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蹭生活美文
第一次去西餐厅,大家都动手了,我却不敢,因为我不知道哪只手拿刀,哪只手拿叉,满桌的餐具,唯有勺子是我熟悉的。好在,坐在我身边的朋友,看出了我的尴尬,为我解围:“‘秀才做田,锹不如手’,不行就用手拿!都是中国人,想怎么拿就怎么拿!”还特意放下叉子,陪我用勺子。
好不容易对付完西餐,朋友低声提醒我:“以后出席陌生场合,不熟悉的,且不忙动手,看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仿佛得了真经,醍醐灌顶。
从不避讳我的孤陋寡闻,进餐厅,我不敢点菜,因为我不清楚,那些诗意的菜谱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一道菜。一则笑话,说一个识字不多的莽汉,进餐厅点菜,看见“某某羹”,虽不认识这个“羹”,但发现下面有个“美”字,断定这道菜味道肯定可口。于是,点了十多样羹汤,当服务员把一盆盆汤水端上来时,客人们都傻了眼。我害怕闹这样的笑话,朋友聚会点份餐,我就“照葫芦画瓢”,别人点什么,我就点什么。
其实,我这样“蹭生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爱人读研究生班时,为了复习参加研究生考试,暑期,我也去他们学院。恰逢大学里为中学外语教师培训,我每天都去“蹭课”。一个教口语的外教,为了接触最地道的英语,我成了他的“跟屁虫”。我总是提前去占第一排座位,这样听得效果更好。或许是我专注的神态打动了外教,每次提问,他总喜欢问我,但我毕竟不是科班出身,面对他期待的眼神,我只好红着脸,站起来说:“I
amsorry!”虽然问题答不上来,毕竟受过真传,外语听力也小有长进。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不是你“蹭生活”,就是被“生活蹭”。一天晚上,我正在写文章,QQ表情中有个头像不断闪烁。通常,写文字的人无事是不互相打扰的。点开一看,是位熟悉的文友。她说:“很苦恼,写不出来!”“写不出来就不写了,休息一下!”于是陪着她,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她问:“你们巢湖和大海有什么区别?”我说:“大海是蔚蓝的,巢湖是白色的!”“还有呢?”“大海是深沉的,湖泊是浅薄的;大海不轻易发怒,但咆哮起来,惊涛骇浪;湖泊总在絮叨,却又不能排山倒海……大海有男性的阳刚,湖泊有女性的阴柔……”在一问一答中,我挖空心思,把自己对大海、湖泊的不同表述出来。几天后,看见她发表了一篇关于大海的散文,看了看,里面有三分之一是我的思想。没想到,还有“蹭文字”的。
去银行取钱,看见大厅的椅子上坐满了人,心里“拔凉”,不知道要等多久,拿到号,发现前面没几个人,原来大热天,这些人是来“蹭凉”的。不禁释然,生活中,蹭与被蹭,一种是态度,一种是资源,都是借东风。
第二篇:蹭饭散文
“蹭饭”这个词我很熟悉,而且还实施得理直气壮。不过我蹭的不是外人,都是我的亲人。专门有个词形容我的这种行为,就是“杀熟儿”。
我是家里的“老疙瘩”,脾气很坏。对“女红”之类一窍不通。更恶劣的是从小就没学会做饭不说,还经常还嫌弃我妈做得不好吃。
记忆中,我忍耐了我妈“糟糕的厨艺”好几年,一吃饭就带头唉声叹气。我爸“恨恨”地说:“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就差饿你三天!”
当然他不舍得真正饿着我,我也依旧对我妈“作品”没兴趣。就在忍无可忍”又无计可施时,我大姐出嫁了。
当年,对于她结婚的事,我比家里任何人都表现得高兴,我妈问原因,我就说又可以多一个闲逛的去处了。
实际呢?醉翁之意不完全在酒,高兴的原因当然不止是“串门儿”的因素,我小小的年纪用心也是很“险恶”的,我可怜的大姐成了我“蹭饭”的第一个“受害者”。
对于她家,我熟悉的不得了,基本属于踢门就进,吃饱就走的“强盗型”。进屋后就在厨房里一通乱翻。不管她舍不舍得,反正遇到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往嘴里添。
我姐夫敢怒不敢言,对我的态度就是“防火防盗防小姨子”。要知道少年时期正在长身体,我的嘴真的很馋。馋得我基本上忘了顾及他人的感受。去大姐家太多的“蹭饭”经历中有一件事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
那是周末的上午,照例去溜达至大姐家。在她家的厨房里,我惊喜地发现了一小坛正在腌制中的鸡蛋。
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立即任性地说:“我要吃咸鸡蛋。”
我姐当时的表情有点为难,因为那个时期物质匮乏,肉食是难得的美味。把鸡蛋腌制后,过年过节可以作为一道菜装点一下可怜的餐桌。
但是她看了看消瘦的我,为难的表情转瞬即逝。然后一边切着咸菜丝一边说:“行,我马上就给你煮。”
天知道当时我是怎么想的,居然还任性地补了一句:“我要吃两颗。”
我姐没有犹豫,和气地答应了。当天的晚餐在她家就算改善生活了,我姐夫面前摆了一颗鸡蛋,而我狼吞虎咽地吃了两个后看我姐,她面前就是一个馒头和一碗咸菜,没有鸡蛋。很明显她没舍得给自己也煮一颗。在我的目光下,她平静而满足……
回想起当年的行为,我很内疚。不是我没心没肺,就逮着我姐一个人“荼毒”。那时和她年龄相仿我大哥倒也结婚了,但是他们夫妇日子过得实在不敢恭维,生活中该有的细节被他们弄的很“粗糙”,再加上当年确实也没啥好吃的,他家的饭菜还不如我妈做得好。凭此一点,我大哥算是“幸免于难”。
二哥和我年龄相仿,我青少年时代完全没指望“能去吃他的”。
长大以后我对做饭这事仍旧没啥建树。但是成年了,总不能厚着脸皮再去大姐家了吧。于是没生女儿之前,我和老公的一日三餐的理念就是“凑合”。当然经济条件也好了,不愿“将就”时就去饭店,再不然就偶尔去父母那里感受一下“家里的味道”。
我爸妈最宠我,知道我“嘴刁”。一边嘴上假意埋怨我好吃懒做,一边给我烙馅饼;我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把他们的话当耳边风。
受宠而自由的日子真是快乐呀!
女儿出生后,我不能再“凑合”了,想给她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饭店里相对不卫生,我就开始琢磨着给女儿做饭。
但是别小瞧“做饭”这件事,它其实就像“事业”一样,是需要投入热情和精力才能做好的。我是那种宁可在外面搬砖也不愿意“柴米油盐”的人。于是在厨房忙乎上几天,我就觉得烦躁和愤怒,就得休息个一两天。
再加上老公忙,一个星期在家也吃不了几顿饭。家里吃饭的人少,女儿会说话时就开始不乐意了。
“妈妈,好无聊呀!每天只是咱们两个人吃饭。”
“妈妈,你能把这个菜做得有点滋味吗?”
我烦不胜烦,懒惰时又动了去“蹭饭”的念头。但是,去谁家“呢?
父母年龄大了,就不劳烦他们了。大姐、大哥、二哥他们几个的情况挨个在我脑海里“转悠”
带着孩子去过大姐家很多次,见我们来了,她还会像我小时候一样对待我,尽力把饭菜准备的丰盛一些。但是我真心知道,大姐岁数也不小了,锅碗瓢盆大半辈子啦,我外甥女也长大成家,大姐有时也懒得动。
我大哥?别提啦。日子过得还是“粗糙”不堪,比我还能“凑合”。他家我侄女去上大学吃食堂了,他们夫妇好不容易才“解脱”,自然是憎恨厨房的。我闹着要去,他没辙,看在我女儿的面子上做了几顿后就坚决摇头了。实在逼急了就说:“老妹,我请去饭店吧。”
我翻了个白眼:“谁用你请,你不知道家作的饭菜最香吗?”
大哥这边“蹭饭”的路不通,我把“坏主意”打到我二哥身上。他人到中年,事业稳定,家庭幸福。儿子上了大学以后,他像个老头一样满口“养生”的理念。依我看,他就是闲的发慌。
他美其名曰的“养生”理念中,对美食的偏好大一些。尤其有了特殊的食材后,他孜孜不倦地研究菜谱,心甘情愿地围着厨房忙乎,正符合我“带着女儿蹭饭”的要求。
我心里冷笑着:“小样,我等了三十年,终于可以‘祸害’你了。”
所以不管他上班与否,我隔三差五地给他打电话,发微信,要求去他家吃饭。
他呢?只要单位没事就满口答应。不管多晚去了后总能看见他和我嫂子的笑脸。吃饱了,我站起来就去客厅,他还会拿出他珍藏的好茶沏给我喝,也不计较我刷不涮碗。
我女儿抹了一把沾在脸上的米粒,坐在沙发上心满意足地说:“妈妈,吃得太饱了”。一边看着二舅给她找的电影,她看了一会好像很无意地说:要是我爸能像二舅一样就好了。”
这不,刚才我打电话告诉二哥,我和女儿要去他家吃饭,他虽然还要去机场接人,可是没有拒绝我。
对于我的四处“蹭饭”行为,老爸怕我不懂感恩,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即使你买了再名贵的食材,还得有人愿意给伺候你。”
其实不用老爸说,我也是明白的,我真的不是去“蹭饭”,而是蹭的“亲情”。
第三篇:细节生活美文
保持某种天真,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他在大学里教散文写作,让大家写写童年,发现几乎没有人会写细节。这个非常可怕,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在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一个概念出来,大家纷纷去跟风。说话也是一样,有些人,说话只是炫耀和抱怨,却听不到任何清新动人的细节,这个越来越明显了。所以,有些话越说越“雷人”,越说越不开心,有些人见了不如不见。但是,有些话,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却一直记得。
几年前,一位友人曾对我说:我去了7次凤凰,将来老了,我还愿意穿一件红衣裳坐在沱江边喝一杯自己亲手煮的奶茶。她说到冬天,凤凰的人很少,她在吊脚楼上吃火锅,漫天的雪飘飘扬扬,红灯笼,热气雾气……这样的细节,有审美的成分,我一直都记得,对生活的热爱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说实话,因为这样的细节深深地打动和影响了我,凤凰是我独自旅行的第一站,慢慢走,一路下去,看过无数的风景,人也越走越开阔,好多年过去,无意中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成就了我某些小小的骄傲。人生真是一件奇妙和偶然的事。现在,太多的人会说,我去了哪些地方,花了多少钱,用什么相机拍了什么照片……但是,他们一个细节都讲不出来,他们说的你一句也记不住,因为没有真正的热爱,只有炫耀和跟风。
我真的喜欢别人跟我分享一些真正能打动人的细节。
我记得最悲伤的一个细节是3年前一位朋友讲的。那段时间,她妈妈刚去世不久,她说:昨天,我开着车子走在深南大道上,儿子坐在车后,开着开着,我突然控制不了情绪,只得把车停在路边,趴在方向盘上泣不成声,儿子在身后怯怯地问,妈妈,怎么了?我静静地说,我想我妈妈了……这个细节让电脑这头的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友人后来对我说:“趁父母在时,好好对待他们吧。”那天下班,我就回了父母家,陪他们吃了一顿漫长的晚餐,慢慢吃慢慢聊,感恩着我的拥有……
我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几年前友人提到的某次下午茶。女主人住在一套只有7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却打理着一个漂亮的花草露台。夏天的黄昏,她穿着一条宽松布裙,把冰冻西瓜挖空装凉面端出来,浇上芝麻酱,泡一壶绿茶,友人形容她端着西瓜凉面走向露台时的情景,“香风习习”,夏天有蝉鸣,这样有创意漂亮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创意无穷,一碗凉面都可以不一样。我一直认为钱与生活真的没太大关系,有些人你给她再多的钱她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怨气和不足;有些人会说如果我有了什么就会如何如何,不可能的,她一样会过得焦躁不安,粗糙忽略。可是,人家住着小房子,一样能千娇百媚。
前段时间听一位长辈聊天,他说起自己的女儿在上小学、中学时他从未接送过,但是上了大学,他反而每个周末送女儿上同城的大学,这成了他一件愉快的事。为什么?因为一路上可以聊天,什么都聊,边走边说,一两小时的步行,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路上有风吹,有鸟叫,有甜品铺,青春的女儿神采飞扬的表情……类似的在一个多人饭局上,听某位男士聊起自己刚上大学的女儿,他说暑假时,他每天最快乐的事是陪着女儿看一档很青春的电视节目。当时好像是播什么“中国好声音”,房间开着空调,父女俩坐在地板上吃着瓜子品头论足,他觉得很满足很特别很惬意。假期结束,女儿要回上海,他第一次有一种浓浓离别的伤感,不敢去送别,而是让孩子妈妈去送……说起这段话时,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些细节我一直记得住,父亲的深情,有时旁人看着,也是感动的。这个世界再怎么喧嚣浮躁动荡变迁,不知珍惜,还是有无可替代的深情和简洁纯粹的爱存在……
相信点什么。保持某种天真,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第四篇:精致生活美文
读研究生的时候,朋友的寝室里有一个从黄土高原来的青年。据说,他要是回一次家,得先坐火车,再坐汽车,之后是马车,之后是背包步行,总而言之,他的家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僻远。
一个散淡的黄昏,他给我们讲他母亲的故事。
透过他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窘环境中生活着的瘦削美丽的母亲。她经常说的话是: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她给孩子做白衬衫白边儿鞋,让穿着粗布衣服的孩子们在艰辛中明白什么是整洁与有序。他说,母亲的言行让他和他的手足们知道,粗劣的土地上一样可以长出美丽的花。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养育他成人的窑洞里,会走出那么多有出息的孩子。
和这青年同一寝室的那位朋友,是富裕家庭里的“宝贝”,他的父母生了5个孩子,只有他一个男孩。他来上大学,他的母亲一下子给他买了10套衣服,可是,没有一件给他穿出点儿模样来。他总是随随便便地一扔,想穿了就皱皱巴巴地套上,头发总是在早晨起来变得“张牙舞爪”,怎么梳都梳不顺。他最习惯的一句话是:一切都乱了套。他总也弄不明白,住对床的室友,怎么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他的床上,横看竖看都是乱,而对面那张床,洗得发白的床单总是铺得整整齐齐。
那个窑洞里走出的青年,就这样在大家赞叹的眼神中读完了研究生,携着爱他的姑娘,到北京工作去了。听说,在他有了家庭后,他和他母亲一样,把日子过得精致而又美丽。
第五篇:生活如水美文
一次,几个学生去拜访他们的老师苏格拉底。闲聊中,苏格拉底问大家生活得怎么样,几个学生纷纷诉说着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一时间,大家仿佛都成了上帝的弃儿。
苏格拉底笑而不语,从房间里拿出许许多多的杯子,摆在桌子上。这些杯子各式各样,有的杯子看起来高贵典雅,有的杯子看起来简陋低廉。然后,苏格拉底說:“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待了,你们要是渴了,就自己倒水喝吧。”
大家也都口干舌燥了,于是纷纷拿了自己中意的杯子去倒水喝。
等每人手里都端了一杯水后,苏格拉底指着桌子上剩下的两个杯子说:“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挑选的杯子都是最好看的,而这两个简陋的杯子就没有人去选它们,大家有没有从中发现什么?”
大家并不觉得奇怪,毕竟谁都希望手里拿着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
苏格拉底接着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你们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你们却有意无意地会去选用好的杯子,这就如同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并不能影响水的质量,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你哪里还有心情去品尝水的甘甜?财富、地位、名利,这些让很多人欲罢不能的东西,仅仅是生活的装饰和虚相,而不是生活本身。可悲的是,人们往往弄错了生活的重点,忘记了此生的目的,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苏格拉底的话如醍醐灌顶,学生们都不由低头沉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