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中的情感价值不容忽视论文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现状”。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怎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呢?
1 变“重老师情感”为“重学生情感”
我们教师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情感态度,而忽视学生情感的存在。多数教师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准备、组织完成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与需要,学生是否喜好老师完全不顾,我行我素,甚至少数教师将个人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注意学生情感的存在需求,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随时调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喜欢学”。
2 变“情感隔膜”为“情感交融”
近些年来,师生之间的情感总体上趋于淡漠,这与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与心灵共鸣有很大关系。很多教师虽然备课认真,教法娴熟,工作勤恳,但效果不佳。
伟大的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当教学机器,对学生冷眼相待,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没用的。”亲切自然的教态会传递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许多事实证明: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才喜欢这门课程,一个使学生感到亲切的教师,也许就会成为影响学生前途和事业的关键人物。
3 变“猫鼠关系”为“朋友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像猫与鼠的关系: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是知识的权威者、垄断者,理所当然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却很少尊重学生,对学困生甚至有不同程度的歧视,学生见了老师就躲,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因此,我们必须迅速的改变这种状况,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为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提出必要的前提条件。
4 变“命令与服从”为“民主与合作”
旧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无条件的服从教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学生几乎成了“录音机”、“复印机”。命令、威胁与处罚的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妨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发挥。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协力合作的“开放型”师生关系,使学生树立起自尊、自信,在探索知识的宝库时,乐观、积极、向上。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的选择、思考、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民主性。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合作、相互启发、补充,彼此经常交流思想情感,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形成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总而言之,很好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定会营造一个融洽欢愉的课堂气氛。新课改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调动他们的情感,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情感价值才能体现。这就说明教学不仅是“授之以渔”,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第二篇: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论文
摘要:好玩是幼儿的天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外国的发达国家早已经开始在幼儿的教学中渗透进了游戏教学的元素,但在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历程出发,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经验的束缚,使得游戏教学这一理念在幼儿教育中依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怎样有效将游戏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前幼儿教育之中去,成为了众多幼师们首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章就将针对游戏教学法怎样应用在学前幼儿教育之中的意义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幼儿教育;应用价值
一、关于游戏教学方式有效运用在幼儿教育之中的价值体现
(一)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数据显示,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之中若有效应用到游戏教学的这一方法,其能够将教育和游戏两者之间的教育价值充分的挖掘出来,并在整合充分的基础上,为优秀的幼儿教育的这一教学目标达到提供条件。
(二)由于教学同游戏相比,自身所具有的某些内涵价值是不相同,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项目表现,由此在幼儿整个的发展教育中各自起到不同的作用。
(三)我们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将幼儿的教育活动主要划分成了以下三方面的典型特征:1.在传统的幼儿教授过程之中,相关的教育工作是在国家出台的有关幼儿教育大纲的总体要求下而实施的教学内容,这样的一种教学内容均是在有计划、有目的以及经过精心安排等情况下制定而成的,并没有遵循幼儿自身的实际喜好表现进行,因而幼儿在传统的教育中逐渐成为了被动方,他们被迫接受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内容。2.幼儿教育的发起人主要是幼儿教师,其对于幼儿的功利性目标以及认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传统的教育活动便是教师将重要的教育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效传授给幼儿的过程。3.较强的强迫性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一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纪律性是幼儿教师过于强调的话题。
(四)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言,某些相反的意义及特征存在于游戏教育方法之中。游戏教育对于幼儿在教学在的体验过程,甚至是体验感受等都格外重视,其中,我们所倡导的自主权及主动权均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可见,整个的游戏教育环节结束后,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无法比拟的,而这也正是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重要的价值体现。
二、关于幼儿教育中怎样应用好游戏教学手段和措施
(一)在学前儿童的游戏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从游戏中获得游戏体验,如:胜任感、自主性和兴趣性等。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年龄来进行游戏教学的设计工作,以便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游戏体验以及知识的积累。
(二)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设计一些专门的教学游戏。在幼儿园所有游戏当中教学游戏应当占据其中主要位置,众所周知,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隐藏在教学游戏中,对幼儿好玩的天性,对游戏的好奇心的利用是游戏教学发挥作用的原理,幼儿教师应当充分的结合和利用教学因素和游戏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在满足幼儿活动要求的同时,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以致在游戏中幼儿便可以获得对游戏的体验。
(三)文章案例的分析:幼儿教师可有必要利用经典的故事或者俗语将一个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游戏设计出来,类似于《蚂蚁搬家》的形式,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游戏教育的方向,是爱心分享,还是感恩一类的。选择了蚂蚁搬家这个题材后,幼儿就应在幼儿教师的指引下将蚂蚁窝和房子搭建出来,粮食可以用皮球或积木等玩具代替,此过程中需要将动作和儿歌相结合,譬如幼儿可以一边模仿蚂蚁爬行的动作一边清唱儿歌,适当的加入音乐,有利于教学氛围更加和谐、轻松。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幼儿能够通过自我体验将学习能力增强,发展多元化智力的目标得到促进,在简单的游戏氛围执行中,就能够将教学目标完成。
(四)尽可能的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操作的流程。只有做好这方面,才会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任务,取得教学效果。
(五)在学前幼儿教学中会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划分为三个年级,通常是大班、小班和中班。如:对于大班中的孩子,这时候他们对游戏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过于简单的游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因此,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我是小警察》的游戏在合适不过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教学目标的笼统、模糊,幼儿难以理解,实践起来的难度远比想象中的要大。后来经过与其他幼儿教师的沟通探讨,反复的改正教学操作流程,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交通信号,遵守交通规则等教学目标代替了原来的使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交通手势或动作的任务,这样一来,不但明确了教学目标,还增强了可操作性,显著的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六)在游戏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颗细腻的心思,需要将游戏中显露的问题利用充分,尽可能的改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设计完成后并不会一成不变,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总结,再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防在下一次的游戏中这样的问题发生第二次。同时,幼儿的情绪是不定的,在游戏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情况,这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快速的应急反应以及事件的预估能力等,尽可能的避免游戏教学的单
一、乏味,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降低幼儿之间发生争吵的机率,幼儿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应当不断提高,才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七)在教育活动中存在有很多教育意义,因而难以形成可观察的行为,例如:能力、思想品德以及情感的抒发等教学目标的制定,因为幼儿教师必须灵活的利用好这些重要元素,但却不意味着非得在遵守教育部门所下发的相关规定基础上,其中的一些规定是能够灵活变动的,只要是在不影响基本原则的情况下。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游戏教学整个的环节中,幼儿教师都需要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并询问他们的感受,保证学生的参与率,游戏教学方法是一个能够长时间运用的模式,只有长期的游戏经验积累,儿童才可以在不同的游戏中产生不同的体会和领悟,教师的教学计划也就显得有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幼师应当根据幼儿不同的成长特点,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游戏教学的手段,对于幼儿的成长而言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根据笔者相关的走访的调查,国外发达的国家对于幼儿游戏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非常的有经验,使得该手段价值的体现过程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而在国内虽然早就有相关学者在强调游戏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其真正想要实施起来的难度却非常的大,这是因为国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严重限制,使得幼儿教师们在思想上难以充分的认识到游戏教学对于幼儿整体发展的重要价值。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无论是国家教育部门,还是幼儿教育学校都应当鼓励和引进现代化游戏教学模式,并且在前文中已经详细的对了游戏教学作用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阐述,其不仅仅是对幼儿的智力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促进了幼儿教师整体性教学水平提升,并在最终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雁.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分析[J].学周刊,2016,25:240-241.
[2]邵小佩.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范元涛.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4]褚夫荣.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分析[J].新课程(上),2014,08:15.
[5]吴嘉颖.把握目标定位,实现幼儿游戏教学的教育价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3:137-138.
[6]张晓雁.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分析[J].学周刊,2016,25:240-241.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作者价值渗透论文
关键词:渗透;思想;性格;命运;形象;主旨;语言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不要忽略作者而直击文本内容,否则是对作者的亵渎,还会造成更加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后果。本文以生动的具体教学事例,阐述渗透作者的思想、命运、性格等对理解文本的帮助,以及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影响。
一、语文教学中作者价值渗透,有利于剖析小说人物形象
在教授职高第二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之前,我让学生阅读了大量有关莫泊桑的故事。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读完他的作品《项链》一遍之后就能知道,这是作者对马蒂尔德这一小人物形象的一种讽刺与批判。然而,这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我们要从文中的线索中探寻作者的初衷。
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是普法战争后,战后法国失败,资本主义势力重掌大权,人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说,此时的莫泊桑参军回来,认识了一个叫法妮的姑娘。莫泊桑对她一见钟情,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向她表白,但是他看到的是法妮同许多男人卿卿我我,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从此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女人产生了很大偏见,爱情观发生很大偏差。马蒂尔德则是莫泊桑笔下一个经典的人物,在她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马蒂尔德的不幸遭遇成了莫泊桑的一块心病,成为他笔下对现实生活发泄的对象。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年轻的马蒂尔德婚后产生的一系列精神危机,成为当时资产阶级思想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缩影,这是他塑造马蒂尔德这个形象的缘由。所以,语文教学中的作者价值渗透,有利于剖析小说人物形象。
二、语文教学中作者价值渗透,有利于挖掘古诗主旨
语文学科学习的初衷应该并不是学会多少名言警句、看多少名著、认识多少名家。叶圣陶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自我认识与认知他人的能力。在学习欣赏别人人格魅力的时候能够鼓励自己;在看清别人瑕疵迂腐之时并规诫自己的行为、思想,然后坦荡于人间,正气于世人。我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时,也同样应用的是“依据文本为前提,词与作者品性共融”这样的思想。在逐句赏析诗词中,为了让学生解读出诗词所表达的思想,让学生在明确作者借助客观物象来表达主观感情的基础上,了解词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与作者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住诗词的主旨。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一句为例。当学生读过、品味过后,第一反应便是作者写周瑜,就是因为自己身在赤壁这个地方,而周瑜又是指导这场战役的主要领导人。但是,学生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偏偏写周瑜,吴国的皇帝是孙权啊!历史只能把功绩给皇帝,怎么会让周瑜占据赤壁功勋榜的状元呢?再说,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功劳也很大啊!很多疑问,若想解决,不得不把苏轼的生平好好梳理一下。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由京城位高官沦为地方小吏,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了然。然而,正是仕途多舛,最终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豪放词人。没有被贬官,他决不会来赤壁,更不会写下千古流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正是因为这个成就了苏轼豪放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霸业。
三、语文教学中作者价值渗透,有利于品味散文语言
一些作家在现实与理想矛盾中抗争、在生命思索中挣扎、在文字的跳跃中给予。他们失意过、苦笑过、悲切过,但是大多数作家从来没有放弃过,比如史铁生。我在讲解《合欢树》这一课的时候,之前就针对史铁生的写作特点,以及他的坎坷命运准备了一些准备材料。这篇课文主要是讲母爱的,这是学生在阅读过后很容易体会到的。但是,如何通过品味散文的语言美,进而通过合欢树作为一个象征意义传达出母爱的神圣和伟大,这就需要学生先通过资料来认识作者。史铁生二十岁成了残疾,原本湛蓝的天空霎时蒙上了一层永久的灰色,这是作者的转折,也是母亲的转折。整个故事的叙述也都是围绕着“我的残疾”展开的,所以也正如史铁生自己说的那样:“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来到人世都是残疾的,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这是一个残疾人从心底透露出的思想。他的坚强从来没有停止过,这都是母亲的功劳。所以,当学生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那段时,许多人都哭了。在散文教学中,不能放过语言的品味,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美,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育是灵活的、可再生的。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作品与人品是可以达到理性的契合与和谐的共鸣。不然,我们的语文课枯燥乏味,连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做自己的听众。语文学习一定要了解作者,去学习他的作品才会事半功倍。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作者的命运要以令学生产生思考,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出版日期:2009-01-01第1版第1次印刷
【2】《我和语文教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于漪著出版日期:2003-08-01第1版第3次印刷
【3】语文教学对话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作者:王尚文编出版日期:2004-02-01第1版第1次印刷
第四篇:音乐教学中强化情感体验的重要价值
音乐教学中强化情感体验的重要价值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张玉荣 010051
摘要: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耐心、细致地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其感情体验的间接投入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领会音乐作品的意境和情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感受每一部音乐作品的情感意蕴,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开始,逐步深入到创作者对作品付诸情感实践体验的全部过程。这不仅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投入的基本要求,也是情感体验投入在音乐教学中实现艺术超越的重要价值体现。
关键词:音乐教学; 情感体验;价值分析
一、强化情感体验是点燃音乐欣赏火把的开端。
音乐是一种很善于抒发内心情感和激发郁结情绪的综合艺术,可以这样理解,音乐欣赏的循序渐进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逐步回归过程,它首先是学习者对音乐的情感本源进行模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相互融合沟通、产生共鸣的过程。我认为高校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和形象理解,其次要从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去研究和分析乐曲内在感情的基本蕴义。从另一层面理解,高校学生要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从内心深处细致地感悟和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内涵,这也是学习者在音乐鉴赏学习中感情体验投入的最基本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学生、还是对于音乐教学工作者来说,调动内心情感积沉进行新的感情体验都是在鉴赏学习音乐时很必要的心理需求。对于音乐教学工作者和大学生来说,假如在教学音乐课时只注意强调学术方面的探讨,仅限于技巧方面的模仿和研究,而在感情体验上却没有任何反响,这样对音乐作品的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很难做到深层次全方位的把握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更无法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作品的艺术美。音乐是一种有利于表达内心情感呼唤的综合艺术,音乐中有着激情澎湃而意蕴深远的思想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学习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接近的时候,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实施。因此,正确理解和细致感悟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是音乐教学中感情体验的最基本要求。
二、重视作品内涵的分析是促进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动力。
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准确把握,不仅表现为感性上的初步体验,更主要的是对音乐作品从情感角度作深层次的理解和进一步剖析。当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首先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各种思想感情作出最直接的、表象的理解,然后才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感性经验,理性地产生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碰撞和深刻感悟。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来自于感性方面的直接体验。当我们对一部欢快的音乐作品仔细品味时,学习者自然会从音乐主题和旋律中,获得一种喜悦和快乐的情感体验。而当我们接触到一个缓慢的音乐旋律或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凉、凄苦的情感会在内心深处由然而生。有时音乐作品中所抒发的壮烈、激昂的感情浪潮会深深打动并激励着人们奋发前进。学习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种情感体验,并非由音乐本身的标题或文字补充引发的肤浅而直观的认识,而是通过认真分析细心感悟,来自于内心情感积累的一种感性的深刻体验。当然,学习者若能够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把从表象上感受到的音乐节奏转化为理性的情感体验,这也是长期学习、感受和积累的结果,这种境界必然有正确的音乐感知本能作为前提条件。而当学习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理解,还没有达到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直接获得准确而深刻的感情体验,必须进行深刻的分析并且要调动和投入自己的情感积累和生活体验才能达到目的。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从情感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内涵分析,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领悟乐曲表现的深层次情感内涵是音乐教学的关键。
我们上面所讲的学习者对音乐的感性的表象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的最原始的潜意识接受方式。但是,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学习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思想情感,但却往往只会停留在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表象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思想感情的深层次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学习者要从各个方面去感悟和剖析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或者感悟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精准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情感本源。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学习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任何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空中楼阁般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思想内涵是对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深层次理解和多元化情感积累所引起的,并且是和创作者特定的思想情感密切联系的情感抒发过程。但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同时要有意识地调动理性思维,深入体验乐曲表现的思想内涵。
四、启发学生把对音乐的本质认识融入到感情体验中。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我们在对音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给予充分注意是非常需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思想感情内涵,尤其是它的思想价值。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激情的饱含着深厚情感的艺术,在其抒发感情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乐器和音响材料的客观限制和局限配合,有时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建构方式早在音乐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尝试并实现。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在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学习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感悟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探究,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层次把握。当然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贯穿于感性化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推进音乐教学工作的理想化进程。
结束语: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力求培养学生全方位、深层次的音乐鉴赏能力,就需要从情感体验入手,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体验来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是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艺术传播主体活动,其存在于学习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这种意念刚开始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致,而音乐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恰恰是为了追寻并试图缩小这种差距,最终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实现音乐欣赏能力与教学效果同步发展的理想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M].104-107.[2] 王家祥、王同.《大学音乐基础与欣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
第五篇:“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教育工作改革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而课程改革注重“情感”和“价值”的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以淡化课堂教学为代价,而是以提高课堂教学为前提和保证。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情感,体验成就感的喜悦呢?笔者认为: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内在体验。数学教学的艺术性正是以情感人。教师的教学情感,往往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有着不同与其它学科的独特美。总之,要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
其次,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气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情感共鸣的境界,这样加快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七年级《科学记数法》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课的,师:“同学们喜欢读民间故事吗?”生“喜欢”师:“读过哪些?”生:“《梁祝》,《牛郎织女》。”随之牛郎星、织女星在大屏幕上跳跃着闪现。师:“同学们,其实牛郎星和织女星相隔16光年之远,一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光的速度为每秒钟三十万千米,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一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生1:“老师,这个数很大很大。”师:“可见,他们的七七相会,只不过是梦中之遥。” 还在大屏幕上展示了生活中涉及很多很大数的图片。生2:“老师,这些数很容易写错,也很难读。”生3:“老师,我把这些数输入计算器有这样的结果,我不理解,不会读。”师:“同学们,你们是最棒的!著名学者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记数法,”这样,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很大的数,读写都不方便,能否有简单的、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些数呢? 学生由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激发了 学习动机,调动了 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达到预期的目的。
最后,全面发展科学评价的价值观。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接班人,就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如在讲九年级《太阳光与影子》时,提前布置了两个任务,第一,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在阳光下摆弄小棒、纸片。体会其影子是随它们与投影面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也让他们观察一天中三个不同时刻,同一棵树的影子长度的变化。又让他们观察同一时刻,大树和小树的影子与它们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各个小组写出观察结果。这样能使学生经历操作与观察、演示与想象、直观与推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让学生回家了解自己的爷爷和奶奶是如何利用影子的?并做一个“日晷”,说明其作用。在上这一课时,张洋同学说:“我爷爷在田里干活时经常根据自己的影子来判断时间的早晚。”;刘敏同学说:“我奶奶根据太阳照在家门口的影子大小来判断是否晌午了。”我爸爸说:古代并没有表,勤劳的前辈利用智慧制造出了日晷,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在看他们的“作品”,不同的学生用的材料不同,有的用纸片和钻蕊,有的用橡皮泥和细木棒,......。当我看到他们在仔细端祥自己的“杰作”时,我笑了,他们也笑了,笑得那么甜蜜,那么可爱,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总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渗透与感受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贯彻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达到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