲线的同行者身后。在我们人生的陡坡上,直线并不是最短的距离,能够使我们更快更省力地达到辉煌顶点的,或许是曲线。
曲径通幽,曲是一种便捷,曲是人生的一个大境界,在我们人生的漫长陡坡上,我们何不轻轻松松地走一道自己的曲线呢?
第四篇: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美文
“这有什么用?”几乎是很多爸妈最爱问的一个问题。很多爸妈都好像上好发条的娃娃,你只要拍他的后脑一下,他就理直气壮地问:“这有什么用?”
“我会弹巴哈了。”“这有什么用?”
“我在想太阳为什么会燃烧。”“这有什么用?”
“我会辨认熊的脚印了。”“这有什么用?”
这是我很不习惯回答的问题,因为我没被我爸问过这个问题。从小,我就眼睁睁看着爸妈做很多“一点用也没有”的事情。“漂不漂亮?”“喜不喜欢?”“好不好吃?”这些是我们家会问的问题。
长大以后,越来越常被别人问:这有什么用?我才忽然领悟:很多人,是随着这个问题一起长大的。我的成长让我相信,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大都没有什么用:爱情,正义,自由,尊严,知识,文明。这些一再在灰暗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些才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的追求。
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第五篇:做事无须总低头美文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些人畏首畏尾,沮丧颓唐,失去信心或是一蹶不振的也不乏其人。
绿茵场上,足球运动员罚点球时,你会发现有的运动员因点射失误,总会不由自主地低垂脑袋,表现出灰心丧气。殊不知,他的这种十分消极低沉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其他队员的情绪,导致整个球队激情颓废,因而一败涂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如果你稍作留心就会发现,一个人总是低首垂眉,他给我们的感觉,一定是灰心丧气心情不佳或是在消极地思考。不知不觉中,一种抑郁感也会悄悄地爬上你的心头。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如果老是低着头,将眼睛紧紧盯着地面时,会致使心情抑郁。相反,若将目光稍稍抬高一点,就会减轻抑郁情绪或避免悲观情绪的发生。
中国有句老话叫“抬头做人,低头做事”。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挺起腰板光明正大的做人,弯下腰去按客观规律踏踏实实地做事。
亲爱的朋友,我想告诉大家,做事无须总低头——当你感觉疲惫之时,不妨把头高高抬起。这样,一缕明媚的阳光便会在你眼前闪现,带来的不光是兴奋,更多的是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