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三语”模式初探

时间:2019-05-13 00:3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三语”模式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三语”模式初探》。

第一篇:地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三语”模式初探

教育领域,大家对传统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并不陌生,世界著名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和m.西格恩在《双语教育概论》一书中指出广义的双语教育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学习和使用对方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特指一个多民族国家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本族语和主流语两种语言的教育系统。在我们音乐领域,中国音乐学院宋飞教授21世纪初提出的二胡“双语”教学模式也发展成为新型的二胡教学理念与体系架构。其“双语”教学理念把二胡教学分为两大语系:母语语系和非母语语系,母语语系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于二胡艺术现有领域以及在二胡艺术传承中不能丢弃的所以基因,非母语语系包括一切中**语之外的音乐语言。这是一种具有丰富信息量、宽阔兼容量、多维艺术分辨力的开放式的专业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为“双语”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

所谓“三语”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在“双语”基础上再加“一语”,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实施了,例如“英―侗―汉三语教学”、“苗―汉―英课堂环境”、“蒙―汉―英三语教学模式”及“藏汉英三语背景”等等。我所要探讨的“三语”教学模式是在音乐教育领域,“一语”是地方音乐语言(lml),“二语”是学科语言(sl),“三语”是家乡音乐语言(hml)。

一、地方高校公共音乐课调查分析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是鹰潭市唯一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笔者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了较客观、准确的调查,并统计分析,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公共音乐课教学相关的教务部门、督导部门及任课教师、教学干事、毕业生进行了采访,详细了解了公共音乐课的学生学情、教师素质、教材使用、开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及毕业生工作相关度等情况。

经过采访了解到,本校公共音乐课从2007年开设,属于“理论+实践”的b类课程,选修课,最初是为管理系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开设一学期,课程名称为“江西民歌”,后来向其他系部扩展,更名为“公共音乐”,主要有教育系和外语系,涉及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初等教育、英语教育四个专业。任课教师由艺术系指派,由声乐教师为主,器乐教师、舞蹈教师为辅,课程教学评价分三部分,督导评(20%)学生评(40%)系部评(40%),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在2015年6月我在本校非专业音乐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抽查了教育系4个班、外语系2个班,含两个年级,发送问卷300份,收回264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问卷中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对于公共音乐课的兴趣跟授课老师的素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有极大的关系。

2.不同授课老师教学处于自由随意状态,声乐老师侧重唱歌,器乐老师侧重器乐及欣赏,舞蹈老师侧重肢体动作,因此不同班级对公共音乐课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学校教务部门对于一课多师的情况应该有严格的规定,统筹安排,统一课标、集体备课、加强交流。

3.在教学过程中,形式较单一,44.6%的学生没有收获或逃课或认为枯燥,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吸引力不够,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不到音乐的乐趣。

4.最重要的是对于地方音乐的忽视。由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薄弱造成知识的“断层”,以及地方高校没有立足于本土、渗透地方音乐的精华,以致学生在校学习了一至两年半数以上的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本地特色的音乐,不得不思考,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教材、学校的问题?针对51.8%的学生不愿意学习龙虎山道教音乐,经过分析,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没听过、没接触过,其次是认为道教音乐跟自己距离遥远,不像通俗音乐那样贴近学生生活,就像学生反映民歌太难听了、不想学一样。最终关键还在于观念的改变,当然观念的改变要从上而下,首先学校要大力支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为传播地方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创设环境,通过加强宣传、实地赏听,进行改编,逐步过渡,用适合学生的音乐形式或演唱演奏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慢慢被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吸引。

5.在教材选用方面,2007-2011年所用的是江西高校出版社,汪笑屏主编的《简谱视唱教程》(2007年8月版),2011年以后改用21世纪大学生公共音乐教材,余达群、李建平主编的《音乐》(2011年8月版)。比较而言,第一本教材以音高与节奏为主线,融合其他音乐要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使学生达到视唱一般歌曲的水平,辅以二声部视唱练习,为合唱训练打下基础。教材选取江西民歌为主要教学内容。第二本教材分上、下册,内容分读谱基础、唱歌、音乐欣赏三大块。读谱基础主要介绍简谱知识,配以视唱练习;歌唱部分以大量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时代感、适合群体演唱的歌曲为主;音乐欣赏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兼带西方音乐。比较起来,各有优点。第一本教材更突出视唱训练及选取的专业对口性,适合专业学生使用,偏难,学生兴趣不高。第二本教材更偏重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歌曲类型丰富,通俗歌曲和民歌、外国歌曲均有涉及,而且耳熟能详,学生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几首歌,读谱知识部分比较简洁,以歌唱实践为主,适合非专业学生。但由于过于通俗,教学中容易忽略不会唱的学生,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检测教学效果。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选择或编写合适的公共音乐教材是地方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6.在教学效果方面,从学生的评教中可以清晰看到,2007年至今督导处的统计结果显示公共音乐课所有老师的平均分在85分左右徘徊,这正好和学生问卷调查中教师素质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良好,专业能力较强,但是还是认为缺乏师资,即专职的公共音乐课教师,而不是艺术系专业教师。公共音乐教学与专业音乐教学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因为教学对象、学生基础、所修专业、接受方式、教材等不同,教师要有多重音乐能力,并能综合的、有针对性的、难易适度的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便能达到”的成就感,要让学生保持对音乐持续的热爱,这样才能在受到熏陶,从中受益。初步调查后存在的问题很明显:学生基础薄弱,存在小中大学音乐衔接问题;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专职教师师资配备、教学评价机制不清晰;教学特色不鲜明,不能吸引学生,不能与专业相联系;缺乏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没有注重学生的独特性,等等。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三语”教学模式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应运而生的。

二、“三语”教学模式构建

“三语”教学模式中,“一语”是地方音乐语言(lml),“二语”是学科语言(sl),“三语”是家乡音乐语言(hml)。

地方音乐语言(lml),即“local music language”,地方高校的优势在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参与地方重大音乐活动的优先权,与地方人民的生活联系密切,扎实的群众基础。地方音乐语言融入音乐课堂中,将为公共音乐课打下牢固的地基,为课程的发展注入内在的动力。

学科语言(sl),即“subjects language”,高校学科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视域,学科交叉为当今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不容置疑,但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却是一种教学的危机。将学生的专业学科与音乐课融合在一起,在音乐中学专业,在专业中学音乐,这将为学生带来新的体验,为学生持续的音乐兴趣提供了保证。

家乡音乐语言(hml),即“home music language”,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丰富的文化、语言、音乐资源汇聚一起,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课堂中将这些资源合理利用将会使我们的课堂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吸引力,这也为公共音乐课程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语”教学模式正是针对本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现状提出来的,此模式将“地方音乐语言”、“学科语言”、“家乡音乐语言”相互融合进行教学,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三语”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

高校公共音乐课是中小学音乐课的延伸,因此在课程内容应该也包含“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三语”教学模式中在参照此课标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专业性质,进行如下尝试:

(一)根据高校地方特色,进行音乐教学

鹰潭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道教发源地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世家”的世居之地。拥有亚洲最大的铜冶炼基地,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第四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虎山道教音乐,境内有畲、回、满、侗、壮、苗等少数民族,其中畲族人口最多。将鹰潭地方特色融入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我主要选择龙虎山道教音乐与畲族音乐的部分元素,在教材编写中予以关注,由于在问卷调查中超过半数学生对龙虎山道教音乐不了解,而且不愿意学,所以首先必须让学生多欣赏、多接触道教音乐,让他们喜欢上道教音乐,意识到道教音乐对人身心的陶冶及净化作用。道教音乐包括人声唱诵的声乐与乐器演奏的器乐,欣赏教学中主要以器乐为主,声乐为辅,歌唱教学内容有选择地、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地进行,先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道教音乐片段,再逐渐扩展。

不仅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接触道教音乐,还利用其他形式如课外活动、文艺演出、讲座等进行熏陶,鼓励学生结合龙虎山道教音乐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音乐教学

1.音乐+语文教育

音乐与语文息息相关,与语文教学更是密不可分。

运用配乐诗朗诵、配乐讲故事、音乐剧表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述说音乐、展开想象用恰当的文字描述音乐、即兴演唱优美的诗文、歌曲联想词句、歌曲联想同类歌曲等丰富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歌曲《望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想与月亮相关的歌曲、诗词、语句,进行成语接龙,拓展思维,想象并用语言描绘与月亮相关的音乐的情绪、特征,配乐诗朗诵歌词,合乐演唱、表演等等。另外,在教师配备、歌曲选择方面还要尽量考虑到语文教育专业中女生占多数的现象。

对于音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更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将要步入教师岗位的学生自然希望自己的教学有特色,在语文教学中加入音乐,例如结合课文欣赏唱段、欣赏音乐写作文、配乐朗诵等吗,使课堂有声有色、轻松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2.音乐+数学教育

数学和音乐位于人类精神的两个极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音乐是研究现实世界音响形式及其控制的艺术,它们都使用符号体系,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问卷调查中,数学教育班的学生大多认为音乐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对音乐兴趣不高,我想这跟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将音乐与数学紧密联系,数学的理性与音乐的感性完美的结合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运用音符游戏、节拍击打、时值连线、节奏接龙、寻找与数字有关的歌曲等等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音乐+旅游管理

音乐揭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它体现自然景色、风俗民情、情节场面的深层内涵。旅游作为现代人的一种休闲形式,越来越成为“求知、求新、求奇、求异、求乐”的综合性审美活动。音乐是旅游业中的无形产品,是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所享受到的高品味的文化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

音乐介入旅游活动,既有利于整理、挖掘、保护传统音乐和民间曲艺,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又可通过旅游促进音乐的传播交流,推动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在教学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唱各地民歌,本校学生尤其是要先学唱江西民歌,再学唱其他各地民歌,因为学生是先从地导开始,再到国导。在导游带队过程中,唱唱山歌、民歌,既拉近了与游客之间的距离,又让游客感受到本地民间音乐的魅力。

还有其他如“音乐+体育教育”中的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即兴编创动作;“音乐+美术教育”中的随乐作画、用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等都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根据学生家乡特色,进行音乐教学

在问卷中了解到,学生有来自江西省内南昌、上饶、赣州、抚州、吉安、宜春、九江、鹰潭、景德镇、萍乡、新余等十余个市县;还有来自湖北荆州;湖南怀化、邵阳;福建长汀;贵州丹寨、黄平;甘肃天水、镇原、庆阳、武威;河南卫辉;浙江台州;内蒙古赤峰、乌兰察布;安徽宿州、六安等多个省市的。如果能够将学生家乡的音乐引入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而且通过交流能开阔视野,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自己家乡的音乐资料,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音乐,并通过观看视频、倾听音乐加深印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引导、生生互动达到教学目的。

(四)综合“三语”教学,实现模式转变

综合“三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要将“三语”元素进行创造性地融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运用欣赏、歌唱、器乐、创造、舞蹈等多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多元追求,开阔思维,为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以下是根据“三语”教学模式设计的一堂公共音乐课《望月》简案,教学对象是语文教育专业的大一学生。

教学目的: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望月》,体会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器乐曲,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把酒问月》《半个月亮爬上来》《弯弯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十五的月亮》《花好月圆》《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等,有朗诵、歌唱、演奏、欣赏等形式。激起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从而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1)学生讨论家乡的特色,如美景、美食、风俗、文化、音乐等,进而让学生唱、或奏或听自己家乡的本土音乐,学生产生共鸣――思念家乡。

(2)学习《望月》,倾听、观看、范唱、弹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后随乐哼唱、随乐诵词、随乐舞动、随乐编创、随乐表演,学生在音乐中愉快地掌握知识。

(3)巩固强化。通过集体唱、小组唱、个人唱、对唱、表演唱、乐器伴唱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巩固。

3.课堂小结

课后学生结合学校及地方的特色,进行创造,如创编音乐剧、音乐小品等。

结 语

“三语”教学模式基于文化多元化、地域多元化、学科多元化而产生,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受启示而进行的初步探索,还只是一个起点。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音乐教师团队的观念改变、教师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的提升、适应性教材的编写等等,这些都要在今后的不断实践中不断努力,以进一步充实完美,为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姚思源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孙刚主编《文化遗产在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二篇:音乐课教学模式

歌曲学唱课“主动唱演”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功能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运转,其学习的满足感也只能在最后10分钟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一些体验。这种教学手段单

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教学改革的春风四面吹起,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已得到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校在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的主题下,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构建了“主动唱演”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活动为主动学习的自主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学习课,搭成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地属于了学生。

二、操作流程

1、引唱--唱趣--欣赏美(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学唱--唱会--感受美(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3、演唱--唱美--表现美(演唱歌曲、表达意境)

4、编唱--唱活--创造美(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5、总结--评唱--延伸美(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三、模式解读

“主动唱演”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五步进行,下面就具体说说各环节的作用、目的以及如何实施的: 环节

一、引唱--唱趣--欣赏美(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操作方法

一、引唱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好比是早餐中的牛奶、丰盛宴席的第一道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这里,可用“师生互相赠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唱在幼儿园里学过的歌曲;中、高年级同学可以唱课本上的歌曲或者课外习得的歌曲。即使有同学唱相同的歌曲,也可以因为对歌曲情感不同的处理,不同的表现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丰富自己的欣赏水平。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也积极参与,范唱新歌,引出新歌的学习目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记忆库不断接收新的内容,丰富他们的音乐阅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温习了学习过的歌曲,加深了印象;师生互相赠歌又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新歌的欲望,同时也建立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方法

二、利用游戏、音乐故事、律动、肢体表演、媒体播放或谈话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巧妙引入新课。

方法

三、感知旋律,了解背景。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情或不同季节变化,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域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族歌舞,同时播放本课歌曲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感知歌曲旋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和民族风情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等思想感情。

环节

二、学唱--唱会--感受美(探索发现,学习新知)学唱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会唱、但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通过书上的插图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通过教师弹琴、范唱或者放录音、VCD来学习歌曲。中、高年级的同学,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可以根据已有的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在老师琴声的引导下,进行看谱唱词的试唱练习。教师巡视和学生交流,在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在全班张榜招贤,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对他们通过努力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再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进行点拨。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这样将分离了的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抓取到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看谱唱词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已有的简谱知识,便于发现难点进而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合作解决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1.聆听或范唱歌曲:

讲述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后,播放录音机或老师范唱(多媒体画面展示更好),给学生全方面的视听撞击,使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聆听或范唱前注意提出明确的要求,次数不限一次,有效为准。

2.教读歌词:

低年级学生认字少,学习歌词时,会有许多生字不认识,教师可范读,建议需要教师按节奏引领学生读歌词为学生学习歌曲清除障碍。同时对歌词内容或歌词意境应该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以提高学唱或演唱效果。

3.学唱简谱:(此环节目的在于引起教师对基础知识的重视,不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必要标准,教师可以有目的取舍。)

从音阶训练入手后,初步学习简谱。识谱教学较难掌握,老师先把节奏放慢,简谱不要唱得太长,可边唱谱变打节拍,让学生在欢快的节拍声中掌握歌曲的节奏。

4.学唱歌曲:

当学生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后,可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唱一唱、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指导,或利用直接跟琴(录音机)学唱、变换不同方式的模唱、接力唱、教师范唱、领唱等形式来教学。

5.攻破难点: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有些接受能力稍欠的学生因为更不上大部队而开始畏缩,这时老师应该把速度放慢,请学生大胆提出不会之处,再反复耐心多唱几遍,以此攻破难点,帮助学生唱准歌曲,找回学生的自信心。

6.练习歌曲:

给学生展示空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听唱,或指定学生独唱、男女生分唱、边律动边唱、对唱等形式练习歌曲。多种练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每一个小环节都紧扣教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打节奏、读歌词、学歌曲中,学会音乐知识、增加音乐素养。

环节

三、演唱--唱美--表现美(演唱歌曲、表达意境)

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根据歌曲的内容确定歌曲的主题是赞美的还是鞭苔的,是催人奋进的还是引人深思的,以此确定用什么样的情绪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如:《我们的田野》是赞美祖国山河壮美的,应用优美、充满激情的中速演唱。

此教学环节要有效融入教学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小组内同桌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现美的活动。

环节

四、编唱--唱活--创造美(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让学生根据音乐旋律和内容自创舞蹈动作,相互表演、乐器伴奏、同学合作共同表演,或根据音乐强弱音的分布,用手势表现等。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创编中培养创造能力,分享与同学合作的快乐。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学生已经充分感受歌曲内涵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编”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到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编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在课堂上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信息。如老师可引导学生:你学会了这首歌曲后想不想唱给你的家人听呢?假如老师和同学就是你的家人或观众,你将怎样演唱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都想过把导演、演员瘾。如:我在教学教材第四册第五课《龟免赛跑》的欣赏课时,让学生做一些头饰、道具,分别扮成不同的角色,使他们随着音乐尽情地表演。学生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表演能力。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渐进式的培养,形式上不拘泥于一格,灵活多样,另外也要有目的的进行评价,提高学生创编能力。

环节

五、总结——评唱——延伸美(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歌曲学会创编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对学生课堂表现简单评价同时可以布置延伸的内容,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引申到课外。歌曲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的内容是让学生唱会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会唱歌曲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学生首先必须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这就是音乐的拓展。音乐课的拓展内容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拓展后最终还要回到音乐中。在师生整合、延伸、概括后,在悦耳的乐声中,在欢快的舞蹈中,音乐课落下帷幕。

总之,在主动唱演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有利于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作品,更好地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操作建议:

歌曲学唱课“主动唱演”课堂教学模式是我镇小学音乐学科新归纳和整理在全镇推开的音乐学科教学模式,这一次我们又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细化,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具有操作性。音乐教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认真领会这一模式的内涵,灵活运用。特别是关注双基教学,既关注形式更关注内容,既尊重模式,又不为模式所困,合理使用,大胆创新。也希望大家在运用的过程中提出宝贵的建议,使得这一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日臻完善。

小城子中心校

第三篇: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俱乐部制;教学目标;终身体育

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成“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团体和场所。”本文所讲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指体育课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老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采取新生一入学即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甚至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达到学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竞技并进的目的,而将1、2年级课程列为必修课,3,4年级、研究生课程列为选修课;把校代表队及确有专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列为专项的高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兼顾特殊学生群体,开设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法等构成。我们考察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可否适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其核心就是考核其能否实现现代体育的功能,即学生全面身心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符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

2.1 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对吉林大学2001级来自21省、市300名大学生在中学(初、高中)阶段体育授课内容、教学形式及对大学阶段教学模式的评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1)在来自21个省、市的288名学生中,在初中阶段学习体育的19个项目中14项均有接触,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篮球、田径、足球、排球、武术、速滑、乒乓球,而对休闲项目(网球、马术)要求场地条件较高的项目相对较少,反映初中阶段体育课教学的状况;而在高中阶段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项目,仍是休闲类项目较少,同样反映了在高中阶段,简单易学、喜闻乐见的项目开展较好。教学形式,每周2次体育课,每次50min,结果表明,中学阶段学生对体育项目虽然接触不同,但对一项或几项都有学习,入大学后,基本具备了专项教学的基础。

(2)对体育课内容、上课形式的评价表明:传统式,即以自然班上课、教学,以技术、能力为考试标准进行考核,同学对其评价最低,赞成率仅占11%;而俱乐部式教学,入学后即按个人兴趣选专业,按专项能力组织不同层次班进行教学,以个人学习为主,教师为辅,上课时间自己选择,依完成规定的锻炼时间、技能、体能评价体育成绩的教学形式,赞成率达61%。

(3)采用传统式教学与中学教学形式没有更大差异,普修课教学内容比较全面,是对中学所学项目的简单重复,学生既不能产生学习兴趣,又对一些动作难以掌握,接触运动项目多,如蜻蜒点水,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俱乐部制教学根据个人兴趣、体质及运动水平选择项目分层次学习、参加训练,遵循了增强体质、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体育技术由简到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俱乐部制学习项目的专一,适应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俱乐部制学习,采取单一的专项学习,在尊重个人兴趣与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前提下,对某一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设置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或高一层次的技术,以至成为该项目的校一级的代表队或国家等级运动员。即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晋升为高级班,这些晋升是根据个人身体素质、能力及技术掌握的程度而定。身体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同学,一入学即可进行相适应的中级班或高级班学习,甚至进入校代表队接受更高的身体、技能训练。这样一来,使得在中学阶段建立起来的体育兴趣继续提升,使得已掌握的体育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就个体而言,是一个体质不断加强、运动技能不断提高、体育兴趣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整体上就形成这样一个体育教学目标不断提升、递进的体系。

体育学习的目标具有系统性,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人体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掌握体育技能的水平来确定,即根据个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技巧等方面来确定,人在身体不同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体育目标,表现出阶段性、递进性、相关性,即身体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难度的不同项目来学习。不同阶段应有不同阶段的要求,小学、中学、大学不但在学习内容上应有差别,而且在同一内容的要求上也不应完全相同,如果说小学阶段是以游戏、玩耍为手段开发体质;而中学应是学习、熟悉多项体育运动项目,增强体质;到大学应真正较系统学习

一、两个体育项目,并有一定的特长,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递进性,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锻炼的强度、技术动作的难度都应较中学阶段有明显提高。有目标,才有动力,才有新的进步,才会使兴趣不断提升。所谓相关性的特点,即体育项目尽管有几十项,但都是以力量、速度、灵敏性为基础的,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不意味着全面学习所有体育项目,而是在具有基础素质后,再通过专项素质的提高,掌握其他专项技术也就不难了。而且与同一项目的同一层次的同学在一起学习、训练和比赛,由于身体素质条件、技术基本接近,除了便于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优势外,更容易激发同学的学习激情,可比性强,利于竞争,充分发挥同学自身的潜能,与其他文化课按所报专业录取,分数相近,在一个起点上学习的模式统一起来。

2.3 俱乐部体制学习宽松,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传统的体育课每周1次学习,如因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就没有弥补上课的机会。俱乐部制使得上课时间大幅度地延伸,从早上6:00至晚上8:30,每周从周一至周六,每次教学时间为60min,每周2次,每学期完成规定的学习时间(比较适合普通学生),自主确定具体上课时间,使得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时间上具有灵活性的选择。

管理的灵活性。由于个人体能、技能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参与一个专项的不同层次班级学习,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晋升到高一个层次学习;反之,掌握较慢的同学可以在该层次上反复训练;身体条件好、素质好的同学,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项目学习.灵活管理。

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更多项目体育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担当得心应手的项目教学,把标准的示范动作展示给学生,简捷明了地讲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爱好与特长,根据自己的评价,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近期学习负担、身体状况,自我调整参与俱乐部的时间,调整运动负荷,这会更好地做到体育锻炼与脑力劳动相结合。俱乐部制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3.1 俱乐部制教学使学生的体育意识上升为专项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都是比较清楚的,但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人不多。俱乐部制教学,给同学提供了个性、爱好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教师、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使得每位学生个人兴趣得到满足,主动性得到极大加强,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选项课又使得教师的业务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标准示范、精炼的讲解,对学生兴趣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吉林大学南岭校区2001一2.002两个学年4262名学生进行选项教学试验,共开设16个项目,第一学期报名参加1274人,占总人数的29.9%,第二学期人数达到2980人,占总人数的68.8%,超过半数的学生自愿地选择专项课,说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乐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项目较多,每项学时分配较少,学生根本无法掌握基本技术。只有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基本技术到专项技术逐步提高,从一般身体素质到专项身体素质的不断加强,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再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在竞争与对抗中体验乐趣,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特别是得到周围人群、社会的承认,就更能体验到体育的价值。即便是跑步,在一些人眼里看似枯燥,但对于有长跑习惯的人来说,则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那种每次活动后的愉悦感、轻松感,只有经过磨炼的人才能体验到。观察也发现,凡是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人,绝大多数都坚持某

一、两个项目,也是他最喜欢的项目,常常又是有点成就的项目,而很少有每个项目都去参加的人。实践又证明,通过4个学期的专项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掌握1个项目的体育技能,随着技能的提高,参与兴趣会更浓,运动的强度也会加大,形成对某项运动的偏好,这时学生会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健身时间,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可能形成。

3.2 俱乐部制教学,适应了大学生的身心要求

所谓的身心要求,是运动者对运动的强烈欲望,在训练中掌握体育技能的强烈的成功欲,在参与运动比赛中的强烈竞争意识和表现欲。运动后身体轻松,心情愉悦,精力充沛,运动成了一种享受,继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锻炼习惯,保持锻炼的激情。而俱乐部制教学,由于课程设置多样化、个人学习项目的专业化、学习过程的层次化、成绩考评的综合化,使得学生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按自然班教学,开设项目轮转频繁,各项目教学始终是在基本技术上打转转,即使是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这类课程,在一个自然班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同学根本不感兴趣,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任何基础,也会有部分同学兴趣浓厚、技术较好。在课堂上,老师教的是篮球,某些同学心理想学的是足球,或其他项目。教师在内容的安排、练习方法,难易程度上不得不把标准确定在中间层次,照顾大多数,使得兴趣浓厚,技术、体能较好的同学不能尽兴,甚至达不到提高的目的,无法充分的表现,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于技能较差的同学,又无能力去表现,甚至没有欲望,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过大,无论是场地器材的保证能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都难以使得每个同学欲望充分满足,体能得到充分调动。

秦勇、翟奕轩二同志对中原工学院2000级本科生1200学生中进行两轮两种不同形式的问卷调查(选用日本早稻田体育课效果调查表),结果表明。对体育课的愉悦方面,一年级普修课可能因为运动项目较多,练习的心理、生理负荷较大,也可能是由于场地、安全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较严格,对学生的身心解放感、参与乐趣、人际交往的体验、对体育课自主思考等项目得分较低;而二年级专项课中,除课时无变化外,其他项目较普修都有提高。在对体育课的评价方面,普修课与专项课相比,协同意识、懂得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心情激动等因素有提高,表明学生对于学习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自己学”的水平上,更在于“共同学”。在体育课的价值方面,学生对普修中集体配合、集体凝聚力、集体乐趣、利己主义的限制等评价不高,而对于专选课,这几项得分都有明显提高。学生对这两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的态度变化表明,在完成教学目标、内容的前提下,学生更看重学习的氛围,学习内容的功能、规律,而不是运动技能上的简单传授,更注重心理体验。

3.3 掌握体育技能的成就感,参与竞赛的荣誉感,身体素质增强的自信力,使得体育锻炼成为习惯

每项体育运动都由若干体育动作组成,掌握一个技术动作需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反复练习,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气力,随着动作的掌握,也标志着力量素质、灵敏性、柔韧性的提高。俱乐部制教学运作方式给同学提供了掌握专项体育技能的条件,因为专项选修,使得掌握技术动作时间基本有了保证。通过4年的学习,对该项运动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有了充分的理解,对该项运动产生了难以忘怀的感情,并能自觉地反复实践。

由于俱乐部制教学是按学生个人兴趣、身体条件、技术掌握程度而组织的集教学、训练与比赛为一体的教学,每个同学的起点相近,参与比赛具有广泛性、公平性,更具竞争性。组织竞赛,是所有体育教育过程中最有魅力、最有挑战性的活动,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激励同学努力提高技能、刻苦锻炼的最好手段。同一项目的同一层次学生间的比赛,使得同学们体验到参与竞赛的荣誉,晋升高一层次的胜利,使同学们体验到成就的快乐,身体素质增强,学习精力充沛,学习效果好,对于克服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就更加自信,挑战自我、参与社会、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四篇:音乐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13-09-06 09:07:18)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教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热点问题。

一、音乐课堂教学基本类型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可分为单一课型和综合课型。

单一课型指在一节课中,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成一个主要任务,其内容集中、单纯、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唱歌课、器乐课、欣赏课、乐理课、视唱练耳课、节奏训练课等。

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丰富,有讲、有唱、有听,有艺术实际,有层次变化,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如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器乐、乐理与唱歌的综合课等。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以歌曲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本教学模式充满快乐、全员参与、给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进友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态度。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音乐故事、律动、肢体表演、媒体播放或谈话等方式导入新课。

第二步:感知旋律,了解背景。

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情或不同季节变化,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域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族歌舞,同时播放本课歌曲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感知歌曲旋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和民族风情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等思想感情。

第三步: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1、范唱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由多媒体画面展示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播放录音或老师范唱),给学生全方面的视听撞击,使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学习歌曲节奏:

在欢快的击掌中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学生们逐步学会自己击 打节奏,较难的节奏老师适当讲解。

3、按节奏读歌词: 低年级学生认字少,学习歌词时,会有许多生字不认识,按节奏读歌词为学习歌曲清除障碍。

4、学唱歌曲:

在前面的环节中学生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可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唱一唱、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指导,或利用直接跟琴学唱、变换不同方式的模唱、接力唱、教师领唱等形式来教学。

5、练习歌曲:

给学生展示空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听唱,或指定学生独唱、男女生分唱、边律动边唱、对唱等形式练习歌曲。多种练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每一个小环节都紧扣教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打节奏、读歌词、学歌曲中,学会音乐知识、增加音乐素养。

第四步: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让学生根据音乐旋律自创舞蹈动作,相互表演、乐器伴奏、同学合作共同表演,或根据音乐强弱音的分布,用手势表现等。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创编中培养创造能力,分享与同学合作的快乐。

第五步: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歌曲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的内容是让学生唱会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会唱歌曲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学生首先必须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这就是音乐的拓展。音乐课的拓展内容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拓展后最终还要回到音乐中。在师生整合、延伸、概括后,在悦耳的乐声中,在欢快的舞蹈中,音乐课落下帷幕。

(二)以欣赏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该模式课堂教学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师生相互问候既是情感的交流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的新课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却是通向赏析新作品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科学诱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此阶段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情境图片视频导入法、启发谈话法、音乐导入法、预留悬念式导入法、开门见山式导入法、设问式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

第二阶段:新作赏析,感知体会。

新作赏析、感知体会,是音乐欣赏课中新授的重要环节。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新授教学的过程一般分为初次聆听(整体感知);分段赏析(走进音乐);再次聆听(体会内涵)三个步骤。

1.在初次聆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初听全曲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初步感受作品的情绪、音乐情境,同时分辨演奏形式及主奏乐器,简单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等等,使学生对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

2.分段赏析、走进音乐,是引领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分段聆听对作品进行细致欣赏分析,通过聆听体验根据情绪、音乐要素等的变化判断曲式结构、作品表现内容等,通过聆听、视唱、模奏、演唱、演奏等方式记忆作品的典型节奏和主题音乐。

3.再次聆听、体会内涵,是在学生分段细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整欣赏作品,把握作品的风格流派。

感知作品的体裁特点,同时能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充分体会音乐内涵,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和审美能力。

第三阶段:理解体验,创编实践。

这是欣赏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目的是通过创编各种音乐活动,深化本课的主题,同时也是主题音乐及音乐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积累,为学生全面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打下基础。此阶段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有:辨听、演奏或演唱主题音乐、听音乐判断体裁、听音乐判断乐器以及音乐知识(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及和作曲家及作品相关知识)抢答竞赛等。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本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基本可采用拓展欣赏(创造活动)和课堂小结两个步骤来进行。

1.教学内容的拓展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选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来充实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对音乐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与感悟。拓展欣赏的内容包括:同体裁作品音乐欣赏、同作曲家音乐作品欣赏、同种乐器音乐作品欣赏、同民族或地域音乐作品欣赏等。

2.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点,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课堂小结的方式有多种,可小结本课知识点,也可适时小结学法,还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小结,甚至也可针对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延伸、德育渗透,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三维目标高效达成,使学生全员参与、充满快乐、积极上进的课堂。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尽其所用,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有提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的探索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高效课堂。

判断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主要有“八看”:一看教学目标是不是落实了“三维”要求,二看教学程序是不是实现了“先学后教”,三看课堂上是不是由“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四看教师的角色是不是由“主演”变成了“导演”,五看学生的角色是不是由“观众”真正变成了“主角”,六看教学手段是不是实现了现代化,七看教学过程是不是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八看课堂教学效果是不是实现了“堂堂清”。那么究竟该如何打造音乐高效课堂呢?

(一)认真备好每堂课、准确的确立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的本职是教学,说到底必须业务要过硬,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一定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备好一节课。因为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音乐教师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2、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

3、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二)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师生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针对音乐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尝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增强教师语言的趣味性,采用灵活的语言技巧,为整节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而事实是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俗话说“歌声乃人之情也。”不难想象,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之声的,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在发声器官上。我们音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他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这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如今小学的教育现状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紧紧抓住课堂40分钟,才能做到“低负高效”,发挥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性,促进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最后,以美国教育家雷塔科的话与老师们共勉:“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独特的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

第五篇:中学音乐课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音乐课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音乐课教学模式探索。

一、回顾与分析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二)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的。

(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一)明确目标、转变观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道,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三)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音乐教学策略

(一)德育与美育。“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 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二)生动与主动。“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下载地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三语”模式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三语”模式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低年级小班音乐课教学模式初探

    低年级小班音乐课教学模式初探 长宁区教育学院宋玮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音乐课都采用了小班化教学的形式。音......

    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研究的论文

    【摘要】运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意义,并对相关的构建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于为改善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的现状,满足广大学生篮球学习的需......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范文合集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教学质量 评价【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联系体育评价现实,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目的认识、评价内容、评价......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基本理论教学改革论文5篇

    摘要:在当今各国教育核心思想与改革潮流的驱动下,为更好地完成目前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任务,设计了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的体育基本理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普通高校大......

    “三模块”课堂教学模式

    “三模块”课堂教学模式 实验的具体内容、措施 (一)推行“自学·感知—研讨·探究—反思·拓展”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即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学整体感知教材,而后引导......

    普通高校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

    普通高校排舞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 一普通高校开设排舞课程的意义“排舞(Line dance),从字面上理解可知,这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排舞是一项通过丰富的舞步变化和段落循......

    三明市地方税务局的模式

    三明市地方税务局的模式 先看《福建税务》准备发表的一篇报道: 三明市区地税“一体化”建设纪实 2005年以来三明市地方税务局根据市区经济、税源等基本情况,从实现市区地税整......

    三语教案

    《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