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音的传播教案设计(大全)
2.3 声音的传播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认识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知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能力与过程
通过探究声音的传播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与人合作能力。
2重点难点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形式。
3教学用具
听诊器、水杯、砂纸、木尺、声强传感器、土电话等。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课下十分钟,你们都做什么呢?
生:我们经常到楼下、操场上活动、玩耍。
师:十分钟过后,你们为什么又回到教室呢?
生:因为上课了,所以我们回到教室里。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知道已经到了上课的时间,应该回到教室了?
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
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招回教室。现在,老师正在讲课,你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吗?这位同学呢?你呢?还又你呢?坐在教室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师: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平常的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很普通,很平常,但是,它们却包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这些科学道理吗?
生:想!
师:要想了解这些,我们必须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同学们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那些问题呢?
(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想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
生:我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生: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
生:声音的传播形式是什么样的?
生: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这一问题来展开研究。(“物体传声”板书课题)
活动2【导入】自主探究
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交流)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通过桌子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在尺子中传播。
(教师把学生猜想的结果板书)
2、实验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最好办法。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许多的实验材料,下面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来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前,请看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j·y
实验完毕后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你验证的是什么?怎样验证的?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因为老师讲课,我们都能听到。在老师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空气,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组的观点吗?
生:我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上课铃声一响,我们都能听到,在电铃和我们的耳朵之间隔着空气,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师:假如没有空气的真空环境,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录像了解这些问题。
(播放录像)
师:能听到声音吗?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空气可以传声。
师:说的真好,接着汇报你们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因为我们组有个同学挠桌子时,我们把耳朵贴在桌子上能听到挠桌子的声音。在挠桌子时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桌子,这说明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组认为声音不仅能在桌子中传播,还能在玻璃瓶中传播,我们组有一个同学轻轻敲玻璃瓶,另一个同学用耳朵贴在玻璃瓶上,能听到敲玻璃瓶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在玻璃瓶中传播。像玻璃瓶,桌子都是固体所以我们实验发现: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生:老师,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业,隔壁的阿姨用什么东西在墙上划,我就听到“唰唰”的响声,这说明声音能通过墙壁传到我的耳朵里的。这也是固体传声。
生:我们组也是这样的结果,打土电话时,声音是通过电话线从这一端传到另一端,再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这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出处:21教育名师】
生: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土电话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不是固体传播的,因为两个人之间隔着空气,声音不同意他们的观点。【版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异议,那我们就做个试验来验证一下吧。
师: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能听到这位同学的说话声,而离得近的同学不能听到呢这位同学的说话声呢?
生:这说明这两位同学之间是靠线来传播声音的,所以说土电话是靠固体来传播的,而那两位同学是隔着空气,所以听不到这位同学的说话声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生:我们认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我把砂纸放在盛水的水杯中,让砂纸摩擦,我能听到敲击声,声音是通过水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21·世纪*教育网
师:可以这样说,但更确切地说声音是通过水、杯子、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师: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
师:很好。那么声音的传播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生:我认为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在操场上玩时,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学生,当铃声响时,各个角落的学生却都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是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了解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又是怎样通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来一位学生演示,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声音像水波一样向远处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像山峰一样向远处传播。
师:同学们描述的真好,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这样就会形成声音的波浪,就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活动3【导入】巩固练习
三、巩固训练,延伸提高。
师:你们知道了这么多科学知识,能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呢?请看第一题
1、出示课件:在电影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人把耳朵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的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
师:说的真完整,哪位同学再说一说?
师:同学们解释的真清楚,看第二题你们能难住你们吗?
2、出示课件: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借助无线电通话机通话?
师:大家真聪明,我这里还有一道难题看你们能不能解决?
3、出示课件:一位老爷爷在岸上钓鱼,鱼正要上钩时,从岸上跑来三个小朋友,这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2-1-c-n-j-y
师:同学们真棒,已经把这些现象解释清楚了,那你们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物体传声的现象呢?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听诊器,大家感受一下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与体验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大家积极动脑,你们一定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有没有信心?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2、和其他成员交流.
第三篇:《声音的传播》教案
清江小学
艾良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 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
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三、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四、教学准备:
师——教学课件、土电话、水槽、音叉
生——水槽、音叉、木尺、铝箔尺、棉线、尼龙绳、记录单、土电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老师这里有个玩具,见过吗?看看是什么?土电话怎么玩的?
预设:拉直电话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玩这个玩具,玩的时候老师要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安静,观察最仔细。谁不安静就算谁输了。师: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预设:绳子要绷紧,但不能使劲绷,小心绷断了。说话声音不能大,要小声。周围要保持安静等。
师:师:每个组的两位同学先玩,不玩的同学要仔细观察,看谁有新发现哦。好,开始。小组活动 交流: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土电话把声音从一边传到了另一边,传声时绳子将振动传到了另一头,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声音是通过绳子传播的......师: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你认为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 预设:如水、塑料管等(可以举例说明)(将其归纳为液体、固体)师:我们面前的桌子能传声吗? 预设:能。
你们能用你们身边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组长用手指轻刮桌子的中央,其他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四)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师:我们知道了声音能在绳子,桌子等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这些不同的固体物质中传播效果会不会相同呢?谁来说说你的看法?(生交流)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几种不同的固体物质,分别是一米长的木尺、铝箔、尼龙绳、棉线,你们猜一猜,同样的声音在这几种物质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样?
师:如果声音在这几种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一样,声音通过哪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
师:要知道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得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么怎样来做实验验证呢?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音叉,像这样把每种材料的一端分别与音叉相连,另一名同学在材料的另一端倾听。仔细感受音叉的振动,比较声音有何不同,两个同学做完后,再换另两个同学做。并将你听到的,感受到的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师:将我们小组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吧。哪个组先说?
预设:我们发现木尺的传声效果最好,棉线的传声效果最弱......师:“大家真不错,找准了影响我们实验结果的因素。那么,现在我们再来仔细的做一下这个实验。一定要注意保持安静,敲打音叉的力度要尽量相同。” 分小组活动。师:“现在我们的结果和刚刚有什么不同吗?哪个组先说?” 木尺和铝箔尺的传声效果较好,棉线和尼龙绳的传播效果较弱。
小结: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五)真空不能传声
师:老师现在说话大家都听得见吧?我们之间声音靠什么物质来传播呢?那他们呢? 出示宇航员在太空的图片。师:他们是靠什么进行通话的呢? 预设:无线电设备
师:为什么他们不能直接对话呢? 预设:因为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实验视频看看真空能不能传递声音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预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声音传播的方式
师:声音能在不同物质中传播,它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你们玩过往平静的水面扔小石头吗? 小石子沉下去后水面有什么呢? 波纹。(出示水波图片辅助学生理解)
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也会引起周围的物体也跟着振动。会形成 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师:声波和水波有什么不同呢?
水波是在水面这个平面上向四周扩散的,而声波呢,它是在一个平面上扩散的吗?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第四篇:光的传播 教案设计
光 的 传 播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挂图或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源。
(3)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
(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1)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2)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3)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 “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假设。)
(4)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5)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3)讲述: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6)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
(7)教师小结: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三、巩固应用
l、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提问:
(1)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2)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四、布置作业: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第五篇:声音的传播教案(模版)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五、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六、教具准备:
1.分组材料:3只可封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沙、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一次性纸杯,棉线、牙签棒。2.演示材料: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
八、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九、课型 新授课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什么东西能制造出来,却看不见?什么东西能穿过物体,却不留下痕迹?(声音)
2.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出课题。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2课《声音的传播》。3.教师板书课题。(2.声音的传播)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二)共同研究,学习新知。
1、通过实验,发现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2)教师出示课件。(播放视频)
讲解:这个实验的方法是:先用钟罩把正在发出“滴答滴答”声的闹钟罩住,再用抽气筒把罩内的空气慢慢地抽出来,抽出一部分空气后,这时,钟摆的滴答声逐渐减弱、减小了。然后,再把罩内的空气抽成真空后,我们就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了。(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交流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2、研究固体、液体和气体是否能传播声音
(1)师:同学们,你们想过声音是通过什么来传播的呢?固体、液体和气体是否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下边,我们就动手来做一做实验,看一看、听一听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又有怎样的传播效果呢?
(2)(出示课件)教师讲活动步骤。学生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3.提出问题: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装什么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三)联系生活,加深巩固声传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会应用到气体、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性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液体传声的运用
(教师出示课件)讲述:科学家为了提高捕鱼量,通过研究,发现有的鱼对某种声音特别敏感,会向发声的方向游去,就研究出一种电子发生器,电子发生器一旦发出声音,鱼群就会向电子发生器的方向聚拢,游进网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捕鱼量。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家是利用的是声音能在什么物质中传播的性质呢?
生:科学家利用的是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性质。
2、固体传声的运用。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看另外的例子,看家狗睡觉时,总是把耳朵紧贴在地板上。当有人走进时,它马上就能知道。同学们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生:这是利用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性质。
3、气体传声的运用。
师(出示多媒体,能听到声音的画面):前面两个例子利用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没有抬头看天空,却知道飞机正从头顶的空中飞过。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生:这是利用了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的道理。
(四)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呢?
2、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3、实验的途径提示:
(1)研究桌子、门等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2)研究水等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3)研究空气等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4.学生讨论、研究,教师了解并指导、帮助各小组确定活动内容及方法。
5.把研究报告写在课本73页的第二个活动记录表上。6.汇报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声音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五)做“土电话”并使用
1、教师介绍制作方法。
2、学生制作并使用,交流新发现。
3、改变线的方向,再试,交流新发现。
(六)拓展
1、教师讲解“伏罂而听”的故事。
2、提问:你能用你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伏罂而听”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七)全课小结
十一、作业。
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十二、板书设计
2、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十三、教学反思