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修改流程课
《为情感找一个载体》系列作文课
——我在作文的点滴做法
北京市通州区台湖学校
朱海芳
《为情感找一个载体》系列作文课
有了三年的写作训练,我们的学生已具备了写记叙文的能力,但是我们的学生的习作,平淡无味,看了教研员的论文,为《情感找一个载体》一文,忽受启发,我们学生的习作为何淡而无味,是因为少了作料,少了凸显情感的载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可以看出课程标准的指导思路。“多角度观察生活”,与小学阶段的要求相比,突出了“多角度”。通过“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进而,捕捉“事物的特征”。“观察”“发现”“捕捉特征”的过程,是观察、认识、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主观介入的过程,渗透了自己的感受、认识与思考,联想与想象,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个性化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多角度观察”“发现丰富多彩”“捕捉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创意的表达”,其实具有内在的逻辑。
整理了近几年的记叙文阅读篇目,自己深刻地意识到写作高手几乎他们都这样在做,他们都遵循“多角度观察”“发现丰富多彩”“捕捉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创意的表达”,这一系列过程,如2012年《白梅无价》,以白梅为载体,“白梅”这幅画虽是徐老痛悼师兄的宣泄之作,但也是与师兄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简单一幅白梅却将两位画家之间的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展示与世人;《木鱼混沌》,以“木鱼”为载体,美不仅在普通,木鱼是老人生活的工具,谋生的方式,而且美在善良,老人选择木鱼作为混沌的讯号“让清醒着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止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这一载体将作者林清玄对老人的赞美表现的清新淡雅。
这样的作品在我们的记叙文阅读篇目中随处可见,如《花脸》中的花脸,《雕花烟斗》中的烟斗,《向日葵》中的向日葵,《野薄荷》中的薄荷,《病槐树》中的槐树,《草是怎样一点点绿的》中的草,这些不胜枚举的作品中作者们都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载体,让载体使自己的文章蓬荜生辉。由此我有了以下的作文系列课,不求学生们能成为大家,但至少有所长进,改善写作的平铺直叙、寡然无味。系列课包括四个课时,历经六节课。第一课时:读范文、找载体
教学目标:
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到事物的特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明确“载体”的理念。
材料:诵读丁丽梅《蔷薇几度开》、林晓娴《白蔷薇》、《蔷薇花》三篇阅读篇目。
准备工作:
1.诵读之后,思考在作品中有了“蔷薇花”,那蔷薇花又是谁?
2.找寻同是株蔷薇花,思考在不同的作者眼里有了怎样不同的深意? 3.用鲜明颜色的笔,将文中蔷薇花的片段圈画,找寻他们的特征,如从出现的位置,何种表达方式入手找异同?
本节课学生收获:
1.清楚何为载体:载体,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
2.载体的作用:为自己文章表达的情感寻找一个“载体”,用“载体”将自己的情感集中、生动、充分地表达出来;用“载体”为文章铺设一条线索,使要表达的内容具体、形象、可感。课后反思:学生在读过很多编文章后,对载体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们诵读过之后,一下子就把握住了“载体”就是“蔷薇”,对于“载体”这个词他们很陌生,但是他们都能很真切的告诉我这些都是在以花喻人,用象征的手法赞美人,我认为这就够了,于是就将“载体”这个概念抛给他们,他们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有了一个小小的载体,就能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形象更可感。
第二课时:读载体——寻方法
教学目标: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到事物的特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从阅读中找到使用载体的一些小技巧。
工作流程:两个环节
一、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同学们共同研讨三篇文章的“载体”是什么?在哪些位置出现?用了何种的表现手法?
1.出现在哪?
“载体”是作者的代言人,要让它说话,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语境反复出现,会牵引读者的阅读心理。
如篇首、篇尾、中间,甚至是主人公一出场载体就出场了。在《蔷薇几度开》中,这些位置都有过载体的呈现,文中“蔷薇花”一出现在作者眼前,老人就出现了,花和人,人和花,就这样交相辉映,将一个挑糖担的老人对生活的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自然而然地刻画出来。《蔷薇花》虽只有在文章的结尾出现了“载体”,但花和人已经融为一体,花的美丽馨香和花的普通不就是主人公素素的品质吗?《白蔷薇》和第一篇有点相似,“载体”出现频率较多,花和人穿插,将人物的侠骨柔肠、冰清玉洁、执着、高贵借花而展现出来。
一朵同样的花,作者为表达情感寻找到了一个相同的“载体”,将作者自己的不同情感集中、生动、充分的表达出来,有时甚至用“载体”为文章铺设一条线索,使要表达的内容具体、形象,可感。
2.怎么表达?
“载体”不仅彰显文章的文采,还有营造情感氛围的作用,利用它传输自己的情感、思想,传达对于美的理解。
三篇文章,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对蔷薇花的大段描写,有对蔷薇花的赞美抒情、还有在叙事中穿插蔷薇花的出现,蔷薇花有时还以线索出现,将散落的珠子串在一起。还可以使用到各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如《蔷薇几度开》结尾中引用诗句收尾。
二、以学生习作《春暖了,花开了》为例,有和没有载体的文章比较阅读,找寻优势。
1.文章《春暖了,花开了》有些平淡无味,想让你们为文章加一个载体,行动起来。
2.比较两篇文章,体会你们修改前后的变化,讲出你的体会。3.体会同学们加的“载体”,谁的最贴切?为什么? 4.看到了同学们加的“载体”,那我们归类能做“载体”的事物有哪些呢?
学生收获:
1.明确了“载体”出现的位置及能用一些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2.自己动手能为文章加“载体”,比较文章用哪种载体恰当。
抓住特征:选材范围及主题确定以后,寻找与此材料相关的、能自然在情节中出现的景或物。材料特点要与载体特征相吻合。3.载体的类型:植物(花、草、树),动物(蜘蛛、蚂蚁、小鸟、蜗牛、鱼),自然现象(夕阳、朝阳、云、风、雨、电、雷、雪)、音乐(琴声、歌曲)课后反思:
1.这节课就是在研讨中进行的,学生有了第一课时地圈画和思考,所以第二节课研讨时,准备很充分,能正确地圈画“载体”出现的位置,并能概括,也能清晰的区分出“载体”出现时所使用到的表现手法。
2.加“载体”的环节,学生活动的很积极,但由于所给的文章是励志的,所以同学们加“载体”时,“载体”变得单一,情感也变的单调;另外由于教师所给的篇目都为蔷薇花,学生们的载体也多为植物了,尤以小草居多。
第三课时:用载体——提立意(两节课)
教学目标: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到事物的特征,自己能有确切的的感受和认识,力求有创意的对自己的文章表达进行修改。
准备工作:
1.再给篇目阅读《木鱼混沌》《雕花烟斗》《野薄荷》《向日葵》《蝴蝶树》
2.载体类型的认知。
3.自己的习作中有创意的使用“载体”。4.教师下水文。本节课的收获:
1.给了不同“载体”的阅读篇目,学生发现“载体”能拓宽很多,而且的确要抓住特征,就可以为自己的情感服务。
2.修改自己的文章,首先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到事物的特征,能有确切的的感受和认识,将“载体”和谐的溶在自己的习作中,能用“载体”将自己的情感集中、生动、充分地表达出来。课后反思:
1.虽然新授是一课时,但之后的修改经历了很多次,学生的载体依然很单一,这样关于“载体”的类型进一步拓展,而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文章一定要熟悉,抓住特色,加入“载体”。2.虽然有了“载体”,但文章又变得支离破碎,加的有些生硬,立意提升不到高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了“立意”,文以意为帅,正是所谓“练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连意”。空洞的文章,套话连篇,是没有灵魂的,因而准备了下节课“点题立意”。
第四课时:变载体——点题立意(两节课)
教学目标:分析载体和自己文章内容之间的主要特征,通过载体的加入能使自己的文章立意提升,能将自己的写作材料利用起来巧妙地为文章的中心服务。
准备工作:这节课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理解“点题立意” 1.什么是点题:
是指写文章时,在关键的地方,用最简明扼要的话交代、提示或点明文章的意旨,以便了解你所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你写此文的意图何在。
一句话概而言之: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2.为什么点题:使主题鲜明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怎么点题:
方法一:抓好“载体”的特征,作者的情感一定要符合“载体”,使“载体”又能承载作者情感的表达。
如丁丽梅《蔷薇几度开》、林晓娴《白蔷薇》、《蔷薇花》三篇阅读篇目中,同是蔷薇花,但所承载的情感不同,对老人的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的赞美;对石评梅和年轻人冰清玉洁,执着、洁净灵魂的赞美;对女孩素素像花一样的美丽和馨香品质的赞美。他们都选取了花不一样的生命价值,所以作者们将自己的情感用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载体”表达出来。方法二:位置得当,关键的地方引出“载体”,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载体”,最终的目的点题立意。即篇首点题,开门见山;文中点题,排比重复;结尾点题,卒章显志。
如《蔷薇几度开》开篇、结尾之处用到蔷薇花,以花喻人。
方法三:可以是一两个点题的词、可以是简明扼要的一句话、可以是能够凸显主题的对“载体’的一段细致描写、经典议论、抒情,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范文:
一、《我读懂了那让我震撼的眼神》
师生分析得出:“眼神”作为“载体”出现的形式、位置很多,词、句、段,每次出现的目的都是为点题,每次都能凸显“震撼”这个主题。
二、《这也是一种爱》
师生分析得出:三个片段中重复点到“爱”,每个片段的结尾总结,巧用排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三个片段用“爱”呼应,主题鲜明。
第二环节:修改习作
1.解决第一次修改作文“载体” 单一化问题。
2.解决第一次修改作文“载体”不凸显主题的问题。
课后反思:有了这节关于点题立意的课,学生的作文已经修改得很成功了,作品的深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系列作文课课后的正思
按课时来说来说虽是四节课,但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用了六节课,写作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重视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学会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修改,这是任何文体的写作都必须经历的几个环节。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应有一个取材、立意、构思的过程。学生要有谋篇布局,反复修改,加工润色之能力。
在修改那个环节我用了两节课,因为修改之后,“载体”太单一,我就用了一些时间和孩子分享还有哪些可以作“载体”,让他们尽力打开思维,动用联想、想象能力,“多角度观察”“发现丰富多彩”“捕捉特征”讲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创意的表达”比如
励志:风雨中的小草、初春的小草、寒冬中的梅花、九月的秋菊 亲情:一杯清茶、一杯牛奶、一件心爱的礼物
他们从我所给的那些阅读篇目中跳出来,然后打开思维,从生活中积累,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六十个学生,选择的“载体”不一,或“载体”的特征不一。
另外一个课时我加在了最后,我将两个班的孩子的修改好的作文收起,两个班相互分享、相互再修改交流,最大限度的欣赏到每一个学生的作品,互相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注写作评价呈现方式多样性中提到“还可以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展示和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表现、表达、参与、合作、多边互动与交流的愿望和热情;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深刻认识的认识自我,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应该为学生的写作创造更多更为生动活泼的展示与交流的形式与机会。因而最后一节课就利用这样的机会使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也能学习他人的“载体”是怎么用起来的,“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样的课我有了丰硕的果实。第一、“载体”的介入。文章不再平淡无味,学生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能从生活中找寻“载体”使文章平中见奇。
第二、有目的、有效的立意。学生们不仅能将自己的习作添出了色彩,而且在点题立意这一点上能巧妙地结合自己所选的“载体”进行有机的融合。
第三、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写作永远不能离开阅读,阅读是写作提升的必经途径,在五个课时中我们所阅读的经典篇目至少在十几篇,而且这些都是历年来各区县中考模拟中的记叙文阅读,他们都是很优秀、很有代表的作品,对学生们的写作帮助很大。学生在经典的引领下有了更高的追求。
第四、修改是关键。修改的成效,历经了六节课,一周的时间,我和学生们一起研读、一起修改、一起变化,他们每一个人的作文都经历了四次以上的修改,有的甚至是七八次,每一次修改都整理在一起,后一次装订在前一次的上面,这样做想让他们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每学期的作文都是这样,改好最后一次后,我就让他们拿出最后一次和第一次比较,让他们自己谈感受,谈收获。每一份作文我都认真去看,孩子们改到最后的作品,每一篇都是老师和孩子的心血,这样的写作课踏实而有成效。
重视写作环节,也是重视写作的基本规律。把握住这些环节,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些“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佳话,就是要在大脑中完成取材、立意、构思、布局等环节。我的这六节课,就是在学生多读多写的基础上生成的课,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拨、修改,这些过程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更佳。
第二篇:修改建议及磨课流程
专题四作业修改建议及磨课流程
一、案例修改建议及理由:
磨课就是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创新自我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是一个走进学生、熔炼自我的“重生”过程。完整的磨课流程经历着“备课——上课——研讨——修改教案——再备课——再上课——再研讨——再修改教案”的轮回,反反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通过案例来看,我的建议如下:
1.9月20日,张老师召开全体英语教师会。会上,不应该是张老师一个人宣布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理由:一个基本式磨课过程,是从研修组讨论制订磨课计划开始,怎么能没有讨论就以个人的想法为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并且就宣布呢!个人认为此处不能体现研修组的共同想法。
2.工作三年的小宁老师主动请缨,承担上课任务。老师们不应纷纷发表意见,谈自己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看法和建议。
理由:第一次备课应该是有承担上课任务的小宁基于已有经验进行初始备课,不应该有其他老师的观点;这样才符合磨课流程的地第一次备课要求。
3.9月22日上午,全组老师听了小宁老师的说课。大家各抒己见,对如何使教学活动更精彩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看法。小宁老师做了记录,并回去修改,进行第二次备课。9月24日上午,小宁老师上课,全组老师参与了听课。
理由:观课是教师研究教学的协同活动。观课前要召开观课准备会,做好分工观课各项准备,如观察点分工、观察方法、观课记录整理、观课报告撰写等任务进行研究确定,将观察点组合成方便记录和整理的观课量表,做好上述准备后,才能进入上课听课环节。在此处没有体现观课的准备。
4.9 月28日,张老师对此次课例打磨活动进行总结,并将小宁老师的第三次备课稿打印出来,分发给全体老师,将此教学模式在全组推广。理由:在课后评议的基础上,总结本次课例研究,形成课例研究总结和个人的总结反思文章。上课老师要上传实践反思后的备课教案。这里只是上课后的教案,所以此处不完善。还有就是研修组要在磨课平台的总结页面完成磨课自评和互评。此案例只说了把教案稿打印出来,就算是将此教学模式在全组推广了,没有从深层面上体现磨课的要求。
5.在三次磨课的过程中,都没有备学生。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建议: 教师在备课时,不只是备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二、磨课流程设计
新教材投入使用之后,几乎所有的老师反映教材的难度“不减反增”,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之一就是阅读设计的变化。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文章篇幅逐渐加长,信息量逐步增多,词汇与句型不断升级,阅读教学的难度逐渐增加。如果此时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带领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获得良好的篇章能力,情况就会变得更糟。基于以上教学实际,我们第六中学开展磨课活动,研究如何立足学情,提高阅读课的有效性。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1.确立研究主题:
开学第二周,召开全体英语教师会,罗列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缺乏兴趣、基础不好、、、,会上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指定以第二单元阅读课文为研究问题的课例。并确定一位骨干老师上课,要求上课老师会后根据自己以往经验进行第一次备课。2.第一次备课
授课老师单思路备课,并提供备课教案。3.第一次集体备课研讨: 开学第二周周三,研修组对授课老师的教案进行第一次集体备课研讨。研讨时研修组各位老师各抒己见,并中肯地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备课老师根据建议进行教案修改,形成第二次备课。4.进行观课研讨:
当天,研修组围绕研究问题确定观课维度和视角,制作观课量表,进行观课任务分工,做好观课准备工作。5.观课
开学第二周周五上午,上课老师进行授课,研修组根据分工进行现场观课。6.课后研讨: 周五下午,研修组进行课后研讨,根据观课记录形成的报告进行议课,研讨研究问题的解决情况。上课老师根据观课老师的建议再次修改教案,形成三次备课。7.总结反思: 备课组长和全体老师对此次课例打磨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炼好的做法,应用到各自的教学实践中。
第三篇:作文修改课教案
作文修改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文修改的步骤和程序。
2、引导学生形成作文修改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作文语言修改的程序步骤,形成作文语言修改的学习策略。
三、教学过程
(一)强调作文修改的重要性,明确是二次创作(激发动机)
用两个实例引起学生对作文修改重要性的感性认识,激发作文修改的动机与兴趣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因为一个“绿”字用得好而卓绝千古。这个“绿”字是几易其稿,开始时先用“到”字,后用“吹”字、“至”字、“满”字等,最后才确定为“绿” 字。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也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几经思考才定下来的。
(二)作文修改的步骤与程序(构建原型定向)
1、主题是否突出。要看这篇作文中心是否明确、是否有错误和偏颇之处,如有,应加以修改。
2、选材是否恰当。所选材料是否都围绕中心,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有哪些,还有哪些地方没写好的。看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如有不一致的,应删去,并改换新的材料。
3、条理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完整。对于层次、段落不顺畅连贯之处,加以调整、增删。对缺少过渡语和交代、照应的,则补写,使全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4、表达是否准确得当。语言要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语句要符合语法,修辞要得当;全文语言风格要统一。
5、文面是否规范。检查文面就是要检查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行款格式是否准确规范。具体来说要看文面是否符合行款格式要求;是否符合标点书写规定;是否有错字、别字和不合规范的简化宇;数目字书写是否合要求和规定。
6、修改后是否进步。将改过的文章与改前做个比较,看是否比修改前更生动、形象、流畅。
板书:作文修改的步骤:①主题突出——②选材恰当——③条理清晰、结构完整——④表达准确得当——⑤文面规范
(三)以修改作文语言为例说明修改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原型,注重学生已有经验,所选例句以学生作文中语言或学过课文中的语言为好,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掌握作文修改的原型。注重修改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学习策略。
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即“增、删、改、调、换”。
1.增加必要的内容,使文章的语句或内容更加完整和生动。
例1:“看了这部书,受益匪浅。”谁“受益匪浅?”句子中没有回答,可改为:“看了这部书,他受益匪浅。”这样能使表达的内容更加完整。
例2:“街上柳树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 “街上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后句比前句要生动形象,其主要原因是作家老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2.删除与中心内容无关或表达累赘的语句。
例1:“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多余。应当承前省略。
例2:“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路”与“距离”留一个就行。3.改正文章中错误的词句或不得体的内容。例:“独联体国家看不上世界杯足球赛。”
“看不上”,是瞧不起,还是没钱买票,还是电视收不到台?可以改为修改:“独联体国家看不到世界杯足球赛的电视转播。”
4.调整文章中颠倒的词语或句子。
例:“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两个新旧社会”,就成了四个社会了。应把词序调整过来,改为“新旧两个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5.换选合适准确的词句。合适,是说用词要准确、鲜明、生动,符合语言环境,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例:①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 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②那人便焦急起来,说道:“怕什么?怎的不拿!” 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拿过灯笼,一把拿下纸罩,包了馒头,交与老拴;一手拿过洋钱,数一数,转身走了。嘴里低声地说,“这老东西······”
①是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里写的,②是把①里的一些动词换成了别的动词。显然②句没有①句那样生动、准确、形象。
(四)学生复述修改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修改的映像
通过复述,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修改的程序,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原型定向阶段的学习更有成效。
第四篇:高一作文修改课教案
作文修改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文修改的步骤和程序。
2、引导学生形成作文修改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作文语言修改的程序步骤,形成作文语言修改的学习策略。
三、教学过程
(一)强调作文修改的重要性,明确是二次创作(激发动机)
用两个实例引起学生对作文修改重要性的感性认识,激发作文修改的动机与兴趣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因为一个“绿”字用得好而卓绝千古。这个“绿”字是几易其稿,开始时先用“到”字,后用“吹”字、“至”字、“满”字等,最后才确定为“绿” 字。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也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几经思考才定下来的。
(二)作文修改的步骤与程序(构建原型定向)
1、主题是否突出。要看这篇作文中心是否明确、是否有错误和偏颇之处,如有,应加以修改。
2、选材是否恰当。所选材料是否都围绕中心,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有哪些,还有哪些地方没写好的。看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如有不一致的,应删去,并改换新的材料。
3、条理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完整。对于层次、段落不顺畅连贯之处,加以调整、增删。对缺少过渡语和交代、照应的,则补写,使全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4、表达是否准确得当。语言要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语句要符合语法,修辞要得当;全文语言风格要统一。
5、文面是否规范。检查文面就是要检查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行款格式是否准确规范。具体来说要看文面是否符合行款格式要求;是否符合标点书写规定;是否有错字、别字和不合规范的简化宇;数目字书写是否合要求和规定。
6、修改后是否进步。将改过的文章与改前做个比较,看是否比修改前更生动、形象、流畅。
板书:作文修改的步骤:①主题突出——②选材恰当——③条理清晰、结构完整——④表达准确得当——⑤文面规范
(三)以修改作文语言为例说明修改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原型,注重学生已有经验,所选例句以学生作文中语言或学过课文中的语言为好,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掌握作文修改的原型。注重修改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学习策略。
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即“增、删、改、调、换”。
1.增加必要的内容,使文章的语句或内容更加完整和生动。
例1:“看了这部书,受益匪浅。”谁“受益匪浅?”句子中没有回答,可改为:“看了这部书,他受益匪浅。”这样能使表达的内容更加完整。
例2:“街上柳树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
“街上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后句比前句要生动形象,其主要原因是作家老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2.删除与中心内容无关或表达累赘的语句。
例1:“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多余。应当承前省略。
例2:“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路”与“距离”留一个就行。
3.改正文章中错误的词句或不得体的内容。
例:“独联体国家看不上世界杯足球赛。”
“看不上”,是瞧不起,还是没钱买票,还是电视收不到台?可以改为修改:“独联体国家看不到世界杯足球赛的电视转播。”
4.调整文章中颠倒的词语或句子。
例:“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两个新旧社会”,就成了四个社会了。应把词序调整过来,改为“新旧两个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5.换选合适准确的词句。合适,是说用词要准确、鲜明、生动,符合语言环境,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例:①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 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②那人便焦急起来,说道:“怕什么?怎的不拿!” 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拿过灯笼,一把拿下纸罩,包了馒头,交与老拴;一手拿过洋钱,数一数,转身走了。嘴里低声地
说,“这老东西······”
①是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里写的,②是把①里的一些动词换成了别的动词。显然②句没有①句那样生动、准确、形象。
(四)学生复述修改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修改的映像
通过复述,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修改的程序,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原型定向阶段的学习更有成效。
教案说明:
1.在作文修改教学中,教师要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知道怎样修改,并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边示范、边讲解,要让学生明确教师修改的意图,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修改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2. 作文修改教学要有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作文修改的范围比较广,不应每次都面面俱到,没有针对性的修改容易使学生浮燥,不利于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作文修改前,教师要先了解学生作文大致情况,有计划的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来确定本次作文修改的重点,重点的确定最好能形成一个体系,服从本学期作文教学的计划,从而由点到面,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第五篇:作文修改课评课稿
作文修改课评课稿
——就孙明霞老师的《如何修改作文》这节课
孙老师的这节作文修改指导课,能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真实的佳课。下面,我就孙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孙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制定了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一开课由两个典型的事例:一是司马迁写《史记》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引入本课教学——作文修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本节作文修改指导课,孙老师分别请学生读学生习作片段和老师的眉批,让学生在读中结合眉批的建议,思考“为什么这样改”,找出其中的原因,让学生共同思考的同时加以写作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在值得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分析好在哪里?努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总结出:与主题联系不紧密的删去;注意过度,使文章连贯;注意细节,力求具体形象;字斟句酌,力求用词精当一系列的写作方法,进而有效地进行作文的修改。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习作中错别字、标点符号、词汇的搭配、语汇的丰富,语句的优美、材料的选取、文章结构的修改把学生引向纵深,一直到字斟句酌,结合学生已有过的习作案例,进行现学现改,要求学生对身边的同学的习作进行了互批互改,课中,学生专心地聆听同学的说话,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的发言。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提高。不知不觉中学生把写作方法内化成修改习作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贯穿整节课始终的教师的语言精练,教态自然,亲切、大方。评价语言丰富。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节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对学生今后的写作以及习作修改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修改作文指明了方向。总之,孙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四、我在此提这节课的一点不足之处:
这节课不够集中,从内容上来看有些松散,有些深入的不够。很多地方都要是点到为至。
五、对这节课我提出一些个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