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
宜昌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现状分析
开题报告
学生
张妙良 指导教师
喻坚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通过对宜昌市周边的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试图了解宜昌市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
2.通过比较分析,为不同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而且也为提高宜昌市中小学的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质健康以及各学校顺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3.通过分析为宜昌市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做出努力,为增强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提供一些积极性帮助和建议。
(二)、研究的意义
张燕、万传金在《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研究》中认为身体活动喻意为动态,课堂坐姿喻意为静态,动与静构建了学校学习的环境。中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而根据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坐姿静态,身心都备受压抑。如何调整精神压抑感,课外体育活动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一些学校却将课外体育活动放任自流,并没有使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而且一些学校给学生布置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减少,学习的压力也使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降低了兴趣。为探索符合现代素质发展要求的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对策,帮助宜昌市的体育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活动,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也为宜昌市中小学生有关课外体育锻炼研究提供一定研究背景。为有关部门对制定干预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措施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
二、文件综述、国内外学术动态、本课题主攻方向
通过索检发现,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和论文有很多,他们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都不尽相同,都对宜昌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联系。
(一)、国外体育活动现状
1、美国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美国政府1980年在《全国的目标: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报告中重申了学校体育—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性,还根据美国学校体育的现状,确定了长远的目标和计划,即到1990年以后,要有60%以上的少年儿童(l0一17岁)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活动。美国是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国家,在教育上所持的态度是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的目的是向着青少年提供使其能在自由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美国的学校体育与课外体育的指导思想表述为:“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便借助健全的身体来最好地进行生活和服务于社会。”具体表现在:①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维持与发展;②社会有效性的维持与发展;③娱乐能力、智力、文化的维持与发展。美国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形式是体育俱乐部,俱乐部开展越野跑、游戏、游泳、田径、高尔夫球、篮球、摔跤、曲棍球、自行车、网球、足球、民间舞蹈和登山活动等,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俱乐部受当地社区环境影响较大,如野营、射击、打猎和垂钓在有些社区相当普及。冬季一般流行滑雪和冰上运动,夏季则是游泳和水上运动。
美国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男生比女生长。5一12年级学生平均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时问12.6小时,其中7~9年级最长,为13.2小时,10一12年级则减少为12.1小时。在美国,体育课外活动时间一般放在下午3:oo一6:00,学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内容和活动形式。美国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通常是以比赛方式进行的,间断性地安排了竞赛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田径、游泳、曲棍球和网球等,以年级、班级、年龄等级为单位,进行竞赛活动。美国一向很注重课外体育活动在促进人的个体社会化方面的作用,特别是由于体育课时间的分配常常是极为有限的,那么指定课外体育活动就成了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好办法。在美国,虽然不同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各具特色,从总体上看,仍可把课外体育活动分成以下三种形式: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校际间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俱乐部。班级课外活动是指在一所学校范围内组织进行的体育活动,主要以班级为集体进行。校际课外活动是指几所学校的学生进行的体育交流,如传统项目竞技、行军、越野长跑、体育联欢,或校际间运动会等。而运动俱乐部是指按学生的运动特长与兴趣,以自由加入的方式,把学生组织起来,纳入到各类专项俱乐部中去,进行有组织的训练和比赛。与校际间课外体育活动重合之处在于,校园内出现的各类运动俱乐部间比赛可在一所学校内进行,可在不同学校间的同类运动俱乐部中进行。后者同样也属于校际间课外体育活动。美国中小学体育必修大纲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课外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其功能与体育课有所重叠。但课外体育活动的独立功能则更加突出,集中体现在除可借助课外体育活动完善学生的身体、熟练运动技术外,还可以完成更广阔的社会教育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学生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②培养学生独立的性格及各种能力;③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和睦友善的处事态度;④儿童的个体社会化。据美国的专家统计,现在美国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特别多,大约占总人数的86%。一些学者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很灵活,学生自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②所有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可以的,不取决于他们身体训练的水平;③活动的多样性;④课外体育活动的个别针对性。美国明确规定了课外体育活动目标: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运动水平,借助健全的身体来服务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2、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英国的中小学生都是早上9:oo上学,下午3:00~4:00放学,因此,他们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利用放学后和周末时间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各校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被挑选为本校的传统项目运动队(如,足球、橄榄球、游泳等)的训练,有的学生是当地体育中心举办的运动队(如体操)的队员,这些学生是为了参加校级或更高一级运动会做准备的。有的学生参加学校或地方组织的培训班,有的学生放学后在本校或外校的PlaYGround玩,由看管小孩的人带他们做一些包括体育项目在内的活动,还有的学生周末或假期则由家长带领到郊外骑自行车或爬山。由于英国的天气雨水较多,因此学生们大多在室内活动,每个学校都有大小不一的室内运动厅或运动日,运动的项目多是英国传统的运动项目,如:女孩通常有网球、曲棍球、体操、室内网球、羽毛球和田径;男孩有足球、橄榄球、室内网球、篮球和田径。
3、日本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在日本,文部省制定了从1990年开始实行的新教学大纲与体系。学校提出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指导方针:①根据生涯体育(终身体育)理论,课外体育活动应从单纯的追求比赛优胜转向青少年愉快地从事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乐趣的方向;②应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充分体验失败与成功、痛苦和快乐等多种情感,以培养和恢复逐渐失去的人性和社会;③根据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安排运动量,进一步搞好场地设置管理,以防伤害事故;④进一步加强学校和社会以及体育团体的相互配合,把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据1993年文部省对中小学参加体育活动的最新调查,有55%以上学生参加了不同项目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开始朝向学校体育新思路来实施。据日本文部省体育局统计,日本公立学校的98%开设了俱乐部,全国共有25.2万多个俱乐部,平均每所学校就有十多个。在俱乐部中,学生凭兴趣选择活动项目,小学必修俱乐部人数最多的是垒球,其次是乒乓球、羽毛球,中学最多人数选择的是日本象棋、围棋;其次为排球、乒乓球、网球、篮球、垒球、棒球、田径、足球、剑道、柔道等,高中阶段则增加手球、硬式棒球、器械体操等。日本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平均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日本的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一般有三种:①俱乐部,由学校制定整体活动计划,由学校教师指导进行自主的、协同的活动,成员来自不同年级和班级,具体活动计划由部内成员自己决定、执行;②运动部:代表年级、学校参加比赛,由教师推荐和选拔;③同学会:有一些志趣相同的学生自发形成,一般以娱乐、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日本的学生是自愿选择俱乐部进行活动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在课后参加体育运动俱乐部,活动时间分别由俱乐部安排。在安排竞赛内容方面,他们认为运动竞赛只是较高水平的运动队任务,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一校内运动竞赛目的应是增进身心健康和交际,加强合作和娱乐。现代日本的学校体育中,围绕课外体育活动,各学校形成了二类活动形式。一类被称之为特别活动,或称必修俱乐部活动,另一类为自由体育俱乐部。必修俱乐部活动主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全面发展。该俱乐部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由学校作为相对固定活动内容编入课表,事先由学生在艺术、科学、体育三项中选择其一参与活动。从日本中学生的选择结果看,选择体育的学生居多。必修俱乐部一般在同一时间展开,各种不同选择的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在特定时间里,分别到自己喜爱俱乐部参与活动。那些未参加必修俱乐部的学生想参加体育活动,则可选择自由俱乐部活动形式,即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其他由学生自主组织的活动。这一般针对高年级,有一定自我组织能力的学生,他们在体育或其他科目教师的帮助下,以更加自由和自主的方式,参与体育锻炼。日本把课外体育活动与生涯体育联系起来,通过对学习体育的习惯培养,把体育活动贯穿于人的一生中,增进健康和生活乐趣。日本的学校竞赛活动主要在各俱乐部或俱乐部内部各队之间展开,他们的目的虽不是提高运动水平,但通过竞赛这种有趣的形式,调节课外活动气氛,促进交往、合作,并带来集体娱乐情感。日本是在合作、团结、一致中取胜的国家,故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了更多的个体娱乐性,运动合作性、集体性和社会性,因此课外体育的目的主要是利用体育活动服务于个体,培养终身意识,并在集体性运动中带来乐趣和荣誉感。现在以知识、技能和体力教育为基础上,把人的情绪、态度、理想、意识、价值也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领域,提倡知识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统一,以形成完整的人格。
(二)、我国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己有近百年的历史。考究中国学校体育发端于光绪二十三年,由美国传入。当时只有教会学校,开风气之先,有足球、棒球、田径运动等作为课外运动,有的学校竞设课外运动一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1951年7月,政务院通过《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的健康的决定》,其中规定“学生每日娱乐体育活动或从事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4年,《劳卫制》的颁布,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955年,为配合小学教学计划的执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小学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育课,坚持做早操、课间操,安排好每周2节课外体育活动。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保证每一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建国以来至八十年代初,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的,而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以及培养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开发不足。1983年n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努力开辟第二课堂》一文,这是我国首次公开提出了`第二课堂'这一命名。随后展开了关于`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也有人提出`第二渠道')的讨论。这是因为在研究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学校教育方式的演变,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那部分内容,对于培养现代社会的人才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赋予它应有的地位。对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应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纳入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中。1987年以前课外体育活动没有纳入周课时总量,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活动时间的安排。1987年首次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周课时总量。1988年规定为体育活动课,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将活动进行了分类,与学科并列纳入课程体系,体育活动是其中的一类。
1982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对学校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多种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1990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教委下达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都对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这些皆为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政策基础,确保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与地位。关于我国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4版)中指出:①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②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③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丰富课余生活;④培养社交能力;⑤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包括作息制度中的体育活动、全校性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等。作息制度中的体育活动内容是:①早操(15分钟~20分钟),也称为早锻炼,是早晨起床后或课前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一般以徒手体操为主,也可开展如跑步,太极拳、气功、游戏等活动;②课间操(巧~20分钟)也称为课间体育活动。这是学生在上午第二、三节课之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③班级体育活动,包括课后体育锻炼则由班干部和体育小组长负责,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各项体育教学技术和达标锻炼,活动时间一般是下午课后。竞赛活动的安排主要也在课后体育活动中,由年级、班级等为单位,虽然内容比较单调,但对激发体育兴趣、宣传体育意识却起到不少作用。全校性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指作息制度体育活动以外的全校性体育活动。一般有“体育周旧)”和“体育节”两种形式。我国中小学日常开展的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全校性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等组织形式保证了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进行,多年来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学校课外活动也强调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力求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促进青少—一一—-止选兰竺哩些全堕型竺垫塑塑壁些选醚年的身心健康,并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各种课外活动配合各种教学活动,构成校内教育的完整体系,二者都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从功能上看,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手段。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使体育课内外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功能大致为五方面:①满足青少年身体发展的需要;②为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奠定良好基础;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④具有文化传递作用;⑤培养体育骨干。
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目前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在各级学校也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主体运动,发展个性,发挥特长。②针对内容进行课堂练习,说明学校在项目上的转换,形式上的改变,内容上的更新,可以大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生机活力。③采用规定和志愿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在内容、项目、人员、场地等进行适当调整,对学生练习有很大的帮助。④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这种形式虽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但很容易造成学生只凭着“玩玩”而已的心态,没有目标,从而影响锻炼效果。⑤大课间体育活动,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回答记者提问“今后我国学校体育将会哪此方面进行改革”时,其中就指出在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突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要大力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在人们的观念中,传统课间操等于广播体操。但早在加世纪70年代后期,学生人数激增,一些学校由于场地原因不能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全校集体广播操,在课间操活动时就开始了以多种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活动。如1977年3月份的《新体育》就有图片报道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坪小学丰富多彩的课间操活动。江苏体育科技1982年第三期也报道原南京化学公司职工子女第一中学自1979年9月开始,课间操集中在操场上交替做广播操和自编的身体素质操、艺术体操等。可以说,70年代末期就已成为我国开展和研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端倪。1979年刘绍曾先生译自苏联《学校体育》杂志上的“日本中小学体育”译文中出现“课间大休息”一词,文中介绍了日本中小学课间大休息活动的方式。这是目前已找到的最早使用与“大课间活动”相近说法的资料记载,之后上海市学校体育界也开始将课间操称为“课间大休息”,如1985年2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外体育活动》一书中就有该市某小学“课间大活动的安排。”我国1982年第1期的《学校体育》杂志上报道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小学“保证学生每夭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文中,有了“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除外)”说法,这可能是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最早出现的说法。1999年教育部正式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在课间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如“课间大活动”、“课间大锻炼”、“间操课”等不同的说法。如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教育局就曾下发文件,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改为“间操课”,中学40min,小学35min,并列入课表和作息时间表,要求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都必须按照文件要求执行。1978年教育部等《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印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草案)和“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lh体育锻炼的通知”等文件颁布后,为了认真落实每生每天lh体育锻炼的精神,一些学校已开始了由传统课间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转变。如北京古城二小、上海育才中学、辽宁台山一中等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80年代初就开展的有声有色。到90年代初,天津和辽宁的营口市已着手进行大面积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验并进入了在该市推广这一经验的阶段。早在1992年,天津市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都将开展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系统工程,长抓不懈。为推动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19%年,该市教育局先后在津南区实验小学、河北区育婴里小学、河西区二师附小、河西中学和河西区微山路中学召开了推广中小学生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现场会。该市把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保证落实上午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后又在下午增加了一次大课间活动时间的实验,中学15min,小学20min,1998年该市开展上下午两次大课间活动的学校达到30%,到2002年全市中小学基本落实了两次大课间活动。1999年5月25日~28日来自全国教育系统的300余名代表观摩了辽宁省鞍山市、营口市和大连市27所中小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该省教委为了进一步推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自19%年起至1999年5月连续四年举行了四届全省中小学课间操体育现场会,通过几年的不断总结经验,该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高,推动了该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早在1999年10月马林:兰州市西固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5日,国家教育部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改革开放20年来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就确定了将辽宁营口市提出的“以操促德、以操辅智、以操健体、以操审美”的主题作为全国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时做出了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决定。河北省唐山市从1999年开始,以体育活动改革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全市将快乐体育,趣味体育引入体育活动中,大胆进行改革,把原有的课间操延伸为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并明确安排在学校的课程表中,即上午第二节课后的30min大课间活动和下午第二节课后30min大课间活动。进入21世纪后,大课间体育活动被提升到活动课程的层面;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验、普及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省教育厅、鞍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场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0日一12日在辽宁省鞍山市召开。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和会议代表先后参观了鞍山市铁东区钢都小学、二一九小学、华育中学、铁西区居义小学、立山区中华小学、鞍钢高中和鞍山一中等七所学校优良的体育硬件设施和自制的百余件体育器材以及“快乐园地”、体育文化长廊,观摩了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展示课,在闭幕式上观看了鞍山市中小学大型体育、艺术、国防教育汇报展示。汇报的体育课外活动,有特色运动队(足球队、轮滑队、乒乓球队)、传统运动项目(篮球、排球、键球、软式排球)、体操运动(广播操、小垫子操、自编健身操)以及几十种丰富多彩的快乐运动(花样跳绳、动感竹竿、呼啦圈、键球、攀岩、蹦蹦床、双轮飞扬)、快乐游戏(扁担、踏板、攻城、跳房子、早龙舟、红白球、跨钻轮胎、快乐迷宫、少儿投篮、少儿射门、高低梅花桩、四人二足鞋)等。为代表们展示了运动与健康、柔韧与健美、技巧与艺术、游戏与快乐、整齐与韵律、紧张与活泼、提高与普及、传统与现代的大课间活动,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目前我国课间操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间操形式,即课间操仅做一套部颁广播操。另部分学校己开始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陕西、山东、湖北、浙江、四川、广西、广东等省的中小学校。组织方法有:一种是一天开展一个大课间,即将原来上午第2节课后的课间操延长为30~45min不等;一种是一天开展两个大课间,即上、下午各组织一个大课间,如天津市、河北唐山市各中小学。活动内容大都以徒手操(广播操、素质操、健美操、武术操等)、轻器械操(健力操、绳操、哑铃操等)、舞蹈、队列训练和游戏等为主。如某市中学的活动内容是从跑跳操、健美操、韵律操、武术操、太极拳、游戏、广播操、舞蹈、模仿操、部位操、队列训练等11项中选择其中5一6项进行轮换。某市小学课间操的内容安排及顺序是:无声操、队列操、小学生系列广播操《初生的太阳》和《雏鹰起飞》、哑铃操、二部操、韵律操、放松操、结束。
最近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体育上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响亮口号,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也是贯彻这一口号的一项实招、硬招和高招。
台湾中小学课余体育活动与休闲运动,台湾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很重视,制定了相关规定与计划,如《各级学校体育实施办法》、《学校体育教学发展中程计划(2001一2004)》、《体适能优异学生奖励要点》。其中,《体适能优异学生奖励要点》明文规定,凡每学期规律参与运动达12周以上,每周至少3次且每次运动30min以上,经体育授课老师审核通过者,核发运动参与奖章。根据台湾《各级学校体育实施办法》,学校体育应启发运动兴趣,体验乐趣与效益,建立规律运动习惯,开展多元化课外体育活动;并要求中小学每周至少进行晨操或课间健身3次。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亦可列入弹性课程,必要时得与综合(社团)活动配合实施。同时也要求各级学校应运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定期举办体育乐营,充分提供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的机会。但从相关调查资料的情况看,台湾中小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程度不高,大部分中小学生觉得参与的运动不够,没有形成运动习惯,想参加运动社团的人很多,但实际参加的人很少。目前台湾中小学正在积极推广多元化的早操及课间操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学校也积极辅导学生成立运动社团,以扩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层面与范围。在青少年休闲运动方面,有青少年周末假日休闲运动,寒、暑假青少年休闲运动育乐营和海外参访队。同时,亦要求和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社区休闲运动。从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情况看,台湾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学校推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力度也不够,相关的调研也较少。在课外休闲运动方面,台湾学校体育娱乐与休闲运动开展的较为普遍,中小学生经常参加由学校、社区和家庭组织的各类校内外休闲运动。同时,也要求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日时间,邀集家人或邻居、朋友,一同到户外从事身体活动。台湾很重视学校体育,其相关体育立法比较完善,在经费上也相对充裕。台湾对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亦非常重视,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优秀竞技运动选手的摇篮,学校竞技运动水平也较高,通常在台湾奥运体育代表团中有3成以上的中学生选手,这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在中小学体育竞赛方面,台湾每年主办一次中学生运动会,并积极组织中学生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台湾小学没有统一的运动会,由各县、市、地政府教育部门自行安排。3.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阅读已有的资料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出影响宜昌市中 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提出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方案。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进度
1.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已有的资料和文献以及调查问卷找出宜昌市羽毛球大众参与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归纳并作出解决思路和方法。2.研究的对象
宜昌市所有中小学生 3.研究的方法
采用文件研究法找出宜昌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学原理进行统计调差,确定统计对象,进行抽样调查,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
采用综合法就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方法。4.研究的进度
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初稿交给老师修改。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并打印成稿。毕业论文资格审查,接受指导老师布置的论文正文写作任务,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查阅。
完成论文正文撰写,完成正文初稿,并修改,定稿与打印。指导老师批阅并评定成绩,组织教师评阅并评定成绩。
四、参考文献
[1]、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2]、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科研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4]、马林.兰州市西固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出及对策研究 [D]:[硕士研究生论文].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 [5]、陆俊.北京城区和农村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8 [6]、刘毅,一气开发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影响分析 [D]:[硕士研究生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7]、辛琼,宜春市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D]:[硕士研究生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8]、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9]、汪孝英.杭州市百余所中小学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6 [10]、李宝凤,美国、日本、加拿大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 1994,5 [11]、周丽君,关于影响中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年03期 [12]、孙晋兰.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J].太原大学学报,2005(2)75—76.[13]、谢琴,赵克宁,王念理.英国的中小学体育[J].体育师友 2000,5 [14]、李林,倪才华,张小红.中国——博茨瓦纳两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6 [15]、张迎春.中美日三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8 [16]、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17]、兰自力.台湾学校体育概览闭体育学刊2003,1 [18]、张迎修.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校医,2004,5 [19]、骆映.对厦门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3,2 [20]、徐晓华.我市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年02期,146—150.
第二篇:中小学生课外补习班现状调查
中小学生课外补习班现状调查
洛阳东升三中常文佳
近年来,各种补习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为了对学生参加补习班的情况有所了解,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于2012年12月20日至2013年1月3日,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组人员有:常文佳、高茹涵、李晓瑞、杨恒秀、陈瀚霆、刘卓琛、牛文天七位同学。
2012年12月20日至25日,我们分别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随机发放102、125、102份问卷,共回收262份(被某小学老师当做发小广告的给没收了几十份)。2013年1月1日至2日,我们在书店、商场、马路等场所发放问卷139份,回收131份。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8份,回收有效问卷393份,问卷回收率为84%.现将此次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是否参加补习班:参加的有291人,占74%。其中:女生211人,参加补习班的有168人,占80%。男生182人,参加补习班的有123人,占68%.2.学生所处阶段:小学生142人,参加补习班的有103人,占72.5%;初中生136人,参加补习班的有120人,占88.2%;高中生116人,参加补习班的有68人,占58.6%.3.参加补习的科目:参加补习班的291人中,语文68人,占23%;数学185人,占64%;英语206人,占71%;物理91人,占中学生的36%;化学68人,占中学生的27%(小学没有物理化学计算时没统计在内);其他80人,占27%。(该调查不包括音乐美术)
4.每年在补习班上的花费:参加补习班的291人中,低于1000元的50人,占17%;1000-3000元的128人,占44%;3000-5000元的48人,占16%;5000-8000元的35人,占12%;8000元以上的30人,占10%;
5.是否自愿参加:参加补习班的291人中,“全部自愿参加”156人,占54%;“部分自愿参加”114人,占39%;“非自愿参加”的21人,占7%。
6.参加补习班效果:“效果很好”的108人,占37%;“效果一般”的151人,占52%;“作用不大”的25人,占9%;“无作用” 的7人,占2%。
调查结果分析:
1.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大多数
学生(调查人数的74%)选择上补习班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其中女生上补习班的比例(80%)高于男生(68%),这与当前各阶段女生成绩优于男生的现状相符。
2.在参与补习的科目中,英语和数学两科补习人数最多。英语热与当前的出国热有关,现
在不少国外大学开始对中国招生,香港的几所大学招生时也十分重视英语,每年出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些都使家长和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期就开始重视英语。而数学是因为比较难学,而且不少学校招生时过于看重数学竞赛成绩,因而补习人数较多。中学的物理和化学补习人数也相对较多,一方面是高考理科招生比例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感觉理科知识有一定难度。统计结果与社会上补习班的招生宣传基本吻合。
3.参加补习班的学生中,初中生比例最高(88.2%);高中生比例最低(56%)。这应该是
与高中生自学能力增强有关。
4.学生每年在补习班上的花费以1000-3000元的为最多(44%),5000元以下的占78%,因为多数学生只需补习一科或两科。但也有少数学生补习科目较多,有的甚至采取名师一对一辅导,费用自然就很高了。课外补习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经济支出,加重了一些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5.多数学生自愿参加补习班,非自愿参加的只占参加补习的学生的7%。充分说明了当前
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这与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完全相左,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6.多数同学认同补习的效果,“作用不大”和“无作用”的只占11%,这一方面说明补习
班对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能解释近几年补习班疯长的现象。
调查结果的思考:
首先,从参加补习班的学生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所面临的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除了正常的上课、写作业,学生还要利用晚上、周末、节假日到处上补习班,所以现在的学生成绩上去了,身体素质下来了,跑不动,跳不远,没时间玩,没时间思考,装一脑袋死知识,与国家现在提倡的“中国创造”如何对接?
其次,参加补习班不仅占用了学生运动、休息、娱乐时间,也增加了家庭经济支出,减少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时间,一些学生在上不上补习班及费用问题上与家长产生矛盾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对社会上的补习班我们也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它的存在确实能办助学生查漏补缺、总结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的人们的需要。但要防范那些没有执照、虚假宣传、骗取钱财的不良补习班。
2013.2.26
第三篇:中小学生营养现状调查分析
卫辉市中小学生营养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卫辉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为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11-2012学年卫辉市46 511名6~15岁小学、初中学生体检资料,根据身高标准体重值,进行营养状况分析。结果 该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肥胖、超重检出率依次为7.17%、45.60%、6.60%、3.75%;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有城乡、性别差异,以农村男女学生为甚,其次为城区男生、城区女生,检出率以次为56.14%、55.28%、50.58%、45.07%。结论 卫辉市中小学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状况较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进行干预。
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是评价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间接指标[1]。为了解河南省卫辉市中小学生营养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对卫辉市2011—2012学年各初级中学及小学的健康体检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现报道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11-2012学年卫辉市各所小学、初中学生的体检资料,删除年龄小于6岁,大于15岁的学生资料后,使用6~15岁10个年龄组共46 511人体检资料。
1.2 方法
学生体格检查严格按照《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2]、《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手册》规定要求,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对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1.3 评价标准 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中国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评分表[3],作为学生营养状况的评价标准(标准体重90%~110%为正常体重,低于90%为较低体重,低于80%为营养不良,高于110%为超重,高于120%为肥胖)。1.4 统计分析 体检数据录入“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V7.0管理版”(北京大学儿少卫生研究所、济南圣力科技公司联合研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
2.1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46 511名学生中共检出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者24 541人,检出率达52.76%,其中营养不良7.17%,较低体重占45.60%;检出超重和肥胖4 815人,检出率为10.35%,其中肥胖占6.60%,超重占3.75%;正常者仅为17 155人,仅占36.88%。
2.2中小学男女生营养状况比较 男生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53.95%(13 046/24 183),其中营养不良的检出率7.81%,较低体重检出率46.14%(11 158/24 183);女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51.48%(11 495/22 328),其中营养不良占6.47%(1 445/22 328),较低体重45.01%,男生均高于女生。男生超重、肥胖合并检出率为10.93%(2 643/2 4183),其中超重3.56%,肥胖7.37%;女生超重肥胖合并检出为9.59%(2 142/22 328),其中超重3.96%,肥胖5.77%,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见表1。
2.3城乡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城区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为48.01%(8 568/17 843),而农村学生为55.72%(15 973/28 668),农村学生营养不良与较低体重检出率要高于城市学生(X2=81.87 P<0.01);城区学生超重与肥胖合并检出率为14.96%(2 670/17 843),而农村学生为7.48%(2 145/28 668),其中城区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4.82%和10.14%,农村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09%、4.39%。城区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合并检出率及超重、肥胖均高于农村学生,见表2。
2.4中小学生按性别、年龄营养状况比较
除6、7、14年龄组外,男生肥胖均高于女生;女生在6、7、8、9、12年龄组营养不良高于男生,男生10、11、13、14、15年龄组营养不良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女生分别在13、12岁时正处青春旺盛期,此时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男生为19.06%,女生为17.79%,随后发生率有所下降。肥胖发生率男生在10、12岁最高,分别达到10.12%和10.58%,女生肥胖发生率在14岁最高达12.19%,见表
3、表4。
2.5中小学生性别、区域营养状况比较
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按性别、城区依次为农村男、农村女>城区男>城区女(依次为56.14%、55.28%>50.58%>45.07%, 农村男vs农村女: x2=1.96,p>0.05;农村男vs城区男:x2=70.74,p<0.01;农村女vs城区男: x2=217.33,p<0.01;城区男vs城区女: x2=53.94,p<0.01);肥胖、超重合并检出率按性别、区域依次为农村男肥、农村女肥,<城区男肥<城区女肥(依次为15.99%、13.77%<7.62%<7.33%,农村男肥vs农村女肥: x2=0.92,p>0.05;农村男肥vs城区男肥: x2=415.68,p<0.01;农村男肥vs城区女肥: x2=246.8,p<0.01;城区男肥vs城区女肥:x2=17.21,p<0.01)。见表5。3讨论
中小学生营养状态的评价,目前最新较科学的评价方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卫生标准GB/T《中国6-19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年龄身高筛查生长迟缓界值范围》、《中国6~-19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年龄BMI筛查消瘦界值范围》[4],评定营养不良(含发育迟缓、轻度消瘦、中重度消瘦三类);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指数值分类标准》[5],评定超重和肥胖。另外还有用身高别标准体重法评定营养状态,同样被国内刊物论文所采用,评定标准有多种版本,但多采用“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和“全国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的全国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为判定依据,后者是目前教育系统所采用,且有最新版本,该版本是以2005年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基础上产生的最新标准,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评定学生营养状态所采用。现所采用的标准是后者,同时也推荐使用该标准。
该调查发现,卫辉市6~15岁在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共存,以营养不良较为突出。营养不良检出率(7.17%)、低体重检出率(45.60%),均高于运用相同判定标准的广东潮洲、湖南长沙较发达地区的调查结果[6-7]低于欠发达广西百色地区调研结果[8];肥胖检出率为(6.60%),低于广东潮洲、湖南长沙的调查结果,超重为(3.37%)与两地相当,而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广西百色的调查结果[8]。以上对比结果表明,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学生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
调查结果还显示,低体重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和肥胖、超重检出率存在着地域性别差异,城区男、城区女、农村男、农村女学生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检出率依次为8.11%、6.35%、7.61%、6.55%、和42.47%、38.72%、48.53%、48.73%;城区男、城区女、农村男、农村女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依次为11.56%、8.51%、4.644%、4.14%和4.43%、5.26%、2.98%、3.19%,由此该市中小学生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高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的平均水平[9];肥胖检出率女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本地学生低体重、营养不良的问题相对更为突出,这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卫生保健水平密切相关,因本地2010年人均GDP水平仅较全国人均GDP第三的甘肃省略高[10]。该本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存在年龄差异,男、女生分别在13、12岁年龄段营养不良检出率尤为明显,分别为11.79%和19.06%,是因为此时男女性正值青春发育旺盛期,身体生长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营养需求巨增所致。本市低体重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存在地域性别差异,农村男、女生>城区男生>城区女生,可见农村学生体重和营养不良问题更为突出。该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存在着营养不良、肥胖现象并存,以营养不良较为突出,以农村学生较为严重,尤为12、13岁年龄段为甚,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积极有效的干予措施,以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篇:我校2007届学生参加暑假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校2007级学生参加假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黄壮英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校2007级学生暑假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我校2007级学生暑假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小学生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并从实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为我校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假期体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生 假期 体育锻炼 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前言
假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它能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满足全体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促进体育教学,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加强人际交往,丰富假期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为了改善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这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假期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2007级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
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0份,有效1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7%。谈话交流法:从一至十四年级各班随机抽出10名学生进行谈话和交流,做好谈话记录。
二、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表(1)
兴趣人数百分比排序
非常喜欢5650.9%1
比较喜欢2421.8%2
一般2018%3
不太喜欢76.3%4
毫无兴32.7%
5从调查中我发现,对体育活动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学生占72.7%仅有6.3%的学生不太喜欢体育运动,2.7%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厌恶情绪,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参加体育锻炼。
2.2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表二:
目的人数百分比排序
交朋友54.5%5
与家人一起交流3027%2
掌握提高知道技能109%4
锻炼身体5045%1
其它1513.6%3
从表二可以看出,促使学生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占总人数的45.4%,这说明了大部分部分学生都能从学校体育中了解常锻炼身体能有利于身体健康,并从中说明了学校体育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加强。另外有27.2的学生参加假期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能与家人一起交流,这说明了学生在空闲时间很喜欢和家人一起交流沟通。因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住宿生,每周只有周末在家,所以家长也应该抓住这些机会和小孩进行沟通。学生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的目的不但是锻炼身体,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3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 表三:
项目人数百分比排序
球类3027%1
田径类54.5%7
舞蹈类109%5
自行车2018%2
游泳2018%2
武术1110%4
跳绳65.4%6
踢键子43%8
其它43%8
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手段,每个人的假期锻炼所选择的练习内容通常应该是自己喜欢的而又能方便参加的运动项目。如表三,选择球类运动的人数最多,其次为自行车、游泳、跳绳等。为什么学生在学校进行假期体育锻炼时选择球类的人数最多,最大的原因就是佛山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体育场馆设施较齐全,能很好地提供各种球类场馆,然后球类场馆又可以不受早晚和种天气的影响,运动起来比较方便,其次其强度可大可小,可随自己的时间和身体状况进行运动。并且球类运动是校园体育活动的大项,选择球
类运动进行假期体育锻炼的人数排在第一位就再也正常不过了,其次为自行车和游泳,这也和佛山遍布各个地区的绿道和各个单位的游泳池有关,这给自行车运动和游泳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2.4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表四:
方式人数百分比排序
个人锻炼1715%3
结伴锻炼2825%2
家庭锻炼6054%1
学校组织56%4
我校2007级学生参加假期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个人锻炼,2、结伴,3、和家人一起,4、学校组织。我校学生在假期体育锻炼形式上的选择情况如表5,有54%的学生采用家庭锻炼,25%的学生采用结伴锻炼,18%的学生通过学校组织形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15%的学生通过家庭组织形式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这说明多数学生在参加假期体育锻炼时主要还是有家人陪伴或有伙伴陪同,这种形式的锻炼效果更佳。
2.5持续时间 表五:
每次时间人数百分比排序
1小时及以上7063%1
不固定时间3027%2
少于1小时109%3
从表
(五)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在校学生中,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及以上的学生人数最多,共有70人,约占总人数的63%,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不固定的学生共有30人,约占总人数的27%,另有10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少于1小时,占总人数的9%。《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以上数据分析单次锻炼时间保证在1小时以上的人数百分比最低为62.2%,最多达到83.6%,可见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长还是比较乐观的。
2.6锻炼频率
我校2007届学生参加假期体育锻炼频率 表(六)
锻炼次数人数百分比排序
每周3次以上4036.3%1
不固定时间6054.5%2
每周少于3次108.2%3
通过表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007学生中有40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在3次以上,约占总人数36.3%,有10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为3次及以下,约占总人数的8.2%,有60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并不固定,占总人数的比例最大,为54.5%。这说明多数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并不固定。《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
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只有36.3%的青少年达到了这一标准,加上不固定次数中可能达到或超过3次的比例,最多也不超过60%。这说明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没有完全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下午锻炼身体是最好,因为练完之后就可以回家吃饭冲凉看电视睡觉,而不像早练完了一身汗还要回家重新冲凉的。运动促进新陈代谢,这样还可以提高吃欲,还可以不用在早上早起。下午锻炼后晚上也能更快地入睡,这样能提高睡眠质量。有些学生在假期的周末参加锻炼次数较,因为在周末时学生的父母较有空,这样能陪学生一起进行锻炼,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高,锻炼的时间也较长。也有些学生在周一到周五进行锻炼,这样就更好地和他们的朋友相处和交流。假期里多数学生要么参加社会假期补习班,要么随家长去亲戚家串门,而放弃了体育锻炼,出现了假期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真空”现象。因此多数学生都是偶尔在闲暇或父母有空的节假日里利用一时间参加体育锻炼,随意性很大,无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规律。
3.1结论
我校2007届学生都很有兴趣在假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锻炼身体;项目以篮球最受学生喜欢,其次为自行车和游泳等;形式主要是和家人一起锻炼;锻炼的频率较低,没有完全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持续时间多数保证在一个小时以上,部分学生参加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固定,锻炼时间的选择也不固定。
3.2建议
3.2.1加大课外体育锻炼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训
3.2.2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建立“三位一体”(学校—社区—家庭)的监督管理模式,实行定期“两检”(课外体育锻炼情况检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查)政策。
4参考文献
[1] 马宁.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体育学刊,2006,13(1):138-140
[2] 单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3]雷继红.当前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国学校体育,2007(06)
[5]周丽君等.浙江省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
(责编 王文亮)
第五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 本次调查针对山东大学在校本科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以了解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找出学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表明:(1)山东大学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比较积极,但是锻炼情况不容乐观,锻炼时间、频率达不到国家要求;(2)增强体质、减肥、丰富课余生活、缓解压力、兴趣娱乐是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3)慢跑散步、乒羽网、篮足排、自行车是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选择;(4)自发结伴和单独行动是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活动形式;(5)自身惰性、场地设施限制、天气条件、学业太重是制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6)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及考核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学校没有发挥出在推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正文】
随着“山东大学阳光体育运动文化节”的启动,山东大学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旨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这再一次提醒了我们课外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意识到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为重要的问题。一直以来,国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情况着实堪忧,心血管系统能力,呼吸系统功能、力量、协调性、耐力均仅仅出于及格水平,大学生体质状况总体不良[2]。这种情况与大部分学校教育的“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体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尽管大部分学校在近年来都开始重视体育,对体育的教育、考核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举办大量的体育赛事和活动,但是在发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方面却明显滞后。学校往往只重视体育赛事、活动的外在宣传效果,但是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整体状况关注度极为有限。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学校对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鉴于此,本次调查针对山东大学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培养越来越多的终身体育者,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文化节”的深入贯彻实施。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东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期刊和论文,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撑
(2)问卷调查法。根据选题的目的,设计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以山东大学济南市的6个校区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0份。
(3)访谈法。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在各校区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并且与本校体育学院的校区主任、任课老师进行座谈,就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程教育考核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和调查。
(4)数据分析法。采用SPSS和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数据处理、分析。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数据基本分布情况
性别人数百分比专业人数百分比人文8025%表1:性别分布男生女生18613458%42%表2:专业分布社科理科工科61486719%15%21%表3:年级分布大二大三749623%30%总和320100% 总和320100%医科6420%(注:下文将人文、社科学生并称为“文科学生”,理科、工科、医科学生并称为“理工科学生”)
年级人数百分比大一7022%大四8025%总和320100%
2.2 大学课外身体育锻炼的时间、频次
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越高,态度就越积极稳定,而积极稳定的体育态度又能够产生良好的锻炼行为。所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强度是衡量体育态度的重要指标[3]。2.2.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
表4: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基本每天3~5次1~2次28421359%13%42%频次人数百分比基本不参加11536% 表4的调查数据表明,山东大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并不高,只有少数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其中基本每天都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只占总体比例的9%,每周锻炼3~5日的学生占总体比例的13%,而每周只参加1~2次和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体比例高达78%。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实行的体育人口标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4]才能算是体育人口。那么,我校大学生仅仅有22%的大学生符合国家体育人口标准,情况非常糟糕。
图1的调查数据表明,我校男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整体上要比女生多。男生中基本每天、每周3~5日和每周1~2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占男生总数的百分比均比女生同项目的百分比要高,而女生基本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女生总数的百分比为49%,比男生同项目的百分比16%高出很多。在访谈中,男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大多是个人兴趣爱好。而女生则正好相反,大多数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并不感兴趣,根本就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其重要动力来自于保健和减肥,因而难以坚持课外体育锻炼。
图2的调查数据表明,我校文科专业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整体上要比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基本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其总数的43%,远高于文科专业学生的27%。而在其他项目上,文科专业的学生百分比均高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设置、学业压力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理工科学生普遍课程较多,课后作业繁重。尤其是工科、医科学生,课后时间被各种实验、实验报告、设计图所挤满,很难挤出时间放松自己,参加体育锻炼。
图3的调查数据表明,我校大一大二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整体上比大三大四的学生要高。其中大一大二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所占其总数的百分比为16%,遥遥领先于大三大四学生的3%。其余项目大三大四学生的百分比均不比大一大二学生低。在访谈中我们得知,这和高年级未开始体育课、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因素有关。
2.2.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
表5: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1小时以上30~60分钟30分钟以下64838020%26%25%时间人数百分比基本不锻炼9329%
由表5可知,我校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比较分散,其中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人数相对较少。除了基本不参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以外,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同学大部分锻炼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
结合图4,得知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女生占多数,女生在这个时间段的人数占女生总数的百分比比男生同项目的百分比高出13%。结合访谈,这与女生的体质有比较大的关系,女生体质相对男生较差,耐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均不如男生,因而锻炼时间往往比男生要短。锻炼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时间段里,男生占其总数的38%,在这个时间段里的学生占了绝对多数。除了体质原因,这和男生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有很大原因,男生参加篮球、足球、羽毛球的人数较多,而这些项目往往会耗费比较长的时间。
根据上文提到的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人口标准(每次身体活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为达标),男生达标率(64%)明显要比女生(33%)高。对于这件事应该辩证的来分析,女生如果锻炼30分钟以上,可能会对大多数女生产生比较大的刺激,锻炼效果并不一定会好。如果不是为了提高专项技能或参加比赛,女生锻炼时间在15~30分钟比较合理,能够达到增强体质和健身的目的,若锻炼时间较长,易产生疲劳和损伤。但是女生中基本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高达39%,这一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得到重视,女生是需要被动员参加运动的主要人群。综合2.2 大学课外身体育锻炼的时间、频次,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很不乐观,其中女生情况相对更为糟糕,另外理科生、高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也并不理想。
2.3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
表5: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单独活动自发结伴社团活动991731331%54%4%时间人数百分比统一组织351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体育意识、行为方式和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和组织力度[5]。
从表5可知,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的主要形式为自发结伴、单独活动、社团活动和统一组织,这四种活动方式各有优缺点,分别发挥了学生、学校和社团组织的主体性作用,如何有机地把它们结合起来是高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好坏的关键。根据调查数据,有54%的学生选择了“自发结伴”的形势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选择“单独活动”的学生占了总数的31%。而“社团活动”和“统一组织”分别仅仅占4%和11%。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大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同学或朋友一起,或者单独锻炼,而学校和社团组织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作用极其有限。
在访谈中,我们得知我校学生参加的主要体育活动为慢跑和球类运动,其中慢跑运动中女生占多数,而女生多是在夜间参加慢跑,所以往往结伴而行。而球类运动本身就是一个团体性运动,因此选择“自发结伴”的形式的学生超过半数。选择单独活动的学生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缓解压力、舒缓心情,故单独行动;二是学习压力较大,闲暇时间比较零散,不便结伴行动。但是,需要注意的社团活动和统一组织在其中占的比例很小,这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方面。学校、学院、班级每学期组织的体育活动、赛事有限,每年学校的体育文化节以举办五大球类比赛和田径运动会为主,大众化赛事很少,而学院则以学校举办的赛事组织内部选拔赛,大众化赛事和运动同样很少。因此,学生根本并没有很多机会通过学校学院统一组织的活动进行锻炼。社团活动占的比例很少这与社团的性质和学校的政策有关,我校的体育类社团本身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学校“精品社团”、“十佳社团”极少会有体育类社团。另一方面,学校给社团设置的限制太多,社团缺乏充分的自主和自由,以我校羽毛球协会为例,一直以来都是我校体育类社团的大协会,但是由于学校注重表面,要求协会定期开会、交报告,二者产生矛盾,羽毛球协会已来到解散边缘。
综合2.3,学校在推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高改善的方面。
2.4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活动种类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活动项目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强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体育行政部门和大学开展体育工作、提高体育参与度所必须了解的重要方面,因此,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活动项目现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图5的调查数据,慢跑散步、球类运动和自行车是我校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其中通过“慢跑、散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数的42%,在个项目中一枝独秀。选择“乒羽网”、“篮足排”这六大传统球类运动的学生百分比分别为20%和17%,仅次于慢跑散步。选择“自行车”的学生占了11%,剩下的体育项目则普遍比较冷门。结合访谈内容得知,慢跑散步之所以一枝独秀,原因有两点,一是场地设施比较健全,活动本身技巧和技术要求低,门槛低,属于大众化运动;二是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耗费时间容易控制,因而深受学生喜爱。六大球类则属于我国传统项目,在我校受欢迎的原因一是项目本身,该项目集健身性、竞争性、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于一体,参加这类运动对于增强体质、增进同学交往、发泄情绪、缓解压力都有很大帮助;二是学校原因,学校及各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为数不少的六大球比赛,并有丰富的学分,成为学生参加该类运动的一大动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六大球参加人数少于散步慢跑,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场地设施的不健全。我校通过自行车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与山东大学在济南的校区设置有关。山东大学济南各校区距离并不是很远(除兴隆山校区和软件园校区),大学生在各校区之间来往走路太慢,坐车太麻烦,所以很多学生采取自行车的方式,尤其是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与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这两段路程学生骑自行车来往较多,路程耗时在15~25分钟之间,同样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因此也算在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之中。
由图
6、图7的调查数据可知,我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同样有差别。在男女生之间,男生参加对抗激烈的活动较多,女生往往会选择比较温柔、低烈度的运动。这与二者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性不同有关,女生往往是为了健身减肥,而男生则是因为球类运动的竞争性、对抗性强而被吸引。在专业之间,理工科学生参加的运动则要比文科生更具对抗性,这与各学院的政策有关。相对于文科学院,理工科学院在我校地位相对更高、财力更强,会更重视、更支持学校比赛较多的球类运动,甚至每年在招生时都会特招特长生。2.5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形成后会对个体体育的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影响[6]。2.5.1 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的态度
表6: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重要性的态度态度重要无所谓不重要人数282326百分比88%10%2% 根据表6的调查数据,我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很积极,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重要”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88%,认为“无所谓”和“不重要”的学生仅分别占10%和3%。由此可见,我校大部分学生都十分重视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果学校加以正确引导,在改善学生生活方式方面会有比较好的成效。2.5.2 大学生对自己身体素质的满意度
表7:大学生对自己身体素质的满意度满意度很满意还可以不满意人数5417393百分比17%54%29%
根据表7的调查数据,我们得知我校学生对于自己的身体素质的满意度并不高,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为17%,认为“还可以”的有54%,“不满意”的有29%。这一点和我校现实基本符合,在访谈中,多位体育老师在谈到每学期一次的学生长跑测试(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中,能够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的学生并不多,达标率只有四成。在今年全国进行了大学生体育测试改革,增加了长跑测试,我校学生替考、漏圈的现象十分严重,成绩注水、弄虚作假的成分很高。这都表明,我校大学生体质情况堪忧。
另外根据图
8、图9的调查数据可知,男生中对自己身体素质“很满意”的比例为25%,高于女生的12%。从访谈中得知,大部分女生均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是自身的惰性成为她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限制因素,因此女生对自己身体素质的满意度较低。另外,大一大二学生中对自己身体素质“很满意”的比例为25%,“不满意”的比例为20%,相对应的大三大四学生的数据分别为12%和35%,可见高年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不满意。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校大二结束后就不再开设体育课,没有体育考核,并且全国大学生体育测试改革刚刚进行,因而高年级学生并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推动力、压力;二是高年级学生面临实习、找工作、考研等压力,没有精力和时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综上所述,我校学生有着相当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较容易被动员“走向操场”,但是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却不理想,身体素质也不乐观。这与学校在这方面的不作为有关,也和学生自身的惰性有一定关系。因此,接下来将分别研究学校和学生没有将意识付诸行动的原因。2.6 大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现状的态度 2.6.1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
表8: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 评价满意不是很满意很不满意人数4822745百分比15%71%14% 根据表8的调查数据,我校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对教学满意的学生仅占15%,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持比较中立的态度,承认有问题,但也觉得还说得过去,并无大碍,这部分学生占总数的71%。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14%的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很不满意”,这部分学生虽然不多,但是必须得到每一位任课老师的重视。学生不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老师的自身水平、教学态度和课堂气氛这几方面。
2.6.2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设置的评价
表9:大学生是否愿意高年级继续上体育课态度愿意不愿意无所谓人数1619267百分比50%29%21% 山东大学的体育课和其他大部分高校相同,均开设2年(4学期)体育课程,高年级(大三开始)不再开设体育课。但是表9的调查数据表明,我校有50%的学生希望高年级继续上体育课,“不愿意”的学生占29%,持中立态度的学生占21%。因此,我校学生运动意识普遍比较强烈,有比较强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学校需要重视这部分学生的意愿,可以考虑高年级继续开始体育课。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支持高年级继续上体育课的学生主要是男生。根据图10,男生中愿意高年级继续上体育的学生占男生总数的61%,而女生的百分比只有42%。这也进一步显示了男女生之间体育运动意识上的差别。
2.6.3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考核的评价
表10: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考核的评价 评价合理不是很合理很不合理人数5120267百分比16%63%21%
表10的调查数据表明,我校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的考核方法也并不是很满意。认为体育课程考核“合理”的学生占16%,认为“很不合理”的学生占了21%,认为“不是很合理”的学生占了63%。我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考核的评价情况和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情况基本一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于体育课程考核方法的不满大多是因为每学期体育课都有长跑测试,认为体育考核方法不科学、流于形式、打分没有客观标准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图11的调查数据可以做出一定的解释,理工科的学生认为体育考核方法合理的学生占了21%,高于文科学生的10%,理工科学生认为体育考核方法不合理的学生占14%,低于文科学生的29%。理工科学生整体上比文科学生体质要好,另外我校理工科学生中男生所占比例极高,因此理工科学生相对而言对于长跑测试的不满的程度会比文科生低。所以,我校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考核的不满应该辩证的来看,耐力是大学生评价身体素质一个重要标准,我认为有必要开展长跑测试,学校在这方面不必负责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认为学校体育课程考核“合理”学生比例很低,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考核方法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的。
综合2.6的调查研究,我校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各方面满意度不高,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责无旁贷,有很多需要改进、提升的方面。
2.7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 2.7.1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能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的一种心理活动[7]。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可以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行调整运动手段、方式、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自己的体育爱好与锻炼习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图12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影响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中,“增强体质”所占的百分比最高,为28%,“兴趣娱乐”占18%,“缓解压力”占14%,“丰富课余生活”占13%,“减肥”占12%,这几项是主要的几个动机。“增强体质”所占百分比最高,成为首要动机,这表明我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主要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比较正确。“兴趣娱乐”、“缓解压力”、“丰富课余生活”也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说明了体育锻炼在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已逐渐得到大学生的认可,也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崇尚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体育观,即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个性发展、人际关系和谐、休闲娱乐[8]。“减肥”也占据一定的百分比,说明大学生对自我形象更加注重。这也提示大学体育老师要把我年轻人对时尚体育的向往心理,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适时地引入时尚体育的内容,以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图13的调查数据显示,男女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女生中选择“减肥”的人数占女生总数的17%,男生内部则仅有6%的人选择减肥;其二,男生中选择“兴趣娱乐”的人数占男生总数的24%,女生则只有13%。这可以看出男女生之间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一些细微差别,女生相对而言有更多人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提升身体的自我形象。这也与以上关于男女生运动持续时间的研究有关联,女生有更多人希望通过锻炼减肥,若运动量大则会产生肌肉,女生对此很排斥,因此女生会比男生的运动持续时间整体上要短。男生因为“兴趣娱乐”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则为以上关于男女生对高年级继续上体育课的调查结果提供了解释,正是因为男生中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较高,把它视为一种日常娱乐,因而会更加支持高年级继续上体育课。同时,以上两个差别也解释了我校男女生之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项目上的不同,男生选择球类运动较多原因在于兴趣,女生选择散步慢跑较多原因在于减肥。
2.7.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阻碍因素
根据图14的调查数据,阻碍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限制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主观因素是最大的阻碍因素,选择“自身惰性”的学生占了19%,是所有因素中百分比最高的一项,另外“课余时间安排太满”占了9%,“没有同伴”占了8%,“缺乏兴趣”占了6%,“自身条件不允许”占了3%,因此主观因素加总共占了45%。学校方面则是第二大因素,选择“学业太重”的学生占了13%,12%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场地、设施限制”,9%的学生选择了“缺乏学校组织引导”,学校因素加总为34%。环境因素在济南也成为了一个重要阻碍因素,11%的学生因为“空气质量”不参加体育锻炼,10%的学生则是因为“天气、温度”,环境因素加总为21%。另外,图15表明,阻碍我校理工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和文科生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因素是“学业太重”。在以上各种因素里,除了客观的环境因素并非是我们学生和学校力所能及、短期内可见成效的因素以外,其他因素都值得我们的研究和重视。主观因素成为阻碍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自身惰性”又是所有因素中的最主要因素,表面上看是我们大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是学校难逃其咎。大学生运动量不足是整个中国普遍的问题,解决的根本不在于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我们之前的调查研究也证明了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很强。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的组织和引导,学校必须主动的想办法把学生从宿舍、从被窝、从电脑手机前拉到操场上,拉到阳光下,学校可以组织活动把学生“拉”出来,也可以增加体育学分把学生“逼”出来,这都是解决“自身惰性”和“没有同伴”的方法。至于“课余时间安排太满”、“缺乏兴趣”和“自身条件不允许”则需要学生自己解决,但这几项也仅占了18%,并非主要阻碍因素。学校因素里面场地设施、学业、组织引导都是几个主要的因素。其中,学校场地设施的改善需要学校的资金和空间的支持。组织引导方面的改善需要学校提高整体的设计规划能力,全面考虑体育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的整体安排,大幅度提高大众化运动的数量,同时各个学院也要配合学校的活动,发挥出班集体的积极性。学业方面的改善则需要与学校教学机构的配合,压缩无用课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次调查问卷最后设置的一道开放性选作题是“你会采取什么办法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这道题一共回收86份有效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86份回答中,认为需要改善场地设施,组织比赛、集体活动,增加体育学分的一共有79份,占了90%,只有少数人认为需要学生自己自觉,加强体育锻炼意识。这也和2.7.2的调查研究完全一致。
综和2.7的调查研究,改善大学生体院锻炼的情况,学校必须发挥出主体性作用。
结论
(1)山东大学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是积极的,但是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较少、持续时间较短,达不到国家体育人口划分的主要指标。其中女生、理工科学生、高年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相对更加不理想。
(2)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形式主要是自发结伴,其次是单独锻炼,参与统一组织和社团活动的人数较少。其中男生偏重于球类运动,女生则集中于散步慢跑上,理工科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比文科学生强度、对抗性高。(3)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我校大学生最受欢迎的是简便易行、低强度的散步慢跑,其次是集健身性、竞争性、娱乐性、对抗性为一体的球类项目,和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自行车。
(4)我校大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评价、考核方式普遍不是很满意,大部分学生愿意高年级继续上体育课。
(5)增强体质、兴趣娱乐、缓解压力、丰富课余生活、减肥是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表明我校大学生体育观念在转变,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和需要有较理性的认识。其中男生较偏重于兴趣娱乐,女生较偏重于减肥。
(6)限制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自身惰性、学校场地设施限制、学业太重、缺乏学校组织引导、空气质量。其中学业因素对理科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我校需要继续推进和改善“阳光体育运动文化节”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开展符合学生兴趣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和比赛,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物资保障,改善场地设施,改善学分设置、课程设置,以改善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了解、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最终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2)不断优化锻炼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学校应加大投资,改善体育器材和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经常性的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比赛。
(3)建立政策性奖惩制度。把体育成绩和课外体育锻炼挂钩,吧体育课时间完成不了的任务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得到弥补。对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奖励,给予体育加分。提高体育课的学分,增加体育成绩在综合测评中的比重。
(4)学校及学院要积极组织各类体育社团。通过开展一些列丰富的课外体育集体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寻找志同道合的运动同伴,满足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需求。
(5)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
(6)学校应更加重视女生、理工科学生、高年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参考文献
[1] 山东大学.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通知[Z], 2007 [2] 刘洵, 谭思洁.运动生理科学基础[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3] 赵红卫. 郑州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Z].1998 [5] 罗义文, 王禄修.重庆高校大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6]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郝海涛.长江三角地区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8] 吴冰.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宜春学院学报, 2009 附:小组成员及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