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时间:2019-05-15 07:3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第一篇: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现代化与西方化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摘要: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其文明冲突论的集大成之作。在国际政治学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其中论述“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角度入手,试图在这一方面应用文明冲突论的范式,得到亨氏对于非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客观评析。

关键词:

文明冲突 现代化 西方化 普世文明 非西方文明

一、引言

以文明为单位划分世界的方式在西方由来已久,历史学界里的文明史观一直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以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大约二十来个文明一一研究其发展脉络和历史沿革,探究各个文明的共性与个性,是现代历史流派中十分重要的一种。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显然是借鉴了这一历史分析方法的影响,将冷战后的世界分为了七到八个文明单位作为世界局势的政治力量进行博弈。这样一种横向划分世界的方式,能够避免按照众多国家划分引起的琐碎与复杂,又能避免冷战时期两分法的粗暴与直接,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总的来说,亨廷顿文明政治观所得到的结论就是世界已经逐步脱离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阶段,而进入了以文化差异为冲突根源的历史阶段,未来世界格局建立的重点将是几大文明之间的博弈。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分五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章,亨廷顿用文化(或者说文明,书中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样的)将世界分成了七到八个主要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潜在的尚未崛起的非洲文明。国际关系主体由民族国家过渡到文明集团中的核心国家是因为亨氏认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在意识形态逐渐淡化的时代,文化的意义益发突出,因而文明之间,特别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合作冲突是以后国际秩序的基石。第二章,亨氏详细叙述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实力对比。其总体趋势是西方世界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构自身的文化价值,并逐步增长实力。第三章则是“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全球政治沿着各大文明的界线开始重组,人们正因为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各自的文化社会,这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交的地带成为了冲突多发区。第四章是全书的核心内容,超越民族国家的文化社会是政治力量的最终表现形式。文明的冲突从地区的角度体现在不同文明的邻国或者集团的断层线上;从全球的角度上体现在不同文明核心国家之间的矛盾上。亨氏同时从历史渊源、人口数量和政治形式几点论证了冲突是永久的,和平是暂存的,而国际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各大文明的核心国家的利益与行动。第五章,也是最后一章是对未来国际政治局势的判断。亨氏从美国人的角度要求重新肯定西方文明的价值,应对非西方文明的挑战。同时他将全球性战争的根源归结于文明及其核心国家实力均势的变化,由此他将和平的期望寄托于建立以多极文明并存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是二十世纪末两极格局瓦解之后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它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对书中众多观点一一进行探讨,因而笔者选取了“西方化与现代化”这一角度来进行思考。亨廷顿同样是从世界历史的西方化这一角度切

入其核心观点的,“西方化与现代化”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问题,同时也有经济文化的成分,笔者主要是依据亨氏“文明冲突论”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相信会有所裨益。

本文的设计结构是:引言中介绍《文明》一书的主要观点和选取的角度;正文中首先说明“文明冲突”语境下“西方化”和“现代化”两个概念的含义,然后是应用亨氏理论论证“普世文明”的不可实现性,最后是依据《文明》介绍亨氏眼中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关系;评论中首先阐述亨氏范式解读“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一命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之后大略提到几点不足之处,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综述。

二、正文

1、“西方化”与“现代化”

西方化这一概念其实来自于传统的白人种族中心观念。从殖民时期,“白人的责任”就方便西方社会为自己对其他社会进行政治经济统治做辩护,西方种族中心论者将世界分成了“我们”与“他们”,指出西方世界有义务将外部世界同化。于是其他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或者体制的行为就被称为“西方化”。从严格的定义上来说,文明冲突论中是不存在“西方化”这一概念的,因为承认多文明共存,不承认世界会归于单一文明就意味着打破了“我”与“非我”的划分标准,“西方化”这一典型的西方对非西方的意识形态模式便不复存在了。但是亨廷顿在论述多个文明时,为了驳倒“普世文明论”,他列举了几个西方文明的典型特征,分别是:古典遗产、天主教与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和个人主义。亨廷顿认为这些特征赋予了西方文明特殊性,是西方“之所以为西方,但不是西方之所以为现代”的东西。

“现代化”则应该是另一个层面上比“西方化”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工业化与城市化、富裕程度、教育水平、社会动员度、愈来愈细的分工制度等。现代化的扩张无疑属于两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的飞速发展,这一模式使得西方文明在18、19世纪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展现了强大的力量,因而几乎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在全世界蔓延。作为起源地,西方世界率先完成了现代化进程,各个传统文明在追求与西方一样的财富、知识、教育水平、社会结构的转型道路上会逐步将现代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这一现代西方文化可能是最接近“普世文明”的文化模式了,但是亨廷顿认为,虽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同时由于科技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工业社会不依赖与自然环境的特性,让现代文明有了更多趋同与西方文明的方面,但是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并不具有同质性。其原因在于,西方文明是诞生于现代文明之前的文明形态,其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质也是在之前确立的,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同胞兄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绝对不能简单画等号。

2、普世文明

明确了文明冲突观语境下的“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再回头看其对应理论——普世主义。这一主义的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一些西方学者,以“历史终结论”福柯为代表,认为自由民主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大获全胜,政治历史已然被终结;由于电子科技革命,世界范围内信息、贸易、媒体等交互日益密切;在世界局势上,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推进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因而这些学者认为普世文明将成为世界潮流,其后的历史发展却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缺陷:两极格局塌陷之后,由于宗教、种族、文化因素引起的大小冲突不断;民族国家间的相互交流并未加深认同感,反而增加了之间分歧的鸿沟;经济全球化的情形下,世界范围内的宗教复兴;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自身的价值

认同加强等等情形都有力地驳斥了“单一世界”的观点。

亨廷顿对普世主义的反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依照他给出的西方文明的特征,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并不能相等同,和其他文明形式一样,西方文明的独特性并不是现代文明的特点,即使现代文明的许多特质可能都脱胎于西方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即使有所谓的“普世主义”也一定不是“西方普世主义”。其次,现代文明应该更应该是相对于传统文明来说的概念,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所有民族国家都有一定特质,这应该也是相对于传统文明来说的。在传统世界里,有一些道德观念和组织形式相同之处,所以现代社会的趋同不能说明就一定能形成。最后,民族国家对于西方化、现代化的回应方式不一样,具体分为拒绝主义、基马尔主义、改良主义,除了全盘接受西方化,彻底掐灭传统文化的基马尔主义以外,另外两种方式都不同程度上对西方化说了“不”,尤其是改良主义,一直都是非西方世界对待西方化的主流态度。既然众多民族国家保留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就谈不上与西方世界具有同质性,更不用说形成单一世界了。

3、反西方化

亨廷顿对于西方化与现代化的论述并未仅仅停留在反对“普世主义”的层面上,他往深处思考得更多。他认为西方文明正在丧失世界的中心地位,非西方文明正在逐渐复兴。在复兴手段上,其依托的正是现代化。简单表述就是,在完成现代化的过程中,非西方文明重新进行了自我肯定与审视,并开始有了与西方文明相对峙的勇气。

《文明》一书以东亚与伊斯兰世界为例进行了论证,这里仅引用其对东亚的描述。“在二十世纪最后一个二十年里,东亚的崛起成为世界最瞩目的事件。”“东亚的经济发展正改变着亚洲与西方的均势,具体讲是与美国之间的均势。”“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当东亚人在经济上获得更大成功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鼓吹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优越于西方和其他社会。亚洲社会越来越无视美国的要求和利益,越来越有能力抵制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而毫无疑问,掀起反西方化浪潮的东亚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正在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一点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国家中国,和日本文明的典型代表日本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二者在19世纪末曾经选择过基马尔主义,但最终都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经济实力大涨之后重获传统文化的价值肯定,开始对西方文化说“不”。在行文中,亨廷顿甚至流露出“中国将是西方文明最大敌手”的意思,足见他对反西方化潮流忌惮之深。

三、评论

1、理论与实际意义

仅仅就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中对于“现代化与西方化”这一命题的表述来看,它只是文明冲突论中的一个小小方面罢了。完成现代化,各个文明单位才能有足够的实力成为多极世界的一角,而西方化的存在所彰显的西方种族中心主义,恰恰就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有冲突的原因之一。

在理论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确实提供了一种分析世界政治形式的范式。相比之于国家主义,它没有200来个对象需要分析,这大大简化了分析的难度;相比两分法,即“西方”与“非西方”相比,它显得多样而不粗暴。诚如亨廷顿自己所说:“文明的范式为理解 20 世纪结束之际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但又不过于简单的地图。”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众多事件也证明“文明冲突论”是对全球政治局势深刻而有见地的理性分析。在实践上,亨廷顿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设计了一条退却、被动防御的道路,对当今

世界文明断层线将要发生的冲突做了预言。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他“为理解下个世纪全球政治的现实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美国官方的一些态度。甚至美国在进行阿富汗反恐战争时布什总统脱口而出的“十字军东征”也成为了文明冲突论的最好佐证。

2、缺陷与谬误 然而对于文明冲突理论,反对的声音也并不少。许多学者都提出了新的范式来说明其缺陷,限于篇幅,笔者仅谈谈两点不足的地方。

首先是以文明为单位的冲突与文明导致冲突是两个概念。西方文明推行普世主义在非西方眼中是霸权主义的行径,这样引起的冲突固然是以文明为单位的,但是其深层次的原因更多是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在起作用,文明差异并没有决定冲突,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决定他们的冲突。在这一点上,亨氏可能效仿了类似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简化主义,将文化作为了冲突的中心甚至唯一因素,否定了多种元素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这在笔者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再者是文明的差异导致的冲突能否上升为暴力冲突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虽然在西方推行普世主义或者非西方说的霸权主义过程中,各个文明之间有差异、有冲突,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冲突都会导致战争这种解决矛盾的极端方式。举例来说,即使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显露出多个方面与西方文明的利益冲突,纵然双方摩擦不断,但都没有升级至战争的地步。亨氏认为的文明核心国家均势的互换会导致的战争并不具有必然性。

3、综述

本文从其论述“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角度入手,以小见大地陈述了一些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许多观点。在对“现代化与西方化”这一命题的分析中,笔者重点引述了文明冲突论的分析模式,对其论点论据进行了剖析。从中可见的是,《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确建立了冷战后世界形势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模式,它对于我们分析当今国际形势、预测未来趋势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可是我们也必须清楚,任何范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亨氏理论同样存在着其自身的缺陷,应用时应当剔除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和错误的分析结果,这样才能对国际政治形势有清晰客观的判断。

四、参考文献

[1].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高宏彪.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文明因素兼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A].重庆科技学

院学报2010(20).[3].李格琴.国际政治中的文明冲突范式新解,重读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A].世界民族

报.2008(1).[4].马金霞.透析 “文明冲突论”——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A].科技文汇.2006(11).

第二篇: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

读《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塞缪尔·亨廷顿(1927.4.18--2008.12.24),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 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现任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言人与主编之一,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作者。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是: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中外很多学者都从指摘亨廷顿文明范式的种种缺陷入手,来批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从而肯定利益决定论。我认为亨廷顿说法虽然偏颇,但毕竟文明的冲突是历史的一个方面。我也同意在当今这个精英主控政治的形势下,文明的冲突只是手段,但觉不会成为目的。

我个人认为作者的“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将会决定社会格局的变化,将会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社会秩序”这一观点

有些夸大其词。几大文明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在所难免,社会格局的变化不会单单只是受文明格局变动的影响,作者认为文明决定社会格局,这有点牵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格局的巨大影响。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巨大的社会格局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定然无法同生产力发展脱离干系。所以我认为作者在这方面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有点主观臆断了。

但是纵观整本书,作者的精辟言论和对文明的深刻认识仍让我受益匪浅,也相信这本书会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推动价值。

第三篇: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

“现象是物质本质的表现形式。”通过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作者的观点是具有文明共同性的国家之间更易结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文化是思想的一部分,在某些方面甚至具有比思想更广更丰富的内涵。

我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是传统思想、审美观、价值观等的综合,是一个民族的本质。而具有文明共性的民族或国家之间更易取得文化认同则是这种本质的表现。

自古以来,中国和韩国就有很多交往,不仅是官方的,民间交往也很多。特别是儒教的传播,使中韩两国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所以,拥有更多的文明共性,两国更容易取得文化认同,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近代以来,文明虽然逐渐演变成多元化的,但仍受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影响和渗透。从我国来看,在公元1500年以前有过中华文明,但从清朝以后我国就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渗透和影响,近代从人们的衣食起居到政治体制无一不在模仿着西方社会,甚至是宗教信仰,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但人们在衣着方面等一些细微之处,这些影响仍能看到。所以,文明之间相互的碰撞渗透是不可避免的。

现代的世界是文明多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但美国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仍不会改变,而欧盟的建立也为西方注入新的动力。无论是政治、经济或是其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他们的领先地位并不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我认为,中国正处于新旧文明的交替时代,很多观念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很难绝对的说没有文明的相通之处。随着我国人均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专业性知识的知识分子的增多,很多方面都有发展的潜力。所以我对我国的发展很有信心。

“国家都追随与文化相似的国家,抵制与他们没有文化共性的国家。”而核心国家更是这样,历史上,我国在经济文化方面曾处于领先地位,作为东亚的核心国家受到过周围具有文明共性的国家的追随,现代,由于政治体制的相似和观念的相通,苏联也曾作为文明的核心国家受到我国的追随。由此可见,只有形成全球性的共同文明世界才可能真正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全球共同体。从这个规律中,我们能发现秩序是由大国强国决定的,因为他们拥有更强的经济、军事实力,与更多的国家拥有文明共性,建立更多的良好的国际关系,才有更多的文明追随者。可是现代社会是多极化的社会,世界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经济政治团体,而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交织,并没有完全的孤立,所以超级大国的时代已经不会出现,但西方化的趋势并没有因为这种趋势而消失。

作者在文中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明区划分为一个日益崛起的力量,而且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以中心国家为核心的,他把中国文明放在了西方文明的竞争以及相对立的层面,一定程度上给中国威胁论提供了依据。

我个人以为,未来国际社会的关系还是决定于经济实力,反观文明的影响,在国际事务中处于重要地位,可要将文明归结为世界秩序的经定性因素,未免有些太过牵强。世界秩序的重建,依赖于新崛起的经济实体的联系和对抗。对和平的最大威胁不应该是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应该是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例如中东问题,我个人觉得还是应为石油的原因。最近紧张的南海关系,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男孩蕴藏的大量的资源。所以未来应对风云突变的世界关系的关键在于,把握好经济这条脉络,用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

第四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讲述了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关于冷战格局瓦解后国际政治将如何演进而提出的文明的范式和思维框架。在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奔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宣告了冷战格局的崩溃。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不再重要,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政治,而与此同时伴随着民族国家的重新抬头。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作者提出了文明的冲突的模式,强调文化在国际政治中起到的是主要作用。即冷战后的世界,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世界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在这样一个范式下,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印度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其中,不难预见西方文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依旧是最强大的文明,但是它的杈力相对于其他文明的确是在下降的,西方和非西方间力量的相互作用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的主轴,同时也是未来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

引用作者自己的话,可以将文明冲突论概括为“文化和文化认同(最广泛层面上的文明认同)形成了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是这样用五部分来阐述这一命题的推论的:

第一部分: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状态;而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第二部分: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穰斯林

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第三部分: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从一个文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国家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

第四部分: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在区域层面的断层线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战争,产生了“亲缘国家的集结“和更广泛的逐步升级的威胁,并因此引起核心国家努力制止这些战争。

第五部分:西方的生存依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对西方的认同,以及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使它免受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靠世界领导人愿意维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征,并为此进行合作。

起初阅读此书时,实话说我的内心是十分抵触的。一方面是由于这本书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和冗长的定语复合句,这让我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障碍;另一方面,总所周知,在处理国际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往往认同并习惯采用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作为我们的切入点,而作者却另辟蹊径,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即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的观点,与我对国际关系的固有认知产生了强列的矛盾,因此坦白来说我是不很认同此书的。但在阅读过程中随着思考的逐渐深入,我逐渐对作者的文明冲突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认识到了作者的观点实际上是立足于理论层面的逻辑假设,我们所要做的是去理解和领域文明冲突理论的逻辑优美之处和精髓,而不应当仅仅跟据现如今与其理论相悖的现象或事实而加以否定,否则就会犯逻辑假定的错误。

纵观全书,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西方和非西方关系间的判断。一方面是作者关于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的判断。作者认为,西方化这一概念其实来自于传统的白人种族中心观念。西方种族中心论者将世界分成了“我们”与“他们”,指出西方世界有义务将外部世界同化。

“现代化”则应该是另一个层面上比“西方化”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工业化与城市化、富裕程度、教育水平、社会分工程度等等。尽管早期西方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飞速发展和资本的快速积累,使西方文明在18、19世纪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西方世界率先完成了现代化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西方文化可能是最接近“现代文明”的文化模式了,而事实上,作者认为西方化和现代化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他甚至反对将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直接划等号的。其原因在于“西方文明是诞生于现代文明之前的文明形态,其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质也是在之前确立的,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同胞兄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绝对不能简单画等号。”

从这一角度看自然而然,普世文明也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作者始终认为西方相对于非西方,其影响力确实是在不断下降的,西方文明正在丧失世界的中心地位,非西方文明正在逐渐复兴。在世界局势上,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推进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东亚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东亚的经济发展正改变着亚洲与西方的均势,具体讲是与美国之间的均势。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当东亚人在经济上获得更大成功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鼓吹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优越于西方和其他社会。亚洲社会越来越无视美国的要求和利益,越来越有能力抵制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而毫无疑问,正是东亚的快速现代化为反西方提供了强大的自信来源。

这一点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国家中国,和日本文明的典型代表日本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甚至流露出:中国将是美国未来最大的敌人的观点。

由此可见,作者对西方文明的前景实际上是较为悲观的,一方面他否定了普世主义和文化侵略,另一方面他主张西方人团结起来应对非西方文明的挑战。而许多学者之所以抨击文明冲突论,仅仅是将目光狭隘地放在作者文明冲突的假设前提,并无深刻探究作者理论的精髓。

总而言之,作者所提出的既不过于简化也不过于复杂的文明冲突论的范式,为解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化提供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范式为我们的国际关系的研究和判断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是一种十分有见地,有深度的理论。

第五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国际政治学名著导读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级:政治131 姓名:饶乃进

学号:1303010178 指导教师:王勇

2016年7月25日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一位在数数十年前就预言中国必会发展强大的学界泰斗,一位以国际政治研究而闻名的西方奇人,他就是美国国际政治学家亨廷顿。他的一生有很多惊世的著作问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秩序问题,文明冲突的问题,为后人理解政治和政治实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可谓功不可没。这次我有幸翻阅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又一次领略了大家的风采,让我受益匪浅。

“文明冲突论”在普通知识分子的层面中影响更大,这是因为这个逻辑和观点并不深奥艰晦。简单来说就是,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的政治生活。他同时认为,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亨廷顿明确指出,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有效的保证。

“文明冲突论”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亨廷顿认为,当前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的趋势,不同的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地共处,比方说冷战VS冷和平,而种族冲突将会普遍存在。他强调,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亨氏认为在美苏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框架由中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和拉美文明/非洲文明组成),这其中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最可能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他甚至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应对这两种文明可能引发的“冲突”的方法。

听起来横贯了军事主义的味道。有这种感觉并不奇怪,亨廷顿刚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时候,其第一本书《士兵与国家》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当时有不少批评家指责这本书有浓烈的军国主义色彩,让人联想起墨索里尼的“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上世纪六十年代,哈佛大学一些学生更是在亨廷顿的寓所门口涂上了“战争罪犯居住于此”的标语,更导致他被哈佛开除,转道哥伦比亚。

但是我始终觉得,看“文明冲突论”,首先应该绕过自身的“中华文明”的身份背景--当然我赞成我们的出发点可以从中国人的角度入手,但先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解读“文明冲突论”,则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亨廷顿的核心主张。

分解亨廷顿其人,在政治思想上,他的两面性备受关注,美国人用一个精辟的语汇加以形容:“心属于自由主义,头脑却属于保守主义”。亨廷顿有“美国右翼政治思想家”之称,但他又是民主党的终身党员。这很有意思。

在亨廷顿的早期著述中,曾详细阐释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定义。他认为自由主义是一种宣扬个人主义、自由市场、法治的意识形态,而古典保守主义则并没有一种明确的主张,它是一种维护自由制度生存的理性。“真正的保守主义在于维护已经存在的东西,而不应到国外四处讨伐或在国内引发激变。”

亨廷顿说,“美国的政治智慧不是从我们的观念,而是从我们的制度中体现出来的。最需要的不是创造更多的自由制度,而是成功地保护起那些已经存在的制度。”其实“制度化”在西方世界哲学和政治领域根深蒂固,美国人拍摄《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唤起广泛共鸣,其基于“体制化”的宿命性阐释才是最最切中命脉的,否则这个故事在《基督山伯爵》原著面前根本一文不值。

亨廷顿将儒家文化列为未来文明冲突中最需要警惕的文明,并认为中国文明将对世界构成挑战。在他的层面,这种观点无可否非。其实这就是人们一直所说的立场问题,也是我开头提到的,应该绕过自身的“中华文明”的身份背景去解读这个观点--中国的形形色色的“美国专家”的存在价值,不在于告诉中国人民,有他们这些人正在和美帝国主义抗衡着,日复一日在做着口舌之争,并告诉美国佬们,谁才更古老悠久,谁的标准才是真正的价值标准? 在我个人看来,认为“随着当前中华传统文明的逐步回归,因为时代背景而造成的中华传统文明的断层必将逐渐逾合”的观点是过于乐观的,因为历史总在进行,时代赋予一个民族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当下是好的,历史也许会定义其为不好。因此用宿命论对待民族问题,或多或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历史态度。

美国人其实特别矛盾,他们的民众意识里的自由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因此大多数美国人对国际事务中的权力政治深恶痛绝。但是美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又常以世界警察自居。亨廷顿抛出这个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他看来,“美国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民族主义,它不是通过宣称美国人民比其他人民更伟大来证明自己,而是通过宣称美国的理想比其他理想更伟大来证明自己。”一句话说明了全部。

矛盾因此而来,在涉及保卫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的情况下,美国的对外政策一定会受到和平主义的有力制约,而在涉及保卫人权的情况下又会出现一种贸然使用武力的倾向。结果就是号称自由主义者的美国人,今天要求国会消减军费,明天又要求他们出兵武力打击他国。

亨廷顿将美国的自由主义有僭越之势的危险看得透彻清晰,于是他想尽办法,希望实现美国的自由社会和政府军方之间的微妙平衡,归结起来也无非“美国立场”四字而已。这个才是最实质的问题。然而和世界上的大多数一流学者一样,政治立场的制约被无限放大,其鼓吹的自由主义之核心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什么,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理性和尊严。”但是在任何一个社会体系中,所谓人性的至高化都是乌托邦式的托词,亨廷顿的伟大之处在于跳出了学者的理想状态,将所有的论述核心放在一个论点上,即“文明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但同时,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最可靠的。”

人类思想往往就是这么脆弱而不靠谱,包括美国人在内的世界学者批评了亨廷顿十年,然而在9?11发生以后,这其中的大多数人又一边倒地转而重新审视他的理论,无数的新闻记者围拢到亨廷顿的身边,他们的内心依然觉得这位老教授的观点无法在世界领域站稳脚跟,但他们开始相信亨廷顿的前瞻性、敏锐眼光和严密无缝的逻辑。并转而相信文明冲突的主导型。

亨廷顿却在此时说,他依然坚持他的“文明冲突论”,但是他强调,9?11不属于这个范畴--舆论马上又是一片哗然。但是我恰恰最看重这一点,这是亨廷顿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在我看来这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中“得了便宜卖乖”,而是一种真正的科学严谨性。

尽管大师过世已近十年,但他的思想仍在世界各地放光芒,正如他所说 “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对真理的探求与学术争论是一回事。”--我坚信,相对于“文明冲突论”,这才是这位可敬的老者留给世人更重要的东西。

下载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书笔记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开始对加沙地区发动大规模持续空袭。同一天,美国哈佛大学宣布,曾就职于该校的政治学教授塞缪尔·菲利普斯·亨......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蔡淋芬08519013摘要:冷战之后,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或者某种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共同体,很多政治家和学者立足于政治体系和经济制度的......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浙江工业大学 孙先辉 我眼中的南海危机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据亨廷顿书中所言: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它们同具有与自己......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决定论?NO!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一.对本书最核心观点的理解和对作者所提出的世界范式的看法 初读此书,你常常能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新奇感与熟悉感,作者在其中陈述的,他所提出的看待......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2

    《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摘要:世界上的国际关系框架是七大或者八大文明为基准的:中华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或者再加......

    读书报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名原文:《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作者塞缪尔·亨廷顿......

    读书笔记之《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最终版]

    今天偶然在草稿本上看到,有好几个月了,现在打出来。写的都是对我思想有较大触动的书的笔记。 本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