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后题答案(整理好的)

时间:2019-05-15 10:1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课后题答案(整理好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课后题答案(整理好的)》。

第一篇:教育学课后题答案(整理好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地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构成教育的因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共有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5、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教育的历史发展为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生教育)(1)原始社会形态的教育特点a、教育是在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b、教育没有阶级性;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特点: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c、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3)现代学校教育的教育特点: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c、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4)学习化社会的终生教育的教育特点:a、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之中;b、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用什么促使建立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8、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生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贡献:孔子《论语》主张“有教无类”,强调“因材施教“《学记》。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10、近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贡献:英国培根 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卢梭爱弥儿人性本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教育应该是自然的,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育自然人。裴斯泰洛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手都得到发展。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

11、马克思教育学诞生: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教育学》

1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丰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3、当代教育学理论及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把论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并付诸行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首席代表,认为教育本质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生产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性质及教育相关内容的选择,反过来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可以加速民主进程。(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发展有制约作用表现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教育具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概念(2)改变人们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家舒尔茨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是资本的形态,是人的资本形态。

4、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一方面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另一方面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方面教育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教育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特征: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功能有: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6、学校文化的形成:(1)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和改造的过程(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是一个良好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意识的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是有意识培养人的社会实践,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教育是有意识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实践。(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的战略地位?1教育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现三个代表的思想重要领域。

9、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5、建立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0、教育现代化?内容?

教育现代化: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的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教育观念现代化、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科学的进行教育的出发点,要求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中进行,同时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要求教育必须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2、人的身心发展指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在教育学上它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身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包括身体的发展的心理的发展两方面,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中,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抓住人的身心发展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观点有哪些?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典型观点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遗传决定论高尔登(英)、霍尔(美)人的发展使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环境决定论华生(美国)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二因素论吴伟士(美)施太伦(德)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学校教育。

6、遗传素质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集体的构造、形态、感官的神经类型的特征等。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它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它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但是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7环境是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8、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

(1)学校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3)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的发展个性的功能。

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子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莱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0、少年期的年龄特征:身心变化剧烈,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愿望。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个体身心两方面向成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建起了对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11、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尊重、支持和引导少年独立的要求,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其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1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使青年认识时代的要求、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第四章教育目的

1、(1)教育目的: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和专业的培养要求,(3)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4)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5)它们之间的关系: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②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二者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③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实现,而教育目的则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2、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③教育目的评价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一是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康德,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依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的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观点是: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②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③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④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物质基础;⑤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①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②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使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有理想、诱导的、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⑥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①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③教育木的实现途径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8、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1)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要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或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2)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9、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德、智、体、美、劳动技术。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联系表现在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什么是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答: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几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基本内涵是: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1、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地位)。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2、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答: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老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它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素质教育认为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人,是教学实践的客体,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它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作为评价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意识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知识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的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13、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①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②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①充分发挥政府作用;②家答教育监督力度;③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④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沟通和衔接。(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①改革内部管理制度;②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③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⑵教师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简述教师的作用。

⑴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关键性作用;⑶教师是人类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1)教师的一般角色:传道者、受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复杂性和创造性:是由教师劳动目的、过程地复杂性和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②示范性: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③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5、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 答: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内容有: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②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③具有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锻炼;言行一致。

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答: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7、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

答:①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②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③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⑤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⑥较高的教育机智;⑦教育科研能力。

8、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素养?

答: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

9、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答:

一、国家和政策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①加强教师教育;②制定法律法规;③提供经济保障;

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①加强理论学习;②加强教育科学研究;③不断反思;④加强实践锻炼。

10、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和发展需要的人;①学生是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性;②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和发展的需要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性的不成熟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得培养人的社会活动;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一方面是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决定的。

11、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12、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人身权(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我国学生的权利主要是由《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文件规定的。

13、《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4、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进行保护。

15、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的义务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6、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积极特点:

1、智力发展水平高

2、进取心强

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

4、思想活跃缺点:

1、自我中心。依赖性强

3、心理承受能力差

4、娇气十足

17、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答: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与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儿童转。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事实,结果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

18、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答:第一,教学上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第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的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上和人格上。第六章课程

一、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其内涵有:

1、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总类。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按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学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按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社会、知识、学生是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1、课程理论的萌芽:①我国周代就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传授;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对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目标及其作用详细的记载;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②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

2、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①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了教育学界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为课程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②泰乐在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

3、现代课程理论:①学科中心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应是人类文化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课程的设置原则是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代表人物:美,布鲁纳;施瓦布;②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为基础来编制课程。具体又分为:卢梭代表的自然主义理论;杜威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理论;罗斯杰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③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5、课程计划是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的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的制定的依据施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发展水平。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周学时安排。

6、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3、以学生的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4、以课堂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7、课程计划对教师指导意义与要求: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8、课程标准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9、课程结构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内容。

10、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答: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2、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3、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验教学质量的依据;

4、全面系统的理解课程标准。

11、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12、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作用有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3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13、教师怎样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答:

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以及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对其正确理解和大体掌握;

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贝壳使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来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3、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等,都应给予重视;教师讲授应以教科书为基本依据,不脱离教科书,但又不照本宣科;

4、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情况,灵活引进有关学科的新知识;5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4、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答: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之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也叫素材性课程资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

15、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答: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16、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p144

17、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主要有: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18、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答: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它的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本身;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做出贡献;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9、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各自的步骤有哪些?答:

一、目标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评价原理可分为七个步骤:

1、确定教学计划的目标;

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个目标;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

4、设计呈现情景的方式;

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课程原理可分为四个步骤: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结果”转到“课程计划实际结果”;

三、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四、CSE评价:包括四个步骤

1、需要评定;

2、方案计划;

3、形成性评价;

4、总结性评价。20、简述我国当前课程的基本情况。

答:

1、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2、课程过于强调学位本科、科目过多和整合缺乏;

3、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5、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2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22、谈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答: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目标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位本科、科目过多和整合缺乏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合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合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记学生的适应性。

2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

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制度保障;

4、建立本校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6、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成功。

2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有:

(一)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高中阶段课程设置:

1、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2、以分科为主设置课程;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课程;

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5、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

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它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内容;高中教育阶段它包括研究性课程、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

26、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

学习领域课目必修学分选修学分1选修学分2 语言与文学语文 1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课课程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学校根据当地对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本类课程学生至少获得6个学分)外语10 数学10 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8 历史 6 科学地理 6 物理 6 化学 6 生物 5 技术(含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8 艺术或音乐、美术 6 体育与健康体育11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15 社区服务2 社会实践 6 第七章教学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答: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地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道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它的含义有: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师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和智育有什么关系?

智育师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3、教学的意义(1)教学师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中学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基本观点。

答:教学过程师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发展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孔子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思孟学派《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古罗马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夸美纽斯感觉、记忆、理解、判断。赫而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席勒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6、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①间接性与简捷性;②交往性与实践性;③教育性与发展性;④引导性与指导性。

7、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1)直接检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①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②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8、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可划分为: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0、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与使用要求是什么? 答:我国目前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使用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义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③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的勇于实际;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地运用。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实质教学要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时宪书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主义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有: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质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它的基本要求有:①书本的知识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机能训练的关系。

11、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答:教学方法使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年龄特征;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征。

1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讲授法基本要求①注意启发诱导;②认真组织教学内容;③讲究语言艺术;④要组织学生听讲。(2)谈话法①要做好提问准备;②要善于启发诱导;③要做好归纳小结;(3)讨论法①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②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③讨论结束作好小结。(4)读书指导法①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③加强评价和辅导;④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5)演示法①作好演示前准备;②要使学生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③讲究演示方法。(6)参观法①作好参观准备;②参观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③参观后及时总结。(7)练习法①精心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②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8)实验法①作好实验准备;②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③做好实验小结。(9)实习法①做好实习准备;②做好实习指导;③做好实习总结。

15、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是什么? 答: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主要有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

13、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答: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答: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巴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以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相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有:①有严格地制度保证教学地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有:①难以因材施教;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缺乏灵活性。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备课基本要求有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②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2)上课基本要求有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组织有效;

⑤体验积极(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基本要求有①课外作业的形式;②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③及时批改作业。(4)课外辅导基本要求有①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②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③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④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5)教学评价

17、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类型:

①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上午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在一个答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评价。

②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学生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与评价。

③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根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它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绝对性评价是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成绩,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18什么是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答:学生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指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适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考查和考试。

19、常见的教案有提纲式、讲义式和综合式。第九章班级管理

1、什么是班级?班级的地位和作用。答:班级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案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2、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班级管理的功能:(1)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校效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什么是班主任?中学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118页)。

答: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的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4、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答:(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是这个集体的灵魂。(2)班主任是班级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5、班级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6、班主任应该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工作计划。答:(1)明确教育目标的要求,认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2)分析班级情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需求。(3)构思班级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4)就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交全体学生或班干部讨论,由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确定班级活动计划的思路。(5)将比较完善的活动计划写成文字,并予以公布。

7、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机构建设与任务落实;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8、么是操行评定?一般步骤。

答:操行评定是按一定标准,以等级或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作出的评价。一般步骤是:①动员与准备。②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③平等结果的分析处理。④评定谈话。⑤写好操行评语。

9、么是班级管理原则?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哪些?如何贯彻?

答:班级管理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1)科学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做到:①了解和研究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②了解和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2)民主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做到: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③吸收学生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3)自觉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做到: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②健全学生的自我管理机构。③选拔和培养自我管理的骨干。④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规章制度。⑤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4)整体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做到:①树立全局观念。②协调各种因素,保证学生的成长。③分工协作,统一指挥。

10、班级管理的模式主要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11、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建设班集体,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学习与生活指导,组织班会,协调好多方面的关系。

12一个好的班集体主要特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3、班集体的作用:(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4、联实际谈班主任如何建设班集体。答:(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3)形成良好班风。(4)加强班级常规管理。(5)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6)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5、优等生、中等生后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教育? 答:(1)优等生的特点: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异,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容易产生优越感,容易滋长自满情绪,嫉妒心太强等。对优等生的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中等生的特点: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对中等生的教育:首先,班主任要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其次,根据中等生的特点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教育。第三,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3)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教底;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后进生的教育:关心热爱欲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16、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答:一是学习指导。①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二是生活指导①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②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③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④指导学生遵纪守法;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7、什么是班会?班会有哪些特征、种类?答: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的特征: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班会一般有三种:常规班会、生活会、主题班会。

18、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怎样组织主题班会?答: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有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等。主题班会的组织一般包括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1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的关系:(1)协调学校内部各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①协调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②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③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2)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3)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20、班主任应如何协调与科任教师、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

答:协调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应加强与任课教师的配合与协作,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教育中作用,共同把班级工作作好,班主任要协同科任教师形成统一的教育要求;协调科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沟通科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协调与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班主任要认真贯彻学校教导工作计划,努力与全校行动协调一致;依靠学校各级领导,搞好班级工作;协助学校领导制定并贯彻执行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

21、班主任应如何协调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答:搞好家访;开好家长会;搞好通讯联系。

22、家访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明确家访目的;确立坦诚、平等、合作的态度;家访要经常、全面地展开,避免告状式的家访;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争取科任教师的参与支持。

23、班主任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答:(1)利用客观环境教育影响学生;(2)利用社会信息教育影响学生;(3)利用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影响学生;(4)利用社区中的人才和教育基地教育影响学生。十章教育科学研究

1、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是么?

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者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意义:

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2、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3、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障

4、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2、教科研的类型与特征?

类型:根据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

2、根据研究的功能分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3根据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4、根据研究使用的主要方法可分为历史、描述、比较、实验、理论研究等。

特征:

1、研究范围的广泛性

2、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4研究方式的人文性5研究论证的复杂性6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和可传播性。

3、教育科研应遵循的原则?含义?

1、客观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性原则一般原则为伦理性发展性科学性有效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对待客观事物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不能先有结论,再有资料加以印证。

2、系统性原则研究者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的方法,从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个系统各要素的关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者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实践开展研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基于实践发展理论。

4、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者从研究的目标、内容到方法,都必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4、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大环节。

4、简述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1、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2、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

3、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

4、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5、研究文献收集的原则?方法?

1、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先查最近的文献再查过去的文献

2、在范围或数量上应有所限制,收集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文献。

3、从资料的性质看应收集第一手资料。

4、从资料的代表性看应收集代表不同观点的研究文献

5、从资料的领域看不但要收集与自己的研究课题领域直接相关的资料而且还要收集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有关资料。方法:1检索工具查找法2参考文献查找法

6、研究假设?基本类型?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根据性质分预测性相关性因果性。根据形成方式:归纳性、演绎性和研究性假设。根据概括程度分一般性假设、特定性假设。

7、一个好的研究型假设的标准?

1、研究假设的提出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或者以一定的事实、经验为前提,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测或猜想。

2、研究假设一般是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判断。

3、研究假设应该表述清楚,简单明了。

4、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8、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研究题目、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预计的突破、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步骤和进度、研究预期成果及使用范围、研究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经费概算等。

9、怎样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10、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

11、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每一种形式的内容有哪些? 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

调查报告分为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 实验报告:题目前言方法结论讨论等部分。

学术论文:类型包括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预测性论文内容: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12、撰写研究成果的步骤和要求?

1、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

2、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

3、拟定写作提纲

4、写作初稿、修改订稿

要求:

1、标题与内容的一致性既不能大题小做也不能小题大做。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选择典型真实准确新颖生动的材料运用严密的逻辑论证引出正确的结论

3、正确处理借鉴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独立思考的关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进来;尽量体现出创新性

4、语言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5、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13、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各自的含义、具体方法、步骤和要求?p281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比较法

新兴的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质性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第二篇:教育学课后题答案 论述

第三章

1、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1)顺序性 → 循序渐进

(2)阶段性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 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 →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2、试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和作用。

1.遗传素质:其作用在于⑴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⑵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⑶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2.环境:其作用在于⑴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和条件;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

3.学校教育:其作用在于⑴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功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在于⑴选择性作用;⑵自觉性作用;⑶ 创造性作用。

第四章

1、试述“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育”之间具有如下的关系:

①“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德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处世,智育注重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体育关注改善人的身体素质,美育则提升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则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精神和技术的准备。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各有其独特的功能,谁也不能取代谁。因此,我们应坚持五育并举的精神,防止教育的片面性。

②“五育”之间互相联系。

五育虽然相对独立,但并非互不相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中德育为首,起导向和保证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其它各育提供科学依据;体育是实施各育的身体保证;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动技能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手段。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③“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应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德育解决的是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的问题,它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没有科学知识,人的品行、美感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就难以有效进行。当然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2、论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和新课程的关系:

1.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在层次上是不同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层次,素质教育相对全面发展教育而言是隶属层,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经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现时代的反应,素质教育必须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来确定自己的内容,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力

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旧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如果说素质教育是导向、是目标的话,那么新课改则是行动、是方法,它会更加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基本任务。素质教育呼唤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也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创设了平台,可以说新课程在全国全面铺开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对传统的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密切课程与现实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新课程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第五章

第六章

??

第七章

1、我国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课程评价的功能,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服务。具体要求是:

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第八章

1、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能力

2、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来选择教学方法

5.根据学生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6.要根据教师本人的素质条件来选择

7.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3、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针对学生的一般特点进行教学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看法?

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才能转化成他们自身的财富。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教师教得再好,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5、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讲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还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学习新知识时要注重联系实际

2.学懂新知识后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

4.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校本课程

第九章

1、当前我国小班化教学发展有哪些机遇?存在哪些挑战?

??

2、怎样进行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安排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够实现学习需要分析所确定的总的教学目标。即“ 学什么”的问题。

教师要做好学习内容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研读本学科课程标准

2.泛读有关资料,3.通读整个教材

4.细读每一部分教材

5.精读每一节教材

第十章

1、论述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及内容各部分的关系?

??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4.法制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2、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一)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第十一章

??

第三篇:教师证教育学课后题答案小抄版(精选)

我国并且也是世界最早的一步教育专著是《学记》。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教育漫话》。《普通教育学》作者是赫尔巴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主张文化陶冶的教育学流派是文化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的。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作者是克鲁普斯卡娅。《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霍姆林斯基。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儿童、活动、活动作业为中心,教育方法是做中学。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者是夸美纽斯。实际教育学的主要流派有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等。阐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著作是《教育过程》。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赞科夫。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有教无类”思想;教育要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对待学生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修养道德要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孔子认为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夸美纽斯主要教育观点: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资产阶级教育鼻祖,教育史上哥白尼;他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物;杜威认为的教育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的教学原则是“做中学”,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作业中心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教育历史的思想遗产;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它把教育作用概括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原则是:教学相长、预时孙摩、课内外结合、长善救失、启发诱导 孟子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什么: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立托尔洛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生物起源论

美国孟禄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多方面发展教育。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军事体育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的社会是奴隶社会 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是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 按照生产力标准可以把教育历史划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而按照生产关系尺度可以把教育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现代学校教育包括两种国家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两种历史形态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当代我国教育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其历史定位是现代教育。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生活经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劳动产生了手、脑、知识;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无阶级性、平等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手段方法单一 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古代学校教育有阶级性、等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为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上分为工业社会和知

识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有根本区别,但是作为现代教育,两者也有共同点;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专门化的特征;知识社会教育具有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特征;所以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生产性——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科学性——教育发展要依靠科学指导、世俗性——国家加强干预、国际性——教育无国界、终身性——教育贯穿人类一生、革命性——教育要不断变革。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就要求我国教育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形成全民参与的公平教育——人人都能享受教育、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种类更多、构建体系完整的终身教育——让大家有条件活到老学到老、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教育要不断创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运动 教育对政治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教育具有社会发展功能和人的发展功能。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我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试述教育社会制约性含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决定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建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科技对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是现代教育的根基,是教育传统,是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的成果

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各种因素制约,促进社会各种因素的发展。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当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当教育超前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催生作用;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由生产方式所决定,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充分认识这种独立性,但是不能夸大而否认社会的各因素制约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对教育有哪些影响:科学技术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由于电脑网络等媒介介入,改变了知识的质量观念和数量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增加了很多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由于电脑多媒体介入,教学方法变得多样;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教育变得更公平人性化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这就要求: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的过程,它是历史变化,是现代教育;它的根基是教育传统,是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

如何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内因是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现实条件。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促进的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的发展动力观方面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根据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跟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主要是因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主要是因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简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现实条件;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家庭的环境、结构、教养方式对人的发展有影响;大众传媒对人的发展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环境对人的发展起重大作用,但是不决定人的发展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什么叫个体发展任务?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有:个人从一个发展阶段到另外一个发

展阶段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叫个体发展任务。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

简析遗传决定论: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素质决定,这是不正确的,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并不决定人的发展

简析教育万能论: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人的发展是靠遗传因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3方面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促进作用要以遗传因素、环境、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有: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 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哪些条件: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需要的条件是: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作用 如何把握人的发展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在人的发展中,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再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无法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如果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很关键

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实用“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在1994年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几的目标4%

主张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古希腊主张教育应由奴隶主国家主办的著名哲学家是柏拉图

素质教育思想中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认真的抓起来》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锅里的强弱,经济发展

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是: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教育法》第五条是如何表述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共同点是: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教育规划纲要》中是如何表述我国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试剖析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他们主张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培养合格公民;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社会本位论看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但是社会本位论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是片面、不科学的理论

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

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制度。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五年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权利、义务;责任 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享有的主要的权利,可归纳为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三项基本内容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了学校和教师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责任,包括: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合理预见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加强晚自习等晚间活动的管理,防止发生踩踏事故等。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权利有:教育教学权;学术活动权;指导评定学生权;报酬待遇权;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什么是义务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内容: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终身教育有两个特征: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简述我国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活动权;指导评定学生权;报酬待遇权;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品德教育义务;爱护尊重学生义务;保护学生义务;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教师的资格条件有: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各有: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或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不得吸烟酗酒

严重不良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

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进行淫乱或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教育法律规范的种类有哪些,简单解释每项含义: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根本大法;教育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教育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不与宪法等法律相抵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结合教师工作实际,谈谈应该如何依法执教:依法治教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凡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无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工作。教师应该做到:要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是依法治教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法的基础知识,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法规知识,要有重要的法律一般常识;教师要有较强的法律信念,是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有自觉的法律意志,是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教师的劳动本质上是精神生产的劳动 教师应在叫停、社会、学校教育系统中发挥协调和主导的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指的是协调员的角色。教师的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首先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经历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四个阶段

教育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具有差异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表现在: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训练和资格;专业自主;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专业地位 中小学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有: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知识;要掌握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要掌握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要求有:要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专业素养的基础,教师要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人才观;要有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教师应该扮演:诊断者、传授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 教师为什么和如何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是因为: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教师给学生的知识的任务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了,教师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改革不断,升学竞争激烈,学校生活单调,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要扮演好指导者角色,首先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包括思想品德、学习、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其次,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这是指导的心理基础;再次,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采用学生为主的方法,使学生主动性活动与教师指导结合起来;然后,建立学习、生活、心理辅导机制;最后,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

学生的本质特点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如何看待和对待:学生是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人,具有发展性、差异性、主动性、独立性的特点。针对以上特点,教师要做到包容相信学生、因材施教、放手学生、尊重学生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如何建立和发展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前提是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有正确的积极态度;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注意师生互动和师生对话;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之间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影响,课堂上的互动是主要途径和形式;这是因为,互动强调的是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结果,使人们更加关注师生交往和互相影响的过程。方法是:教师要尊重学生、防止对学生刻板印象、给予学生积极期待、防止偏心、与教师合作、创造与学生的沟通机会;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发挥主动性,形成理解教师、帮助教师的学生文化

师生对话,是指良好师生关系体现在师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相互悦纳,心灵相通。方法是:需要各方放弃权威地位,相互平等对待,这要是对话的特点;思想要相互交流

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综合课程。率先提出综合课程主张的是怀特海。合并数门相邻的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广域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最早由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组织核心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影响方式上的无意识性、空间的广泛性、内容的全面性; 课程计划主要由目标;结构;实施与评价等部分组成。学科课程标准一般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构成。综合实践活动特性,主要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有选择化与个性化;平衡化,综合性和管理的多级性

简述课程的作用: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课程是教学方法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发展;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发展;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影响课程;课程理论影响课程

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期限,很多国家都采用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是: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学科课程的有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掌握经验知识。缺点是,不能完全照顾学生需要兴趣,不利于学生社会生活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发展,而且学科分的太细,不利于学会综合把握世界的联系 活动课程的特点有: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卢梭提出,杜威形成完整系统理论。活动课程特点是: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活动课程的优点是,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激发学生活动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智力、能力 缺点是学生获得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播文化遗产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试述现代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选择化、个性化,就是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度,更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倾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选修课程增加、学校课程开发、个性化课程设计;平衡化,是指课程内容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平衡。主要表现在:不同目标的平衡、不同学科平衡、不同层次平衡等;综合化,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加强。综合化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管理上的多级化,就是课程管理上,赋予一定权限。管理上的多级化保证了国家对课程教育质量控制、增加课程上的灵活创造性

试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形式教育理论。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以教学为主。教师备课要写出

三种计划,分别是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教学中的直观手段一般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教学方法中讲授法的集体方式有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教育史上,形式教育理论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实质教育理论着重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教学的任务是:教学对社会发展有作用:教学不仅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还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再生产);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教学能够使个体扩大知识范围,加快认识速度,提高认识结果;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指导性;教学发展性;教学的教育性。教学过程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发现法;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活、学生主动、语言艺术、学生思维活跃。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要求有: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有代表性;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可以分层次;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对复杂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及时检查批改作业。试论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个方式。讲授法的优点是:第一,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第二,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有利于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讲授法缺点是:没有充分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反馈,学生不能发挥积极主动性。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授课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讲清难点、突出重点;授课方法要有启发性;授课语言要生动、通俗、形象

试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首先,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这是因为:第一,学习间接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其次,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以及通过实验、实习、参观等实践方法,获得直接经验。所以,要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在教学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团体活动的教师 中国最早实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年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多协商,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听取每个学生意见,这是班级管理的民主与自主原则。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基础。班主任通过分析学生成绩单、操行评语以及学生的作文、日记等材料,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是书面材料分析法 班集体的要素有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的生活的准则和一定的心理氛围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有: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规则秩序;组织多种多样活动;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班主任的素质应该: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家长、任课老师进行沟通;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组织引导和教育管理能力。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有: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伴随在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是有效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全面了解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方法是: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要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要弄清状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努力培养后进生学习兴趣;要反复抓,抓反复 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了解和研究学生;设立班级目标:确立目标时注意,渐近、有恒、多样;转化后进生

试述班级管理的主要原则:平行性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民主与自主的原则: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要多和学生协商,听取学生意见;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常规管理和创新管理相结合;目标原则:制定班级目标,把目标分派到每个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和要求:班级组织纪律管理;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班级文档管理;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学校基本的组织结构有:学校行政系统、学

校教学系统、学校后勤保障系统

简述班级活动的意义:班级活动是在班级范围内开展的学科教学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意义是: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班级凝聚力;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如何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在思想认识上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注意发挥和引导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正确认识学生中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访谈法是教育研究中的哪一层次研究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的了解教育教学现状,以加强对其客观认识的研究是调查研究 行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实践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以主体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索活动。中小学教学研究是关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研究,简称教研。课题选择的原则是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行的研究是经验研究。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是叙事研究。把研究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具体问题,编成书面试卷,交给选选择的人员进行书面问答,从而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是问卷法。访谈法的三个方面特征是有目的;有计划实施;通过访谈或谈话进行;目的是为了研究。中小学校本研究:指以总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是:课题选择;查找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课题结题。行动研究的步骤是:行动研究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的研究。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总结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观察法的使用要求:有一定目的和方向,观察对研究问题具有意义的现象;有一定的理论准备、较系统的观察计划和详细的观察记录;在自然情境下进行,或根据研究目的,在创设的情境下进行

第四篇: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

简答题

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P16 答:

一、教育学的萌芽: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习俗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成为教育之“学”。这种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前期,而且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之中

二、教育的创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三、教学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通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加里宁、凯洛夫、扬贤江

(五)批评教育学: 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p24-28 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你打算怎样学好教育学? 答: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反思日常教学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超越日常习俗认识;掌握教育术语;运用教育理论。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科学,对教育进行科学认识,既是教育实践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最终需要回到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单纯强调“做”的成分,还包含一种理性的思考。

师范生将来从事的是师范这个职业,在职场上,我们会遇到多种无法用日常习俗分析和解决的教育问题,这时需要寻求教育理论的帮助,所以师范生须学习和研究教育学。

为学好教育学,我将从课堂及书本中了解教育学的科学本质,并将教育学实践化,从实践中对教育学进行深一步的了解。若产生疑惑,自己先查阅各种资料,当实在无法解答时,则须及时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及时进行总结,以此达到学习和巩固教育学知识的目的。

第二章

四、简答题

1.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P38-39 答:1.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2.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

3.促进个体个性化

4.教育有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表现在: p4答: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教育在促进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作用是:p48 答: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五、分析题

甲说:“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乙说:“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请陈述理由。P32

参考答案: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正确。我认为在论及教育的功能时首先是要坚持发挥发展的基本功能。即发挥教育对人的影响、选择教育对人正面的影响——促进教育功能,即在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内容上实施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过程中完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过程,使人趋向真、善、美的境地。其次是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即发挥教育培养社会人才,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人才,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道德、人口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并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科技支撑与文化服务的功能,是社会朝着文明、富裕、和谐的方向前进。

六、论述题

1.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谈谈怎样发挥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并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其负效应。P35-41

答: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的途径: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

1、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2、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3、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教育无论是促进个体个性化还是个体社会化,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必须以二者的统一为基点。一方面,个性化必须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缺乏社会化的个性只能是原始的自然性,表现出来的只是个人的“任性”和“怪癖”,而不是健全良好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只有以丰富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化,才是民主社会的社会化,才是健全意义上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必须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的关系。

2、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P40-41

答: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环境)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产生正功能时,它对社会和人(环境)产生的消极作用。在现实中,它表现为:

1.传递保守的文化传统:

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传递人类以往的智慧结晶,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因素便是教育可以使人类新生代接纳前人的经验智慧,进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但是,教育在向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但是,教育在向人类新生代传递以往智慧结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后人传承着保守的文化因素。2.造成人们唯科学主义思维模式:

科学使人类社会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当今主宰我们生活的主要力量,正是由于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神奇力量,近代以来,各种推崇科学的哲学如实证主义等极力把科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极致。而教育一直承担着锻造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使命,结果在人的头脑深处逐渐浇铸出唯科学是真、是善的思维模式。科学果真是人类智慧的唯一标准吗?对这一设问的回答如果不是否定的话,那么至少这一标准也是可疑的。事实上,人们对世界意义的探求,对生命本体的体验绝不能完全依赖于科学,而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类终级目标(如正义、公平等)的追求更不是科学能够达成的。3.强化种族中心主义:

迄今为止,各个独立民族国家的教育无不以塑造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为己任,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各独立国家教育的基本法则。这种教育的结果是,西方民族以其技术和富裕普遍认为他们处于优越地位,而非西方民族以其悠久他们处于优越地位,而非西方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智慧认为他们才真正优越,特定的政治集团和独立的民族国家则固执地强调自身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准则。毫无疑问,各个国家都在极其恰当地利用教育的正向功能,然而在教育的这一正向功能充分地发生作用时,它的负向功能却明白无误地显示了种族中心主义倾向。其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巩固了民族国家,另一方面却使人类社会走向逆向发展,造成分裂和蒙昧主义。

4.在特定的范围和地区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普及教育,其本意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而结果却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外流,使落后地区经济更趋落后,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还在有限的财力状况下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高等教育,结果在落后国家出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极需人才,一方面又出现了教育过度和大量的教育浪费,这一由教育引起的负向效应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解决对策:

1通过对教育负向功能的分析,应当看到,尽管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有其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面。教育在给人带来知识、智慧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限制着人的思维(使人格式化)。

2通过对教育的负向功能的深入认识,我们似应对许多早已肯定的教育观点进行反思.

3作为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一项特质——教育的负向功能应当成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者关注的变项。教育的负向功能在教育中的实际存在,是任何教育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我们必须确切地认识教育的负向功能,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握教育的功能本质,而只有在正确地把握了教育的功能本质之后,我们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一)体罚等教育方式摧残学生身心

(二)标准化教育抹杀学习者创造力

(三)教育的工具性吞噬了幸福感

(四)教育者自身的局限性直接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章

四、简答题

教育目的选择的依据包括哪些?

答:教育目的的选择,即对人的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抉择。其选择的依据主要包括两个:(1)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目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65-66)答:教育目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P82-85)

答: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

(一)、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85、89)

答:第一、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第二、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第三、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第四、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五、案例分析

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

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80.9%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特长,且有41.8%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搞课外活动,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合格加特长。你认为这些观点合理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素质教育?(87-88)

参考答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偏颇,素质是对人的心理、学识、道德、审美、生活态度和能力等各方面发展质量或品质的总称。所以,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并不是单指某一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各类活动的叠加。在素质教育中要关注到孩子的特长,长善救失,同时也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开拓学习的领域以及加强学习兴趣,但这些只是素质教育的其中一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和出发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2、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你赞同成都市教育局这个规定吗?请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评价此规定。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

3、近两年,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生。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艺术教育说到底是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把艺术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创造美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走入“误区”,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有些人,把孩子硬性地捆在钢琴或者小提琴房,既不明白这么干的目的,又妨害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人说,门门功课都得优秀就是全面发展。你赞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我不赞同这个说法。

全面的发展,就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和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学生门门功课都得优秀正是应试教育注重智力发展的结果,从而迎合教育的趋向。只注重智育,而忽略其他四育的发展,厚此薄彼,有所偏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种读书机器,没有了自我,又何谈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应该从当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让教育者顾忌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而不是将全面发展教育偏向于“智”这一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没有那么高。因此,“门门功课都得优秀就是全面发展”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六、论述题

1、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答:

一、中小学教育问题

(一)中小学学生负担较重。中国学生家长传统思维认为子女只有死读书,只有上大学才可以出人头地。

(二)中小学教育费用过高,乱收费现象依然严重。

(三)许多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困难,教师离开学校时有出现。

(四)学校、社会对学生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五)我国中小学学校基本上还是推行应试教育。

(六)学校乱用教室,搞特大班教学。

(七)花钱找学校。

(八)中小学学生考试作弊严重。

二、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明文规定中小学学生最高作业量,严令禁止学校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给学生(除高中毕业班学生外)补课,禁止私人和学校开办寒暑期补习班。

(二)推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真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三)禁止学校划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严格审查学校等级评定,绝对不能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

(四)学校统一化。初中学校招生根据地域划分,高中学校招生时不分重点和普通,彻底尊重考生的选择。

(五)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增强教师对未成年人权益及有关隐私权的认识。

(六)制定《素质教育法》。

(七)实行教师银行卡制度。教育部、财政部与国内某银行合作,给每位教师办理一张银行卡(最好是银联卡)。

(八)提高整个社会道德,以实践道德教育中小学学生,以事实说服中小学学生。

(九)修改升学考试制度。

(十)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实行全国教育巡查员制度。

(十一)实行社会评价制度。

(十二)实行学校财产公开制度。

2、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中,中小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只有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可行的解决策略,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当代有位教育专家曾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现在中国父母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请问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评价。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认识并实现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P87-90 答: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答: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教育目的更趋向于高分化,统一化,剥夺了孩子的个性,并没有因才施教,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第四章

四、简答题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势。P114-115 答:

(一)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三)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五章

四、简答题

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P125-126 答: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简述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P126 答:(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2).合理的专业知识(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4).崇高的专业道德(5).强健的身体素质(6).健康的心理素质

简述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P132-133

答:

1、学习者和研究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养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7、学校的管理者

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P139-140

答: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整体的人)

五、案例题

2、考第一的孩子奖励什么?

“包老师,我和你打赌,我能考到年级第一,你要给我奖励。”

“好,你能考到年级第一,我就给你奖励。”

这是几周前小洋跟我的对话。刚开始,我不以为然。这是孩子的撒娇,能考到第一,当然好,为什么不给奖励?

考试结束了,小洋语文拿了91分,确实是年级第一。我准备掏钱包买奖品了。“小洋,你想要什么奖品?”

“包老师,我早就想好要什么奖品了,你奖励我去你家吧!”

出乎意料之外的要求。这是什么奖励?能带孩子去我家吗?

周末,我的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试问,你怎么看老师给学生送礼物这件事?礼物在师生交往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大多数老师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但是表达的方式却不一样,因此会造成很多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忽略了说出爱,忽略了把爱用作学生能接受、能体会体会到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多冲突也因此爆发。

案例中的包老师答应小洋如果他能考到第一,就给他奖品,包老师的这种方式是表达爱的一种形式,礼物能传递爱,让学生知道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待,让学生对教师更亲近和信任;礼物能传递爱,让学生学会表达爱,并充满爱心地走进社会。

因此,我认为,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适当的给予学生礼的物形式作为奖励,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更能营造良好的班级精神!

六、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P148-150

答:我所理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要建立这样的关系,老师要做到一下几点;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试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合格履行教师职责,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

(一)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要能做到“多走一步,深人三分”。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造诣愈深,教学才愈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二)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教师在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之外,还必须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首先,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学科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其次,是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而且今天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许多新鲜知识,他们往往能提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使教师汗颜,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一个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健体,没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宽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文化素养,述要有教育专业素养,具体如下。

1.敬业

作为教师,敬业是使其他素养成为可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严格要求学生,尊重、信任学生。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①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这要求教师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对素质教育有全面的理解。

②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③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这要求教师能够认识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状况,而不能仅凭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可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标,但不应成为主要和唯一的标准;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德、智、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衡量学生各项基础素质的发展状况。

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能否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这是教师提高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自觉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能力。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善于了解学生是完成教育工作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所必备的重要教育才能。经常了解和掌握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并预见教育行为的后果。教师即使掌握了广博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如果不注重对学生的研究,不注重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他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②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对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进行一番加工处理,通过加工处理使得知识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③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经过教师加工设计过的各种方案,要使之实施并作用于学生,还必须经过一个传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传导和施加影响的能力,也是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体现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贯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一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分析文章的成败得失,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创作性活动,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就很难分析得人木三分、切中要害。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教师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盼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应本着改善实践的宗旨,着重于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研究,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第六章

四、简答题:

1.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答: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有什么不同? 答:比较项目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目的 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编排方式 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 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 评价方式 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结果 重视过程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什么是核心课程?它有哪些优缺点?p167

答: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内容。优点:(1)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实用性和适用性;(2)课程内容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3)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点:(1)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或肤浅的;(2)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3)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校对课程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

1、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整合为一个大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请用有关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答: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1)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

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2)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弊端。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3)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性活泼、有发展潜力、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2、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人认为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党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

——材料选自《高中生物研修网》之《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请结合所学有关课程的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最大失职。它的突出表现为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也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也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应是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因此,教学必须进行知识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本位。学科本身的错误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守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的教学才能实现人的发展。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市场经济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的冲击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P178-179

答:我国正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有着直接的冲击和影响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价值倾向于“意识形态”,学校课程我国的课程价值倾向于“意识形态”,学校课程为意识形态服务。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课程开发更加注重经济价值,要求按市场经济发展来变革学校课程。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由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促进了生产的多样性、产业的多元化,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片面强调整齐划

一、追求共性的人才观,重新肯定了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学校课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主体意识,促使其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应对措施: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作为三个基本点,建立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的新的课程教材体系;同时,设计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大板块,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2)课堂目标综合性。市场经济导致就业的多样性与流动性,难预料将来干什么,因此狭窄的知识面妨碍其就业的适应面。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偏重“应试”,高考成了基础教育一切工作的灵魂和指挥棒。因此,学校课程从编制到实施都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课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的运行,使人们改变了对基础教育的看法。应对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基础素质。

(3)课程结构的优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市场经济带来就业的不确定性面前,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被动地收藏知识,而是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钥匙,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如果说过去的课程结构式以学科为中心的简单叠加的话,那么今后人们将更多地考虑知识的有机结合。我国的学校课程,学科之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各种职业的转换。因此,就必须考虑课程结构的最佳匹配问题。应对措施:对于我国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四个结合”,① 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②学术课程与非学术课程相结合③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④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第七章

四、简答题

1.请谈谈当代“教学”的新理念的趋势。

答:(1)从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简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及其基本主张。

答: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1)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2)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3)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4)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以斯金纳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3)程序教学的方法。

3)认知教学理论: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3)学科知识结构。(4)发现教学方法。

4)情感教学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其基本主张是:(1)教学目标。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4)师生关系的品质。

5)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核心观点是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传授的。其基本主张是:(1)知识观。(2)学习观。(3)课程观。(4)教学观。(5)学生观。(6)教学模式。

3.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并比较和分析教学设计三种模式的特点。答: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程序有:

① 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② 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 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 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⑤ 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 ⑥ 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教育设计三种模式的特点:

系统分析模式: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

目标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它最接近教师的实际教学,即在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条件下,如何根据学生的初始状态传递教学信息。

过程模式: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五、案例分析题

新课程实施后,青年教师小李主动向特级教师王老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经常跟班听课,并尽量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上模仿王老师,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对此,小李甚感苦恼和困惑。请运用教学的相关原理帮助小李分析一下原因。

参考答案:① 小李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特级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理念、方法、智慧等,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来。

② 小李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状况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③提高教学水平需要模仿,更需要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小李没有很好地做好这个环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六、论述题

结合实际的教学,谈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运用讲授策略才能使讲授的教学方法发挥它最佳的功效。P226 答:讲授的特点:

第一,从信息的传播方向看,具有单向性。它不要求学生有对应的互动行为。第二,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其缺点是:第一,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要求高;第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落实难,极易形成学生学习被动的习惯,独立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第三,课堂交流沟通单调,气氛沉闷;第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讲授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介绍讲授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 讲授策略误用的表现:

1、过短的时间内呈现了过多的新知识;

2、讲授时间太长,超出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

3、讲授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

4、讲授不顾讲授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

4、讲授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对学生的知识准备作想当然设想;

5、讲授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给教师的建议

教师应以普通话为准,保证学生听清楚每一个字;同时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教师也要适时、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词汇,避免使用日常生活词汇;选择最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

为了表达连贯流畅,教师在备课时要将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化的语言;讲授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语气助词的不良习惯。

教师讲授时的语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说话的速度为宜。

讲授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呈现“现行组织者”以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新材料学习之前向学生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比新材料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性水平、包容性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所学习材料是如何组织的,说明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

第十一章

二、简答

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优势有哪些?P346 答:① 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②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的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各种资料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就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③ 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实践性的教学理论。

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P352--354 答: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实践尝试、反馈评价、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实际上都是带有研究成分的行动。(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2)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

分析问题是对被确认为研究课题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进行把握,进而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的过程。(3)拟定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和策略

教师行动研究强调“动手做”,但“做”不是盲目的,不是与日常工作没有两样的“做”,“做”是有方案、有计划思考的。(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行动中,既尝试可能方案与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尝试通过问题的解决改善教育教学的可能性。(5)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做”得怎样,还要反馈、评价和修正。这就要根据行动结果,对整个研究作出全面评价,并进一步澄清产生新问题的原因,作为行动研究的反思,进入下一个行动过程。(6)归纳总结

这一环节是把整个实际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收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P356--360 答(1)如何进行调查

①问卷调查:对调查对象的选择,可根据研究需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份规范的调查问卷在内容结构上由导语、基本情况、问题和结束语组成。

问题在表达和形式上又有三种:

封闭式问题;是非题、选择题、排序题、表格题

开放式问题;答卷者自行回答,研究者不做回答限制

半封闭式问题;部分限制,部分自己作答

②访谈:据调查提纲个别进行的一问一答的谈话。

③座谈:又称团体访谈,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座谈较之于访谈,了解情况较有普遍性。座谈的对象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同质性。

(2)如何进行观察

有两种方式:

①结构式观察(定量观察):事先经过设计,规定好观察项目,选定观察对象,采用观察工具,在观察中填写观察量表等方式进行。教师应学会设计观察量表。

②非结构式观察(定性观察):无既定不变的观察提纲和量表,只有一个观察思路,记录不要求事先规定的工具,研究者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还可对其表现和当时情境做具体描述。

(3)如何进行个案研究

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或事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需要研究者选择真实、能充分说明和反映问题及其思考价值的人或事。

个案研究的案例过程:问题的发生——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的尝试——问题的再思考

(4)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①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有关着作;浏览专业期刊;利用工具书;使用检索工具

②实际资料的收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发现、感悟、思考、总结和积累各种实际资料,如教育教学灵感(机智)、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记录、教学日记教后感以及各种实物资料等。

(5)如何表达研究结果

从教师教育研究的特性来看,教师教育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3类: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教育教学案例。

①研究报告(主要是调查报告)

一个规范的研究报告有这样几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结论与思考

②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大部分)③教师教学案例

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P364 答:从教师教育研究的特性来看,教师教育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类: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教育教学案例。

(1)研究报告(主要是调查报告)它是把教师对某一个问题的调查、尝试实践过程与结果的分析归纳起来,获得理性认识的表达方式。

(2)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教育教学经验是教师在实践和研究中亲身经历、尝试和思考过的认识与思想。教师教育研究结果表达的大部分属于这种类型。(3)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非常适合于教师对研究结果的表达,因为它通过对具体事件生动、真实的描述,直观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过程,能把读者带到研究者曾经的研究现场,使读者对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获得直接和直观的了解与理解

三、论述

我国在教育的政策法规上一直鼓励教师立足工作岗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作为对教师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和要求,作为对教师职称评定和对教师奖励的重要条件明确提出。请论述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性。p347--348 答:(.我国在教育的政策法规上一直鼓励教师立足工作岗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作为对教师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和要求,作为对教师职称和对教师奖励的重要条件明确提出。这一方面反映了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师广泛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育科学蓬勃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教师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它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而且更能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了解,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教学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日益频繁且深刻的教育教学变革,新的观念、思想方法不断涌现,教师需要不断地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以主动研究者的身份进行主体参与,才能与时俱进地完成教育工作。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注释才能转化为实际,教师只有通过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课程。从我国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看,教师必须将新课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本质付诸实际行动,才能使课程改革变成实际。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教师基于实践情境、实践问题和实践智慧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对理论性研究的重要补充,是推动教育科学繁荣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学习和内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落实到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裨益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教育科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基点。而且,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能真正体验职业的乐趣,感受职业的内在尊严、价值与自信;才能焕发出自身生命的活力。

第十二章

简答题

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特点。

答:

(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四)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五)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六)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

举例说明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

答:

1、教育全民化。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它特别强调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义盲。

2、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3、教育信息化。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 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三种基本形态,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全球教育。

5、教育个性化。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简述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答: 1)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中人们的基本权利; 2)从受教育对象上看应该包括所有的社会成员;

3)在受教育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教育形式应该尽可能的多样化; 4)衡量受教育权均等的指标应以整个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来衡量。

论述题

比较分析我国初等教育与世界初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认清我国教育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差距。

答:初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答:初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全民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大多数国家都把它定义为正规教育的第一阶段,即小学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水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初等教育的普及

受教育权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权利,世界各国包括最不发达国家都在努力实现免费初等义务教育。1985年世界初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5.67亿人,1997年增长至6.69亿人。我国则分别为1.34亿人和1.40亿人,女生比例由45%增长到48%,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初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上看,我国1985年为123.2%,1997年为122.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初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毛入学率低于100%表明教育机会供给不足;毛入学率过高,又意味着超龄儿童复读生占有相当比例,反映了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问题。只有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从两端逐渐趋于100%,才能说明初等教育普及的质量与效率较高。我国1998年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下降为104.3%,同年净入学率达到98.9%。到2006年我国初等教育净入学率达到99.3%,这在世界上已经属于相当不错的水平。

(2)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

世界全民教育会议提出“到2000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或任何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更高一级的教育)这一目标”,其“初等教育”已不只是小学教育。许多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时,实际上持有这样的共识:初等教育是所有年轻人应当接受并完成能够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教育。今天,大多数国家已逐渐把义务教育延长至中学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0年,甚至有的国家延长到12年,比如德国。

我国实施了普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的受教育年龄是7岁到15岁这个阶段,受教育年限为九年。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2年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不断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修订之后的义务教育法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3)初等教育的生师比

生师比即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既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情况,又是考查教育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过大的生师比表明师资和经费不足,较小的生师比往往表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较大,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初等教育生师比为25:1,超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适当压缩生师比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在小学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实验。

第五篇: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涂尔干说:“教育史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A.教育具有社会性)。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C.实施终身教育)。

3.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4.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二、辨析题

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正确。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与人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公民素质也就越高,就越能具有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同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履行民主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三、简答题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个体的主体性;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独特性;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开发个体的创造性。

四、分析论述题

“每逢新学期开始,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凤凰镇寄宿制小学的学生„„”试结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对此加以深入分析。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现代教育正是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在当代表现得尤为突出、重要。

(1)教育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

科学技术的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无疑依赖于教育。正因为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有如此重要的功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命题。

5.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不仅对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有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改善人口质量。当今的教育不只着眼于培养少数专业性、高科技人才,而是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毋庸置疑,良好的教育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属性主要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D.精神属性)。2.中国先秦的孟子的人性论是(A.性善论)。

3.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B.社会关系)的总和。4.教育学中的人的发展专指(B.个体的人)的发展。

5.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的谬误之一是否定了人的(D.主观能动性)。6.(C.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B.社会环境)两部分。

8.学校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A.社会化)这两个方面。9.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C.主导)作用。

10.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学校教育要(A.因材施教)。

二、辨析题

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错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片面的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2.卢梭是典型的性恶论者。

错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心善论者。他认为: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

3.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的发展。

错误。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的方面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两个部分;心的方面指人的心理过程和道德情操。心理是大脑的技能,身体是精神的载体,两者是统一的、紧密相连的。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错误。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人的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其作用的发挥也要受到条件的制约,如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自身状况、家庭环境的效应和社会发展状况。

5.人的身心发展在一生中基本是均衡和匀速的。

错误。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在高峰期,身高、体重发展较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在心里方面,儿童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亦有不平衡的方面。

三、简答题

1.人的社会性包括哪些方面?

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符合人类整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自觉性。

2.简述内发论与外铄论的主要观点。

内发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由其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发展的。

外铄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3.如何认识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包括:

(1)人类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2)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3)人伦关系中的道德性。

4.简述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皮亚杰按照儿童只会发展阶段将儿童的发展分成四个大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四、论述题

1.如何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形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形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所有的学习都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个人发展具有非直线的特征,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遗传、家庭、社会等因素会造成儿童存在个别差异,这就需要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2.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遗传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环境的作用: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但人从来都不是环境的消极产物。教育的作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七章 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客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D.活动课程)。

2.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A.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3.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是(A.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二、辨析题 1.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正确。隐性课程,也被称为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是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显性课程功能的补充。

2.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教学上。错误。这种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是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得到加强。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去一味地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便只能是一种幻想。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3.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错误。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在我国,一般认为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但是,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来看,课程有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之分。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测验和评价。题干中“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即是典型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即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包括校容校貌、班级学风、人际关系、礼仪习惯、舆论信仰等。

三、分析论述题

2003年6月18日《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了赵小雅的《新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试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评价这则按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这则案例反映出了课改中探究的泛化的问题。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像这样越记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第八章 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属于(C.范例教学模式)。

2.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称为(D.教学计划)。3.班主任在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B.形成性评价)。

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B.明了、联合、系统、方法)。5.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实验中,提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A.一般发展)。6.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理论是(A.行为主义教学理论)。7.不属于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功能的是(C.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动力)。

8.下面不属于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认识的观点是(D.教学过程是纯智育的过程)。

9.“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一种(B.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二辨析题

1.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唯一。

错误。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教学则是学校中最经常、最主要、占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集体的气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教学为中心,但不能搞教学唯一,轻视或舍弃其他教育活动,因为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他途径。因此,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统筹安排。

2.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错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3.教学模式等于教学方法。

错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4.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正确。教育性教学原则,意指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是因为: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最后,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意义:教学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任务: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基础。

2.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教育活动过程,是认知过程、反思过程、社会过程的复合整体。

3.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如何?

(1)在教学目标上,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生的智能发展,再到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2)在师生组合和互动关系中,既强调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又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3)在评价上,将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4)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

(5)重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开发应用,创新出多媒体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并孕育着教学模式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新趋势。

4.什么是教学方法,在国内外它是如何分类的?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国外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国内学者构建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李秉德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分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黄甫全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

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是主体主动建构其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着,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一过程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

6.简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于心理学的基础上,根据统觉的原理,论证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形式阶段是对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本质的科学认识,为教学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其在四个教学阶段中都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和以教材、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忽略了儿童的个别差异,没有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问题,使得这一理论有机械论的倾向。

7.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作用不同对教学评价的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的分类:自评、他评;

按评价标准的不同和解释方法的不同对教学评价的分类: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性评价。

四、分析论述题

1.你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教学过程所固有的,由其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规定的,使教学过程与其他非教学过程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它的不同认识会导致教学实践的差异,因而,一直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特殊认识过程说,其主要观点是: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2)认识发展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地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以教育目标为指针,以教科书为学生认识对象和手段、启发、引导、支持、促进学生主动地掌握文化工具,认识客观世界,全面发展身心的一项社会实践;教学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递知识信息,以此来引起、激发、调节和控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的实践活动;就教师而言,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是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就学生而言,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一定的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

(4)认识实践活动说,其主要观点是: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发展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技能、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改造主观世界、促进个性形成、推进个体社会化的一种实践过程。

(5)交往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就没有交往,也就称不上是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的含义是多维的,不同的研究者探讨这一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有的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有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有的是从教学的角度;有的从一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两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整体去概括;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归属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性质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功能的分析等等。各有所据,不一而足。

总之,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教育活动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是认知过程、反思过程、社会过程的复合整体。

2.有人认为:“只要备好课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是上好课的基础。除备课外,教学工作还包括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考评等环节。

其中,上课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与其他教学工作密切相连,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上课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上课学习间接经验,提升知识水平与能力,可见上课是教与学集中实现的过程。

课外作业是课堂作业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而恰当的作业对于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而及时的作业批改能有效地发挥反馈—矫正的作用。

课外辅导是传递接受式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围绕学生的独立作业和自学进行的各种课后的教导活动。课外辅导室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环节。

学业考评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其实质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这些环节在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做好每一个环节才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

3.试阐述你是如何看待班级授课制的?

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是指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变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经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升华,初步形成。目前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内容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和场所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

同时,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局限性: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内在潜力;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第九章 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景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D.丁和戊)

2.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A.集体教育模式)。3.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A.前习俗水平)。

4.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B.观察学习)。

5.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与(B.法制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道德认知与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认知与发展阶段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称为指导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理论之一。三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力主义取向阶段、人际和谐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是由麦克菲尔和诺丁斯提出。主要观点为: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行为;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注重人与人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其基本特征是: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分析论述题

论述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道德原则的内容、要求与注意事项。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学校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在德育过程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失去严格要求的爱,只能是放任自流的溺爱;缺乏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刁难、苛求,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该原理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德育工作;(2)教师要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但不能溺爱;(3)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力所能及,不能苛求;(4)一贯到底,前后一致。

第十章 教师与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中,认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C.教师中心)。2.在杜维看来,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般被概括为(B.学生中心)。3.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条件性知识、通识性知识和(A.本体性知识)。4.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B.专业能力)。

二、辨析题

1.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对象。

错误。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看做被动接受的一方,那么就曲解了教育的真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想象、认知、情感等均要参与进来,发挥自身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像个容器一样将教师传授的东西盛装起来。

2.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

正确。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是一种潜在的形态存在,要在学生步入社会后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体现在长期有效上,即一旦学生养成了某种习惯,形成了某种稳定的人格品质,就会在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起作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方式三个方面。第一,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需要的劳动付出比其他的职业而言实在是复杂太多了。第二,学生本身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时而异。第三,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三、简答题

1.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1)现代教师均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能胜任教育教学的工作。

(2)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占有更丰沛的学科知识,教师经验更能对学生起引导作用。

(3)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自学能力较弱,教师在学习方向和方法上的帮助和引导是必要的。2.教师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推动社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良多。(3)教师开发人的智力,并对人的各项潜能开发起奠基作用。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1)职前培养。(2)入职指导。(3)在职培训。

4.全面的教师专业能力包含哪些方面?(1)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实施能力。

(3)教学组织监控能力。(4)教育评价能力。(5)科研能力。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分析论述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学生?

(一)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1.学生是未完成的人。学生不仅在其生理学意义上是未成长成熟的人,在社会学意义上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接受教育、不断经历、不断成长的人。

2.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无论是幼儿期还是青少年时期,都是一个人迅速生长的高峰期。学生的身体和心里都在急速发展中,他们的身心没有成熟和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

3.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给教育留下了大有可为的空间。从本质上讲,他是能够接受教育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

1.学生是儿童。学生是人,未来会成长为成年的具备社会性的人,但现在却不是缩小版的成人,而是具有其自身独特年龄特点、独特身心发展水平的人。

2.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个体。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一方,那么就曲解了教育的真义。

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不了解学生,教师就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无法和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直接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内涵。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尊重其独立性和主动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

(3)主动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交往,善于理解学生。教师要掌握与学生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与学生经常进行心理换位思考,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从而与教师拉近距离,建立亲近的关系。

(4)正确表达教育爱。爱是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与学生建立密切关系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求爱,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爱。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5)善于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要小心谨慎,按照以下原则行事:注重调查,实事求是;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事不对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武断,要客观处理。3.如何理解学生群体的作用?

(1)学生群体有利于实现个体社会性的培养。群体对人的最大价值就是给人以归属感和使人形成社会性。学生之间是真正平等的。个体相互学习和模仿,又彼此竞争和对抗,这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社会的培养和锻炼。

(2)学生群体有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倾向,发展良好行为。学生在班集群体中没有他人理所应当容忍、呵护自己的情况,他们需要独立面对各种情景、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要学会与他们合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逐步学会换位思考,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因而有利于他们良好行为的形成。

(3)学生群体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支持。学生属于某一个群体,会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极大地温暖和安全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感到自己不是孤立一人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体验合作、共享、谦让、同情、主任、宽容等正面的积极的情感。

下载教育学课后题答案(整理好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课后题答案(整理好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教程第五章课后题及答案

    第五章 教育与法律 复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育法的意义?(p111) 答题要点:(1)教育法确认和保障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法律体系中的教育基本法律,我国教育的......

    高等教育学20套题答案

    第1套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 )。D D.记录阶段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 B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文化素质教......

    教育学课后题及其重点前五章

    绪论思考题 一、教育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结识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发生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个阶段 1.萌芽阶段:(前5世纪到6世纪......

    鲁迅自传课后题答案

    鲁迅自传一.知识积累及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厦门()皖南()学籍()乞食()②.páng huáng() shuāi败()chóu办()zhè江()nà喊()亲qī()2.《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

    材料化学课后题答案

    一. 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化学课后题答案 二. 应用化学专业1166129108 三. 什么是纳米材料 ?四. 试阐述纳米效应及其对纳米材料性质的影响?答: 1.小尺寸效应;使纳米材料较宏观块体材料......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哪些? 答:1.主要威胁:计算机网络实体面临威胁(实体为网络中的关键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面临威胁(典型安全威胁);恶意程序的威胁(如计算机......

    毛概课后题答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毛概课后题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 思考习......

    unit 1 课后题答案

    1) accent 2) turn against 3) a couple of 4) takes his time 5) fate 6) confirmed 7) witness 8) subsequent 9) stands a chance 10) trial 1) belief 2) brilliant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