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与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我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关键字;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选择正确的阅读内容,对大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效;1.研究的目的与方法;为了详细的了解我校学生的阅读状况,本研究在合理设;2.课外阅读现状;2.1缺少读书氛围;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应该提高课外阅读量的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了解了我校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并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根据目前出现的这一现状而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提高大学生阅读水平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优化学生借阅条件,兴校园读书之风。
关键字;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培养青年学生的高尚人格,陶冶情操,丰富人文情怀,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
选择正确的阅读内容,对大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充实科学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读书使人得到一种风雅的风味。”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才情通达,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2]掌握在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倾向,对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为了详细的了解我校学生的阅读状况,本研究在合理设计调查表的基础上,在2014年6月对兰州文理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100份问卷,回收100份,有效率100%。调查时间,调查对象中,男生58人,女生42人,其中大一的有53人,大二的有47人。
2.课外阅读现状
2.1 缺少读书氛围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应该提高课外阅读量的有93%,有46%的以为课外阅读对自己帮助很大,其中认为自己身边读书气氛很好的有30%,一般,没几个人又阅读习惯的有35%,很差,都不喜欢读书的有26%,不太清楚的有9%。从上面结果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读书的重要,但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因为身边有阅读习惯的人不多,同学相互影响。因而课外阅读气氛不浓,致使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少。
2.2 课外时间多用于娱乐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同学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一天用于阅读的时间少于一小时的有12%,一个多小时的有24%,两小时以上的有12%,随意,看心情的有48%,而一天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课外阅读的只有25%,用于逛街的有15%,体育活动的有25%,观看影视的有28%,与朋友聊天的有11%,其他的有18%,据以上数据观察,课余时间用于阅读的很少,娱乐生活相当丰富,占据了同学们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以至于没有多少时间用来阅读,导致能养成有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人少之又少。
3.阅读动机和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有42%的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为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35%是为力满足兴趣爱好,33%是为了提高修养,涵养性情,而有一半的学生阅读动机是为了满足个人社会需要。由此可知,大部分阅读是为了满足社会个人需要,只有少部分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涵养性情而阅读的。在这样的社会还没有认识到读书对人生素养的重要性。[3]
4.阅读计划和阅读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有38%的学生制定了阅读计划,13%的能完成制定的计划,23%的从没有阅读计划,39%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了,有53%的选择读书方式为纸质阅读,19%选择网上阅读,27%选择手机阅读,有一半以上的选择纸质阅读,但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让我们能迅速找到想要的信息,方便快捷,应当同时发挥纸质阅读的传统优势和网络阅读的便捷优势相互补充。[4]
5.阅读种类及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阅读文学类的书籍,22%的阅读专业知识类的书籍,21%的阅读娱乐消遣类的书籍,28%应用技能类的书籍,24%的阅读其他书籍,42%的在寝室读书,34%的在图书馆读书,13%在教学楼自习室读书,18%的在其他地方读书。同样的一本书有32%会反复再度,28%的不会再读,40%的有时会,有时不会。有26%的阅读求质量,会做详细的笔记的读后感,38%的了解大意,不求甚解,37%的随机阅读,偶尔做阅读笔记。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阅读文学类书籍,增加知识面,增长见识。一部分增加专业技能知识,少部分增加其他兴趣知识,坚持每天读书的特别少,只是偶尔阅读,没有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大部分都是了解泛读,不做相应的读书笔记及观后感。
6.课外阅读与专业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15%认为读课外书与所学专业有很大的冲突,50%认为课外书促进所学专业学习,35%认为二者没关系,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认为课外阅读对专业知识有帮助,可以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拓展知识层面。调查结果分析
课外阅读无疑是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他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开拓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对大学生阅读情况得出了以下特点:
1.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本次调查表明在课外阅读兴趣等方面,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表现出了个性化和多样化,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种类也繁多,虽然在调查中,我们知道的是大学生对文学类读物比较偏爱,但这并不能掩盖阅读的多样化倾向,大学生注重从多方面去发展提高自己,需要从不同的方向入手,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修养。
2.当代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娱乐性和消遣性。
兴趣自身具有娱乐性和消遣性的特征,对满足大学生课外业余活动和闲暇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例如大学生对文学类课外读物的兴趣,满足了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生活,并借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表达自己对生活憧憬的美好意愿和情感,这对他们迫切的探索人生、探索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大学生对文学类读物的过多重视,而埋头于对他人生活的解读,忽视了自己的生活,这显然
不利于大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
3.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无目的性。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阅读并不是有针对性的,而是“泛读”,读后也没有进行思索。这说明我们并没有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手段。我们应当看到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只有在平时的阅读当中进行反复练习,培养这种能力,我们才能把课外阅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达到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及效果。
对此,我们认为要处理好阅读与人生理想,阅读与学业发展,阅读与特长发展,阅读与赢得机遇,阅读与创造幸福的关系。在大学课程中,重视的是理论联系社会实际,使三年的学习生涯慢慢凝聚成自我发展的合力,铸成适合自我发展目标的基础,这是观念目标的本意。
4意见(建议)
正确读书,读好书 1.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课外阅读原则,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书海无涯,然而同样良莠不齐。高校需要尽早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会选择书籍,形成正确的阅读原则。
1.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建立的阅读原则包括目标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广泛原则、科学性原则等。要引导大学生广泛涉猎,但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或自己的爱好来确定大致阅读目标,有选择性地选择书目,科学地规定阅读时间、内容、顺序和方法,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顺序,配合学科本身的内容体系和知识体系,循序渐进进行课外阅读,并通过课外阅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笔者所在的学院就坚持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为学生开具“阅读书目”,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南。
2.改善大学生的不良阅读倾向,提高其阅读品位
不少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不良倾向,如长期沉溺于品位不高的武侠、言情、网络小说等难以自拔,甚至出现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影响学习的现象,高雅文化已经被挤兑到边缘,这样的倾向不得以改善将会最终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完善。
3.针对这样的不良阅读倾向,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推荐好作品,引导大学生转移阅读方向,多读书,读好书,学会欣赏高雅的文学名著,教他们懂得深层次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必要时候图书馆还可以在借阅制度上加以限制和阅读上进行引导。通过改善大学生的不良阅读倾向,提高其阅读品位,可以进而引导大学生提高人生品位,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4.引导大学生提高阅读效果,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效果是大学生通过读书活动提高文化素质的关键,指导大学生们把所读的书读好,提高阅读效果,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益和质量。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控制好阅读的速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有个人特色地进行阅读。
5.合理利用网络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网络阅读的影响好比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可能造成阅读兴趣的泛化。高校应以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宗旨,正确引导大学生读者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获取技能以及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知识,引导大学生掌握高效的获取信息技能和最新的文献信息获取手段,并利用网络来培养其阅读能力,指导大学生积极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通过网络阅读书籍、购买书籍、查询资料等。
高校要积极发挥校园网的功能,建立网络信息资源目录,为大学生读者提供集成化的阅读信息检索服务,同时提供便捷及时地网络阅读导航,在校园网上实现书目导读,把那些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优秀书籍推荐给大学生,有意识地对大学生的读书方向给予引导,避免大学生盲目浏览,节约其时间,提高其阅读效果。随着大学课程的增加和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校大学生课外阅读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希望借此能引起学校更为广泛的关注,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改正错误,克服缺点,把课外阅读搞得更好、更全面、更有意义,更好的指导大学生们读好书,好读书。
第二篇:大学生课外打工状况调查与分析
无锡职院学生课外打工状况调查与分
析”问卷调查表
()1.你有做过兼职或有意愿做兼职吗?
A.有B.没有
()2.你利用什么时间做的兼职?
A.周末B.寒暑假
C.平时
()3.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做哪些类型的兼职?(多选)
A.家教B.家电食品类促销
C.酒店服务类D.其他
()4.你觉得大学生兼职有哪些不合适的地方?(多选)
A.浪费学习时间B.没经验容易被骗
C.工作累、学习效率差D.其他影响
()5.参加兼职,你觉得自己的社会生活能力有提高了吗?
A.得到了一般提高B.和原来没什么差别
C.得到了很大的提高D.一点也没有()6.你获取兼职的方式?(多选)
A.报纸杂志等平面广告 B.身边朋友、同学介绍
C.其他
()7.你的打工(或兼职)收入主要用在何处?
A用来做生活费,减轻家里经济负担 B.作为零花钱()8.你觉得大学生兼职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A.增加社会经验 B.赚钱
C.锻炼自己D.出于爱好()9.你对用人单位了解吗?
A.基本了解 B.很了解
C.不了解
.()10在校外兼职时有跟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的吗?
A.有B.没有C.口头协议
您的性别:
您所在班级:
非常感谢您的配合!!!
第三篇:大学生现状分析
大学生现状分析
第一阶段:迷茫状态
处于这一状态的学生,往往刚进校不久正在大一或大二年级。对于部分不是很主动的学生,这一状态一直会持续到高年级甚至毕业。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往往被来自教育系统、父母、社会、传统观念及当下思潮给自己带来的期望而获得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我必须做什么?我必须做什么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我必须做什么才能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我必须做什么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我必须做什么才能比别人更优秀?由于这样的心态,学生会被来自不同方面的期望要求做不同的事情,并且与自己的本性、爱好发生冲突。比如父母费了很多心血才换来自己读大学的机会,所以自己必须以非常优异的专业学习成绩才能回报父母。而当下思潮可能会教育学生要出国读书给自己镀金,所以自己必须在专业课之余猛攻托福GRE,确保能获得出国的英语技能敲门砖。同时,自己可能对目前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找不到热情,但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有兴趣。
在外界不同方面的期望的冲突以及与内心真实渴望的不协调时候,如果学生并没有通过寻求外部的帮助或者不同的渠道去解决这个不协调,而且持续把这种不协调回避或者忽略的话,我们称这类学生处与迷茫状态。
第二阶段:摸索状态 相对于迷茫状态,学生会进一步通过寻求外部的帮助来反省自己和观察世界,从而去摸索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道路。通常学生会通过阅读名人的传记文书、和校内外的职业规划导师沟通、向师兄师姐请教经验、参与不同的社团实践活动等方式来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不同的学生,摸索的力度和广度也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浅尝辄止,有的人可能反复尝试,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并扩大自己对未知疆域的认识。
但不论如何,相比于第一种状态,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加愿意学习和接受新的事物,可能会不断挑战自己以前所接受的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假设”和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但由于还在摸索当中,时而对自己做出的判断还会怀疑。
大部分的大学生开始从大
二、大三进入摸索状态,后知后觉的学生可能到研究生或者毕业后才开始进入摸索状态。
第三阶段:定式状态
在经历过一段摸索期之后,在面临着人生一些重要选择的关头,比如进入毕业年级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给自己的摸索期下一个结论。我决定要考研、找工作还是出国读研。不论这个结论是否能够让自己心服口服,但大部分情况下,迫于现实的紧迫,学生必须给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判断,否则会贻误战机从而在竞争中失去机会。但客观来说,学生在选择毕业出路的时候,信息大部分是不对称的。多数情况下迫于竞争的压力,学生会朝着既定目标的工作去努力准备实习、面试等等,因为这些努力都是必要的,而不会有时间再进一步了解这个既定目标或者思维定势是否适合自己。
第四阶段:领导状态
90%的学生会认为在定式状态的阶段,已经找到了自己个人发展的方向以及下一步的选择。但事实发现,很多学生终于实现了其既定目标,根据其定式思维进入了人生的下一站的时候,其现实离自己的期望还差得很远。可能是以前期望的公司,并不像自己想象中有那么好的文化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能是发现自己原来不适合继续作学术,做研究。可能是发现所谓的研究生文凭、海归文凭并没能给自己镀上多少金子。在这些学生中,除了少部分人会持续摸索新的途径来突破自我,很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社会、年龄增长的压力将慢慢习惯这种现实与自己期望的差距,并减少自己的期望,从而把目标放在日常的琐事而庸于现状。我把这种结局称之为“定式状态的悲剧”
发生这种“定式状态的悲剧”的根源于一种被动的定式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我必须做什么?而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源又来源于一种稀缺和不自信的心态。
因为我们工作很难找,而且我现在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我要读研。但是否存在另一种状态,可以让青年学生真正发挥其潜力、激发其兴趣和热情,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热情和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达到一种自我领导的状态。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要达到领导状态,需要从之前三个状态中都具备不同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在迷茫阶段,与其拥有被动的思维方式,应该问自己:我喜欢什么?我对什么事情有热情?根据我过去的经验,我擅长做什么事情?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角色或者工作能够充分发挥我的潜力、兴趣和热情? 如果没有找到,我自己是否能开创一个?
在摸索阶段,与其浅尝辄止,而要持续学习,持续主动寻找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去锻炼自己、开拓自己。永远觉得自己是很狭隘的井底之蛙,永远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去看待所谓的“事实”。永远记住,做正确的事情比有效的做事情更重要。不要因为为了担心损失目前的利益或者竞争优势,而放弃去寻找真正帮助自己走向领导阶段的可能性。
在定式阶段发生后,永远不要放弃突破自我的愿景和坚持,永远不要降低自己的期望而庸于现状。
只有拥有主动的心态,去选择你所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而非做别人期望我必须做的事情,我们才能够真正领导自己,革新自己,超越自己。
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树立自己就业的信心.大学生数目的增多,只能说明自己所处的平台更高,更宽,应该对自己就业有所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树立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的理念.适合的是最好的!
3.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品德素质要足够重视,不应该受冷落.品行兼修,并且都优秀!
4.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
5.学校邀请就业比较成功的大学生定期回校进行就业交流沟通.多让部分有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士回校讲课,演讲,或者成为授课教师!(特别是营销类,管理类)
6.学校尽量建立企业的HR/管理层来校指导就业的平台。
7.建立实事求是的,有规律、有目的性的在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的平台。
8态度和认知: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自己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是知识运用的开始;充分的利用自己家庭的人脉,使自己站在一个比别人高一级的平台之上,向前进;学习无止境,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仅仅等着用即可,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认清自己所知所学;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认清自己优点和不足;认清自己能得到的支持和帮助;选好自己就业的方向;选好自己就业的道路;准备好自己就业中面临困难的处理;树立自己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心态。
记住: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而不是稳坐钓鱼台的开始!
大学毕业是从一个平台进入了另外一个平台,学校的知识和文凭不代表你未来职业发展的未来!
人生要经历无数起起伏伏,人不能一直如意,人需要不断磨练,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最需要历练。未来是可见的,只要坚定心中的那块种满梦想种子的田地会发芽!
第四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参考温州高教园区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了解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主要途径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1、温州高教园区2007年在校大学生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2007年,笔者对温州高教园区三所高校04、05和06三个年级共580多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
(1)法律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34.23%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5.34%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0.43%。自己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占22.5%,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法律知识不足或不能灵活运用。78.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知识,13.8%的人认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约1/3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为法律教育活动的局限性,1/2的学生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及贫富悬殊是主要原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2%,无意向的人占38%;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占87%,不报告的占13%;认为报案没用或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人占15.2%。遇到不法行为时,男生选择漠不关心的比例占到10%左右,女生比例占6%。
(3)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
对法律保持信任的学生占35%,认为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占31.2%,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的占33.8%。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者占26.4%,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69.8%。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2、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1)大学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
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宪政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宪政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宪政意识的表现。
(3)有被动法律意识,欠缺主动法律意识
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这种被动的法律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守法教育下的结果。譬如,现在一些高校内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都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所受的惩罚居多,往往使得大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法律的铁面无私和无情,甚至有个别大学生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将守法教育代替整个法制教育,以守法为法制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只有彻底转变法观念,以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才能在更深层面上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建设法治国家做出回应。
三、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不仅仅是依托于学校,更需要深深地扎根于以社会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3、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法律基础”课应改为法理学课,或者至少从内容上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业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深化高校教育模式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背景
1.就业压力
到2011年,我国大学层次的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为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
①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很重。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难问题日益突
出,另外,我国高等学科设置不合理,教育的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已严重滞后于培养目标的调整,而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主观上,有的学生就业时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之路,或者在就业后发现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远,或者觉得自己的能力无用武之地,于是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2.政策扶持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要拓宽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团中央书记陆昊同志指出,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贯彻落实党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团之力推进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全团要认真总结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认识、实际操作、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力扎实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资金方面有包含多种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为创业提供了比较大的帮助,也推动了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3.自身素质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具有很高的创业热情,在实际的创业活动中,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技术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尤其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中,领悟能力较强,掌握专业知识快,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对人生观价值观刚刚稳固下来的大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学习和追寻成功企业家的脚步,实现个人理想、价值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推动力,在创业意向上,在校大学生有较高的创业激情,富有敢想敢做的创业精神。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
(一)鼓励政策
我国促进毕业生创业的鼓励政策主要包括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融资担保政策。目前全国性支持创业的财政资金主要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融资担保方面,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① 大学生创业的现实问题探究付兆锋人民论坛 2010.12
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同时还有税费减免政策。
根据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各个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配套的政策,以促进当地大学生积极创业。2009年,我市相继出台了《临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安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资金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减免高校毕业生在临自主创业企业相关费用的通知》和《临安市人才工作政策汇编》等相关政策的文件,从多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以推动我市大学生创业。
(二)取得的成效
2010年,我市政府将筹建临安市大学生创业园列入政府 “十件”实事之一,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创业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已陆续完善,拥有2645.5平方米孵化单元和部分厂房,园区内有装修齐全的会议室、洽谈室、党建活动室,可以帮助50余名大学生、留学人员创业者拎包入驻。截至2011年10月,创业园共入驻大学生创业企业20家,带动大学生就业197余人。除入园的企业之外,我市大学生创业企业总计已有58家,带动就业301人,集聚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能力、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效益进一步增强。
除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之外,市政府拨付的创业扶持资金也逐年增加。2010年,市财政拨付大学生创业项目无偿资助企业8家,资助金额39万元,拨付大学生创业企业房租补贴20.5万元;2011年,拨付大学生创业项目无偿资助企业14家,资助金额53万元,拨付大学生创业企业房租补贴37.8万元,扶持惠及面逐步扩大。
此外,我市针对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的情况加强了创业相关的培训和帮扶政策。推行“创业导师制”,从我市“812”人才中选拔了首批9名有经验、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聘请为大学生创业导师,与创业大学生结对,提供一对一指导服务。同时,注重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积极面向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累计受训 700余人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
目前大学生创业园入驻的创业企业涵盖多个行业,如科技成果转化、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成活率达95%以上,并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效益稳定、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创业企业。如专业从事远红外碳晶发热板(刚性电热膜)制造的杭州暖洋洋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公司,公司现有管理层和行政人员共28人,其中27人为大专以上学历,去年完成销售额280万元,今年预计完成销售 额800 万元。临安香聚日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外贸公司,产品以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将产品销往美国、意大利等54个国家,拥有国家新型专利两项,公司管理层2人、营销5人,7人皆为本科学历。随着公司业务量的不断增大,正面向社会招聘英语六级以上的行政管理人员1名及大专以上学历业务营销员10名。公司去年完成销售300万元,今年预计完成销售500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
1.客观困难
(1)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政府对创业的扶持政策主要聚焦在融资服务、税费减免等方面,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解决途径关注较少,此外,没有相应的服务机构帮助创业失败的大学生总结原因,以帮助他们恢复信心,指导他们为下次成功创业做准备,以此来改善我市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高的现状。
(2)融资环境不利
创业是一项对资金需求较大的活动,而大学生普遍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创业资金不足成为大学生创业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创业初期,创业者不仅需要租店铺、厂房或办公
场所、聘请工作人员、还需要有维持店铺或企业运作的流动资金,对资金的需求很大。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创业大学生选择的都不是家庭创业(如继承家业等有家族资金支持的创业模式),而是选择合伙创业和自主创业,因而创业的资金问题比较棘手。很多创业大学生解决获得创业资金的途径是家长支持或者私人借贷,这种资金来源渠道获得的资金数额较小,持续性差,对家庭条件一般的创业者更易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创业活动的决策。
目前虽然有创业资金方面的政策扶持,但几万元的扶持资金对大学生创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在融资贷款方面,对抵押和担保的条件过于严苛,很多毕业生无房无地,又找不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因此就无法享受低息的银行贷款。此外,一些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时,还附加了一些限制性条款,如提高利率、贷款前先扣除利息等。
2.主观原因
(1)缺乏经验和技能
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校园,对社会缺乏较深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市场运作、企业运营、行业背景等领域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目前我国高校也缺乏针对创业和企业管理相关的系统理论和实践课程,即使有也是形式为主,实际可用的创业技能很难获得,导致很多创业者只会“纸上谈兵”,而不懂得处理繁琐的具体事务。其次,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创办企业的各种办事流程均不熟悉,社会交往、沟通能力也不够,处理问题时考虑不够周全,对遇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不会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创业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关系,遇到创业难题时容易陷入“无人可找、无门可敲”的境地。
(2)管理能力不足
创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需要创业者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例如良好的业务能力,开发客户能力,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以及综合应变能力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经营管理能力。在创业初期,创业者个人的经营管理能力非常重要,事无巨细,都要自己亲自动手,在企业初具规模之后,还需要有管理和领导团队的能力,懂得选择并留住合适的人才,这种管理能力往往比自身的经营能力更为重要。而这种管理能力往往是大多数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所欠缺的。
(3)心理素质不高
现阶段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创业,另外一部分创业者则是仅仅由于受到朋友影响或是一时心血来潮,盲目跟风,真正有创业理想和创业准备的人并不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大多都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呵护下长大,依赖性大,抗挫折能力弱,而市场竞争是最残酷和无情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挫折、打击。在创业初期,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生意惨淡,甚至连续几天、一两个星期的无人光顾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在这种情形下,很少有创业大学生能够真正受得了打击而坚持下来,不少创业大学生很容易就此悲观消沉,创业热情也消失殆尽,最后选择退出创业,导致创业失败。
三、对策思考
针对大学生创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部门的立场来看,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加以改善:
1.加强创业宣传
当前大学生创业意识已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和社会群众都在关注这一现象,因此,政府应适时地加强创业相关的宣传,向公众提供正确的引导。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发挥公共资源配置优势,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络系统的建设,以这一网络系统为平台,将政府的优惠政策、职能部门的业务以及当地大学生创业现状等信息整合起来,以便于及时为创业者提供最新的创业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创
业指导和交流,让创业者分享创业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不仅有利于创业者取长补短,也有利于给有创业念头的在校学生提供参考和警示。
2.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应该构建一个健全的创业投资体系以推进创业资金来源多样化,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除了现有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之外,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加强对创业项目的审核,建立创新和紧缺项目库。对高技术含量和创新项目,要积极协调,尽可能引入风投公司的关注和注资,政府部门协同做好项目的跟踪管理,增强风投的信心。
3.完善“创业导师制”
第一,优化导师队伍。
我市目前推行的“创业导师制”已有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导师队伍主要以我市“812”人才为主,这些人才都是在企业中身负要职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平时自身业务也很繁忙,很少能有闲暇时间来指导创业者处理一些具体琐碎的事务和问题。所以在导师队伍的配置上,建议政府部门牵头,吸收一些熟知宏观政策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具有就业和创业指导资质的高素质人才、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层人士以及热心社会公益的人士加入队伍,这样不仅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过程中具体事务方面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机构中的专业人才可以运用自身的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社会关系来辅助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创业者,全方位多阶段地对创业中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创业者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助跑和孵化功能。
第二,建立奖励机制
创业导师要真正能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帮扶作用,而不是只挂个名衔而已,为激励导师发挥作用,同时也是为了肯定导师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对大学生创业的帮助,对那些真正提供了指导的导师们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也可以是晋升职称方面的优惠,例如将所扶持的项目列入评级考核等。
4.加强创业培训
在应对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和创业者自身能力提高的要求中,政府部门应牵头,会合有关部门组织创业相关的专门性培训,例如工商、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也可以请前述的导师或者专业人士来为创业者进行企业规划、人才培训和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培训。
除了创业技能相关的培训之外,创业者的心理辅导也不可忽视,因为创业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免不了要经历失败,目前很多创业失败的案例就是因为一些创业者在经历一次失利之后就失去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导致创业草草结束,这是非常可惜和遗憾的,因此,除了有定期的心理素质培训之外,建议常设心理辅导机构或者专员,让创业者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寻求帮助,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