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秘语随笔

时间:2019-05-15 10:4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夏之秘语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夏之秘语随笔》。

第一篇:夏之秘语随笔

喧嚣的夏天

残留着浓浓的眷恋

踌躇着书信之间传递的浪漫

却是提笔忘言

日子慢慢

风轻云淡

治愈一切的永远是时间

孩童们追逐嬉闹欢声笑语萌芽般甜甜的笑脸

清澈

是生命的源泉

轻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柔美的身段,传递着生活美美的滴滴点点

女人啊

本该就是这样

不管是情窦初开或是已然走过了光阴几十年

都勿忘初心似水柔情予人予己以温暖

走过的路

深深浅浅

见过的人

偶尔

真假难辨

体味过的生活

苦辣酸甜

人生太短

愿疾步匆匆的你我慢一点慢一点

静下来

等一等时间

第二篇:拈花晬语之杂文随笔

每一个时代,初开始都是簇新的,渐渐地就变成陈旧的,最后被下一个时代更替。其中的阴消阳长,很象狮群中猴窝里老王和小王的争夺战,即血腥又乏味。

锥心的痛苦,幽深的孤独,无尽的磨难,描绘出生命蝶变历程的庄严画卷。

厕身于俗世的贫乏无聊与生活的平庸无奈,如果你感到痛苦,恭喜恭喜,你还有救呀!

智者的孤独乃是命运加冕给他的王冠,使他即君临万物,又超然物外。

人生的低级状态无非是柴米油盐,婚丧嫁娶,哪有甚么诗与远方?但是孤独与痛若却能赋于人生诗意与美好。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堵无形的"万里长城″把年轻人圈起来豢养着,然而,总有少数不安分的灵魂翻越城墙逃脱了,它们义无返顾的身影绚烂在晨曦里。传说中,这群放逐之羊,爱上了狼,爱上了鹰,甚至学会了袭击人类。

没有对群畜的憎恶,没有对平庸的敌意,哪有资格谈论孤独与自由。不是没有慈悲之心,而是我的慈悲对世人太傲慢了,对众生的蔑视升华了我的慈悲。

终止痛苦最残忍的方式,就是对现实绝对臣服,知道太监公公们为什么没有痛苦么?那是对主子的臣服成全了他。

大部分人的命运,无论尊贱美媸,只要其灵魂从不曾觉醒过,最终徐徐变成僵瘪的干尸,它们的存在验证了生命的无趣虚妄。

好奇怪!尘世上庸庸者众,已经被驯化为顺民了,国家不仅让他们徼这税那税,而且还要给他们灌输道德教条和法律规则。人类一直用自残自虐的游戏狂舞着自己的无知。

民主社会的公平体现在法庭上,专制社会的正义体现在朝庭上。法官是自自最大的权威,皇上是自由最高的神威。

对待天才的方式,社会最初用法律惩罚他,不顶用,改为用道德绑架他,还不行,干掉他。

以自由为信念,心中就有阳光;以天地为格局,胸襟就有星辰;以智慧为战略,王位就是你的!

第三篇:春之音夏之云杂文随笔

一、春之音

春天到了,像一个调皮的小姑娘,光着脚丫轻轻地跑来。她吹了一口气,把麦苗吹绿,把柳枝吹出嫩芽。小草听到她的欢笑,悄悄从土里探出头来,伸出小手为她鼓掌。在风儿的怂恿下,春姑娘高兴地把花瓣撒向大地,她兴奋地泪花四溢,顷刻之间,洒落地面,化作淅淅沥沥的绵绵细雨。

二、春之雨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天地间迷迷蒙蒙,如雾如烟,霓彩阑珊。雨水渐大,旱河沟、塘洼间,被流淌的雨水灌注浸泡。青蛙苏醒,结束了冬眠后的回笼懒觉,伸爪蹬腿,嘴里发出美妙的颤音,从变成泥巴的栖息洞穴缓慢爬出,鼓起嗉囊为春姑娘的光临摇旗呐喊、喝彩连连。顷刻间,“呱呱呱、呱呱呱……”蛙声一片,雨露滋润大地,预兆今又丰年!燕子上下翻飞,伶俐俏影闪断,“吱吱爪爪、吱吱爪爪,唧唧……”几声欢叫,纵身而过,穿插云天,消失在视线不及的远方。

树上的叶芽舒展开来,花园里的花蕾竞相绽放。绿叶鲜花,争奇斗艳,朵朵精彩绚烂,此时欢聚一堂,尽情将春天打扮。金娘子从土里慢慢拱出来,之后伸展双翅,跃跃欲试之后,“嗡嗡”地唱着歌,在麦田里飞上飞下,呼朋唤友,情浓交欢,或从地表飞向柳枝旁,招摇于春风的温柔,春景的艳姿美妙之间。这世界在萌动春潮,春风化雨之中,草长莺飞之时,大自然正在奏鸣春曲,奇妙绝唱,美轮美奂!

三、夏之云

缭绕天际之白云,在盛夏到来时几经变幻,风起云涌之势令人匪夷所思。朵朵团绕于午后的晴空,有时轻描淡写般给天空点缀那一笔笔白色兼藏青底幕的陪衬,似神笔画家在天际调彩涂染,勾勾抹抹、影影绰绰间让蔚蓝的晴空多几分美好的惬意。浓重或者淡写,成团或者涌动,海浪或者羊群,象行或者虎踞……

不一而论中,云天在变幻莫测,有风的午后更是变化多端。晴空的云卷云舒,观之使人遐想非非,让刚进入暑假的心情变得随天而游,不再沉溺于暑气蔓延却依旧长衣装束的校园环境。人在家慵懒下来,微衣散漫,任时光慢慢游弋,于己无关,只待骄阳慢慢褪去火热,在傍晚时分再出门活动。这世界和心情开始不受时间的约束,一切随意,烈日出而避,炙日落而出。这就是盛夏暑期到来时的影子。午后看云,任其逍遥。

我一般不愿出门,因为这半生中已经领略过无数次夏暑炎热,只有不得已而为之,或者求生度日,或者推脱不开的某些事情在骄阳下穿窜。至于组团旅游,我到现在仍无涉及过。即便以后有机会,躲开炎炎夏日,少碰那种为求心理满足却被蒸笼覆盖很不得已的流浪生活。即便是错过风景,也不去深受炙热其害。云之逍遥与迷蒙,此时将所有念想冲淡,大自然有其变幻莫测之处,理解其神奇应该用心。

此刻,窗外正南的云变成了山峰,类似香炉。抬眼看,一会儿,又急速的铺展开来,似一朵巨大的莲花,缥缈的在天际蔚蓝中开放着……

看云,辨析人生,时间段的不同,样子也会随之不一,经久后还会散失在遥远之处。风起了,这一阵比较猛烈。树欲静而风不止,视野中高出周围房子的邻家大树,晃动浓郁葱茏的树冠,摇摆于所擎举的晴空。东南角邻家的高大核头树,正南面影在天阳能热水器采阳管间的大枣树,西南邻居家的高大国槐和门外的一棵钻天杨,此时正在风中婆娑起舞,枝条摇晃、树冠大幅摆动。

四、夏之思

值此暑假到来之际,我开始酝酿在家休闲期间做点什么。其实什么也做不成,每天维持简单的生计便是主要工作。休闲中有一样事情应该随心情开始,那就是在小笔记本电脑上敲打些文字道白内心,写几篇或长或短的文章,充实自己的网文集子。已经好长时间不再动手触摸键盘了,生活中的一团乱麻般的事情,使我在前一段时间无暇顾及写点什么,也没有精力和能力。春后由于单位工作紧,家中农活忙,琐事累赘,散失了写文的心情,之后便开始懒散,失去写作的感应;再后来自己由于与人口角争执,上火所致头痛耳根痛,之后出现口眼斜歪面瘫,同时右眼视物不清,不能看书看字,经治疗现已康复。此时过了大忙的麦收夏种季节,得以暑假之时的悠闲,便有了读文写字的心情。

所在江山社团中,我深为自己的懒散不积极而愧疚。我现实还是项梅清韵社团的评论员,可好长时间不能坚持评论与写作,这本身就有损社团的厚望,无能为力中只有信天由命了。然社团的领导及文友同仁们没加责备,自知感恩罢了。

暑假有新的开始,感谢上苍没有夺走我的健康且基本恢复了我的视力。可我发现,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出现花眼的迹象。这虽然是自然规律,对于我也是一种无情的催老阶段,牙疼、坏牙、掉牙;再牙疼、坏牙,继续掉牙,这样的日子把自己搞得很狼狈。增添些白发不算什么,用牙疼的方式慢慢损失掉自己的牙齿,这便是一种生命中忍痛的虐待和摧残。有时想想,人生其实很执着,很坚强,也很摧残,致使一个很顽强很自信的人失去自我,变得多少有些狼狈,很不得已!

叹惋生命,叹惋忧伤,叹惋生存不易!却依就去经受,去践行自己能主宰的一部分人生旅程。

第四篇:夏之绝句

夏之绝句

刘建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善于捕捉瞬间的感受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2、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丰富的联想和新鲜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自我阅读,能够品味出文章的美,能够根据文章说出作者为什么酷爱炎热的夏天?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摘抄优美、新鲜的词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热爱生活,走近自然,珍爱生命。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文章语言形式的美和内容所表现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二、学法指导

评点式自我朗读——自我朗读、品味、评点写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对本文极具诗意的散文的语言品味。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进行选读、品读、点读来直接亲近语言文字本身。

难点: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和蕴含的理。可以通过结合文中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加以解决。

疑点:文章第18小节的末尾“而蝉声的急促,在最高涨的音符处突地戛然而止„„徒留给人一些怅惘,一些感伤”这里的感情倾向似乎不同于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个问题可以将一段文字放到全文的整体背景,尤其结合上、下段理解作者的意图。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自读、选读、品读语言并相互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补充,师生共同研讨,加深对课文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收录机、磁带、小黑板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自我阅读、品味语言、感受语言形式的美。师生共同研讨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整体感知

简媜的散文是诗质散文,并不以识见广博,字句老辣取胜,而以敏于感受,巧于构思,富于联想,精于练字见长。《夏之绝句》并不是想告诉我们社会百态人生万象,吸引我们的是作者那细致入微的感受,新颖而贴切的意象和机警而妩媚的文字。

(三)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导入课文。台湾作家简媜,以诗踏入文坛,已出版了七本散文集,每一本都有新突破。《夏之绝句》出自其第一本散文集《水问》。

2、听课文录音,积累下列词语(小黑板展示)

3、自我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分组朗读、品味、讨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如修辞手法。比喻句的使用,生动新鲜的动词,句式的变化: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等等集中进行讨论分析并相互交流。

4、归纳小结讨论并在摘抄本上摘抄下你最喜欢的句子,同时对摘抄的句子用一两句话作点评,写感受或收获。

5、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补充,师生共同研讨,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1)文题为“夏之绝句”,文中写了哪些夏景。

(2)文中用骈俪文来写春天,用绝句来比夏天,借助想象分别表现出春天和夏天什么特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绘。

(3)有人觉得蝉声聒噪乱人心,而作者却情有独钟,捕促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想一想原因。

(4)作者在第18小节所发出的“„„而后寂寂寥寥成了断简残编,徒留给人一些怅惘。一些感伤。”该作怎样理解?(5)学生补充:略 讨论明确:

(1)作者咏夏,并不泛写各色夏景,而是集中描写蝉声。先写童年捉蝉,再写晨间听蝉,午后蝉声,黄昏一面散步一面听蝉,全篇散文犹如一首绝佳的咏蝉诗章。

(2)将“春天”比作“骈俪文”,表现出春天色彩绚丽,百花吐艳,万物争春这样浓墨重彩的景象。

将“春天”比作“绝句”,既表现出夏天的诗意美,如“„„诗中自有其生命的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远飘逸,„„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又写出夏天独特的声音,如“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绝句该吟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

(3)作者对于蝉声以绝佳吟唱视之,全出自于都市人对于天籁自然的渴求。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都市人,五官俱为滚滚红尘所污染,全无一点田园风光可抚慰疲惫之心灵,身边俱是轰鸣的车声,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噪声中,忽闻窗外蝉鸣,怎不令作者感到如一条清澈洁净的水流可冲流耳朵,荡涤心扉;怎么不会像磁铁吸取铁沙一般,把作者整个心思都吸引过去,又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作者紧张紧扯在手里的轻愁。所以作者也说:“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静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蝉”。

(4)夏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也是春至冬四季歌中最高亢的强音,这也许是充满着青春活力,亦秀亦健的作者与夏结缘相契的又一原因吧,在这些文字中作者表现出一种青春易逝,美景难得挽留的怅惘,这就使此篇散文超出了对景物的吟咏,心境的抒发,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美尽管总是瞬间的、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无不如此,但花谢花还开,月缺月又圆,因此,结尾“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至此,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5)学生补充问题研讨(略)

(四)总结扩展 扬春抑夏似乎是诗家传统,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偏偏推陈出新,喜赞夏天像一首绝句,终篇一想,全是出于对蝉声的喜爱,全文就是一首咏蝉的诗章,蝉声作为整体意象笼罩全文,层层递进,回旋往复,而章法井然,形象突出,在结尾又突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一年四季,我们往往也会对某个季节情有独钟,请选一季节谈谈自己的感受,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季节)。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摘抄优美语句。

3、课外阅读有关描写夏天的诗文,与本文进行比较,如《小院的夏天》。附:报书设计

夏 之 绝 句

简 媜

蝉声足以代表夏:童年捉蝉,晨间听蝉,午后蝉声,黄昏边散步边听蝉 夏天像一首绝句:朴质的自然诗派

抒情的边塞诗 ——蝉声,亦是生命之歌

九、教学反思:

1、教学本文时,由于预习工作做得较好,因此,一节课完成比较轻松,学生的自学质疑比较到位,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对局部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因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1)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2)为什么说“蝉亦是禅。”(3)“何处惹尘埃”出自何处,怎样理解?(4)文章语言优美,形式独特,但文中有不少的倒装句读起来咬口,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我们不应该提倡,更不应一味地模仿。(5)„„

2、在“总结、扩展”时描绘心目中的某个季节的同学十分主动积极,他们都说出了自己喜欢某个季节的原因,用比较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季节的特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由于许多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对于文中一些主观色彩很浓的较晦涩的句子理解起来困难较大,特别是中下层学生,因此,教学生留心生活,认真体验,感悟生活是今后语文老师指导的重点之一。

4、在欣赏佳句妙句上,有些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所限,找出的句子毫无特色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⑵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⑶ 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⑷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⑸ 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

⑴ 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⑵ 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⑶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⑵ 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教学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教学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教学教具】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齐读一遍。

3、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学生自由朗诵。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然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2、品读前三句:

⑴ 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是什么?

要点:总写了—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⑵ 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写,后分写。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3、品读分写部分:

⑴ “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⑵ 品读“长城”、“大河”几句。① “惟余莽莽”的意思是什么? 要点: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② 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③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④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

⑶ 品读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①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比喻、拟人。

②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扑丽;二者义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⑷ “长城”、“大河”利群山、高原的描写,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4、品读最后三句:

⑴ “须”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等待。

⑵ 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先让学生发挥想像去体会,回答,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这儿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像,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四、梳理、总结

总结这首词的思路与写作手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⑴ 修辞手法小结:

要点: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⑵ 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 ⑴ 朗读这一部分。⑵ 表达方式的特点。

⑶ 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⑷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背诵这首词。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五、总结,练习。

第五篇:大河源头之秘专题

大河源头之秘

大江大河都是大地的动脉,世世代代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类,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在我国,长江和黄河都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明,而澜沧江则是我国唯一的国际河流,也是最长的南北向河流。这三条大河的发源地,都在我国青海省的南部区域,这片区域也因此被称为“三江源”。

然而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位置和长度数据一直有些混乱,是一个困扰人们多年的地理学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尝试将卫星遥感技术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全球主要河流的源头位置和长度数据混乱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探寻了世界上20多条大河的源头并测量了它们的长度,而实施这个计划正是从三江源开始的。缘起澜沧江

引起探索澜沧江兴趣的是1995年5月19日在《参考消息》上的一篇题为“长江和湄公河源头有新说”的文章。这篇文章报道了法国探险家米歇尔?佩塞尔(Michel Peissel)发现了湄公河/澜沧江源头,黄效文先生发现了长江新源头的消息。其中,米歇尔?佩塞尔认为:澜沧江的源头在鲁布萨山口(Rap-sa Pass)。作为人类学家的米歇尔?佩塞尔博士是如何找到源头的呢?他确定源头时依据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个鲁布萨山口到底在哪里?后来我才知道,在此前的1994年9月,中科院地理所的周长进等就提出了扎阿曲是澜沧江的正源,但他们认为澜沧江的源头是在果宗木查雪山。

我第一次和澜沧江的近距离接触是在1996年9月。当时,我从昆明出发,经滇藏线去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从云南德钦到西藏盐井的公路就是在澜沧江边,近两天的时间,我乘坐的卡车都是在澜沧江边的公路上行驶,但当时我还没有下定决心去寻找这条著名国际河流的源?^。

“澜沧江源远流长,泽被东南亚广土众民,穿越南北复杂的气候带谱,为多国、多民族休养生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人居环境。合作开发、资源共享,很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河流开发的新范例。”这是1999年8月,我从澜沧江源头考察归来后,中科院遥感所名誉所长陈述彭院士在给我的一封亲笔贺信中这样描述了澜沧江。

1999年初,我利用1:100000地形图上选取的控制点,对覆盖澜沧江源区的 Landsat TM影像进行了几何纠正,然后在影像上对源区的各个主要源流的长度进行了量测。在与地形图进行对比分析后,选定了需要实地考察的源头。

实地考察需要经费支持。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中科院遥感所所长郭华东研究员和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得到了中科院遥感所所长基金、遥感信息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资助。虽然这个项目后来也得到了其他的支持,但没有这笔总计10万元经费的资助,可能就不会有以寻找澜沧江源头为起点的确定全世界大河源头和长度的项目了。

在赴源区考察的前一天晚上,中科院地理所名誉所长黄秉维院士亲自来到遥感所为我们送行。黄先生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在谈到确定河流源头应依据的准则时,黄先生强调指出:一般情况下,人们是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来确定河流源头的,但是并不准确。什么是“源”呢?“有水才能称为‘源’”,所以应该按水量确定河流的源头。事实上,我在确定澜沧江源头和其他大河的源头时,还是依据了“河源唯远”的原则,但是补充了一条重要标准:必须一年四季有水。

“河源唯远”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将河流整个流域中距入海口最远的源流对应的源头定义为这条河流的源头。此外,这个源头还应该满足一年四季有水的条件。“河源唯远”的原则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世界大河的名次都是按照长度排列的。此外,与水量相比,河流长度比较稳定,而且可以重复测量。

1999年6月中旬,我到达了澜沧江源区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在县政府的帮助下进入源区,到达了莫云乡。从莫云乡开始,用13天时间考察了扎那曲和扎阿曲两个重要源流的多个源流对应的多个源头,其中包括米歇尔?佩塞尔发现的鲁布萨源头。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了吉富山为澜沧江的发源地。2002年9月,我再次对吉富山源头进行了考察,证明这个源头在枯水期也有水。这样,吉富山源头不仅是澜沧江流域中最长和水量最大的,同时也一年四季都有水,因此吉富山源头满足作为澜沧江源头的条件。源头坐标:东经94度40分52秒,北纬33度45分48秒,海拔5200米,行政隶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从吉富山源头起算,澜沧江的长度是4909公里。

但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在我完成源头考察返回到玉树的时候,在州政府的招待所,遇到了关志华研究员带领的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的澜沧江源头考察队(我现在也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常务理事)。这支考察队得出的结论是:澜沧江的源头是果宗木查。2007年,黄效文考察队的考察结果也是:澜沧江的源头是果宗木查。另外的一些国内外考察队也支持他们的观点。

发源于吉富山的谷涌在北,发源于果宗木查的拉赛贡玛曲在南,果宗木查与吉富山相距约6公里。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坚信澜沧江的源头是果宗木查,而不是仅一山之隔的吉富山呢?人们历尽艰辛来到源区,就是为了寻找澜沧江的源头,为什么不愿意再向北前进6公里,翻过一个山口去吉富山源头呢?是确定源头时采用的标准不一致,还是技术手段有差异?或者另有原因呢?

我认为造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确定源头时使用的数据源,而不在于确定源头时采用的标准。虽然每个考察队都说自己是依据卫星遥感技术确定了源头,但实际上他们依据的主要还是地形图。地形图绘制过程中需要进行地图综合,因此谷涌迂回曲折的河道在1:100000或更小比例尺的地形图上没有得到准确的反映,而且地形图上谷涌的起点距吉富山源头的出水点还有大约1公里的距离。这就造成了不论是目测估计,还是在地形图上进行量测,谷涌均短于拉赛贡玛曲。但利用卫星影像进行量测,得到的结果是谷涌长于拉赛贡玛约两公里。除此之外,经过我三次量测:谷涌曲和拉赛贡玛曲交汇处的水量相差无几。这就是我坚决主张吉富山为澜沧江源头的原因。

探寻长江源

1999年底,我回到了母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看望我的导师王之卓院士时顺便向老人家汇报了我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确定澜沧江源头的情况。王之卓先生说:“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其源头的确定固然很重要,但是长江对中国更重要。你为什么不把长江源头也研究一下呢?”王先生还将他的一本《长江流域地图集》送给了我,并说:“这本图集对你研究长江源头会有帮助。”就这样,我开始了对长江源头的探索,进而走上了确定全世界重要大河源头和长度的征途。

目前,各种资料中使用的结论是长江源头位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的姜古迪如冰川。这个源头是20世纪7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前身)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的,后来人们发现:在对沱沱河长度进行量测时出现了错误。负责在地形图上进行长度量测的中科院地理所于1979年10月27日致函“长办”称:“经我们复查,发现1976年量算长江上游的有关河流长度有错误,主要是‘错阿日玛’幅图上,沱沱河长度这次量算应为64.6公里,上次(1976年)为82.3公里,相差约18公里,其他河段也略有出入。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初步分析,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仪器(数字化仪)及电子计算机运转不够正常,纸带记录出错,当时因时间较急,《人民画报》急于要量算结果,以致未对2次数字化和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也就是说“沱沱河是长江正源”这一结论,是建立在错误的河长量测数据的基础上的。虽然后来的各种文献资料中沱沱河长度量测时的错误得到了纠正,但是以错误数据为依据得到的“沱沱河是长江正源”的结论并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香港的中国探险研究会主席黄效文先生,于1985年进入长江源区开展了以寻找长江源头为目的的探险考察。当时黄效文就职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担任撰稿人兼摄影师。在对长江源区进行考察后,黄效文提出比格拉丹东雪山更远的当曲支流若霞能为长江源头,并发布了源头坐标:东经94度36.05分,北纬32度45.15分。2005年,黄效文先生率领一支国际探险队再次进入长江源区,在对当曲的源头地区进行考察后提出:长江源头位于当曲上游多朝能加色格拉峰,他们公布的长江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94度30分37秒,北纬32度36分20秒,海拔5374米。这实际上就是当曲最上源之一多朝能的源头。多朝能和且曲的长度相差无几。但是在枯水期,除了源头位置有细小的水流外,多朝能的河道几乎有一半是干涸的,因此多朝能的源头不能作为长江的源头。

1986年开展的长江漂流探险活动中,由中科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都地理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参与组成的陆上科考分队,对长江源区部分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等进行了测量。他们发现:当曲不仅长于沱沱河,而且在流量和流域面积、水系发育等方面也占有明显优势。他们认为当曲应为长江正源,当曲发源于多朝能东北的扎西格君东侧的丘状高原上。孙广友先生等发表在《地理科学》1988年第3期上的论文《长江正源再考》详细论述了“长江正源是当曲”的原因。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他们并没有实施对当曲源头的实地考察,他们发表的文章中也没有公布源头的地理坐标和高程等关键数据。

我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长江源区的当曲和沱沱河的长度进行了量测,得到的结果是:当曲的长度是360.8公里,沱沱河的长度是357.6公里。这就是说,即使将姜根迪如冰川的长度计入沱沱河河长,当曲仍长于沱沱河3.2公里。我于2000年9月,在唐古拉山脉东端北麓找到了长江真正的源头。长江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94度35分54秒,北纬32度43分54秒,海拔高5042米,行政隶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结多乡。从源头起算,长江的长度是6236公里。黄河觅正源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区贯穿黄河上游的两个大湖,扎陵湖在上(西),鄂陵湖在下(东)。在扎陵湖以上有两条主要源流,即南侧的卡日曲和北侧的玛曲,玛曲是由最约古宗列曲和玛曲曲果汇合而成。

1952年8月至12月,水利部?S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了60余人河源查勘队对黄河源区进行考察。这次查勘调查有两项重要成果,其一是确认黄河不是发源于噶达素齐老和星宿海,而是发源于雅合拉达合泽山以东的约古宗列曲,即:“约古宗列曲是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应该是黄河的源头”;其二是通过对当地藏族牧民的访问调查,得出“鄂陵湖在上(西),扎陵湖在下(东)”的结论。在黄河河源查勘队的《黄河河源查勘报告》(摘要)中描述了确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和雅合拉达合泽山为黄河源头的过程:“(当地)藏民中有两句谚语是‘马赛巴,雅达约古赛;约赛巴,雅合拉达合泽。’意思就是说:‘黄河(玛曲)的源头就在约古宗列,约古宗列的来源,是在雅合拉达合泽山。”据此,河源查勘队不仅将约古宗列曲定为黄河正源,同时确定雅合拉达合泽山为黄河的源头。“据说黄河从地下经过流入约古宗列曲,因此‘雅合拉达合泽’应该是黄河的源头。”

1978年7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单位的地理、历史、测绘、地名等多个领域的科研人员,对黄河源和扎陵湖、鄂陵湖的名称和位置进行了实地考察。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的黄河源考察结果证明:河源查勘队关于“西鄂东扎”的观点是错误的,而认为雅合拉达雅泽山的水通过地下流入约古宗列曲实际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假设,黄河的正源是卡日曲。

1981年7月,地质学家杨联康研究员对黄河源区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卡日曲的支流拉朗情曲应为黄河源头的说法,但其未公布源头的坐标。杨联康认为:如果以拉朗情曲为黄河正源,黄河总长度比以约古宗列曲为正源长30.5公里,比以卡日曲为正源长11.9公里,黄河的总长度为5501.1公里。

我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黄河源区的各个主要源流的长度进行了测量,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认为卡日曲为黄河正源,卡日曲的最上源为那扎陇查河,源头坐标为:东经96度20分23秒,北纬34度29分27秒,源头高程4852公里。从这里起算,黄河的长度为5778公里。

在2008年6月,黄效文带领的香港中国探险学会队的18名队员对卡日曲进行了考察。最终他们到达了卡日曲的最上源―那扎陇查河的源头,他们确定的黄河源头坐标为:北纬34度29分31.1秒,东经96度20分24.6秒,海拔4878米。这个源头与我2004年确定的黄河源头一致,只是由于源头出水点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存在着微小变化,从而造成源头的位置和高程数据略有出入。

三江源头科学考察

为了确定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的准确地理位置,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9~10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活动。时任青海省副省长的马建堂同志担任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我担任考察队的首席科学家。

这次科学考察活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技术最先进、手段最完备的一次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活动。在历时41天的野外综合考察中,考察队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现代测绘技术,依据统一的标准,确定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的准确位置,并测量了主要源流的长度和流域面积等相关地理信息数据,取得了三江源地区的测绘、遥感、水文、冰川、气象、地质、地理等多项成果,填补了该地区多项地学数据的空白。此次科学考察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同时兼顾流量、流域面积、河谷地质构造和河谷形态、历史与习惯等因素,确定长江正源为当曲、黄河正源为卡日曲、澜沧江正源为扎阿曲。青海省人民政府三江源?^考察队有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的结论,与我的结论完全一致。如此,三江源的位置科考暂告段落。

conclusion

三江源头的科学结论 长江源头

当曲上源为且曲,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5054米无名台地东北处,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94度35分55秒,北纬32度43分54秒,海拔高5039米,行政隶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结多乡。当曲在囊极巴陇处与沱沱河汇合。以囊极巴陇为起算点,当曲的长度为360.34公里,流域面积为3.2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

卡日曲上源为那扎陇查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鄂热西北2.2 千米处,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96度20分24秒,北纬34度29分32秒,海拔高4868米,行政隶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扎朵镇。卡日曲在扎陵湖以西的玛曲滩地与玛曲汇合,以玛曲滩地为起算点,卡日曲长度为164.98公里,流域面为0.32万平方公里。

澜沧江源头

扎阿曲的上源为谷涌曲,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采莫赛东部,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94度40分51秒,北纬33度45分46秒,海拔高5177米,行政隶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以尕纳松多为起算点,扎阿曲长度为96.07公里,流域面积为0.25万平方公里。

下载夏之秘语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夏之秘语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夏秋杂文随笔

    不知为何会在秋意渐渐袭来之时想起初夏,或许因为太久未感受过的寒意扑面而来让人觉得陌生,或许是初夏的暖阳让我觉得怀念,但就是这样没来由的,就想起来了。深夜总是让人思绪万千......

    夏浪杂文随笔

    夏日,会想到什么画面?与单调的冬日相比,夏日有更多的可能性,也更加丰富多彩。只要发动脑筋就可以想到很多情景。从冰箱里刚拿出的冰饮;风一吹就掀起的裙子;咬一口就感到甜软的西瓜......

    八月,夏语呢喃诗歌

    八月,阳光肆意的照在街头的树梢上穿过漫漫的开满一树的夏花风轻轻的徘徊在花开的世界斑驳的碎影上飞舞漫天的花瓣雨让时间停留在轻花飞舞的瞬间浅浅的微笑安静了整个世界窗外......

    英语之夏演讲稿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Laibin and I am from English education class 2 of 2012.It’s my honor to be here.Before my speech, I want to ask two questions. First,......

    科技之夏总结

    2011福海县一农场“科技之夏”工作总结 “科技之夏”活动作为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组成部分,侧重于生产季节的现场指导,是对“科技之冬”活动的延伸和补充。这几年来,我县通过“......

    夏之庭读后感

    本书从三名小学六年级的男童观察一名独居老人的生活开始,三名少年最早的动机,是想抓住死亡的的瞬间,透过监视,好细看一名看起来如行尸走肉般的老人,是如何「死」的。 没想到,在「......

    天山之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积累相课的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育课文。3、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感觉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过程与......

    夏虫之夏抒情散文

    武汉的夏,无疑是对“火炉”最贴切的诠释了,作为“钢都”也真是物尽其用,要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想武汉人必是有话语权的。身处极寒之地的苏联人以钢铁般的意志重新为其定义,但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