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一.对本书最核心观点的理解和对作者所提出的世界范式的看法
初读此书,你常常能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新奇感与熟悉感,作者在其中陈述的,他所提出的看待世界局势的范式-用文明作为基本单元拟化的世界发展模型,是有别于之前历史上任何一种看待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的基本模型的,而这种基本模型,对于我们的需求:清晰且明智地对世界作出思考,并有效地在其中进行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对比于文明冲突范式对世界局势在提炼度和吻合现实方面做得较为完美的平衡,之前其他一些政治学家或国际关系学家所提出的分析世界局势的范式都或多或少的有所失衡,对此,作者也在文中一一进行了分析,就我所看到的,其中某些分析和预测在对比后来的事实发展来说甚至可以被称为是荒谬和可笑的,而这些荒谬和可笑的观点,也不乏出自于某些拥有赫然声望与权势智慧的著名人物身上。在脱离冷战的阴霾后,一些人物提出了所谓“一个世界”范式,认为冷战的结束意味着全球局势回归到和谐与和平的局面,自由民主制将会获得全面的胜利,然而后来发展的现实却把这一预言完全粉碎。
“发生了大量的种族冲突和种族清洗,法律和秩序陷入崩溃,出现了国家之间联盟和冲突的新模式,新共产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开始复活,宗教原教旨注意得到了加强,俄国结束了同西方的“微笑外交”和“同意政策”,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冲突地区的流血事件,一个正在兴起的中国的自我伸张。”显然现实与期望背道而驰,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正确的符合现实的范式对世界局势的观察和预测的重要性。
迄今还仍然流行于大部分西方民众观点里的两个世界范式对比一个世界范式来说也并没有更多的指导意义,人们根据固有的观点,在意识里简单地划分世界为“我们”和“他们”,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富裕与贫穷,发达与发展中,这种普遍的二分式划分方法随着时代的变革区分度也在逐渐下降。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人们简单的划分世界为西方与东方,或者西方与非西方,然而这种模式对于先进的世界局势研究来说已经失去了任何参考意义,西方在某种层面上是一个实体,然而,非西方国家除了它们都不是西方之外没有任何共同性。穆斯林,印度,日本,中国和非洲文明在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普遍价值观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世界太复杂,以至于这种简单的划分方法没有太大用处。
然后,便出现了国家主义范式,假设国家作为世界事务中起支配作用的实体,都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利益,并将权利与利益作为理解国家行为的唯一出发点,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国家当然为了利益,但与此同时也根据其他方面的一些考量来做出决策。国家当然常常试图维持平衡,援助弱势的,削弱强势的来降低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威胁,但如果这就是他们作出决策的唯一出发点,那么西欧国家也许就会在40年代末与苏联携手反对美国了。事实与此相悖,具有类似文化和体制的国家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正如加拿大和它的邻居美国的关系。
这三个范式,都展示了现实程度和简化程度的不同结合,却都无法达到一个很好地平衡,与之相比,从七八个文明来看世界,无疑将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无论是在简化程度上来说还是根据对现实的拟合度,都可以更好地解释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一些事件。
二.对文中所提到的文明冲击的看法的延伸思考
亨廷顿先生的这本著作中其实有很多有趣的观点和想法引发我思想的驻足,但其中最吸引我和引发我最多思考的地方还是他对于文明冲击的一些看法,由此我在进行充分思考后也结合现实整理出了自己一些想法。
首先,现在无论是在各种传媒上还是人们口中我们往往可以听到的一个流行观点“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侵袭”,它还有一个稍微陈旧一点的说法“和平演变”,完全赞同或者在某种意义上也认同我们遭受到了文化入侵的人士占了大多数,我过去也曾对此观点较为认同,毕竟,国家实力是文化输出的通行证,通俗文化和消费品在中国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似乎代表着西方世界更为强势的地位。
然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通俗文化和消费品”真的是西方文化么?文化,文明是什么?应该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就如西方文明的本质,应该是法治,人权,精神独立,民主自由等等人类智慧的结晶,精神的财富,而绝非大众似乎恐惧和抵制的通俗流行。非西方人接受着消费品和流行文化商品的输入,但这对于他们接受和相信西方文明的本质毫无意义。
在中东的某个地方,几个年轻人,可以穿着牛仔裤T恤衫喝着可乐吃着汉堡听着摇滚,但他们却可能在向麦加顶礼膜拜的间隙,造好一枚炸弹去炸毁一架一架美国飞机。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但反观我们的身边,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接受了现代的生活方式,可是这难道意味着我们都对美国,对欧洲对西方世界充满好感么?除了西方文明,我们同时也在接触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可这并不影响我的同学们有从小看日本动漫长大却变成了网络愤青,我认识的人里不乏热衷于看韩剧的人可他们也并没在中韩问题上立场有所偏向。
普遍的全球文化的泛滥流行并没有让观点和价值走向趋同,相反,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都在日益加强对民族自身文明的唤醒与复兴。我们学习英语,只是因为英语是世界上进行知识交流的通用语言,正如公历是世界的计时方式,阿拉伯数字是世界的计数方式一样。我们为什么会使用英语?正是因为我们各自文明之间存在极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英语是交流工具,却不是认同和社会群体的根源。如果世界趋同,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沟通工具,因为我们都可以互相理解,正是由于人们想要保存各自的文化,才使用英语来和其他民族交流。
前段时间微博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热门话题,对“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这句诗的续写,有成千上万网友参与到了这一话题中,大家惊讶的发现原来我们以为流失的古典文化并没有想象中的势弱,反之,假设有人开启一个话题,用英语续写一句十四行诗,恐怕并不会有多少能够参与的人,大部分人学习英语只是作为工具,并不会因此对西方的历史和文明有所憧憬和深入研究。
我们生活在这一环境,这一中华文明的环境,生活中时时刻刻地渗透我们思想的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而即使以电影动漫电视剧作为媒介,我们所接收到的其他文明的信息渗透与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相比也是极为微小的,而且更因为通讯条件的改变,我们不只接受着普遍意义上西方文明的影响,还有来自于印度,来自于日韩,来自于俄罗斯,来自于拉丁美洲,来自于非洲文明的影响,如此驳杂的影响来源与相对环境对我们渗透来说低频低强度的影响方式。所谓的文化入侵恐怕并不能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
我们的思想仍绝对的从属于我们各自的文化,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仍纯洁的从属于中华文明的羽翼,个体间的差异无法避免,但并不存在一种整体性的向其他文明偏移的倾向。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相对于历史上的人们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种种改变,更多的源于个体知识量的提升和对普世价值观的普遍认同,举个例子来说,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文明圈的尊师重道,在古代有些畸形的表现为对老师的绝对认同和无条件尊敬。在现代基本人权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对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当然因为承袭的文明环境原因相较于很多国家来说还是异常的尊重,但已经不是对师者绝对的服从和认同。
因为生产力和个人意识的觉醒,全民知识量的普遍提高,传统的思想价值观会发生变化也是必然的,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受到了西方思想的侵袭,现在流行的这种“西方文化威胁论”观点,也许有政府的一些考虑,借以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们还是不应人云亦云,不经思考地接受某种观点。
第二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国际政治学名著导读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级:政治131 姓名:饶乃进
学号:1303010178 指导教师:王勇
2016年7月25日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一位在数数十年前就预言中国必会发展强大的学界泰斗,一位以国际政治研究而闻名的西方奇人,他就是美国国际政治学家亨廷顿。他的一生有很多惊世的著作问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秩序问题,文明冲突的问题,为后人理解政治和政治实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可谓功不可没。这次我有幸翻阅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又一次领略了大家的风采,让我受益匪浅。
“文明冲突论”在普通知识分子的层面中影响更大,这是因为这个逻辑和观点并不深奥艰晦。简单来说就是,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的政治生活。他同时认为,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亨廷顿明确指出,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有效的保证。
“文明冲突论”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亨廷顿认为,当前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的趋势,不同的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地共处,比方说冷战VS冷和平,而种族冲突将会普遍存在。他强调,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亨氏认为在美苏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框架由中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和拉美文明/非洲文明组成),这其中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最可能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他甚至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应对这两种文明可能引发的“冲突”的方法。
听起来横贯了军事主义的味道。有这种感觉并不奇怪,亨廷顿刚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时候,其第一本书《士兵与国家》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当时有不少批评家指责这本书有浓烈的军国主义色彩,让人联想起墨索里尼的“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上世纪六十年代,哈佛大学一些学生更是在亨廷顿的寓所门口涂上了“战争罪犯居住于此”的标语,更导致他被哈佛开除,转道哥伦比亚。
但是我始终觉得,看“文明冲突论”,首先应该绕过自身的“中华文明”的身份背景--当然我赞成我们的出发点可以从中国人的角度入手,但先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解读“文明冲突论”,则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亨廷顿的核心主张。
分解亨廷顿其人,在政治思想上,他的两面性备受关注,美国人用一个精辟的语汇加以形容:“心属于自由主义,头脑却属于保守主义”。亨廷顿有“美国右翼政治思想家”之称,但他又是民主党的终身党员。这很有意思。
在亨廷顿的早期著述中,曾详细阐释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定义。他认为自由主义是一种宣扬个人主义、自由市场、法治的意识形态,而古典保守主义则并没有一种明确的主张,它是一种维护自由制度生存的理性。“真正的保守主义在于维护已经存在的东西,而不应到国外四处讨伐或在国内引发激变。”
亨廷顿说,“美国的政治智慧不是从我们的观念,而是从我们的制度中体现出来的。最需要的不是创造更多的自由制度,而是成功地保护起那些已经存在的制度。”其实“制度化”在西方世界哲学和政治领域根深蒂固,美国人拍摄《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唤起广泛共鸣,其基于“体制化”的宿命性阐释才是最最切中命脉的,否则这个故事在《基督山伯爵》原著面前根本一文不值。
亨廷顿将儒家文化列为未来文明冲突中最需要警惕的文明,并认为中国文明将对世界构成挑战。在他的层面,这种观点无可否非。其实这就是人们一直所说的立场问题,也是我开头提到的,应该绕过自身的“中华文明”的身份背景去解读这个观点--中国的形形色色的“美国专家”的存在价值,不在于告诉中国人民,有他们这些人正在和美帝国主义抗衡着,日复一日在做着口舌之争,并告诉美国佬们,谁才更古老悠久,谁的标准才是真正的价值标准? 在我个人看来,认为“随着当前中华传统文明的逐步回归,因为时代背景而造成的中华传统文明的断层必将逐渐逾合”的观点是过于乐观的,因为历史总在进行,时代赋予一个民族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当下是好的,历史也许会定义其为不好。因此用宿命论对待民族问题,或多或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历史态度。
美国人其实特别矛盾,他们的民众意识里的自由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因此大多数美国人对国际事务中的权力政治深恶痛绝。但是美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又常以世界警察自居。亨廷顿抛出这个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他看来,“美国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民族主义,它不是通过宣称美国人民比其他人民更伟大来证明自己,而是通过宣称美国的理想比其他理想更伟大来证明自己。”一句话说明了全部。
矛盾因此而来,在涉及保卫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的情况下,美国的对外政策一定会受到和平主义的有力制约,而在涉及保卫人权的情况下又会出现一种贸然使用武力的倾向。结果就是号称自由主义者的美国人,今天要求国会消减军费,明天又要求他们出兵武力打击他国。
亨廷顿将美国的自由主义有僭越之势的危险看得透彻清晰,于是他想尽办法,希望实现美国的自由社会和政府军方之间的微妙平衡,归结起来也无非“美国立场”四字而已。这个才是最实质的问题。然而和世界上的大多数一流学者一样,政治立场的制约被无限放大,其鼓吹的自由主义之核心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什么,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理性和尊严。”但是在任何一个社会体系中,所谓人性的至高化都是乌托邦式的托词,亨廷顿的伟大之处在于跳出了学者的理想状态,将所有的论述核心放在一个论点上,即“文明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但同时,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最可靠的。”
人类思想往往就是这么脆弱而不靠谱,包括美国人在内的世界学者批评了亨廷顿十年,然而在9?11发生以后,这其中的大多数人又一边倒地转而重新审视他的理论,无数的新闻记者围拢到亨廷顿的身边,他们的内心依然觉得这位老教授的观点无法在世界领域站稳脚跟,但他们开始相信亨廷顿的前瞻性、敏锐眼光和严密无缝的逻辑。并转而相信文明冲突的主导型。
亨廷顿却在此时说,他依然坚持他的“文明冲突论”,但是他强调,9?11不属于这个范畴--舆论马上又是一片哗然。但是我恰恰最看重这一点,这是亨廷顿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在我看来这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中“得了便宜卖乖”,而是一种真正的科学严谨性。
尽管大师过世已近十年,但他的思想仍在世界各地放光芒,正如他所说 “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对真理的探求与学术争论是一回事。”--我坚信,相对于“文明冲突论”,这才是这位可敬的老者留给世人更重要的东西。
第三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蔡淋芬0851901
3摘要:冷战之后,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或者某种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共同体,很多政治家和学者立足于政治体系和经济制度的研究,然而塞缪尔亨廷顿却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去建构一个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国界关系。在把握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我对作者的观点有许多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剖析。
关键词:基本框架 理解和观点 剖析
刚开始拿到此书很迷茫,里面全部都是数学中的多元变化,文化、国别、地域差别、语言差别等等的各种变化,根本读不懂,总觉得无从下手。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帮我完成阅读,我很难找到一个自己可以立足的基点,更没有办法下笔了。多读两次之后,我从总体上对本书有了一个笼统的的把握,但对其内容也有一些质疑。他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的解读起到了轰动世界的效果。此书之所以能一鸣惊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从一个常人不会选择的角度下手谈论世界格局的变化。例如“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在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文明的冲突模式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又如“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等。
一、对本书基本框架的把握和观点分析
首先从整体上讲,作者从西方文明写到了东方文明,从中世纪文明、华夏文明写到冷战结束后的文明以及对未来文明的预测,采用纵横结合的方式将文明对整个世界局势的影响剖析得非常精湛。通过用对比的手法将每一地域的文明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用议论的方式论述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影响,并从此得出结论及:“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也就是说世界要和平,国际要稳定,只有建立在被世界认同的文明基础之上的秩序才是可靠的的,才能起到作用的。其次,在作者定好文明维护国际秩序的基调之后,开始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半径画起各 1
文明范围来,对各种文明的历史、现状和前倾进行了特点性分析。也对一些基本的范畴进行的论述,例如文明的概念、普世文明的问题、权利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明之间军事的转移、文明的政治界和中国对自身文化的伸张所导致的冲突等等。最后,作者对国际的发展趋势做了自己的预测。贯穿了这些内容,作者将整个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下面将谈谈我对这四大部分的逻辑分析和内容的理解。
(一)“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一部分这个题目主要是借助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而得来的,在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主导下,世界的文明发展也成了多极化趋势,即亨廷顿口中的多文明世界,这些文明主要包括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这些文明的形成意味着国际局势中交往的主体不是以民族组成的国家,而是以文化组成的各种“文化体”,即亨廷顿所说的核心国家。在第一章中,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世界政治的角度谈了文明的多元性,并对不同世界的文明进行了对比分析。亨廷顿说“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第二章中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了文明的多元性,即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以及这些文明的性质和文明之间的联系。在最后一章中他主要谈及了普世文明的含义、来源以及它的现代化和西方化等等。
通过对第一部分的阅读,我对作者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亨廷顿指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活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这一观点太绝对化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在为自己理论的不足作辩护,可反而是越描越会。我们区别不同人民的一般标志是什么?我想大家都不迷糊,那就是国别,那就是政治。比如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几个人作自我介绍,肯定会说我是中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或者法国人等等,我想大家不会都一直介绍说我是地球人、我是亚洲人吧?德国人、法国人和英国人不会介绍说我是欧洲人吧?因为他们要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但是他们具有同样的欧洲文化大背景,但是他们说出的却是国别、民族、政治。我们更清楚的知道影响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五个:
1.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主要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保障,和基本的生存安全,而国家实力指有形物之理和无形精神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综合国力,有实力才有发言权,弱国无外交。
2.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水平,对政治的影响其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3.科技因素。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稳立于世界之林的技术保障。
4.国际法。国际公法通过各种公约、跳跃、国际法庭去影响世界政治的发展,而国际私法主要通过准距法发挥其调节作用。
5.其他因素。例如军事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等等。
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绝对不是主导作用,因为他不是世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经济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文明不可能是影响国际格局的主导因素,现在不是,以后也不会是。结盟、合作或者其他表现方式的协作都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任何一个个体也不会和其他的个体融合到一起,更别说什么合作、结盟了。
“人们不仅适用政治来促进他们的利益,而且还用它来界定自己的认同。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是,才了解我们是谁”。政治表达的是一种认同,文化表达的也是一种认同,我们要认识、了解自己就必须了解别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没有别人的存在,自己的存在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支持什么,认同什么就必须了解别人支持的是什么,才能确立起自己支持的对象,任何有都是建立在无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不是”也就无所谓“是”了。“西方是而且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亨廷顿是在号召全人们做抉择,即选择一个他们认同的文明,其实质是选择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认识它、了解它并支持它,进而反对与其不同的文明、和民族,他用文化为幌子,企图找到更过反华的“盟友”,继续他们的“中国威胁论”。他的这本书在很大意义上来讲是对他认同的文明进行宣传,对其他正在寻找核心国家文明为依靠的文明进行示威,如果你选错了文明、跟错了队伍,你的文明终将没落,你的民族终将面临灾难。
“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按这句话的逻辑就是具有相同文化的就会有共同的国家利益,活或者结盟什么的,那么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中、日、韩是否该结盟呢?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中和日本韩国的国
际关系并不理想,这是我们没有文化共享吗?当然不是,而是我们的利益取向不一致。
(二)“变动中的个文明力量对比”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文明也不例外,亨廷顿认为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力量实在不断变化的,例如西方文明成衰落趋势,而东方文明却成蓬勃发展之势。第五章和第六章就主要讲一些文化的兴起和衰落的过程以及原因分析,例如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增加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又慢慢的为文明于文明之间和文明内部之间的矛盾埋下伏笔。
(三)“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讲旧的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联盟关系正在瓦解,并将被以文化为基础的正在形成的新的世界秩序所取代。他认为历史上很多国家因为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和认可而组合在一起,进行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各自的利益企图。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不断提速,以共同目的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联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稳固了,各种联盟内部出现了矛盾,联盟与联盟之间也出现了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因为不能调和而激化,最后以重组结束了联盟的生命。慢慢的,一超多强局面取代了了两极格局,各种联盟实现重组以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牌强国做到了屹立不倒,很多新兴强国也毅然耸立在国际舞台中央,成为影响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国家或某个核心文化圈,比如俄罗斯和其近邻,中华及其共荣圈等。
这部分里讲到了文化与经济合作,“单一文明组织比多文明组织做的事更多,也更成功,无论是政治和安全组织还是经济组织莫不是如此”,亨廷顿认为单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安全„„如果文明甲乙丙丁要进行合作,就得寻求一种共同认可的文明来减少进行复杂合作的困难和障碍,以这个共同的文明来作为他们经济合作的纽带,这岂不是很低效?或许甲乙丙丁根本就不用找共同的文明,而坚持以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为平台就可以进行高效的合作。何必要去强调、强化这样一个共同文明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者背后想要表达的仅仅是让这些企图找到合作伙伴的文明去寻找共同文明吗?谁又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共同文明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想我们心里应该有自己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提防美国所采取的任何有可能的反华行动。
任何两个居住在世界上的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国家,如果他们想有共同的国家利益,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文明是随时可以为这两个国家服务的,他们可以追根溯源、生拉硬扯的将两国用文明联系在一起。这跟一句古话非常相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为合作或者是自己的某种行为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文明往往是一个绝佳的幌子,但这个幌子永远不可能代替国家经济、政治利益而站在国际局势的首位,文明对于解决各种冲突和国际关系的调节作用往往如道德对于法律的强硬而在很多时候显得无能为力。
(四)“文明的冲突”
这部分作者主要讲了几大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文明内部之间的冲突,例如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以边界冲突为典型的伊斯兰文明内部的冲突等等;以多文化为特点的政治局势;从过度战争到断层线战胜,例如阿富汗战争和海湾战争等。
从逻辑排序上讲,我觉得第三部分和第二四部分应该调换位置。一个新的秩序的确立(第三部分)是因为有旧秩序的消失,而这时出现的则是各种文明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最后经过历史的筛选剩下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明,进而组建新的秩序,当这个新秩序组建好之后,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各种文化力量不断变动,形成新的冲突(第四部分),进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所以从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讲,应该对这两部分进行调整。
(五)“文明的未来”
这部分主要讲亨廷顿根据自己分析的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将来世界文明的走势做的预测,例如西方的复兴、世界之中的西方等。
二、以事实解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
最近国际上发生太多“民主、人权”的事,让我更加看清了亨廷顿的理论本质,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换成实质性的名字——利益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持续两个月的利比亚战乱状态就是利益冲突的真实写照,前面我也提到了影响世界政治因素很多,占最主要地位的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我觉得利比亚之所以会遭受多国轰炸的境地主要有以下原因:
1.国家实力不够。利比亚的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可以和西方各强国抗衡,甚至是周旋的高度。
2.和西方很多国家发生了利益冲突。主要体现的是资源匮乏的今天人们对生存资源的一种“民主”抢夺。
3.文明幌子迷糊了利比亚人民的眼睛。所谓的以共同文明建立起来的北约只是在追求本国“人权“,或许在他们的意识里,利比亚人民不是人。
4.国际法的无奈。维护国际秩序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在利益冲突面前是形同虚设,尤其是在英法美这样的大国面前,此时的国际法只是在为这些“民主国家”的丑恶行为拖延时间。不难看出以文明为基础所构建的国际局势只资产阶级进行剥削、掠夺的美丽外衣而已。
5.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本质的流露。在以追求人权、民主、和平为文明幌子的背后流露出来的是强权、霸权的丑恶嘴脸,利比亚是他们获取自身利益的牺牲品。
作为利比亚的殖民国意大利,起初对英法美轰炸利比亚是不反对的,甚至参加到该行列当中,因为他也想分得一杯羹,从中获取利益,曾经有的殖民文化在此时消失殆尽,国家利益、政治经济利益首当其冲。可是当一批批利比亚难民流入意大利时,意大利开始动摇了,这不是文明觉醒了,这仍然是利益在作祟,因为难民的大量涌入会给意大利带去更大的不可估计的影响和威胁等等,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利比亚的战火蔓延到了叙利亚,深陷战争泥潭确久久未能实现目的的西欧各国开始转战叙利亚,打着文明和平的旗号大张旗鼓的去推行他们的“民主、和平”,无论多么优雅的文明幌子都掩盖不住他们抢夺利益的丑陋嘴脸。利益决定他们掠夺资源和“推广民主”的方向,文明只是隐藏在他们前方的灯塔,只有他们才能看见,被“民主”的人民在“被民主”之前所看到的、听到的全都是民主。
哪里有他们想要的利益,哪里就会有“民主和文明”。
突然想起一句话“理解一个人的东西,你就要站在他的立场上去读他,用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那么他说的都是合理的。”可是当我们为其合理性论证时,我们可曾想过我们的真正立场?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兴亡。
总之,就学术上来讲,我觉得这本书达到了很高的高度,高到我很难看懂。但是就内容来讲,我觉得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隐形宣传和渗透,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本书。
第四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浙江工业大学 孙先辉
我眼中的南海危机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据亨廷顿书中所言: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它们同具有与自己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国家合作或结盟,并常常同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
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伴随着自身实力的下降以及众多潜在竞争对手实力的增长,美国全球部署战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近来美军撤出伊拉克以及“重返亚太”口号的提出,其策略实质是美国对1993年提出的东亚政策的三大支柱的再次强化,遏制中国发展。
仔细考量冷战后的国际秩序,不难发现山姆大叔为何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亚太地区。从经济秩序而言,欧盟货币一体化虽已形成,但伴随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弱小的国家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诸如希腊等国家甚至一度走向了破产的边缘。作为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法发挥的提振作用也十分有限。总体而言,欧元是最有可能对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进行挑战的货币,但不幸的是整个欧元区的协调机制以及每个国家的小算盘严重影响了欧元与美元相抗衡的能力。俄罗斯是苏联解体后最大的财产继承者,但是由于90年代经济改革的失误,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较前苏联有了很大程度的削弱。虽然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国家的实力有所恢复,但其严重依赖能源发展的经济模式受外部影响较大,整体的经济实力仍十分有限。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签署“广场协议”后,经济就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期间日本首相走马灯似的不停轮换,但日本经济似乎还在迷失当中持续。即使现在也有诸如: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对美国的冲击程度有限。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而今已然坐上了世界经济的第二把交椅。虽然经济规模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这足以使山姆大叔芒刺在背,欲先除之而后快。特别是作为儒文化圈的核心国家,不仅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且文明起源、文化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据亨氏所言,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纵然不论其观点公允与否,文明的不同确实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诱因之一,但个人认为决定国与国之间远近亲疏的关键因素最终都要归因于“利益”二字上来。任何的国家角色都可以转变,只不过就看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去背叛罢了。
从世界政治秩序来看,当下世界政治的内核是以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为核心再辅之以德国、日本等区域性大国组成了世界政治权利的中心。而其中,美国的盟友又占去其中的大部。虽然西方文明内部也有着或大或小的矛盾,但当出现影响西方世界的关键性事件时,几个国家总能互相妥协,达成较为一致性的意见。而从中国以往在世界政治舞台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尚不足以对西方的政治格局施加大的影响。中国现今实力也决定了中国对外政策的走向是亦步亦趋的,不可能有大的动作。最近中国宣传了自己的六大“核心利益”其实质是基于对外部威胁的一种隐形情绪表达。中国要想获得更大的政治话语权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美国现在也面临着经济不景气、阿富汗等诸多棘手问题,但遏制中国的企图一刻也没有放松。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想通过货币手段打压中国的想法绝不明智。台海局势而今较为缓和,这张牌所起效用有限。而人权、西藏等问题在某一时间点或许能够对中国有着较为严重的冲击,但基于整个中美关系 1
浙江工业大学 孙先辉的时间段而言,这两张牌定然不是主流。因此,南海问题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所惯用的一张牌。
南海是中国大陆濒临的四大边缘海之一,位于中国南部方向,曰:南海。众所周知,先前南海局势有种剑拔弩张的感觉。中国渔政船切断了越南石油探测船的电缆、越南扣押中国南海捕鱼渔民、菲律宾引进美国二手巡逻艇等一系列事件不断上演,南海面临着危机。
上世纪70年代南海勘探出蕴藏量巨大的石油矿藏,因此南海也就拥有了“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而后南海问题才渐渐暴露出来。先前各国对中国拥有的岛礁海域并没有过多的异议,但当此海域发现石油之后,众多东南亚国家不愿意放弃嘴边的肥肉,纷纷对南海提出了主权要求。但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海洋策略的缺陷,导致了南海纷纷被地区各国所瓜分。截至目前,南海海域所开采出的油井,没有一口属于中国,越南通过开采南海地区的石油获得了超过250亿美元的石油收益。并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合作,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南海问题愈加难以解决。
就南海问题相关方(台湾除外)而言,海军实力与中国海军实力全然不在同一水平上,中国忌惮的是其背后美国强大的海军实力。美国拥有十一艘核动力航母,而中国首艘航母才下水试航不久,且为常规动力,各项配套武器系统均与美方有着巨大的差距。就算今后各项武器系统成型,组建成中国的航母战斗群,其象征意义也远大于其实质所起的效用。南海其他国家深知中国的崛起需要时间,因此,对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建议也是充耳不闻,中国的海洋权益面临着严重威胁。而对中国自身而言,南海问题不能永久搁置下去,但就目前的实力而言,中国采取的各项行动也必须限制在不引发武装冲突的限度以内。南海危机依旧会持续下去,南海的前景不甚明朗。
(注:此文不对其他大国如:俄罗斯、日本参与南海问题进行论述)
第五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决定论?NO!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世界太复杂,以致不能简单地在经济上把它划分为南方和北方,或在文化上把它划分为东方和西方。”②反复品读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以下简称《文明》),发现作者提供了大量客观现实的论据,在逻辑思维不清的论证过程中,企图推广其所谓“文明决定论”这一似是而非的学术观点。书中不乏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学术观点,但在根本结论上存在着重大谬误和局限。事实上经过将近20年的实践检验,已经证实该著作的相关结论不甚正确甚至“南辕北辙”。下面结合个人对当代世界秩序的理解,谈一谈自己对该书论述的学术观点和根本结论的主观感受。需要强调的是,此读后感并非质疑作者的学术水平和否定该书的学术价值。该书能够被翻译成22种语言、流行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激发起无数学者争鸣与探讨,充分说明了作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著作的学术研究水平。学术研究并非学术观点完全正确、根本结论符合事实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只要能够激发学术争鸣与探讨便拥有了学术“生命力”,便拥有了学术意义和价值,值得后辈学人尊敬和仰视。批判绝不是对亨氏的亵渎,仅仅是学术上的思考而已。
① 英文原名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摘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世界政治的新时代”章节,第14页。②
(一)否定了西方传统文明中的“普世主义”①
塞缪尔·亨廷顿评判了美国自1917年以来外交政策一以贯之的普世主义②野心和论调。他觉得一战时所谓建立“民主”的世界,二战时所谓建立“自由”的世界都是没希望的。西方人坚信的西方文化普世论是虚假的、不道德的、极其危险的。之所以说西方文化普世论是虚假的,是因为其它文明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观念③;之所以说它是不道德的,是因为“普世论的必然逻辑结果是帝国主义”④;之所以说它是危险的,是因为它“可能导致文明之间的大战”⑤。亨氏的观点和论述,承认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否定西方传统文明的“普世主义”,是客观、公正的,是基于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冷静思考后的学术成果。
(二)提出维护多文明世界和平的“避免”、“共同调解”、“共同性”三个原则
塞缪尔·亨廷顿在论述西方存在“文明普世论”这“顽疾”后还开出了医治的“药单”,即“避免”、“共同调解”、“共同性”三个原则。亨氏建议,“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绝弃普世主义,接受多 ①② 详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章节,第358页至第362页。
英文名为Universalist。
“非西方人还会毫不犹豫地指出西方的原则与其行为之间的差距。坚持普世主义的代价,就是被指责为伪善、实行双重 “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摘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西方与非西方:文明间 “西方文明在全球的传播、西方实力的相对削弱和其他文明日益对自身的文化伸张这几个因素一道,决定了西方与非西③标准和‘例外’原则。”摘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西方与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章节,第200页。
④的问题”章节,第200页。
⑤方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是一种困难的关系。这些关系可归为三类:西方与属于挑战者文明的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可能会持续紧张,并经常出现严重的对抗;与属于较弱文明(部分地依赖西方)的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的冲突则要轻得多;与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的关系介乎上述两类之间同时具有合作和冲突的因素。”摘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西方与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章节,第201页。“最为重要的是,认识到西方对其他文明事务的干预,可能是造成多文明世界中的不稳定和潜在全球冲突的唯一最危险的因素。”摘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章节,第361页。
亨氏辩解①:西方学者的思维方式与我国学者完全不同,不能机械地用我国的学术标准来苛求西方学者。尽管逻辑思维方式有着天壤之别,但学者的使命即为通过细致、缜密地学术研究用准确的语言揭示纷杂事务隐藏的规律及规律性,为世人应对实际问题提供“范式”。可以说,亨廷顿堆砌了大量的“论据”,抛出了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论点”,当然不排除部分“论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却没有充分、翔实、有序的“论证”。
事实上,文明也好、文化也罢,只是影响世界秩序的一个因素,一个与经济、军事、科技等并行的因素,充其量在当今信息时代文明/文化因素的地位和作用较之以往有了提高。亨氏无限地拔高了“文明作为影响世界秩序的因素之一”的地位,鼓吹“文明决定世界秩序的重建”,时而还把经济、军事、科技等因素也纳入了文明的范畴,这就是亨氏及该著作所要建立的理论体系存在的核心谬误和本质纰漏。连亨氏自己也承认,“物质的成功带来文化的伸张;硬权力衍生出软权力。”②也就是说,经济等物质基础是独立于文化领域之外的事物,只有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因素占据优势或异常强大的基础上,文化才会对外伸张、拓展。从这一点上说,亨氏在混淆视听,高估了文明在影响世界秩序重建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把“文明”的概念无限扩大化,包括了文化、经济、军事、科技、政治等所有因素在内的所谓“广义概念”,那么这一概念的创建又有何意义呢?原本 ① “亨廷顿把‘文明’定义为‘文化的实体’,在行文中常把文明与文化混用。这倒无悖于通行的概念,1926年张申府先生在《文明与文化》一文中即详论两者实无区别,本文亦取此意。”详见李慎之著:《数量优势下的恐惧——评亨廷顿第三篇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文章》,摘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附录”章节,第421页。
② 摘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经济、人口和挑战者文明”章节,第110页。
违反了其宣称的“文明的冲突”论调,中国与越南同属“中华文明”的范畴;文中还认为在中国的军事力量占据优势时日本将追随中国并对美开战①,这更是天方夜谭的主观臆断和遐想,中国和日本所属的“中华文明”和“日本文明”②尽管同源同宗,但两国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民族仇恨等核心利益冲突,在21世纪是断然无法结成同盟的。
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塞缪尔·亨廷顿一直鼓吹和强调的“文明的冲突”理论根本无法解释当今世界各国间冲突此起彼伏的现实,更不能从世界格局的现状中找到“文明的冲突”是“重构世界秩序”的决定性因素。试问: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是否存在“文明的冲突”呢?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是否存在“文明的冲突”?朝鲜和韩国之间是否存在“文明的冲突”?非洲大陆上众多国家的武装冲突和内部战争是否存在“文明的冲突”?难道说这些冲突不足以决定世界秩序么?至少朝鲜半岛的局势左右着整个东北亚的格局,进而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至少南亚次大陆的和平维系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之间;至少……连亨氏自身对于文明与其他因素的关系都混淆不清,“断层线冲突有时是为控制人民而进行的斗争,在更多情况下是为了控制领土”③,其认为断层线冲突是文明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又不得不承认冲突的根源还包括控制人民和控制领土。
① “中国在军事上的得手,日本开始紧张不安地追随中国,变以前的正式中立立场为亲中国的积极中立,随后又按中国的旨意行事而成为参战方……美日舰队在西太平洋展开了零星战斗……”摘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章节,第363页。
② 亨氏认为世界上存在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详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章节,第29页至第32页。
③ “断层线冲突是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或集团间的社会群体的冲突。断层线战争是发展暴力的冲突。这样的战争可能发生于国家间,非政府集团间,以及国家和非政府集团之间。……断层线冲突有时是为控制人民而进行的斗争,在更多情况下是为了控制领土。”摘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章节,第3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