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徐州市铜山区部分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结果分析徐州市铜山区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对如何开展好中学生体育锻炼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1、前言
体育锻炼是增强健康的有效有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着良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当代社会,健康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而体育锻炼作为可以改善人们健康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也成为社会各层次的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一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1锻炼”,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此时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得到提到,认识并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的技能,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笔者通过对徐州市铜山区的一些中学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为以课外体育锻炼为研究对象,并从徐州市铜山区随机抽取了10所初中学校的10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大连:中国学校体育,2007(6):1-2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著作及文献资料,为本文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自编调查问卷,采取当面发放、当面收回的方式对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学生问卷共1000份,回收问卷980份,有效回收率为98%,问卷有效率为100%。2.2.3数据统计法
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所有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3.1.1 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分析
表1中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
学生 非常了解 人数
占百分比 186
19.0%
了解
人数
占百分比 564
57.6%
不太了解 不了解 人数
占百分比 人数 占百分比 170
17.3%
6.1%
知识是形成态度与信念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引起行为变化的必要条件2,体育锻炼知识是指与体育锻炼内容相关的知识,而体育恰恰能够促进健康知识的拥3有。就中学生而言,了解体育锻炼知识越多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知就会越深刻,就可能更多时间地去参加体育锻炼,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能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在对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的调查中,数据显示,有19.0%的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非常的了解,17.3%的学生不太了解,仅仅有6.1%的学生不了解体育健康知识,而对体育健康知识了解的学生占大部分比例,57.9%。可见,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比较关注体育健康知识的,这说明在中学教育阶段,学校与 23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冯维胜,丁数哲.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影响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4):18-21 体育健康知识的覆盖面比较广泛,学生和老师也比较重视身体的健康情况。
3.1.2 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表2 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容选择情况
参加人数 所占比例 球类 310 31.6%
田径类 483 49.3%
健身操类 112 11.4%
游泳 42 4.3%
其他 33 3.4%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接近成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性格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4,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热情活泼,求知欲强,带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不同体育锻炼内容与形式,能使他们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不同运动的乐趣,能不断地主动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学会与同伴团结合作,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体育锻炼的内容的选择主要是受到个人兴趣的影响,通过调查得知,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球类运动,但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选择田径类的运动项目人数最多为483人,占49.3%,其次为选择球类运动项目的人数为310,占31.6%。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选择田径类运动原因之一就是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是特别多,尤其像健身跑这样的运动,运动起来比较方便,强度也可以自行控制,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身体情况进行运动。而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为了中考体育加试的成绩,这与中考的内容及学校的要求有很大的关联。
表3 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选择情况
参加人数 所占比例
独自 123 12.6%
与父母 56 5.7%
与同学 455 46.4%
与朋友 320 32.7%
其他 26 2.7% 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是很多中学生所热切希望的,它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5很重要的作用。在对体育锻炼的形式选择的调查中发现,有46.4%的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形式选择与同学一起,有32.7%的学生选择与朋友一起,有12.6%的学生选择独自锻炼,仅有5.7%的学生会选择和父母一起。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学生的选择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这说明中学生已经开始逐渐的摆脱对父母亲的依赖,开始寻求自己的伙伴,不仅主动与同学、朋友一起学习、生活,而且还主动一起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3.1.3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分析
表4 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选择场所的调查统计
学校 社区或公园 家里
野外
公路街道 健身俱乐部
其他
45韦拥军.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文化学习的影响研究[J].体育教学科研,2008.李政,陶建辉.湘西地区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6(2):p87-90 636 人数
所占比例 64.9% 160 16.3% 35 3.6% 11 1.1% 83 8.5% 40 4.1% 15 1.5% 锻炼场所是学生参加锻炼的前提保障条件6。如上表,调查结果显示,徐州市铜山区的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选择的场所主要以学校为主,占64.9%,这比较符合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特点,由于学校是他们日程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选择选校进行体育锻炼既方便又实用。其次有16.3%的中学生会选择在社会或者公园里进行体育锻炼,8.5%的学生选择在公路街道,3.6%和1.1%的学生选择在家里或在野外进行体育锻炼。另外,特别值得在意的是有4.1%的中学生会选择去健身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这说明有一部分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消费观念,“花钱买健康”的消费意识已经有了萌发,学校的有关部门与老师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
3.1.4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分析
表5 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的选择情况
参加人数 所占比例 早上锻炼 98 10.0%
放学后的傍晚
427 43.6%
周末或节假日
168 17.1%
不固定时间 287 29.3%
表6 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单次所持续的时间统计
参加人数 所占比例 30min以下 30-60min 219 22.3%
507 51.7%
61-90min 180 18.4%
91-120min 62 6.3%
121min以上 12 1.2%
锻炼时间选择的科学合理程度影响锻炼效果和促进健康的效果。很多国内外学者对一天中最佳锻炼时间的研究为:每天8-12时,14-17时是肌肉、力量和耐力处于相对最佳状态的时间,而3-5时,12-14时的人的身体处于相对最低状态,易出现疲劳,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较大7。表5的调查结果显示,徐州市铜山区中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上比较分散,43.6%的中学生都会选择放学后的傍晚进行体育锻炼,有17.1%的学生选择周末或者节假日进行体育锻炼,仅有10.0%的学生会选择早上锻炼,而不固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百分比占29.3%,仅次于傍晚参加锻炼的学生比例。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是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早上一般有晨读,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只能傍晚,完成一天的学业之后进行锻炼身体,对于强身健体和机体的消化吸收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而节假日中学生多数会选择进行补充睡眠或者参加补习班而放弃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固定的时间,随意性比较大,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规律。
而一些专家表示,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是活的锻炼效果的基本前提8。从表6中可以看出,徐州市铜山区中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30-90min的 67马宁.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体育学刊,2006,13(1):p138-140 周丽君,赵钟晖.浙江省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59-62 8王秀香,李爽,何金等.大连市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2-55 占大部分比例,为51.7%,而在30min以下的人数比例在22.3%,61-90min的人数比例为18.4%,而超过90min以上的比例只有7.5%。一些研究表明,一般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每周应该在10h或10h以上,至少也得保证每天总活动时间达到1h,这样的运动量才能很好地服务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9。但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学生持续时间超过一小时的人数比例仅为25.9%,可见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长并不是很乐观。
3.2 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是主要因素,而个人的体育价值观在个人因素中对体育锻炼的影响较为突出。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探讨。3.2.1 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分析
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也称个人因素,体现在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表7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人数 所占比例 提高身体素质 606 61.8%
缓解压力的 娱乐活动 135 13.8%
减肥 68 6.9%
掌握知识和 技能 105 10.7%
交朋友 46 4.7%
其他 20 2.1%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而体育锻炼动机则是促进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人的内在过程,最终会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向、愿望等形式表现出来,从来推动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表7是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趋势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的动机就是提高身体素质,占总人数的61.8%,但对这些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得知有94%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提高身体素质为锻炼的动机是因为他们以提高体育成绩和体育加分为主要目的,仅有6%的学生为单纯为了锻炼身体。另外,有13.8%的学生是为了缓解压力而参与体育锻炼,这说明中学生的任务繁重,精神压力较大,需要体育运动来缓解情绪压力;还有6.9%的学生单纯为了减肥而参与体育锻炼。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此时学校和家长应当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出现不良的饮食和锻炼的习惯。10
表8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调查
人数 所占比例
910非常感兴趣 238 24.3%
感兴趣 502 51.2%
不感兴趣 175 17.9%
其它 65 6.6% 王螽庆,徐军艳.中学生体育状态现状调查与分析及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探讨[J].体育科学,2002(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270-271 心理学理论认为,兴趣是人们积极人士某种事物或者优先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主体在认识或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11,而在体育锻炼中,体育兴趣中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一旦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情趣,就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锻炼中去,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表8是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4.3%的中学生对体育锻炼非常感兴趣,17.9%的学生不感兴趣,而对体育锻炼感兴趣的中学生占大部分比例,为51.2%,这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说明中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有利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3.2.2 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表9 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的调查
人数 所占比例 学习任务重 498 50.8%
没有场地器材 132 13.5%
没有人指导 74 7.6%
没有人组织 85 8.7%
家长反对 155 15.7%
其它 36 3.7%
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中主要体现在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表9调查结果显示,学习任务重,怕耽误学习成绩是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的客观因素,人数比例占50.8%,这表明,徐州市铜山区的中学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从而严重影响了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没有足够的场地器材和家长反对也成为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分别占13.5%和15.7%,而没有人指导和没有人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也对阻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学校体育还是不能够引起或者激发中学生更多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徐州市铜山区中学生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比较关注体育健康知识的,中学教育阶段的体育健康知识的覆盖面比较广泛,学生和老师也比较重视身体的健康情况。
4.1.2 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比较丰富,但以田径类的为主,其次是球类项目,场所主要以学校为主,有极少部分学生会选择健身俱乐部;健身的时间一般在放学后的傍晚,也有部分学生会选择在早晨或者节假日;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以与同学和朋友结伴为主,其次为独自锻炼,很少有学生会选择和家长一起锻炼;一般单次持续锻炼的时间为30-60min之间,有少部分学生能坚持到90-120min,并没有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4.1.3 影响徐州市铜山区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包括学生参与体育锻 11高洪.初中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6):14-16 炼的动机与兴趣,客观因素主要有学习任务重、没有足够的场地与器材、家长反对、没有人组织和知道等因素。
4.2建议
4.2.1 学校应该增添一些体育健康理论课程,多给学生灌输体育健康和体育锻炼的知识;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健康知识竞赛,加强校刊、广播的宣传力度,有计划、有目的增强学生体育健康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4.2.2 学校应该积极、科学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积极地行动起来,正确地引导学生,尤其是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的知识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地体育锻炼计划,保证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积极组织和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强身健体,缓解学业的压力。
4.2.3 加大学校场地器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极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为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奠定基础
5、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大连:中国学校体育,2007(6):1-2 [2].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3].冯维胜,丁数哲.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影响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4):18-21 [4].韦拥军.[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文化学习的影响研究[J].体育教学科研,2008.[5].李政,陶建辉.湘西地区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6(2):p87-90 [6].马宁.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体育学刊,2006,13(1):p138-140 [7].周丽君,赵钟晖.浙江省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59-62 [8].王秀香,李爽,何金等.大连市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2-55 [9].王螽庆,徐军艳.中学生体育状态现状调查与分析及体育教学改革可行性探讨[J].体育科学,2002(2)
[10].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270-271 [11].高洪.初中生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6):14-16
第二篇: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其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低于150万字。
为了打好学生人生底色,为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长圳小学从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小学语文阅读现状的调查。结合本次调查分析如下:
1、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时间不充足。
调查显示,我校小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项目是看电视,占调查总样本的55%。长圳小学地处偏僻的村庄,学生主要来源于打工家庭。家长整天忙碌奔波,大多数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这些孩子,放学后写完作业,基本上就是看电视。有的学生还玩电脑、打游戏等。这些声、光、电的刺激,对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孩子的心灵离需要静心品读的书本越来越远。
在调查学生阅读的时间一项,每周只有18%的学生阅读时间超过一小时。他们的时间被家庭作业、玩耍、玩电脑、看电视等大量占用。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读课外书的态度不够支持或重视力度不够,使得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了“无辜”的冷落,使得期待点燃智慧火花的孩子竟然与“读书之乐”无缘。
2、课外读物缺乏,阅读内容不丰富
调查显示,有42%的学生喜欢读书。小学生更喜欢文字与图画内容相辅相成的读物,他们虽然喜欢读童话、科普读物、侦探小说,但是他们购买最多的书却是“作文宝典”。特别是高年级,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增强。致使小学生作文习作中出现“雷同现象”、“无病呻吟”,习作缺乏灵性,往往是“假、大、空”,没有多少真情实感。
家庭里有书柜的不到10%。40%的学生根本没有买过课外书,拥有10本以上的课外书只有12%。家长不够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关心的是孩子完成作业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很多爸爸妈妈没有经常带孩子去图书室或去书店买书,家里藏书寥寥无几,导致孩子在家庭里想读课外书,却无书可读的状况。
学校虽然有图书室,但是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每个小学生到图书室借书的时间只是半天,这期间还要上课,做眼保操,一个年级的学生一下课一起拥到图书室,不一定一个星期能借回一本书。每个学生可用来借书的时间并不多,更不用说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细细挑选自己喜欢的书了。
3、阅读习惯有待提高,阅读水平偏低。
调查显示,约有97%的学生基本不愿意写读书心得,即使写,也是老师要求的。95%的学生阅读的时候只是用眼睛看,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就跳过去,没有查字典的习惯。82%的学生读书不用笔圈画,只关注故事情节和内容。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导。我们了解了我校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之后,学校将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辅导。
1、培养兴趣,使学生乐读。
如果学生没有:“我要读书”这种内在需要和渴望的话,读再多的书,也无助于知识的增长。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润滑剂。我校通过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征文”、“阅读小明星”、“美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亲子读书”等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使阅读变成“悦读。”
2、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
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个古老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发挥图书角的功能。要让学生读书,时间必须有保障。没有整块的时间,就要教会学生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挤时间。另外,要引导学生用节约下来的零花钱买书。学校图书馆的书也要“漂流”到班级,使人人有书可读。
3、培养习惯,使学生久读。
语文老师有负责向学校推荐优秀读物的使命,但是不少学生读书囫囵吞枣,粗粗浏览,更有学生一翻而过,阅读效率低下。以往语文教学往往让学生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为了让阅读有效进行,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如粗读法,细读法,选读法等,还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更要在朗读、复述、背诵、精读、浏览中提高阅读品质。
文字的缺失容易造成理解力、思考力下降,也容易造成人文精神和情感的缺失。真正的语文能力不是做题做出来的,真正的语文高手也不是语文老师教学出来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只要社会创造环境,教师用心指导,学生用心投入,学生读书的习惯就能养成。愿阅读改变孩子的人生!
第三篇:我校2007届学生参加暑假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校2007级学生参加假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黄壮英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校2007级学生暑假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我校2007级学生暑假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小学生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并从实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为我校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假期体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生 假期 体育锻炼 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前言
假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它能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满足全体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促进体育教学,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加强人际交往,丰富假期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为了改善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这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假期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2007级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
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0份,有效1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7%。谈话交流法:从一至十四年级各班随机抽出10名学生进行谈话和交流,做好谈话记录。
二、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表(1)
兴趣人数百分比排序
非常喜欢5650.9%1
比较喜欢2421.8%2
一般2018%3
不太喜欢76.3%4
毫无兴32.7%
5从调查中我发现,对体育活动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学生占72.7%仅有6.3%的学生不太喜欢体育运动,2.7%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厌恶情绪,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参加体育锻炼。
2.2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表二:
目的人数百分比排序
交朋友54.5%5
与家人一起交流3027%2
掌握提高知道技能109%4
锻炼身体5045%1
其它1513.6%3
从表二可以看出,促使学生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占总人数的45.4%,这说明了大部分部分学生都能从学校体育中了解常锻炼身体能有利于身体健康,并从中说明了学校体育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加强。另外有27.2的学生参加假期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能与家人一起交流,这说明了学生在空闲时间很喜欢和家人一起交流沟通。因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住宿生,每周只有周末在家,所以家长也应该抓住这些机会和小孩进行沟通。学生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的目的不但是锻炼身体,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3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 表三:
项目人数百分比排序
球类3027%1
田径类54.5%7
舞蹈类109%5
自行车2018%2
游泳2018%2
武术1110%4
跳绳65.4%6
踢键子43%8
其它43%8
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手段,每个人的假期锻炼所选择的练习内容通常应该是自己喜欢的而又能方便参加的运动项目。如表三,选择球类运动的人数最多,其次为自行车、游泳、跳绳等。为什么学生在学校进行假期体育锻炼时选择球类的人数最多,最大的原因就是佛山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体育场馆设施较齐全,能很好地提供各种球类场馆,然后球类场馆又可以不受早晚和种天气的影响,运动起来比较方便,其次其强度可大可小,可随自己的时间和身体状况进行运动。并且球类运动是校园体育活动的大项,选择球
类运动进行假期体育锻炼的人数排在第一位就再也正常不过了,其次为自行车和游泳,这也和佛山遍布各个地区的绿道和各个单位的游泳池有关,这给自行车运动和游泳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2.4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表四:
方式人数百分比排序
个人锻炼1715%3
结伴锻炼2825%2
家庭锻炼6054%1
学校组织56%4
我校2007级学生参加假期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个人锻炼,2、结伴,3、和家人一起,4、学校组织。我校学生在假期体育锻炼形式上的选择情况如表5,有54%的学生采用家庭锻炼,25%的学生采用结伴锻炼,18%的学生通过学校组织形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15%的学生通过家庭组织形式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这说明多数学生在参加假期体育锻炼时主要还是有家人陪伴或有伙伴陪同,这种形式的锻炼效果更佳。
2.5持续时间 表五:
每次时间人数百分比排序
1小时及以上7063%1
不固定时间3027%2
少于1小时109%3
从表
(五)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在校学生中,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及以上的学生人数最多,共有70人,约占总人数的63%,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不固定的学生共有30人,约占总人数的27%,另有10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少于1小时,占总人数的9%。《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以上数据分析单次锻炼时间保证在1小时以上的人数百分比最低为62.2%,最多达到83.6%,可见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长还是比较乐观的。
2.6锻炼频率
我校2007届学生参加假期体育锻炼频率 表(六)
锻炼次数人数百分比排序
每周3次以上4036.3%1
不固定时间6054.5%2
每周少于3次108.2%3
通过表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007学生中有40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在3次以上,约占总人数36.3%,有10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为3次及以下,约占总人数的8.2%,有60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并不固定,占总人数的比例最大,为54.5%。这说明多数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并不固定。《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
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只有36.3%的青少年达到了这一标准,加上不固定次数中可能达到或超过3次的比例,最多也不超过60%。这说明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没有完全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下午锻炼身体是最好,因为练完之后就可以回家吃饭冲凉看电视睡觉,而不像早练完了一身汗还要回家重新冲凉的。运动促进新陈代谢,这样还可以提高吃欲,还可以不用在早上早起。下午锻炼后晚上也能更快地入睡,这样能提高睡眠质量。有些学生在假期的周末参加锻炼次数较,因为在周末时学生的父母较有空,这样能陪学生一起进行锻炼,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高,锻炼的时间也较长。也有些学生在周一到周五进行锻炼,这样就更好地和他们的朋友相处和交流。假期里多数学生要么参加社会假期补习班,要么随家长去亲戚家串门,而放弃了体育锻炼,出现了假期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真空”现象。因此多数学生都是偶尔在闲暇或父母有空的节假日里利用一时间参加体育锻炼,随意性很大,无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规律。
3.1结论
我校2007届学生都很有兴趣在假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锻炼身体;项目以篮球最受学生喜欢,其次为自行车和游泳等;形式主要是和家人一起锻炼;锻炼的频率较低,没有完全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持续时间多数保证在一个小时以上,部分学生参加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固定,锻炼时间的选择也不固定。
3.2建议
3.2.1加大课外体育锻炼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训
3.2.2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建立“三位一体”(学校—社区—家庭)的监督管理模式,实行定期“两检”(课外体育锻炼情况检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查)政策。
4参考文献
[1] 马宁.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体育学刊,2006,13(1):138-140
[2] 单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3]雷继红.当前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国学校体育,2007(06)
[5]周丽君等.浙江省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
(责编 王文亮)
第四篇:中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
中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女生)亲爱的同学: 您好!为了了解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为中学生如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提出建议,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活动。本次调查无需填写姓名,所有回答仅用于统计分析,请您如实填写。衷心的感谢您的帮助和支持!
1、你的性别是()A 男生B 女生
2、你的年级是()A高一B高二C高三D初一E初二F初三
3、你认为你现在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A非常合理B还好 C摄取不合理,比较单一
4、睡眠关乎一个人的体质,你每天睡眠时间多久?A不到6个小时B 7~9个小时C超过9个小时
5、你认为体育锻炼重要吗?A 重要B 无所谓C 没有用
6、你一周平均锻炼几次?(含体育课)A 每天锻炼B 2-4 次C 1 次以下D 基本不锻炼
7、你一般在什么时间锻炼?A 早上B 中午C 下午D 傍晚
8、你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是()A 田径类B 球类C 形体类D 武术类
9、(可多选)你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A 增强体质 B 缓解压力 C 兴趣爱好 D 减肥
10、你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满意吗?A 满意B 一般C 不满意
11、最近你有没有生过病?严重与否?
12、你对自己目前的体育锻炼状况满意吗? A 满意B 缺乏锻炼C 很不满意
13、(对自己体育锻炼状况不满的同学回答)你打算改善自己的体育锻炼状况吗? A正在实施 B 想改善,但是没有具体计划C 无所谓
14、(锻炼较少的同学回答)你认为导致你锻炼较少的原因是什么?
A 没有体育设施B 没有时间C 缺乏毅力D 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
15、你认为缺乏充足的体育锻炼会影响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吗?
A 一定会影响 E 不固定 B 有影响,但是不大C 没关系,不影响
16、你对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满意吗? A 满意B 一般C 不满意
17、你是否经常学校组织的运动会?A是,那是很好的锻炼机会B参加过一两次,没得名次就不参加了 C 从没参加过,实力不行
18、最近一次体检你的肺活量多少?
19、你对体检项目结果关心吗?A、很关心(很少)B不怎么关心,无所谓C一点都不关心,反正不会有大病
20、亲爱的同学,你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和中学体育教育方面的建议是什么?
1、不要占用体育课
2、完善体育设施
3、多安排体育课
4、多安排活动
南京市审计学院社会实践
第五篇: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
宜昌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现状分析
开题报告
学生
张妙良 指导教师
喻坚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通过对宜昌市周边的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试图了解宜昌市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
2.通过比较分析,为不同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而且也为提高宜昌市中小学的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质健康以及各学校顺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3.通过分析为宜昌市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做出努力,为增强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提供一些积极性帮助和建议。
(二)、研究的意义
张燕、万传金在《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研究》中认为身体活动喻意为动态,课堂坐姿喻意为静态,动与静构建了学校学习的环境。中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而根据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坐姿静态,身心都备受压抑。如何调整精神压抑感,课外体育活动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一些学校却将课外体育活动放任自流,并没有使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而且一些学校给学生布置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减少,学习的压力也使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降低了兴趣。为探索符合现代素质发展要求的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对策,帮助宜昌市的体育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活动,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也为宜昌市中小学生有关课外体育锻炼研究提供一定研究背景。为有关部门对制定干预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措施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
二、文件综述、国内外学术动态、本课题主攻方向
通过索检发现,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和论文有很多,他们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都不尽相同,都对宜昌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联系。
(一)、国外体育活动现状
1、美国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美国政府1980年在《全国的目标: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报告中重申了学校体育—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性,还根据美国学校体育的现状,确定了长远的目标和计划,即到1990年以后,要有60%以上的少年儿童(l0一17岁)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活动。美国是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国家,在教育上所持的态度是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的目的是向着青少年提供使其能在自由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美国的学校体育与课外体育的指导思想表述为:“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便借助健全的身体来最好地进行生活和服务于社会。”具体表现在:①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维持与发展;②社会有效性的维持与发展;③娱乐能力、智力、文化的维持与发展。美国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形式是体育俱乐部,俱乐部开展越野跑、游戏、游泳、田径、高尔夫球、篮球、摔跤、曲棍球、自行车、网球、足球、民间舞蹈和登山活动等,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俱乐部受当地社区环境影响较大,如野营、射击、打猎和垂钓在有些社区相当普及。冬季一般流行滑雪和冰上运动,夏季则是游泳和水上运动。
美国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男生比女生长。5一12年级学生平均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时问12.6小时,其中7~9年级最长,为13.2小时,10一12年级则减少为12.1小时。在美国,体育课外活动时间一般放在下午3:oo一6:00,学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内容和活动形式。美国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通常是以比赛方式进行的,间断性地安排了竞赛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田径、游泳、曲棍球和网球等,以年级、班级、年龄等级为单位,进行竞赛活动。美国一向很注重课外体育活动在促进人的个体社会化方面的作用,特别是由于体育课时间的分配常常是极为有限的,那么指定课外体育活动就成了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好办法。在美国,虽然不同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各具特色,从总体上看,仍可把课外体育活动分成以下三种形式: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校际间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俱乐部。班级课外活动是指在一所学校范围内组织进行的体育活动,主要以班级为集体进行。校际课外活动是指几所学校的学生进行的体育交流,如传统项目竞技、行军、越野长跑、体育联欢,或校际间运动会等。而运动俱乐部是指按学生的运动特长与兴趣,以自由加入的方式,把学生组织起来,纳入到各类专项俱乐部中去,进行有组织的训练和比赛。与校际间课外体育活动重合之处在于,校园内出现的各类运动俱乐部间比赛可在一所学校内进行,可在不同学校间的同类运动俱乐部中进行。后者同样也属于校际间课外体育活动。美国中小学体育必修大纲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课外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其功能与体育课有所重叠。但课外体育活动的独立功能则更加突出,集中体现在除可借助课外体育活动完善学生的身体、熟练运动技术外,还可以完成更广阔的社会教育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学生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②培养学生独立的性格及各种能力;③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和睦友善的处事态度;④儿童的个体社会化。据美国的专家统计,现在美国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特别多,大约占总人数的86%。一些学者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很灵活,学生自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②所有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可以的,不取决于他们身体训练的水平;③活动的多样性;④课外体育活动的个别针对性。美国明确规定了课外体育活动目标: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运动水平,借助健全的身体来服务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2、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英国的中小学生都是早上9:oo上学,下午3:00~4:00放学,因此,他们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利用放学后和周末时间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各校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被挑选为本校的传统项目运动队(如,足球、橄榄球、游泳等)的训练,有的学生是当地体育中心举办的运动队(如体操)的队员,这些学生是为了参加校级或更高一级运动会做准备的。有的学生参加学校或地方组织的培训班,有的学生放学后在本校或外校的PlaYGround玩,由看管小孩的人带他们做一些包括体育项目在内的活动,还有的学生周末或假期则由家长带领到郊外骑自行车或爬山。由于英国的天气雨水较多,因此学生们大多在室内活动,每个学校都有大小不一的室内运动厅或运动日,运动的项目多是英国传统的运动项目,如:女孩通常有网球、曲棍球、体操、室内网球、羽毛球和田径;男孩有足球、橄榄球、室内网球、篮球和田径。
3、日本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在日本,文部省制定了从1990年开始实行的新教学大纲与体系。学校提出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指导方针:①根据生涯体育(终身体育)理论,课外体育活动应从单纯的追求比赛优胜转向青少年愉快地从事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乐趣的方向;②应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充分体验失败与成功、痛苦和快乐等多种情感,以培养和恢复逐渐失去的人性和社会;③根据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安排运动量,进一步搞好场地设置管理,以防伤害事故;④进一步加强学校和社会以及体育团体的相互配合,把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据1993年文部省对中小学参加体育活动的最新调查,有55%以上学生参加了不同项目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开始朝向学校体育新思路来实施。据日本文部省体育局统计,日本公立学校的98%开设了俱乐部,全国共有25.2万多个俱乐部,平均每所学校就有十多个。在俱乐部中,学生凭兴趣选择活动项目,小学必修俱乐部人数最多的是垒球,其次是乒乓球、羽毛球,中学最多人数选择的是日本象棋、围棋;其次为排球、乒乓球、网球、篮球、垒球、棒球、田径、足球、剑道、柔道等,高中阶段则增加手球、硬式棒球、器械体操等。日本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平均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日本的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一般有三种:①俱乐部,由学校制定整体活动计划,由学校教师指导进行自主的、协同的活动,成员来自不同年级和班级,具体活动计划由部内成员自己决定、执行;②运动部:代表年级、学校参加比赛,由教师推荐和选拔;③同学会:有一些志趣相同的学生自发形成,一般以娱乐、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日本的学生是自愿选择俱乐部进行活动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在课后参加体育运动俱乐部,活动时间分别由俱乐部安排。在安排竞赛内容方面,他们认为运动竞赛只是较高水平的运动队任务,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一校内运动竞赛目的应是增进身心健康和交际,加强合作和娱乐。现代日本的学校体育中,围绕课外体育活动,各学校形成了二类活动形式。一类被称之为特别活动,或称必修俱乐部活动,另一类为自由体育俱乐部。必修俱乐部活动主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全面发展。该俱乐部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由学校作为相对固定活动内容编入课表,事先由学生在艺术、科学、体育三项中选择其一参与活动。从日本中学生的选择结果看,选择体育的学生居多。必修俱乐部一般在同一时间展开,各种不同选择的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在特定时间里,分别到自己喜爱俱乐部参与活动。那些未参加必修俱乐部的学生想参加体育活动,则可选择自由俱乐部活动形式,即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其他由学生自主组织的活动。这一般针对高年级,有一定自我组织能力的学生,他们在体育或其他科目教师的帮助下,以更加自由和自主的方式,参与体育锻炼。日本把课外体育活动与生涯体育联系起来,通过对学习体育的习惯培养,把体育活动贯穿于人的一生中,增进健康和生活乐趣。日本的学校竞赛活动主要在各俱乐部或俱乐部内部各队之间展开,他们的目的虽不是提高运动水平,但通过竞赛这种有趣的形式,调节课外活动气氛,促进交往、合作,并带来集体娱乐情感。日本是在合作、团结、一致中取胜的国家,故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了更多的个体娱乐性,运动合作性、集体性和社会性,因此课外体育的目的主要是利用体育活动服务于个体,培养终身意识,并在集体性运动中带来乐趣和荣誉感。现在以知识、技能和体力教育为基础上,把人的情绪、态度、理想、意识、价值也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领域,提倡知识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统一,以形成完整的人格。
(二)、我国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己有近百年的历史。考究中国学校体育发端于光绪二十三年,由美国传入。当时只有教会学校,开风气之先,有足球、棒球、田径运动等作为课外运动,有的学校竞设课外运动一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1951年7月,政务院通过《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的健康的决定》,其中规定“学生每日娱乐体育活动或从事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4年,《劳卫制》的颁布,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955年,为配合小学教学计划的执行,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小学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育课,坚持做早操、课间操,安排好每周2节课外体育活动。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保证每一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建国以来至八十年代初,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的,而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以及培养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开发不足。1983年n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努力开辟第二课堂》一文,这是我国首次公开提出了`第二课堂'这一命名。随后展开了关于`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也有人提出`第二渠道')的讨论。这是因为在研究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研究学校教育方式的演变,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那部分内容,对于培养现代社会的人才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赋予它应有的地位。对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应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1987年以前课外体育活动没有纳入周课时总量,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活动时间的安排。1987年首次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周课时总量。1988年规定为体育活动课,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将活动进行了分类,与学科并列纳入课程体系,体育活动是其中的一类。
1982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对学校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多种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1990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教委下达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都对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这些皆为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政策基础,确保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与地位。关于我国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4版)中指出:①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②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③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丰富课余生活;④培养社交能力;⑤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包括作息制度中的体育活动、全校性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等。作息制度中的体育活动内容是:①早操(15分钟~20分钟),也称为早锻炼,是早晨起床后或课前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一般以徒手体操为主,也可开展如跑步,太极拳、气功、游戏等活动;②课间操(巧~20分钟)也称为课间体育活动。这是学生在上午第二、三节课之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③班级体育活动,包括课后体育锻炼则由班干部和体育小组长负责,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各项体育教学技术和达标锻炼,活动时间一般是下午课后。竞赛活动的安排主要也在课后体育活动中,由年级、班级等为单位,虽然内容比较单调,但对激发体育兴趣、宣传体育意识却起到不少作用。全校性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指作息制度体育活动以外的全校性体育活动。一般有“体育周旧)”和“体育节”两种形式。我国中小学日常开展的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全校性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等组织形式保证了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进行,多年来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学校课外活动也强调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力求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促进青少—一一—-止选兰竺哩些全堕型竺垫塑塑壁些选醚年的身心健康,并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各种课外活动配合各种教学活动,构成校内教育的完整体系,二者都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从功能上看,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手段。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使体育课内外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功能大致为五方面:①满足青少年身体发展的需要;②为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奠定良好基础;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④具有文化传递作用;⑤培养体育骨干。
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目前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在各级学校也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主体运动,发展个性,发挥特长。②针对内容进行课堂练习,说明学校在项目上的转换,形式上的改变,内容上的更新,可以大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生机活力。③采用规定和志愿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在内容、项目、人员、场地等进行适当调整,对学生练习有很大的帮助。④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这种形式虽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但很容易造成学生只凭着“玩玩”而已的心态,没有目标,从而影响锻炼效果。⑤大课间体育活动,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在回答记者提问“今后我国学校体育将会哪此方面进行改革”时,其中就指出在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突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要大力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在人们的观念中,传统课间操等于广播体操。但早在加世纪70年代后期,学生人数激增,一些学校由于场地原因不能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全校集体广播操,在课间操活动时就开始了以多种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活动。如1977年3月份的《新体育》就有图片报道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坪小学丰富多彩的课间操活动。江苏体育科技1982年第三期也报道原南京化学公司职工子女第一中学自1979年9月开始,课间操集中在操场上交替做广播操和自编的身体素质操、艺术体操等。可以说,70年代末期就已成为我国开展和研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端倪。1979年刘绍曾先生译自苏联《学校体育》杂志上的“日本中小学体育”译文中出现“课间大休息”一词,文中介绍了日本中小学课间大休息活动的方式。这是目前已找到的最早使用与“大课间活动”相近说法的资料记载,之后上海市学校体育界也开始将课间操称为“课间大休息”,如1985年2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外体育活动》一书中就有该市某小学“课间大活动的安排。”我国1982年第1期的《学校体育》杂志上报道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小学“保证学生每夭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文中,有了“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除外)”说法,这可能是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最早出现的说法。1999年教育部正式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在课间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如“课间大活动”、“课间大锻炼”、“间操课”等不同的说法。如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教育局就曾下发文件,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改为“间操课”,中学40min,小学35min,并列入课表和作息时间表,要求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都必须按照文件要求执行。1978年教育部等《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印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草案)和“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lh体育锻炼的通知”等文件颁布后,为了认真落实每生每天lh体育锻炼的精神,一些学校已开始了由传统课间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转变。如北京古城二小、上海育才中学、辽宁台山一中等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80年代初就开展的有声有色。到90年代初,天津和辽宁的营口市已着手进行大面积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验并进入了在该市推广这一经验的阶段。早在1992年,天津市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都将开展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系统工程,长抓不懈。为推动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19%年,该市教育局先后在津南区实验小学、河北区育婴里小学、河西区二师附小、河西中学和河西区微山路中学召开了推广中小学生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现场会。该市把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保证落实上午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后又在下午增加了一次大课间活动时间的实验,中学15min,小学20min,1998年该市开展上下午两次大课间活动的学校达到30%,到2002年全市中小学基本落实了两次大课间活动。1999年5月25日~28日来自全国教育系统的300余名代表观摩了辽宁省鞍山市、营口市和大连市27所中小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该省教委为了进一步推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自19%年起至1999年5月连续四年举行了四届全省中小学课间操体育现场会,通过几年的不断总结经验,该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高,推动了该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早在1999年10月马林:兰州市西固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5日,国家教育部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改革开放20年来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就确定了将辽宁营口市提出的“以操促德、以操辅智、以操健体、以操审美”的主题作为全国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时做出了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决定。河北省唐山市从1999年开始,以体育活动改革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全市将快乐体育,趣味体育引入体育活动中,大胆进行改革,把原有的课间操延伸为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并明确安排在学校的课程表中,即上午第二节课后的30min大课间活动和下午第二节课后30min大课间活动。进入21世纪后,大课间体育活动被提升到活动课程的层面;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验、普及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省教育厅、鞍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场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0日一12日在辽宁省鞍山市召开。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和会议代表先后参观了鞍山市铁东区钢都小学、二一九小学、华育中学、铁西区居义小学、立山区中华小学、鞍钢高中和鞍山一中等七所学校优良的体育硬件设施和自制的百余件体育器材以及“快乐园地”、体育文化长廊,观摩了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展示课,在闭幕式上观看了鞍山市中小学大型体育、艺术、国防教育汇报展示。汇报的体育课外活动,有特色运动队(足球队、轮滑队、乒乓球队)、传统运动项目(篮球、排球、键球、软式排球)、体操运动(广播操、小垫子操、自编健身操)以及几十种丰富多彩的快乐运动(花样跳绳、动感竹竿、呼啦圈、键球、攀岩、蹦蹦床、双轮飞扬)、快乐游戏(扁担、踏板、攻城、跳房子、早龙舟、红白球、跨钻轮胎、快乐迷宫、少儿投篮、少儿射门、高低梅花桩、四人二足鞋)等。为代表们展示了运动与健康、柔韧与健美、技巧与艺术、游戏与快乐、整齐与韵律、紧张与活泼、提高与普及、传统与现代的大课间活动,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目前我国课间操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间操形式,即课间操仅做一套部颁广播操。另部分学校己开始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陕西、山东、湖北、浙江、四川、广西、广东等省的中小学校。组织方法有:一种是一天开展一个大课间,即将原来上午第2节课后的课间操延长为30~45min不等;一种是一天开展两个大课间,即上、下午各组织一个大课间,如天津市、河北唐山市各中小学。活动内容大都以徒手操(广播操、素质操、健美操、武术操等)、轻器械操(健力操、绳操、哑铃操等)、舞蹈、队列训练和游戏等为主。如某市中学的活动内容是从跑跳操、健美操、韵律操、武术操、太极拳、游戏、广播操、舞蹈、模仿操、部位操、队列训练等11项中选择其中5一6项进行轮换。某市小学课间操的内容安排及顺序是:无声操、队列操、小学生系列广播操《初生的太阳》和《雏鹰起飞》、哑铃操、二部操、韵律操、放松操、结束。
最近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体育上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响亮口号,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也是贯彻这一口号的一项实招、硬招和高招。
台湾中小学课余体育活动与休闲运动,台湾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很重视,制定了相关规定与计划,如《各级学校体育实施办法》、《学校体育教学发展中程计划(2001一2004)》、《体适能优异学生奖励要点》。其中,《体适能优异学生奖励要点》明文规定,凡每学期规律参与运动达12周以上,每周至少3次且每次运动30min以上,经体育授课老师审核通过者,核发运动参与奖章。根据台湾《各级学校体育实施办法》,学校体育应启发运动兴趣,体验乐趣与效益,建立规律运动习惯,开展多元化课外体育活动;并要求中小学每周至少进行晨操或课间健身3次。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亦可列入弹性课程,必要时得与综合(社团)活动配合实施。同时也要求各级学校应运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定期举办体育乐营,充分提供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的机会。但从相关调查资料的情况看,台湾中小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程度不高,大部分中小学生觉得参与的运动不够,没有形成运动习惯,想参加运动社团的人很多,但实际参加的人很少。目前台湾中小学正在积极推广多元化的早操及课间操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学校也积极辅导学生成立运动社团,以扩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层面与范围。在青少年休闲运动方面,有青少年周末假日休闲运动,寒、暑假青少年休闲运动育乐营和海外参访队。同时,亦要求和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社区休闲运动。从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情况看,台湾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学校推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力度也不够,相关的调研也较少。在课外休闲运动方面,台湾学校体育娱乐与休闲运动开展的较为普遍,中小学生经常参加由学校、社区和家庭组织的各类校内外休闲运动。同时,也要求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日时间,邀集家人或邻居、朋友,一同到户外从事身体活动。台湾很重视学校体育,其相关体育立法比较完善,在经费上也相对充裕。台湾对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亦非常重视,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优秀竞技运动选手的摇篮,学校竞技运动水平也较高,通常在台湾奥运体育代表团中有3成以上的中学生选手,这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在中小学体育竞赛方面,台湾每年主办一次中学生运动会,并积极组织中学生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台湾小学没有统一的运动会,由各县、市、地政府教育部门自行安排。3.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阅读已有的资料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出影响宜昌市中 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提出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方案。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进度
1.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已有的资料和文献以及调查问卷找出宜昌市羽毛球大众参与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归纳并作出解决思路和方法。2.研究的对象
宜昌市所有中小学生 3.研究的方法
采用文件研究法找出宜昌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学原理进行统计调差,确定统计对象,进行抽样调查,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
采用综合法就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方法。4.研究的进度
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初稿交给老师修改。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并打印成稿。毕业论文资格审查,接受指导老师布置的论文正文写作任务,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查阅。
完成论文正文撰写,完成正文初稿,并修改,定稿与打印。指导老师批阅并评定成绩,组织教师评阅并评定成绩。
四、参考文献
[1]、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2]、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科研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4]、马林.兰州市西固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出及对策研究 [D]:[硕士研究生论文].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6 [5]、陆俊.北京城区和农村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8 [6]、刘毅,一气开发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影响分析 [D]:[硕士研究生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7]、辛琼,宜春市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D]:[硕士研究生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8]、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9]、汪孝英.杭州市百余所中小学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6 [10]、李宝凤,美国、日本、加拿大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 1994,5 [11]、周丽君,关于影响中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年03期 [12]、孙晋兰.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J].太原大学学报,2005(2)75—76.[13]、谢琴,赵克宁,王念理.英国的中小学体育[J].体育师友 2000,5 [14]、李林,倪才华,张小红.中国——博茨瓦纳两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6 [15]、张迎春.中美日三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8 [16]、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17]、兰自力.台湾学校体育概览闭体育学刊2003,1 [18]、张迎修.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校医,2004,5 [19]、骆映.对厦门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3,2 [20]、徐晓华.我市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年02期,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