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台湾的语言
关于台湾的语言
这几天琢磨着写关于台湾的论文,细想讲什么文化政治经济什么的未免太落俗套。作个没怎么去过台湾没怎么研究过台湾的只上过几节有关台湾的公选课写这些也太不切实际了。其实我选这们公选课,有很大的一方面是因为我觉的自己跟台湾特别“亲切”,这个亲切感来自于言语。闽南话。我是温州苍南人。浙江最南是温州,温州最南是苍南,作为于福建接壤的浙江的南大门,苍南本地是真正的一半浙江人,一半福建人,当地很大一部分也是说闽南话,也就是福建话。虽然我是讲温州话的,但是家里人,邻居都是讲闽南话的,可笑的是我至今还未学会闽南话,但是至少我是听的懂的。但是上课上的一些视频,和以前在电视上看的那些,里面的台湾的明星和政坛的人物时不时蹦出的闽南话却和我所听到闽南话的腔调有很大的不同。自己也十分好奇台湾当地的语言习惯和这些语言的起源,自己也查了很多资料。
总的来说,台湾有语有国语,闽南话。客家话,还有一些原住民的各种原住民语。
就以官方语言来论,台湾的官方语言也就是国语,国语和我们的普通话是一回事。拼音方案不同,那是用来注音的工具不同,按我查到的资料所说, 共和国推广的普通话就是民国政府推行的国语是一回事。但是,国语还有新老之分。“老国音”包含一些吴语的特征,“新国音”纯粹以北京话的读音为准。制定老国音的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政府机构,以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为主。大约70年代,赵先生还在大陆录过“老国音”——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会说的人工语言。这个“老国音”后来作废了。所以,蒋介石时代,全国推行的就是“新国音”,也就是“国语”,也就是我们后来改了名字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是国民党退到台湾以后强行推广的。大陆的推广普通话是延续了以前的推行国语。以,按我总结来说现在台湾的国语主要延续了民国时代推广的国语,而我们大陆的国语是之后推广的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了。大部分台湾人能够使用母语及“国语”。“国语”是岛内各族群的通用语,是学校教育使用的正式语言,是新闻、出版和公文中使用的官方语言。一般来说,越是都市地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使用 “国语”频率越高,越是农村地区,越是经济落后地区,闽南话使用频率越高。年龄越小,使用“国语”频率越高,年龄越大,使用闽南话频率越高。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使用“国语”。
闽南话其实是正宗的中原古语。从汉末到唐末藩镇之乱,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东南沿海;明清时期一些大陆移民渡过海峡,又把这一语言带到台湾,因此闽南话又被称为“河洛语”。后来,台湾闽南话演变出“台南腔”、“台北腔”和“宜兰腔”等,其中以“台南腔”最具代表性。因为台湾大部分是讲闽南话的,所以很多台湾人和以前统治台湾的日本人把台湾本地的闽南话称为台湾话了。
台湾语言与族群密切相关。按通俗的分法,台湾人可分为4大族群,其中闽南人约占74%,客家人约12%,外省人约 13%,原住民为1%左右。闽南人以闽南话为母语,客家人以客家话为母语,外省人以国语为母语。原住民分为11个民族,分别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语,并把它们当做母语。按一些台湾本地的网友介绍, 台湾其实不分地区基本上都会说国。台语的,只是生活上使用的比例多寡北部地区还是以国语沟通为主,中南部的人是能用国语沟通的。
我在找这些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台湾教育局很重视语言的传趁,09年, 继原民语、客语后,闽南语能力认证也要登场,也就是说,在台湾,这些方言是可以考证的。反观大陆的一些方言,流失的很厉害。虽然说鼓励用普通话交流,但是我认为,失去方言这种具有浓厚乡土情节的语言文化,确实是很可惜的事情,我自己看到温州本地也举行了很多温州话传趁学习的活动和节目,确实感到很欣慰。所以,自己的孩子的学的第一门语言,一定会是温州话和闽南话而不是普通话。
第二篇:台湾南岛语言田野调查
中正大學語言所演講大綱,26 September 2008
台灣南島語言田野調查:
常見問題與解決之道
張永利
中研院語言所
摘要
台灣南島語言類型特殊且多樣,是台灣的人文寶藏,但是台灣南島語言普遍沒有
文字記載,要瞭解這些寶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實地的田野調查。紀錄和分析台灣南島語言一方面可以為濱危語言的保存略盡棉薄之力,另一面也可以拓展我們的語言學視野。然而,台灣南島語言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會遭遇許多困難和挑戰,例如(a)如何尋找適當的發音人,如何和他們合作?(b)如何選定語言?(c)如何設定議題?(d)如何記音?如何收集語料?(f)如何進行語料分析?(g)如何整理和保存語料?我們將根據過去的經驗,提供解決問題之道。我們希望透過這種問答方式能夠引導初學者進入田野,充分享受自己動手紀錄、分析語言、並且發現新鮮有趣的語言類型之樂趣。
1.引言
重要性與目標
台灣南島語言類型特殊且多樣,是台灣的人文寶藏,但是台灣南島語言普遍沒有文字記載,要瞭解這些寶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實地的田野調查。紀錄和分析台灣南島語言一方面可以為瀕危語言的保存略盡棉薄之力,另一面也可以拓展我們的語言學視野。
台灣南島語言田野調查是一項挑戰,過程中會遭遇許多困難,如何克服這些困難,使得調查工作能夠順利推展,是本次講演的重點。
可能的困難與解決策略
2.問題與挑戰
台灣南島語言田野調查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發音人的問題,包括合適且稱職發音人的問題的發音人難覓、發音人配合意願低、發音人不按約定行事等。
早期研究的人少,任何一個台灣南島語言皆為合適的研究對象。但是,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許多台灣南島語言都已經有不少的參考文獻,研究語言的選定變成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
台灣南島語言的調查初期以語言的全面性調查為主,接下來則需考量以議題導向為依歸,但是如何選定議題則需要仔細評估。
人是經驗的動物,容易受經驗制約,在田野調查時亦然。研究者易受原有知識所誤導,發音人也容易遭所受訓練所影響其語感。同時,如何分析發音人提供的材料,避免落入「道聽途說」的窘境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另外,理論和議題導向的研究容易「以偏蓋全」,也是必頇正視的問題。
紀錄一個陌生的語言向來都非易事,特別是對耳拙者更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如何克服這項挑戰,我們將提供一些從台灣南島語言調查所累累積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拜科技發展之賜,台灣南島語言的整理與保存有更好的解決之道。在本次講演裡,我們將提供一些可以輕鬆和現存軟體共容的工具給大家參考。
資料整理與保存的問題 記音的挑戰 分析上的盲點議題的設定 語言的選定
3.解決之道
以上所提問題,有的是技術問題,有的是心態問題,有的則是思考的問題,以下我們僅根據我們的經驗提供一些可能的解決之道。
選定合適的發音人
合適發音人必頇具備:
1)母語能力佳
2)國語或閩南語溝通無礙
3)理解能力強
4)有耐心、願意配合如何找到合適的發音人:
1)專家推薦
2)朋友介紹
視發音人為朋友,與他們發展長期的伙伴關係,適時的回饋和協助會有效提高他們的合作意願。當然,耐心的等待以及擬好預備方案也是應該有的心理準備。
1)選擇較需要投入研究的語言(例如布農語、邵語、卡那富語、太魯閣語
等)
2)對象語言合適的發音人最好超過兩位,方便交叉查證
3)避開容易引起反彈的語言
1)選擇具有「台灣南島語言」類型特性的議題(以adverbial verb的研究為
例)(如何判斷類型特性可參考Shopen(1985, 2007))
2)選擇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的題目(以ditransitive的研究為例)
3)選擇符合1-2的條件且較少人研究的題目
1)對台灣南島語言的類型有初步的認識(例如ergative and no passive,“focus” system等,可參考黃美金等 2000)
2)對台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有初步的瞭解(例如噶瑪蘭語沒有謝謝一
詞,wanay表達問候和再見等意義;鄒語的語言和生活的關係:’ua chumu 鹿+水=水牛,可參李壬癸等(編輯)1998,李壬癸1999)
3)對於發音人所給的詮釋需要辯證和交叉查證(例如鄒語的 aveoveox 謝謝 克服分析上的盲點 議題設定的標準 語言選定的注意事項
= a-veoveo-x 啊-梅花鹿-主事者焦點?)
4)分析時需參照整個語法、語音和語意體系(例如語法系統是否直接反映
心裡活動呢(direct non-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abstract concepts,Barsalou 1999)?)
5)以三行式翻譯(interlinear morphemic translation, Lehman 1982)記錄台灣南
島語言,並且注意形式和意義的對應(有關glossing請參照the Leipzig Glossing Rules)
1)記錄下來,然後念給發音人聽,確認是否正確掌握所有語音特性(頇熟
悉IPA各種語音和記音符號,可參考Pullum and Ladusaw 1986, Ladefoged and Maddieson(1996))
2)錄音下來,切割反覆聆聽
3)善用系統知識(e.g.音韻系統、最小音對(minimal pair))
4)隨時隨地收集資料,隨身攜帶小筆記簿
5)學會簡單會話,融入人群,勇敢與人對話,掌握語言實際使用情形
1)筆記簿編頁碼,前頁整理語音、語法和語意特點
2)運用Lexique Pro來編輯字典,整理及保存資料(詳細資料請參後附網頁)
3)利用Edirol數位錄音機來錄音,之後儲存於電腦
有效整理資料與妥善保存面對記音和收集資料的挑戰
4.結論
相關參考文獻
Ladefoged, Peter and Ian Maddieson.1996.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Oxford: Blackwell.Pullum, Geoffrey and William Ladusaw.1986.Phonetic symbol guide.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Shopen, Timothy(ed.).1985.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 Volume
1-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__________.2007.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s, Volume
1-3, 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黃美金等.2000.台灣南島語言參考語法系列.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壬癸等(編輯).1998.《台灣原住民基本文化教材》台北:國立編譯館。李壬癸.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台灣省文獻會。
相關網頁
The Leipzig Glossing Rules available at
Lexique Pro downloadable from
Other web resources(courtesy of Marie Yeh):
• Linguistic Fieldwork Preparation:
• Linguistics Fieldwork at Stanford University:
• Linguistics fieldwork in SIL:
• Tools for Linguistic Fieldwork and Language Description:
• Typological tools for field
第三篇:语言暴力——台湾民主政治的尴尬
一、台湾民主政治中的语言暴力 台湾2004年的“总统”大选,陈水扁大打“认同”牌,以认同台湾与不认同台湾,以“爱台”与“卖台”的二分法割裂族群的对策打击对手,用极端意识形态取代台湾社会与民生议题。四年来,陈水扁政绩平平,他意识到靠民生政策之争无法获得选举胜利,于是通过“认同”牌来转移民众视线,以致造成意识形态泛滥,偏离了台湾社会正常的发展。他声称,谁不支持他谁就是“不爱台湾”,谁不支持“公投”谁也是“不爱台湾”,一种话语霸权和语言暴力甚嚣尘上。这不禁让人想起大陆的十年“文革”,在那个年代,也是各种帽子满天飞,“走资派”、“保皇派”、“牛鬼蛇神”、“资本主义的毒草”、“汉奸”,所谓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今天,历史出现了惊人的相似,台湾也实行了台湾式文革,台湾的民主政体被这种语言暴力严重污染。从“外省人”、“中国人”,到“爱台”、“卖台”、“中共同路人”、“台奸”,再到“流产的七日政变”和“流产的军事政变”,台湾社会遭到了语言暴力前所未有的摧残与破坏,台湾民众遭到了语言暴力空前的凌辱与虐待。整个社会人为地撕裂为两大阵营:不是“爱台”,就是“卖台”;不是“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他们甚至要外省人(中国人)滚回大陆去,这是台湾民主政治的尴尬。政治意义上的暴力既包括有形的暴力(如肢体冲突,武装政变),还包括无形的暴力。语言暴力就是一种无形的暴力。相对于一般暴力,语言暴力杀人于无形之中,而且破坏力更强更持久。价值的沦丧,正义的失范,社会的沉沦,人心的冷漠,伴随着婚变、家庭破裂、移民、自杀,形成台湾政治生态的另一个切面。语言暴力真像一种“政治病毒”,人们一旦“中毒”,就会“失去理智”,“即使是亲朋好友同事,一旦立场不同,就是非我族类,一概吠之咬之,非置于这些异类于死地不可”。在这场运动中,最大的赢家却是那些语言暴力的操纵者。他们垄断了“爱台湾”的“专利权”。本来,“爱台湾”是民进党赖以起家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确定了台湾的主体性,肯定台湾文化的尊严,“但在这些价值论述被民进党发展到极致后,却形成了垄断与专利,爱台湾与否被操作为是否支持民进党的指标”。这样,“爱台湾”也就由一种价值观变成了一种语言暴力,成为打击异己、党同伐异的工具。
二、语言暴力:民主政治的病变 从本质上看,民主政治与语言暴力是不相容的,而语言暴力在台湾的发生至少说明,台湾的民主政治正在发生病变。民主的精髓是调和与包容。在罗伯特·达尔看来,民主政治必须有一个前提:宪法对待它的成员应当把他们当做具有同等资格参与决策过程,制定社团未来决策的平等个体。民主政治承认社会的多元性和利益的分散性,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对于政治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也就是说,民主政治已经包含了平等、公平、包容的价值取向。更确切地说,民主就是一种调和机制,它综合和协调多元的利益、政策和主张。有些理论家甚至认为,民主就是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使其避免多数人暴政的侵犯。一个真正的民主政体,不仅要保障多数人的权利,更要保障少数人的权利。而在现今的台湾,动不动就扣帽子,将所谓的对“国家”的忠诚代替了民主的价值,要想取得民主的权利,必须先通过主政者的“政治法庭”,“主政者透过‘政治法庭’,任意抛出几句‘形容词’,就操纵了一切黑白是非”。“在一个民主社会,公民之间是建立在权利和义务关系上,政府对民众是建立在责任政治基础上”,这与爱不爱台无关。凌驾于一切国家体制的“政治法庭”违背了民主的价值关怀。作为一个民主政体,它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不爱台”而对他进行歧视。即使他真的不爱台,社会公共权威也必须同等地保护他的合法权利。“在自由主义国家,只听说人民有不爱国的权利,没有听过国家有不爱人民的权利”。[!--empirenews.page--]语言暴力是言论自由的死敌。言论自由并不是一个独立概念,而是一个关系范畴。言论自由也只有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理解,才具有意义。言论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是以不侵犯别人同样的言论自由为前提的。因而每个公民的言论自由是对称的、平等的。而语言暴力则是一种非对称的、不平等的言论自由。在台湾,爱不爱台的解释权垄断在一部分人手里,他们不容别人质疑和反对,否则就会上纲上线,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质疑总统玩弄公投,就被指为‘反对公投就不是台湾人,而是中国人’;质疑政府的法案或预算案,就被指为‘唱衰台湾’;如今,质疑三一九枪击案、主张以验票澄清大选结论,又被指为‘政变’”。似乎唯一的法典就是:“反对我者,就是不爱台湾,就是国家的叛徒。”就连民进党立委沈富雄也遭到民进党的语言暴力。沈富雄不满陈水扁把“爱台湾”作为选战主轴,道出了自己的社会良知,这实际上代表了台湾社会的理性声音,因而得到了国民党、青年学生、许多台湾民众的支持和响应。民进党上下却对他进行谩骂、侮辱,容不下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一切反映了台湾社会民主的病变。
三、民粹政治:语言暴力的根源 台湾出现的语言暴力,其实质是一种台湾主义,“福佬沙文主义”,台湾民粹主义。亨廷顿认为,当政治制度的现代化严重滞后于被广泛动员的政治参与时,社会秩序就会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台湾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是滞后的,比如还没有建立反族群分裂的法律和制度,而政治参与却在政客们“精神分裂”式的动员和操纵下空前高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对总统进行直选,实行公民投票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失序也就容易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台湾社会还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认同危机。“爱台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选战“论述”,是因为台湾还没有解决核心价值观之争,这样选战不是民生政策之争,而是核心价值观之争。这种核心价值观就是对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与其说,陈水扁撕裂了族群,不如说,他反映和利用了撕裂的族群。民主政治必须首先解决核心价值观,即自我认同的问题,这是目前台湾政治症结的所在。这种自我认同不解决,民主政治也就难以发展,也将是台湾民众永远的痛。沈富雄有掩盖之意,但掩盖并不代表现实。李登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坚持将台湾认同进行到底。国亲企图回避这一问题,结果在选举中失利。政治制度的滞后和政治认同危机的加深,使台湾的民主政体发生了病变,民主政治堕落为民粹政治。“民族主义者要求他人承认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或种族。所有这些人要求获得认可的形式由于都建立在神灵和世俗之间或者人类社会之间的主观歧视之上,因此相对于自由国家的普遍认可就显得不尽合理”。国民党主席连战也看到,在台湾运动史上,“‘民主’与‘台湾人意识’是两个纠结在一起的推动力量。在党外时期的造势场合中,‘台湾人出头天’可以说是最平常的口号。但由于本土化与民主化互为表里,才会形成以本土化来主导民主化的形象,而造成台湾民主相当程度地扭曲,使很多人无法了解,对其它意见的排挤,与民主的精神并不相容;同时也使很多人误解,将‘爱台湾’与‘民主’划上等号”。[!--empirenews.page--]民粹政治就是籍民主的形式与外衣,来行专制与集权,而台湾民众在得到民主形式后,欣喜之余,忽略了民主的真正内涵,以及追求民主的核心价值。因此,在民粹政治的条件下,语言暴力也得以发生,因为民粹取代了民主,成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的政治标准,语言暴力是这种政治标准的实现形式,因而民粹政治是语言暴力产生的根源。
四、民粹极权:语言暴力的可能趋势 语言暴力是在民粹政治的条件产生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民粹政治对民主政治的离心力,民粹极权是语言暴力发展的可能选择。在一个成熟的民主政体,民主更多地是一种理性,而在一个不成熟的民主政体,民主更多地是一种激情,也恰恰在这时,民粹政治会填补理性的真空,尤其是在外力因素的影响下更是如此。法西斯政权正是民主政体在内外各种危机的压力下发生的病变,其实质是民粹极权。当前台湾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民粹极权的形成。就其内部来看,存在着深刻的认同危机和族群撕裂。就其外部来看,有大陆的打压,国际空间的萎缩。这使得民粹政治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如果得不到有效扼制,将可能变成民粹极权。台湾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民粹极权的危险。学生的“野百合”运动和“孤挺花”运动,“民主行动联盟”的成立,都表明了他们对于语言暴力的厌恶,对民粹极权的憎恨。“民进党一旦一党独大,绝对比国民党厉害。国民党被指为外来政权,背负原罪,民主无量,独裁却无胆。民进党头顶本土光环,俨然独占谁爱台湾的诠释权,真要蛮干滥权,也自居主流民意,谁反对,就送上帽子一顶”。在短期内,民进党还不会放弃语言暴力,还不会放弃爱台湾的“专利权”,因为这是民进党赖以执政的本钱。“民进党以及陈水扁是以族群的论述来掩护它们在治国与操守的瑕疵,因此,一旦自宫,拿掉了‘爱台湾’的论述,民进党岂不成了一个空心政党,甚至有崩盘的危机”。要避免民粹极权,就必须终结语言暴力,构筑“中道力量”。台湾从1980年代末开始的民主化之所以被称为“宁静革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强健的“中道力量”。“这个力量反映了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让多数人获得物质的利益,也反映了多年的省籍融合使得人们拒绝激进的族群诉求”,“中道力量的优势是它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许国民党亲民党代表着这种力量,它“对于台湾的民主政治稳健发展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要防止中道崩殂,让中道选民有一个选择的机会”。
第四篇:台湾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
台湾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
目前,大陆与台湾语言差异的研究是一个热点,已经有不少成果问世,由此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明显而又普遍的不足,这就是主要局限在词汇方面,其他方面涉及得不多,而能见到的成果当然也就很少了。有鉴于此,本文拟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对当今台湾语言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它的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进而比较其与大陆汉语(普通话)的异同。
当今台湾语言中比较明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古旧色彩浓厚
现在,台湾社会仍然沿袭1949年以前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等方面也与过去一脉相承,所有这些,都对台湾的语言产生了巨大而又多方面的影响,并使之在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台湾语言的古旧色彩大致是由对以前的语言形式的继承和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大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古代汉语(也包括近代汉语)中沿袭的形式,二是现代汉语初期(“五四”前后到四十年代)某些形式的沿用,以下我们分别举例来谈。
1)继承古代用法
这一点,在词汇方面最为突出,随手翻开台湾的报刊杂志,就会发现有许多古代的词语仍在使用,而这些词语在大陆的现实语言中,差不多是绝迹了的,例如:
(1)(许载)且比赛不认真被判三个月“球监”,甫于最近获释。(《中央日报》1996.11.26)
(2)其中或褒或贬率皆有之,……而舆论的责难,国军官兵委是戒慎恐惧,有则改之,无则惕厉。(《青年日报》1996.12.2)
(3)近年国剧新书,几个手指头就可以算光了,更遑论其他剧种。(《中国时报》1996.11.28)
(4)还有被逼到拿公卖局房产去抵押,以迎付国库需钱孔急的情形。(《光华》1996.11)
例(1)的“甫”义同“刚刚”,成语有“惊魂甫定”义同;例(2)的“率(shuài)”与“皆”同义,“惕厉”义为“警惕戒惧”;例(3)的“遑论 ”就是“别(不用)说”,“遑”本为“闲暇、空闲”义;例(4)中“孔”义同“很、非常”。
如上引的古词比比皆是,而以下的古语也为数不少:
(5)他鉴于学校这几年来包括升学的各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以及社会接连发生宋七力等怪力乱神事件,认为有必要在教育方面多用点心力。(《中国时报》1996.11.28)
(6)(通缉犯)并跳下涵洞抢夺另辆机车逃逸,警方扼腕不已。(同上)
按,《论语》中即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而“扼腕”义为“惋惜”,也是由古而来的。
古代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其中许多后来变成了双音节词,而在台湾,却仍时常取其单音节形式,这也反映了古旧的特色,例如:
(7)林老师只好采折衷办法来帮助他。(《中央日报》1996.11.26)
(8)兴建一座具国际水准的观光温泉俱乐部。(同上)
同样的句子中,在大陆就只能用“采取”和“具有”。
以上是词汇,下边我们再来看句子形式。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词语活用形式,而这样的用法,在当今的台湾语言中也比较多见,例如:
(9)但常吃萋蒿,肯定能涤浊气,荡襟怀,爽精神,轻身体……一个女子若常吃萋蒿,必会吐气如兰,美颜瘦身,改变风韵。(《中央日报》1996.11.26)
(10)况且如果草屋的存在,只满足了可以付出高昂代价的少数人,那也窄化了草屋的运用,薄浅了草屋的精神内含。(《光华》1996.11)
近代汉语中,某些补语经常放在宾语的后边,类似的用例在台湾语言中也时能看到,例如:
(11)……决定提高悬赏缉凶的破案奖金到新台币二千万元。(《中央日报》1996.11.26)
(12)长庚医院……首先应用逆行性脑灌注术于剥离性主动脉手术。(《青年日报》1996.12.2)
2)沿用现代汉语初期用法
1945年台湾光复后,开始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大力推广“国语”。所谓“国语”,就是当时的全国通用语,我们称之为初期现代汉语。“国语”运动的成功,使得初期现代汉语中的许多形式、用法得以存留、沿用下来,并成为今天台湾语言中的常用形式。比如,初期的用法中,数量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经常要加一个结构助词“的”,而这样的形式今天在台湾仍十分普遍,在大陆则只限于某些习惯用法,例如:
(13)日本也向美国采购了二十二套的爱国者防空飞弹。(《青年日报》1996.12.2)
(14)回台湾后,我第一件的工作是……赚钱还债。(《中国时报》1996.11.28)
“五四”后,人称代词前边加修饰语的用法日益多见,今日台湾这样的形式也十分常见,而大陆头几年很少,近几年才多了起来,例如:
(15)(《奥赛美术馆典藏集》)是喜爱艺术欣赏的你不容错过的典藏集。(《中央日报》1996.11.26)
(16)内心充满寂寞和喜悦交加的我,常有深沉的感动在心中沸腾。(《联合报》1996.11.28)
2.语言形式缺乏统一性
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台湾语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字不统一
这里有繁简字的并存,如“台湾”的“台”,各种书报上就繁简不一;也有同音替代,如“启程”和“起程”;而更多见的,是某些常用虚词的混用。比如,结构助词“的、得、地”,三者的使用在台湾也有大致的区分,且与大陆基本相同,但在使用中却相当混乱,例如;
(17)快,好好的享受一番。(《立报》1996.12.2)
(18)自民国廿四年以来中山堂的古朴典雅,简单流畅,蕴蓄着柔和之美,更是活生生地无言教材。(《中国时报》1996.11.28)
(19)(姚高桥)语带玄机的表示,专案小组已掌握重要线索,相信离破案不远。(《中央日报》1996.11.26)
2)表数不统一
台湾的表数方式比大陆复杂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形式的汉语数字与阿拉伯数字等并用,而它们之间又有混杂,且有不同的混杂方式。
分数的表达最为混乱,比如以百分之二十二为例,我们见到的就有以下八种书写(排印)方式:a)百分之二十二;b)百分之廿二; c)22%; d)二十二%; e)廿二%; f)22%; g); h)。其中f)~h)用于竖写(排)。
基数表达的不统一主要是同一篇文章中经常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时报》1996年11月28日第18版有一篇文章,前边有“七千五百万”,后边又有“一0五六位中国人”;《民众日报》1996年12月2日26版有一文,是竖排的,前边出现了横式的“114(毫克)”,隔几行又有“一百四十毫克”,类似的例子可以说俯拾皆是。
3)译名不统一
外来词语的音译,1949年以前出现的,现在海峡两岸大都共同沿用,如“卢梭”、“沙龙”等,1949年以后出现的,则两岸多有不同,如奔驰-宾士、索尼-新力等。大陆的音译通常以新华社的译法为准,大家有所因依,因此比较统一,而台湾的情况相对要复杂一些,因而译名不统一的情况时有所见。比如,《中央日报》1996年11日第1版中有“泰国总理班韩”,而到了第2版,则成了“泰国总理挽限”相差太远,至于“乔丹”(美国篮球明星)又作“乔登”之类的就更多了。
4)标点符号不统一
这方面,主要有引号与书名号的混用,句号与逗号的混用,以及某些标点符号用与不用的随意性等,以下仅举两个有关逗号的用例:
(20)为侦办方便检察长指示,专案小组将不定时、不定点随需要随时召开。(《青年日报》1996.12.2)
(21)县警局保安队是于前天,在嘉义县漉草乡查获,名为黄喜美的印尼三十二岁女子。(《中国时报》1996.11.28)按,按一般的用法,前一例中的“方便”后应加一逗号,后一例中的两个逗号则不用。
5)书写(排印)不统一
这方面也是相当混乱的,如横排的,有的从右往左,有的则从左往右;竖排的,虽然大都是从右往左,但也有从左往右的。此外,在竖排时,对于阿拉伯数字、外文形式等,有时竖排,有时又横排,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也会前后不一,随意性很强。
3.日语形式的存留
1945年光复前,台湾有长达50年的时间是在日本的统治之下,日据时期,在台湾强制推行日语,影响所及,至于今日,使得台湾语言中保存了为数众多的日语词以及结构形式等,而这些在大陆是没有的。在词汇方面,主要是直接取自日语或译自日语的词语的使用,从电视台的“星星物语”(故事、传奇)节目,到报纸上的“浮世绘”(描绘世俗风情的)短文,从手上的“便当”(盒饭)到邻居的“欧巴桑”(大妈),类似的词语虽非触目即是,但确实为数不少。
以下是“日化”的句子:
(22)警方对张某的说词极重视,已经请他全力协助警方指证歹徒中。(《中央日报》1996.11.26)
(23)各种案件包办,欢迎洽询。(同上)
(24)象征“北师情,教育爱”的钟楼(《青年日报》1996.12.2)
按,例(22)的“……中”在台湾用得十分普遍,这是典型的日语翻版,表示正在进行(详后);后两例中都有述宾倒序,而述后宾前正是日语的一般语序。
4.方言成分的吸收
台湾主要属于闽南方言区,因此台湾语言受闽南话的影响很大,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吸收了不少闽南话的成分。词汇方面的例子如:牵手(配偶)、头路(职业)、三八(女人疯疯颠颠,不太正常)、呷酷(吃醋)等。
语法方面,最典型的是“有”的使用。闽南话中,肯定式的动词前边常带一个“有”字,现在台湾人的口语中,这样的用法十分普遍,如“这三门课程都有成立学会”(某大学教授语),而在书面语中,这样的形式也不乏其例:
(25)警方怀疑对方有涉及桃园县长刘邦友官邸血案。(《中央日报》1996.11.26)
(26)不播有拍到明星住家地址的节目带。(《中国时报》1996.11.28)
闽南话中“无”可以做否定副词,义同普通话中的“没有”,而我们在台湾的报纸上也看到了这样的用例:
(27)目前只是广泛的汇证,并无锁定谁。(《青年日报》1996.12.2)
受闽南话的影响,台湾语言中表领属的结构助词“的”可以不用,例如:
(28)已经代民伸张正义的邵子都,和台湾知府()女儿远走高飞。(《联合报》1996.11.28)
此外,在台湾人的口语中,句尾经常带一个“而已”,如“参观他们的办公室一下而已”(一位出版商语)。“……的样子”、“这样子的”也常说,如“尽管我本人对这个问题有点兴趣这样子的”(一位中学教师语),这都是闽南话影响的产物。
5.其他差异
除前述几个方面外,台湾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还有很多,但大都属于某些具体的形式、表达方式以及表达习惯等的不同,由此,也造成大量的在我们看来比较陌生的语句,以下略举几例:
(29)属于天蝎座的李其芳,在外形上完全不符合天蝎座的长相,反而像极了处女座的美女。(《青年日报》1996.12.2)
(30)用“联想法”或“数字编”等各种绝招,硬是将考试重点塞进去学生的脑袋中。(《光华》1996.11)
(31)这样为了自已的小自然,而破坏了大自然,以现代的眼光看来,是相当不环保的。(同上)
(32)热能消耗相等走路6-10公里。(《中国时报》1996.11.28)
(33)整个“时光球”封箱仪式,在上午十时举行,以极为复古的方式展开。(《中央日报》1996.11.26)
(34)对于有人批评这几年的秋斗,以一种嘉年华会的氛围作呈现,似乎可能因为……(《立报》1996.12.2)
(35)他曾经是一位新闻工作者,所以阅读、收听、收看是生活中的最爱。(《青年日报》1996.12.2)
(36)美国上周末的票房一开出,立刻跌破不少人的眼镜。(《中国时报》1996.11.28)
中華民國國語通常簡稱國語,是指中華民國於1912年立國後由政府規定的國家語言,在全國普及通用,以北京話為基礎。1940年代國共內戰爆發,中華民國政府失利而退守台灣地區,使中華民國國語的通行範圍僅至於台灣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的中國大陸則以同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普通話取代。由於中華民國國語已經在台灣地區獨立發展了50年以上,而逐漸與在中國大陸所使用的普通話出現差異,有語言學家因此將其稱之為台灣國語(或台灣華語)。
因为国民政府迁台之后要求使用国语,台湾人讲的是国语,但不是我们所讲的普通话。因为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但大部分是一样的。区别如下:
A、语音特征
因受方言的影响发音不规范
1、无翘舌音声母,一般都念平舌音声母Z、C、S。
2、鼻音声母N和边音声母L分不大清,一般多念成L声母。
3、把齿唇音声母F发成喉声母H,“农夫”读成了“NONG HU”。
4、如韵母把不圆唇元音发成圆唇元音。“知道”读“ZU DAO”,“吃饭”读“CU HAN”。
5、极少儿化韵。
6、少轻声。
7、声调比较短促(受某些方音的入声影响)。
8、个别字音与普通话不同(有些受古汉语影响)。如连词“和”念“HAN”,学说“我HAN你”
然而,台湾“国语”语音特点固然是很突出的方面,但决定系统对立的因素,主要还是词汇和语法这两方面。这是因为国语的语音规范比较明确,历来的“识字”教育又有“正音”的传统,说话人在语音上的规范意识比较强。而在词汇和语法上,规范模糊,人们的规范意识也比较弱,异变发展在这方面要快一些。
B、词汇特征
在语言变化过程中,词汇是最活跃的部分。两岸由于政治制度,语言环境、社会文化都相差很大,加上长期隔绝不相往为,词汇上表现出很明显的“词语差”。比较两岸词汇现象,显示出台湾“国语”特色的大致有6种情况。
1、可感觉到不是大陆普通话词语,但理解上不形成任何障碍。
如“速食面、录影带、计程车、脚踏车、冷气机、易开罐、人造皮、服务生、存款薄、影评人、店员、邮差等。
2、字面义似乎很清楚,实际不然,往往引起误解。
如:张老师(泛指心理学老师或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人)、街口(义为BLACK)、机车(摩托车)、公车(公共汽车、非公家车)、本科(学校的主要学科,对选科而言),先进(在”各位先进“一语中指在座的听众)。
3、借助于上下文或词素、词义组合上都难理解的。
如:清汤(指女子直而齐耳的短发,有”清汤挂面“一语)。E型女性(一切都追求Excellent的女性);K书(用功读书)。天妇罗(一种外头裹有淀粉一类东西的油炸食品)。寡占(垄断),出缺(主管人有事有病不在职),组织人(忠于职守但缺乏主见和创造性的职员)等等。
这部分还可包括一些国语口语中常用来讲闽南话和客家话的方言调。如:查博人(男人),查某人(女人),才调(本领),三八(神经质、不正经),伴手(礼物),也有借用日语、英语的词。如便当、看护妇,派对,秀等等。
4、台湾和大陆都有、都用的词语,但使用习惯和频率不同。如:a、民众、杯葛、国乐、幼稚园;b、提升、检讨、爱人、高姿态、高工、贩卖、成长、品质。这两组词,在两岸出版的词书里都可以找到。区别在于:第一组在普通话中都有了代替词,现在基本不用了;第二组在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中都是常用词,但词义、使用范围和习惯都有所不同。如:”提升“在台湾“国语”里可以有”知识水平的提升“、”国民素质的提升“等说法,相当于普通话的”提高“。再如”检讨“台湾指总结经验之义。”爱人“台湾指情人。还有”高姿态“指姿态甚高,颇难与人合作。”高工“台湾多指高级工业学校的简称,不指职称。”贩卖“在台湾“国语”中甚至流行”贩卖……生活“这样的用法。有些只是属于中性词,没有贬义色彩。
5、保留古汉语词较多。
6、吸收大陆普通话、闽南话、上海话、广东话的一些词。词语变化同社会变化紧密联系,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词语也相互渗透。如”泡妞、套牢、老公、爱心、作秀、观光、动作、知名度、连锁店、单身贵族“等已在大陆流行开来。”策划“原是贬义的,现在普通话中也有了中性色彩的用法。而台湾国语也吸收了一批普通话词语。如:抓、摘、反思、水平、对口(台湾“国语”地区只用于”对口相声“)等等。”紧张"一词,除共有义项,普通话还用于货物、商品的供应不足,这个义项台湾“国语”原来没有,现在也见于口语和书面语了。
2,关于拼音,台湾原先一直使用注音符号,2000前后改用通用拼音
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中国1950年代以后,汉语拼音被广泛推广,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读汉字,但是在常用语言工具书中标注汉字读音仍旧拼音和注音同时使用。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必须先进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以做为认识汉字字音的工具;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
故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Unicode编码中的“Bopomofo Extended”区。在2000年前后,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之为台湾国语字音拉丁化译音的标准方案,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目前除了台北市以外,已经逐渐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在台湾,把普通话叫做“国语”。细细探究起来,其实“国语”一词早已有之。1902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总教习吴汝伦前往日本考察,见到日本正在推广“国语”,又称“共同语”。吴汝伦回国之后,提出中国也应该推广国语。他以为,中国的国语以北京话为基准。台湾一直沿用国语一词至今。
现在台湾会说国语的人,将近百分之九十。五十岁以下不会说国语的人很少。
在台湾是怎么学普通话的?台湾中小学都实行“国语教育”,老师用国语讲课,学生要用国语回答问题,所以从小就学习讲国语。
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在台湾会讲国语的人并不多。那时候,台湾人主要讲方言——闽南话和客家话。此外,那就是日语。
从明朝以来,大批福建人移民台湾。他们讲闽南话。如今,台湾最多的是闽南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闽南话成了台湾最主要的方言,称为“台语”或者“台湾话”。
后来,来自广东(主要是广东梅州一带)的移民也大批移居台湾,他们讲客家话。如今在台湾,客家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
台湾的原住民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原住民讲南岛语言。
除了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之外,还有占总人口百分之十三的外省人。外省人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大部分都会讲国语。
就语言的“沟通度”(最大指数是1.000)而言,据调查, 在台北,国语的沟通度为0.985, 接近于1.000,差不多是全民共通语;闽南语的沟通度是0.495,近一半,是次要交际语;客家语则为0.001, 仅是纯粹的族群内用语。
在台湾,大部分人既会讲国语,又会讲闽南语。这样的“双语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不过,在我“听”来,这些“双语族”所讲的国语,往往带有明显的“台湾腔”。
也有的只会讲国语,不会讲闽南语(主要是外省人),大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之十一。这些人的国语,则带有原省籍的口音。
大约正是因为台湾的国语“沟通度”几乎达到百分之百,所以我来到台湾,与台湾朋友沟通无语言障碍,讲普通话可以走遍台湾,深感方便。同样,大批台胞来到大陆经商、旅游,也无语言障碍,非常方便。追根溯源,国语在台湾如此普及,要感谢国民党政府当年大力推行的“国语运动”。
在台湾,虽然由于彼此都讲国语,交流无碍,但是毕竟两岸隔阂多年,诸多用语习惯不同,有时要想一下,才明白对方的意思。也有时需要连蒙带猜。还有的时候,蒙也蒙不明白,猜也猜不出来!
大陆普通话与台湾普通话的区别
半个多世纪的隔离,使大陆的普通话和台湾的“国语”产生了不少差异。
1996年,国家旅游协会组团访台。由于我来自两年前发生“千岛湖事件”的浙江省,赴台当日便被台湾记者团团围住,争相提问。我则逐一作了回答。当某电视台记者问到“对‘千岛湖惨案’,大陆方面该如何检讨?”时,我们的何团长忽地站起身来,接过我手中的话筒说道:“这种事件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和地区都不愿见到,但也难以避免的。就总体而言,大陆的治安要比台湾好得多。千岛湖事件发生没几天,3名凶手就全部落网。而台湾桃园县的刘邦友县长,被杀害了那么多天,昨天报上刚说有了点线索,今天又说线索断了,不知你们有何感想?”台湾记者面面相觑,不再提问。
晚宴时,台湾“观光局”的张局长对我说:“可能有点误会了,台湾人讲的‘检讨’是中性词,相当于你们所说的‘探讨’。”
两天后,台湾方面提出晚上与大陆访问团搞个“同乐会”。我们不明白“同乐会”是啥名堂,无人回应。经台方一再解释,方明白所谓“同乐会”,就是我们说的“联欢会”!结束访台的前一晚,台湾方面举行了隆重的告别宴会。“观光局”张局长的致辞很动情,也很得体。只是他讲到“恳切希望大陆的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能成为台湾游客的保护伞”时,访问团无人鼓掌,因为“保护伞”在大陆完全是个贬义词,听上去很是别扭。回到大陆后,与一位台胞谈及此事,他笑着说,“保护伞”在台湾人的口中,是“护佑神”的意思。
以后我留意了一下,发现两岸用语的差异还真的不少。
譬如“质量”这个词,在大陆是评价商品时用的词汇,而台湾人则用作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假若你在台湾人面前谈论“这件衣服质量太差”,他会满脸错愕:一件衣服怎么会有道德问题呢? 大陆人动辄喜欢用一个“搞”字,搞运动、搞活动、搞卫生、搞对象等等。而在台湾,“搞”完全是个贬义词,只用作“搞女人”、“搞见不得人的事”之类。倘若问台湾人“你搞什么工作”,人家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工作也能“搞”吗? 大陆人讲的“秋裤”,在台湾人的口中成了“卫生裤”。大陆人指的“秋裤”顾名思义就是秋凉时御寒穿的裤子,不知台湾人的“卫生裤”是否有清洁身体的功能? 大陆把已婚妇女称为“女士”,而台湾称作“女生”,即使年过半百,也女生长女生短的,我们听了觉得怪怪的。两岸用语的差异,俯拾即是。大陆称“出租车”,台湾叫“计程车”;大陆称“激光”,台湾叫“镭射”;大陆称“网络”,台湾叫“网路”;大陆把“窝心”作为“非常闹心”的意思,而台湾恰恰相反,认为“窝心”就是“非常舒心”„„
近年来,随着两岸的扩大交往,习惯用语也你吸引我,我渗透你,互相影响。特别是大陆的网络用语,大大拉近了两岸网友的距离。“山寨”、“雷人”、“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土法炼钢”、“人肉搜索”等都很快成了台湾的流行语。连刚被大陆发现的“犀利哥”,台湾人也同步关注,同步讨论,并活学活用。短短个把月,便出现了好几个以“犀利哥”为艺术造型的台湾版活报剧。
同样,台湾的习惯用语鸭霸、便当、达人、宅男、杯葛、造势、诉求、飙涨、民调、票决、脱口秀、追星族、狗仔队、老神在在„„也蜂拥而来,连一些台湾人已经丢弃的,也被人捡起来当成了时髦货。
前几天,与一位台湾朋友喝茶聊天。他说,没想到“哇塞”一词成了不少大陆人的口头禅,特别是在一些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里,主持人动不动就大喊“哇塞”,还伴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借以渲染节目的气氛。殊不知,“哇塞”原是流行于台湾的闽南粗话。“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 行为的动词,相当于北京话的“cao”、上海话的“戳”、山东话的“日”。现在台湾懂点自爱的艺人,早就不再使用“哇塞”这种粗俗不堪的用语了。真想向大陆演艺界的朋友提个醒,为了您的自身形象,也为了观众们的耳根清净,别再当众“哇塞”了!
第五篇:台湾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说明 郑安住
臺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說明鄭安住
『番薯毋驚落塗爛,只求枝葉代代湠』是安住推動本土語言傳承、奉為圭臬的座右銘,也是畢生努力的目標。希望藉由官方與民間的通力合作,讓祖先的文化資產,得以在臺灣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繼續流傳。針對劉豐極先生昨日所提「教台語 別太本土?」乙文,因安住與劉先生推動精神一致,平日極為關心臺灣閩南語的推動,亦諳法令規章及教育政策相關規定,在此提出說明,以供各界參考。教育部為加強臺灣閩南語教學人員(含現職教師及教學支援工作人員)之語文能力,提升教學專業素養,確保學生受教權益,將於今年9月25日辦理「臺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若依照『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法』之規定,凡參加教育部辦理之臺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取得中高級以上之能力證明,並經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所舉辦之教學支援人員認證作業(偏重教學專業培訓),取得合格證書者即可取得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人員之聘任資格。至於日後應聘錄取與否,除前述資格及培訓等條件具備外,則仍須由各校公開徵選,並經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後,由校長聘任,爰絕無「考取的話才可以優先錄用」之情事發生,而且教學支援人員若表現良好,並經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者,得免甄選續聘一學年,並以免甄選二次為限。換句話說,表現優良之人員一次最多可以在同一學校連續任教三學年,不見得要「每年一試」。
今年認證將依其程度分為基礎級、初級、中級、中高級、高級及專業級等6級,若能取得較高之認證級數證明,相信日後將有助於提升學校應聘及職場競爭力,且現今校園環境已大幅改變,現場諸多問題,也常讓教學人員深感無力,若能經由縣市政府辦理之認證作業所開設的教學專業培訓,從中學得最新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與資源,相信會讓教學更加有成效,也有助於台灣閩南語的推動。現在是證照的時代,多一張證照,可為自己增添一分的優勢,是人生無形的資產。為了建立語言專業能力,樹立個人專業形象及價值,安住建議有意任教的好朋友,應該即早準備,勇於接受挑戰,以參加語言能力認證做為提升自我實力的途徑。學校的教學人員若能持續精進語言能力,相信對臺灣閩南語的傳承及發揚將會更有助益。
(作者為教育部中央輔導團本土語言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