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0:0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秩序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秩序读后感》。

第一篇:世界秩序读后感

《世界秩序》读后感

世界秩序——这是人类历史和全球进程中经久不息的话题。正如中国一句俗话:“风水轮流转。”世界秩序经历几千年变化而不曾停歇,世界的领头羊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要想将世界秩序几千年的变化娓娓道来实属不易,遑论用三十万字的篇幅将其中的规律鞭辟入里去粗取精地剖析给读者。

——基辛格就是要用这本书完成这件事。

《世界秩序》一书,基辛格将世界按照地理位置切割成几个板块,分别研究论证了这些地区的秩序和发展,以及这些地区对于世界发展进程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我不是一个狂热的历史爱好者,仅有的一点历史知识是从初中高中的教材里获得的。书中很多历史,比如中东,比如南美,我都茫然无知。但是我还是津津有味地看下去了。为何?首先,这离不开基辛格化复杂为浅显的语言魅力,对于许多苦涩的历史和专业解释他采用了生活气息化的处理方式,使其生动形象,犹如讲相声或者说书一般。其次,基辛格能够很好把握重点和核心,许多冗余的与本书论证核心关系不大的历史事实他做了简化处理,使表达的中心意思能够很好地凸显出来。再者,他的论证说服的逻辑性非常强烈,思维相当缜密,具有完备的论证体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时时刻刻能够明白笔者论述的内容。正是由于上述几种原因,《世界秩序》才具有了其他历史论著无可比拟的独特性。无论是史实的阐述,还是基辛格借助史实企图阐明的论点,都凸出现眼,入木三分。我对中东的历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是在看过整本书后,竟然明白了宗教在这片纷争之地上扮演的独特角色,对于沙漠文化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人类曾被隔绝在一块块孤立的大陆上,但经过几千年的交织融合,人类联系日渐密切,世界秩序的变化发展与此同时趋向复杂和多变。人类彼此间的交融和斗争是整本书探讨研究的中心。基辛格通过每个看似独立的章节的讲述慢慢将各个大陆的人类编织在同一张网上,最后收紧大网,把世界秩序生动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世界秩序的演变、发展动力、未来趋势在基辛格的笔下都无从遁形,显露无疑。这种整体探究的方法,正是这本书独到的研究方法。

读完书,窃以为本书的落脚点和现实意义就是引导人类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世界秩序的演变。就中国而论,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自然不能独善其身闭关锁国,中国应该采取正确的策略,做到有退有进能攻能守,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能够读完《论中国》和《世界秩序》这两部杰出的论著,深觉获益匪浅。

每一次阅读,就是一次全新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我拓宽了眼界,也丰富了自我。社会不只是靠经济发展就可以实现总体发展目标的,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没有相应的文化发展,整个社会是得不到提升的,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文化,社会才能进步。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只有继承了传统文化,才能有本民族的特色。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的作者楼宇烈,从百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开始,为我们讲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并且为我们指出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交流更加快捷的现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如何与世界接轨。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读书与做人应该写成读书等于做人。清初学者陆陇其说过,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后,句句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读书。为了提高自身修养而读书的人,不见得不重视文章的章句,只是更看重文章内在的思想。读书的第一个目的是通晓人道,明白事理。通晓人道即要懂得怎样做人。让孩子学习《弟子规》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弟子规》中讲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言行举止规范。让我很欣喜的是现在很多的幼教中都添加了国学课程,而我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国学课程,并不是为了单纯让孩子去参加那种国学的朗朗上口的表演,而是希望这一代可以从少年儿童时期就开始养成好的习惯。从我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后,我更加觉得,这并不仅是对弟子讲的,每个人都应该按照书中所讲的道理去做,身体力行,日积月累,人的气质会发生变化,人格会不断地完善。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是:生命是一代一代相延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这有血脉的联系,彼此都是有责任、义务的,我们是要自觉自愿地来遵守伦理规则的。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我的父亲是南方人,17岁的时候入伍踏上了北方这一片土地,从此开始了他四十年的军旅生涯,找了一个北方的媳妇有了我这个唯一的孩子。因为工作的关系,父亲不能过年回老家,但是每到年夜饭在我们家的餐桌上总是会有两道南方特色的菜,红烧鲤鱼和肉馅元宵。当时的我并不理解这两道菜对父亲意味着什么,直到父亲去世后,又到过年时,接到来自南方爷爷奶奶的电话。他们问我,过年有没有吃红烧鲤鱼和肉馅元宵时,我才理解那种心酸,那两道菜并不仅仅是果腹的食物,那是能够找到我的根的强烈归属感的菜,是我与家乡亲人联系的纽带,让我深刻地记得我和家乡是不可分离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是建立在珍重自然的基础上的,自然,即事物的本然状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直观直觉入手的,中国文化注重思维方式的本然状态。通过实践来看我们的思想那会更生动,而中医就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者。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仅仅看病的,生命因中正和平而产生,延续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于术数”即要选择保养身心的好方法,又要有正确的理念去指导养生。年前的时候由于上火得了急性扁桃体炎,为了更快地消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打吊瓶。期间一个大学同学前来探望,用她新学的中医知识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记得在大学时期她体质特别差,冬天的时候手就没有暖和过,最近她迷上了中医,并且报了一个初级的中医课程班,在认认真真地从基础学起,用她的话说调比治更重要。听说了我的症状后立即翻书找到一个小药方,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药方一共才需要13.9元的药材,配起来可以喝三天,关键是喝起来味道还不错,效果也明显。她对我这么轻易地使用抗生素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如果开始依赖抗生素那么人就会失去自我修复的能力,正如楼宇烈在书中所说,我们的确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现在在儿童医院里,中医儿科的热度明显升高,这代表的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开始重视从孩子的根本来调理治疗,而不是简单地用抗生素去求快,而且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认可我们的中医,甚至我们应该称之为国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文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人文文化是起引领作用的,它指明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引领,科技文化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一样,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因为有人文文化才会让我们不至于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科技文化确实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它不能解决精神层面的生活需求。中国要坚持人文文化,并用人文文化来弥补科技文化的不足、缺失,这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

文化无疑是一个高频率使用词语。但究竟何为文化,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再进一步讲,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更是很难说清。张岱年先生与弟子程宜山博士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则试图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出发,将这些文化问题讲个明白。

文化定义的中西之辨

在世界文化研究史上,曾发生过一场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词义之争。英美学者在指称文化时,常常用文明这个词,但是德国学者则常常使用文化这个词。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争论,实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研究中两种对立的传统:即英美的实证社会学传统和德国的历史哲学传统。在实证社会学传统的研究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历史哲学传统的研究者认为,文化是一种以生命或生活为本位的活的东西,或者说是生活的样态,他们认为文化的形态化、制度化、模式化正意味着文化的死亡,因此也就有“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的观点。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之意,西汉的刘向曰:“凡武之光,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不难看出,文化不仅是一种在人本身和身外自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人不断从动物状态中提升出来的过程。通俗地讲,文化是“文”与“化”的合称,如果“文”不能影响、教化、感化人类的心灵,给人精神性的启迪,那就不能成为“文化”。比如,自然界中的一座山,本身是没有文化的,可文人对山进行赞美写成优美的诗句,并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与启迪,那么自然中的这座山,就赋予了文化的意蕴。

此书对文化如此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书中探讨中国文化精神时,基本上也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之上拓展开来。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赞同这个定义,可是对此定义中提到的物质、精神等关键要素,想必不会提出强烈的质疑。

文化精神的中西之异

任何一种文化能持续发展,必然有着特定的精神作为支撑。文化失去了精神,就如同失去了灵魂。何为中国文化精神?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此书中,张岱年和他的弟子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四点。一是刚健有为,这涵盖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方面。二是和与中,其思想主要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三是崇德利用,主要是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四是天人协调,其精神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对这四种基本精神进行重要性的排序,那么天人协调的精神,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今天,唯有进行横向比较,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书中认为,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方面。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15世纪以后逐渐衰微,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历程。这种论调虽然偏激,可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是客观存在的。至于最主要的缺陷,张岱年在书中认为:那就是缺乏实证科学的文化传统。

它具体表现在人们重整体轻分析、重直觉轻知解、重关系轻实体、重实用轻理论。这对于以分析、知解、实体和公理化体系为特点的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显然是不利的。另外,中国古代强调“天地一体”“变化日新”,其许多结论与支配近代自然科学的“理学自然观”格格不入。

这里要指出,中国人缺少实证科学的传统,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科学技术。比如,当前很多人都套用西方科学的标准,认为中医药学不是科学,原因是中医药学不能把病理说清楚,中医药学中的“穴位”“脉象”“养气”“食补”等学说,在西医科学中根本就不存在,也没有“科学”根据。然而,中医药学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缺少实证科学的文化传统,就彻底否认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盲从或者贬损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极端,必须引起警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将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正可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真正做到美美与共。中国传统文化之探索,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无论世界变化的节奏有多快,作为中国人,永远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第二篇:《世界秩序》读后感

读完《世界秩序》后,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又买了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回来看的兴趣盎然,一口气居然读完了。之前觉得像这种动辄四五百页的书,读起来会非常“艰难”,而当你感兴趣的时候,每次阅读就是几十页,半个月可以读完一本书。

基辛格博士对于中美关系而言,至关重要。他见证了毛邓江胡四代领导集体,现在依旧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作用。为什么一位美国官员,最高职位只是国务卿的官员,居然可以在中美关系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基辛格博士之所以成为中美关系的常青树,恰恰是因为他最高只做过国务卿,而没有做总统。总统都受其所在政党政见的限制,政策很难有连续性,受美国政治周期的影响(四年一个任期)。而基辛格博士,却可以作为政策顾问,长时间地参与中美关系的发展(他肯定也参与了美国的其他外交政策)。最后一方面原因,则是他参与中美建交时尚年轻,且身体好,长寿是“常青树”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基辛格博士还是位学者型官员,学者的身份使他可以不断地思考政治关系,一直参与到美国外交与世界秩序的构建。

二战结束至冷战结束,世界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世界的主要矛盾可以说是美苏的对抗。而美苏对抗的直接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标榜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互相敌视。苏联要支持所有的国家发动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在美国眼里,这就是一种颠覆政权的破坏。

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结束,美国大获全胜,以苏联标榜的社会主义制度被美国和平演变。此时的中国,也曾发生骚乱,但还是控制住了大局,不仅维持住了社会主义制度,还与美国达成谅解,争取到相当长时间的和平发展机遇。

苏联解体10年后,911事件不仅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恐怖主义越来越嚣张,而中东的伊斯兰世界,则更是恐怖主义的温床。当美苏争霸结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歧暂告一段落,可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却又席卷世界,成了世界秩序的最大威胁。

不论是美苏争霸,还是参与伊斯兰国家的事务,美国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之前有人调侃说美国是世界警察,刚开始我还不能深切的体会到,现在真是觉得这个比喻很恰当。

美国做为世界上的头号大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是最强大的。而美国的理想主义情怀,让美国上到总统下到公民,都认为应该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尤其是那些美国认为的非民主国家里传播他们的民主思想,或对别国的政治制度指指点点。这就是美国的逻辑,我自己很发达还不够,我得让全世界都跟我一样发达。

美国的这种“布道式”地宣扬他们的民主制度,除了他们的理想主义情怀,还有另一层的原因:他们认为只有全世界都实现了美国式的民主,这个世界才会是永久稳定的。只要还有专制制度(包括非欧美式的民主)存在,那就是世界的不稳定因素,也就是美国的威胁,美国就要消灭这个威胁,将其视为敌人。

美国的这个“奇葩”逻辑,我相信,所有美国之外的人,尤其是像我们中国这些采取非西方式民主国家的公民都觉得很奇怪。我们中国还能稍微理解并偶尔向往美国式的民主,但是那些极端的伊斯兰世界,估计就算是牺牲性命也不会接受美国的制度。而美国想要彻底同化伊斯兰世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他们从地球上驱逐出去,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简言之,基辛格博士认为,世界秩序就是世界各国围绕美国而建立起来的均势。大家接受美国的领导,接受美国的监督。那些不愿意接受美国管制的国家,都是不稳定因素,都是错的,因为美国的“管理”让世界变的更加繁荣和民主。

不知道基辛格博士对于当下的中美贸易战持何种看法?我可以谈谈我的看法。

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很早就说要搞盛大的庆祝活动,但是由于最近中国经济运行不如预期,庆祝活动一直没有开展。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外贸缩水带来的“产能过剩”,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就谈过。

其实现在全球还未走出2008年欧美次贷危机带来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8年,其实就已出现“产能过剩”,2009年初,即2008年底我刚去广东上大学,第一学期回家过年,对于半年都没回家的我兴奋的几夜没睡好觉,但是回家的火车票却买不到了,学校的解释是经济危机导致很多广东的企业订单缩水,农民工集体返乡。这是我目睹的经济危机。

但是为什么产能过剩和去产能是这届政府才提出呢?因为上届政府的四万亿刺激计划,让那些本该淘汰的产能,又维持了几年,根本原因是我们舍不得放下经济增速。但是四万亿的经济刺激,好比是给危重病人的一剂强心针,虽然短暂地让病人有了好转,却加速了病人的死亡。中国经济也是如此,这届政府面临的房价高企,金融杠杆,实际都是在解决上届政府遗留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美国的支持,早期离不开美国的技术,现在则离不开美国的市场。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们“被整合”入世界分工,我们“分化为世界工厂”的一部分,我们不仅需要别国生产的原配件,更需要别国的市场。

我们艰难地通过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接世界经济的机会和挑战。然而,当中国终于开始实现经济腾飞,开始彻底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欧美民粹主义兴起,各国经济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壁垒提高,贸易战一触即发。

英国脱欧,是民粹主义兴起的重要标志。随后是法国本次大选时的极右翼候选人勒庞,声称如果赢得大选也会带领法国脱离欧盟。那段时间,全球都在关注法国大选,因为欧盟的“三位大咖”之一的英国已经脱欧,如果法国也脱欧,那德国就难以继续领导欧盟。德国的大选,虽然默克尔勉强赢得大选,但是政府组阁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欧洲可以说是一片混乱。

直到美国大选特朗普赢得大选,美国内外均表示哗然,不仅我们不喜欢特朗普,连美国自己都不喜欢他。特朗普当选总统,逐渐开始推行其竞选时的主打口号“美国优先”,开始对各国进行贸易战,开始各种退出经济合作组织。中美贸易战的强度和危害,相信大家都已目睹了。

有人说,中美贸易战本可以预见,且早期可以通过谈判避免,但两次机会都没把握住,现在仍旧没有想出结束贸易战的办法,是最后且最大的失败(都不能算是失误)。我们一味地叫嚣美国进行的贸易战有各种不对,请问,这有什么卵用?没办法,我们也想不出有卵用的措施。

第三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国际政治学名著导读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级:政治131 姓名:饶乃进

学号:1303010178 指导教师:王勇

2016年7月25日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一位在数数十年前就预言中国必会发展强大的学界泰斗,一位以国际政治研究而闻名的西方奇人,他就是美国国际政治学家亨廷顿。他的一生有很多惊世的著作问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秩序问题,文明冲突的问题,为后人理解政治和政治实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可谓功不可没。这次我有幸翻阅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又一次领略了大家的风采,让我受益匪浅。

“文明冲突论”在普通知识分子的层面中影响更大,这是因为这个逻辑和观点并不深奥艰晦。简单来说就是,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的政治生活。他同时认为,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亨廷顿明确指出,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有效的保证。

“文明冲突论”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亨廷顿认为,当前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的趋势,不同的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地共处,比方说冷战VS冷和平,而种族冲突将会普遍存在。他强调,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亨氏认为在美苏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框架由中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和拉美文明/非洲文明组成),这其中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最可能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他甚至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应对这两种文明可能引发的“冲突”的方法。

听起来横贯了军事主义的味道。有这种感觉并不奇怪,亨廷顿刚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时候,其第一本书《士兵与国家》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当时有不少批评家指责这本书有浓烈的军国主义色彩,让人联想起墨索里尼的“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上世纪六十年代,哈佛大学一些学生更是在亨廷顿的寓所门口涂上了“战争罪犯居住于此”的标语,更导致他被哈佛开除,转道哥伦比亚。

但是我始终觉得,看“文明冲突论”,首先应该绕过自身的“中华文明”的身份背景--当然我赞成我们的出发点可以从中国人的角度入手,但先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解读“文明冲突论”,则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亨廷顿的核心主张。

分解亨廷顿其人,在政治思想上,他的两面性备受关注,美国人用一个精辟的语汇加以形容:“心属于自由主义,头脑却属于保守主义”。亨廷顿有“美国右翼政治思想家”之称,但他又是民主党的终身党员。这很有意思。

在亨廷顿的早期著述中,曾详细阐释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定义。他认为自由主义是一种宣扬个人主义、自由市场、法治的意识形态,而古典保守主义则并没有一种明确的主张,它是一种维护自由制度生存的理性。“真正的保守主义在于维护已经存在的东西,而不应到国外四处讨伐或在国内引发激变。”

亨廷顿说,“美国的政治智慧不是从我们的观念,而是从我们的制度中体现出来的。最需要的不是创造更多的自由制度,而是成功地保护起那些已经存在的制度。”其实“制度化”在西方世界哲学和政治领域根深蒂固,美国人拍摄《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唤起广泛共鸣,其基于“体制化”的宿命性阐释才是最最切中命脉的,否则这个故事在《基督山伯爵》原著面前根本一文不值。

亨廷顿将儒家文化列为未来文明冲突中最需要警惕的文明,并认为中国文明将对世界构成挑战。在他的层面,这种观点无可否非。其实这就是人们一直所说的立场问题,也是我开头提到的,应该绕过自身的“中华文明”的身份背景去解读这个观点--中国的形形色色的“美国专家”的存在价值,不在于告诉中国人民,有他们这些人正在和美帝国主义抗衡着,日复一日在做着口舌之争,并告诉美国佬们,谁才更古老悠久,谁的标准才是真正的价值标准? 在我个人看来,认为“随着当前中华传统文明的逐步回归,因为时代背景而造成的中华传统文明的断层必将逐渐逾合”的观点是过于乐观的,因为历史总在进行,时代赋予一个民族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当下是好的,历史也许会定义其为不好。因此用宿命论对待民族问题,或多或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历史态度。

美国人其实特别矛盾,他们的民众意识里的自由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因此大多数美国人对国际事务中的权力政治深恶痛绝。但是美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又常以世界警察自居。亨廷顿抛出这个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他看来,“美国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民族主义,它不是通过宣称美国人民比其他人民更伟大来证明自己,而是通过宣称美国的理想比其他理想更伟大来证明自己。”一句话说明了全部。

矛盾因此而来,在涉及保卫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的情况下,美国的对外政策一定会受到和平主义的有力制约,而在涉及保卫人权的情况下又会出现一种贸然使用武力的倾向。结果就是号称自由主义者的美国人,今天要求国会消减军费,明天又要求他们出兵武力打击他国。

亨廷顿将美国的自由主义有僭越之势的危险看得透彻清晰,于是他想尽办法,希望实现美国的自由社会和政府军方之间的微妙平衡,归结起来也无非“美国立场”四字而已。这个才是最实质的问题。然而和世界上的大多数一流学者一样,政治立场的制约被无限放大,其鼓吹的自由主义之核心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什么,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理性和尊严。”但是在任何一个社会体系中,所谓人性的至高化都是乌托邦式的托词,亨廷顿的伟大之处在于跳出了学者的理想状态,将所有的论述核心放在一个论点上,即“文明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但同时,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最可靠的。”

人类思想往往就是这么脆弱而不靠谱,包括美国人在内的世界学者批评了亨廷顿十年,然而在9?11发生以后,这其中的大多数人又一边倒地转而重新审视他的理论,无数的新闻记者围拢到亨廷顿的身边,他们的内心依然觉得这位老教授的观点无法在世界领域站稳脚跟,但他们开始相信亨廷顿的前瞻性、敏锐眼光和严密无缝的逻辑。并转而相信文明冲突的主导型。

亨廷顿却在此时说,他依然坚持他的“文明冲突论”,但是他强调,9?11不属于这个范畴--舆论马上又是一片哗然。但是我恰恰最看重这一点,这是亨廷顿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在我看来这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中“得了便宜卖乖”,而是一种真正的科学严谨性。

尽管大师过世已近十年,但他的思想仍在世界各地放光芒,正如他所说 “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对真理的探求与学术争论是一回事。”--我坚信,相对于“文明冲突论”,这才是这位可敬的老者留给世人更重要的东西。

第四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蔡淋芬0851901

3摘要:冷战之后,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或者某种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共同体,很多政治家和学者立足于政治体系和经济制度的研究,然而塞缪尔亨廷顿却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去建构一个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国界关系。在把握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我对作者的观点有许多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剖析。

关键词:基本框架 理解和观点 剖析

刚开始拿到此书很迷茫,里面全部都是数学中的多元变化,文化、国别、地域差别、语言差别等等的各种变化,根本读不懂,总觉得无从下手。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帮我完成阅读,我很难找到一个自己可以立足的基点,更没有办法下笔了。多读两次之后,我从总体上对本书有了一个笼统的的把握,但对其内容也有一些质疑。他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的解读起到了轰动世界的效果。此书之所以能一鸣惊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从一个常人不会选择的角度下手谈论世界格局的变化。例如“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在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文明的冲突模式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又如“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等。

一、对本书基本框架的把握和观点分析

首先从整体上讲,作者从西方文明写到了东方文明,从中世纪文明、华夏文明写到冷战结束后的文明以及对未来文明的预测,采用纵横结合的方式将文明对整个世界局势的影响剖析得非常精湛。通过用对比的手法将每一地域的文明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用议论的方式论述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影响,并从此得出结论及:“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也就是说世界要和平,国际要稳定,只有建立在被世界认同的文明基础之上的秩序才是可靠的的,才能起到作用的。其次,在作者定好文明维护国际秩序的基调之后,开始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半径画起各 1

文明范围来,对各种文明的历史、现状和前倾进行了特点性分析。也对一些基本的范畴进行的论述,例如文明的概念、普世文明的问题、权利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明之间军事的转移、文明的政治界和中国对自身文化的伸张所导致的冲突等等。最后,作者对国际的发展趋势做了自己的预测。贯穿了这些内容,作者将整个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下面将谈谈我对这四大部分的逻辑分析和内容的理解。

(一)“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一部分这个题目主要是借助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而得来的,在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主导下,世界的文明发展也成了多极化趋势,即亨廷顿口中的多文明世界,这些文明主要包括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这些文明的形成意味着国际局势中交往的主体不是以民族组成的国家,而是以文化组成的各种“文化体”,即亨廷顿所说的核心国家。在第一章中,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世界政治的角度谈了文明的多元性,并对不同世界的文明进行了对比分析。亨廷顿说“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第二章中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了文明的多元性,即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以及这些文明的性质和文明之间的联系。在最后一章中他主要谈及了普世文明的含义、来源以及它的现代化和西方化等等。

通过对第一部分的阅读,我对作者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亨廷顿指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活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这一观点太绝对化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在为自己理论的不足作辩护,可反而是越描越会。我们区别不同人民的一般标志是什么?我想大家都不迷糊,那就是国别,那就是政治。比如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几个人作自我介绍,肯定会说我是中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或者法国人等等,我想大家不会都一直介绍说我是地球人、我是亚洲人吧?德国人、法国人和英国人不会介绍说我是欧洲人吧?因为他们要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但是他们具有同样的欧洲文化大背景,但是他们说出的却是国别、民族、政治。我们更清楚的知道影响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五个:

1.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主要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保障,和基本的生存安全,而国家实力指有形物之理和无形精神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综合国力,有实力才有发言权,弱国无外交。

2.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水平,对政治的影响其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3.科技因素。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稳立于世界之林的技术保障。

4.国际法。国际公法通过各种公约、跳跃、国际法庭去影响世界政治的发展,而国际私法主要通过准距法发挥其调节作用。

5.其他因素。例如军事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等等。

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绝对不是主导作用,因为他不是世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经济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文明不可能是影响国际格局的主导因素,现在不是,以后也不会是。结盟、合作或者其他表现方式的协作都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任何一个个体也不会和其他的个体融合到一起,更别说什么合作、结盟了。

“人们不仅适用政治来促进他们的利益,而且还用它来界定自己的认同。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是,才了解我们是谁”。政治表达的是一种认同,文化表达的也是一种认同,我们要认识、了解自己就必须了解别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没有别人的存在,自己的存在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支持什么,认同什么就必须了解别人支持的是什么,才能确立起自己支持的对象,任何有都是建立在无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不是”也就无所谓“是”了。“西方是而且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亨廷顿是在号召全人们做抉择,即选择一个他们认同的文明,其实质是选择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认识它、了解它并支持它,进而反对与其不同的文明、和民族,他用文化为幌子,企图找到更过反华的“盟友”,继续他们的“中国威胁论”。他的这本书在很大意义上来讲是对他认同的文明进行宣传,对其他正在寻找核心国家文明为依靠的文明进行示威,如果你选错了文明、跟错了队伍,你的文明终将没落,你的民族终将面临灾难。

“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按这句话的逻辑就是具有相同文化的就会有共同的国家利益,活或者结盟什么的,那么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中、日、韩是否该结盟呢?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中和日本韩国的国

际关系并不理想,这是我们没有文化共享吗?当然不是,而是我们的利益取向不一致。

(二)“变动中的个文明力量对比”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文明也不例外,亨廷顿认为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力量实在不断变化的,例如西方文明成衰落趋势,而东方文明却成蓬勃发展之势。第五章和第六章就主要讲一些文化的兴起和衰落的过程以及原因分析,例如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增加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又慢慢的为文明于文明之间和文明内部之间的矛盾埋下伏笔。

(三)“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讲旧的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联盟关系正在瓦解,并将被以文化为基础的正在形成的新的世界秩序所取代。他认为历史上很多国家因为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和认可而组合在一起,进行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各自的利益企图。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不断提速,以共同目的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联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稳固了,各种联盟内部出现了矛盾,联盟与联盟之间也出现了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因为不能调和而激化,最后以重组结束了联盟的生命。慢慢的,一超多强局面取代了了两极格局,各种联盟实现重组以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牌强国做到了屹立不倒,很多新兴强国也毅然耸立在国际舞台中央,成为影响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国家或某个核心文化圈,比如俄罗斯和其近邻,中华及其共荣圈等。

这部分里讲到了文化与经济合作,“单一文明组织比多文明组织做的事更多,也更成功,无论是政治和安全组织还是经济组织莫不是如此”,亨廷顿认为单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安全„„如果文明甲乙丙丁要进行合作,就得寻求一种共同认可的文明来减少进行复杂合作的困难和障碍,以这个共同的文明来作为他们经济合作的纽带,这岂不是很低效?或许甲乙丙丁根本就不用找共同的文明,而坚持以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为平台就可以进行高效的合作。何必要去强调、强化这样一个共同文明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者背后想要表达的仅仅是让这些企图找到合作伙伴的文明去寻找共同文明吗?谁又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共同文明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想我们心里应该有自己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提防美国所采取的任何有可能的反华行动。

任何两个居住在世界上的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国家,如果他们想有共同的国家利益,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文明是随时可以为这两个国家服务的,他们可以追根溯源、生拉硬扯的将两国用文明联系在一起。这跟一句古话非常相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为合作或者是自己的某种行为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文明往往是一个绝佳的幌子,但这个幌子永远不可能代替国家经济、政治利益而站在国际局势的首位,文明对于解决各种冲突和国际关系的调节作用往往如道德对于法律的强硬而在很多时候显得无能为力。

(四)“文明的冲突”

这部分作者主要讲了几大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文明内部之间的冲突,例如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以边界冲突为典型的伊斯兰文明内部的冲突等等;以多文化为特点的政治局势;从过度战争到断层线战胜,例如阿富汗战争和海湾战争等。

从逻辑排序上讲,我觉得第三部分和第二四部分应该调换位置。一个新的秩序的确立(第三部分)是因为有旧秩序的消失,而这时出现的则是各种文明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最后经过历史的筛选剩下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明,进而组建新的秩序,当这个新秩序组建好之后,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各种文化力量不断变动,形成新的冲突(第四部分),进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所以从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讲,应该对这两部分进行调整。

(五)“文明的未来”

这部分主要讲亨廷顿根据自己分析的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将来世界文明的走势做的预测,例如西方的复兴、世界之中的西方等。

二、以事实解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

最近国际上发生太多“民主、人权”的事,让我更加看清了亨廷顿的理论本质,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换成实质性的名字——利益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持续两个月的利比亚战乱状态就是利益冲突的真实写照,前面我也提到了影响世界政治因素很多,占最主要地位的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我觉得利比亚之所以会遭受多国轰炸的境地主要有以下原因:

1.国家实力不够。利比亚的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可以和西方各强国抗衡,甚至是周旋的高度。

2.和西方很多国家发生了利益冲突。主要体现的是资源匮乏的今天人们对生存资源的一种“民主”抢夺。

3.文明幌子迷糊了利比亚人民的眼睛。所谓的以共同文明建立起来的北约只是在追求本国“人权“,或许在他们的意识里,利比亚人民不是人。

4.国际法的无奈。维护国际秩序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在利益冲突面前是形同虚设,尤其是在英法美这样的大国面前,此时的国际法只是在为这些“民主国家”的丑恶行为拖延时间。不难看出以文明为基础所构建的国际局势只资产阶级进行剥削、掠夺的美丽外衣而已。

5.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本质的流露。在以追求人权、民主、和平为文明幌子的背后流露出来的是强权、霸权的丑恶嘴脸,利比亚是他们获取自身利益的牺牲品。

作为利比亚的殖民国意大利,起初对英法美轰炸利比亚是不反对的,甚至参加到该行列当中,因为他也想分得一杯羹,从中获取利益,曾经有的殖民文化在此时消失殆尽,国家利益、政治经济利益首当其冲。可是当一批批利比亚难民流入意大利时,意大利开始动摇了,这不是文明觉醒了,这仍然是利益在作祟,因为难民的大量涌入会给意大利带去更大的不可估计的影响和威胁等等,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利比亚的战火蔓延到了叙利亚,深陷战争泥潭确久久未能实现目的的西欧各国开始转战叙利亚,打着文明和平的旗号大张旗鼓的去推行他们的“民主、和平”,无论多么优雅的文明幌子都掩盖不住他们抢夺利益的丑陋嘴脸。利益决定他们掠夺资源和“推广民主”的方向,文明只是隐藏在他们前方的灯塔,只有他们才能看见,被“民主”的人民在“被民主”之前所看到的、听到的全都是民主。

哪里有他们想要的利益,哪里就会有“民主和文明”。

突然想起一句话“理解一个人的东西,你就要站在他的立场上去读他,用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那么他说的都是合理的。”可是当我们为其合理性论证时,我们可曾想过我们的真正立场?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兴亡。

总之,就学术上来讲,我觉得这本书达到了很高的高度,高到我很难看懂。但是就内容来讲,我觉得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隐形宣传和渗透,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本书。

第五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浙江工业大学 孙先辉

我眼中的南海危机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据亨廷顿书中所言: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它们同具有与自己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国家合作或结盟,并常常同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

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伴随着自身实力的下降以及众多潜在竞争对手实力的增长,美国全球部署战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近来美军撤出伊拉克以及“重返亚太”口号的提出,其策略实质是美国对1993年提出的东亚政策的三大支柱的再次强化,遏制中国发展。

仔细考量冷战后的国际秩序,不难发现山姆大叔为何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亚太地区。从经济秩序而言,欧盟货币一体化虽已形成,但伴随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弱小的国家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诸如希腊等国家甚至一度走向了破产的边缘。作为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法发挥的提振作用也十分有限。总体而言,欧元是最有可能对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进行挑战的货币,但不幸的是整个欧元区的协调机制以及每个国家的小算盘严重影响了欧元与美元相抗衡的能力。俄罗斯是苏联解体后最大的财产继承者,但是由于90年代经济改革的失误,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较前苏联有了很大程度的削弱。虽然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国家的实力有所恢复,但其严重依赖能源发展的经济模式受外部影响较大,整体的经济实力仍十分有限。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签署“广场协议”后,经济就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期间日本首相走马灯似的不停轮换,但日本经济似乎还在迷失当中持续。即使现在也有诸如: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对美国的冲击程度有限。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而今已然坐上了世界经济的第二把交椅。虽然经济规模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这足以使山姆大叔芒刺在背,欲先除之而后快。特别是作为儒文化圈的核心国家,不仅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且文明起源、文化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据亨氏所言,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纵然不论其观点公允与否,文明的不同确实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诱因之一,但个人认为决定国与国之间远近亲疏的关键因素最终都要归因于“利益”二字上来。任何的国家角色都可以转变,只不过就看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去背叛罢了。

从世界政治秩序来看,当下世界政治的内核是以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为核心再辅之以德国、日本等区域性大国组成了世界政治权利的中心。而其中,美国的盟友又占去其中的大部。虽然西方文明内部也有着或大或小的矛盾,但当出现影响西方世界的关键性事件时,几个国家总能互相妥协,达成较为一致性的意见。而从中国以往在世界政治舞台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尚不足以对西方的政治格局施加大的影响。中国现今实力也决定了中国对外政策的走向是亦步亦趋的,不可能有大的动作。最近中国宣传了自己的六大“核心利益”其实质是基于对外部威胁的一种隐形情绪表达。中国要想获得更大的政治话语权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美国现在也面临着经济不景气、阿富汗等诸多棘手问题,但遏制中国的企图一刻也没有放松。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想通过货币手段打压中国的想法绝不明智。台海局势而今较为缓和,这张牌所起效用有限。而人权、西藏等问题在某一时间点或许能够对中国有着较为严重的冲击,但基于整个中美关系 1

浙江工业大学 孙先辉的时间段而言,这两张牌定然不是主流。因此,南海问题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所惯用的一张牌。

南海是中国大陆濒临的四大边缘海之一,位于中国南部方向,曰:南海。众所周知,先前南海局势有种剑拔弩张的感觉。中国渔政船切断了越南石油探测船的电缆、越南扣押中国南海捕鱼渔民、菲律宾引进美国二手巡逻艇等一系列事件不断上演,南海面临着危机。

上世纪70年代南海勘探出蕴藏量巨大的石油矿藏,因此南海也就拥有了“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而后南海问题才渐渐暴露出来。先前各国对中国拥有的岛礁海域并没有过多的异议,但当此海域发现石油之后,众多东南亚国家不愿意放弃嘴边的肥肉,纷纷对南海提出了主权要求。但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海洋策略的缺陷,导致了南海纷纷被地区各国所瓜分。截至目前,南海海域所开采出的油井,没有一口属于中国,越南通过开采南海地区的石油获得了超过250亿美元的石油收益。并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合作,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南海问题愈加难以解决。

就南海问题相关方(台湾除外)而言,海军实力与中国海军实力全然不在同一水平上,中国忌惮的是其背后美国强大的海军实力。美国拥有十一艘核动力航母,而中国首艘航母才下水试航不久,且为常规动力,各项配套武器系统均与美方有着巨大的差距。就算今后各项武器系统成型,组建成中国的航母战斗群,其象征意义也远大于其实质所起的效用。南海其他国家深知中国的崛起需要时间,因此,对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建议也是充耳不闻,中国的海洋权益面临着严重威胁。而对中国自身而言,南海问题不能永久搁置下去,但就目前的实力而言,中国采取的各项行动也必须限制在不引发武装冲突的限度以内。南海危机依旧会持续下去,南海的前景不甚明朗。

(注:此文不对其他大国如:俄罗斯、日本参与南海问题进行论述)

下载世界秩序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秩序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决定论?NO!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在读书界引起一阵骚动。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一.对本书最核心观点的理解和对作者所提出的世界范式的看法 初读此书,你常常能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新奇感与熟悉感,作者在其中陈述的,他所提出的看待......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2

    《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摘要:世界上的国际关系框架是七大或者八大文明为基准的:中华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或者再加......

    读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

    读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孙立标在阅读中与智者对话,在思考中和高手过招。——读基辛格《世界秩序》有感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发表了温暖而且充满力量的元旦献词,细......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最终定稿]

    文明的背后是什么?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亨廷顿在《文明》一书中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或者战争将是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他认为未来世界将可以分为......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

    如何看待现代化与西方化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心得 2010政治学与行政学班 海啸 201003402118 老师要求我们这一学期读一本政治学的著作, 在舍友的推荐下, 我......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讲述了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关于冷战格局瓦解后国际政治将如何演进而提出的文明的范式和思维框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