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俱乐部制;教学目标;终身体育
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成“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团体和场所。”本文所讲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指体育课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老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采取新生一入学即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甚至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达到学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竞技并进的目的,而将1、2年级课程列为必修课,3,4年级、研究生课程列为选修课;把校代表队及确有专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列为专项的高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兼顾特殊学生群体,开设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法等构成。我们考察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可否适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其核心就是考核其能否实现现代体育的功能,即学生全面身心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符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
2.1 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对吉林大学2001级来自21省、市300名大学生在中学(初、高中)阶段体育授课内容、教学形式及对大学阶段教学模式的评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1)在来自21个省、市的288名学生中,在初中阶段学习体育的19个项目中14项均有接触,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篮球、田径、足球、排球、武术、速滑、乒乓球,而对休闲项目(网球、马术)要求场地条件较高的项目相对较少,反映初中阶段体育课教学的状况;而在高中阶段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项目,仍是休闲类项目较少,同样反映了在高中阶段,简单易学、喜闻乐见的项目开展较好。教学形式,每周2次体育课,每次50min,结果表明,中学阶段学生对体育项目虽然接触不同,但对一项或几项都有学习,入大学后,基本具备了专项教学的基础。
(2)对体育课内容、上课形式的评价表明:传统式,即以自然班上课、教学,以技术、能力为考试标准进行考核,同学对其评价最低,赞成率仅占11%;而俱乐部式教学,入学后即按个人兴趣选专业,按专项能力组织不同层次班进行教学,以个人学习为主,教师为辅,上课时间自己选择,依完成规定的锻炼时间、技能、体能评价体育成绩的教学形式,赞成率达61%。
(3)采用传统式教学与中学教学形式没有更大差异,普修课教学内容比较全面,是对中学所学项目的简单重复,学生既不能产生学习兴趣,又对一些动作难以掌握,接触运动项目多,如蜻蜒点水,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俱乐部制教学根据个人兴趣、体质及运动水平选择项目分层次学习、参加训练,遵循了增强体质、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体育技术由简到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俱乐部制学习项目的专一,适应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俱乐部制学习,采取单一的专项学习,在尊重个人兴趣与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前提下,对某一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设置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或高一层次的技术,以至成为该项目的校一级的代表队或国家等级运动员。即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晋升为高级班,这些晋升是根据个人身体素质、能力及技术掌握的程度而定。身体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同学,一入学即可进行相适应的中级班或高级班学习,甚至进入校代表队接受更高的身体、技能训练。这样一来,使得在中学阶段建立起来的体育兴趣继续提升,使得已掌握的体育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就个体而言,是一个体质不断加强、运动技能不断提高、体育兴趣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整体上就形成这样一个体育教学目标不断提升、递进的体系。
体育学习的目标具有系统性,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人体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掌握体育技能的水平来确定,即根据个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技巧等方面来确定,人在身体不同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体育目标,表现出阶段性、递进性、相关性,即身体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难度的不同项目来学习。不同阶段应有不同阶段的要求,小学、中学、大学不但在学习内容上应有差别,而且在同一内容的要求上也不应完全相同,如果说小学阶段是以游戏、玩耍为手段开发体质;而中学应是学习、熟悉多项体育运动项目,增强体质;到大学应真正较系统学习
一、两个体育项目,并有一定的特长,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递进性,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锻炼的强度、技术动作的难度都应较中学阶段有明显提高。有目标,才有动力,才有新的进步,才会使兴趣不断提升。所谓相关性的特点,即体育项目尽管有几十项,但都是以力量、速度、灵敏性为基础的,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不意味着全面学习所有体育项目,而是在具有基础素质后,再通过专项素质的提高,掌握其他专项技术也就不难了。而且与同一项目的同一层次的同学在一起学习、训练和比赛,由于身体素质条件、技术基本接近,除了便于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优势外,更容易激发同学的学习激情,可比性强,利于竞争,充分发挥同学自身的潜能,与其他文化课按所报专业录取,分数相近,在一个起点上学习的模式统一起来。
2.3 俱乐部体制学习宽松,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传统的体育课每周1次学习,如因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就没有弥补上课的机会。俱乐部制使得上课时间大幅度地延伸,从早上6:00至晚上8:30,每周从周一至周六,每次教学时间为60min,每周2次,每学期完成规定的学习时间(比较适合普通学生),自主确定具体上课时间,使得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时间上具有灵活性的选择。
管理的灵活性。由于个人体能、技能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参与一个专项的不同层次班级学习,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晋升到高一个层次学习;反之,掌握较慢的同学可以在该层次上反复训练;身体条件好、素质好的同学,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项目学习.灵活管理。
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更多项目体育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担当得心应手的项目教学,把标准的示范动作展示给学生,简捷明了地讲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爱好与特长,根据自己的评价,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近期学习负担、身体状况,自我调整参与俱乐部的时间,调整运动负荷,这会更好地做到体育锻炼与脑力劳动相结合。俱乐部制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3.1 俱乐部制教学使学生的体育意识上升为专项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都是比较清楚的,但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人不多。俱乐部制教学,给同学提供了个性、爱好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教师、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使得每位学生个人兴趣得到满足,主动性得到极大加强,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选项课又使得教师的业务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标准示范、精炼的讲解,对学生兴趣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吉林大学南岭校区2001一2.002两个学年4262名学生进行选项教学试验,共开设16个项目,第一学期报名参加1274人,占总人数的29.9%,第二学期人数达到2980人,占总人数的68.8%,超过半数的学生自愿地选择专项课,说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乐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项目较多,每项学时分配较少,学生根本无法掌握基本技术。只有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基本技术到专项技术逐步提高,从一般身体素质到专项身体素质的不断加强,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再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在竞争与对抗中体验乐趣,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特别是得到周围人群、社会的承认,就更能体验到体育的价值。即便是跑步,在一些人眼里看似枯燥,但对于有长跑习惯的人来说,则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那种每次活动后的愉悦感、轻松感,只有经过磨炼的人才能体验到。观察也发现,凡是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人,绝大多数都坚持某
一、两个项目,也是他最喜欢的项目,常常又是有点成就的项目,而很少有每个项目都去参加的人。实践又证明,通过4个学期的专项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掌握1个项目的体育技能,随着技能的提高,参与兴趣会更浓,运动的强度也会加大,形成对某项运动的偏好,这时学生会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健身时间,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可能形成。
3.2 俱乐部制教学,适应了大学生的身心要求
所谓的身心要求,是运动者对运动的强烈欲望,在训练中掌握体育技能的强烈的成功欲,在参与运动比赛中的强烈竞争意识和表现欲。运动后身体轻松,心情愉悦,精力充沛,运动成了一种享受,继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锻炼习惯,保持锻炼的激情。而俱乐部制教学,由于课程设置多样化、个人学习项目的专业化、学习过程的层次化、成绩考评的综合化,使得学生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按自然班教学,开设项目轮转频繁,各项目教学始终是在基本技术上打转转,即使是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这类课程,在一个自然班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同学根本不感兴趣,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任何基础,也会有部分同学兴趣浓厚、技术较好。在课堂上,老师教的是篮球,某些同学心理想学的是足球,或其他项目。教师在内容的安排、练习方法,难易程度上不得不把标准确定在中间层次,照顾大多数,使得兴趣浓厚,技术、体能较好的同学不能尽兴,甚至达不到提高的目的,无法充分的表现,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于技能较差的同学,又无能力去表现,甚至没有欲望,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过大,无论是场地器材的保证能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都难以使得每个同学欲望充分满足,体能得到充分调动。
秦勇、翟奕轩二同志对中原工学院2000级本科生1200学生中进行两轮两种不同形式的问卷调查(选用日本早稻田体育课效果调查表),结果表明。对体育课的愉悦方面,一年级普修课可能因为运动项目较多,练习的心理、生理负荷较大,也可能是由于场地、安全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较严格,对学生的身心解放感、参与乐趣、人际交往的体验、对体育课自主思考等项目得分较低;而二年级专项课中,除课时无变化外,其他项目较普修都有提高。在对体育课的评价方面,普修课与专项课相比,协同意识、懂得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心情激动等因素有提高,表明学生对于学习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自己学”的水平上,更在于“共同学”。在体育课的价值方面,学生对普修中集体配合、集体凝聚力、集体乐趣、利己主义的限制等评价不高,而对于专选课,这几项得分都有明显提高。学生对这两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的态度变化表明,在完成教学目标、内容的前提下,学生更看重学习的氛围,学习内容的功能、规律,而不是运动技能上的简单传授,更注重心理体验。
3.3 掌握体育技能的成就感,参与竞赛的荣誉感,身体素质增强的自信力,使得体育锻炼成为习惯
每项体育运动都由若干体育动作组成,掌握一个技术动作需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反复练习,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气力,随着动作的掌握,也标志着力量素质、灵敏性、柔韧性的提高。俱乐部制教学运作方式给同学提供了掌握专项体育技能的条件,因为专项选修,使得掌握技术动作时间基本有了保证。通过4年的学习,对该项运动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有了充分的理解,对该项运动产生了难以忘怀的感情,并能自觉地反复实践。
由于俱乐部制教学是按学生个人兴趣、身体条件、技术掌握程度而组织的集教学、训练与比赛为一体的教学,每个同学的起点相近,参与比赛具有广泛性、公平性,更具竞争性。组织竞赛,是所有体育教育过程中最有魅力、最有挑战性的活动,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激励同学努力提高技能、刻苦锻炼的最好手段。同一项目的同一层次学生间的比赛,使得同学们体验到参与竞赛的荣誉,晋升高一层次的胜利,使同学们体验到成就的快乐,身体素质增强,学习精力充沛,学习效果好,对于克服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就更加自信,挑战自我、参与社会、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篇: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的论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等,对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论文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前言
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命的需要,体育课教学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组织模式逐渐在我国部分高校中被采用,呈现出各种运作方式,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与范围
为充分了解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模式的实施情况,笔者对山东省高校有关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专家l5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分管体育的领导)加人、体育教师100人及在校普通大学生(男、女)600人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前景的现状调查分析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发展前景是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写作本文之前,笔者就相关问题咨询了有关专家、学者,调查表明86%的专家、学者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前景看好,认为一般、不好说、没有前景的占14%(图1)。
3.2俱乐部场馆器材现状的调查分析
学校为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正常开展,都十分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配备,但事实是除了部分学校较好外,大部分学校的场馆器材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通过对我省高校体育场馆器材满意度的调查,男同学认为不满意的达到59.79%,女同学不满意的达到50.48%,表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器材的配备已经落后体育教学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上课学习和课余锻炼的需要,这种状况急需改进。
3.3俱乐部师资队伍的现状调查分析
3.3.1体育教师年龄调查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35岁以下的教师占全部教师比重的60.4%,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基本上是助教或者讲师,而36—5O岁的教师占28.1%,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大多数是副教授,而50岁以上的教师的比重仅占11.5%,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基本上是副教授和少部分教授。这说明教师队伍中以年轻教师为主,其年龄结构能满足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3.3.2体育教师学历现状调查分析
学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所掌握的理论、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对来说,教师的学历越高,对教学的适应能力越强,科研发展潜力越大。但是从实际调查走访中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容乐观。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任课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71%,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仅占0.27%,远远低于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40%的及格标准。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急需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学、科研骨干,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又可以使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发展具有更大的潜力。
3.3.3体育教师职称现状调查分析
从图4中可以看出,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高校,骨干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但是基数过大,助教、讲师的比例偏高占64%,这与高校所承担的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不相适应。而且教授、副教授的平均年龄偏大,尤其是教授平均年龄达到52岁,趋于退休年龄。因此,各高校在今后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重点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扶持,迅速提高其业务水平。
3.3.4体育教师专项结构现状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专项主要集中在田径和三大球上,其它专项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乒乓球、体育舞蹈、游泳、轮滑等项目对专项技术要求较高,在教学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要求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而目前在山东高校,这些项目的专项教师还不是很多,可学生选的较多恰恰是这些项目,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些项目的专职教师,无法开设此项课程,这就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非常必要。
3.4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参加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多样的。在增强体质、适应社会、提高体育成绩三方面男同学排在前列;而提高成绩、健美体形、适应社会三方面女同学排在前列,尤其是女同学在健美体形上的趋向明显高于男同学。这说明,现在的男女大学生在运动心理方面存在差异;在上表还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压力,充实生活、适应社会就是例证。因此,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目的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必要的。
3.5学生参加俱乐部选项意愿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
由调查的结果可知(表
3、表4),男女选项的情况有所不同:男同学所选的项目排在前四位的是篮球、网球、足球和羽毛球,女同学所选的项目排在前四位的是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和武术。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部分较好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在项目设置上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选择倾向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项目设置上有待进一步优化,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6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3.6.1教学大纲的制定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53.2%的学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46.8%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这说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有统一的大纲,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时数。而在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中应不应该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是教学大纲不应常年不变,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爱好及时进行调整,使大纲的制定朝着有利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
3.6.2教学内容的制定
关于教学内容的制定,调查显示(图6),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学校,90%以上的教学内容都是由学校和教研室统一制定的,由学生参与制定教学内容的学校几乎没有。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对教学的实施大有裨益,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其主体地位的体现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6.3教学手段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在的教学中,大量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纠正错误法、游戏比赛法等,而对现代的范例教学、情景教学、协同教学等教学方法几乎没有涉及,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比较、自我评价、合作学习等学法没有涉及,致使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阻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打破了旧传统教学模式格局,使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得到更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兴趣与欲望,达到了掌握1~~~2门体育技术的目的,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机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了师资队伍的调整,优化了师资结构;提高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促进了学校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同时,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与我国杜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相一致,因此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将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形式教学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俱乐部制形式 体育教学 考核评价
摘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应用体育基本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身心健康的提高。
1目前高校采用的主要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参与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注重现代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即强调体育教育应树立现代体育观念。因此,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即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以主、副项为切人点,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内外教学管理融为一体。课外辅导采用“侧重式”或是布置课外练习的方式进行,它对体育课起到了互补和延伸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得到消化,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能力拓展了空间。对体育能力差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
1.2多维目标体育课堂模式
依据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现代体育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游戏、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强化身体素质5个部分。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愿、积极踊跃地回答,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1.3体育合作模式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
1.4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园区模式
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特点,把社会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以及个体化等教育的精髓融合在一起。
2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运用
2.1课程方向
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投人到学习锻炼中去。
2.2课程目标
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掌握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3课程设置
(1)体育基础课:一年级第1学期为体育基础课,以院系、行政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体育课。
(2)专项运动课:第2学期至第4学期专项运动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任选自己喜爱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
(3)体育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4)运动训练课: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主力队员,开设以各专项运动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
2.4课程结构
(1)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
(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运动实践中穿插讲授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手段,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5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以专项健身理论、锻炼方法、运动技能等相关知识为主,教学组织以集体授课为主,根据项目特点安排专业教师授课,突出专项教师的作用。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1)体育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高等学校体育、体育卫生与保健、主要运动项目介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
(2)技术理论的教学内容:各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
(3)俱乐部开设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贻拳道、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田径、武术。
(4)体育保健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养生体育、运动处方、医疗体育、机体康复方法等。
(5)体育训练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各运动队教练员制定的专项训练计划、任务,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参加各类体育竞赛。2.6教学管理
授课方法上,应改变过去的单一形式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将重心转移到重讲解、示范与分析上,在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方法上,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独特的学习方法,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设置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评价,积极主动学习知识。
2.6.1俱乐部制的教学管理体系
(1)选课程序
一年级第1学期由学生所在院系按行政班集体上课,其余学期全部由学生自由选课。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择2个以上的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学生每学期根据公体部公布的学习与i)}}练项目、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俱乐部,所选时间不得与其它课程发生冲突。第2学期至第8学期,学生可在校园网上选择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
(2)课堂管理
教学管理的改革在内容、方法、手段上,要真正做到为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为宗旨,强化体育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创建和谐、高效、务实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体育课合计6学分,学生在校4年必须修满6个学期6个学分。原则上要求第1至第4学期修4个学分,第5至第8学期可机动任修2个学分,每学期只能修1个学分。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类课程学分,则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资格。学生只有获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才能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
2.6.2考核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实行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定。在层次教学方法中,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单元阶段检测。在教学检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以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达到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的目的。
3结论与建议
(1)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2)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使体育课的功能得到了强化。
(3)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个性化发展和实践体育能力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终身健身的方法与技能,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第四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基本理论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在当今各国教育核心思想与改革潮流的驱动下,为更好地完成目前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任务,设计了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的体育基本理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施行有较强的可行性。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图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基本体育理论历来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各国教育核心思想与改革潮流的驱动下,有必要研究、设计和实践其基本理论的教学改革模式
1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当今国际上教育核心思想与改革潮流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届国际高等教育展望会上,美国教育博士斯坦伯格(Schuttenberg)提出了“自导式学”的概念(Selt—iDrectde[eaxnign),认为培养学生自导能力是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综合这一教育学派中诺里布鲁克非尔、纽曼等人对自导学习(sDL)概念的阐述,其内涵包括: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师移到学生。学生能判断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条件,选择和实施学习策略,评估学习效果。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进行自我指导式学习铺平道路,当好指路人,重视与学生沟通,用最有效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这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
1987年,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联盟(AAHPERD)在原有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以教育培养学生健身意识为重点,以发展青少年“健康体适能”为目标,集健身、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最佳体适能”。目前美国成千上万所中小学校都应用该指导思想、教法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效果甚佳。
实践表明,这一教法思想和手段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意义深远,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香港教育学院体育及运动科学系钱铭佳博士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杨静珍等就“最佳体适能”在我国运用的组成部分、构成要素、工作程序及主要特点等进行剖析,探讨了“最佳体适能”的教法思想、教法手段的前景和意义。
在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越来越被重视的形势下,2l世纪体育教育将把重点放在人的发展上,讲究综合、整体的效益,即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发展统一的体育思想。因此,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教授“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方法成为当今体育教育的核心。
1.2国内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的矛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体育基础课中理论知识教学时数不得少于教学总时数12.1%;体育选项课中理论部份占总学时数的13.9%。然而一般高校实际上仅为每学期2—3学时,有时还得不到保证,甚至不下雨不上理论课。这个理论部份教学与实践部份教学时数比例的矛盾,影响基本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
不同专业或学科的大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需求不一致,这引起“有些专业想吃又吃不饱;有的专业感到重复,又觉腻烦”的矛盾。例如医学专业对现行的《体育理论教程》中的生理生化知识感到重复;而海洋、海运专业的学生对水上知识和技能又深感不够,有“饥饿感”。
高校体育基本理论内容繁杂,与有限的讲授时间构成矛盾。
一、二年级的体育基本理论的讲授课时实际上各为6学时,一年级6学时要求讲授方法,难以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二年级的6学时要求讲授46章的94页合计7.3万余字更是十分困难。要求这种高速度的讲授进度,在体育院系的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也是完成不了任务。
此外,基本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教学研究与改革。普通高校的体育实践推荐的教学模式有5种之多(“三基”模式、运动处方、俱乐部、“三阶段”课内外一体化等模式),而理论课前6章只有讲授形式,后一章仅为自学的形式而已。综上所述,为了适应当代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总结和研究国内体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教学的矛盾后,就愈加感到改革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的必要性。因此,在设计改革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加强与充实学生自学阅读、提问、讨论的环节,以便在学习途径、方法、方式上为学生主动地学习铺路搭桥,这将是越来越急需研究的课题。
2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改革的途径
2.1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改革的设计
根据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中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辩证关系的教学思想,以及现代大学生要求着重培养自主意识的改革潮流,设计了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环节:
①启发学习动机。本环节的任务是用简短时间调动学生的内因。力求将学生引向主体地位。
②提纲性讲授。其任务是通过教师的精讲把本课题主要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一指导性活动用时约为全课的1/3。
③提示阅读重点。其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途径,即由教师提示本课教学重点,并解释较疑难名词,适当作自学指导,力求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
④学生自学阅读。其任务是直接把学生推向主体化地位,主动掌握学习内容。为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思维,在此环节近1/3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书面提出问题。
⑤师生讨论(答疑)。其任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统一。在近1/3的时间里,就较易或有争议的问题动员学生们回答,较难的问题由教师回答。
⑥教学总结,其任务是简要小结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使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上述②、③、④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按照心理学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即听、视觉结合进行识记效果明显高于单一分析器的活动),将产生较高效率的学习效果。
2.2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图1)所列6个教学环节是在课内进行的,下列的4个程序是在课外进行的。这一共10个教学程序,尤其是课外的4个程序必需在学生强烈自意识主宰下才能完成。因为.自主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品格,尤其是现代大学生要着重培养的素质。它是一种充分意识到个人存在价值、意义,并依据个人的目标去设计人生,依靠个人的奋斗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明确的意识。因而,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动力之一。
上述教学模式,还将是作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荐的主渠道之一,并是用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的有效教学途径。
该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习动机和运用刺激,把学生推rj学生过程的主体地位,运用学生的听、视觉感官与大脑思维中枢的配合作用,充分激化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运动.形成强劲的学习欲望与动力,构成多途径配合的学习过程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的教学模式将明显地优越于整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加快体育基本理论部份的教学进度,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使有限教学时数基本上能教完《体育理论教程》中规定(一、二年级各讲授3章)的内容。
3“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趋于成熟。20~21岁的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强,受现代西方思辩哲学的启迪,表现出传统经验认识和自我理性思辩的双重特征。这为该教学模式在大学生中施行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生理基础。
(2)大学生的锻炼层次与理论学习能力提高。经12年的体育课后,他们在基本知识与运动体验等方面已有相当基础,能在高的层次上,选择符合各人体的价值观、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与形式。这为该教学模式在大学生中施行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3)高校毕业后走向生活的要求趋于个体化与专业化。高校体育课应比中学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发挥的机会,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锻炼;还要和目前所学专业以及将来就业的专业挂钩,大学生的体能技能力求体现高校所学的专业特点。
第五篇:公共体育课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改革与建立新的公共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耳前同仁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作者根据近的工作经验,对公共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新模式进行了悉心研究和大胆探索。文章从建摸,到运作,再到实旋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性论述,并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积极性建议。
课堂教学是公共体育课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效率下高,必然导致课程大纲要求难以有效实施,多年来,尽管我们曾积极倡导并努力推进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建立,但是,由于缺乏对体育教育的主体性的深人研究和对教育本质的把握.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L}的传统教学机制依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停留在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阶段。教学过程的运作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和自主充分地发展,对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思想品质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还没有在体育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基础理论课更是如此。因此,改革传统的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公共体育理论教学中,较为迫切的课题之一为此、本文从集中与分散教学新模式人手,从建模、程序、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供同仁参考r
1模式的指导思想
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我校体育教学模式总体设计方案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点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全面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迎接?1世纪的挑战:
2模式的教学目标
通过模式教学,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教学,相互探讨,传授多样化的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评价能力(互评、自评能力)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同时促进师生更加厂泛而牢固的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和终身健康服务。
3教材内容
tir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t2?将教材内容变成习题式;car体育时事、(})演讲稿及体育理论竞赛题材14教学模式结构体育基础理论课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教学模式是由教材内容,教学时数与讲授方式三种因素组成的。集中教学有三层含义:(1)教材内容集中;c}r教学时数集中;c})讲授方法集中。分散教学有三层含义:(1)教材内容、教学时数分散到每节体育课中;i?)教材内容、教学时数分配给每位学生:(}r讲授方式是师生分别讲-S模式运作程序 内容时数集中安排的讲授式:开学初教师1人讲授体育理论基础知识,也可采用电话教学或看录像。在学期末,利用1~卫个学时将教材内容集中.选出几个同学写出体育基础理论某几个问题的演讲稿进行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演讲-内容时数分散讲授式:将基础理论教学时间分配到每一节课当中‘每节体育课利用十分钟时间,请1-’_’宁、学生分别讲授1一2道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习题-
6教学效果及评价
每位学生准备一、二补习题,他们要查阅大量资料,在查阅资料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体育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石的自觉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人讲授下但本人受益,大家也都能获得很多体育方而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其它同学的积极性.无形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你讲得好,我比你讲得还要好。体育教学模式应用.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课堂上学习气氛浓厚,活跃,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增强了创新意识,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体育能力培养也有向其它工作能力迁移作用‘主要是对语言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龙其对那些表达能力差‘不敢正视同学讲话的学生是一种促进和提强,初步调查显示,体育能为较好的同学、毕业后各项工作组织能勺都较高教师的集中讲授,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导地位、给学生以启发和导向.使学生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演讲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也为本教学摸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