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

时间:2019-05-15 10:1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

第一篇: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

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

——题记

(金华一中 物理组 王蓓)

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一点点堕落与沉沦,那欢笑过后的苍凉,幻灭,空虚,虚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点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探讨,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动。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平静而深邃。

作为人感性认识中自觉触发的一种意识知觉,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乳交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是一种永恒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假设。生命成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识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如此抽象的内在的美的感动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第二篇:美从生命开始

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入生命

——读《美的历程》有感

作为一个美术系的学生,老早便对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有所耳闻了,曾经多少次拿起这本书,却又因耐不下性子,半途放下。最近整理东西时偶然翻出,才真的把它拜读完,感受颇多。

大学的时候学过美术史论,在没有完全拜读这本书之前,看了目录,本以为它不过是中美史的浓缩版,阅读过后才深觉其中不同。如果说中美史是严格尊重史实,交代当时的政治背景,并把画派进行罗列的话,李泽厚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现代学者,站在他的角度用诗歌般的语言诉说着他对中国各个时期美学的认识,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像音乐,委婉流动,更像清泉,沁人心扉。它不仅阐述了大量自己观点,并且引用了大量的书籍,图画做以佐证,可看性极强。这本书是一张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清晰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的概括性,每个时代作者都只是挑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时期进行阐述,引导你随着他的线路图继续深入的探寻下去。

纵观《美的历程》全书,从史前文化到明清的文艺思潮,李泽厚先生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带领着我们去欣赏去领会着各个时代的美。

曾看到过网上有人写过书中青铜器的狞历之美,那我便来说说书中的佛陀世容。

说到中国古代的美学,佛教文化无意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佛教这一宗教的传入,不仅对当时中国民众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对中国政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美学也不例外。李泽厚先生在书中说到:“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痴如醉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他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他们的美的理想和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在中国历史数百年之久的佛教文化若你把它当做一个混沌的整体来对待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宗教美学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有着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理想,当然表现形态也各有不同。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恰好是表现中国名族从接受佛教到改造佛教内化佛教直至最终的摆脱它的这样一个深刻而又重要的思想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长期处于无休止的战祸、饥荒、疾病、**之中。于是这个时期的佛教壁画大多是表现各种佛本生的故事的,比如说“尸毗王本生割肉贸鸽”、“舍生饲虎”。意图在这愈发悲惨的故事中,托出灵魂的善良与美丽。王子和国王尚且能为微不足到的动物如此,那更不必所一般的老百姓了。这是统治者的自我安慰,更是他们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于是此时的艺术音调是激昂,狂热,紧张而又粗狂的。山村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飘动的人兽形象,奔驰放肆的线条旋律,运动型的形体姿态„„,成功的渲染和烘托了当时的艺术主体和题材,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到了隋唐,和长期分裂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对应的是相对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于是在艺术领域,从北周、隋开始就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思想“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本不相投的那些印度传来的饲虎,贸鸽等故事,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终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净土变”,也就是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人物形象也从陆探微的“秀骨清像”转化为更加健康丰满的形象,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中唐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上层广泛追求豪华,欢乐,奢侈,享受。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就佛教壁画而言,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非常的明显。人物成为次要,着重绘画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色彩俗艳,由华贵趋向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甚至有点草率了。菩萨小了,供养的人却越来越大,有的和菩萨差不多,个别甚至超过。

从这些变化不难发现,美学中的美,时刻与人们周遭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美,美学便表现什么样的美。美源于生命,走向生命,更融入生命。魏晋时期的悲惨故事是美,初唐时期的“净土变”那健康丰满是美,中唐之后的富贵华丽也是美。美存在于人们每日不同的生活中。每个时期对于美的要求不同,也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远古时代,“羊大”为美,这便是美字的由来,生活中的种种需要左右这人们审美,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第三篇:《生命从明天开始》读后感

微笑面对生命

——《生命从明天开始》

世界上的任何生命,都是无价的,即使他们的身体有缺陷,仍会有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地方。春曼、心曼姐妹俩就是这样的人,身残志不残,通过学习她俩的故事,让我获益良多!

我读了《生命从明天开始》这本书之后,在我的脑海中,印留了姐妹俩顽强的身影,她俩生命力的强大,令我折服,虽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遇过很多困难,但仍能微笑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本书主要讲了两姐妹生命倒计时的人生历程,虽患疾病,但仍奋斗着、拼搏着,高贵且坚强的活着,生命当中一直不拒绝勤奋和美丽。本书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了命运是海我是帆;第二部分讲了支撑她们生命的一些美丽的亲情故事;第三部分讲了影响他们一生的人的一些故事;第四部分将两姐妹俩的爱情历程;第五部分讲了在她俩生命最后的365天里所做的事。

“因为我爱,我渴望。生命多美好,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说情感,比如说思想,比如说一阵风吹过,比如说花草的香气,比如夜半起来看窗外的星河满天,静静地躺在床上,房间里一点声音都没有,忽然一根针掉在地上,那种声音也是清脆的,震撼的。其实只要一切鲜活的事物,它就是美丽的。”是啊。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鲜活,它的灿烂,它的坚强。雕刻家刀下的雕塑是美的,画家笔下的画是美的,刺绣姑娘针线下的刺绣是美的,然而比起这些鲜活的蓬勃的向上的生命,它们的美又算得了什么?哪怕是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朵无名的花,一只翩跹的蝴蝶,也比断臂的维纳斯美,也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震慑人心。古人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命,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所想要的东西。只要我们不荒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我们来说就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生命也是长久的。就像小草一样它们虽弱不禁风,却屹立不衰。以至于冬雪渲染了北国风光,它们仍撑起生命的希望。当它们悄然倒下时,却又一次绽放生命的光彩。

它们的生命是永无止境,生生不息的。小草的生命,何等的脆弱,却又何等的顽强。

文中的两个女孩的坚强、勤奋令人扼腕感叹,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洗礼,感到生命无比充实浑厚,灵魂无比高尚健全——在这样的时刻,任何言语表达都显得苍白无力。《生命从明天开始》告诉了我们应始终相信幸福的花朵只开在我们自己的手掌心中的,善待自己,也善待生活吧,更要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天,生命对于她们来说,每天都是新的,当然我们也不例外,我们更要珍惜和把握好每一天!

人生不是活给别人看的,生命的美丽只属于强者只属于自己,又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只属于善良的人同时也属于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其实,生命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延续,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是一朵美丽的花。因为有爱,她就释放着光芒,散发着清香,使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充满乐趣。人性震撼会感染着我们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让我们更领悟到生命之所以美丽的真谛。

第四篇:铸就高尚品德从关爱生命开始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铸就高尚品德从关爱生命开始

许多学生在看过邹越老师的演讲《让世界充满爱》后,无不泪流满面,学生们真切地感悟到国家伟大与崇高,真切地感悟到了母亲的艰辛和生命的来之不易。真切地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和学习的主要。有的学生给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打电话:“妈妈,我爱你。”许多学生回家后,主动的帮妈妈做家务,给父母洗脚。

由此可见:同学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是知情知恩的好孩子。

生命是伟大的,关爱生命是崇高的;从关爱自己的生命,到关爱他人的生命,扩展到关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这是人类的伟大,也是做人的骄傲。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发生在校园内的某些事情,不得不让我们痛心,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美丽的校园,黄叶飞舞,在同学们的辛劳中校园一尘不染,我们本应该感激爱护才对,可是到放学时,当我看到那乱扔的食品袋,看到球场上的水瓶。第一次感到平时的教育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想到平日里,墙上的脚印、球印,被破坏的桌子、凳子、门窗、玻璃,白白流掉的清水,水池中倒掉的饭菜,校园里、教室里、宿舍里随手扔下的垃圾,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同学们把学校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注入自己深深的感情,那么你就不会再发生破坏环境、破坏公共财产的行为了。

想到平日里,同学间的打闹与矛盾,想到有些同学的狂奔与脏话,想到有些同学对老师的无理和不敬,想到有些同学对父母的冷漠与抗拒。我深深的明白,如果同学们把同学和老师、父母看做生命的一部分,注入自己的深情,那么就不会发生打架和课堂顶撞老师的一幕了。

想到放学时,有些同学排队的争抢,有些同学座位的争抢,有些同学不理解老师的阻拦,我深深的明白,如果同学们对自己的生命倾注全部的感情,那么就不会发生那些危险的不道德行为了。

如果出一份试题,用考试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肯定同学们都会打满分,但在具体的行为中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就违反了行为规范呢?

有意识地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并不怕,破坏者知道自己是在犯规,是在犯罪,那是属于品质问题,有学校的纪律,社会的法律来处理。

无意识地破坏环境的行为才让人最害怕,最担忧,那是属于习惯问题,而要改变某种不良的习惯是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啊!

同学们,当我们漫步在美丽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校园时,我们应感谢学校让我们充满着活力、充满追求,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当我们走进教室,坐在自己熟悉的座位上时,我们感谢教室、感谢课桌,陪伴自己度过人生最美丽的童年黄金时光。同学们,校园的一草一木都熟悉你,校园的教室、课桌、黑板都依恋你呀!我们为什么要狠心去破坏它,去糟蹋它呢?

作为学生,关爱生命,不仅要珍惜自己,更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要珍惜大自然给予自己的一切。

同学们,让我们都关爱生命吧!只有关爱生命的人,才会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才会具有人情味,富有同情心,才会去关注弱势群体,才会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让生命有生存之价值,从而达到培养自己高尚情操的目的。

我曾经和我的一个学生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生命因年轻而美丽,美丽因可爱甚至因文明而精彩。确实,童年的精彩在于把握住了现在。我很想警示同学们,一个无视生命、无视青春的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平庸无为,要么危害社会,这就是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目的:要培养一个人高尚的品质,必须从培养一个人关爱生命的情感开始。有位哲人说:爱能转动世界。对这句话,今天听起来倍感亲切,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爱是什么?就是关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我们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我们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只有我们真正理解关爱生命的真谛时,不再无视生命,同学们一切优秀的品质才会在关爱生命中的言行中养成,才会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老师们,同学们,社会中不健康的东西,对我们的成长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同学们中有少数学生深受不良因素的影响,道德品质堪忧,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我们放松自己、甚至放纵自己的托词和借口,也同样不能成为,我们降低处理违纪学生标准的借口。学校是一个小环境,我们一定要尽到老师之责、学生之责,净化我们的校园,净化我们的心灵,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好环境。我们还有责任改造社会的大环境。我们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我们不能无所作为,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只要学校这个细胞健康而有生命力,同样可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师们,同学们,培养学生高尚人文素养,是学校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我们不要埋怨社会风气,我们不能等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只要同学们关爱生命,注意培养道德素质,那么文明之花将在校园处处开放!!

谢谢大家!

2011年10月31日

第五篇: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暑假读书体会)

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创建新的教育生态

——读《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的几点体会 夏兴宝

对生本教育已经关注七年了。最早是在网上发现了“生本教育研究网”,了解到华南师大的郭思乐教授在广州一些中小学开展生本教育实验,效果非常好。此后开始从“生本教育研究网”、郭思乐博客上下载关于生本教育的理论、经验介绍等材料,进行研读。2010年和2015年的《人民教育》刊发的“生本教育专辑”也订购了作为老师的学习材料。但是,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去年才开始研读。今年利用暑假初读了另一本《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联系几年来对生本教育的理解和教育教学实际的一些思考,对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有一些新的想法算是初读此书的体会。

第一、对基础教育之“基础”的认识得到深化。在很长时间里,我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局限在“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个比较显性的层次上。郭思乐教授在《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中系统全面的分析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在“双基”之前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具有隐性特点的基础——悟感和情感。悟感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发展的重要性应当超乎“双基”,理应纳入我们教育教学的视野,成为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追求。“实践和研究表明,悟感现象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起着我们过去难以注意但却极为重要的作用。悟感是我们解决问题、有所创造的核心因素;悟感是生命的底蕴,并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而不是靠教;悟感的培养是今天教育改革中十分值得注意的新领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它的研究,将为教育走向以学生为本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学生发展中这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悟感吧,并依此为起点,开启我们的生本教育航程。

第二、生本教育促使我们加深对成长中的生命机能的认识,即对教育的生命机制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更注重对教育教学中老师的作用的强调,以致形成了师本的教育教学机制,我们还天然地以为这是正常的状态。事实上,教育中成长着的是年轻的生命自身,这些生命本身蕴涵着无限的潜能,儿童天生就是学习者。由于我们固执地坚持着师本理念,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有意无意间压抑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到了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的时候了。老子倡导的“道法自然”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我们面前的学生是有无限发展潜能的和百万年文化蕴涵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依靠力量。依靠学生生命自然,老师提供指导、帮助、引领,实现“天纵之教”。我们应当树立一个信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儿童的本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做老师的最需要做的不是怎样去“教”,而是如何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不是怎样控制学生,让学生成为规规矩矩的“小绵羊”,而是要考虑如何激扬学生,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学起来,优质、高效、快乐地学起来。

第三、生本教育促使教师必须完成角色转变,改进教育教学策略。既然生本教育确定了全面依靠学生的行动观,教师必须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真正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像保姆、像纤夫、像警察,靠着老师的威严,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秩序——我讲你听,我怎么要求你怎么做。这种所谓的秩序看起来井井有条,而实际上未必有效。因为学生处在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内在的学习动力没有真正激发出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老师在研究教学方案时由考虑怎么“教”转变为考虑怎样引导学生“学”。学生的学才是主体,是本源。从这个基点出发“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先做后学”、“以学定教”等等教学策略才顺理成章成为经常采用的一般性策略。

我们学习生本教育理论,引导大家关注生本教育,目的在于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够有所转变,通过我们的转变带来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生态的转变,让学生获得自由、快乐、和谐的发展,让校园、教室里常常充满愉悦的笑声。

下载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现生命之美

    发现生命之美 --------- 《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读后感 我一直喜欢几米的漫画,他的漫画在可爱的绘画中,反映出最基本的人生哲理,告诉我们人生最本质的东西。在快节奏的生活......

    生命的力量美

    观《活着》有感 --生命的力量美《活着》勾勒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一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面貌。姑且不......

    生命·自然·美(初一)

    生命·自然·美(初一) 司马迁说过:“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题记 窗外下着淅淅呖呖的小雨,打破了夏日的寂静,当一朵含苞待放的饿荷花从我眼前绽放时,我不禁问自己:“生命是......

    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际萦绕,直到那天我才明白生命的含义。(直接点题开头) 寒风凛冽,我和几个小伙伴把火堆围了个圈。突然,一只白色的飞蛾在黑暗中向火光冲去......

    生命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 ——卢 梭 杏林子笔名为杏林子,原名刘侠1942年4月12(农历二月廿七)日至2003年2月8日。台湾登......

    生命

    我一直难以想象出在成年冰天雪地的雪域高原上会有生命的存在,但在西藏就有这样的生命存在,它就是极其珍贵、曾被唐朝边塞诗人岑参赞为“西域奇花”的雪莲。 雪莲为菊科多年生......

    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 200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蔓延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邓练贤、 叶欣、王晶、丁秀兰、李晓红„„这些闪亮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邓......

    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