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听少说美文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爱迪生发明了自动发报机后,恰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实验室,于是他想将这项技术的专利卖掉,以此换取一笔资金。但是由于对市场行情不熟悉,爱迪生不知该怎么对自己的发明估价。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将价位定在两万美元,对于爱迪生来说这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足以让他的实验室顺利建成。
不久以后,一位洽谈购买自动发报机专利的商人来到爱迪生的办公室中,他对这项发明颇感兴趣,而爱迪生的心中却忐忑不安,他不知道自己定下一个如此高的价格会不会对买者产生心理压力。很快,他们的话题便转移到了价格的商定之上,商人问道:“请您为这项专利开价吧,我会慎重考虑的。”爱迪生不安地看了看商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但他的心中却在斟酌:“我直接说出如此高价,会不会毁掉这次生意?”
商人见爱迪生沉默不语,于是连声追问。爱迪生几次欲言又止,始终没有开口。这时,商人终于按耐不住,说道:“10万美元,您觉得能否成交呢?”
这一问着实让爱迪生深感意外,他再想想刚才自己心中的开价,终于笑出声来。于是,两人都满意地签下了转让技术专利的合同。这件事也成为爱迪生和妻子之后的笑谈:多沉默一会儿,价格就能够抬升8万美元,沉默果然有着不可思议的威力。
“多听少说好处多”,这就是著名的古德曼定律,也被称为沉默定律。该定律之所以能够被总结出来,得益于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古德曼的一个观点:“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不可否认,在人际交往中,语言交流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沉默的聆听反而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交流效果。倘若你想令对方信服,与其声嘶力竭地争辩,不如适当地沉默。沉默也是一种表达形式,同样也是人们交往的艺术,白居易曾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他所表达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正是以静制动的交往策略。学会适当的沉默才能在交谈中懂得何时进、何时退、何时掌握主动权、何时改变分寸与节奏。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越是想要说服别人,越是说得多,反而将更多的缺陷暴露了出来,不但不能掌控大局,反而成为被他人牵制的对象。反之,则能产生不同的效果。适当的沉默不但能够给人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而且有助于增加自身所掌握的信息量,让人难以洞察,对方对你也会更加敬畏与信服。所谓“沉默是金”,正是此意。
1825年,一场叛乱被沙皇尼古拉一世平定,李列耶夫作为被俘的叛军将领被送上了绞刑架。行刑的那天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李列耶夫在刑场之上拼命挣扎,绞刑架上捆绑他的绳索居然被他挣断了。所有人都无比惊讶,按照当时的法律,在这种情况下,犯人的死刑可以予以免除,这就是所谓的“天意赦免”。
李刑耶夫对获得赦免信心百倍,得意之下狂妄地叫嚣道:“一个连捆绑犯人的绳索都造不好的国家,能有什么前途和未来!真是惹人发笑!”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正准备签署赦免令的沙皇被他的话深深刺病了,停下手中的笔,面色如铁,厉声说道:“让我们用事实来证明一切吧。”
第二天,李列耶夫被再次推上绞刑台,而这一次,尽管他依然在挣扎咆哮,但是捆绑他的绳索却没有再次断裂。
如果当时李列耶夫肯在侥幸面前保持沉默,他就可能会获得生存的机会,或许历史也将为之而改变。然而,他选择的却是咆哮,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沉默不仅需要语言上的节制,而且还需要对自己的表情及言语的分量有所控制。要知道,人的面部表情是内心的一面镜子,狂躁、焦虑、淡定、冷静等都能够被表现暴露出来。所以人们要时刻注意自己说话的场合、分寸,是该聆听还是该说话要了然于心。该沉默的时候要捕捉有意义的信息,该开口的时候一个重点也不能落下。谨言慎行、善于倾听才能不被对方在言谈中抓住把柄。
沉默沟通。多听少说的方法不仅被应用到社交场合,而且在一些商业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商家将“沉默”原理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刻意制造出“沉默”的氛围,事实证明,它胜过千言万语的宣传。美国纽约国际银行,就曾受益于“沉默沟通”。
美国纽约国际银行在刚开张之时,知名度并不高,于是他们征集了很多提升知名度的策略,最终一则别具风格的广告被选定,不是因为其他,正是因为沉默。
一天晚上,当纽约的市民们正麻木地听着广播中花样繁多的广告时,忽然,一则奇特的广告在全市所有广播电台的同一时刻被播出:“听众朋友,从现在开始是由纽约国际银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时间。”一秒、两秒、三秒……时间在沉默中显得格外漫长,十秒过去了,电台广播又恢复了热闹,但就是这看似很快的十秒钟的沉默,却成为纽约市民茶余饭后的议论焦点。由此,纽约国际银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最终家喻户晓。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这句至理名言是值得每一个人静下心来细细推敲的。
第二篇:父母要少说多听孩子说
父母要少说多听孩子说 不要否定现在的孩子
据一份权威调查显示,父母谈起今天的孩子,评价意见70%以上是否定性的,认为今不如昔的更是高达90%以上。这也许正是代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社会在进步,孩子同样在进步,客观的讲,现在的孩子肯定比上一代,上几代都要优秀,关键是父母一定要看到并且承认这一点。
现在的孩子只是个性更突出而已,更需要父母的尊重,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并正确的对待。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10岁以前是崇拜父母的年龄,很好教育,他觉得爸爸妈妈都是英雄。但是10岁到20岁进入一个心理上对父母轻视的年龄,瞧不起父母,他崇拜的人是电视明星,觉得父母天天唠唠叨叨的、胸无大志,整天发牢骚,自己不成龙成凤,还让我成龙成凤。20岁到30岁开始对父母有所理解。30岁到40岁对父母有些爱。人到了40岁以后,才到了“常回家看看”的年龄。现在许多十几岁的孩子就处在一个从崇拜父母到瞧不起父母的阶段。
引导孩子多说话,父母少说多听
吕品:很多父母跟孩子说话,一开口就说很长时间,非得把孩子说哭了不可。你没有A错还没有B错吗?没有B错还没有C错吗?总要给孩子找出个错来。孩子跟父母辩解是没有用的,后来好多孩子就干脆不说话,不理父母了。
对话对话,两方说话,只要孩子不说话,父母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父母最好能想办法尽量少说,让孩子多说,听孩子诉说。
不许!不能!在孩子面前,“不”这个字我们用得太顺了,稍不留神就会从嘴边溜出来。而孩子呢,要不就是被一连串的“不”压得缩手缩脚,要不就是像打乒乓球一样把这些“不”给你一个个打回去,他没懵你先懵了……
好像成人都有这样一种定势:和孩子说话总想着要控制他,居高临下,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受尊重的独立个体。用这样的方式,你下达的是指令,却没有给孩子提供明确的指导,就好像他注定是做错事的一方,你注定是来惩罚他的。
想想看,有时候我们说不,其实是出于为自身考虑:不想重新收拾,不想太累,想维护自己的家长权威……却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想想。所以,看见孩子咬铅笔,又知道他正处在长牙阶段,你就可以会用磨牙物轻松地代替铅笔放进他嘴里,而不是嚷嚷:“我最后一次警告你,不许再吃笔了!”
在和专家们交流的过程中,记者曾经为了专家们一味地站在孩子那边儿,而为家长叫屈。天底下有多少父母在抱怨自己拿“热脸蛋”贴孩子的“冷屁股”呢?
但是,专家们非常肯定的告诉我,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责任往往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正所谓“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后面肯定有一对有问题的家长”。认可了这个结论,我们的父母如果在亲子关系中遇到了问题,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了,“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关于“代沟”,专家们同样认为——
看看孩子的十大理由
专家们给我看了一张纸,那上面是一位15岁男孩写的不愿意理家长的十大理由。他们说,这些语言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深思。
□我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不了解我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要干涉我的思维,总要我按他们的意志走下去?我不是躯壳,我有灵魂我会感觉,我有大脑我会思考。
□父母对我的心事总是不以为然,好像只有他们的事才是重要的,小孩子的事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当我有烦恼的时候一般都不对父母说,反正说了也没用,他们不会重视我的感受,不会来安慰我,有时甚至还会笑话我。
□为什么父母要求我们做的他们做不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们指出父母的错误叫顶嘴,而父母严声厉气的教训我们叫循循善诱。听父母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不听父母话的孩子就是坏孩子。
□妈妈总认为我们之间有巨大的代沟,总认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时间长了,我也认为我们之间的确有不可逾越的屏障,按照现在最流行的观点,3年一个代沟,你三十岁时生的我,30/3=10,瞧,我们之间有10个代沟
呢!也许我们现在的叛逆,在他们眼中叫混;我们现在的标新立异,在他们眼中叫胡来。年龄的差距所产生的代沟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好似东非裂谷带,无法逾越。
□我根本无法与爸妈说话,对我的话,他们总认为是狡辩、找借口,许多事情他们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不愿听我的解释。
□父母除了给我塞好吃的,就是没完没了地问学习怎么样了。我和爸妈话不投机,很少在一起聊天,我篮球打得挺好,喜欢和他们聊聊NBA、CBA,可他们不懂,也不感兴趣,在家里爸妈也只会说要把学习搞好,他们问我最多的就是学习,什么成绩了、作业了、考试了,可我特烦这些话题。
□总是板着个脸,给我讲大道理。大道理,不用他们讲我也懂。如果我做家长,我就不会每天都对孩子板着脸,装出一副很一本正经的样子来面对他,我会做孩子的好朋友,我会和孩子聊天、谈心,让他把心中的不满、委屈讲出来。一个能够理解我们、能和我们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们多么渴望需要的啊!
□爸爸总是忙,经常出差,已经有好久没有和我在一起了,我根本就不知道他整天到底在忙些什么,哎!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我们之间已经很陌生了,仿佛他不是我的父亲,我也不是他的儿子,不见面才好呢,省得又挨一顿臭骂。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真正在关心我,没有属于我的东西。
□父母就像古代的一些皇帝,很霸道,总是欺压百姓,弄得民怨沸腾。前些天刚开完家长会,我爸回家就给我一个耳光,怎么不问问我的感受呢?平常我说两句话父母就说我是在顶嘴,要是我不快点闭嘴,说不定就又会来一场暴风骤雨,我真的受不了他们的火气。爸爸妈妈,你们就不能与我好好沟通一下吗?
□每次我想说心里话的时候,爸妈总是先罗里罗嗦地说一通大道理,总会摆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妈妈总说她只是把她的思想介绍给我,实际上是只有我赞同了,她才停下来,只要我不赞同,她就会不停地说。知道为什么我喜欢跟同学谈心,不喜欢跟你们谈心么?因为跟同学谈话很轻松,可以各抒己见,而跟你们呢,是被强行灌输,而且你们还经常大眼瞪小眼的。
不可轻视孩子的情感
张爱波: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入木三分:“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着和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同样的慷慨。”
所以,家长不要轻易和随便的否定孩子,要对孩子的一点一滴进步和努力充满欣喜和认可,甚至充当孩子的“粉丝”,不要总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
要关心孩子努力的过程,不要总是盯着学习成绩和学习结果。很多家长觉得自己那么关心孩子,怎么孩子会那么烦自己呢?我可以明确告诉家长,就是因为家长不会说话,一张嘴,就让孩子十分反感。
家长和孩子交谈的时候,总是以质问的口气。孩子对家长最反感的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做完作业了吗?”,第二句话“考多少分啊?”孩子一听这两句话头就大了!
其实孩子并非不希望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业,但这两句话,问的都是学习结果,“做完作业了吗?”这是结果,“考多少分啊?”这也是结果。孩子更希望家长关注他的学习过程。孩子关心的家长不问,孩子反感的,你天天问个没完,你说,孩子能不烦你吗?
不要自认为比孩子高明多少
杨懋蓉:家长要明白和孩子沟通是一门艺术,不是主观愿望想把孩子培养好就能实现的。家长不要自认为比孩子高明多少,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新知家长是不了解的,还需要虚心向孩子请教。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社会的进步主要靠知识与信息传递,而不是靠经验传递,成年人的优势远不及孩子。试想,当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大人知道得多,并形成了许多成年人不具备的观念时,如果家长不懂得平等和尊重,而只是一味的强制,两代人之间怎么对话?
家长在给孩子训话时总喜欢问他“你听明白了没有?”,家长要考察自己的沟通效果,可以换一个角度和口气,这样问孩子“我说明白了没有?”这样孩子听起来就很舒服,觉得家长很尊重自己,乐于和家长一起探讨问题,同时这样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
引导很重要,而不是强制。家长要明白,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与自己讲话。孩子更不喜欢父母“笨蛋”、“废物”之类的否定、贬低、侮辱自己的语言。父母有很多话可能只是随口说说,但这些贬损性的词语,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却很大。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终生难以改变的畸形心理。小到自暴自弃,大到危害社会。
所以家长在和孩子对话时,至始至终都要带着商量的口吻,不能总是质问孩子,要平等的和孩子进行交流,选取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最健康的亲子关系,最健康的家庭氛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家长不用费多大的劲儿,孩子很自然的就会成长为栋梁之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将“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列为儿童教育的四大支柱。如果我们中国的父母把这四点当成教育和沟通的最终目的,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命令式的强制孩子听话,相信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之间肯定有很多共同语言。代沟是可以“沟通”的,关键看父母怎么做。总之,要想让孩子多说话,父母得在平时生活中多跟孩子交流,多听孩子说话,自己要少说话。
第三篇:少说多干,求真务实
少说多干,求真务实
“实干兴邦,清谈误国”。随着我们XXX进行5S管理、精细化管理等治理整顿建设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少说多干,提倡多办实事。
广大职工之所以呼号、倡导实干而鄙夷空谈,确实是由于工作中不乏多说少做,或只说不做的清谈之风耽误工作。如:有的职工喜欢说一通豪言壮语,可当遇到抢修的紧要关头,需要动脑流汗时,却关了手机退缩了。有的人呢对做实事、练硬功夫、积后劲,而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敷衍工作,却很热心。这些,都有悖于真抓实干进行精细化管理创业精神,为奋发求实、创新的广大职工所不齿。我们唐钢之所以,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彻地翻天的巨变,建成了绿色XX、人文XX、精品XX,靠的是什么,正是靠我们XX人埋头苦干、办实事的一个圆满结果。
少说多做,意在弘扬实干精神,而绝非否认或降低语言表达、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更不是说只需做而不用说。该做就做,当说则说;做要做到实处,说应落到点子上。只要做到有用,说得有益,实事真做,便能顺应广大职工,利于我们XX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XXX
第四篇: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少说空话 多干实事》心得体会
今天通过领导组织共同学习了《少说空话 多干实事》,将有助与我今后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实实在在地计划,实实在在地发展,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曾经《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条藏在泥土里的蚯蚓,在全体动物面前成自己像众神的医生派厄翁一样余数高明。狐狸听了说:“你给别人治病,怎么不治一治自己的跛脚呢?”这个故事不但有趣,而且,它还蕴含这大家知道却难以达到的道理——不能实现的计划,全是空话。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只靠一张嘴说话,那么这个人绝对布恩能够和那些愿意动手去做事的人竞争。就如故事中的蚯蚓一般,把不能实现的东西说的再好听也不能逃避事实。多少华丽的包装都会被人看穿。从故事回归到现实生活。像“蚯蚓”一般只说不做的人并不是没有。说说空话,多做实事往往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正如一企业公司所发生的故事一样。一家企业公司对来面试的两个人进行了考验与选择。这两个人各有长处。一个能说会道,用许多赞美的话来推介自己。一个随没有另一个人会说,但他却努力地做好可每一件事,说到做到。最后这个做事踏踏实实的人得到了肯定,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我想,无论是《伊索寓言》,还是现实生活,恩那个得到他人肯定的之人绝非只会说空话却不会实现计划的人。因为,只有懂得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之人,才会脚踏实地,说到做到。没有人想做“蚯蚓”,因为每个人都有脚踏实地地去完成每一件事的权利,不是吗?
再追溯到至今的数学家-吴文俊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虽然是杰出的数学家,但吴文俊小时候却喜欢看历史书籍,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老师的精彩课程,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大学三四年级时的刻苦钻研,更使他打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吴文俊在中学默默任教了5年。此后,和数学大师陈省身的结识,使他走上了拓扑学研究之路,并以自己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一发不可收拾。半个世纪里,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间的差距,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位于中关村腹地的吴文俊的家,朴实无华,五个居室里几乎摆满了书。古今中外的书包围着一张陈旧的藤椅、一张斑剥的书桌和两台电脑,这就是吴文俊的工作间。吴文俊78岁的老伴陈丕和捧出了一叠获奖证书: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这次是他第8次获大奖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陈丕和最了解吴文俊,淡淡数语,仿佛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解,“他是一个搞学问的人,一心只搞学问。
为什么上天给了我们一对耳朵,一双眼睛,一双手,一只嘴巴,我想寓意就在于此吧,无论在学习、工作中、生活中低调、脚踏实地做人。多多听听有助于改善我们的话语,用一双分辨是非的眼睛,勤奋、能者多老,实实在在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我们前方辉煌的路,即使是孤寂,脚下的也会绽放出芬芳的花朵。
第五篇:少说成绩多讲问题
尊敬的党组织:
预备党员虽然和党员不完全一样,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能够做出属于我的成绩。在我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只要下功夫就能发现许多值得我深入思考的问题。今天我在研读起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看到总理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政府工作成绩可以写得比往年少一些。要着重讲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讲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讲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具体的方向、目标、方法和措施。”对此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想向党组织汇报一下。
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不是过去的成绩,而是现在的问题。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农民工找不到活干怎么办?企业经营困难怎么办?农民增收放缓怎么办?城镇居民买不起房怎么办?农村百姓看不起病怎么办?一些食品不安全怎么办?一些干部不廉洁怎么办?这么多的怎么办,都需要两会来讨论,需要政府来回答。
为此,《政府工作报告》用大量的篇幅来分析当前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逐个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让人民群众了解了全局,看到了希望。这种“少说成绩,多讲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务实观念,值得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和效仿。
有成绩,不等于没有问题。再大的成绩,也掩盖不了问题。问题虽然影响形象,但并不可怕。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四类,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二是受外界影响所产生的问题,三是因为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四是自己工作疏忽而导致的问题。积极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解决遗留的问题,又要解决新产生的问题。尤其是个人工作失误造成的问题,更不能“以功代过”或“以功掩过”。不承认和不解决问题,只能扩大和加重问题。
不少问题与发展有关。发展得越快,暴露和引发的问题就越多。不仅生产、管理、制度会出问题,而且工作、学习、生活也会出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问题而不去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而回避问题。问题是负担、麻烦和障碍,同时也是发展的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的过程。
面对新的一年,我始终充满信心,我相信在国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新的成绩,解决更多的问题。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工作,我一定虚心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