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妈妈,别把我留在老家散文
1.
近日有一个朋友焦头烂额地跟我请教一个问题,不知道要不要把自己的3岁半儿子送回老家给家公家婆养。我听了后就很疑问,问道:“你们不是带的好好的吗?怎么要送回去?”
她说:“在浙江租的这个房子是十多平米的一个单间,儿子整天就呆坐着,不好动,好像不长,可是回到安徽的老家,他跟邻居孩子玩的又开心又活泼,蹦蹦跳跳的,可能是出租屋空间太小了,就想把他送回老家,空间变大了,就不会这样子了。”
城中村的房子多是握手楼,打开窗户就可以挨到对面的房子。为了安全起见,一般都将窗关得严严实实。白天阳光射不进屋子,大白天的还要开灯才能看得见。
我就说:“为什么不考虑换个空间大点的呢?”她说道:“空间大了,价钱也贵多了,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房子”
我说:“我是不同意为了挣钱把孩子扔在老家给老人带的。宁愿少挣点,也不要让孩子受罪。”
她说:“如果回老家去发展,可是在老家那边工资水平太低了,远远不及浙江这边。这真是让人头疼。”
我说:“你先好好考虑清楚是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要还是挣钱重要。”
2.身边有不少的年轻夫妻生完孩子后就把孩子带回老家给父母养,放假了才回去看孩子。他们要集中精力去挣钱买房,买奶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
这其实是扭曲的价值观,舍本逐末,就算给了孩子丰富的物质享用,却失去给孩子心灵方面的满足,这样的物质供应有什么长远价值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家庭老师,孩子最初的很多行为都是从模仿父母而来的。当孩子缺乏了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我个人是不建议在孩子成长的最初几年就与父母分开的。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宁愿少挣一些钱,也不要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应该在孩子没有成年之前,多点时间陪伴。
现在的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很多:辍学、早恋、青少年犯罪、儿童等等。老人年纪问题,很多时候对孩子的心理变化是没有这么敏感的。当孩子遇到问题了,没有及时解决,就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社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少年,就是因为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缺乏了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一个缺乏被爱的心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当孩子到了青春发育期缺乏父母的爱和陪伴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异性朋友中寻找爱,由于心智不成熟和缺乏指导,往往就在早恋中给自己的身心都造成了长远的伤害。早恋也给一些社会青年留下了侵害的机会。
3.我很感恩我的父母很重视跟孩子陪伴的问题。在我们小时候,不管他们多么忙,都抽出时间陪我们三兄妹一起吃晚饭聊天。吃饭的时候也是妈妈家教的时候,这是亲子关系建立的重要方式。
试想当你的孩子长大的时候,他(她)的记忆里却找不到父母的身影,那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第二篇:别把梦想留在20岁
别把梦想留在20岁
有两兄弟,住在80层楼上,一天两人旅游回来,发现大楼电梯停电了。无奈,两人只好爬楼上去。一路气喘吁吁,到了20层。一合计,觉得背包实在太重,于是就把行李扔在地上。
放下行李,顿觉轻松许多。轻装爬到40层,两人又开始累了,于是就互相指责对方为什么没注意到停电通知。
吵吵闹闹,两人爬到了60层。这时他们已经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再没有继续指责的力量,于是两人互相搀扶着。
爬到了80层。终于到家门口,两人欣喜若狂,却忽然发现:钥匙,被扔在了20层的背包里。
这座大楼,不就是人生吗?
20岁前,我们怀抱梦想,蹦蹦跳跳的,虽然疲倦也不自觉。有许多的雄心壮志,等着我们去实现。20岁时,我们想:要早做打算,要规划人生。于是凭借想象,扔掉了太多梦想。40岁的吵闹和遗憾,60岁的沉默与豁达,都抵不过80岁回头看的一刹那。
那一刹那,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曾梦想的、追求的很多东西都被扔在了20岁。
梦想,就像我们最重要的财宝,却在不经意中被抛弃。我们习惯性妥协,却不知道每次妥协,都是对梦想的一次摧残。当我们因为懒惰、胆怯、世故等原因退缩时,我们的梦想,就扔在了20层。
不要轻易放下你的背包,不要随意抛弃梦想和希望。无论走到哪里,梦想都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不要把梦留在20岁,因为它太过珍贵,不要轻率地将其埋葬。
第三篇:老家四季散文
我的老家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大泽山南麓,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秀丽村庄,村子的“龙湾垂钓”享有“平度八景之一”的美誉。老家的一年四季呈现出别样的美丽。春天来了,柳树绿了,桃花开了;夏天来了,布谷鸟叫了,牵牛花开了;秋天来了,苹果熟了,山菊花开了;冬天来了,寒风吹了,雪花开了。细细想来,老家真是美在四季里。
老家的春天。群山桃红柳绿,百花盛开。杏花刚谢,桃花又开;樱桃花刚落,苹果花又开;还有那有名无名的花儿点缀其间,整个山峦变成了一片花的海洋。登高望远,满眼尽是花开的喜悦,美不胜收。假若身临其境,那是另一番景致,走进了万花丛中,整个人儿几乎被鲜花包围了,香气袭人,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那一片连一片的洁白的苹果花,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春风吹来,草木绿了。柳树绽开新芽,碧草绿满山坡。山上绿了,坡里绿了,村庄绿了,就连河岸的柳树也绿了。这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绿,蜿蜒成了绿的波涛。那是醉人的绿,着实让人心儿醉。
老家的春天里,蝴蝶在蹁跹,蜜蜂“嗡、嗡”地绕着花儿转,燕子在呢喃着叫春天,村子的红男绿女说笑着穿行在田野、果树间,悠长的牛歌飘荡在茫茫的田地间,整个田野、村庄充盈着多么浓郁的诗情画意啊!不,这就是一幅自然、灵动的乡村春色图。
老家的夏日里,知了在歌唱夏天的到来,高一声、低一声地叫;孩子们听着知了的叫声,紧追慢赶地去粘知了;布谷鸟绕着金色的滚滚麦浪,在“割谷、割谷”地叫;布谷鸟一叫,成熟的麦子就该收割了,夏日里的一片片金黄,也是夏日里的一道道风景,微风吹送,翻卷起一轮又一轮黄色的波浪,手拿银光闪闪的镰刀割小麦的镜头一闪而过,不见了往日里的镰影刀光,代之而起的是一辆辆收割机在滚滚麦田里欢唱,伴随着隆隆机声,似黄色波涛一样的麦粒已流进了晒场,夏日的麦香也是老家的一道风光。
夏日的的牵牛花张开了甜蜜的笑脸,朝着我微笑,记得夏日里回老家的时候,到了街门东侧一隅,一束束牵牛花“牵”住了我的双腿,吸引了我的眼球,攫住了我的心,我知道有“夏养牵牛”之说,在夏天群芳争艳的百花园里,牵牛花是十分受宠的,我忍不住上前用手轻轻地触摸了一下牵牛花,她害羞似的微微动了一下,我也只好就此作罢,不忍心掐下她,因为她在吹着“喇叭”,歌唱家乡夏天的美丽。
炎炎夏日里,正当人们焦躁、干渴、烦闷的时候,老家的大樱桃、小樱桃、杨梅、西瓜、甜瓜、黄瓜一齐赶来登门了,这是特意赶来为乡民们消暑纳凉的,琳琅满目,到处都是。今年夏天回老家吃的最多的是樱桃,每每品尝樱桃的时候,我总是在仰望或想象着老家那一片片樱桃林,其实我是在咀嚼着老家的夏天和浓浓的亲情。
老家的夏夜那是浸润着过去浪漫的余韵、张扬着现代屡屡气息的美妙夜晚。如今的夏夜,老家人仍有围坐在一起说古典的,说者仍带有过去老家说书者的遗风,说得津津乐道,听者也像过去听书人那样鸡啄米似的点头,听得津津有味;如今老家的街头巷尾,大多是凑到一起唠家常的,唠唠天气,聊聊家庭,拉拉儿女的孝顺,还要借着夜光讲村野乡邻的奇闻怪事,还要侃侃沙场阅兵、九寨沟地震、特朗普访华……家事、国事、天下事一股脑融入这浓浓的夏夜里,乡话的余韵也慢慢消失在这夏夜里。
老家的秋天,那是迷人的季节,也是果农们心中充盈着丰收希冀的季节,他们心中最喜的就是秋季的收获。带着晨露、披着月光,奔忙在散发着浓郁丰收味的希望田野上,采摘着苹果,捶打着秋粮,田野里不时爆发出阵阵男女果农的欢笑,笑意写在脸上。
他们的笑意里蕴含着不小的内容,笑意里定有那一串串挂满了枝头、压弯了腰、偷偷朝着路人笑的苹果,大大的、红艳艳的红富士苹果着实惹人爱。如今的果农们都像那小老板一样,花钱雇人摘苹果,邻里互帮摘苹果,摘着苹果装满了一摞摞纸箱,一箱箱苹果装进了一辆辆大卡车,换回的是一叠叠钞票,塞满了果农们的腰包。大卡车启动了,满载的不仅仅是苹果,更是果农们的欢乐。
笑意里也有那一嘟噜、一嘟噜像珍珠、似玛瑙的葡萄,老家的葡萄美丽着老家的秋天,老家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林果之乡,一进村庄,放眼望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植了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葡萄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到了秋天硕果累累,沉甸甸的葡萄挂满了枝头,美不胜收,也为乡村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曾令多少游人和周遭乡村百姓羡慕不已。近年来,老家的果农们从国内外纷纷引进了很多葡萄树苗,葡萄架下染上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呈现着一个多彩的世界,“龙眼”“玫瑰香”“泽山1号”“泽山2号”“巨峰”“红提”“红意大利”“金手指”等应有尽有,目不暇接。细细品味着各个品种的葡萄,似乎是品尝着改革的甜头,从口里甜到心里。引进了新品种的,价格也猛增,原来每斤葡萄只卖1元、2元钱,现在每斤都卖到3元、4元多,经济收入年年增,收获的不仅仅是葡萄,更是一种好心情。葡萄架下还装满了秋天的浪漫,到了秋天,老家的大人孩子嘻嘻哈哈地围坐在葡萄架下,吃饭、喝茶、赏月、聊天,享受着葡萄架下的天伦之乐,那是另一种浪漫,天空中皎洁的月光斜照在熟透了的葡萄上,约明约暗,一嘟噜一嘟噜鲜艳的葡萄,似玛瑙,像珍珠,煞是好看,特别诱人,品着葡萄,酸甜可口,沁人心脾,感觉味道好极了,心情自然好极了。
老家的冬天里,那是另一种色彩,处处洋溢着闲适的色彩,老家人身闲心却不闲,大街小巷、集市上,就是老家的男女老少休闲放松心情的好地方。单说那“三八”集,就是老家一股“冬日里的暖流”,使冬日的东西大街灵动起来,“隆隆”的三轮车、摩托车开进了集市;外面的日用百货、菜蔬瓜果走进了集市,欢快的男女老少涌进了集市;冬日的集市超越了春夏秋的热闹,不知是冬日热闹了集市,还是集市温暖了冬日。反正老家冬日的集市分外热闹,有因生活急需赶集割肉、买菜的,有赶集买油盐酱醋的,有到集上捡便宜似的买东西的,也有专门到集上找着熟人拉呱的,还有闲着没事到集上看光景、凑热闹的,整个集市就像一条浑身舞动的长龙,十分灵动。
老家的冬天还有一大美丽的景观。茫茫飞雪飘向了山峦,周围的群山披上了银装,“状元石”“石牛”“石婆婆”们统统换上了洁白的新装,增添了老家冬日里的妩媚;飞雪飘向了田野,田野一如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洁白无瑕,十分美丽;飞雪飘向了大树,500多年的古槐就是一道天然的美景,巨大的雪挂、超然的盆景,这是想象不到的景致,就悄然地走进了老家的冬天;飞雪飘向了村庄,一座座瓦屋披上了“百草岭”,错落有致,美丽之极,置身于老家的冬日里,定会给你带来美好的享受。
老家的春夏秋冬,别具一格的四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老家四季,令人向往,令人着迷,也让人嵌入深深的脑海里……
第四篇:老家庭院优美散文
在未搬进城之前,我家在乡间有一处庭院。前院、后院、中间是红砖砌的砖木结构的房屋,正房的旁边是牛栏和猪圈。老牛站在栏中悠闲地嚼着草料,时而反刍打一个嗝,好像提醒人们它还在栏中,是否让它去寻找草场,饱食一顿。猪圈里的猪,哼哼着,拱拱猪糟,做出急欲进食的样子。牛栏和猪圈旁边有堆草垛,宝塔形的,下边的稻草已经拉出了一个大缺口,地下落了许多谷子,大鸡、小鸡用爪子拨拉着地皮,低着头啄食。院门口有只大黄狗,懒散地睡在那里,等待主人的号令,时刻警惕着,守卫着这扇大门。大花猫咪咪叫着,跑进跑出。此时,孩子们在门前次弟出现,他们揉着刚睡醒的眼睛,鼻涕还吊在嘴上,显得懒散,龌龊,妻子从屋内走出来,提起这个胳膊,拎起那个耳朵,让他们到厨下去洗脸梳头打扫卫生。灶下已燃起熊熊柴火,锅里的热水在翻滚着,屋顶上的烟囱里飘出了袅袅炊烟,这烟随风飘进了河边的竹林。农家生活的一天,如此揭开了序幕。
乡居生活是有趣的。庭院内栽有柿子、柑桔、香橙、枣子、石榴等果树,每年春上开花,夏秋收获果实,全家人可以一年四季尝到果鲜。后院还有块小菜园,每次回家我读书写作累了,总爱踱到菜园内看那些正在生长的瓜菜。当我轻轻地移开园门,一股特有的藤香就扑鼻而来。我在青绿的瓜藤旁边,东摸一下,西摸一下,在瓜藤林里,我一边穿行,一边吟咏,得意时还免不了揣摩瓜藤的弯曲、盘旋……于是,一篇篇抒情散文,便从这时候自然地展开,遥遥中仿佛真有生命不老的天堂,从那里不停地传来又绿又亮的歌声。
早年,妻子在乡村还包了几亩责任田,我逢年过节回家总得帮衬帮衬,当我扛着锄头从院门走出,走进前方的田野时,心胸感到格外的开阔。田野是没有范围的,我的眼光没有阻挡地望去,水稻在微风中摇曳,麦子波浪起伏,油菜花金灿灿地开着,把大地染成一片金黄,多么浩荡的原野啊!它盛满了红、绿、黄、紫等各种颜色,就像画家笔下一幅斑斓的画展。这种感觉只有住在农家小院里的人才能真正地感觉到。
乡居生活是丰富的、多情的,黄昏时刻,夕阳洒在西边的墙壁上,好像抹上了一层橘红色。这时,人归家,鸟归巢,家禽家畜也先后回到了它们的圈内。小院内,当人的身影在动物中间交错相映时,才真正显示出这家庭院的丰足。其实,所谓人丁兴旺并非是一张换一张人的面孔,还有动物,那些家禽家畜也是家的成员。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家,把个小小庭院搅得鸡飞狗叫,人语喧哗,一派勃勃生机。
累了一天,妻子还是不能偷闲,她还要生火做饭,侍候孩子吃饭、洗澡、睡觉。还有我这个老小孩,她更是厚爱有加,她看我累了,收工回来后,又是煎鸡蛋,又是买老酒,当我吃饱喝足之后,她还打来热水为我泡脚解乏。
夜深了,在菜园的一草丛中、石头下,传来了“纺织娘”的叫声,它伴和着那些远处田野的蛙鸣,组成了一曲大合唱,如行云流水,如水袖轻扬。置身其间,住在这小院里的全家人都醉了,大人小孩睡得很香。
第五篇:我的妈妈情感散文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跟随父母在父亲工作的农场生活,我们一嘴的山东话,总成为当地同龄人的笑柄。每当听到人家大声喊“妈,妈妈”的时候,我就是满心的羡慕和嫉妒。急匆匆地跑回家,扑到娘的怀里埋怨为啥人家都叫妈,只有我们姐妹叫娘,娘则用袖口擦着我额头上的汗珠,轻描淡写地说:叫娘亲呀!
于是娘比妈亲,在我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待到长大后通过相亲认识了现在的夫君,夫君家是农村的,娘一视同仁地对我说:你要先跟他说好,如果真的有结婚的那一天,一定要答应可以轮流在娘家过年,你娘家没有兄弟,女儿像儿子一样的用。
夫君不敢轻易做主,于是打电话跟他的父母商量,说实话,我以为夫君的父母肯定不会同意的,毕竟在农村,儿子回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父母的权利,是绝对不允许抢夺的。
但夫君很快传来他父母同意的消息,这着实让我意外。欣喜之余,对当时那个瘦瘦的、丑丑的、没有房子,没有存款的他顿生了很多好感。认识刚刚月余,我们就定下婚约,不足百天,我们就花九块钱领取了结婚证。领结婚证的日期是1998年的6月5日,我到8月才第一次跟夫君去他家,当时我什么都不懂,拎着一些精心准备的礼物就去了。路上还问夫君,到了需要改口吗?夫君看着有点胆怯的我,安抚我说:不用必须,你愿意就改,不愿意就喊大姨。
结果我一去,就看到满院子的人,大家一拥而上,把我团团围住,夫君挨个帮我介绍,这个是大姑、二姑、三姑,这个是大姨、三姨、四姨、老姨,还有三婶、大妗子,二妗子,老妗子,还有三叔、大舅……我像鹦鹉学舌一样挨着叫,却一个也没有记住,终于轮到夫君的父母时,那么多人围着我,看着我,我的脸腾的红了,嗫嚅了半天,跟蚊子哼哼一般地喊了一声“大姨,叔叔”。
夫君的父母很开心地大声答应,然后一大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饭。之后夫君跟我说,他父母原本以为我会改口的,没有想到我没改。还说没事,慢慢习惯了就好了。夫君的话里没有一句埋怨,但我却很不好意思,于是再次跟夫君回老家时,鼓足勇气,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爸”。
其实,我是藏着小心眼的,我仍然记得,娘比妈亲,那么我叫这一声“妈”,实则是把她当婆婆看,并不敢奢望她和我会像亲生母女一样彼此疼惜。
夫君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看我叫“妈”,于是他也叫我娘“妈”,这样,结婚之后的我们,各自多了一个“妈”。
我和夫君像所有的新婚夫妻一样,从爱情走向婚姻之后都会感觉到无所适从,在一旁单独居住的我们,并没有什么甜蜜的二人世界,而是经常吵架。我们各自高八度的嗓门,真是变成收音机的电波,让整个楼都听得真真的。但我们吵架不骚扰双方父母,凡事自己解决,今天晚上吵破天,第二天依然过正常的日子。
婆婆上有老下有小,不能经常过来,我们会偶尔回去,也算相敬如宾,相安无事。直至我怀孕、生子。婆婆安顿好家里,才赶过来伺候我的“月子”。因为相处很少,我们之间甚至有点陌生,很多话,她不好意思跟我说,就让丈夫转达;很多活儿,我也不好意思跟她说,总催促丈夫去做。婆婆这时发挥出她的勤劳能干,把我乱乱的小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看着我因为奶水稀少,总是愁眉苦脸,还不停地安慰我,说没事、没事,还说没有奶,孩子一样可以长大,让我不要有压力。
孩子的尿布她洗了,我的内衣则藏着不让她洗,找不到她就主动问我,非要帮我洗,看着她拿走,细细地清洗,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妈和娘没有什么不同,她疼我,也会像疼她的孩子一样。通过这一件小事,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之后因为孩子,婆婆来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她每次都带很多笨鸡蛋,还有很多家里自己种的小米、白面,甚至还会带馒头和蒸熟的红薯。当时自己还没有车,她需要公公骑摩托车送到她镇里,然后再坐公交车到市区,到了市区我们再打车去接她。这样需要倒很多次车,我当时真不懂为什么要带这些,市区那么大,那么繁华,什么没有卖的呀!而婆婆则只是淡淡地说:我带来了,你们就不用花钱买了。
一句话说得我脸很红,我只想到接婆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麻烦,而没有想到,负重前行的婆婆,她只是一门心思地替我省钱,一门心思地帮我过好日子。
慢慢熟悉了之后,我也会给婆婆偶尔打打电话,聊聊天,有时我和夫君吵架了,不告诉我的父母,也要告诉我的婆婆。我发现,告诉她比我告诉我娘管用,我娘每次只知道说我,数落我,然后在夫君面前替我道歉,而婆婆则是一直宽慰我,然后很快致电给夫君,将他一顿臭骂。
但即便如此,在我的心里,婆婆还是妈,是跟娘不一样的人。那一年我娘下楼时扭伤脚,正好夫君在家,他毫不犹豫地用瘦弱的肩膀背起胖胖的娘,嘴里还说着:妈,你坚持一下,很快就到医院了。伏在他背上的娘一直念叨,你放下我,放下我,你这么瘦。而我则急得一直哭,根本没有注意到夫君每下一个台阶就会颤抖不已的双腿。
之后娘跟我说,让我不要再任性,将心比心,不要总是欺负夫君。听到她这样说我,我才意识到,对于夫君来说,妈和娘是不是也不一样呢?可他的所作所为来说,他决定是将妈和娘放到同样的位置去疼惜,那么我又怎么能将“妈”放到第二位置呢?
紧接着,婆婆因为腘窝长了一个囊肿需要手术治疗,我从住院到她出院就一直在医院照顾着,手术前宽慰,手术后贴身照顾,当我帮她擦臀部的血迹时,婆婆很不好意思,我轻唤一声:妈,我可以,这是我应该做的。
婆婆出院后,我因为旧疾复发住院,婆婆很自责,逢人便说是她拖累了我,把我累病了。当我出院,回老家看望她时,她拖着病腿一直忙东忙西,我去帮忙她却说什么也不让我做,一直念叨我让我去休息,她没事,她很好。
中午躺在婆婆提前晒好的充满阳光味道的被褥上午休,婆婆公公一家人在旁边屋子聊天,他们高声一句,低声一句的,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我知道,在这个家,我是一个外姓人,但并不是外人,在他们的心里,我就是他们的孩子,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婆婆所在的村子是一个很小的村子,婆婆为了将原本很好的房基地让给需要结婚盖房的大孙子,就搬到村边,盖了三间砖房,守着鸡房菜地过日子。原本我是感觉这房子太偏僻了,四周邻居很少,很少有人上来闲话家常,这样公婆的日子会很冷清。
但婆婆和公公却不这么想,院子里的鸡房里,养着一千多只鸡,公婆两个人,配合着粉碎鸡饲料,除鸡粪,然后婆婆喂鸡,公公去卖鸡蛋,闲暇之余,还将院子中的小菜畦弄得生机盎然。每次回家,能摘的都摘,能带的都带走,而婆婆公公穿上我们买回去的新衣服,一边数落我们乱花钱,一边故意站到街道旁,主动跟南来北往的乡亲打招呼,炫耀自己的这份欣喜。
前段时间奶奶婆婆病重,我们一次次地回去看她,每一次都会问奶奶想吃什么,爱吃什么,需要什么。婆婆则有些歉然地说,这是他们的义务,还让我们受累。我说,孙子辈疼惜奶奶是应当的,这也是替父母分忧呢!有何不好呢!
记得看到奶奶虚弱地躺在炕上,属于她的时间越来越少,大家的挽留都是那样的徒劳,我忍不住流泪了。回到婆婆家,我下意识地唤了一声“娘”,婆婆也是下意识地答应了。在我心里,“妈”和“娘”是一样的,她们都是自己的亲娘,都把自己捧在她们的手心里。
我跟娘说了我对婆婆的感谢,娘对我说,这样就对了,多一个像自己一样爱着孩子的人,是孩子的福气。她还说:娘和妈原本就一样亲呢!娘还说:你看,你婆婆对你好,为什么呢?是为了让你们两口子都好好的,这样你对她儿子也好,究其根本,她还是最爱她的儿子。有些媳妇想不通,凭啥儿子都结婚了,你还一心想着儿子呀!其实,你就想想,对于自己的夫君来说,多一个爱他的人,不是很幸福吗?换换位。比如我对姑爷好,也是为了我闺女呀!这都是一样的。虽然出发点不同,但爱是相同的,转了一圈,都是为了爱,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娘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是呀,不管为了什么而爱,付出了爱,就是无私的,就是伟大的。又想起前不久的一个电话,婆婆和公公两个人吵架了,婆婆嫌弃公公干活不要命,临到中午了,也不吃饭,自己一个人把一大堆土都摊平了,累得一下午都不舒服。婆婆说,没法和他生气,这日子真没法过了。我则笑笑说:爸不是舍不得让你干吗?人家一个人都干了,不也是心疼你嘛!
婆婆听了,半晌没说话,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不是都老了嘛,也不服老。
挂断时间之后,我想了很久,婆婆跟我唠叨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每一次她絮絮叨叨地可以说上一个小时,偶尔会抱怨公公如何如何,偶尔也会叮嘱我要如何照顾大树,有的时候我听了,就忘记了,就像我娘经常对我的唠叨一样。同时,我又非常珍惜,如此的吵吵闹闹的,唠唠叨叨的,不就是娘吗?
还记得那年婆婆公公来我家过年,我特意安排双方父母一起去饭店吃年夜饭,偏巧三十那天下午我值班,待我下班已经六点半了,我骑车匆匆赶去饭店,饭店大厅里,一团喜气洋洋,各家都是推杯换盏,好不热闹。当我来到我定的雅间时,看到一大家人都在闲话家常,一桌子的菜,原封未动。我看到忙说,咋不吃呢?我有点就够。我娘看着公公说:你爸说了,上班辛苦的没有回来,谁也不能吃。娘这样说着的时候,公公婆婆连忙安排夫君帮我整理碗碟,然后几乎所有的人,老老少少,把他们认为好吃的,都堆到我的碟子里,看着这一大家人,我忍不住流下眼泪。
慢慢地,我也步入了中年,双方父母已经年近七旬,每个人都身体不好,需要定期检查,常年吃药。但我有时感觉挺幸福的,他们都在,不是吗?我现在已经懂得双方父母的不易,我会慢慢地回报他们的抚育之恩,我相信,此刻我的懂得,对于双方父母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娘和妈最近都有点抑郁的倾向,但凡是遇到一些小事,她们就总是走不出来,自己很辛苦,我们劝慰也没用。但即便如此,两位母亲依然记得爱我们——即便忘记自己,忘记全世界,也会记得爱我们。我也有点小苦恼,我不知道到底如何爱他们,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那日晚饭后,我问夫君,夫君说:你希望你儿子咋样对你呢?我不经大脑就说:他好我就好呀!夫君敲我脑门一下,你真是笨蛋。
说着夫君又要像遛狗一样地遛我,我则心满意足地跟着,一只手被他牵着,一只手拨通了婆婆的电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